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妈妈!,春歌,Song of Spring

主演:吴彦姝,奚美娟,文淇,朱时茂,李晓川,杨恩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妈妈!》剧照

妈妈! 剧照 NO.1妈妈! 剧照 NO.2妈妈! 剧照 NO.3妈妈! 剧照 NO.4妈妈! 剧照 NO.5妈妈! 剧照 NO.6妈妈! 剧照 NO.13妈妈! 剧照 NO.14妈妈! 剧照 NO.15妈妈! 剧照 NO.16妈妈! 剧照 NO.17妈妈! 剧照 NO.18妈妈! 剧照 NO.19妈妈! 剧照 NO.20

《妈妈!》长篇影评

 1 ) 是艰难活着,还是从容赴死?

电影上映了这么久,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写心里话。

我的姥爷就是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去世的,因此在看到《妈妈!

》这部电影之后,我无法完全客观地用“好”或者“不好”来评价这部电影。

准确说来,它足够细腻、温暖,在电影的层面算是勉强及格了,但从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视角来说,它的致命缺陷在于叙事过于浪漫、松散,以至于这样一个极佳的题材、极优的演员配置、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设定,都呈现不出这个片子该有的力度、态度与深度。

姥爷最后那几年印象中,从姥姥去世开始,姥爷的脾气就越来越差了。

1997年2月25日,那天下着雨,刚过完九岁生日的我早早起了床,加入了追悼会送丧的队伍。

队伍很长很长,妈妈牵着我走在最前面,每走几步就停下来,跪下,再站起来,继续走。

我们在冷冷的细雨中一路跪了又起、起了再跪。

那天特别冷,地上到处都是雨和雪的混合物,为了保护我的膝盖不受伤害,妈妈提前在我的腿上结结实实绑上了几层塑料袋。

很魔幻的一点是,那天刚好也是邓小平的追悼会,街上的广播一直在反复播放邓小平追悼大会的致悼词,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忧伤。

从殡仪馆回到姥姥家,大人们都在张罗午饭的事情,但我一直都找不到姥爷。

最后在二楼的主卧,我找到了他。

他一个人静静呆坐着看向窗外,天晴了,虽然天气很冷,但阳台上他种的花花草草都还是郁郁葱葱的。

房间里很暗,我几乎看不清他的脸,但我觉得他应该在哭吧。

我走过去安慰他,才确认他是真的哭了。

吃了一块前一天没吃完的生日蛋糕,我下午赶回了学校,教室的电视机都还在反复播放邓小平的追悼会,同学们依旧打打闹闹就像这个世界没有人死亡过一样。

现在每次回想起来依旧会觉得,那一天对我来说实在是过于魔幻了。

从那之后姥爷的脾气就不是太好了。

他总是不停找茬,不停埋怨儿女们。

即便爸爸妈妈、舅伯们、舅妈们都在加倍用心照顾他,但他依旧坚定认为,在老伴儿去世之后,自己就成了儿女眼里的巨大的累赘。

再后来,病情一点一点恶化,我才知道原来姥爷是得了老年痴呆症。

当时还并不太清楚“老年痴呆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只知道姥爷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坏、记性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后来他已经没有了行动能力,卧病在床。

某次我去探望他,他把我认成了二表姐,拉着我说悄悄话,还吵着要我拿糖给他吃(因为他有糖尿病,妈妈和舅伯舅妈都不让他吃糖)。

那段时间,几个子女轮流照看他。

到后来,姥爷谁也不认识了,见谁都骂,妈妈经常红着眼睛回家,又委屈又沮丧。

妈妈后来跟我说,姥爷那几年过得很艰难,但在临走前突然什么都记起来了,可能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吧。

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姥爷糊涂了好些年,但最后是清醒着走的。

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有多难搞?

1995 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美国艺术家威廉·尤特莫伦(William Utermohlen)在 1995 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从那时起他坚持给自己画了 5 年自画像。

自画像从清楚到模糊,正好呈现了他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之后意识瓦解的全过程。

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才华消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活慢慢被盲点吞噬,实在是极其残酷的一件事。

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还有当代著名的作家特里·普拉切特,他在知道自己患病之后经历了愤怒、孤独、恐惧与荒凉种种复杂的情绪。

在描述自己患病感受的时候,他说,“就像你一个人站在海边,海浪不见了,所有的人也不见了”。

后来他参与了纪录片《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的拍摄,逐渐失去写作能力、感觉自己毫无生存价值的他,甚至开始在纪录片中考虑是否要自行解决自己的生命。

(截自特里·普拉切特参与拍摄的纪录片《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就在前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作家韩松也在微博公开了自己被确诊为“认知异常”的残酷事实。

他提到,“老年痴呆并不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变傻’、‘老糊涂’只是对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一种通俗说法,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阿尔茨海默仅是其中一种。

在我国,六十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近四千万,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一千万左右。

”即便简单的阅读、组织语言对他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了很难的事情,他几乎每天都会坚持更新微博,坚持读书,坚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虽然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沮丧与失落,但看得出来他在努力控制自己,他会在所有图片左下方加上“我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这句话。

明明可以拍得更动人,但它没有说回《妈妈!

