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忘记了“弯弯”的大名,而且是从他们上大学之后开始忘记的。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男性视角的电影,各种青春的热血和细节都是一个男生的所见所闻。
大多数男生,尤其是宅男应该是受感动主力军吧。
对我来说,被这个故事本身的吸引在电影院里面掩饰了对人物关系的思考,就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直到谈到弯弯的大名——我才发现,其实,那些年,大多数女生的角色可能会是年轻的“弯弯”。
“弯弯”们,站在沈佳仪身边,也许还手牵手上厕所,听她叹气被人追的纠结,陪她在各色节日拆礼物,在男主角出现之前,以及两个主角之间的空档,听她的各种喜怒哀乐,不断的被荷尔蒙爆棚的男同学贿赂打探女主角的事无巨细,替女主角甄选谁是真情谁是假意,劝告真命天子不要玩世不恭。
(当然,不排除受不了压力或嫉妒心怀鬼胎的逆转角色,此处暂略不表。
)多年后,被大家见到只记得外号,在青春的故事里露一个模糊的侧脸。
在一段热血飞扬的青春故事里,这些年轻的“弯弯”有些变成了男生的好哥们儿;有些变成了仗义大气的“男人婆”;有些在下一个阶段里总结经验教训经历自我规划也没准儿变成了另一个“沈佳仪”;也肯定会有“我也很想他”暗恋故事;(我宁愿相信)极少数也会有《旋风小子》里“珍珠”的好结局,概率极小的应该是琼瑶阿姨《情深深雨蒙蒙》式的每个姑娘屁股后面都有个挥洒青春的愣小伙儿。
然而,写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没多少会在乎“弯弯”们当年叫啥,她拍照的时候站哪,她哪天生日,地震的时候她有没有事。
原著里,柯景腾在大学里是有两条内线的,一条是沈佳仪的姐姐,另一条就是他们共同的好朋友——沈的闺蜜。
看过原著的各位,你们谁还记得这姐们儿叫啥?
都是青春,凭啥就得淹没在你们的追逐故事中呢?
想到这,真的是有点小不忿儿啊。
完全没有鄙夷的意思,也完全不觉得这种大众角色不好。
作者和看客不在乎女配角也挺正常的。
可是背着翻案的嫌疑,我得说,这帮人长大了之后,貌似“弯弯”混的更好吧,当年的拔尖女“只会读书”,被人宠大的青春期,怕是在两性关系的成长路途上满是荆棘啊,很容易不皮实不真实被生活的落差打得稀里哗啦;倒是当年的绿叶女们——也许当年不够漂亮,不会唱歌,性格不够娇柔,学习成绩不拔尖——能够扬长避短的带着清醒的认知迎接小开心和大智慧。
真正在乎弯弯们的人,貌似是最强大的自己。
这可能才是相对正确而实际的处世哲学。
每个女生此生都会有被追的时刻,时机早晚而已,而心智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时机的对和错。
很大的可能是,“弯弯”们在多年之后,花钱到电影院里看到这段怀旧故事,会开怀一笑,带些感激给这些往事。
——以上,献给当年沈佳仪身边的姐们儿。
青春是一场大雨。
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在还没有获得女神青睐时,左手永远都只是辅助!
“被你喜欢过以后 很难觉得别人会有你那么喜欢我。
”重新温顾这部我曾经最爱的片子,也温顾了那段充满热血和遗憾的被我们称之为青春的日子。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小清新电影,勾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看着看着就哭了,回不去的青春时光,回不去了,那些义无反顾的曾经!
其实青春就像一场巨大的无法往回走的盛大Party。
当年华渐长,猛的一回头才发现,那些我们热爱的做梦的忧伤的故事竟一下变成了流年记忆。
于是,我们长大了。
这部青春剧当年真是大火,连带电影主题曲《那些年》也火遍中国。
电影背景应该是8.90年代的校园,这是属于当代中年人的青春记忆了,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大学生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共鸣,它更多的是对青春的一种追忆。
很多人看完电影,能说出来的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女生用笔戳男生的后背,后来男生晾在阳台上的白衬衫后背,都是密密麻麻的蓝色笔芯墨水。
校园里面很普通的相爱相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竟然让人泪目,那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摘自刀大博客:現在我說我很重視這部電影,我也說我很有信心,我不是拍好玩、拍開心、有拍過電影就爽了的心態。
我很認真。
所以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表現出我對這部電影的重視,那就是我完全成為股東,我出更多的資金。
」 「你可以出多少?
