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拍摄于2006年,讲的是几个平凡人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到21世纪的故事。
主演张静初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下演的比想象中的好,基本入戏。
不过60年代时候装天真犯傻过度。
70年代以后后半段化妆师很牛,把张静初塑造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劳动妇女,但是还能从脸上看出曾有几分姿色。
范伟喜剧色彩过重,尤其是后半段,神态太有喜感易让人出戏。
和老妈一起看的,老妈基本就是在做时代背景顾问。
总体评价是细节比较属实(个别的例如过去没有红富士苹果除外),但是有的事情是在当时是不会那样发生的。
首先我就能看出采石场那段激情戏,张静初和聂远明显用的是21世纪的动作在60年代偷情,实在是太前卫了。
而且这种事情在当时要是曝光,一辈子就毁了,破鞋怎么可能还会嫁给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模呢。
毛主席芒果的故事字幕居然写“南国”。
不纠缠这些背景逻辑的话,本片讲的大概是女主角的人生道路。
在时代背景下无奈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本片带给我的感触是一个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实在是可惜。
不过这也就是无数中国人的经历。
然而作为一部剧情片,本片的剧情略显平淡,戏剧冲突不强,看的时候让人觉得乏味,观看之后可回忆的内容也不多。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就像这部影片的名字那样,整部《芳香之旅》就是一次次的旅行。
所有人物都是旅人,所有人物都走在路上——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在时代的路上;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在命运安排的路上。
故事开始于旅行,也终结于旅行。
所不同的是,四十年的这次旅行少了憨厚的崔师傅和聪明的刘医生,我们的主人公春芬也由青春逼人变得人老珠黄;四十年前的旅行驶向未知的远方,因为有了对前途的憧憬,春芬的心雀跃而充实;四十年后的旅行驶向老崔的安息之所,因为有了命定的归宿,春芬的心寂寞而坚定。
四十年的往事不断在春芬脑海中闪回,仿佛她一直守在“向阳号”上,而崔师傅和刘医生也与她一路同行,不曾离去。
“向阳号”之旅便是人生之旅。
老崔、春芬、刘奋斗在“向阳号”上相遇、相知、痴缠,然后各奔东西,踏上各自的人生旅途。
尽管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或长或短的交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片名叫做《芳香之旅》,女主人公又取名“春芬”,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欲以时代变迁中的女性人生作为全片主线,两位男士的命运仅作为陪衬。
然而,这条主线是如此地苍白,以至于整个故事几乎沦为庸俗电视剧的三角恋模式。
片中的人物也许都太“高尚”了,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人的挑衅,只有忍气吞声、盲目顺从。
人物性格一旦被抹平,矛盾冲突也就被消解。
而没有冲突何来戏剧。
老崔总是为春芬着想,春芬与刘奋斗幽会他还要保驾护航,最终出车祸竟是因为要去接妻子的旧情人;春芬也总是为老崔着想,无论老崔阳痿还是成了植物人,她都毫无怨言地尽着一个妻子的本分,老崔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
他们不停张望着别人的旅途,却把自己人生的列车驶向了绝路。
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比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而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影片用字幕明晰地划分了每段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并用众多怀旧符号去营造当时的时代感。
近年来,这样的怀旧电影层出不穷,这样的技巧也屡见不鲜。
影片用手风琴、黄军装和毛主席像章堆砌出六十年代,而后又用剪发头、麦乳精和《卖花姑娘》堆砌出七十年代。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孔雀》。
