首先表扬马特达蒙演技不错,光是看他一个人就不算白看这部片子。
其次我对情节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一个收入颇高、社会地位不错的体面人干吗一开始要捏造一个有人敲诈的谎言,以至于最终不得不用一系列的谎言来弥补之前的谎话,最终在谎言和现实之间往返迷回,以至落到无人相信的地步。
除了用有说谎心理癖好来解释,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逻辑。
如果这么说的话,也就是我花了108分钟看了一个讲述谎言癖的故事,似乎有点不值,,,
我们常常相信骗子都是那些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芒的,满嘴涂满蜂蜜的家伙们,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他们也许长相憨厚,喜欢眯起眼睛尴尬的笑着,有一些难以忽视的小动作总是有点坐立不安也许是自卑作祟,他们似乎总是让你觉得欠着他点什么,他是如此的谦卑,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即使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理由。
真正的骗子也许已经无法把现实与他所营造的世界分开,如果他不将自己催眠又如何催眠这个世界?
所有的谎言都是身心不协调的结果,那就制造一个世界好了,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是正义、善良甚至胆怯的,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行为都变得情有可原。
一开始大概只是些小伎俩,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度,那就谎称自己是个孤儿吧,人们大概都会同情那些被收养的孤儿吧。
实验总是不成功,找不出任何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有个讨厌的日本竞争者在投毒吧,等等,他为什么要投毒呢,也许是为了钱,在这个逻辑的世界里,我必须按他的思路做下去,是的,他不但指示人在我的实验里投毒,而且还勒索,我必须按他的威胁告知公司高层,——同时我的户头也会得到那笔不菲的金钱。
FBI被涉及进来了,我的表情该是如何呢?
不,为了公司着想,不应该将FBI牵涉进来,他们常常会做比需要的更多的事情,比如知道更多公司的秘密,我的脸上该是怎样的表情。
惊愕、愤怒,对那些人做了傻事的无语。
是的,只要稍微推动一下,那个特工真的监听了我的业务和家庭电话了。
他们确实在无法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干了傻事。
而我,我只是一个,有点一根筋的,从小缺少父母之爱被一个有钱人收养的,老实人。
我为FBI收集定价的情报,我尽心尽力,我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平衡在两种角色之间,我是一个正直的为政府工作的人,我做这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他们错误的做法,而我,我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会得到公司的谅解,当一切过去,我会留在公司,因为他们需要我,并且我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大家都相信我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也是这样的。
我不是一个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的人,我只是个昏了头的傻子。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这样。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该如何平衡和认识自己?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营养生化学家出身的马克·惠特克(马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是美国伊利诺伊斯州迪凯特市AMD公司的副总裁。
他领导的赖氨酸新产品试验持续失败,马克报告是日本竞争对手指使某位AMD员工恶意投毒所致。
公司向FBI报案,后者开始监听马克家的电话。
心惊胆战的马克担心他协助公司与全球赖氨酸生产厂商联合干扰自由竞争、抬高市场价格的不法行为暴露,在妻子金姬(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饰)的劝说下,主动向FBI揭露公司限定赖氨酸价格一事。
在FBI探员布莱恩(斯科特·巴库拉 Scott Bakula 饰)和罗伯特(乔尔·麦克哈尔 Joel McHale 饰)的协助下,马克当起了FBI的线人,开始收集公司的犯罪证据。
