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又对战国时期很感兴趣,于是看了这部良心纪录片。
历史常常是我备用的庇护所,有道理的、没道理的都已千回百转,所以我也说服自己把焦虑或恐惧放小一点。
《风云战国之列国》每集讲一个国家,一共七集,看完之后我都有一些思考。
燕国:因循守旧到底是尊重传统,还只是对于制度和文化改革的懒惰?
又或是拿着王道来保全自己的途径。
可逐渐狼狈之后,时代的车轮会毫不留情地碾压过去,而车辙下的血迹也写着两个字:无能。
赵国: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内里或是根里烂的时候,无异于自掘坟墓。
连年内乱不断,十二代赵王竟没有一人认清赵国制度的缺点,也没有察觉或试图改变赵人骨子里的爆裂、任性和狂妄。
万事都有两面性,若像赵武灵王一样,推崇胡服骑射,具有创新能力还好;但若是任性地治理国家,想着法子让自己自在还声称是“创新”,那必然一败涂地。
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我小时候看《秦时明月》总听到的。
楚国贵族很多,而相邦的作用就是为了削弱贵族进而巩固中央势力,因此总会有很多贵族不满并与之作对。
这也算是早期窝里横,早点一致对外多好。
韩国:仿佛就像命中注定一样,韩国君臣骨子里早有对权术的渴望和崇拜了,实施起来也有着出其不意的熟练。
这种天赋使得本来以忠义闻名的韩国陷入了无尽的勾心斗角之中,权术是毒品,而君王深深的毒瘾让臣子之间毫无安全感,互相猜忌的国风让韩国成为七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原来的忠义之邦一去不复返。
魏国:君主对于人才的看重是多么重要,魏国流失的人才都各自反手打了魏国致命一击,商鞅、吴起、范雎,哪怕留一个魏国也不会衰落至此。
主要还是国家强盛的太快了,君王因此减少了危机感。
危机感和安全感任何一个过少对国家都没好处。
齐国:有一种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既视感……齐国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享受远大于其他六国,所以他们会贪生怕死,也不适合打仗练兵,言论自由让艺术蓬荜生辉,但是对于君主来说不好管理(那又咋样),紧接着君王禁止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关闭了稷下学宫。
但民风国风已然如此,强迫商人、艺术家去打仗,既强人所难也无异于滥竽充数。
于是齐国无奈地溃败于商业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我想起来前一阵子读的唐诺先生的《眼前》,虽然这本书是围绕《左传》来写的,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但与战国时间情况都相近,里面的观点可以一起分享:· 完全无法闪避的冲突,才会是最惨烈的冲突,如动物被逼到死角,中国人也很早就观察到这个,称之为困兽之斗,生物学者告诉我们,当成了无路可逃的困兽,最柔弱温和的动物都是危险的。
· 春秋这两百四十二年时间(即《左传》时间),对这些国家而言,是无可阻止的一个由中而小、一直熄灭下去的缓缓过程,一个挣扎过程,“只能活在死亡的长廊里”。
真的拉住、减缓这一过程的,其实是彼时人们心中残存的、已说不清楚是主张还只是记忆、但多多少少还相信的所谓周天子封国图像,这是一个基础,或至少是个多出来的依据和游戏规则,让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游戏方式变得稍稍复杂一点,还因此有使用脑子和话语来讲理辩论、乃至于援引某种价值信念力量的些许空间,不至于马上只剩武力一途。
还有一个书中的观点,但是我找不到原文了,唐诺老师的大致意思如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能够百家争鸣、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因为当时大部分国家都是小国,人民无时无刻面临的都是被灭国的现实,所以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可避免的危机感萦绕在人民心头,这是小国独有的处境。
在这种环境下,压抑复杂的内心情绪让他们拥有无数难言之隐,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责任感让其在痛苦的基础上充满了勇气,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存亡,小国的人民都会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而当数百小国吞并为一国之后,国变成了大国,成为了国家,需要忧虑的事情变少了。
“统一”的概念已经植根于中国人内心,之后都是“泱泱大国”,所以百家争鸣的景象也成为绝响。
眼前8.2唐诺 / 2016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战国之列—燕国留痕燕王哙可谓是世上少有的禅让之王。
如果没有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提出合纵六国共同抗秦)十六年的付出,帮助了燕国,燕国怎么会苟延残喘公元前232年,最终被秦国灭亡。
燕王喜想以儿子燕太子姬丹做人质,说服秦国,但是无果。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也失败。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真与假共存,没有人能肯定的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在这里我不想以当历史纠错家——以纯欣赏纪录片的眼光去吹毛求疵,相信本片原创者也不是以给观众普及历史知识为目的的,这能算是本片的副产品就不错了。
至于对待历史的观点,本片也没有追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问题的眼光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本片着重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然而又不希望观众去完全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所以一再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偶然的事、偶然的人,促成了偶然的结果——秦统一六国。
我想理性的看待我们曾经的历史,那一定是一系列偶然组成的,过度的纠结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理性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别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别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似乎也从片中的旁白中听出了这种非常隐晦的话外之音。
还有本片有一个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历史偶然出现的重要人物,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甚至以认为这是本片的出发点。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的观点,自恋一把,别喷我,嘻嘻!