《孔雀》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它对时代感的成功营造几乎无人提出异议。
怀念一个时代、还原一个时代并反思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是营造那个时代的氛围,是找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
时代符号只是为了画龙点睛,而不是一个时代的全部。
只堆砌时代符号无法复原一个时代,只用几个字幕也无法完成跨越几十年的宏大叙事。
人生之旅和时代之旅本应水乳交融,因为人生只能是处于某个时代的人生,失去了时代背景,人生就失去了依托;而时代是百态人生汇合而成的时代,没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之旅就无所谓时代之旅。
而在本片中,这样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似乎都并无大碍,而影片反映的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
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是平面的,营造的时代是破碎的,人物和时代又是剥离的。
显然,导演的野心是一回事,导演的能力又是一回事。
自从《孔雀》在柏林“开屏”以后,国内便一窝蜂地去拍怀旧电影,直到这部《芳香之旅》终于无旧可怀。
我们需要的是对旧时代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批判,不需要本片这样对过去时光盲目苍白、平铺直叙的怀念。
一部和《孔雀》有着相同的演员、相同的背景,连个别主题音乐都要克隆《孔雀》的电影究竟有多大价值。
年轻的张静初无力挽救一部剧情、表演和镜头语言都缺乏张力的电影。
影片中仿佛能看到她一个人在黑暗中无助地摸索,这种无人指引的摸索的结果只能是平庸的表演。
举一个例子就说明该片和《孔雀》的差距。
同样是张静初,同样是对命运的抗争,《孔雀》中姐姐用自行车带降落伞的段落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春芬从垃圾场中开出“向阳号”的举动。
本片中这一段落的音响很嘈杂,直到“向阳号”在众人哄笑声中熄火。
首先,这是春芬丈夫的车。
这表明她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旅途,而且这是一辆六十年代的、已然报废的车。
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这场戏所表现出的颓丧自动消解了春芬这次行为艺术神圣的仪式感。
这场戏乃至整个影片都给我们苍白无力的感觉。
尽管本片拍出了那么美的田园风光,那么娇艳撩人的油菜花,但色彩的饱满无法弥补影片的干瘪,风景的艳丽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
整部影片就像一幅慢慢洇开的水粉画,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结尾处春芬的笑容是那样苍白,眼泪又是如此矫情。
没有结果,好在还有旅程。
老迈的春芬依然人在旅途,恍惚间她又回到了“向阳号”上,她仍然是那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年轻的售票员。
或许她根本无需回忆,因为她从未离开,匆匆前行的只是无情的岁月。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春芬坐着六十年代的“向阳号”竟是那样和谐,是人们趟过了岁月之河,还是岁月穿行于茫茫人海,一时无从分辨了。
忽然想起一首老歌,意境竟和这部电影惊人的契合:“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过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与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旧。
”2006-2-21
对于国内新晋导演,相信他们需要历练,更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影评人没必要以严词乃至恶毒去棒杀这些为数不多有能力抑或有条件拍片的青年。
没谁生来就是大师,那些生硬的追求和曾被影评人大加诟病的摹仿在多年后注定会被人们忘却,而记住的将是正被扼杀的未来。
拍片需要人文关怀,评论更须如此。
《芳香之旅》的主要人物三个:春芬(张静初饰)、老崔(范伟饰)、刘奋斗(聂远饰)。