但谁也没想到,马克在揭露AMD公司不法限价行为的同时,自己却隐瞒了一系列无法告人的秘密……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原声配乐和音乐剧及喜剧类影片最佳男主角(马特·戴蒙)提名。
©豆瓣
Mark协助FBI长期扮演着公司高级职员以及秘密情报员的双重身份,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实属不易。
一开始,Mark的解释是出于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正义感,所以他决定站在他认为正确的道义一边。
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即使放在对商业犯罪认知的前提下,除非Mark就像他看上去的一样老实巴交并且蠢,否则要Matt Damon来出演这个角色是一定有他的深远意义的。
了解Matt演艺史的话,该看出Matt Damon憨傻的外表下几乎就有这样蛊惑人心的天分。
索德伯格这次在马特身上安装了不少令他看起来更蠢的要素,肥肉、可笑的发型、笨拙的鼻子等等,还有那些脱口秀一般絮絮叨叨的旁白段落,在原本显沉重的故事原料上抹了几道黑色喜感。
但是就像先前《天才雷普利》给过的提示一样,这样的外形下刻划出的是更多复杂莫测的内心,所谓的正义始终被主人公背后的真实欲求所蒙骗,出现身份的多重。
角色中Mark的那种思辨的活跃和不稳定性,以及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臆想世界,都在暗示这个人在玩弄自己的同时很可能也在玩弄大家。
Mark处事的心态已经把他自己事先安放在一个虚幻、充满悖论的谎言世界里,所以在这个世界各种可能性的发生对他来说就不会那么生硬,做起来就可以像跟大伙开个玩笑一样。
比如编造自己的身世,凭空捏造出一个日本奸商。
影片的黑色基调从一开始就把握得当,配乐的效果也在提醒你这是一部喜剧。
于是若有人加费周折去想明白这啰里啰嗦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想法本身也能教人欢乐。
马特达蒙看似忠良,但是多少人被他的外表所蒙蔽。
直到最后,办案人员都不知道他到底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这是真正的大师,他既背叛了公司,也诬陷办案人员,既贪无比,又欺骗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早就应该戴上十恶不赦的帽子。
但可怕的是,你看,就是这样一个无时不刻都在欺骗的人,却让你恨不起来。
他看上去太老实了。
哪怕是极端无耻的勾当在他嘴里说出来,都是一些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
诬陷他人被拆穿后,依然无法让人感到愤怒。
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是真正的大师,他把道德颠覆的无以复加,以致你在他面前的时候,都会被他感染。
他的逻辑无耻透顶,但是却让你感到他这么做完全合理。
看到这样的人,你只能感慨:无耻者无畏。
这是一个食品公司中的谎言者的故事。
老实说预告片相当坏胃口,制作者刻意挑选了几个初级笑料拼凑在一起,透露出低智喜剧片的气质,也把男主Mark装饰得敦厚善良愚蠢可爱。
故事的主线认认真真进行的同时,Mark的心理旁述和幽默搞怪的配乐(真是个奇怪的词组)又一直在提醒着大家,你所见的,都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旁述里面有两个故事,一是北极熊,一是蝴蝶,都关于伪装。
无毒的蝴蝶长出鲜艳的颜色,骗鸟儿自己是有毒性,这个是有的。
北极熊懂得用熊掌遮住黑色的鼻子(真的吗?
),为了在冰雪之中隐藏自己。
不管是捕食者还是猎物,说谎的目的无非为了生存而已。
整件事是从玉米糖浆机器里的病毒开始的。
投放病毒的人很可能就是Mark本人。
公司为了病毒每月损失700万,他编造出一个日本人来索要一千万,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交易。
假若公司相信了他的话,乖乖掏钱,大概也就没有这一百分钟的故事可讲。
问题是公司找来了FBI调查内奸的事,Mark只好继续编下去。
每出现一个新状况,他都有合理可信的新谎言应对,只可惜牵扯到的人越来越多,旧谎言也一一被戳破,即使是高智商的常青藤优等生,也未必圆得住的。
说他说谎成性,并不是真的。
他每一个谎言都有清晰的目的。
比如说编造自己父母早亡被收养长大,是为了博取同情和信任,并且建立道德模范的形象,并不是无目的地强迫性地撒谎。
以上是说剧情。
说片子的节奏慢,太不公平。
故事前进的方式好像玩平台游戏,你必须操纵主角跳上一个泡泡,然后在它破灭之前的瞬间,跳上更高的一个。
Mark不断地编谎话,以保持AMD”操纵价格"的指控继续进行。
每十分钟左右,必定有一个新的谎话出现,并且推翻一些事,在此之前的事实都需要被刷新。
FBI探员和律师问得最多的话是:“你没有什么在瞒着我们了吗?