最后警告大家,如果你想从本片中学到什么历史知识,那还是别看了,因为这其中的历史你大部分都听说过或掌握,60分钟的时间怎么可能把一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国家的历史完整的叙述清楚。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废话,因为说实在的我也没看懂,而且闲的没事干还想写点什么,只能不懂装懂,见谅,给大家抱拳了!
周朝末,王室衰,礼乐崩,朝纲乱,天子有名无实,诸侯蜂拥而起,群雄中原逐鹿,强吞弱,互兼并,昔日八百大小国,至战国末年仅存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并峙,绵延数百年的战火在华夏大地熊熊燃烧,最终,秦国经过几百年积淀和发展,数代君王踔厉奋发,于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席卷天下,完成彪炳千古的统一大业!
为图生存和富强,七国皆在各个时期对国家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推行变法,招贤纳士,一时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地覆天翻,催生出了多少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贤君名主,涌现出无数个智谋超群、铁血丹心的谋士将帅,留下了无数篇脍炙人口的佳话故事。
秦有商鞅变法,兴利除弊。
楚有李悝变法,带甲百万,实力大增。
齐有邹忌变法,国富民强,殷实富足。
赵有武灵王胡服骑射,却强秦、震匈奴,天下莫能与之争锋。
魏有魏文侯改革,跻身中原一流强国。
燕有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遍求天下才俊,成就斐然。
韩有申不害变法,由弱转强,消灭郑国,开疆拓土。
🌟燕国篇:燕过无痕燕国奉王道七百多年他们的君主都像是理想主义的人燕哙和他之后即位的庶子逆时代大势不改王道而行霸道一者效仿上古禅位于臣一者胜而不乘胜以彰仁德苏子是个很有闪光点的人有些像话剧节奏感很强🌟赵国篇:烈乱之国没有听过的赵武灵王的一面赵人刚直暴烈、慷慨悲歌、任性可以被打败、不可被征服终于知道邯郸多美女是怎么传出来演员们大都拿捏得很好主要角色仪态也很在线一点不出戏🌟楚国篇:贵族之殇感觉有些用力过猛楚悼王&吴起~苏子和燕王:知遇之恩楚怀王和燕哙:不合时宜的道义和王道楚王室基因:桀骜不驯我行我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后那一幕真的有被戳到项燕→公子熊启一层一层拱卫着尊严和信仰🌟韩国篇:权术的代价信奉法家的申不害任相邦变法术治改变了韩国的民族性格郑国、韩非子🌟魏国篇:士人的魔咒不如叫“不信任的魔咒”魏文侯-子夏-西河士人士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孙膑庞涓、吴起、公孙鞅(商鞅)、范雎(张禄)、信陵君魏无忌秦君善任士人🌟齐国篇:靖绥之谜田(陈)氏代齐老子出自陈一鸣惊人齐威王赛马的田忌孙子兵法稷下学宫百家争鸣齐宣王礼贤下士上大夫孟子不愧是你诡辩鬼才商业发达全民爱才都城临淄色情中心发明蹴鞠博彩斗鸡学宫祭酒荀子生活如此美好,齐兵只想逃跑🌟秦国篇:为什么是秦国商君公孙鞅、张仪、范雎、…齐技不如魏武卒不如秦锐士“你这个间人”“天杀的××”
长平之战前,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推行了百年,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远远超越六国。
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前的三次重大战役,对于六国军事、领土、士气、经济的打击非常大。
第一战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率军以少胜多,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此战之后,韩国被彻底击溃,从此再无一战之力,魏国元气大伤闻秦色变,自此不敢单独与秦国对抗。
韩魏互相拆台是最大的败因第二战是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这一战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鄢郢,楚国军民伤亡不可计数,保守估计也有数十万之众,而且楚国还丢失了四分之一的土地,秦国的巴蜀之地此战之后成为秦国类似关中地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外侵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楚国从此国力大衰,战国国土最大国民最多的国家走下了历史的高位!