作为一个着力讲述剧情的影片而言,人物的行动比较清晰,春芬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人物,而老崔和刘奋斗则是交织在春芬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虽然戏份略有不同,但他们担负着一样的功能。
春芬的出场被设定成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少女形象,与全国劳模老崔搭班一道工作在向阳号公交汽车上。
她的少女特质非常迷人,声嗲、嘴馋、乖巧、单纯,小萝莉般可人,虽然此时导演的设计有些过火略显做作,但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很明确。
日复一日的公交线路,枯燥的旅途,都因这个明媚的女孩斑斓起来。
在后视镜里可以看到崔师傅对春芬的怜爱——被春芬逗得眼珠子都在乐。
春芬和老崔两条线就这样若有若无的交织着,与下放青年刘奋斗的邂逅让春芬对这个大城市来的漂亮小伙子有了朦胧好感,于是,另外一个行动开始被建构起来,与刘奋斗这条线索的交织并不唐突,一切始于一连串细节的叙述——帮助小孩撒尿、偷偷的窥视、刘奋斗故意掉书的挑逗、帮春芬提水的殷勤和等火车时的对话直到刘奋斗骑车追赶着送药,少女的心终被敲开——春芬有了她的初恋,于是之后的行动——私会采石场——也便有了足够的动因。
而之后与刘奋斗躲雨以致肌肤相亲再到墙塌事败的场面应是影片最大的戏剧性场面,也预示着这两条线索即将现出分晓,这次私会以刘奋斗的懦弱背叛和春芬的受伤告终,同样也牵出老崔这条线索,老崔由来已久的宽厚怜爱和他被主席接见过的荣耀开始改变春芬的命运,戏剧性转折始于电影院,还怀有少女期待的春芬,在见到老崔师傅之后的尴尬和强忍的失落,都为这一戏剧性场面增加喜感,春芬和崔师傅两条行动线开始真正的拧到了一起。
新婚夜应是春芬成长的一个结点,从少女的幻想开始认命,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好老崔,期间刘奋斗的两封信并没再起波澜,第三封信惹起的见面也因老崔的阻挠未能成行。
至此,与刘奋斗的行动线渐行渐远,而老崔却间接因这封信变成了植物人。
老崔的离开是春芬成长主线的第二个节点——独立的女强人形象悄然成形。
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老崔在春芬生命中的意义,他在那个阶级斗争白热年代里,在春芬最无助的时候救了她并维系着他们的生活,教会她自己引以为傲的技艺——尽管只是一门今人看来难登大雅的手艺活,甚至将节俭、负责和那个年代的荣誉感潜移默化的留于两人共同的记忆中。
再后来,春芬女强人的身影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崔的影子,进入90年代的春芬似乎与改革开放的周遭格格不入,对追求者的冷漠拒绝、驻留在毛主席影像上的目光,原来眼中写满的是不愿割舍的记忆,那个与毛主席握过手的男人曾经与自己那么近。
当日记翻到永远定格的那一页,春芬真正的读懂了病床上这个曾经深爱她的男人,而这也成为影片关于春芬成长线索的最后的一个结点。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春日迟迟,杨柳风轻,令人不觉心生游意。
六朝古诗里最缠绵悠远者,在我还是要数《西洲曲》,所有与江南有关的梦与怨与念与愁,仿佛都化身其中了。
宛转轻柔,读来又不觉感到孤独起来。
一片芳心千万绪,在春日的秋千上,停停荡荡,倚着微风,飘散到很远很远了。
“当时年少春衫薄”,情万种,日犹长,然而纵使单衫红艳,鬓色如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追忆当日,还不是空空如梦!
不知怎地,想起了《芳香之旅》,或因片首春晴一般的暖调。
深沉的弦乐天然带着一种苍杳的远意,是那个逝去年代的旧事。
满屏的金黄油菜花,圆头憨脑的老式公汽,高亢而欢快的颂歌,简素衣衫包裹着的单纯无邪的笑……在那浓郁的暖色光照里,一切成为美妙的堆砌。
时代的特征是符号与意象化的,然而令人亲近,仿佛和和煦煦、喜气洋洋的农民画,流淌着实惠、平和的满足与喜悦。
没来由地,好像只为着那缓慢的年月,为那并不富裕却事事有念想的生活,而快乐。
梨花村外,人面如新。
那样光灿灿的温柔,倒像宫崎骏式的,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片柔软如茵的草地,宛若桃源。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创作者自以为是的想象。
或许他不过借那个激昂纷乱的时代作背景,了却一段何处都有可能萌生的情缘。
不论哪个年代哪种人,都或多或少有点绮念,那一点,可以放大成科幻电影里硕白的圆月,夜夜撩人;也可以缩小,小成白壁上一丁蚊子血,旧衫上沾着的一粒饭,无足挂心。
电影英译名作The Road,本义双关,却显得题大材小。
有人批评说这部电影最失败的,是将“性”置于太重要的位置,莫非一人一生,一国一代,可说的惟有这点破事?