」 「柴姊出多少,我就出多少。
」 「你的上限到哪裡?
」 「沒有上限,妳一半,我一半。
我們一起把電影扛起來。
」 「!
」 「我買過車,也買了房子。
」我的聲音肯定在顫抖:「但從今以後我終於可以說,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
」 刀大说:我的梦想不是电影,是电影给了我梦想。
刀大迷们和看过这本书的人就不用多说了吧。
我相信九把刀的能力,他就是个怪物我一直在想,如果让他当编剧,一定是个超厉害的编剧。
摘一点经典的话,在电影来之前预热一下吧!
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淹没了我们。
退时,浑身溼透的我们一起坐在沙滩上,看著我们最喜爱的女孩子用力挥舞双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
下一次浪来,会带走女孩留在沙滩上的美好足迹。
但我们还在。
刻在我们心中的女孩模样,也还会在。
豪情不减,嘻笑当年。
开花不结果又有什麼 ? 是鱼就一定要游泳 ? 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要开了花,颜色就是灿烂的。
见识了那道灿烂,我的青春,再也无悔。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人生的味道。
越是深沉的痛苦,代表曾经爱得越饱满。
每尝过一次爱情,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後重新站起。
总是以祈求著“永远在一起”的心意追求喜欢的女孩,是爱情之道。
正因为如此,当我对女孩告白时,尽管还是被婉转拒绝了,依旧能义无反顾信仰著我独一无二的热血爱情。
所谓厉害,就是……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会有一点点差别。
”我没有看着星星。
我不需要。
我是看着沈佳仪的眼睛,慢慢说出那句话的。
……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
——————————————————————————————这是真实的故事九把刀将那时候的我们的一点点细微的小心里描述的是相当确切。
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平凡的事情,但刀大确如此热血的描述出来。
九把刀的杀手锏当然就是热血啦!
让我们对爱情一直充满勇气和向往。
所以才能如此打动人吧。
当初,刀大决定写书记录下来这一切。
今天,刀大终于实现了用电影拍下来的梦想。
强烈建议看原著先。
当然。
我强烈建议把九把刀的书都看了。。
那么,你将会无比期待这个电影。
可惜的是大陆可能不上映吧,因为中学生不能谈恋爱——————————————————————————————正式预告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NDE4OTA4.html看的热血沸腾,本以为这本书不像刀大其他书一样绝世风华的剧情,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生经历被刀大的文字写的飙泪。
但是拍成电影一定很困难,又是刀大自己第一次拍电影,没有报太大希望,但是看到书中一句句热血的文字真的有一天出现在了荧幕上,没有人能抵挡吧。
况且我真的低估了刀大星爷级别的幽默,虽然屏幕上可能表现力不是那么强,但是我更低估的是。。
用他自己的话吧“我认真起来,连我自己都会害怕啊!
”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我们终於来到了这一天,桌垫下的老照片,无数回忆连结,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红色领带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等会儿见你一定比想像美,好想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回到教室座位前后故意讨你温柔的骂,黑板上排列组合你舍得解开吗,谁与谁坐他又爱着她;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曾经想征服全世界,到最后回首才发现这世界滴滴点点全部都是你,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告诉你告诉你我没有忘记,那天晚上满天星星平行时空下的约定,再一次相遇我会紧紧抱着你紧紧抱着你。
特别喜欢这首歌,听到它仿佛回到了那些年曾经逝去的青春。
九把刀的长篇处女座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这是一部很美好的青春回忆,相比起其的他车祸打胎,《那些年》则更加注重了我们青春或许有些乏味但记忆犹新的东西,看着他们,仿佛一切跟着柯景腾和沈佳宜回到了我的青春校园时代,校园时代的恋爱是单纯美好的,没有太多的杂质,有的只是内心的悸动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随着慢慢长大,曾经的那些美好那份单纯也许会在现实面前变得软弱憔悴,这就是长大了吧。
柯景腾和沈佳宜又是多少现实中的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打闹,一起受罚,一起解开那一排排的方程式......最后的结局却是默默祝福,而这一切的一切却随着时间慢慢的变淡,直到把回忆把它打开,提示着我们那些曾经逝去的青春!
