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斯大林格勒看片会,看完感觉故事比较拖沓,战争场面不宏大,全景战争较少,小范围战斗比较精彩,在战争中萌发两段爱情,较为感人,在战争背景下凸显有些不足,整个故事在多些戏剧冲突就好了,德国人和俄国女人的爱情表现的较好,俄国的爱情略显不清晰。
出现部分细节错误,容易出现误导。
在战争下,人们还是多了些回忆向往和感伤,女主角在阁楼上看向天空时表现的十分好。
3D效果来说,和那些主打视觉的大片来说逊色了很多,有几处效果明显。
在整个电影中背景乐没能突出了,有些可惜了。
剧情再多些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会更好。
整体来说还算可以,明显是宣传主旋律的片子,适合俄罗斯人看,我看档期还不错,内地票房估计能破亿。
到最后我想知道,那个孩子的爹叫啥,完全不知道人物都叫啥,就记得一个大卫、还有那个孩子到底有几个爹,为啥说是五个,我咋看是六个呢。
第一次写影评,实话实说,我就是来吐槽的,感觉自己被人当白痴了。
两星是给特效的,就只是给特效的。
而特效绝大部分是慢动作,太多太多了,感觉纯粹是为了展示特效而用的慢动作,开始还好,后边我是有点出题了。
电影里的德军和中国影剧里的日本鬼子一样,都是脑残,举个例子,三个德国人拿枪对着一个俄国人,我当时想这娃要死了,就算不死也是有战友从德国后方的某个地方解决他们,结果我震惊了,居然让这个俄国人掏出手雷给炸死了,难道是三个木头?
---然后这么个牛逼的俄国人被俘虏了,被带到德国头头那问话,一群人拿枪围着居然又让俄国人抢了德国头头的匕首把头头捅死了,这次的木头人更多。
剧情更是没法看,开篇一个小队要阻止德国主角炸油罐,结果小队长也就是本片主角和德国主角打了一架没打赢,被撂翻在地,德国人成功按下了爆炸按钮,然后德国人拿着枪看了看主角扭头走了,走了....我当时都懵逼了,啥意思,过家家呢?
后边更雷,德国人爱上的一个俄国女人被一个俄国队员给狙死了.....结果德国主角就疯狂的要找男主报仇,我又懵逼了,他凭啥就认为是男主开的枪呢?
---几个人轮流着和一个女人谈恋爱,这女人还都谈,也真是服气了,这五个爸爸那个是亲爸爸估计女主都不知道。
---几个人守一栋楼,就那一楼的窗户得二十个,一群德国人攻都拿不下来(真实的情况,当时楼里的苏军肯定少不了)。
德国人要烧死一对母女 ,烧之前不救,等人被烧了,俄国人才受不了呼呼的冲出去了,还特么把德国人打退了,早干嘛去了,这么拍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林林总总不合理的地方是在太多了,让人啼笑皆非,看到后边基本就是跳着看,俄国战争电影,看的不少,兵临城下,布列斯特要塞,28勇士等,这是最差的一部,别的不管好坏,都是力求反映战争真实情况,这部就是一部打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外衣的臆想片,太失望了,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人类历史上牺牲最多的一场局部战役,没有之一,打的何等惨烈,攻守双方填进去多少条性命,如果不是希特勒的固执,苏联人民的牺牲,人类历史进程可能会走上另一条路。
观影之前满怀期待,结果大失所望,甚至有些愤怒,拍的这么儿戏对得起倒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那些英烈吗?
1、刚开始红军夜袭登陆那段,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自己面前的到底是什么,只能看到对岸红通通的一片,不时传来炮声。
2、小分队偷袭失败,被德军粉碎,德军军官一把按下炸毁油库的按钮,漫天大火湮灭了整个登陆的红军。
红军战士从坡上滚下。
3.接着上面,防守的德军看着那熊熊烈火的后面,无数个苏联邱少云从火中怒吼着面部扭曲着冲向德军阵地。
个人认为绝对的奥斯卡级别,德军的防守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直接溃不成军了。
4、卡嘉明显没有玛莎漂亮,但是卡嘉身边有好几个男人,玛莎只有一个强暴过她但是一直没抛弃她的德国军官卡恩。
5、狙击手是吃干饭的么,卡恩出现那么多次不蹦了他。
难道是红军战士也懂得普鲁士贵族的决斗准则?
