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7/10】原住民+选举+家庭,基本预定最佳影片了吧。必须夸群像戏做得很不错,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形象都很突出、立体,各有特色,尽管故事讲得有些散乱,但至少将乡长选举与种族、家庭紧密地串连了起来。此外,个人很喜欢导演的某些伏笔与设计,比如阿公一开始爬上屋顶帮忙修建“传统屋”,而“传统屋”最后倒塌的位置正是阿公修建的位置,除了可以理解为导演在映后谈所说的“阿公的愤怒”之外,也可以看作是阿公那一代的传统的消亡。而频繁出现的杀猪场景,以诺从旁观者逐渐变成操刀者,却是一种传承。有消亡,有传承,才最现实,虽然导演在映后谈没有回答那个关于基督教元素的问题,但我想这便是答案吧,当然了,也必须承认目前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宗教有关的内容目的性确实不太明确。
不管在哪里 杀猪都是大事
常规叙事片
只有Ali把头靠在Andy肩膀上时才稍稍喘口气。
导演的镜头好像有感情一样,始终是用温情、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家人。即使是在起冲突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这家人没有办法被冲散。再大的困难,杀一头猪,喝一杯酒总可以解决了。
或許更加理解台灣對原住民的關注,對於我們而言是政治,對於他們卻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冲突拍成了糖水片
杀猪杀猪杀猪🐷
既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是当下台湾社会与政治的缩影,既讲哈勇一家人,也讲泰雅一个族群,文本也是近年来台湾电影最稳的风雨过后是和解的路子,各种冲奖元素确实占的比较全,但也只能说就还好吧
有点猎奇心理
倒也谈不上有多好吧,但如果真要嘉奖本土影片的话,GHBP应该给这部,各方面都比《一家子儿》要自然真诚。至于给BD,其实反倒有点overrated,感觉更多的还是为了鼓励陈洁瑶一直聚焦原住民的创作吧,但其实坦白讲就片子本身这个里面导演的影子并没有那么多。
看似温情的电影,实则吵得要死
前二十分钟每时每刻都是民俗奇观。文化碰撞/选举成败/世代差异/家庭矛盾…大起大落的剧情拍得举重若轻,正如生活本身。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7/10】原住民+选举+家庭,基本预定最佳影片了吧。必须夸群像戏做得很不错,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形象都很突出、立体,各有特色,尽管故事讲得有些散乱,但至少将乡长选举与种族、家庭紧密地串连了起来。此外,个人很喜欢导演的某些伏笔与设计,比如阿公一开始爬上屋顶帮忙修建“传统屋”,而“传统屋”最后倒塌的位置正是阿公修建的位置,除了可以理解为导演在映后谈所说的“阿公的愤怒”之外,也可以看作是阿公那一代的传统的消亡。而频繁出现的杀猪场景,以诺从旁观者逐渐变成操刀者,却是一种传承。有消亡,有传承,才最现实,虽然导演在映后谈没有回答那个关于基督教元素的问题,但我想这便是答案吧,当然了,也必须承认目前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宗教有关的内容目的性确实不太明确。
古老的传统,随着传承的一代而没落。群居的少数民族,不得不卷入现代文明的争斗。过完了年,一切也会过去。我们会一起杀猪,互说着古老的语言。
台湾乡土温情片。。最意外的是,居然村里的人信基督。。。
一星半。
缓缓流淌的人情世故,慢慢融化的家族恩怨…真正返璞归真的原住民影像集,烤火的房间点睛之笔,一如回到最淳朴而单纯的部落时代。
如此沉闷,何来治愈?难道苦闷当有趣?可能是距离,也可能文化,好像看一部纪录片(可能一直对纪录片不大感兴趣),除了见腻的所谓宝岛风光,余下的只是难以共情的电影!
新生代原住民导演的视角和表达很有趣,不再是自怨自怜,在传统和变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几个不同的新年(基督教的圣诞节、“平地人”的春节、日本殖民者的元旦),但大家似乎忘记了原住民们那个真正的秋收后的新年,在这个岛屿上有个地方会下雪,他们传承着一个“GAGA”的习俗,就是规矩和边界意识,他们会在重大喜气的时刻杀猪,会盖一种地基很深的木头房子,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但又在发生着改变,年轻一代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呢?拥抱现代文明的代价是否是放弃掉身份的前置?旅行团的走马观花,最后开始杀猪的弟弟(他还会吹奏一种传统的笛子,据说会的不多了)在篝火旁边若有所思,其他年轻人都会离开,或者已经见识过外边的世界了,他也渴望着吧,传统如同那垮掉的屋顶,现在也只留存着一个空壳了,电影并没有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主题,而是构建着能与观众共情的关于亲情、爱情和责任、道德的普世情节,它们消弭了猎奇的陌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