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传记片,需要随时备注时间点和历史背景。
因为:以当今的目光去审视过往,所思经常会匪夷。
能做的,只有接受时光留下的记忆:存在即合理,上世纪人的思维,是被当年时局定义的。
片中提及的地点,有一部专门纪念的影片。
点开【剧情简介】,有长篇的背景,足以说明当时战争的残酷程度。
在这样的时局中,救助布尔什维克应该要冒及其大的风险,但在助手开大奔驰从党卫军部接回满面伤痕的男主时被提及。
剧终时,是这样一句话:
于是,功过是非都是被定义在那个年代。
我主要说我对医生的当庭翻供的理解。
无图,谈剧情,有剧透。
首先,有个人设细节:医生是一个不喜欢对外表达善意的人。
一,年轻的医生始终是严肃的面孔,他的老师建议年轻的医生可以多微笑,但是最终也没能改变。
二,医生的妹妹为了自己的女儿(医生的侄女)找医生借钱的时候,医生表现的像是一个局外人,事不关己的吃饭看报。
当医生妹妹最后生气的离开时,助手跑出来给了医生早就准备好的装满钱的信封。
基于医生这样表里不一,外冷内热,或者说刀子嘴豆腐心的个性,我把医生的当庭翻供泼脏水理解成是为了救助手一命。
医生通过律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场有预谋的指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医生最后在法庭上没有再对事情的真相而争取,他默认了检方的指控,他接受了自己辩护律师所提出评判过失杀人的辩护。
除此之外,医生还知道了法庭对于他和助手的双重指控,两个人将同时面临判决。
医生还知道了助手拒绝了辩护,始终保持沉默。
最后的自辨阶段,助手先上台而一言不发。
医生上台后,他默认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但把责任推给了助手。
他想和助手在法庭上破裂,医生希望自己的翻供可以让助手绝望,随后再将罪名推回给医生自己,毕竟整个事件的目标就是医生自己,并非助手。
补充细节:医生看到庭审观众席中有助手的家人,如果助手反咬自己,也会得到的观众的支持,或许会影响法官的判断,使之相信医生和助手之间是工作关系,黑了医生自己,最后拯救了助手。
没想到最后助手的反应超出了医生的设想,助手全盘接受,并且声称是自己的问题而与医生毫无关系。
导致庭审失去了把控,无法继续指控医生。
进而休庭。
有的豆友在评论,认为医生最后是为了再度行医拯救苍生,而选择牺牲助手才翻供。
我看到的却是医生的自我牺牲,只不过他未曾想到助手对他的感情也是如此,同样的愿意为了对方而牺牲。
他们都想牺牲自己,保全对方。
导演高级的地方在于他没有让人物在最后出现反转的时候产生表情。
比如助手听到医生翻供,仍然平静,没有惊讶,没有愤怒,没有觉得被欺骗被辜负。
医生在翻供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不忍,难以开口,艰难的表情等等……正因如此,所以才会引发我们有不一样的想法,对于人物内心有不一样的猜测,有了不一样的在内心中的结局。
千人千面。
再说一句,年下香啊!
小助手炙热的眼神啊,“给你我毫无保留的真诚”,年下小狗说到做到!
如果单从情感方面来说,是非常经典的病娇攻X忠诚阳光受的搭配了。
放在不用脑只磕CP的耽美文中那就是经典中的经典了,肉也香,情感也足,逻辑过得去。
只是从真实故事改编出发,自传性的电影影片而言,不仅仅是磕CP了。
还有很多细节和隐喻。
最后的结尾很多人说接受不了,我们不妨从头推翻这段感情。
扬医生的自传,他认为自己是用双手救人的,是一个绝对的正义人士,虽然也有罪恶,但他用比别人痛苦十倍的方式忏悔,耶稣像前的石子越来越多,他的罪行也越来越多。
他是一个极度自虐的人,所以他爱的人,也要承受他的暴虐。
小助手从一开始就是被职场霸凌的那个,因为要工作养家糊口,所以只能接受他的侵犯,到后来的PUA“你离开我都活不下去”,再到强迫助手的妻子流产等等。
真实故事中,小助手也许并没有那么炙热的爱意眼神,也不会那样义无反顾的为他献上一切。
在被压迫了大半生之后,逐渐羽翼丰满的助手设计了一场完美证据链的谋杀,让医生被处死,也许是真实的。
只是医生并不想承认这一切,所以在自传中美化了助手和自己,做出一副自己最渣,你却永远忠诚的结局。
这样更能让自己好过。
战争也好 ,政治也好,中西医的不同理念也好,人总是这样把不一样的一方化为异类,用强权加之迫害,好证明自己是正义的。
这是世界的善恶。
那么个人的善恶呢?
