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血色年代。
既有浪漫也有疯狂,这部剧里的很多台词真实地让人害怕,荒凉而澄澈的北大荒,土地与土地上人的故事动人又悱恻,雪和夏天。
很想谈谈齐勇,眉毛没有好好修还留着小胡茬面色黝黑的“老高二”,他的个性冲动,有深入骨子的温柔和仗义,虽然作为配角剧情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现都十分稳妥出彩,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一个坚毅大气的角色其实是那时候的王凯先生的幸运,这个角色让他沉淀下来扎根现实,也给了他机会。
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青春,实现理想,背井离乡。
青年人的活力洋溢在剧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地矫情,或重墨或轻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特殊年代中一群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部背景为特殊年代的正剧,它的台词深度和剧情展现其实有不少已经到了违禁的边缘,但是这样坦诚而深刻的讨论恰恰是影视文学作品缺乏的精神内核,编剧导演藉由演员说出的不少言论放到现在,同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创作是严肃的,情感却是软性的,唯心的。
齐勇和孙曼玲大胆也甜蜜的恋爱也许比诸多偶像剧中所展现的浮夸而虚伪的爱情要更让人动容,是两种人格的互相倾慕,是两个灵魂的互相支撑。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知青》。
这部剧是跟着我妈看的,她说看了特别有感觉。
又是拍的我们东北。
所以特别有感触。
冬天那些场景,下大雪,真的是那样走在没膝盖的雪地里。
老费劲了。
还有雪盲症!
热炕头!
马拉车走的那些路上。
场景真实感太加分了。
齐勇,小弟包,小黄浦。
很风趣!
黑黝黑的齐勇哥哥印象深刻,倔强又热心。
还有欺负小弟包时候。
这些场景是我们八零后看到的点。
所以很适合一家人一起看。
一部好剧。
作为一个九零后刚开始去看王凯发展这部剧跟王凯一样好看,就看的入迷了。
不了解那个年代,所以对感触什么的不敢妄言。
但是却能哭的稀里哗啦。
一开始特讨厌小地包也不喜欢小黄浦,后来觉得小地包越来越成熟了,觉得他很有趣每个人都很好,没有绝对讨厌的人。
喜欢张靖严,他好温柔,想起他是父母爱情里的王海洋,哈哈哈虾酱大大又演他爸。
而江亚菲在里面很凯凯谈恋爱,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对靖严说你媳妇被靖王抢走了。
所有人演技在线,男主赵天亮,感觉在部队里很成熟,一到了家就变成了小孩,尤其是在程皓枫饰演的哥哥曙光面前,很小孩的感觉。
感觉齐勇真的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会怼人,而且长得好,学问不差还可爱。
不失正义,在两家有仇的情况下他跟小地包成为了生死之交,还吧人姐姐给搞到了手,哈哈哈。
感觉挺好看。
可能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知青》这一片子时代背景浓烈,演的却是几个知青的稚气理想和暧昧人生。
即使是穿着麻衣土布,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几位主角帅气、美貌的偶像特质。
在某一种程度上,剧中人物虽然是当年那种标准的“国字脸”,但个个都是白净青秀。
赵天亮偶尔傻呵呵卖萌,周萍则是标准的偶像剧“苦情公主”角色,孙曼玲是贴心的闺蜜,齐勇是酷拽型;赵曙光是正义英勇的男二号,而李君婷则是白富美小三;孙敬文和徐进步是最标准的一胖一瘦插科打诨,这种搭配可谓是标准的“偶像剧演员套餐”。
情节上也不外如此,男一号爱上了苦情的女一号,却是重重波澜;男二号有坚定的理想,感情却被小三玩得团团转。
而最让人喷血的,不知道是编剧和导演有意还是无意贴近时代,加入了天亮和排长张靖严的“基情戏”,排长对天亮,那照顾和关爱,为了天亮舍弃职务,甚至夜里卷铺盖去马棚促膝长谈……应了排长那句台词:“我们这是在犯罪啊!