这种意见当然不是不对,但气儿太正,又是一派男人口吻。
男人明明知道,却又常常仿佛不知——女人永远讲不尽怨不尽的,是男人。
为了那个人,身与心都是甘愿的。
女人固然感性与任性,然而对切身世界的要求,又不过是现实与单纯的,本着这种存在感,便不至于令自己堕入虚妄的境地。
男人么,连女人的性高潮都能挖空心思地想象,却一边说着性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仿佛在旷而远的背景下,只有理论制度、大事年表是确凿的,别的都喑哑而黯小了。
《芳香之旅》是文绉绉的,缺少治史的严谨与理性。
但碰上我这样不问出处、望文生义的观众,也自有其动人之处。
大学里,我向来是做文学课的文章比史学课的好,这种禀赋上的差距真不是多听几学期名教授的课便能豁然开悟追赶上去的。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苍凉悲哀,乃是见着年老色衰的李春芬,她悍然地蹬着男式自行车,神色坚冷如钢。
年轻时鲜莹明润的身体上,尽是岁月滚过的痕迹,结实而钝重的。
及至见她对年轻女子的半是敌意半是怜惜,亦教人心酸: 若只为当时一个闪念,一段情思, 若只为大雨滂沱的夜晚,倏忽而灭的心火…… 日月如梭,人事暌违,一生一世,草草辜负。
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可忆的,仍只有明媚车厢里一抹橘色的柔光,与年少时浑茫无知,只候那个人来的自己。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92.html
对于《芳香之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关注点集中在范伟如何与张静初演感情戏。
也难怪,非得让一个一贯都是傻傻木木的娱乐众生相、最近出镜又是以表情极认真、又略带口吃的说着“蹲位幸福观”的人去谈一些风花雪月、讲一些儿女情长,是很有些古怪。
不过看完《芳》后,所有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感情戏是各个时代都存在、人人都能演,放在压抑的60年代、放在小品式的范伟身上,不过就是少说句话,多用几个眼神。
好就好在范伟演的是一个带着和毛主席握过手的荣耀、寡言少语的中年男子,能说出“我从来没有向组织上要求什么,春芬的事情能不能再考虑一下”这般的话,就算是落地有声的感情宣言了。
只是突破个人的大众形象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直到最后因出车祸变成植物人的老崔睁着空白的双眼无知无觉的躺在床上的时候,那个被大家所熟悉的范伟似乎才回来了。
少女时代的春芬,满怀憧憬一如《孔雀》里的姐姐,张静初把握的四平八稳;中年以后的春芬反而演得更为出色一些。
从笑容灿烂内心甜美的少女,到风尘仆仆的中年司机,从蹦蹦跳跳的似水流年,到日复一日的自行车轱辘碾过的日子,世事的变迁拿走了春芬身上所有的青春与梦想。
向阳号的退役正式宣告了老崔时代的结束,并不私密的公交车里的欢爱又怎么比的过漫天油菜花地的浪漫,天翻地覆的变化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依旧风尘仆仆的春芬和躺在床上依旧无知无觉的老崔。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用“加领子”来掩盖买不起衬衫的拮据了,也只在那个时代,人们拘谨地维系着最后的华丽,心里怀揣着最甜美的芳香之旅。
不是太明白为什么叫芳香之旅,e文是the road 这个芳香是说的是女孩子的路吗?