医生救了很多人,贫困的人因为他而活命,但他同时也有残暴自私的一面。
他的恶要靠膝下磨出血的石子来提醒自己,洗清自己。
演员演得真好,伊凡真的很厉害。
这样的角色很容易就演的让人讨厌,因为太自我了。
伊凡的演绎下,扬医生让人觉得可怜,他的高傲像是玻璃瓶一样易碎,他的恶也清晰可见。
是我认为的好电影,文学性很强。
后续的二创空间都很大。
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主旨——极权对人性的扭曲一个人无论多无私,一旦在极权环境下想自保,就能多无耻,人性是复杂的。
影片是现在和以前穿插的,一开始男主是一个个性偏执,全心全意要治病救人的救世主形象。
男主是一个好医生,医术高明,他不收诊断费用,面对病人的病情如实奉告,很客观又尽力去帮助治疗病人。
直到他和助理被抓,电影才慢慢抽丝剥茧的将过去和现在串起来,为最后男主把罪推卸给助理做了足够的铺垫。
1.为什么摔死猫?
男主之前经历过战争心里有严重创伤,女医生说把小猫淹死,让他想起之前被迫杀人的经历,于是他应激反应了。
从之前他准备拿斧子准备砍他爸那段,可以看出他性格偏激。
也是为了最后他绝情的对助理的各种行为,做好铺垫。
2.为什么无偿救人?
他无偿行医救人是他忏悔,救赎他自己的方式。
因为他之前被迫杀过人,他杀人之后准备自杀但是没有成功,后面他信上帝,希望得到救赎。
说明给人看病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因为电影里很多镜头表现,他必须要给人看病,不然他就很痛苦。
他跪石子向上帝忏悔,他不停的违背基督教徒的信仰(杀人、杀猫、同性恋),然后又不断的祈求主的原谅、不停的给人看病,达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3.为什么把罪推给助理?
他和助理的爱情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导演镜头主色调用的很灰暗,他和助理爱情片段色彩很明艳,是希望和光亮的。
如果没有极权环境,他也可以不那么严肃,会和爱人一起很快乐的生活。
他对助理得寸进尺的爱,是渐进表现的,一开始是希望周末也能见到他。
接着是物质引诱,然后是让他老婆堕胎,最后让他牺牲自己的命。
因为极权,经济凋敝。
由于经济凋敝,所以那个助理找不到工作,由于找不到工作,就会为了养家糊口委曲求全,由于委曲求全,别人对他的爱才会得寸进尺。
最后男主把责任推给助理,也许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主旨,人性是复杂的。
由于极权对人性的扭曲,导致男主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同样也可以摔死小猫,直到最终为了自己牺牲爱人。
一个不正常的环境,衍生出的不正常的爱情。
当观众以为那爱情是希望的时候,又出乎意料的给了一个反方向的结果。
那种强烈的反差,即合理又让人惊讶。
虽然我的内心偏向不一样的结局,但理性告诉我男主不是完美的人,如果男主想保男二,完全可以自己跳出来,我看到后面以为他想这么做,但他没有,他完全可以说是自己瞒着助手下了毒,这样不就自己承担了,虽然不想承认,但男主似乎就是那么残酷,呼应那些小猫,我个人认为,有点呼应前面男二说的绝对忠诚,他知道男二无论如何都会对自己忠诚,看着电影时一直不懂那是钱还是爱,男二最后告诉了男主,i love you too,至少一个人的死刑是不可避免的,可能男主选择的是保全自己,两种解读,看男主锤窗户我发现的,他表面说着自己想治病人(呼应结局的一种可能,就是牺牲男二,自己继续行医),他也可能就是像男二妈妈说的那样,他就是想占有男二,他看到狗狗跟男二很开心,心里吃醋了,我知道以常规思想这不合理,但是男主的偏激,以及让男二老婆流产所看出的占有欲,再加上男二忠诚这个点,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他想试试男二到底对他多忠诚,是不是爱他,这个人就是自私的,偏激的,极端时候有些残忍的(杀了小猫),我觉得导演是这样刻画这个人物的,他是不完美的。
(个人偏向第二种猜测)
六零年代,自然灾害加上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时饿殍遍野。
雪上加霜的是,一种不知名的疫病又开始流行,连某重要老首长也未能幸免。
几方医生合力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位与会者想起了记忆中妙手回春但彼时在农场改造的老郎中。
老郎中两大绝学:把脉和砒霜。
于是,一场一面围绕老郎中给老首长看病并攻克疫情;一面老郎中接受审查,回顾自己出身杏林世家,年轻留学西洋中西结合,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无数人悬壶济世的故事展开了。