”关于整个主题,其实描写知青的劳动场景不多,放假过节倒是挺多的,年轻一辈看了,不免觉得那个年代也不像父辈人说的那么苦。
而知青们似乎有预兆地说“这个时代会过去的”“将来还会要高考、进工厂”,我想也不会是当时的人会去思考的。
此外、知青们过于团结,对“资产本家后代”帮助很多,也不会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相反,吴敏和李君婷这两个角色,更像当年人们的形象,虽然她是不讨喜的角色,但当年,死背语录、对“敌人”盲目嫉恨和批斗、随波逐流必然才是主流。
而配角们天天打闹过日,胸无大志才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看不到明天,整日颓然过日。
主角的奋斗更像当代年轻人的典范,却不是知青的代表性人物。
不过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部片子的偶像气质,得以让年轻一辈愿意去接受和观看此片,去了解和思考这段历史,也算是片子的一大成功之处。
很多人评论此片过于温婉,没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
但大家忽略了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并不是写实纪录片。
文艺作品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是依赖于当前社会大环境,如果拍得像当年抗战题材的老革命电影,大家又会吐糟搞英雄主义。
相比《抗日奇侠》、《新乌龙山剿匪记》这类雷人偶像抗战剧,央视的这种《知青》过渡比较自然,年轻和老一辈都比较容易接受,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一部“偶像剧”。
豆瓣评分8.5,分不低,值得一看。
滴滴答答看到第8集了,没有一气呵成,似乎抱着一种期待完成任务去看。
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点什么,也能看到特定历史元素的设计,但还是感觉形神差点,还不能带观众进入状态,总之,看得还挺累。
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情节推进没有矛盾点,有的矛盾点观众看来不是矛盾点。
比如齐勇和小地包的纠葛,这个噱头神神叨叨、越滚越大,最后解开似乎没啥意思,并不是期待的东西。
我知道导演想通过这事来交代文革那段斗争的背景,内容是有意思的,但被拍到这里反正品不出意思。
二是演员还只是演员,不够自然,相对生硬。
希望往下看,有惊喜。
有人说这部剧太不真实了,没有反映出那个年代的颠倒黑白和悲惨岁月,我看来不然。
我心中的影视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批判性质的,能带给人思考的,另一类是带来“美”的,这种美,既可以是画面上的美,男女主的长相美,也可以是人性的美。
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就是“美”。
就像里面说的“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编剧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但最后他没写那些肮脏的事,而是呈现了这部作品,我想他更多是想给我们带来一种温暖,从兵团到哈尔滨到陕北、内蒙古,从身边战友到部队首长、领导,里面大多数人在那黑暗的年代都保留了人性与善良,这就足够了,那个年代小人不少,烦心事不断,但我们又何必非要在这一部电视剧上看个遍?
为什么不让善良、友情、亲情、爱情,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作为见证那段岁月?