》。

这样说可能会显得自己很冷漠,但整个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只有最后母女俩(可能选择了自杀)的开放式结局,以及片尾真实患者的影像彩蛋。

作为女性,在观影过程中让我感觉最沮丧的一点是,片中吴彦姝老师饰演的老母亲蒋玉芝、奚美娟老师饰演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冯济真、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周夏,到最后这三位女性的角色都变成了“母亲”。

因为冯济真的病,蒋玉芝不得不在85岁高龄重新回归到了母亲的角色,对女儿给予细致照顾;而冯济真,虽然终生未婚,但也在得知自己患病之后,不求回报的一次次原谅、一次次拯救问题少女周夏;周夏呢?

这个唯一原本还带点自由色彩的年轻女孩,抱着自己那个(不知道亲爹在哪里的)婴儿出现在蒋玉芝、冯济真家里。

这是导演所谓的“相互救赎”吗?

抱歉,我真的没看出来。

我只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的宿命,看到代际关系里的绝望和无奈,看到被困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的巨大的死循环。

一想到这个作品还出自一个“全女性视角”的团队,我就更觉得费解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糟糕、很失败,那请你想清楚,生一个新的孩子出来,你的人生并不会得到所谓的“救赎”。

大人物的一个喷嚏就足矣让这个时代倒退十年甚至百年,而我们都是小人物。

如果你觉得人生很操蛋,那孩子的出现、血脉的延续,都改变不了你的人生。

所谓的“温情延续”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最后实实在在倒霉的只有那个无辜的小生命。

再说回结局。

海水渐渐涨起,优雅的知识分子老母亲穿着旗袍,推着轮椅,带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女儿,平静又快乐地走向海里。

海浪汹涌,母女俩在海中相拥而泣,迎接死亡。

如果这是生命的尽头,也没什么不好。

人生不过就是短短几十年,女儿早就该放下对父亲之死的愧疚与执念了。

你说这个片子算不算一个好电影呢?

在技术层面上,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精神层面上,导演未免过于执着于自己的个人感受了。

尤其是周夏这个角色突如其来的怀孕、莫名其妙的消失,更加稀释了这个片子原本应该具备的力度。

真实生活中的阿尔茨海默病,会将一个原本优雅温和的人彻底击碎,将原本规整体面的生活变得混乱无序。

这种病带来的那种真切的无力和绝望,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诗意的、浪漫的、一厢情愿的表达是相悖的。

太可惜了。

 2 ) 有了温度,但少了精度

65岁的女儿独自照顾着85岁的母亲,然后,前者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一夜间,后者从被照顾者变成了照顾者。

女儿是很典型的那一代女儿,有主见有独立性,但长在新社会的教育里,过于朴素又过于收敛,远不及母亲那辈启蒙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能自带洒脱浪漫乃至任性的神采。

母亲是很典型的那一代母亲,有文化有修养有分寸,却也会在护犊时无视优雅、丢开教条,秒变超人和母狼。

它的设定其实非常好:强势与弱势、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在一场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间逆转倒置,自己已经是老人,自己的老人却还健在。

这是那批人正在背负的命运。

如果,衰退在作为子女的老人身上变成了一种加速度、有可能会对作为父母的老人实现弯道超车,该怎么办?

但它,有温度,却显得精度和完整度不足。

有时它看起来像李连杰和文章的《海洋天堂》,都在讲一个“在我的倒计时里,帮那个最在乎的人准备好没有我的日子”,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爸爸对儿子,一个是女儿对妈妈。

有时它看起来像张艺谋的《归来》,同样是被摧残揉捏过的父亲,同样是选择过冷血然后懊悔终生的女儿,只不过,在那部片子里,丢失记忆的是母亲。

有时它看起来像反向版的《美丽人生》,当妈妈陪着女儿玩打仗游戏一样躲进床下,只不过一个是父亲在创造儿子的游戏幻觉、一个是母亲在迎合女儿的游戏幻觉。

它想要表达的几乎比它“看起来像”的还要多,它在这零零总总的表达里见筐就是菜,它一路忙于收纳与拼合,它找到了很多细腻入微的小确幸、小喜悦和小忧愁,但它并没有织成伟大的戏剧奇观,它催出了你许多眼泪,但它没有砸入你的心脏。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它对室内空间调度的使用相当极致,两个人在老宅屋宇和阳光的若干特定角度里移形换影,看着又像双人舞,又像敌进我退的博弈。

摄像机常常带着种“鬼视点”的味道,也许是看客已对父亲的逝去心知肚明、对二人的思念公约数心知肚明,这才起了“房中本该有第三方”的错觉。

它试着装进了太多东西:老龄化、女性、过去和现在、对抗与和解、知识分子、问题少年、甚至还有荒诞政治年代的人道灾难,再贯穿进一份日记遗稿的整理——一场抢救记忆的工程。