最为人动容的是,老郎中还曾有过一段断袖之情……你觉得我是在根据本片编故事,其实我身边有原型,世界说大真大,说小太小……
(原载于“QAF中文站”公众号)
《江湖医生》铁青着脸走入视野时,我突然意识到,似乎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厚重刚硬的同性恋电影了。
这电影一开篇,安托宁·萨波托斯基就死了。
那是1957年11月13日,前捷克斯洛伐克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兼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命悬一线,但是回天乏术。
在他身旁的医师扬·米科拉谢克,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不少达官贵人都曾领受过他的恩惠,而平日里,手握尿样的平头百姓就在院外排成长龙,等待他的独门诊治。
慕名而至的患者传颂着他的回春妙手,敌对势力则在报纸上大张旗鼓地唱衰。
宅邸外面,国安部门密切监视,他也只是继续把生活过得云淡风轻。
可是这个以为秉持一颗医者仁心就能安然处世的人,显然错估了当时世道的凶险。
而透过“极权主义”背景来打量米科拉谢克,这传记片就有了被历史裹挟的风力。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患者一视同仁,而且为了行医方便,并不介意在车头挂上纳粹标志。
可在极权环境中,最不缺的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以及混淆视听、指鹿为马,今日通过治病获得的免死令,隔天可能就是催命符。
更何况,隐私权被践踏,法律体系被玩弄,要在这种情况下明哲保身,绝对难上加难。
大背景已是风雨欲来,可米科拉谢克身上的“污点”仍在不断发酵。
其中相当致命的一个就是同性禁恋,毕竟他们身处一个风气数十年裹足不前的环境,当初为了学医独自住进寡妇老师家中也能惹来闲言碎语,如今两个已婚男人背对社会搞在一起,几乎可以掀翻伦理的屋顶。
这种情况下,电影并不着急大写他们的相恋。
我们只能在跳跃的时间线里,看到米科拉谢克身边伴随着助手弗兰提谢克·帕尔可。
他给医生打印诊断书,帮忙跑腿,开汽车,也在对方想到郊外草地歇息时陪在一侧,需要披外套时在卧室搭一把手,浑然一个必不可少的影子,却很难嗅准恋情的气息。
这也正合他意。
在那样的年代,他们只能用尽工作的幌子,寄居在危如累卵的情感防空洞里。
彼此差了年份与身份,米科拉谢克坠入对帕尔可的迷恋时,这个年轻人烧起了怒火,怒火却不知源于冒犯还是怯懦,再定睛一看,欲火显出了本质。
这场火,二十年也熄灭不了。
周遭永远是阴阴沉沉的,唯独他跟他的相处,有过围炉取暖的温煦。
电影最美好的片段,就是二人幕天席地的日辰,天色正好,裸露的身体在金黄植株间泛着光,手指柔和地骚动,嘴唇则让位给山高海深的目光,突然不识趣的虫子扰了清净,彼此都笑出了风月。
这场从无亲朋印证的恋情,被电影,也被忙碌的日子压缩到了极小的篇幅,但是纵然人神不容,却也一眼万年。
爱意是最难遮掩的,在彼时,捅不捅破这张纸全凭利益关系。
越是势利,就越是现实,万一树倒猢狲散,大概谁也不会感到惊诧。
那在如此强烈的历史讽喻中,二人名不正言不顺的感情线就冒出了两侧拉扯的角力,一方面,这遭到世风与家眷不齿,另一方面,越难越爱的事实天生具有纯粹与本真。
对观众来说,如何共情,特别是在道德边界上共情,可就是电影叙述的难点了,毕竟泡在雷池中的米科拉谢克,早已把一切禁忌犯透。
这就不得不叹一句,不愧是《心之全蚀》的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这个出生于波兰华沙的导演,在“布拉格之春”后留在捷克,还曾因为政治问题被抓到监狱,她在展现米科拉谢克被极权倾轧的状况时,再冷静也有暗涌。
暗涌把活生生的人从大是大非中凸显出来。
禁锢越狠,追求光明的意愿就越强,而当人性之恶被巨细无遗地呈现出来,成全医道的义举就是反攻的利刃。
电影本来就无需背负过多世俗道德的捆绑,而人在里外乱局中端正自己,就有了超越单薄个体的魅力。
蛰伏在这种环境下的情感线,着墨再少,也见金贵。
在相对罕见的这类感情故事中,江湖医生与他的恋人在最后一刻牵手的风起云涌,总有一种磅礴能在心底经久不散。
呜呜,最近一个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下,我终于来交影评了。
说实话我其实不是很懂但比较受震撼……就,男主角这个人也太奇怪了,不太明白他的心理和动机。
你说他受到战争的创伤变得疯狂,但是他又始终冷静和克制,有点强迫症洁癖的样子,头发衣服和家里的布置都一丝不苟;你说他冷漠无情,但是他又对情人有着狂热的占有欲,在生死面前最终还是表现出脆弱(说:我老了;以及如果我没理解错,他庭审之前是吐了吧?