終於看了最近火爆到不行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院幾乎清一色全是年輕人,大部分是學生,或者有些像我一樣看似不老,實際上已經步入”後青春期”的觀眾。
雖然年齡有些落差,但所有人的笑點和哭點出奇一致,因此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這部看似平常的青春電影,竟能在四天創下破億的驚人票房。
它沒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情節,也沒有風花雪月浪漫到不行的求愛攻勢,有的只是一個幼稚男孩對一個女孩多年堅持的情感過程。
腦海中不斷出現柯景騰對沈佳宜說:『我就是幼稚,才會追妳這麼久。
』就是這樣的幼稚,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不再幼稚也不能幼稚的現實中,隨柯景騰進入另一個能隨心所欲的平行時空。
那裡,有我們曾經幼稚的青春;青春裡,有與我們攜手共度的死黨;和死黨形影不離的歲月裡,有我們共同心儀的男孩和一起追的女孩。
我們深深喜歡的,其實是當時儘管傻氣到底也要理直氣壯幼稚的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傻氣,卻總在關鍵時刻心甘情願陪自己失落的同伴。
柯景騰的平行時空存放著我們摯愛的『青春』,當以為早已遠行的青春翩然出現在眼前,你不會以”好”或”不好”來看待,只會以”喜歡”或”不喜歡”等情感詞彙來描述。
就像這部生動自然的青春紀實電影,它不僅是九把刀的青春,柯景騰的青春,沈佳宜的青春,它同時也是每個人的青春。
我的青春,雖不完美,但我很喜歡;也因為它並不完美,才更顯真實可愛。
在我眼中,『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如我的青春。
【最討厭的,其實最喜歡】 “口是心非”與”故作姿態”肯定是青春的共同寫照。
電影中的男孩與女孩看似迥然不同,實際上,他們的本質如出一轍。
生性頑皮不愛唸書的柯景騰,一開始老看用功乖巧的沈佳宜不順眼,他搞不懂為何所有死黨都追著沈佳宜跑,在他看來,沈佳宜不過長得比一般女生漂亮而已。
沈佳宜重視形象,做事一板一眼的行徑,與他興之所至就在家赤裸的習慣簡直南轅北轍。
沈佳宜覺得他幼稚,他覺得沈佳宜裝大人。
但愛情往往從偏見開始。
互看不順眼,就是彼此關注的起點。
看著這樣的他們,感覺似曾相識。
青春的時候,男孩總喜歡直白表露自己的喜好,電影中以逗趣的方式呈現男孩們對性的渴望,毫無遮掩的對白,一如喜歡裸體的柯景騰率真至極的性格。
女孩則恰好相反,總是比同齡男孩更顯成熟,總是對男孩的幼稚行徑不以為然,總是習慣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成熟的女孩有時也會像孩子一樣需要保護,而幼稚的男孩有時也會像大人般為女孩承擔。
一次意外交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異中,那點小小的同,為彼此打開了心門。
我喜歡沈佳宜勇敢挺身而出,與大家一起反抗教官搜同學書包那一段。
後來,她和幾個大男生被罰在教室走廊外半蹲,從未被處罰過的她,哭得梨花帶雨,頻頻說丟臉,但那一刻的她,不只外表美,心更美,真正成為柯景騰心中的”完美女神”。
他們雖然如此不同,卻擁有不畏強權,堅持維護正義的相同價值觀。
這樣的他們,其實很像。
所以,以為最討厭的,換個角度,看見了隱藏的另一面,就成了最喜歡。
喜歡與討厭,都必須投注情感,當主觀的偏見遇上客觀的事件,最初的”偏見”轉為日後長久喜歡的”偏執”。
那種一旦喜歡,就會一直喜歡下去的心態,長大以後的我看來依舊倍感動容。
一段感情的初衷,不都是不問為什麼,也說不出愛你的原因,就決定一直喜歡下去嗎?