所以它会选择一对高知母女(她们的文化阶层和杨荔钠的上一部电影《春潮》截然相反),只有这种身份才能顺理成章地带出历史的创痕,以及,才有书写、言说的本能—代价就是许多观众会代入不了她们彼此间匠气爆表的语言和腔调,好像自始至终都活在舞台上。

它一直在讲的是家人和爱,可它在片尾字幕和短视频里,又斩钉截铁地把主题拉回到特别具象的地方,落定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群体的关怀上。

它在亲情伦理中走了那么久,却在末端挂上了医学伦理。

它的标题是母亲,可它却一直在牵挂和愧疚于父亲。

因为它缺乏一种稳定的内在锚点,女儿的臆想,有时是安全感缺失,有时是童年复现,有时是渴望被认可,但她灵魂深处那个呼之欲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很明显“老年痴呆”只是一层外包装,导演用它包住的是心魔。

那心魔的内核为何物?

我们看到的,只仿佛精神分析学派收集的创伤案例汇总。

所以文淇的出现和反哺,会显得那么诡谲、突兀、忽至忽离、像个内心善念所编织的幻觉般不可信。

冯老师自始至终没表现出关于“孩子”的隐痛,“下一代”的缺失在她这里依旧归入对父亲的亏欠集群(等他回来我再出嫁),那她保护和救济文淇的心理动机来自哪里,何况这保护与救济的烈度,已经大到“替她顶下犯罪行为并被留案底”的程度,它绝不是一时的良心触发就能解释齐备。

更不说朱时茂的知心邻家大叔角色,有多么功能化、多么想当然了。

好在,细节依旧是动人的——这总归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个,当你尿湿了裤子时,会对你柔声说“不怕”、再把你搂入怀中的人——宿命在血缘至亲间,既是对赌协议,也是周而复始。

好在有两位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演技。

好在有那么多,属于杭州的景观:西湖、西溪路、拱宸桥、茅家埠的通利古桥。

相比这些景观,结尾的大海,开始完全不加克制地把隐喻变成了明喻,就像《春潮》的最后的意象镜头里,春潮溢出缝隙、漫过城市每一寸的实地。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3 ) 妈妈

妈妈八十多岁了,女儿也六十多了。

父亲去世了,女儿没有家庭和子女,母女两个相依为命!

然而,不幸降临了,女儿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症。

伤心的女儿不得不安排以后的生活,把自己的存款都转到妈妈账户,家里都做好标记,把妈妈送到养老院。

妈妈却偷偷跑回来,一个人照顾女儿,但随着女儿症状不断恶化,妈妈逐渐力不从心。

女儿的心结是父亲,小时候一次任性,把父亲关在家门外,父亲却出事了,她把责任都放在自己身上,一生未婚,照顾母亲,整理出版父亲的司机,得病后,只有父亲才能让她略有清醒,幻觉中也是父亲的影子。

慢慢的,女儿连母亲也不认识了,只记得记忆中的母亲,而不认识现实中的母亲,把她当成好心人。

三年后,妈妈带着女儿住进养老院,在海水里舞蹈,女儿又认出了妈妈。

隐晦的意思是,妈妈得了帕金森综合征,手抖得不行,已经无法照顾女儿,于是带着女儿走进了大海中,与父亲团聚。

但是,首先,两个人住在养老院,养老院应当有看护责任,怎么无人问津让两人能有机会出来投海自杀呢?

其次,两个人的经济条件应当是不错的,可以多出钱享受养老院的24小时贴身照顾,不存在妈妈担心的自己无法照顾女儿的问题呀,去养老院不就是享受养老院的照顾吗?

有那么多失能老人都住在养老院的。

虽然影片结局是凄凉唯美的,但不应该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结局设定成这样吧。

影片中女小偷的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想体现女儿对下一代的照顾、恩惠、母爱的传承?

去掉完全可以。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妈妈年老了,在需要别人照顾的年纪,不得不重新照顾女儿,经常力不从心,特别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不受控制,无法预测她的行为,也无法劝说引导,只能把照顾者拖垮。

也许,养老院才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4 ) 《妈妈!》:母亲身份的再确认

“母亲”身份的再确认影片开头,展现了女儿冯济真对于母亲蒋玉芝的细致照顾以及生活起居的掌控欲。

在这里,母亲与女儿的身份俨然进行了调换,母亲成了女儿,女儿成了母亲。

随后,女儿冯济真患病,母亲蒋玉芝决定重拾“母亲”身份。

重拾的过程当中,穿插了众多女儿的童年家庭记忆,这也暗示着,女儿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再需要。

随着女儿病情的加重,母亲蒋玉芝在不适应和力不从心的状况下,再次接过家庭的重担,完成了她自身对于“母亲”身份再找回的确定。

可女儿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忘记了“母亲”的身份。

她像刚来到人世的孩童一样,重新认识母亲,并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再次完成了“母亲”身份的最终确认。