鄢郢之战堪称惨烈第三战是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这一战又是白起斩杀赵魏联军15万,其中两万赵军是被俘后双手捆绑扔进黄河溺亡的,自此三晋中魏国也被打断了脊梁,退出与秦国抗争的行列,而赵军损失不大,仍有一战之力,值得一说的是,这场华阳之战的起因是赵魏联合攻击韩国争利,秦国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派兵援助韩国,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晋已经彻底分裂,很难形成合力,这也为日后长平之战赵国的孤立埋下了伏笔!
华阳之战也是白起的杰作经过这三次战役,韩、魏、楚三个国家已经无力抗秦,燕国长久积弱又不与秦国接壤暂且可以不论,齐国在五国伐齐一战中几乎被灭国,国力急剧下降,也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和决心,唯一有能力单独和秦国一战的也就只剩下赵国一家了!
长平之战前的六国大家其实可以看看上图,绿色的韩国其实有点像阿拉伯数字8,两头大,中间小,中间的那个结合点就是韩国的重镇野王,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攻取了野王。
自此韩国被一切为二,北部就是上党郡,南部就是都城新郑。
韩国畏惧强秦,很快就向秦国求和,愿意把上党郡那么大一片领土奉送给秦国,期望换来和平。
但是包括冯亭在内的两任上党郡郡守都拒绝把上党郡交给秦国,冯亭最后做出的决定是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是一条驱虎吞狼之计,是想用上党郡的土地让赵韩联合对抗秦军,趁势恢复韩国疆土的绝地反击。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走向绝非冯亭想的那么简单。
冯亭的妙计其实对于送上门的上党郡,赵国国内的意见也并不统一,多番争论之后,平原君赵胜主张接收的意见占了主导地位,赵孝成王随后也决定接收上党郡。
抛开赵国对于领土的贪婪,仅仅就军事角度来说,上党郡也是赵国必争之地:这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仅仅200多公里,而且还是居高临下之势,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兵家大忌。
秦国一旦占领上党郡,快马不出五日即可抵达邯郸城下,对赵国产生的是实际性的威胁,所以赵国在上党郡的问题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让廉颇率领赵军前往上党郡驻防,而与此同时,费时费力攻打韩国最终却一无所得的秦国就一定是怒不可遏了,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带领大军攻击上党郡,王龁沿河突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在长平附近对峙。
长平之战拉开帷幕!
长平之战前的态势秦军率先发动攻击,赵军连败,先是失去了险要的关隘高平关,然后失守第一条防线的核心光狼城,至7月,赵军已经失去了古丹水(现在丹水已经消失)以西的控制权,在古丹水以东筑起营垒开始防守。
大家看下图,蓝线就是古丹水大致的流向,这个时候廉颇的战术就是龟缩不出,拖耗秦国,看准时机进行反击。
依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廉颇的战术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赵军弱秦军强的态势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伺机而动!
简易的地图在战场形势上,赵国只不过是刚刚稳住局势,而在自己国运之战的必胜决心上,赵国却早就产生了动摇。
赵孝成王一边派遣使臣前往山东诸国寻求合纵的可能,一边还是派了郑朱前往秦国寻求休战。
范雎利用了赵国求和的机会,一方面款待郑朱麻痹赵国君臣,一方面让山东诸国觉得秦赵和议在即,在这样的形势下,山东诸国都对赵国死战到底不抱有信心,放弃了赵国合纵的邀请,而赵国只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死战到底了!
其实当时秦国并非没有顾虑合纵的威胁,按照史书记载,秦国制定的策略是无视三晋,只看齐楚: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则攻之!