真正令我們忍不住回頭看的,是曾經和柯景騰一樣,純粹喜歡一個女孩(男孩)到底的十幾歲的自己吧。
【最難忘的,原來最簡單】我經常在想,為什麼關於”青春”的電影,總是樂此不疲拍個不停,而所有觀眾,包括我自己,再看了無數青春電影之後,下一部出現時,依舊照樣買單。
也許我們都需要在不斷往前走的人生中,不斷回顧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好讓我們在越來越殘酷的現實中,依然保有簡單快樂與自由感受的權利。
如果問我電影中最難忘的是什麼?
出現在我腦海中的都是些鮮明的小細節,像是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他輸了以後,願賭服輸理了平頭,沒輸的沈佳宜也若無其事梳了馬尾來上課。
我喜歡兩人之間不著痕跡,只有彼此心知肚明的的默契。
不說喜歡,卻在意你說的任何一句話,這才是打從心底的喜歡。
兩人分離多年以後,九二一大地震成為銜接彼此的橋樑。
電話裡的他們像往常一樣輕鬆聊天,悄悄藏起傷害,彷彿不曾斷線。
如果真心且深深喜歡一個人,無論你們之間曾有多大的裂痕,危難之際,她依然會是你第一個想關心的人。
”愛”的關鍵從來不是在一起與否,而是心理位置。
所以,初戀情人永遠是後來戀人的”隱形情敵”。
沒想到,電影最後的笑點,竟成為我最大的哭點。
沈佳宜婚宴上,大夥起鬨吻新娘,新郎開出的條件是想怎麼吻新娘就得先怎麼吻新郎。
只見柯景景騰二話不說衝向新郎,嘴對嘴吻了好久。
鏡推沈佳宜錯愕之際,微笑泛淚的臉龐。
那一刻,她終於懂得這個喜歡她多年的男孩對她的感情,即使從前不曾在一起,往後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終想更靠近她一些。
她是他美好的初戀,也是他永遠的青春。
如果沒有這些無悔的青春情事,就不會有後來更懂愛的他們。
如此愛過與被愛的人生,將帶著情感的溫暖厚度,守護彼此塵埃落定的人生。
這樣的他們,讓我覺得:有愛,真好!
【那些屬於我們的青春符碼】電影中出現的青春符碼,也是我的青春符碼。
每週六必看的『玫瑰之夜』,方芳芳與彭恰恰美女野獸配的主持風格,總會產生奇妙火花,我懷念主持人深入訪問歌手,能好好聽歌的年代。
張學友熱賣一百萬張的『吻別』卡帶,我也聽過不下百次,每首歌幾乎倒背如流,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還幻想過無數次吻別的浪漫。
大學新生舞會上必放的『第一支舞』,依然有一聽前奏,時光就能瞬間倒流的神效。
當年黃舒駿風靡大街小巷的『戀愛症候群』,精準傳達出愛情的魔力,以及戀愛中人如中毒般迷戀對方的心境。
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些平凡日常竟會成為日後難忘的內心風景,也只有在電影重現的此刻,我才清楚看見雲淡風輕的往事,原來一直在心底安靜陪伴。
就像那些愛過的人,以及被愛過的自己,其實從未消失,繼續留在平行時空,相依相伴。
我們擁有的,其實比我們所知的更多。
然後我想起兩句簡單卻意謂深長的台詞。
沈佳宜:『謝謝你喜歡我。
』柯景騰:『我也很喜歡當年那個喜歡妳的我。
』我認為這就是『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最佳註解。
相信不管多少年,我們依舊會深深喜歡青春光時那個無論如何都要偏執去愛的自己。
九把刀:『有愛才會有意志力』,我深有同感。
如果你曾花幾年的時間去愛一個人,不管最後能否修成正果,你一定能在愛她(他)的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因曾為一個人不顧一切的付出,才會有後來更堅定去愛的自己。
擁有愛的意志力,就擁有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真是一部很有愛的電影,也因為那些充滿愛的回憶,讓它從眾多電影中脫影而出,成為關於『青春』的另一頁美好印記。
看前,听给我推荐这个电影的朋友说好,说是近些年台湾难得的好电影。
看后,搜搜网上影评,基本上好评如潮,什么青春浪漫爱情热血伤痕梦想啊什么的。
我怎么就没那么觉得呢,哪有那么好啊?