影片也就围绕着“母亲”身份的不断交换确认来展开叙事,其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无限赞美。

而“水”作为一个重要意象也参与了剧情的发展。

前两次皆以水面漫过冯济真的危险形式出现,预示了冯济真即将被病魔吞噬,失去自理能力。

第三次的“水”在梦中以湖泊的形式出现,湖底极其浑浊窒息,而作为知识阶级的冯济真把文字都抛洒在了湖面,暗示着父亲日记出版的喜悦下潜伏着危险。

第二天,冯济真就因为过于兴奋而摔伤了手,她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第四次的“水”已经完全漫过了冯济真,观众是以水底的视角看着冯济真,她已经深陷病魇当中,变成了一个老顽童,同时也失去了对于“母亲”身份的认识。

最后一次“水”是以大海的形式出现,母亲双手牵引着冯济真在海水中走路,并逐渐放手,让女儿扑进了她的怀里,随着女儿叫出了“妈妈”两个字,母亲的身份也再次完成了最终的确认。

关于“母亲”身份的探讨从总体上来看,整个故事不失恬静美好。

而这部电影几乎是杨荔钠导演近二十年以来最柔和的一部电影。

这可以从导演经常使用的意象——“水”就可以窥见一隅。

在《春梦》中,“水”代表女人无边的性欲,她既快乐又痛苦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在《春潮》中,“水”代表的是女儿经年累月,长久无声的绝望哭泣。

“水”在杨荔钠导演的影片中一直是作为一个消极的存在的,而《妈妈!

》中的“水”最终指向的是母亲身份的重新认同,是美好希望的存在。

整体的画面风格也从过去的阴冷冰凉转向了《妈妈!

》的温暖黄色。

但这种叙事上的柔和,也大大削弱了杨荔钠导演一贯的犀利敏锐的执导风格,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像杨荔钠导演的电影。

回看前作《春潮》,它表现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极端控诉以及对母亲形象的不确定性。

正是因为《春潮》中母亲形象的毁灭崩塌,所以《妈妈!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看作是,杨荔钠导演在她的电影宇宙里,对于“母亲”这一身份的完成。

但可惜的是,杨荔钠导演用了三部影片——《春梦》《春潮》《妈妈!

》,也没有完成对于“母亲”身份的确立,而新作《妈妈!

》更是流于中庸,丧失了一切犀利敏锐的观点。

它成了人们恋母的宣泄口,只能把它说成是一次成功的大众叙事。

再说回对于“母亲”身份的讨论,导演在《春梦》中对“母亲”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度的挖掘,但又因为叙述的重点大多都放在了母亲的性欲上面,对于“母亲”同是妻子、孙女的探讨则浅尝辄止。

《春潮》这部影片对母亲的虚伪自私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群母亲用母爱的无私来伪装自己过强的自我性,摧毁了孩童们心中的母亲形象,但这也不免有走向极端之嫌。

而说到《妈妈!

》,那它则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即作为母亲的过度自我牺牲。

把《春潮》和《妈妈!

》放在一起来看,前者批判了一个拥有母亲身份的女性的自我性,后者则高度赞扬了一个母亲的自我奉献牺牲,这不仅两相矛盾,还有悖于社会的一个恒久命题——作为母亲在自我与奉献之间的取舍。

而杨荔钠导演对于母亲身份的探讨之所以走进死胡同,是因为这三部电影都过于情绪化,煽动性极强,以至于导演和观众都沉湎于情绪当中,丧失了大部分理性,引起了一定群众范围内的厌母或恋母上的情绪“暴动”。

《妈妈!

》中的人物符号——周夏《妈妈!

》中,周夏这个人物的存在饱受争议,很多人都认为导演在这个角色上花过多笔墨很没有必要。

但仔细分析下来,这个角色的存在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增加电影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如公交车偷手机这段戏。

其二是导演借人物之口输出观点。

在电影中,周夏有说过这样一段话:“看似是你帮助了我,但也有可能是我成全了你。

”导演是在用“相互成就”这个概念来解释母女关系,她认为年迈的蒋玉芝为了照顾患病的女儿重拾“母亲”的身份,继续奉献自我,这虽然看似不公平,但或许蒋玉芝在帮助女儿的过程当中,也进一步完满了“母亲”这个身份,获得更深的自我满足感。

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仍然是对成为母亲的女性的一种裹挟。

在前文中,有提到过《妈妈!

》这部电影非常偏离杨荔钠导演的一贯风格,但电影中一些细节的设置依稀也能看到导演过往的影子。

比如周夏这个人物三年后极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再次回归。

这种现实与超现实的结合,在杨荔钠导演过往的影片中屡见不鲜,如《春梦》中的佛教蹦迪,鬼魂做爱,鬼娃转世。

《春潮》中的泪水决堤,流过大街小巷。

这些片段都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观感,并把主题的表达推向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但之所以周夏的回归如此突兀,是因为在《妈妈!