但是齐楚最后的态度是非但不出兵,连粮食也不肯借给赵国,可见秦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成功!
赵国求和比决战态度更让人担心的是,赵国的国力早已无法继续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从公元前262年进军上党郡到260年开战,两年的时间里赵国每天都要供给数十万将士的军备粮草,巨大的消耗让本就经济实力平平的赵国精疲力竭。
廉颇的坚守战术虽然可保赵国无虞,但是这个战术是需要财力物力做支撑的,哪一天赵国断粮,那就是全军溃败之日。
此时对比赵国,秦国国力的强盛就特别明显了:秦国运粮的路程是赵国的两倍多,兵力也多于赵国,所以为长平之战花费的钱财远在赵国之上,但是秦国却一直保证了前线部队的供给。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赵国最后在长平采取进攻的战术,其实也是为局势所迫的奋力一击!
被拖垮的赵国在多方压力的逼迫和秦国反间计的作用下,赵孝成王最终还是选择用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赵括替代廉颇的同时,还带去了增援前线的20万赵国军队,这支援军几乎集合了赵国所有可以拿得动武器的男子,但是整个赵国毫无怨言,甚至连许多平时骄奢淫逸的贵族此时也倾巢而出,只为所有赵国人都知道,这是赵国击败秦国最后的机会。
赵国最后的机会这边赵国换帅,那边秦国很快得到消息,武安君白起星夜赶赴长平替代了王龁。
秦军对于白起的到任是保密的,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是一条铁令,这条保密条例被执行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直到赵括落入白起圈套之后,他才得知对手已经不是王龁。
白起到达军中之后马上调整了秦军的布置,在西山岭设防,堵住了赵军跨过丹水之后的攻击路线,并拖住赵军主力,然后派遣一支2万人的轻装部队绕道长平关之后,堵住赵军退路,派遣一支5千人的骑兵,切断大粮山和韩王山之间的联系。
赵军的粮草辎重都在大粮山,但是大粮山兵力较少难以实行机动,主力部队在韩王山,但是没有粮食,无法久战,所以此时赵军已经首尾不能相顾,主力被围在一个三角形的区域里,败相已露!
长平决战虽然赵军被围,但是赵军数量实在太多,秦军围歼赵军是没有把握的,白起命令部队只围不打,消耗赵军粮草补给,赵军不愿束手待毙,奋起突围,但是秦军依靠地势之利固守,赵军反复冲击依旧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粮食告罄开始杀马,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力继续下降,突围愈加无望,到被围的46天,赵军死伤者、饿死者不计其数,赵括组织最后的突围时也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兼之无粮支撑,只得投降秦军。
赵括的最后一击白起之后坑杀了投降的赵军,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公案:究竟是秦王下令还是白起嗜杀?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杀降是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不杀赵国降兵,就必须用粮食填饱他们的肚子,秦国负担自己的部队已经是勉力而为,何来能力去再养几十万赵国的降兵?
所以杀降是秦国和白起唯一的选择!