6、最后那一段,我还以为是卡恩带着玛莎遇上了胆小鬼和卡嘉,然后在那个没有任何军队平民的消防员大楼里出现各种摩擦。
但是最后尼玛竟然没有冲突上。
玛莎还被狙击手打死了,然后卡恩一怒之下带着坦克就炸了六个爸爸藏身的大楼。
最后上楼与大尉决一死战,可惜最后被胆小鬼叫来的炮火埋了。
总之扯了这么多,总感觉前半段看得热血沸腾,邱少云们从火中扑向敌人,然后海陆空立体式作战,伏尔加河上是死亡的舞台。
但是后半段明显是爱情戏了。
————卡嘉躺在音乐家的腿上,给她讲故事,然后在战火中六个爸爸给卡嘉找了个浴盆,冒着炮火烧了热水让她洗澡。
音乐家破天荒的为她唱了歌,胆小鬼再喜欢她也没看她的身体,只是最后带了她走,去了个不会被攻击的地方。
自己回到大楼与德国人同归于尽。
————玛莎因为像德国军官卡恩的妻子,卡恩也从战火中送来食物给她,同时也强暴了她,但是玛莎一直很沉默,很少说话,无论是在之前还是在之后,就算是在德国人把城里的俄国人集中到一起的时候,卡恩还是会开着车把玛莎带走。
就算是他的上级在。
他也要带她走。
最后玛莎被狙击手杀了,卡恩绝望了。
———— 最记得影片中关于爱的描写。
母爱,在开头为了逼出藏在大楼里的红军,德国人把一个犹太女人和她的孩子推进了一辆废弃的车里,要烧死他们,当火焰笼罩四周的时候,母亲对孩子说:“别怕,会有人救我们的”爱情,胆小鬼对着卡嘉说,我爱你,我从见上你的第二眼就爱上了你。
卡嘉回答,我也爱你。
就这样,两个人在那栋无人的消防大楼里看到了已成了废墟的斯大林格勒的日出。
爱情,玛莎躺在卡恩的腿上,卡恩问爱情是什么,自己回答,爱情就是我爱你。
的确,爱情就是我爱你。
全完对不起这个名字,虽然具体化到个人,但是大场面也不能少吧。
我只看到开头的场面还算大,但是有点假,我不相信任何一个政权即使算是信仰,能培养出那么些邱少云,即使身上裹着烈火还能不顾死活的向前冲。
往下看那五个爸爸,你们在一个团的德军旁边不断的来来回回,几进几出,你们当TM自己是赵子云阿。
在狙掉德军军官的情妇之后,你就不能顺手把军官也狙掉吗?
你自己在那高兴毛线阿。
最后找几十辆坦克才强拆了,话说我记得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的机械不是全冻住了吗。
吐槽点 太多,吐不过来。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的孩子一定要给出这样的低分,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给《环太》高分一样。
但我要说的是,不论你怎么想,这影片绝对是本年度最佳的电影。
不管什么战争,它一定都是残忍的,非人性的,艰苦卓绝的。
为什么以一次地震开始?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都在经历最惨痛的自然灾害——地震。
我们哭天抢地,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渺小无比;因为我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和朋友,再难重聚。
不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煽情般的渲染着地震的可怕,人类不堪一击的脆弱。
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忘了,这世间最痛苦的和沉重的根本不是地震这样的天灾,而是人类惨无人道的战争。
于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搜救队的意义俄罗斯出现了大地震,全世界的搜救队来帮助都不为过,为什么编剧没有选择其他国家而仅仅选择了日本,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这其实就是编剧和导演的和平倡导。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当为我们经历的苦难联合起来。
原谅祖辈的错误,忘记仇恨,铭记历史,而不是互相厮杀,你争我夺。
影片最后,日本广告牌上的片假名霓虹灯在废墟中忽闪忽明。
全民皆兵优秀的国宝级男高音歌唱家也沦为士兵?
是的,当战场打到家门口,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放弃爱好和梦想,投身到无止尽的硝烟中。
艺术家是最不被社会的浮躁改变的人,但是战争最拿手的却是摧毁。
战争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感叹,它需要的是让一个又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变身为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
扭曲的自由没有生死自由,没有爱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幕后操纵。
在战争面前,我们都不过是被提线的木偶。
德国士兵和俄罗斯女孩儿能相爱吗?
如果我现在抛出这个问题,您一定会回答“别老土了!
没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别天真了,没有什么可以!
”因为是战争年代,因为是敌我双方。
即便是五个士兵和一个俄罗斯美女的多角恋也变得顺理成章。
爱情再怎么也赢不过战争。
没有自觉的战争分子 德国大尉说,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为荣誉和胜利而战,而不是为报复而战。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德国兵。
少数人的意志最终变成了多数人的厮杀,该死的是战争。
俄国男高音也唱,“我死于绝望”。
战争残酷的地方是它从来没有预告,也许这一秒还在你身边的人,下一秒就走了。
你也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明天将去向何处,也不知道它何时会结束。
耗着,持续着......每个人都像想睡觉又不敢闭眼的人在黑夜里挣扎。
生命换来的胜利还记得俄国兵渡过伏尔加河有多惨烈吗?