我怎么觉得这个电影,那么的做作呢。
我觉着吧,这个片子,除了关于青春期荷尔蒙的那点事儿,九把刀拍的还算有点意思,其他都不成。
热血啊伤痕啊什么的,就因为在那场莫名其妙的打架比赛里男主柯景腾嘴角挂的那点血吗?
这就热血伤痕了?
牵强,因为原本这段剧情的出现就很莫名其妙,为什么莫名其妙见过会儿的PS。
至于说梦想?
就因为男主角那句“我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同”的话吗?
单薄了点儿吧……除了这句话,我实在没在其他的地方找到更多有关梦想的东西,不过倒也不能在这些地方太过强求,毕竟这是个爱情片。
可最让我觉得不靠谱的就是这个片子里的爱情。
其实影片里高中阶段的懵懂爱情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打高中从毕业后,就越来越错乱: 俩主角大一那个寒假约会放灯笼时,面对男主的不是第一次的表白,女主问:“你想知道答案吗?
”“不要。
我没有问你,你也不可以拒绝我。
”大概是这么几句话吧,让我额前登时咵啦三根黑线,好“纯情”的男主,九把刀安排女主又跟你煲电话粥又跟你约会的,你还不明白九导的意思吗,反正观众是早知道了。
就算男主纯情得已经没救了,可女主你呢?
人家都说了“追到你前”如何如何,你不表态这个无比纯情的小伙子哪知道自己追没追到啊,不让你说你就不说,真够听话的。
当然这事要说也不能全怪男女主,这都是九导安排的,男主要是这会儿不莫名其妙地死活不明白女主的心思,女主不莫名其妙地听话不告诉男主自己的心思,后面的那场莫名其妙的打架比赛的出场就泡汤了,不打架就不够热血伤痕了,不打架就不能分手了,不分手就会Happy Ending了,Happy Ending了就烂俗了,就不文艺了。
PS:因为“打架”出场的理由很莫名其妙,所以这场架很莫名其妙。
地震那段,俩人电话长谈,芝麻谷子的细节都回味了一个遍,看俩主角那表现,导演分明是在告诉观众俩人余情未了,就差一层窗户纸的事,可女主就是不捅破,为什么不捅破呢,因为自尊?
都大四了吧,那么多年的“放不下”还扛不过那点儿自尊,这感情也够无力的。
因为那已是过去时?
因为要面临新生活所以不提?
果真是这样的话,应该更没什么不能提的了,喜欢过就是喜欢过,大方承认多好,躲躲闪闪倒显得很有文章的样子。
婚礼上,男主看着美丽的新娘从自己眼前走过时,说了这么句话:“我错了,原来当你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然后男主一脸释然一脸正在幸福着的表情。
反正我是觉得有点儿假,有点太圣父圣子圣灵了,哪怕是一丁点的酸味,也该有点儿吧,毕竟眼前他人的新娘不是你喜欢过的,是此时的你还在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
还有最后那段那个基情四射的吻,怎么看都是在埋雷,那个吻是在告诉新郎官:你知道我多想亲你媳妇了吧,你知道我很喜欢你媳妇了吧。
也是在告诉喜娘:你知道我是多么的放不下你了吧。
基吻后,男主:“那我要继续幼稚下去了哦~”,女主:“一定哦~”,看着定格俩人的画面,我怎么分析怎么琢磨接下来的剧情都该是:没几天后,初恋旧情复燃,一场婚外情呼啦啦上演。
也有时候,看到某处情节,会让我觉得九把刀不那么会讲故事。
比如高中毕业前夕女主角耳语好朋友她喜欢的男孩是谁时,看到九导做的消声处理,咵啦我额前三根黑线,九导这举动应该是在跟观众玩捉迷藏呢对吧,可有必要吗?