杀降长平之战后,白起亲率大军准备继续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进而一举灭亡赵国。
但是秦王权衡诸国可能合纵的情况,最终采纳了范雎议和的建议,秦国失去了攻取赵国最佳的时机,数年后,秦军再次围攻邯郸,被信陵君击败,秦王深深后悔当初未听白起之言。
这是范雎劝谏秦王的话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结局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几千年来都是中国人形容战况惨不忍睹的形容词,这场战役深刻改变了战国的走向,赵国不可避免地衰败,秦国虽然也损失了近30多万精锐的士卒,但是扫平了东进最大的障碍,战术和战略上的胜利不言自明。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已经颓势尽显,除了合纵,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挑秦国,然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诚心合纵,即使可以短期携手,又难以长期合作,这些都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做了准备。
油画长平之战今天说长平之战,并非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而是希望读者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看当下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
历史并非不会重复,也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国力永远是支撑一个国家进行战争最主要的因素,这个命题是不会变的。
很幸运,我们的国家在最近的四十年里,恰恰就是在迅猛增强国力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
老实说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穷得只能靠打仗来翻身,那才是到了真正崩坏的边缘!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挺有教育意义的片子,旁白文采也非常好,缺点就是除了几位老戏骨之外的演员都演得很尬,配音也很尬,而且幕与幕之间、不同镜头之间的衔接有明显的断层,有的地方太过dramatic搞得好像舞台剧一样。
而且为了在一集里面塞入更多大事记,把有些历史的重要节点演绎得过于简单化和扁平化了,把一些曾引发历史重大转折的权谋会议简化成跟过家家似的。
有很多强行煽情或者特别中二的场景看着真的特尬😅😓整体来说,我觉得如果以往历史知识足够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一看书籍之类的文字记载,毕竟这剧里面除了几位老戏骨,其他的演员真的一言难尽,看着都出戏(当然也不能怪剧组,他们也很不容易,毕竟现在流量当道,很少有好演员会拍这种深刻题材的剧了)第一集:《燕过无痕》。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燕国的三次重大历史变革:搞礼制禅让闹得太子造反齐国借此武装介入;想趁火打劫袭击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结果被廉颇反杀;燕太子丹派荆轲生擒(注意是生擒)而不是刺秦王;无一不表现出想搞王道却不合时宜,想搞霸道却没有实力,天真软弱到以为生擒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想想嬴政是什么心狠手辣的人物)。
结论:乱世之中想偏安一隅固守传统是做梦,你不去找麻烦麻烦到时候了自然会来找你。
实力才是硬道理。
第二集:《烈乱之国》。
在秦国一统天下横扫之时,其他国家都割地退让苟且偷生,列国之中只有赵国有实力和骨气与秦国抗衡。
片子的前半部分focus在大名鼎鼎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身上,当然先交代了赵氏一族(赵无恤)如何窃晋国而立国和自古以来的暴烈任性,为这位爷各种天马行空的大胆想法做铺垫。
有想法当然好,比如缔造了战国最强骑兵;但是可能这位爷一路开挂自信心太膨胀,再加上不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是什么狼子野心都只想杀死对方(说到底还是不care嫡长子继承制+同父异母的锅),在赵国内部南北文化矛盾的面前竟选择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
剧中旁白解说如下:“分而治之不是分裂赵国,而是为了聚拢双方的力量攻打秦国。
这本是合情合理的设计,但过于理想。
赵雍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人心是很难设计的。
一代枭雄饿死在沙丘宫。
” 可惜啊。
然后交代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长平之战、秦国设计离间剪除名将廉颇李牧等等。
“赵人和秦人同根同族本是兄弟,他们的气质和秉性一直非常相像。
直到商鞅变法改变了秦人,而赵人一直是赵人,好勇而气躁,任性而胡作非为。
他们性情暴烈,无视法度,破坏力十足。
民间惯于私斗,庙堂妄诛乱杀,十二代赵王,竟然发生了十一次兵变和内乱。
如此赵国,不可能不亡。
” 不过虽然赵国男人都性格暴躁,赵国女人倒是姿色和心机都十分过人,“遍布各国诸侯权臣之家”,其中有好几个都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包括嬴政的母亲也是赵人。
第三集:《贵族之殇》。
“楚国大部分土地都由贵族自治,是楚国的传统。
自治的贵族与楚王貌合神离。
即使是楚王直接管辖的领土,豪门大族也是此起彼伏。
” “身居高位的贵族,以自家利益为重,不思改变,资源和力量始终无法聚合,楚王一筹莫展。
” 吴起改革,是要颠覆楚国数百年的传统,削弱贵族的实力和财富,加强王权,改地方自治为中央集权。
这本是合理合法的变革,却实施得既生硬(人家魏国变法之后贵族只是停止世袭爵位和官职,好歹还有立功领赏的机会,你这给人家流放充边不是让人家直接从天堂坠到地狱吗不恨你才怪),却又没狠到位,以至于愤懑的贵族们先害死他的靠山楚王,然后在楚王葬礼上乱箭射死了吴起。