》中这种超现实与主题融合得并不巧妙,周夏这个人物几乎成了代替导演说话的工具人,所以引来很多争议。

《妈妈!

》的生活化叙事《妈妈!

》这部电影也采用了导演一贯的生活化叙事,这其中也有导演钟爱家庭题材的缘故。

但为什么《妈妈!

》相较于前作《春潮》是一次令人失望的探讨,且最终成为了一部合家欢电影,这从两部同题材同主题的电影的比较中可以窥见端倪。

一般采用生活化叙事的电影如果不注重戏剧性的话,会很容易流于平淡,而《春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表现上风轻云淡地叙事,但人物之间内部的矛盾却暗流涌动,《春潮》的戏剧性在主角郭建波沉默了大半部影片之后的内心独白中,达到了顶峰。

反观《妈妈!

》,对人物内心书写的缺失,使一切表达都浮于表面,而戏剧性也化作了外部的病魔,让人物显得更加单薄,那这样一个本就生活化的电影自然就流于平淡。

再加上人们对于知识分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整部电影也很容易被误解成一场知识分子的作秀。

 5 ) 困在时间里的孩子

妈妈做过的早餐电影《妈妈!

》关于一家人的爱与离别,关于阿尔兹海默症。

有杨降先生的《我们仨》家人之间温暖的画面,也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难过哀伤。

电影中看到,65岁的女儿和85岁的妈妈,家庭生活场景太熟悉了,总是不断想起我的妈妈。

看到他们母女俩早上用餐的画面,我的妈妈也会给我做丰富的早餐,我还是娇情的提出要求,这个太烫那个太咸。

她会数落我的不成熟,情绪管理失控。

我会嫌弃她乱花钱,乱电视购物。

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爱,偶尔还要和她闹别扭,和她呕气。

我都成年人了,有两次肠胃炎急诊,半夜里妈妈拖着年迈的身体陪我在医院挂瓶。

无论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她总会随时随地出来保护我。

妈妈离开我时,家里还没买智能扫地机,没装智能马桶,我后来买了扫地机,换了个智能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梦见她又回来了,梦见她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现在人可真聪明,上个厕所都这么舒服,梦见她说扫地机比吸尘器方便,卫生做得更干净。

总觉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没感受到,手机支付预约挂号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铁的快捷,自驾游的乐趣……。

小时候,我怕鬼,妈妈走了以后,她常来我的梦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总觉得她不曾离开过我,世间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妈妈,她还在,今年应该75岁了。

当年,她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嗷嗷待哺。

后来,我送别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泪流满面。

 6 ) 半遮半掩的家庭悲剧

这部电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温情脉脉吗?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当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儿病后晚上和母亲在床上讲的那个故事,然后通过片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与各种碎片拼凑出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是这样的(主观推断):女儿在幼年曾经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考古,一个研究文学,这种幸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发生在2014年,女儿65岁,母亲85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龄)。

父亲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后含冤自尽,而女儿和母亲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扮演了帮凶角色(告密、见死不救、亲手迫害,甚至女儿可能就是当年的HWB),这件事也成为了困扰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儿一生的梦魇,女儿的终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对于出版父亲考古日记的执著很有可能与此有关。

女儿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乱语,包括与母亲的冲突矛盾,究竟只是单纯疾病发作的症状,还是内心深处某些潜藏意识的萌发觉醒呢?

女儿生病后在床下说着猎枪这种词语,对看望自己学生的恐惧,未发病之前极度的内向寡言木讷,生病后对母亲的各种埋怨指责,是不是内心中某种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

另外,片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是水,母亲是大海,水滴终将汇入大海,女儿终将成为母亲,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在海滩死去,成为无辜的蒙难者。

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营造出的诡异气氛,让我想到的是王小帅几年前的那部《闯入者》。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女儿对父亲的迫害,很有可能与母亲有直接关系,母亲当年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与女儿合谋造成了父亲的身亡,这也让母亲这一形象在女儿心中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与崩塌,让她对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变得毫无信心。

这样暗黑剧情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导演上一部《春潮》的剧情便是如此展开的,成长于WG年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告发了父亲,女儿对此心怀怨恨,以未婚生女成为单身母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方式向母亲报复,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弥合。

这部电影最后,母亲推着病重的女儿来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忆与融入集体后,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是不是某种暗示呢?

而母亲和女儿最后在海边的画面,是不是暗示着已经“失忆”和“失能”的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与对抗世界呢?

