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看笑之大学,作业是镜头设计。
其实看的时候真的不太注重一些镜头设计,一部基本架构于戏剧之上的作品,其实光是听也能明白,当然,役所广司的小表情非常值得多刷。
看了这部电影,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无关身份,无关机场,客观的看待历史,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得不的去做事情。
最后一幕尤其如此,悲凉的随着历史向前之感跃然荧幕,我该如何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去看待,难道该说他们根本不值得煽情吗?
感情是模糊的,无法用任何一个既定的事实去衡量他。
向坂和椿一的感情也是模糊的,他们能说彼此是同一立场的吗?
在那样一个年代,从来没有谁是谁的盟友,从一直固定的机位即可看出,他们是对立的,是分割的。
但是也没有谁是谁永远的敌人。
也许是因为利益,但也可能是因为热爱。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片尾向坂看椿一最后改的一版剧本时类似笑场的一个演绎。
不仅是因为演的特别好笑,笑到我眼泪都出来,还是因为是他在整部影片里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七日中。
其实主题的内涵特别超前,特别符合时事。
我们被裹挟在一个特别泥泞的沼泽里,怎么也出不来,还要说我们在泥里会更安全。
两个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一个代表有人情味的编剧,一个代表冰冷体制的审查官,实际上就是表达环境对于人的限制,绑架。
片尾,审查官态度的转变似乎不符合整部片子的主题,我认为是日本真实申片的要求。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
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
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
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
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
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
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
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
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
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
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
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
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
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
《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
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
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
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
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
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
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
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
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
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
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
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
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
——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
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
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
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
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
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
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
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
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
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
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
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
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
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
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
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
”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
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
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
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
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在这个需要共渡难关的特殊时期,哪来的心情欢笑,需要什么喜剧!
”在满洲从过军的向坂或许也在那个时候渐渐失去了笑的能力。
百般刁难每一本剧本。
但总要有不怕死不妥协的人存在,男主椿一,为了让自己的剧本能够上演,孜孜不倦的修改着剧本。
真正的斗士总有智慧去解开制度的锁。
修改剧本的过程,也是向坂自我修复的过程。
一开始什么都反对,不知不觉成为了编写剧本的参与者。
实在喜欢里面扮演警察的那一段,反复回味了好几遍。
镜头来来回回增强了画面的语言能力。
跑啊跑啊,或许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了,跑啊跑啊,不知不觉你就笑了,跑啊跑啊,那一刻成了剧中人不用在意现实的条框。
“你很有成为编剧的天赋啊!
”椿一夸赞到。
其实你也有笑的能力啊。
椿一的出现也改写了向坂不苟言笑的无趣生活,开始对喜剧产生感情,犹豫不绝的路过剧场到终于走进去,小心翼翼地寻着笑声,拨开帘布,置身被欢笑淹没海洋,目不转睛。
就这样一来一去,剧本终于在两个人相互建议修改下可以上演了。
可是!
椿一一得意来了一段真情告白,明确的向权威的挑战方式激怒了向坂,也瞬间从喜剧的得意中清醒过来,好不容易改得完美的剧本又被推翻。
既然你用喜剧对抗政府,那就拿一个一点也不能搞笑的剧本过来!
多么无理的要求,椿一也隐忍接受。
“这样的要求怎么可能完成!
” “不做过怎么知道!
”“没有什么自信,我是相信自己”。
椿一坚定的眼神戳到泪目,因为我也很想,能堂堂正正,勇敢而又坚定的对自己说出这句话,而不是一句台词。
第二天椿一带着新剧本来了,与约定的相反,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最爆笑的剧本,向坂说着说着都还忍不住笑出来。
一切都不重要了,椿一收到红单子马上就要去部队报到了,这一本剧本或许也是椿一的告别。
向坂也终于吐露心声,椿一的剧本把他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可以这么好笑,原来自己也可以笑的这么快乐,是你为我抖落了布在心上的那层灰啊。
这一次,就像第一次改剧本那样,真的要为国捐躯了。
最后的向坂: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不是国の為に,而是お肉の為に!
椿一在转角的地方凝重的回了一下头,不禁悲伤:毕竟上的不是剧场是战场啊。
人类明明可以活得更轻松笑得更快乐,却总爱绕远路,比如战争。
如果希特勒和丘吉尔都在捏寿司,那么战争是什么呢?
开头这段群像很喜欢,和配乐相映成趣;有点磕到了是怎么回事;笑死,我也跟着他俩一块浮想联翩;有时候人特别抗拒的东西,其实是出于一种对被极度吸引的畏惧吧;“如果他下次再耍坐垫的话,当场击毙!