新王倒是老辣,以此(伤害先王遗体)为罪名诛杀了七十多家贵族。
可楚国依旧是一个贵族的国家。
然后又扯到了屈原。
“在诡诈成风的战国时代,楚怀王仍坚守春秋时期的道义。
武关会盟,楚怀王果然被秦国绑架。
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
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但是楚人也是桀骜不驯、宁折不屈的汉子,项燕灭了二十万秦军,令秦国一时胆寒,最后秦举全国之力派了六十万大兵才把楚国攻破。
直至最后一刻楚人也拒绝投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第四集:《权术的代价》。
韩国申不害变法。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权术,而申不害是第一个为权术建立系统理论的人。
” 以术治国,“监督和考核是阳术,有利于吏治清明。
阳术之外,还有阴术。
阴术的目的就是控制和防范官员。
”一时间韩国成了国君的猎场,而作为猎物的官员们则是心惊胆战,人人自危。
“有驾驭之术,就会有应对之法,光明磊落消失了,互相觊觎;安全感消失了,人人自危。
”申不害之前,韩国是一个耿直而充满了理想的青年;申不害之后,韩国迅速蜕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人。
强悍和忠直消失了,权术和阴谋大行其道。
君臣勾心斗角,官场尔虞我诈,一己之安危被视为最高利益,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高贵品格荡然无存。
战国中期之后,韩国彻底沦为避祸谋人的术治之邦。
在韩魏联军抵抗秦国进攻的伊阙之战,韩人拒绝做前锋;当魏人被攻击的时候,也拒绝支援。
当勾心斗角延伸到战场上,失败早已注定。
苟活成为韩人的秉性。
韩国之亡,亡在诸国博弈之中奉权谋之术为国策,却放弃熬炼真正的实力。
第五集:《士人的魔咒》。
“取消贵族世袭的特权,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
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
自周天子以来六百年,僵化的等级社会第一次被打破。
数量最为庞大的平民阶层有了上升通道,一直被压抑的能量,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 可是魏国贵族包括推行这一制度的魏王在内,其实心里是瞧不起平民出身的人。
一百多年来,魏国的相邦主要由王室子弟担任,魏氏家族从未真正信任过士人,也因此损失了吴起、公孙鞅等不世出的大才。
影片接着讲述了吴起训练出魏武卒(嗯没错是同一个吴起,这人跑过好几个国家),魏斯率领大军攻入齐国,胁迫齐公带魏赵韩三家觐见周天子,正式接受册封成为诸侯。
礼制的春秋结束了,以实力论英雄的战国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战国时代,士人只重功名,没有家国意识。
在魏国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吴起投奔楚国当了相邦,重创魏军。
庞涓陷害孙膑,招致马陵之战损失十万魏军的惨败。
被魏国放走的公孙鞅通过变法使秦国走向了霸主之路,而魏国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
“有人这样形容战国时代士人的影响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 西河学派的徒子徒孙,源自魏国,但大多成为魏国的对手。
公孙衍斩首八万魏军,张仪连横,范雎远交近攻,蚕食土地。
魏王猜忌信陵君并罢免其相位,灭亡已不可逆转。
“一百多年来,魏国始终无法逃脱士人的魔咒,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
他们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同。
魏国之亡,亡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
”魏国最先学会利用平民士族的力量,因此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大国;然而却轻视人才,只是把他们当做可利用和压榨的棋子;而秦国意识到了士族的巨大能量并礼遇贤臣,从而不断强大,得成霸业。
第六集:《靖绥之谜》。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
齐国的兵法和艺术文化都远胜其余六国。
工商业最发达也是齐国。
田齐兴起于百工之位,对财富的热爱源自于家族基因,王室和贵族享乐之风盛行,奢华达到了极致。
商业文化塑造了齐人的性格和国民精神,齐人普遍喜欢钱财,上行下效,民间和市井也热衷于享受生活。
齐国的军队在打仗时以经常逃跑而被对手嘲讽。
齐人家境殷实,生活如此美好,没有人愿意上战场送死。
正因为此,如此强大的齐国在面对他国来袭时竟大开城门四散逃跑将国土拱手让人。
“天下浴血烽火,惟齐国偏安于东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齐国,一个奇异的国度,他们创造了上古时代最为耀眼的商业文明,他们留下了一个学宫一百五十年的传奇。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遮住耳朵,拒绝聆听远方的战鼓声,他们选择享受当下的生活。
宗族离心,大臣不亲,百姓不附,打败齐国的,是齐人的国民性格。
”第六集:《为什么是秦》“在国君和人民之间,隔着世袭的贵族阶层,他们是国家的蛀虫,是祸乱的根源,必须彻底铲除。
法令之所以丧失尊严,皆因权贵之枉法。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
七国之中,秦国的贵族传统本来就弱,再加上国君义无反顾的支持,公孙鞅的新法,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阶层。
在贵族之后,士人也成为打击的对象,这些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胡言乱语。
雷霆般的措施,使全国震慑。
从此秦人唯新法是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变法的是非。