 7 ) 虽经历苦难仍保有体面的一代人

2022.9.2 电影《妈妈》依旧是老顾观影组织的活动,我住在临港,起初不打算去看,毕竟时间放在周五下午,我还得请假。

但是看过预告片后,我改变了主意,立刻买票请假一条龙。

影片中的“妈妈”是一位85岁的银发老太太(吴彦姝饰演),退休大学教师,她的女儿冯济真(奚美娟饰演)也是一位退休大学教师,时年65岁。

母女俩住在一起,就在这一年,女儿被诊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85岁的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女儿的责任。

失智的女儿一点一点回到了儿童时期,终于有一天,她不认识眼前的女人,微笑着说“你真像我妈妈。

”主创团队是女性,影片被处理得细腻动人而且体面。

映后见面会上,有位自己的父亲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阿姨说,像她的父亲这样的病人不是毫无知觉的,他们需要被尊重,被当成一个人尊重,而不是一块会喘气的肉。

影片中虽然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台湾电影的音乐,但是没有台湾苦情戏毫不克制地展示苦难逼你落泪的坏毛病。

导演温柔地拍摄这对母女的生活,尽管生活艰难,她们仍保有体面。

这是我们很多人害怕老去的原因,我并不是那么怕死,我更怕被当成一块肉没有体面地被病痛折磨。

以往的国产电影,尤其是犯罪题材影片,往往会在结尾打出凶手已经被逮捕并判罚**年有期徒刑云云,这部影片也有末尾字幕,但字幕却很温暖,大意是老一辈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和牺牲,吾辈要照顾他们,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非常赞同,片中看起来有些突兀的文淇的剧情,其实也是和这段字幕呼应的。

被帮助的女孩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以下含有剧透:电影的细节很丰富,我几乎可以推测出冯济真的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冯济真出生。

她的父亲是考古学家,在她出生后不久就频繁带队野外考古,偶尔一次会来,冯济真都会很高兴。

她的母亲出生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在浙大担任文科教授。

1957年,冯济真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分子,8岁的冯济真不明白父亲做错了什么,但他们的家庭受到牵连,她觉得父亲是个大坏蛋。

有一天,被批斗的父亲终于能回家了,独自在家的冯济真不肯给父亲开门,还骂他“大坏蛋!

”父亲离开家,在西湖投湖自尽。

消息传来,冯济真觉得是自己不肯给父亲开门造成的,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右派”,她那么爱父亲,每次父亲回家,她都守在父亲的书房外不肯去睡觉,即使听不懂父亲和他的学生们在说什么,可是她再也等不到父亲回家了。

有一个“自绝于人民的顽固右派分子”父亲,冯济真和母亲的日子都不好过,直到20年后父亲被平反,已经28岁的冯济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相亲。

她成了浙大的物理教师,母女俩一起在这所大学任教,并先后退休。

冯济真过得十分自律,还有一点洁癖,出门都带着手套,不愿直接触碰外面的东西。

她长期茹素,从事公益事业,会去敬老院帮忙照顾老人,帮环卫工人打扫湖边的落叶,她资助失学儿童,她甚至不忍心把栽赃她的小偷送进监狱。

冯济真一直在整理父亲的日记,2014年,这一年她65岁,日记整理的差不多了,她发现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她想趁自己理智尚在,把钱都给母亲,把母亲安排住进敬老院。

然而母亲不愿意待在敬老院,找理由回家,冯济真不得不向母亲吐露真相。

原本体质就很好的85的老母亲重新开始锻炼身体,学做菜,学怎么照顾女儿。

冯济真的时钟往回拨转,她从老年变成中年,在大学里教导学生却忘了下一条物理定律;她变成了青年拒绝上门帮助自己的男人,要他答应把父亲换回来再嫁给他;她变成了小女孩,披着母亲的婚纱奔跑;直到有一天,她忘记了眼前照顾自己的人,她说“你不是我妈妈”,她说“你真像我妈妈”。

2017年,独自照顾女儿的老人终于支撑不下去,她患上了帕金森病,不得不和女儿一起住进去在海边的敬老院。

母亲换上了华丽的旗袍,推着轮椅带着穿着一新的女儿一起去海边,她们在海滩上跳着笑着,迎接逐渐上涨的海水。

 8 ) 在无法愈合的伤口上生活

第一次从影院里逃跑,我没有看完最后的结尾。

我觉得哭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哭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晃晃悠悠的出了影院,很奇怪的脑海中浮现另一部电影的画面。

《地久天长》王小帅2019这是另一个带着无尽悔恨过后半生的女性,负罪感彻底压死了她。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女儿?

失魂落魄试图赎罪之人?

在母女身上发生过什么,有可能是《天长地久》也许是《陆犯焉识》——————————————————————————————先不提阿尔氏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光看海报和电影名称,是有一点点烦躁的。

恐怕又是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

电影开场几分钟从布景可看出这可不是一般家庭,母女皆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屋住有花草有书墙,夕阳照射下蓬荜生辉,但看的出女儿的沉闷。

六十五岁的女儿和八十五的妈妈,这个即将凋零的家庭,只有母女二人。

一天中维系母女二人的唯一一件事,是故去的爸爸和爸爸的三门峡考古笔记。

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笔记不能有半点差池,父亲在她心中分量非常重。

女儿在自己的小书房勤勤恳恳记录所有细节,她的房间里贴满和爸爸的一切。

这些都是后面的伏笔。

———————————————————————————————-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图片前几天一则新闻中,91岁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离世。