”哈哈哈哈哈哈哈!
(想到椒麻堂会里面的师长口头禅:“枪毙你娃”)观众会理解我的——抱着这样信念去做最大争取在规则里跳舞的导演有多少呢,再者,观众又要怎么理解呢…审核又如何会说:“我应该向你道歉”呢。
突然想到,是有勇敢去碰壁的人,他们高尚、不屈,让人欣赏和叹惋。
但也许在如今这样的形式之下,我更应该期待一些在规则内的精彩表演吧,可是细想感觉很少有这样的尝试,我只看到臣服或者碰壁,希望终有这种作品能让我欣赏吧。
“这就是,面对权利的,我的战斗方式。
”大概还有更深的东西,比如假设审核员从一开始内心深处就在期待,可是起初那个走廊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房间里有种类繁多的拒绝和妥协,到最后呢,只剩下年老的门卫敬了一个礼。
在检察官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某个影子,可能这来源于大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尤其是思政方面的。
真的,不苟言笑可能就这么刻到了骨头上的某个位置。
尤其是在前后出现态度反差的时候,上面这个念头就突然蹦了出来。
说起来,开头的部分,会让我觉得很魔性,在我认知里,这一点都没有电影的风格,甚至不能够贴上喜剧的标签。
随着第一个捏寿司场景的出现,就感觉突然来了个恶趣味,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作家不断努力地改稿,以及检察官不断参与进来的过程,总有一种作家在戏弄检察官的感觉,而检察官则是从铁板一块的脸不断松弛的过程,以及在剧院前那种犹豫、期待、自责的表演,那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没有笑,但是可以感觉得到,他已经在心里笑了。
而检察官说出自己笑了83次&作家则说明了这是他的战斗时候,检察官的表情快速反转,真的心头有种被揪起来的感觉。
不得不说,主演们,尤其是检察官的表演是多么到位。
个人感觉,结尾落入了某种套路,虽然中途自己笑了几次,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才是检察官所说的“不能笑的喜剧”。
从这部电影中,俗套地来说,可以看出,是反映了作家以作品对抗权威采用了某种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态度,开场时其他作家的表现,跟圈内的某些人真的好像,而这个作家,或许是为我们所厌弃的那些人,甚至比那些为了上演而删除某些情节的人更让人讨厌,或许我们就像剧场的老板、其他演员一样,认为他是叛徒。
或许,彻底地反对或彻底地接受,都不如这样的方式好,这是我咀嚼这块肉的感受。
正如两年前在做横向课题的时候,一份报告的政策建议,我措辞上以及内容上都显得很激动,在大老板的批注中,我理解了他的用意。
一个长期为gov做咨询的学者,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只是迎合,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潜在影响最后决策过程。
这是我们这些愣头青,一头扎进去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怎么去咀嚼这个肉,真的全靠个人感受,嗯,这个肉,这个国,一如作家轻盈的调笑
昨天看了三谷幸喜编剧的《笑的大学》,很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虽然名为喜剧,但是看到影片结束,当编剧在狭长的甬道中渐行渐远时,我居然落泪了。
不得不说剧本是戏剧的灵魂,没有好的剧本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即使再高明的演员也没有办法,三谷幸喜果真是了不起的剧作家。
当然这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只是那间小小的审查室,人呢,也只有审查官和编剧,这是非常考验演员功力的,但是两位日本演员演的都非常好。
编剧的表演有很明显的喜剧效果,而且有日本独有的夸张肢体动作,可能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刚刚开始会有一些不习惯,但是到最后真的被他的执着和才华所感动,这种对于艺术的坚持,是我们很多人在和平时期都不曾拥有的。
看到他离开时眼里含着的热泪,我也在心中对他说着那句台词:“你一定要回来”。
而检察官的表演则更加内敛严肃,但是却饱含这一种冰冷的幽默。
虽说只一部喜剧,但是却是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譬如战争、譬如生活、譬如艺术,我想这也是编剧想要透过剧本向观众传达的。
我认为剧作家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文字转达思想,而是通过心灵传递共鸣,三谷幸喜做到了。
《泰晤士报》曾说这是最好的喜剧,我想它的确值得获得这样的赞赏。
前不久红遍北京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正是根据这个剧本改编,演出效果非常好,可惜已经落幕,希望以后会有机会看到中国演员演绎这个剧本,也总算知道了“喜剧的忧伤”的真正含义,表面是喜剧,表达的却是一种忧伤。
看完这部电影的我开始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我付出过多少,总是被疲劳、悲伤、无奈或者没有灵感打败的自己和那位编剧相比是何其的渺小。
推荐每天被压力、繁忙和烦躁填满的你们都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体会一下“只有笑才最珍贵”的真正意义。
(同时厌恶下不喜欢笑的夏天,看喜剧也会看到哭,果真令人无语。
哭完还絮叨了那么久,更加无语,大家看电影吧,别理我。
)
这就是人性,最简单最纯粹。
当我们把复杂的东西强加于它的时候,获得快乐的途径也曲折了许多。
引用当时写给盗梦空间的一段影评吧:人性就是这样,总还是不想被别人控制的!