被熊熊大火灼烧的俄国勇士冲锋陷阵,德国兵在战壕里定点深蹲、扫射。
每一次胜利都是无数志士用命换来的,让我们向那些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深深致敬!
电影以小见大。
几个人的楼房,就是整个民族的斯大林格勒。
此刻,雄伟的配乐还在我脑子里回响。
几个的毛子孤军在德军团部几十米外大摇大摆谈人生泡妹子,偶尔高调乱放几枪,高兴了冲去杀几个人,完事回去继续谈人生泡妹子,一个连的守军愣是拿他们没办法,一周后坦克连来强拆,最后终于找到片场的炮兵把大家都干掉了。
这就是斯大林格勒#的故事 这是一部没有战争没有爱情没有人物没有常识没有逻辑的特效片,整个故事就是立足于一个小学生级臆想基础上的荒诞狗血大杂烩,导演试图把所有战争片出现过的原素堆积在这个由硬伤组成的架构里,看来就如同一个小学生军迷卧室里诞生的白日梦。
他真的拍过《9连》而不是抗日神剧?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788962/走进电影院去看《斯大林格勒》的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邦达尔丘克(Sergei Bondarchuk)。
老邦的《战争与和平》虽然耗资巨大,但是七个小时的电影史诗让我们对苏联电影心悦诚服,即便是最好莱坞胃口的电影观众,也普遍认同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比好莱坞版强了千 百倍,而导演邦达尔丘克的名字也因此牢牢扎根中国影迷心中。
这样,二○一三年版《斯大林格勒》登录中国银幕的时候,导演Fyodor Bondarchuk作为老邦达尔丘克的儿子,对于中国老观众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广告。
可惜,就像文化潮流那样,小邦的这出《斯大林格勒》坑爹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即便没有什么历史知识,我们也会怀着看战争史诗的心情走进影院,但小邦只是用题目挑逗了我们一下,因为电影很快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插一句,这些年看的各种中外电影,倒是叫人越来越不好意思再对张艺谋竖中指;相比之下,张艺谋真还算实在的,没有给《十三钗》取名《抗日战争》 。
小邦实在点,这部《斯大林格勒》就应该取名《汪洋中的一座楼》,影片就是表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几个苏联士兵和独守孤楼的卡嘉之间的故事,当然,战争你也看得到,毕竟是3D产品嘛,声效灰尘什么的,还算立体。
但是,这部电影“斯大林格勒”在哪里?
苏联为什么要哈赤哈赤守这座楼?
电影里看看,只能说是为了美女卡嘉。
这么说吧,整部影片的全部战略意义和高潮起伏,都由卡嘉承担,可怜的俄罗斯美女,因为莫名其妙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焦点,只能跟每个苏联士兵都暧暧昧昧的,搞得整部影片的节奏就是,谈谈情打打枪,泡泡妹子杀杀鬼子。
本来,这种边恋爱边打仗的叙事模式,也算是现在最通用的战争片结构了,我们大陆很多抗日神剧弄成三十集、四十集,主要也是靠感情靠妹子来稀释的,不过小邦的这部电影有点亏,俄罗斯演员毕竟不像好莱坞演员那样属于流通的影像货币,看完电影,绝大多数观众根本没搞清谁是谁,所以网上很多人追问,卡嘉的孩子到底是哪个兵的?
所以,本质上,小邦的这部电影,恋爱不像恋爱,打仗不像打仗,全部叙事脱钩于战争,脱轨于时代,斯大林格勒的伟大,就剩下战争中的男女还有爱情冲动。
当然,导演的意思很显豁,斯大林格勒的这座楼跟《十三钗》的那个教堂一样,是一座所谓的“人性”小庙,这个,影片开头就说明了,卡嘉的这个孩子有五个爹。
但是,在所有伟大的战役被反覆“人性化”的影像进程中,如果最后“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全面失守在苏联电影人后代手中,那实在太令人扼腕了。
写到这里有点沉重了,说个笑话结尾。
一个土豪住进医院,护士长严肃地给他打针吃药,土豪看着护士长,悠悠说:“你们护士跟传说中的不太一样啊!
”护士长看一眼土豪,冷冷道:“你是电影看多了吧。
”
人在莫斯科刚刚晚上和单位的人组团去看了学渣一枚 苏军士兵的俄语对话听懂得很少还是德军士兵的对话好懂啊!!