他专程去瑞士结束了他认为已经疲惫不堪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疲惫不堪,在《妈妈》整部电影中缓慢展开着。

电影开场时母女关系是僵硬的,是稳定且一尘不变的。

她们二人合力在紧紧攥着某个秘密,本打算永远如此。

可突如其来的病,让女儿这一方失控了,这秘密才开始松动。

她赶在她病重之前处理了财产等事宜,她努力维系脆弱的现状。

可是回忆不受控的像潮水一样向她涌来,她记忆里的爸爸一次次的出现。

————————————————————————————————-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曾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目睹了一桩惨剧。

所以可以充分的厌恶他,可怜他,同情他,并随着他一起绝望。

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接受的故事早开场了几十年,我们只能看见细微烟尘。

妈妈处处怀念着的爸爸,女儿心心念念回想的爸爸,原来死在妻女冷漠的门外。

时代的光荣不属于个人,时代落下的尘土,却砸在具体的人头上。

所以我不想一开始由“病症”展开说,是因为,没有心结,哪儿来的病症呢?

没见过一个男人误杀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明白悔恨比大海还无边无际呢?

女儿告诉“好人”妈妈,我杀过人,我关上了门。

我让爸爸死在了外面。

“这种痛,果然是无法说说不得更不可解的。

不是这一场病。

就要烂在肚子里了。

——————————————————————————————————————-电影最后意在关注阿尔氏海默症,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但是我以为,关注女性关注身边中老年女性才是更重要的。

不要在母亲节给妈妈叠卡片,不要在重阳节去敬老院,不要在生日那天送祝福。

平日里的关爱,一点一滴真情,妈妈每天都在默默爱着~最后推荐一本书,更真实的多,关于中老年女性面临的困境关于时代大浪下的她们·她们和我们,该如何自处非常值得一读

 9 ) 书面表达为什么不会成为问题?

问题不在于电影台词是用书面化的语言写成。

由此便指责“不说人话”,得为导演喊一声冤。

因为这句批评暗中隐含了一种约定俗成实则走入误区的观点: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

这样也就要求电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现实世界的约束。

“不说人话”的指责便由此而来,一旦角色讲起过度文学化的书面语言,普通观众便招架不住了。

事实上,没有哪条规矩事先定下电影要符合现实。

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许因此才让这种观念变成教条。

尤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入这片大地后,教条甚至变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深受其害。

如果电影仅仅反映现实,那么电影还有存在必要吗?

我们只要在现实世界里多看多体验就行了,作为副本的电影失去观看价值。

现实主义仅仅是一种创作理念,为呈现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可以采用其他创作理念,动用其他创作技巧。

不然所谓的浪漫、荒诞、魔幻、超现实等等就没有其存在意义了。

正是有后面这些手段,对现实主义做了补充,我们才能创造出远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艺术世界。

在其中,我们获得意外的体验,从而对现实产生进一步的认知。

《妈妈!

》的台词确实是过度文学化的,它更加适合一个虚拟的舞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因为这部电影刻画一个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学家、物理教师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艺作品,养成书面化的表达习惯,似乎也能理解。

就像民国时代现代文学作品或当时的电影作品,文辞也多留有古文的韵味,并非完全彻底的日常白话口语表达。

另外,电影的重心也没有放在对现实肌理的还原上。

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加像文学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人物,通过反转母女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来探讨女性间的亲情。

我们甚至很难发现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间环境被抽离了,单独凸出的住宅像一个舞台,两位角色在其上展开“相爱相杀”的情感戏码。

《妈妈!

》更偏向戏剧,反日常的对白并不特别显得尴尬。

当然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饰演母女俩的是两位经验老道、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

即便在台词过度书面化的情况下,她们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让念白往朗诵的方向发展。

不然的话,确乎就变成类似戏剧舞台上为念台词而念台词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

如若换成其他一般的演员,这部电影很大可能要崩坏。

导演实在应该感谢这两位出色的女演员。

 10 ) 观后

24.2.14.今天看了电影频道播的妈妈,大概前1/5开始看的,当然看的时候不知道是1/5,或者1/10?

但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演得真好,妈妈和女儿,都演得好好。

但最后因为恰晚饭还是啥原因,没看完。

文琪我也挺喜欢的,但我不知道她这个角色的意义,好像有点意义,但又好像没必要。

可能之后再去补完结尾吧,又或者重新看一次。

我不怎么了解阿兹海默症的病人的生活,但看片里我感觉挺现实的,而且真的能感觉到强烈的情感,坚强的爱意,母亲无私无畏的全心付出。

母爱真的很伟大,这种照顾病人的拉扯,可能只有母亲能坚持下去,那个下雨天的崩溃,也只有母亲还能坚持下去。

看着看着,也会恍惚间担心自己的以后,担心父母年纪也大了,自己能不能做好准备,有没有能力给父母好的照顾,能不能肩扛起来,自己又能不能赚到让自己能养老的钱。

我害怕,觉得自己太差,不能做到,害怕一切,怯懦不已。

阿兹海默和帕金森真的是费心费力的老年病。

真是想要一直做小孩子。

但看了片之后,也有在想要做怎样的老人。

还是,努力吧。

一点一点的,去做了它就不会什么都没有。

《妈妈!》短评

看到片尾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真实的阿兹海默症病例的集锦电影。太直白,镜头处理也太粗暴了。最后强上价值让我真难受。两位主演很厉害。周夏的部分如果拿掉反而会让我觉得会更好,更能给我一种“老年人也很有能力”的颠覆印象。片子从打破预估开始,最终回归一贯宣传的尊老护老老年人需要关爱的设计真让我看不透。