);你说他精于算计,但是他在危险来临时又不管不顾,又会在一些时候流露出一丝善心。
总之感觉他是个很矛盾很变态的人,让人看不出行事的准则和逻辑。
他倒是也讲了很多哲理的话,可能也是对人生有所领悟,但就还是囿于世事,不能免俗。
影片以他的治病救人事迹和语录结束,但是我始终对他救人的初衷保持怀疑,可能就像有短评所说,他对治疗病人的执着,是否只是维系其狂乱且快要崩溃的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弦。
Frantisek Palko,又是一个我真心佩服的,情绪稳定第一人。
啊啊啊,为啥这种丧心病狂冷血天才,总是会遇见一个一心爱他的温柔体贴小太阳?
这种程度的付出,在我看过的各种作品里面也是第一次见。
而且他真的是,明明很清楚Mikolasek变态,但最后总是原谅他,包容他!
那段对话我印象深刻,“你从哪里来?
”“从东边,就像太阳。
”但是这缕阳光照亮了画面的色彩,却并没有照亮Mikolasek阴暗的内心,其实我真的想知道除了悬壶济世的天才本领,Frantisek还有没有爱他的其他理由。
但是有时候年长者、才能、阅历的光环加持,以及对方偶尔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占有欲,代入一下,可能真的很难抗拒……所以……是不是要想谈一场健康的恋爱,就,还是要和一个势均力敌的人?
我觉得Frantisek倒也没有在爱中失去自我,可能他性格中间真的有这种自我牺牲、善良和爱人的天赋,可能他甘愿做天才背后的贤内助,在与Mikolasek的共事中得到了个体价值的更高实现?
我其实还挺喜欢男主儿子的表演,那双黑黑的眼睛里几分纯真,几分偏执,几分冷漠,几分狂热杂糅,然后爸爸演的就真的挺纠结和阴暗。
我也不知道为啥自己会对这么一个片子反复观看,可能真的很想搞懂为什么,为什么他先这样又那样,他一边这样又一边那样,以及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到底算什么。
但可能根本就没有为什么,因为归根到底大家都只是凡人。
经历过战争的年轻的医生似乎对生命变得很敏感,在他要把那几只小猫丢掉深湖里淹死时,他却选择了直接把它们摔死,看似很残忍,但对猫来说,未必如此。
经历过战争后,他便开始治病救人,似乎成了瘾,只要一天不看病,自己就会焦躁,这可能是战争给他留下的创伤,总想着自己能多救几个人,或许是对之前战争中死在自己眼前的人的一种回复,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却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吸引自己的人,并深深地爱上……医生爱助手吗?
爱,很爱……总是在各个情况下,让他躲起来,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这份爱显得极具占有欲,爱上这个人,只能是他自己的……助手呢?
或许刚开始并不是太爱,但随着两人相处时间的增长,他慢慢被医生的治病救人所感动,被他对自己那不能言语的爱所感动,在医生让他躲起来,自己去面对外人的打骂时,自己只能躲在墙后啜泣,从那时起,助手就彻底爱上了那个不善言谈的医生……在一起工作了二三十年,早已互相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后,医生似乎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助手身上,我看的时候真的很生气,不是之前很爱他吗?
怎么还那么自私,把莫须有的罪名,推给自己最爱的人呢?
我不想过度解读这个情节,但看到最后两人紧握的双手,炽热的眼神,我想,他们最终都是爱对方到骨子里的人,够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希望这是他俩商量好的,法庭上的一个对视,就能让两个相爱的人明白对方的想法,让法庭混乱……)年轻的医生很美,要是早点遇到助手,或许以后的整个人生都变得不一样了……医生终究不能治好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但他却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是善良的,但他也是自私的。
自己爱的人,不容他人一点觊觎对爱情自私,又有什么错呢……刚好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不管怎么说,值了……或许错不在他,在那个战乱不安的时代……ps:医生好美!!!特别是年轻的时!!!!助手真的很帅,跟小狼狗一样!!
两人在一起,说不出的美感!!!