”--回答永远是“当然!
”
首先,这部电影整体来说是很不错的。
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
获得过三个学位,从小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给了他最好的衣食住行,给了他最好的教育,给了他一个知恩图报的善良之心。
长大后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收养了两个小孩。
在公司里通过内部定价来控制市场,掠夺人民财富的时候,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科学家,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些什么,不然他的心将会受到谴责。
于是他成了FBI合作证人,做了卧底。
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200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能够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观众就会受不了了,“什么呀,烂片一部!
”中间还夹杂着马特 达蒙近乎神经质的旁白,说的简直让人烦躁,难怪很多网友大呼看不下去的电影。
所以,索德伯格大导演还是没有辜负观众们,接下来的剧情便是让你觉得谎言的力量真他么大啊。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马克,一个伪善的科学家兼商人,在实验材料里下了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700万刀,而他却想以此来敲诈公司一笔。
可不料公司联系上了FBI,想让他们帮助查出真凶。
马克得知他的计谋不能继续下去,便转身开始和FBI合作,来共同对付自己的上司。
(你知道的,我不喜欢剧透......)影片最搞笑的地方莫过于被玩弄的警方还担心马克未曾接受过训练怕他承受不了双重生活,还处处替他着想,呵呵,可笑啊,着实可笑。
马克,用不断的谎言来进行着自己的阴谋,整部电影都是他的谎言充斥起来的,但是和天才普瑞利不同的是,普瑞利是个奶油小生,马克是中年大叔,两人的腹黑程度也明显不同,但是两人都是谎言的高手,绝顶高手。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该影片中对话比较密集,第一遍看时还以为是讲一位憨厚老实人如何帮助FBI 揭露行业黑幕的片子。
但第二遍看时就觉得索德伯格特不厚道的将一大骗子拍的太低调、太隐晦了,以至于觉得这个骗子有时还挺可爱、有时还挺可怜,直到最后那些冰冷的事实来证明其无耻贪婪的内心,其实现实中的骗子之于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要不他们怎么会每次都会把我们骗得一愣一愣的呢
从mark失误的搭上FBI起我就一直在猜最后怎样收场,或是说会是怎样的结果。
我以为是讲mark历尽艰难皈依法律,错了。
以为是mark神奇的掩护公司扭转局势,又错了。
猜不准是因为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明确任务和命运,立场分明的奋斗史。
剧情不为结局而起伏。
故事的经过不是为了渲染结果。
导致结果的是最后才被彻底点透的所谓贪婪。
而结尾似乎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结尾,故事经事实改编,时间不止,标志性的结局对人生意义不大,所以故事还在继续,剩下那200万还有电影可拍。
吸引我的不只是一直在以同样幅度波动的情节。
mark&MARK我一直很想知道mark这类人怎样生活。
看来他也一样,会关注生活小事。
他会在重要的会谈中天马行空,胡乱的思索猜测着生活琐事,平凡而轻松。
原来高级的人也不是每时每刻思索着麻烦的难题和伟业。
他们也没有完全与社会机器一体,还是拥有自己隔离的世界。
总统收集邮票,赌王喜欢养狗。
这是生活的自然状态。
所有人都要在此处产生交集。
在这一方面,mark很正常。
而MARK在另一方面就很阴暗了,唯利是图,居然可以编造父母双亡这种谎话。
他做什么都首先考虑自己怎样从中获利,不会为大局和理念出力。
不过说他是因为贪婪下场悲惨,不如说他只是顺应社会潮流。
所有人都抢着赚钱,他也赚。
所有人都拿回扣,他也拿。
这跟所有人都高考上大学所以自己也上高考大学没有区别,就算自己本身就是想养养动物种种地。
这是社会的运行模式,是社会认同你的条件。
想要得到社会的便利就要顺应它。
与茹毛饮血相比,为顺应社会而做出的改变要简单得多。
社会即是权威,社会要你做什么,你就会去做什么,此时的动力已不是人性,而是对权威的依附。
就像打仗杀了人,居然还会觉得光荣。
这时候的人不是完整的自己,人性不知都卡在哪里了。
MARK的自私是社会培养出的思维模式,不幸这种模式不健全不恰当,他又聪明,做的很好,于是就成为了牺牲品。
HALF TRUTH与谎言之间的暧昧同样精彩。
真话说一半的确是保身的好办法,也是一门钻空子的艺术。
没有说谎,却也躲避了风险。
而其结果就是听者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甚至因此偏离目标。
MATT演得很好。
尤其是到后来。
有一种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悬崖边上却还要微笑维持体面的感觉。
妻子那句台词也很经典,大概是Matt U must stop doing this to yourself.是“to your self”而不是"lie to others"很点题很哲学的一句话。
不过还是有些比喻还是不知所云。