公孙鞅认为,秦国必须全面而有效地控制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
秦国也不需要商人,只需要耕和战来变得强大,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农夫和战士,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耕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唯一的上升通道,秦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一家大农场。
秦人获得名利最主要的通道是军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鞅的希望是,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这样的虎狼之师,哪里还有对手呢。
商鞅之后,秦国就像一台装备精良的战车,只要驾驭者技艺精湛,便可一往无前。
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
秦人最后一统天下,在于神秘莫测的天命。
武力可以一时征服天下,但长久的统一在于文化,在于人心。
数百年历史的六国,文化不同,气质迥异。
天命如果不再庇佑秦人,新生的大帝国遭遇一个顽劣的驾驭者,结局又会如何呢。
”
风云战国之列国 (2019)8.02019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历史 / 金铁木 / 海一天 于荣光
我不觉得这个是纪录片,充其量是历史短剧。
但这部剧可以算作非常用心的历史短剧系列。
除了个别剧情比较违和,比较主观之外,他大体还原了那个利益至上,纷争不断的战国之世。
从呈现的方式来看,每一集都节选了这一国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剧情的方式进行演绎。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片子并非纪录片的主要原因。
他没有深刻去讨论,挖掘一个命题,并引发读者思考,更多的是在呈现主创认为的历史事实,呈现主创认为的列国失败的原因。
抛开这些似似而非观点,你把他当做电视剧看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就是出场人物有点多。
剧情呈现,是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
虽然制作不算精良,但是剧本的逻辑,国家风格的承袭,以及关键人物的展示都非常精彩。
尤其是一众演员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于荣光的赵武灵王,海一天的申不害,林永健的楚怀王,喻恩泰的商鞅,都算得上是神来之笔。
这部片子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企图像历代文人那样,揭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在揭示原因的时候,他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为国民性格、士族与贵族矛盾等等简单的原因。
我是觉得,一方面六国被灭,绝对不仅仅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地理、历史、人民调性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国民性格这种元素,还是相对比较缥缈的,而沿袭这种路子拍出来的东西,最终会成为无聊的文字游戏,譬如:片子中讲述说赵国人刚烈,楚国人桀骜不驯这是两个国家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我真心不太理解,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综合着来说,这系列片子叙事很出色,但是对于本质原因挖掘的水平,并不够让人信服,并不够一个纪录片的水平,因此也就很难把他当做一部纪录片来看了
同样是在家办公期间看完的纪录片,都是和媳妇在吃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看一集,到今天“秦终于统一了六国”,非常不错。
关于战国历史,有一个小的感觉就是在中学时候学习的历史现在好像忘得除了几个成语典故也没剩下啥,只剩下零星几个渣渣...🤦
纪录片本身个人感觉算是比较不错的国内历史纪录片,挑选的片段和角度还是比较耐看的,选取了很多大众熟知的故事片段。
每集的时长控制在1小时,看起来长短也比较适中,突出了很多重点也是看起来能感受到起伏的很舒适状态。
演员的选取看起来也比较合适,至少没有看出太大的违和感(要求比较低... ),没有让我感觉跳戏。
最深的三个印象1)名将必过的小城门全剧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展示每个名将的精彩瞬间都要驾马穿过这道小门。
就是这个小门这是一道神奇的小门。
还是这个小门每个人都有他的辉煌与衰落。
2)国家宿命论其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每一集在将每一个国家的时候都会说到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是啥啥啥或者是这个国家(或者人)的特点是啥啥啥,比如“灭亡齐国的不是秦国,而是齐人”、“赵人性格暴烈”、“楚国的贵族风气”等等。
从后往前看,确实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但是不知道身在其中的当事人,是不是从他们的前人那里能看到自己国家(或者人)的特质,这种结果是不是早就是定论,这种果是不是早就埋下了因。
3)变法变法大变法最后一点就是国家若想变得强大,比如要变法。
谁变法变得彻底、变得持久、变得坚决,谁就胜出了。
国家、家庭、个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刻开始改变,改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越是想要伟大代价越是痛苦”。
刷完剧后,严重想要再读一遍《战国歧途》,推荐。
战国歧途8.7刘勃 / 2015 / 新星出版社看完剧后,媳妇问我:如果回到战国,你想在哪个国家生活?