其实故事的背景及变化像极了瓦伊达的《下水道》,大概也只有同时遭遇过两种铁蹄无缝蹂躏的东欧国家,才能对极左极右两种看似南辕北辙,实则一脉相承的主义同时保持警惕。
没觉得丝毫感动,反而是感到后背发凉,就是一次毫不遮掩的职场PUA,他能让你打掉孩子,有一天就能让你付出生命,所以他到底是英雄还是魔鬼?
那个恐怖的年代所造成的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害,特别是被逼出来的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至今看起来依然觉得恐惧,不幸的是,七十年之后这些东西换了一层外衣,依然在全世界到处重登舞台并大行其道,然而大多数人却被所谓公平正义蒙蔽而毫无知觉
结局结结实实一记背刺,太郁闷了。整体挺一般。
助手就这样活成了一个工具人,泄欲的工具,替死的工具,工具人连孩子都不配拥有。
有几个片段太精彩了。第一个是应聘时候关于须后水的谈话,第二个是老医生想吻熟睡了的助手,结果两人扭打的场景,还有就是第一次买了车,出去在草地上的场景;互扇耳光的场景,还有为了博关注,受伤的场景;当然,最后的那个握手是最佳。对于结尾的解读,或许,为了不让两个人的关系被暴露,老医生选择了指责对方,而助手选择了拦下责任,但是,怎么看都是老渣男的操作。
相比苏俄,波兰系导演对时代批判的角度还是较委婉客观一些的。对各种精的存在,在p民过于狂热的追捧时候还算一剂清火的草药。哎呀…这男啃男,哎呀…我怎么又碰到这类片子了。
他对普罗大众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对自己的爱人却有种自私阴暗的占有欲。
摄影喧宾夺主 音乐自说自话 拉远了观众和角色的距离 一时半会很难相信故事 直到我们察觉他冷漠孤僻 苦大仇深的背面 虔诚的狡黠和残忍的欲望 人物开始活起来 渐入佳境 活成一个从里到外都让人不愉快的人 /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分野 我认为这一层如果保持冷眼旁观 用科学冲击救世情结的道德魅惑 也许会更有深意 / 给真人真事赋予了莫须有的性取向和多余的审判 这也是影片两条线很难同时成立的症结所在 也许真是我们的时代让电影在努力变得像电视剧……而我觉得连电视剧都已经过了它的golden age
6.0。一大堆议题一把抓,却依然中规中矩。谁不爱渣攻+忠犬(误)……
动保人士慎看|冲着霍兰+同性题材看的,但感觉同性元素并不算很重点……只是“恰好传记主角喜欢同性”,而且俩人关系蛮toxic|前段时间出源了但没速度,又后知后觉错过了AFI的欧盟影展放映,最后感谢微博旁友搭救提供了英字源|一开始条目标题译成江湖郎中是没问题的,因为主角在片中被污名化时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包含的元素太多太杂了,反而最后重点不清晰,神医,受到不公对待,参加过战争有PTSD,同性恋,性格中矛盾点和缺陷很多,作为传记主体显然可以拍得更好
这个老医生太渣了吧
???气死
富可敌国者国诛之
Juraj Loj笑起来是什么人间尤物啊救命。还有虽然理解结尾两个人的选择,但如果换成手拉手一起赴死,应该会打5星(话虽如此,作为传记片是不可能这么拍的了)。
你虽不关心政治,对生命一视同仁,却逃不过几十年政局风云变幻,画面承载着爱情、生命、信仰,战前和战后两条线交织,荡气回肠
铁幕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题材独特,神医凭尿液看病够传奇。每天上百成千人排队等待看病的场面令人震撼,其中的寓意耐人寻味,救死扶伤的人却被判处死刑,一个绝妙的讽刺。电影的氛围营造的非常到位,一切都似曾相识。同性恋的设置没有必要,干扰了剧情。7.8
一看导演,嚯,原来是霍兰奶奶,怪不得深夜看也不会犯困。冷血甚至有点病态的江湖医生,他的传奇事业、隐秘情感以及令人乍舌的自私选择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看点,很好看!另外,真想知道电影中有几分真实。
什么鬼,想说明什么d(ŐдŐ๑)
导演层面上,霍兰依然是拍美剧拍惯了,剧作结构也有些偷懒,但比《琼斯先生》好些。政权病入膏肓,然而“威权”的毒是传染性的,它的毒性体现在医生的所有情感关系之中。
欧洲老中医的故事。
觀尿辯症,可謂神醫,控制人的確有一手,愛人甘願代他死,也說明有手段的。
我爱你,矢志不渝。结尾看得好难过,最后那一个牵手就是永别了。摄影很美,演青年时期的Josef Trojan是男主Ivan Trojan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