6分钟前
  • WindPassNight
  • 较差

老太太演的真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泪目……

11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题材难得,两位老师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腻。只是台词真的太难受了,过于书面化的对话让整部电影尴尬而枯燥。

14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这么好的题材却被导演拍成了自我感动式作秀,太可惜了。前面主角的台词、表演都刻意得让人时时出戏,全片阿尔茨海默病没讲好,母女亲情也没讲好,文淇的几场戏简直莫名其妙。

16分钟前
  • 北家
  • 较差

老实说更像同一个男人的妻与妾,或者干脆就是老年女同故事,没有任何可信的母女爱,只有浓烈到令人不适的对父亲的迷恋……

17分钟前
  • 较差

很难得的题材和女性视角,世上只有妈妈好。阿兹海默症和对特定历史的回溯切入、或者说融合的非常棒。文淇的支线毫无必要,另外相较于片尾的患者真实呈现,导演的描摹的多少有些失真,可惜。台词确实过于书面化,但是考虑到毕竟是知识分子家庭,勉强说的过去。

19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如果你有心计算电影中的年龄和年份以及女儿的记忆碎片,你也许能更好的感受时代的伤痕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即使是毁灭式的阿尔兹海默症。当真是《归来》的另一种结局,身份交换,让爱破冰,春风化雨。

24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尿裤子那里,妈妈说不怕,那里哭了。后面的部分就没有太大感觉了。母女俩深夜讨论小时候的过错,那一段应该是重点。可以解释女儿为什么终身不嫁、无儿无女,以及她多年做义工、帮助不良少女的缘由。

29分钟前
  • 哈比
  • 还行

有妈妈真好,每次回家还能叫一声妈妈、睡醒还能叫一声妈妈,真的太幸福啦。

3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导演对单一空间的反复咀嚼,并且呈现出乌托邦的诗的气质,纯粹女性世界的温柔充盈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父亲的缺失让空间始终保持在不稳定和残缺的状态下,女儿的线性时间在父亲死亡就停止了,导演用阿尔兹海默来表达复杂的心魔,以及推动母女关系的正位,于我而言属于想要太多,但缺了点意思。电影后半段成了纯粹的母爱秀,期待的摧枯拉朽的戏剧力量没有出现。不断用小的悲伤小的喜悦小的温柔来拖着人物走向预设的意义终点,怎么看都比较笨拙。当然你一定会哭,一头雾水得哭。

38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这完全是一个架空的世界,除了这对母女其余全员工具,这俩主角也全程不说人话,就像是在读诗歌,还有几处及其生硬的看的我特尬的几处戏剧冲突。我要知道导演是这范儿,我一定不会看这片儿!

39分钟前
  • 和光同尘
  • 还行

每看一次这种电影都得减寿一年。

41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很差

生活中的我们不这样说话,疾病也不来自坐在云端的想象。吴彦姝小姐今年84岁了,拥有演技美貌少女心和对工作的热爱,希望导演和编剧对得起这些好演员,你们浪费的真的是生命。

45分钟前
  • 明菁
  • 还行

3.0。1.杨荔钠导演春系列最差,把一个亲情的沉重题材拍得举重若轻、飘在空中,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大写式尴尬。2.一切脱离亲情之外的外部世界完全不具有任何可信性,把假恶丑极度地美化成这个世界的真善美。3.这样恰恰稀释掉亲情带来的不可名状的巨大力量。

47分钟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还行

两位老师演技真好,但剧情一般,特别文琪那段实在太突兀了

49分钟前
  • 灃湮。紀。南城
  • 还行

moma点映。矫情又作,太浮夸了,每句台词都让人难熬,被预告片狠狠骗了😅

52分钟前
  • カオリリ
  • 很差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55分钟前
  • 绷带僵尸
  • 还行

历史的幽灵,越想忘记,却记得越深

57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一开始对话剧腔强烈的对白感到不适,最后却明白这是对记忆中场景的不断演绎。那块沉入脸盆里的手表,即是对既往时间的不断折射,也是沉湖的父亲,是儿时的愧疚、童年的终结和自我的不断惩罚。

60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整个一大傻逼 自己是老师天天当义工 妈妈是高知爸爸是考古队 别意淫了行么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Halu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