比如说有毒的蝴蝶那个,后来结合剧情也不知猜的对不对。
等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总之看得很过瘾。
一场电影看完,令人唏嘘不已。
男主角马克,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美国ADM公司的副总裁。
你以为他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收养于富商家中,寄人篱下却自强不息,获得了三个学位,长大后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其实他父母皆在美国的某个州安养天年,他的求学、入职经历也没有脑补的这么心酸和励志;你以为他正直善良,看不惯资本家联合定价剥削群众转而做了FBI的卧底证人,抛弃自己的高位宁可做每天提心吊胆的无间道,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其实他是因公司找到了FBI的人来调查公司实验材料里病毒的事情,怕自己往公司的实验材料里投放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几百万,而他坐收渔翁利这件事被泄露,进而向FBI告密,牺牲公司,转移FBI视线。
本片跳脱常套的励志与温情的美国喜剧片路线,一路反转,惊喜不断,中间还夹杂着男演员近乎神经质的旁白,与他的一些欺骗行为相得益彰,更显得喜剧效果浓烈。
马克没有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但他却实实在在用谎言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谁也不信,谁人皆可骗。
自己做的坏事败露,他找到律师去寻求帮助,却也始终不和律师交底自己到底。
他说谎成性,典型的言语跑的比脑子转的快,脑子还未想到,嘴巴就已经说了一个完美的谎言,到最后,他甚至自我伪造成被抢劫绑架过的样子,去欺骗妻子。
几千年前,古代先贤孟子在舍生取义的命题上做了流传千古、为人赞颂的选择,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选择的极致化。
故事最后,在FBI探员的询问中,他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谎言下隐藏的现实,探员错愕的神情与他的毫无悔意相互映衬,更让他伪善爱利的人设塑造得更加丰满。
我们无法探寻,生活在虚假世界的他是否真的快乐,我们也无法体会,毕竟“有钱的快乐,是我等无法想象的。
”也许在马克心中,说谎并不是一件感到会感到羞耻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
”也正基于这种逐利的心理,我们的反垄断宽大制度有了实施空间。
一个制度的设计和成功运行实施必定是抓住了人们的要害,基于对人最真心理的探究。
马克思有言:“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商人间的联合是为了赚取利益,但当宽大制度的适用能够为已方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时,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也必定会像马克一样毫不犹豫地做一个告密者,抛弃联盟。
宽大制度是指经营者主动向一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其理论基础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每个经营者都担心自己被出卖,而宽大制度的减免力度又是很大的,这对经营者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
我国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之上设有反垄断委员会。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都能适用宽大制度,在实践中也不乏在纵向垄断协议上适用宽大制度的例子。
只不过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具有严重的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随着《反垄断法》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与之斗智斗勇,他们之间所达成和实施的垄断协议的隐蔽性将越来越强,相应地,执法机构发现垄断协议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所以在查处横向垄断协议的方面,宽大制度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国也是尤为注重该方面。
2019年1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宽大制度适用指南》来具体规定横向垄断协议的宽大制度的适用。
经营者若要争取宽大,首先,要在特定地时间条件下即在执法机构立案前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前,也可以在执法机构立案后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后、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前。