人的潜意识里肯定有怀疑一切这种天性!
就像片子里要给富二代植入拆分集团想法时小李说的一样:反面的东西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理可证,你越是正面的强调就越是会产生来自于反面的思考。。。
是的,没错!!
“能为之捐躯的,只有肉。
”这句话过于谄媚观众了,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年代的电影。
审核官与作家商磋剧本,僵硬无趣的审核官学会了怎么写剧本,也学会了怎么笑。
剧本改好的那天,作家参军去了。
所以,笑之大学,即是剧团的名字,也是审核官的房间。
第一天,让改为日本故事、日本人;第二天,加入“为国 为国 为国”;第三天,删掉接吻;第四天,加入警察;第五天,让警察合理。
“不要为了祖国而死,要为了肉而死。
”本来是带有搞笑意味,但在结尾在编剧瘦弱背影的衬托下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电影布景简洁,演员少而精,对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短短120分钟所表达的含义极深极广,无论是对军国主义的嘲讽,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都在一间小小的审查室通过喜剧编剧和审查官的一来一往中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电影语言的巧妙设计使得深奥的内涵具像化,让观众一点点看清军国主义和官僚体制给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套上不可理喻的枷锁,而艺术又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一个坚持自己的喜剧之道,天真又执着的编剧,一个体制内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官僚,立场上天然对立,最后却因为笑的艺术而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然而,也仅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到了午夜12点就会变回原形,体制内的官僚再怎么喜爱编剧的才华,当编剧当面质疑体制的合理性,想用艺术来战胜体制时,官僚的愉快面孔瞬间消失了,换了一幅比之前严肃时更让让人恐惧的神情,“我就是这体制内的一部分,你攻击这体制,那作为这体制最底层的官吏的我该怎么办呢?
”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和光线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阳光逐渐从役所广司演绎的审查官上消失,审查官完全陷于黑暗之中,所有的光芒都在编剧身上。
编剧那清澈闪亮的双眼充满了迷惑,他不明白这世界上有艺术和情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那就是立场和利益。
他知道怎么让人们笑,却不懂得人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是一个孤独的编剧,他一个人在喜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对审查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都用笑的技巧和艺术去化解,既不放弃也不完全妥协,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越多,跳得反而越来越好。
他感动了他的敌人-审查官,却招致了旁边人的唾骂和殴打。
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却换来了叛徒的称号,但最终只有审查官明白他的苦心,认可他的才华。
难为知己难为敌,最后最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
真是天大的讽刺。
站着死是不是比跪着生伟大,我无法评断,但是放弃总是比忍辱负重要容易得多,也看起来更有气节。
即使没有审查官,编剧也一直在承受各方的压力,在可以的范围内尽力妥协,比如团长的下流段子和无聊的转垫子,为了剧团的氛围也不得不强行加入。
(怀疑这段是三谷的心声啊)看似胆小的编剧却有着一颗对艺术无比坚定和赤诚的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小小的审查室里艺术和体制的无声的较量差点胜利,只差一点点。
其实最终也是编剧胜利了,他成功唤醒了审查官笑的细胞,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温情的一面,当结局阳光洒在役所广司的脸上时,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体制内一板一眼的官僚,见过那个会笑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之前那个冷冰冰的以体制为名的牢笼。
电影名字起得真好,笑的大学,笑真的是所大学,在开怀大笑间也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生活。
三谷真是个鬼才。
我一直很喜欢那类细致的刻画人与人之间,由于对方的出现从而颠覆自己认知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真的很神奇。
虽然检察官不懂喜剧,但他懂生活,因而即便是门外汉的角色也能为作家提供很多有意义的视角,甚至还能一起讨论、共同创作起来。
观众和剧作家一起,看着检察官大人的创作天赋慢慢被引导、表露、激发,同时还伴随着与检察官自己长期形成的严谨的、不善言辞的军人作风互相冲突、瓦解,并不时地补上一句“我是外行,你不要介意”…以及最后,检察官对于剧作家从心底里的认同和仰慕。
“要死的话,也该是为了锅!