最喜欢的片段就是他们在边防站的日子,那段日子他们远离了政治,仿若在世外桃源,周萍和齐勇隔段时间就来,带来的是物资补给和欢乐与温暖,景色波澜壮阔,日子幸福美满。
没有了在连队里的小人告密,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担惊受怕,沈力可以尽情画画,黄伟可以自由创作,暂时没有任务的打牌、下棋,周萍、赵天亮一起采蘑菇、压马路,他们相处其乐融融,尽管有摩擦和磕磕碰碰,但却立刻不久就能重归与好,多么美好的日子!周萍是幸运的,这一路走来,她既有自己努力、任劳任怨的结果,也有身边人的帮助,一开始就有老站长帮助她留下,后面有男主帮助,连领导也给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后面离开连队到山东屯,梁书记又拿她当妹妹,她的坚毅勇敢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
里面她的一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大胆的人,但是后面的社会和我黑五类这种身份,使我压抑了很多天性”,编剧借很多类似这种话来控诉了那个时代,尽管时代黑暗,但里面的人仍旧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可惜这结局草草收场,我以为能看到他们返城呢,结果到扑灭火灾就没了,里面周萍等几个女知青是死是活也没明说,但从片头和里面的话语和一些侧面来看应该是牺牲了,这就太潦草了,前面的周萍救落水女战士没死,野外遇狼遇熊没死,没有因是资本家女儿被迫害致死,没有出其他意外,最后却这样牺牲,我看了很多强行以喜剧结尾的影视,还是头一次看到强行悲剧结尾的。
听说书里是美满的结局,电视是从60集剪辑到45集的,这就说的通了。
总之,这是一部带给了我享受的电视剧,让我看到了“美”,画面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人的美。
年代片的话,《平凡的世界》,还有就是这一部《知青》。
每一个角色占的篇幅都差不多,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有一些角色前后性格的转变也挺震撼。
故事讲得很好,没有磨磨唧唧的三角恋,友情、亲情、爱情占了差不多的比例,而且感觉有一种家国情怀。
或许隔壁《远方的山楂树》应该来看看,同是知青题材,人家是怎么拍的。
椿木(致敬齐勇)野途生大椿,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
后亦用以喻指父亲。
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三、试恋者——“搞对象干啥?
”“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 20来岁的知青不管男女对异性都有吸引力,今天才知道那时处在多巴胺生长旺盛期,可是刚下乡的知青大多数不会搞对象,见到女人就心里明白嘴打镖,不好意思求爱,只好心里有她,晚上睡觉前想到她,做梦梦到她,也就是说暗恋,用今天的话说:时间长了就是抑郁症。
那时候的年青人为什么这样?
因为我们十几岁时看了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以后就听说处处都有“阶级斗争”,总有人喊“狼来了!
”提起女人,可没有90年代有一首歌叫“女人是老虎”那么幽默,而是说“女人是腐蚀剂”,,美人计里的阶级斗争最残酷,爱情是陷阱,谁要敢当众向所爱的女人说一声“亲爱的,我爱你!
”那可就和地震了一样,下场会是啥样?
我不知道,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每个人的行动就像火车一样只能在规定的两股线上朝着指定的方向跑,“阶级斗争”这个“纲”套在每一个会喘气的中国人的脖子上,时刻在提醒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所以连说话放屁都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男女结婚能产生合力“1+1=3”,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首先要政治挂帅,有人说今后每个人的婚姻问题取消自由恋爱,更不许父母瞎操心,由组织分配男女发票对号入座;有人说彻底的革命者两口子做爱时男的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女的若是回答“纲举目张”才有戏。
其实谁都心知肚明都怕被“阶级斗争”这张大网扣住,使多少年青人都不敢冲破男女之间的界限。
2000年代初的一天,有一位长春市某大学的女教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是我初中同学,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哪一个?
后来他提醒我她是40年前我“同桌的你”,我才想起来,他和我说,“初中时咱俩同桌一年半,并肩坐了三个学期,可是咱俩没说过一句话。
”我承认,“属实!
”1962年到1965年,三年初中我一直是班长,班长和同桌的女生一年半,3个学期却连一句话都没说,今天听起来很奇怪,是变态,可是在那个时候却是自觉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当班长应该做榜样,可见在那个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之间是沙漠。
到了高中,我仍然是班长,高中上了一年课,1966年5月22日正式停课,一直到1966年12月22日在长春气象仪器厂学工结束,吉林省体校造大、公安联总等发革命组织头头被抓,社会上武斗公开化,我就成了逍遥派整天呆在“48号大院”里。
几乎一年多见不到同学,直到1968年10月老师挨家通知让我们下乡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的聚在一起。
我记得那时在被大火熏陶过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战后的景象,大家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觉得目光呆滞,可是都长高了,快成大人了,说实在的我第一次觉得同学都是可亲可爱的,却没有一丁点儿要和哪个女同学搞对象的想法。
我说的这些话现在的年青人肯定听不进去,可是中国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就像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横着刷牙,把牙根都刷出沟来,要是谁不相信中国人会这么傻,这事儿不是真的,那你就看看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那几颗还没完全掉净的上下门牙就明白了,今天一个人若是横着刷牙,立马最少有3个人来制止。
接着往下说,现在别说中学生,就是小学5、6年级的小学生在班上若是一个异性朋友都没有,父母马上就会当回事儿发现孩子的情商有问题,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可能指导孩子“怎样在同学门前表现自己?