我说:你先选。
她说:如果作为普通人会选择齐国,你呢?
我回答说:当然是齐国。
她说:为啥?
我回答说:因为你在齐国。
说真的,里面有些台词和大历史的视角还是挺不错的:“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的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公园前284年楚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同年齐国被乐毅所灭,齐楚同盟破裂,随后白起伐楚,破郢,屈原投水。
”楚人不团结,但绝不软弱,桀骜不驯深埋在他们的基因里“230韩 228赵-222代226燕-222辽东225魏223楚221齐(王贲伐燕后自河北击齐)说真的,作为六国归一的统一战争,秦整的着急了一点儿,虽然力大不亏,但是如果攻略三韩之后缓一缓,好好建设一下山西河南河北,然后再逐步灭掉剩下三国,后面因水土不服而反叛的可能性要小点儿。
当然这也是我瞎咧咧。
坑爹
这个感觉还不如让小戏骨那帮小孩子来演更好,编剧太差,解说也过于草率和想当然。
楚国那一集将「五十石」的石,说成shi,而不是dan,这点基础功都没做好,如果是传记片也就罢了,作为纪录片是不合格的。
范睢还是范雎啊听听你每集结尾的结论都是什么东西纪录片还是更严谨一点吧太水太糙了没什么内容
金铁木导演,画面非常精美,每集有一个著名演员,可看性挺强的。
看了三集,演技和编剧真是尴尬不忍直视
主动禅让燕王哙是个狠人啊,他是多不乐意上班啊。
战国的人和事,上百集都讲不完,七集犹如蜻蜓点水,还凑合。
我给四分,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老戏骨们演技炸裂,但是光靠老戏骨也不行,感觉有些空洞,很多东西没有讲出来,抛去春秋时代不说,战国时代的东西也非常多,三部大秦大国电视剧都不能完整详细讲述秦国的历史,何况一集一个国家,太浓缩了。春秋战国是一个连年征伐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均降临于此时代,中国大部分成语也出于此时代。个人最喜欢这个历史时代,因为那时的人最“真”有越人阵前集体自杀的悲壮,有秦人樊於期为报仇搁下项上人头的凌然,有荆轲刺秦王的勇敢,当然也有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智慧。建议与希望,以后可以出一个没有主角光环,将各个国家统统讲到位的大型历史纪录片
四不像,纪录片的历史再现,摆拍得不如电视剧精致,旁白也出戏。
小学生看图学历史,捎带手再学上几个成语故事。演绎的都是兑水情节,喝粥求情瞎白话,属于历史纪录片的梳理和分析基本没有,把影像拍成了绘本。以及,没有人写台词,都不用仔细留心就能发现,每一个段落就那么几句词反反复复来回说,“吴起祸人”“秦人如狗”“赵女之色”等等,生怕人听不出来。
不错的形式,看到后面有点重复
什么都想弄最终三不像啊,其实一个国家大可开上三五集...
Tony老师听说我是学历史的让我推荐历史片。我给他推荐了《大秦帝国》《贞观长歌》和《东周列国志》,这个月去,他给我安利了这个,战国七雄一国一集,一上来就是彭华老师说的燕国八百年,然后从燕国最后一百年开讲,助演有王劲松和海一天等人,阵容相当强大,片子主旨明确,兼有史学思考,每一集找寻一个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有的说的比较在理,有的略显牵强,但可以给大众以思考,算是新时代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尝试。楚国篇讲楚怀王之死的那段话非常点题——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开始还可以,越看越完,人物脸谱化严重,剧情推动生硬,主观情绪严重
为什么是秦而非六国?这部片子只讲到了内因(文化,人才),而没有讲到外因(地缘)。
蠢炸了
忍耐着看了第一集就弃了,我说的梦话都比这剧台词好
野心太大每集一国讲得不清不楚,简单用国民性格气质归纳成败有失偏颇,随处可见的天杀的大煞风景。这片这么高分也有点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