女主角喜欢谁,之前九导跟观众交代的不是挺明白的吗。
再比如,婚礼上正基吻着,九导开始了煽情地回放男女主角曾经相处时的几乎所有画面,唉,又不是那种片长超过二十集的电视剧,观众应该还没那么快忘了剧情呢吧,反正我是不耐烦地耐着性子陪九把刀一起回顾的。
看电影的后半段时,我一直在纳闷,女主你那么喜欢男主,为什么不跟男主点透这事,男主你那么放不下女主,为什么那么轻易就撒手。
后来我悟出来了!
女主吧,其实没那么喜欢男主,男主吧,其实一直在意淫,当然是九把刀在帮着男主意淫。
总之,这就是一个有点儿自恋的男人意淫一个自己得不到的漂亮女孩的的故事,并且试图为他俩为什么没走到一起编造出一些很纯情的理由,来遮掩这个男人得不到那女孩的真正原因:人家女孩不怎么喜欢他。
或者说,至少是更喜欢她的才华横溢的新郎官多一些。
我为什么肯定新郎官是个才华横溢的新郎官呢,因为新郎官长得不但丑还没气质,通常人们认为美女嫁给丑男人不是为财就是为才,在男主和九把刀的心里,女主显然不是那种为财卖婚姻的俗女。
电影最后,让我有点肉麻,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当起了作家,将要谱写他那段似是而非的感情,其他几个西装革履装大人的小男生边抡棍子打球边一脸曾经沧海的表情,口气半屌半蛋定地跟男主说:“有没有想过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能不能把我写的帅一点”“能不能不要写我打手枪”……瀑布线||||||| 看完电影后,我搜了下编剧导演,九把刀,本名柯景腾,原来……嗯……果真……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由于九把刀的跨界身份,很多人觉得,作为长片处女作,他想要做好,真的很难,华语电影圈中更是不乏有被毁掉的各种例子。
结果,九把刀不仅成功了,而且影片超级卖座。
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点,一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的完成度不错,在青春片的基础上拍出了新意。
二是经过《海角七号》、《艋舺》等电影的开路,岛内观众重新对国片产生了热情,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机制。
把《那些年》跟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相比,一个讲情怀,突出细节;一个玩技巧,偷师现学。
两部电影格局类似,但是《那些年》的故事更通俗,卖点也更突出。
励志、同性、小清新、青春残酷……在《那些年》里,这些台湾青春片的关键词似乎不再显眼。
从主人公入手,九把刀去掉了宅男的猥琐气质,变高变帅,可算型男一枚。
这位柯景腾不是文艺男,更不算好学生,没事做就是自个在家,还喜欢拳打脚踢。
与之相比,我不禁想起有人是这么讥讽《艋舺》:明明是一堆娘泡,偏偏要混黑道。
然而,标榜自我是有限度的,所以《那些年》的其他话题尽归沈佳宜。
要知道,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她不仅学习好,更清楚知道自己漂亮、有很多人追,她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这样的女孩子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沈佳宜即便联考发挥欠佳,她大学以及后来的人生轨迹,始终是非常正确。
看在柯景腾眼里,也就是完美的幸福——连毒药或者葡萄酸的心理都没了。
影片早早确立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先是死对头,不巧又成前后桌,然后他一借、她一还,感情就做到位了。
再后来,就是很多人的初恋情节,约会、异地恋、情感安慰,只是在电影里,女孩子走得永远要比男孩子快一拍,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离别后就此天各一方。
在一些人看来,《那些年》要讲的东西已经有一套组合模式,九把刀恐怕也料到了,所以他特别推崇最后十分钟,那就是意料之外。
即便沈佳宜不再是昔日的沈佳宜,但柯景腾还是过去的柯景腾。
女的希望男的成熟稳重,这个从来不错。
但是,你很难说清楚,她会不会喜欢他们身上的孩子气。
柯景腾为自己的幼稚买了单。
也是到了最后,他才意识到,当年本该说出口的道歉,自己还是没能够开口。
要强自负,任性过头。
如果把柯景腾和沈佳宜放到千千万万的校园爱恋中,他们算不上特别的,也不狗血。
类似学习比赛的东西,其实更是内地这边的强项(还有高考约定)。
当《九降风》整体呈现出偏蓝色调,《那些年》的色调就是偏黄,怀旧综合症的选择表现。
当然,从故事上说,它也是整体偏黄,黄到让人难以置信,比如手枪队、光身子的裸体餐桌。
还有很多人不理解,《那些年》为什么耗费过多的篇幅去介绍朋友,介绍大学室友,比如说阿和老曹他们,出场介绍一次、联考介绍一次、毕业后再介绍一次。
的确,从帮助主线的功能上说,这些戏份是庸余累赘——尤其是厌恶下三路的观众,他们更会觉得导演不停在暴露低级趣味。
然而,这些东西却是某种真实。