”1968年我们到了农村,在集体户的小天地里没有阶级敌人,男女同学吃一锅饭,低头不见抬头见,擦胳膊蹭腿“触电”的事儿时有发生,有了解女人的机会,有谈情说爱的条件了,可是多数知青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和常识却都成了“爱盲”,只能遭遇浪漫,或者被爱情了。
其实我们是渐渐被女人、情感和爱情所侵蚀,包围和俘虏;1968年11月13日长春市的雪下得没膝盖深,可是在长春火车站一些同学就公开了自己的恋爱关系,我头一次看到有高三的同学一对一对的站在人群中;那次我们学校下乡近千名同学,第一次享受有10节车厢的专列待遇,火车一开,有的同学还在流眼泪,可有的同学却唱起了歌,唱的不是什么“广阔天地,我们来了!
”而是唱的反动歌曲——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这些歌曲我都是第一次听着的,到了集体户我也学唱,一次我在半掩着门的男生房间里正学唱“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一个女同学开门进来了,羞得她满脸通红,我还记得我没咋的,我当时还挺高兴的,我还看清了那个同学的脸涨得通红。
至今还使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农民们那些打诨的笑话,农民的艺术和聪明。
我们那个村的居民基本都是被汉化的蒙族人,仅有几个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听懂,所以凡是有我们知青在时他们都说普通话,开会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笑话,更喜欢荤笑话,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管规模大小,时间场合都要“哨”上几句,那时候斗批改运动上面精神多,斗争的对象千变万化,所以,会就多,从另一方面说农民需要交流,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开会,喜欢聚堆,热衷张扬自己。
我们来那天吃完饭我们在外面转悠看见一个车老板扛着大鞭往家走,一个农民问他“长春学生来了多少(人)?
”车老板说,“多少人没数,反都一对一对来的,有个十来对吧。
”农民仿佛故意问,“都是一家一家来的?
”车老板说,“没看见带孩子的,谁跟谁是一家的不知道。
”有一次队里开大会,一个农民看见凳子脏没坐起身要走,一个大队干部麻溜问他,“XX,你怎么不坐那儿”,农民说,“埋汰”,干部说,“你媳妇那儿埋汰,你咋还天天往那儿凑乎呢?
”引起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当时我就没听明白干部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给力?
农民怎么这么喜欢听?
我没法问别人,因此,他的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有一次,几个农民在一起“扯大膘”,过后,我也幽默的说,“毛主席让我们接受你们的再教育,结果你们就用这些不堪入耳的骚话教育我们,把我们都教坏啦,我们怕将来进了监狱没人给送饭,我们不学了,明天赶车把我们送回长春去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集体户里,不长时间我们男生在晚上睡觉前就都要议论一阵女人了,通常议论同户女同学的速度最快,也就是所见所闻一两句话,因为,她们就住在对面,说话声大了她们都能听见,另外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都怕那句话得罪了谁。
而议论村里“沾点腥”的农民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们对他们的“档案”很感兴趣,每个人的出身历史和故事、经典常常把我们弄得捧腹大笑。
村里有个蒙医和他小姨子发生了关系,结果不但被取消了行医资格,而且还被定位“坏分子”,每天晚上都要去刨粪堆。
一天,一个同学说,他发现那个医生的小姨子长得像猪八戒一样,可是他老婆却是标准的蒙族美女,他咋么就得意猪八戒呢?