大家都是好人,大家在一个大的时代的背景下,奇怪的活着,在毛泽东时代活着,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活着,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身不由己的东西。
比如,春芬的初恋,比如刘奋斗的出卖,比如范伟的忠于毛泽东等,现在看来,都是滑稽的,或者可笑的,或者卑鄙的。
但是,那个时代的怪胎的确是时代的产物。
而春芬的人生,正是在时代的引导下,向着奇怪的方向走去而那辆有象征意义的车,也是一个符号,30万公里,60万公里,一直到报废。
好像是社会的发展,或者人的一生一样。
是在是为春芬惋惜。
花季少女,初恋刚开始,就告夭折。
接着嫁给了大自己的司机,而这个司机却有ed。
虽然司机师傅很爱她,但是不能给她更多的性福。
接着,司机师傅成了植物人,她开始守活寡。
并且接替老公,继续司机的工作,还要照顾植物人丈夫。
再到丈夫死去,自己老掉。
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时代给你的。
而你也只有欣然接受。
人生如斯。
两个小时的片长不足以涵盖整个影片的内容,或许导演想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整部片子主要人物并不很多,基本上是由张静初饰演的春芬和范伟饰演的老崔所贯穿的,而张静初将春芬这一角色从一个妙龄少女演到一个花甲老太太,时代的跨度很大,除去化妆部分,我个人认为中年时期的春芬最令我印象深刻,那一身破旧的工作服,那一辆自行车,加上一条旧围巾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张静初和范伟的表演都很出色,整部戏前半部分节奏很紧凑,后半部分相对有些走过场.看完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很多,那个年代,那个我不曾经历过,却是父辈们全部青春岁月的年代,广播里的革命歌曲,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还有电影开场前的毛主席指示让我真的很好奇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可能有些人现在看到这些会觉得有些可笑:怎么那个时代的人那么傻?甚至有些愚昧,正如老罗所说那个时代人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但表情都是一样的,都是面带笑容,神情刚毅,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精神上的寄托就成了生活的全部.影片开头里那个活波可爱,热情真诚的春芬,那些坐在公共车上奔向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那个善良淳朴的老崔,那一幅画面真的让我有些羡慕,对那个时代人们能如此互相热情真诚有些向往.虽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每个人都经历了苦难,挫折,但这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无法给予的,人们在苦难中成长,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或许有人从此倒下,但撑过来的人正是建设我们现在美好家园的栋梁.对于父一辈的人,可能体会更多的是苦难,是贫穷,是挫折,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一种性格,和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影片最后有个镜头,春芬对着满墙的奖状和毛主席像的镜头给我很深的触动,或许现在很少有人家里还挂着奖状,更少挂毛主席像了,人们更喜欢更实际的东西了,哪怕供着关二爷的像也好保佑招财进宝.影片的结尾春芬去祭拜老崔,坐在豪华客车上想起了自己以前做乘务员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车内的电视上却正放着周星驰的<功夫>,春芬笑了,是啊,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请原谅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芳香之旅》当成一部公路片,除了影片里出现的那辆看起来像是铁皮玩具的公共汽车,我看不出它和公路片什么联系。
如果说公路片的母题是寻找,那么它的主题是温情的,暗藏着隐晦的哲学思考,通过一次旅行,人们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一种自我主体价值的确定。
可在这部电影里,所有本应温情脉脉的生活却被导演自以为是的变成了一场矫揉造作的闹剧,在影片的前半部,当我看着张静初扮演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只有五岁的脑残少女,在导演的调教下在镜头前不停得做着夸张而幼稚的动作,看着她面对乘客面对着观众发嗲装嫩时,我真的想要呕吐,忍不住想要献给我们的杰出青年导演章家瑞先生几个烂番茄。
我相信张静初是一个好演员,在《孔雀》里她的表演时如此自然而纯朴,在这部烂片的后半部,张静初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可这仍然无法让我原谅导演的自作聪明。
表现一个花季少女的天真纯朴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不露声色把一个少女的特质展现给观众,可导演却选择了最恶劣的一种,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纯真的姑娘。
当我听到一个生长在云南一个农家姑娘说话却是一副港台腔时,我忍不住要愤怒,导演要不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要不是这其实是一部儿童题材影片,或者导演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观众。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参赛影片,它的观众只是各个电影节的评委,所以导演不用考虑普通观众的感受,他也确实在贯彻着他的宗旨——一切了获奖,因此与生活无关。