道理很简单,柯景腾处在一个怎样的朋友圈和人际圈中,那也关系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九降风》用棒球和BB机点出高中记忆,《那些年》却有点不管不顾,一味从私人电影的角度出发。
就像网上总有闲人出这样的题目:80后肯定做过的一百件事等等,可是,总有人会是例外,半数都达不到。
那并不是火星人空降,只是因为他们深陷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学习或者贪玩。
再不然,还像个孩子似的,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和信息,并不好奇。
对校园青春的反映上,《那些年》中规中矩,没有太过美化或者沉溺其中。
考虑到它有一条长长的时间线,像沈佳宜就经历了三次的形象变化。
或许,它的主题其实是时间,回不去的时光。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在《金色梦乡》里,伊坂幸太郎假借人物之口这么说道,“这是我现在的心情,大家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时光了。
以前,曾经有一条可以回去的路,但是不知不觉之间,大家都上了年纪”。
言外之意,是回不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失遗憾,幸好,还有电影。
看着看着,很多人会触碰到到深处的真实记忆,《那些年》就像一台时光机器。
杨德昌也假借人物之口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九把刀肯定跟我们一样,希望这是真的。
【北京青年报】■入评理由:今年台湾的高票房片(3.8亿新台币),香港上映后连破记录,2011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
■一句话点评:继《九降风》之后,又一部饱受好评的青春片,借助主人公的往事追忆,在回流的时光中,很多观众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看了这部青春电影,我觉得《此间的少年》里,穆念慈责备杨康的那句,是很有道理的了。
相比于第一次钟情的男子,第一次怀春的少女显然更为专注,默默筹划的小心思比男生更成熟。
这是因为,男生第一次想要追求女孩子时,他们一下子会陷入形而上的思考:我是一个“男人”么?
我能让她“一辈子”、“幸福”么?
而女生则似乎只需要想些形而下的问题:只要他喜欢我,我就一辈子待他好。
这导致,只要女生心中默许,她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做事情。
她会好好调教那个调皮得像根木头的男生,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前途,但做这一切时并不让他看出来:她已经对他情有独钟。
而那个时候的男生,他们的天性还没有冲出躯壳,却自以为已经抓住了全部,就像“杨康”,想要成熟,又想要满不在乎,想要去钟情,却冲不出自我的谜团。
男人在想明白关于自己的形而上问题之前——“我是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还不是男人。
男生的“追求”不是一个决定;“决定”在喜欢之前就已做出,或者就是伴随“喜欢”而来的。
男生的“追求“是行动。
告白只是行动的序曲。
这里的行动,对于这种第一次求偶的雄性生物来说,甚至意味着天涯海角、六合八荒的一辈子。
于是,他们就像穿着成人衣服的小孩,骨骼和肌肉都没能撑满整套衣服,却在那里迈着大人的步伐秀来秀去。
而女生献给“追求”的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这个决定既容易又艰难。
容易在于,这只不过是对男生呈递上来的求爱文件签字画押;艰难在于,这仿佛是一张自己签字的卖身文契——尽管要投入的是幸福的牢笼。
而这就是成人世界的“专一”童话在这些情窦初开的男女身上的真实体验。
我相信这是青春剧令人怀念的奥秘所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世界还停留在想象的图纸上,这张洁白的图纸无比完整、无比真实!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女生是纯洁的。
她们的纯洁,或者单纯,并不在于其懵懂,恰在于她含苞的成熟在等待专注地盛放。
这不是一种基于兴趣爱好的专注;而是一种对情绪的专注——这个时候,她们独自承担自身的一切情绪,并期待有朝一日嫁祸给那个人。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男生也是纯洁的。
他们的纯洁,或者纯粹,并不在于他们自诩的对感情的态度,而在于他们的无知。
他们压根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别人是什么,就痛快得许诺,冲动得履行,他们为爱不顾一切,并在这种为爱不顾一切中成长为自己。
我有点想不明白的是,这种明显隐藏在错误设定中的情感喜剧,为什么总是会打动人?