”
那位检察官与笑の大学的关系也令人动容。
在这之前,喜剧剧场于他而言是异世界,是他想尝试融入又却步止于前的存在。
可当一个在伪满洲国曾叱咤风云的人物,谨小慎微地尝试踏入剧院,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那个异世界靠拢时,鲜明的冲突让人无法不留下深刻印象。
是一位我生命里极重要的好朋友给我安利的这部电影,他于我而言的意义可能是那位剧作家,也可能是那位审查官。
当然,又或是我们互为对方呢。
1940年日本。战时文化监管。第二部觉得特别不错的两人独幕剧,剧中剧的剧本写的也是相当绝妙 如果懂得日语会更能体会其中的妙趣。笑着面对所有的反对,笑着想办法应对。直到对方也发自内心收到感染
三谷幸喜的剧本确实很棒,可是电影更像是舞台剧,如两个人说相声一般,没有《魔幻时刻》的爆笑,讽刺却很尖锐,在电影里,艺术还是赢了政治。
很不错的电影,看的时候在想这肯定是哪个大家的作品,果然,是三谷幸喜。两个主演的表演太传神太到位了,一开始笑抽了都,看到后来越来越感人呢,难得的五星小成本电影。
太多谐音梗和本土化笑点有点get不到,但是核心思想太有代入感了,改一改细节就可以生成一个广电不让播的电影了P.s.战争中的平民都是无辜的,我们的敌人是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民众,他们和我们一样可怜P.p.s.两个主角CP感未免太强了吧
看不下去
很怕日本片中这种舞台剧的表演方式,Get不到点。(资料馆1厅)
起码对我这个观众来说缺少感染力,喜剧部分文化差异get不到,煽情部分说起来很慢热,且给结尾那几分钟、给去参军这个情节设置的任务太重。涉及历史的部分更无感觉,如果日本观众认为电影里的昭和时代已经拍出了那个时代的压抑感,而感慨这样的历史背景发生这样的黑色幽默,还算正常,但是我只感觉他们昭和的审查官怎么如此耐心、如此温柔,人民的娱乐文化生活怎么还这么丰富,就觉得出戏,就感受不到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多么感人可贵。但这无疑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在国产影视和海外爆米花已经教人几乎忘了何为“电影”的时候,值得一看。
前面有多喜,后面会很悲,前后情绪的感染加上演员们的演绎,让自己融入电影之中。
嗯,笑着哭,我做到了。
“可恶,不是让你不要搞笑吗!你知道我看这剧本笑了多少次吗?我计算了,83次,我现在甚至都忍不住哈哈哈可恶!混蛋!”
莫名其妙的笑
☆:3.5可以与《未完成的喜剧》对比观看;(果然)或许更适合舞台。
标准烂尾片,难看。
这种形式非常像日本的漫才。也就是日本的相声。但是人家这个相声包罗万象啊,政治军事战争国民内心与行为对峙最后被艺术形式打动。很无聊我看不下去。
151/300艾特春晚导演
挺好!编剧的控诉..广电总局有没有这样的人
六七年前看了陈道明何冰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是改编自这部电影的,过瘾得不得了,全程享受。今天终于看了原版,大失所望,究其原因,这个故事本来就不符合一个电影的讲述逻辑,艺术对政治的感化是个好命题,但表现得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封闭空间内单调递进的剧情,更适合在话剧舞台上表现。当然,由于直面的是臭名昭著的审查制度,在中国的相关从业者和观众心中有所共鸣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三谷幸喜的戏,总觉得差了一把火,无法获得完整的满足。这部也是,可能是役所广司和goro的cp感太强…强烈推荐广电总局和编剧观看此片,国产片的烂绝非审查制度的一己之力,也有编剧的"不争“。
完全没有get到什么,制作比《十二怒汉》还TM省。
很多人写银幕剧的原因是:看了某剧,觉得烂得不行,然后说自己写都能写得比这个好,于是自己着笔。殊不知,要将银幕剧作搬上大银幕,需要经过朋友、agent、executive、studio、主演、导演多次的rewrite,经过所有rewrite后仍牛逼的剧本才是真的牛逼。这部电影就讲了审查制度这里的rewrite,两个人的故事像boy love,也像the man with a problem。单场景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