这部电影融合了很多国外电影节评委喜好的元素,这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影片,这是一部描写文革爱情的影片,这是一部反思时代精神的影片,从中拿出哪个元素都能成就一部影片的荣誉,而我们聪明的章家瑞导演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可见他对获奖志在必得。
确实,他成功了,这部影片成为了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
那些国外的评委们渴望窥视中国,然而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中国,他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臆想中的在意识形态急剧变化下分裂的中国,这部电影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导演谄媚的态度。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怀春少女春芳和右派青年刘奋斗的无果而终的爱情。
导演在影片里处处展现着温情怀旧的情调,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纯真年代。
在60年代,人们想吃肉就吃肉,丝毫没有什么物质匮乏的概念。
这注定了这是一个与时代无关的影片,它只是满足了某些人对于时代的意淫。
令人怀旧的毫无瑕疵的爱情,两人一见钟情,从暗恋到表白,最后再遭受些阶级压迫,爱情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打碎,这样的题材已经被第五代导演使用了无数次。
以鲜花为喻,从天才到蠢材的堕落,这种套路被再次搬上了屏幕,并希望像一如既往的得到那些评委们的偏爱。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前30分钟里,我脑子想到的却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只不过纯真的章子怡变成了矫情的张静初,而对于一个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设定,从外貌到背景都是如此相似。
好吧,我们承认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只是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那么让我们看看导演如何讲述他的故事。
刘奋斗因为右派的身份被下放到采石场改造,少女春芳想去看望他,而老崔因为抱有对春芳的爱,纵容了她。
然后就是春香和刘奋斗在牛棚偷情,被逮个正着,刘奋斗迫于压力交待是春芳勾引他,随后被送走,春香对爱情失望,选择了老崔。
这样的三角恋的桥段早就让人看得乏味,可导演却乐此不疲,并自以为是的认为被博得观众的感情关注。
可是在那个时时刻刻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且不说自由恋爱的可能,一个右派分子和一个出身干净的少女偷情,其结果竟然处理的如此草率。
两人都相安无事,春芳而且还听从组织命令嫁给了一个被毛主席接待过的劳动模范。
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王小二和陈思扬因为偷情被游街,在这部电影里,两人偷情暴露后还能通信联系,周围的人对两人的关系也置若罔闻,这多么不可理喻。
如果说王小波称那个年代是他的黄金时代是一种反讽,那么在章家瑞眼里,那就是一个真正的民风纯朴的理想年代。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也趋于现实,向阳号完成它的时代使命成为了破铜烂铁,年老的春芳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只能在贫困中怀念旧的时代。
导演努力营造一种关于时代的失落感,可与其说是引起观众的反思,倒不如说这样的阐述更能博得评委的好感,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停于表面,在旧的美和新的恶中,导演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关于旧时代的幻觉,在那个梦里所以旧的都变成了美好的,对时代的反思只是基于个人的惆怅,这不是不能说,而是导演不想说,因为评委们不会去思考,他们想看到的就是这种幻觉。
这部影片前后部分俨然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前面是一个旧时代爱情,后面是一个新时代的守旧。
也许导演在弘扬一个不为物质多动摇的精神,可这种精神却缺乏一个基垫。
在那之前,春芳只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小姑娘,对爱情绝望,对生活失望,对老崔抱有误解,当她意识到老崔对她的爱后,误会消除,。
她就毅然成为了旧时代的卫道者,这种感情的变化缺乏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影片。
放映机在雨中依旧能放映,被水泡过后的日记在多年后竟然保存完好,猪仔允许抱到车上,导演是在告诉大家那个时代不存在常识还是完全无视观众的常识?
或者导演在构思剧本的时候想的如何把能获奖的元素拼凑在一起,而完全没有考虑结构上的问题。
在镜头语言上,影片同样在表现着它分裂的倾向。
导演似乎格外热衷于对摇臂的玩弄。
在很多场戏的结尾都会出现一个摇升俯视镜头调度,这是好莱坞的经典镜头运动。
镜头展现一个奇观的视角,强调的是一种戏剧性。
镜头上升表示精神上升,或是强调人和环境的关系,可在很多场景里上升的镜头变得毫无意义,只是突出导演对于技巧的炫耀和他对于视听语言的无知。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抽疯的使用着繁琐的蒙太奇剪辑,他时时刻刻的引导着观众的视角,暗示给观众,你们是在看一场被排演的戏剧,这与生活无关 ,与体验无关,只是在讲述故事。
观众被看昏了,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情感从影片中抽离出来,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导演终于意识到了应该用长镜头把观众拉入到影片中,可在那时这部影片早已经被分裂了。
周日,早晨8点准时醒来,有阳光轻轻透过窗帘。
约了女友去看早场电影。
小V见到排片表上的《芳香之旅》,就说要看。
售票员伸出五个手指,含混不清的说了两个词,“五十”?