大伙得出个结论“王八瞅绿豆,对眼了”,第二天早晨有一个男同学半真半假地说,“昨晚,你们说得像真事儿似的,弄得我都‘跑马’了。
”原来医生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他家就住在集体户房后,他两口子的容貌大伙都很熟悉。
村里有一个初中毕业的蒙族女干部,因为几年前在柴火垛被人抓住了,从此,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宫,但是,我们集体户的女同学都和她很好,说她有文化,和她有共同语言,对她的处境很同情,说他说自由恋爱,应该受《婚姻法》保护,这个女干部也是我们男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笑话和议论都是精神软件,如果是碰上了动正格的硬件,就容易发生质的变化。
1969年元旦后,一件事使我茅塞顿开——知道自己是大人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村里有一个对佛教非常笃诚的蒙族老农民,他老伴瘫痪,我们常看见他赶着毛驴车拉着老伴在山上走,一次,他对我说,明年他要用毛驴车拉老伴去五台山上香,因此,我很尊敬他。
一天,他女婿找我上他家喝酒,酒桌上老人说找我有事儿,他说,他看我善根很深,想把在内蒙的一个外甥女嫁给我,我要娶她娘家会陪送一匹好马。
我一听他说得这么严重,当时把我都吓死了,我坚决推辞,一再对他说,我有对象在长春呢。
打那以后,就就有了“我应该找个对象了”的想法,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妈说的一句话,她对我说,“你们班那些女生多好,你找一个领回家给我当儿媳妇我就十足了”,于是,我就想到高中时“同桌的你”。
春节后,我回长春要给我姥爷买个羊皮袄,想向她借了15元钱,我通过另一个男生和她说了以后她很痛快的就把钱借给了我,以后,我就有意接触她,可是她好像全然不知,我想向她求爱又不敢说,结果一拖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1969年夏天通榆县知青代表会请来了很多家长,其中我们户一个学习好的女生妈妈来了,在会后的交谈中这位母亲表示很喜欢我。
回去不长时间“同桌的你”要转走,要我还债,我囊中羞涩可急坏了,谁知晚上我赶着毛驴车去拉水,“学习好女生”来了,意外的是她给了我15元钱,并且一再告诉我“不用还”,使我解了围还天上送给我一个林妹妹,接着我俩就处上了,到了1970年春节恋爱关系就向同学公开了。
后来我去了吉林油田,联系了扶余县附近的一个公社想把她调来,然后再进油田,因为,那时吉林油田大批招人,可是,她不同意,因为她要回长春就调到了长春外五县。
那时油田几万年青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对象、谈恋爱、年龄大的找房子结婚、南方来的转业兵回家接婆娘,不长时间我就当了小头头,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就有没对象的女知青来试探我,也有老工人给我提媒,一时间,我被“月老风”冲昏了头脑,就和她吹了,很快就和扶余县的一个返乡招工的女知青处了对象,一年多也吹了。
我还记得在农村,一次,我们上洮南送公粮,晚上住在一个经常到我们村捡粮食的孤寡老头的两间漏风的土房里,半夜车老板喂牲口回来,看见我没睡着,就把马鞍子搬来让我枕着,一会儿,他突然问我,“你们集体户的这些城市人在这儿找对象干啥?
”一个只读过一年书的农民这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竟把我问蒙了,我仿佛大梦初醒,情急之下,我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道”,谁知他步步紧逼,又问我,“我们(农民)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你们找对象又不能结婚,又不能在这儿生孩子,我没去过长春,真不知道你们大城市的小青年在农村将来肯定得回去,在这儿急着找对象干啥?
”我觉得这句话他是经过好长时间思考的,于是我就随便说了一句“真是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我们集体户在农村组成了四对,成功率44%,回城后结婚了两对,成功率22%,后来到了80年代初两个在我们集体户毫无恋爱迹象的同学结婚成家,这样就有了三对,成功率33%。
后一对男同学有残疾,后来根据政策回城后在一个大集体企业读了业大,得到了工程师证书,女同学进城后是某市级局的干部,热情、健谈,很早就皈依了佛教。
一次我问她,你俩是怎么鼓捣到一块的?