(因为配音俄语很标准语速也不快)———以下为剧透 不想看的人请点右上x退出————总之就是:几个苏军士兵和女一一个德军军官和女二——————剧透完毕————————我不愿意看战争片因为看了特别难受每次看了之后都会追问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战争这种反人性的东西存在?
对于我这种极其反战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与之相比 无论是邪恶的还是正义的战争都不值得为其付出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战争里的人 并不是一个数字不是死的几千万中的一个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 有家人有朋友的 人一个苏军士兵和一个德军士兵血刃肉搏的时候为什么要杀死对方?
只因为对方与你国籍不同对方就不是人了?
就可以杀死他?
对于这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看完电影之后我跟某人说如果我是国家领导人在开战前让我选 我宁可选择跟法国一样直接投降 保全人的性命国家主权比人的性命更重要?
我知道这非常非常政治不正确看完电影之后我仍陷在电影里 情绪低落我问某人如果你遇到抗日战争那种打仗时候要去上前线吗他说 要啊 是男人都得上前线啊我说 你不要去 我们逃到别的地方去吧他说 放心吧 现在不会再发生那种大规模战争了希望如此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了 任何一场ps:这部电影里把纳粹军官塑造得还蛮有人性的而且他和一个俄罗斯女子产生了真挚的(我觉得是)感情这在国内算严重政治不正确吧?
有人性的日本兵好像倒是有(南京南京?
)日本兵和中国女子产生真挚感情的 有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
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
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
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
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
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
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
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
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
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
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
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
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
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
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
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
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
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
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
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
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
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
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
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
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
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
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
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
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
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
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
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
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
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
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
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
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
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
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
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
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S:1、引进版有被剪的痕迹,应该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裸露镜头。
2、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
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原来如此。
3、根本不是3D拍摄,转制效果也不如人意,一言以蔽之——假3D。
4、电影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5、饰演反派一号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算是纳粹专业户了。
6、是我个人问题么?
怎么觉得女一号有点人尽可夫的浪荡味。
看完《斯大林格勒》之后不知说啥好。
首先,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适合套用《珍珠港》的叙事。
其次,面对宏大题材,不宜把事件本身虚化为背景,转而去细致描绘个人小情怀,毕竟不是《兵临城下》的角度。
再者,影片开头结尾令人费解,为毛要把日本地震扯进来?
似乎想影射23年关东大地震?
欧洲战场扯东亚干嘛?
为了在废墟里讲故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资本主义法西斯的阵地上,一个男人冲破阻碍去爱一个敌国的女人,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共产主义的阵地里,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这体现的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注重公平。两个阵地,两种性爱关系想象,这是影片在意识形态表现上值得玩味之处。
不仅丢了老苏红军的脸,还丢了他爹老邦达尔丘克的脸
除了特效,昏昏欲睡
战争场面特效做得挺好,画质也很清晰,剧情就像在玩真人版荣誉勋章。印象最深的人物还是男高音。
拥有美国战争片金属味的纯正大苏维埃主旋律电影,很臃肿,很模式化,慢镜头用的人想哭..
过于平淡的剧情
算是没有尿点,但太多华丽的特效镜头像是游戏CG,没有了老二战片的真实感。
原本是二战转折,苏联红军凭借顽强的意志拖垮了纳粹,本片当然只是缩影,一栋废墟,六个男人,共同呵护一个女人,这跟对祖国的热爱可以等同,而一名德国军官,也陷入爱中过甚,你一枪我一枪,还不如你一炮我一炮,轰了一起上西天,顺带给后辈留个故事!
效果倒还行。但这编剧、导演到底啥个价值观呀,卫国战争拍得德国人比较真爱,苏联红军五上一,真是说导演点啥好。
被吐槽的已经惨不忍睹了,如果有可能一定负分了。但是尊重劳动的份上,多给一颗星吧!
视觉效果不错
这不知道看的是什么版本,两条音轨串在一起还消不掉?
“可恨的虱子。”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用在了预告片里,后面真得是戏份不够,爱情来凑7。
开始真觉得会是个好片,然后...慢镜头你够了!!
首先这片子没有什么非常激烈的战争,其次难得有些德俄的对决也被慢动作搞得很无趣,这就像是12分一节的比赛硬是被裁判不停吹犯规拖了一个多小时
神似普京的小子一枪端了金发妹子的时候我给这片子打了一星 再一星献给伟大的德国军官 这种男人最赞了ಠ_ಠ
小片冒充大片是诈欺啊,角色台词很僵硬做作
No.545 不知所云
了解历史背景再看,觉得挺不错。战争中的爱情,飞扬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