“五块”!
她含混不清地强调。
再三确认后,花了15块钱,我们进了影院。
五块钱的电影!
上一次看五块钱的电影,应该是高中时溜出去看的那场片名都忘了的电影吧。
一辆长途汽车,一个驾驶员老崔,一个懵懂少女春芬,故事就这样开始。
直到最后,车还是那部车,老崔成了植物人,终于去了,春芬57岁了,背景里有“酸酸甜甜就是我”了。
整个故事,哀而不伤。
脸上总是乐呵呵一说话还有点害羞和木讷,范伟把一个外貌又老又矬而且因职业病而身体不足的男人形象演得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令人感动。
青春年少而又相互有意的春芬和刘医生在潮湿的雨夜控制不住的拥吻时,老崔忐忑不安地坐在车上为自己第一次违反党规,私自同意春芬脱岗而难过地自我批评;在春芬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崔动用劳模身份保护她,之后在电影院里尴尬地用幕布上打出的毛主席语录委婉地示爱;若干年后春芬把“刘医生”从上海寄来没有拆看的信扔进了垃圾桶时,老崔悄悄把它们找出来粘好并秘密地完成了另一个男人对春芬未做到的心愿:给她买她最喜欢的红色围巾,带她坐火车去看遥远的地方…… 不能和心上人结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甚至不能拥有一个生理健康的丈夫,后来丈夫成为植物人,一辈子奔波劳碌,老来孤苦伶仃,寂寞度日。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可那真的只是悲剧么?
少女时的笑靥如花,婚后的平淡生活,我开始怀疑,生活里让两个人携手走下去的那种感情,不一定叫做爱情;而爱情,不一定要变成那种携手走完人生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软弱,我们,需要一个好人,做伴人生。
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春芬恍惚中又坐在了向阳号车上:老崔憨厚,刘医生热情,春芬的笑容醇美如花……他们都很年轻,歌声清脆,谁都不曾离去,这真是段芳香之旅。
《芳香之旅》完全是为着张静初去的,初见主演表上还有范伟,未看时,起初还真真担心了一把,觉得会不会那个“忽悠不忽悠”“打劫不打劫”的影响,对一部原本好好文艺片产生不该有的心理影音。
可是结果总是出乎意料的,好像就是因为出人意料,范伟的表演在印象中反而出奇地好,而张静初,则完全不应该那个样子的。
不过若说演十六七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看到现在,确实如A说还是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最为打动人,张静初么,有点急于求成了。
只是小人物的悲欢,经过中国特殊的时代,总能让人唏嘘吧。
所以虽然一个朋友坚持说张静初演技并非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值得看,总比什么馒头命案要好。
中国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为何不是侠客就是特异功能呢?
这样的片子无论又多少欠缺,都应该鼓励。
那个时代的爱情
跨时代演绎着中国社会
张静初一说话就把她是福建人这事儿给暴露了。
张静初的表演还是着痕迹了些,剧情本身还是有点意思
我们那段美好的时光 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梦
差评。但张静初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张静初演得真好,美丽的女人.
看了一半
花田+1
2007年5月8日 在来长沙的火车上看的。
张静初的演技可圈可点
这就是人生啊。
看人该有的样子
后半部分张的表演还算不错
张静初很漂亮 还是受不了范伟和美女搭戏
豆瓣这张海报敢不敢更丑一点。。
万恶的毛祸
其实改革开放后,在文化上,中国人变得更贫穷了,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芳香之旅.The.Road.2006.D9.MiniSD-TLF
虽然总是想到范伟那个上汤加大骨的广告,但是这片还真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