她笑着说,“他老上我家去,赖上我了,那我就嫁给他吧。
”她虽然说得轻松,但是就有我们这样的知青才知道这句话的内容比山还重,因为,我们一起告别课堂,一起下乡,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这部剧的缺点很明显,脸谱化的角色、略夸张的剧情、混乱的逻辑(大概为了过审删了很多内容导致有些剧情生硬),但我依然很喜欢这部剧。
《知青》改变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态度。
原本,我觉得那段历史充满了无奈、痛苦、绝望的负面情绪。
面对它,我也是负面的。
我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承认它存在了、发生了,只愿它从未发生过,好教我能够面对它。
我甚至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资格去置喙那段历史,没有能力去感同身受。
所以,回避那段历史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又总忍不住去了解,忍不住抚摸那道国家的疮痍去体味无奈和悔恨。
而这部剧,教我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不是理想派、不是回避、也不是怨恨,教我看到那段既已发生的历史里存在的闪光点,从而心存希望。
不是说从正反两面看待事物,而是在反面的事物里去寻找星火光明。
那确实是无比黑暗的时代,与其聚焦它的混乱和不堪,不断咀嚼它的悲惨与苦难,为什么不愿意看看那时的星火希望。
这部剧告诉我们,那点星火是知青们的善良、热血、勇敢,那份希望是知青们逆波追逐知识、发觉中国病了。
正是这份希望挽大厦之将倾,让国家病去复强。
我现在觉得,生于富足的现代的我们是有资格去评价那段历史的。
那一代的清醒国人们如此努力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就是为了让我们去剖析那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去争辩孰是孰非、去传承那份希望的力量。
不忘历史,不是不忘悲痛,而是不忘创造历史的人们凝聚的强大精神!
面对波折坎坷的过去,不用那么地绝望,我们度过了难关,我们总会度过难关,这个国家希望永存!
我觉得挺好看
情节不错,但拍的好像上山下乡是七分功三分过,洗白很多
老妈看得很有感触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这部剧那是看来都是一群年轻演员,演技却比现在许多小生小花好的多。现在看来眼熟的也就只有出演过lyb的几位演员。是一部还不错的作品。
历史的天空
和父母一起看完的,听他们讲童年的见闻,挺有意思。有美化有反思,残酷的那面展露不多,只能从几个小故事中略窥一斑。虽然是年轻演员但各个演技在线,赵曙光人设好评,小黄埔演的太赞,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还是不错的,把那个年代呈现得还算真实。
真是搞不懂,文革年代的故事,不够惨不够脏兮兮就不能给高分吗?
看完全剧,是一部很认真的好剧,只是对那个时代带给人的东西,还是表现的太苍白。一千多万人的青春,了无交代。
还可以
当时是为了程皓峰看的,没想到王凯现在红的稀里糊涂啊。王凯戏路蛮宽的
断续的看完了这部剧,着实一部宣传洗.脑片。尤其是剧终赵天亮的一段代表编剧对文革的看法尤为荒谬:“万千中国人虽然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荒唐的文革已过去卅余年,难道连个敢讲真话的都没有?如果编剧坚持该观点,难道你忘了刘少奇女儿刘涛的那张大字报了么?
高三和父母一起看的。我只知道片面描述好景是不对的。三星是为当时并未将它当作文革题材看,归类嘛,架空吧。
补标。大方向有问题,为啥要把文革知青下乡这种事整的这么清新脱俗, @2021-02-24 20:29:04
有点虐心,有些话可以记着
喜欢文革题材,每次又看得生气。喜欢北大荒的剧情,得了雀盲眼的三男主在雪地里那段个人认为最精彩。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看得真憋屈,现在仿佛就是一场隐隐约约看不见的文革,就像剧里说的,很快,你也就习惯了。
不喜欢,负分可以有吗?
山影说它清明节很缺一星
努力在一个疯狂的年代寻找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