其次,经营者需要和执法机构事先沟通,尽可能早地报告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可以匿名或者实名通过口头或者书面方式与执法机构进行沟通。
然后,根据经营者申请的是免除还是减轻处罚,提交不同的资料文书,申请免除处罚的还要做好登记。
最后,经营者满足其他条件经执法机构审查综合情节决定作出是否给予经营者宽大以及处罚减免幅度。
一般情况下,执法机构在同一垄断协议案件中最多给予三个经营者宽大。
如果案件重大复杂、涉及经营者众多,并且申请宽大的经营者确实提供了不同的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经营者宽大。
美国与中国的宽大制度略有不同。
第一,执法机构不同。
美国的反垄断执法任务分别由反托拉斯局(AD)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承担,我国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第二,美国的宽大制度分为个人宽大和企业宽大制度,而我国则无此区分,美国违反反垄断需要承担的责任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我国《反垄断法》没有与《刑法》衔接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某些协议行为有可能追求刑事责任如串通投标行为。
第三,美国的公司宽大制度主要由A型宽大方案和B型宽大方案两部分组成。
A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在对某一具体卡特尔行为调查之前的情况,其规定宽大申请者只要其在申请宽大时符合六个条件就能够获得宽大待遇。
B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对某一卡特尔已经知悉但证据不足的情况,相比于A型宽大方案要严格一些。
在A型宽大方案下,宽大待遇是自动的,即只要宽大申请者经审核符合宽大条件,无需再经过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决定,宽大待遇自动给予宽大申请者,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自动获得宽大,大大降低了反托拉斯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而我国的宽大制度仍要经过执法机关一定的审查,执法机关具有较大裁量权。
第四,美国未能获得宽大待遇的卡特尔成员面临来自卡特尔行为受害者提出三倍民事赔偿的诉讼风险,这样的制度设计更加激励经营者去争取宽大机会,但是我国对此却并无这样的规定,宽大是行政责任的减免,不涉及民事责任。
最后,美国的宽大制度中只存在完全宽大,不存在部分宽大,这意味着有且只有第一个宽大申请者能获得宽大待遇。
而我国最多能够一次宽大三个经营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多几个名额。
不过,无论是按照美国还是中国宽大制度的规定,马克都不能获得宽大。
正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马克劳神费力,一砖一瓦地构建了一个楚门拼死也想要逃出去的虚假的世界,最后自食恶果,被谎言反噬。
这也为我们的市场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商业逐利活动中,选择遵守法律、坚持德行才是财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保障。
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果只能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文献:[1]李笃. 美欧卡特尔宽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超不错。社交网络前的练手
马特-达蒙真的太适合扮演这种表面看起来忠厚老实,内里心机重重的角色了,《天才利浦瑞》之后,他又扮演了一个外表平平,却谎言弥天的家伙,并且,同样很到位。
The.Informant.2009.720p.BluRay.x264-METiS
没劲
浪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闷。
喋喋不休,喋喋不休,喋喋不休。
形而上的真实是永恒未知的,弱爆了~
What a story. Well done.
每说一个谎就要用100个谎言来圆它。越到后面剧情越是翻转。本以为很闷,结果有些情节还蛮好笑的。
吃回扣还得跟炎黄子孙们多学学。
沉闷、无聊的一部影片,无任何亮点可言,也许片名应该改成《说谎者》。PS: 马特达蒙贴上胡子有时候像大山。
好不紧不慢的骗子电影啊,对话量好多。越来越喜欢马特达蒙了。与其说马克的谎言指向某些目的,不如说其实是天性作祟。OS里裹着好多美式典故,有些知道有些并不太清楚。
又一部睡着好几次的片子...Matt演技越来越好 不过他的样子我越来越不喜欢 还是以前那个愣头小子好
史蒂文索德柏格最差的一部。马特达蒙的表演比不上《天才瑞普利》,增肥30磅有毛用。
比较冗长的片子,胖胖的小马哥喜剧有天分呀,还好结局还算不错
撒谎症天才 小马演的真好
小白退散!
i hold the breath thru the entire film.
这电影 一不留神就能跟着跑偏了= = 能坚持下来不容易呀~总体还是趣味多多 娱乐无限 PS:马特达蒙是一位伟大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