因为我们就是从错误中走来的?
但至少这样的故事,结局总不会错误:故事里的男人和女人,总是擦肩而过。
然后,成为传说,自己的和别人的。
初中的时候,喜欢同班的一个男生。
他也是坐在我后座的男生,因为他坐在后面的缘故,也曾经让我的生活变得很不一样,每天进入教室,都用最好的姿态,度过可能在他眼中的每一秒。
听他喜欢的乐队的唱片,看他喜欢的动漫,了解他喜欢的体育项目,甚至穿他喜欢的颜色的衣服,留他不经意说过好看的发型,买他也喜欢的零食,都是那个年纪会做的事情,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
也曾经早早起床,骑一个小时自行车,等在他家附近隐蔽的小路口,看他骑车从楼群中转出来。
我总是想,骑车追上去打招呼,说,好巧哦。
等了很多很多次,为了不会错过,每次都提前很久,有很多很多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早晨,多到我自己也数不清,有时候会等得跟他一起迟到,但是,其实我从来没有追上去,说,好巧哦。
初中毕业之后,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有一天我骑车去他的学校找他,他的高中真远。
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我只在一周前的信里说,下周五我们学校运动会,下午不上课,我去找你吧。
不过我知道我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到他,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擅长在人群中搜索到他的身影。
那天我们从他学校走到必须分叉的路口,走了2个多小时,虽然已经完全记不起都聊了些什么。
想想看,虽然已经是21世纪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还在通信,高一的时候,我每周都会写信给他。
当时还写着一手很烂的字,真是丢脸。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会好好练字,有一天,用一手漂亮的字,写情书给我喜欢的男生,但他之后,我再没有给喜欢的男生写过信了。
后来的事情很戏剧化,高一快要结束的时候,先表白的那个人是他,拒绝的那个人是我,也许我希望,我们不要这么早在一起,我们可以等一等,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感情,或者是小女生的情绪作怪,希望他是那个能为我多做一些事情的人。
就像柯景腾。
虽然柯景腾似乎很幼稚,不论是一场表现自己强大的格斗比赛,还是一个关于长高三公分的小小誓言,或是希望等到最完美告白时机的心愿(后两个见原著小说),都令我动容。
小说中在阿里山没有等到日出而错过表白的柯景腾想,“告白的方式仅仅是表象,也许告白的结果不会因此而改变,但是,‘如何在惊喜中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却也绝不是愚蠢的把戏,而应该格外珍贵。
”所以他希望有这样有把握、完美的时刻,让那个女生每每回想起来,都会难忘的时刻,他可以多努力一点,多等一阵,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在我看来,这不但不幼稚,反而很美妙。
这实在是个人人都很迅捷的时代,希望尽快追到喜欢的姑娘,希望尽快跟姑娘上床,希望男朋友尽快赚到一套房子,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慢,即使是中学生,恐怕也已经不会再做传字条、写信、放学后一起温书、或是等在ta家路口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那些年》最触动我的地方,“请让我继续喜欢你”,请让我为你多做一点事情,请让我变成更配得上你的人,请你等到我最终有把握,有勇气,敢于向你表白的时候,请你在看到其他男生的时候,想到我,还在因你而发光。
说起来,我和他的大学在一个城市,有一次周末我去找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玩。
忘记游戏是什么了,但是一贯有真心话大冒险的环节,输了的两个人被要求隔着扑克牌kiss,他很大喇喇地说,好啊,拿过扑克牌轻轻放在我嘴唇上,然后吻过来,我睁大眼睛看着他,心都要跳出来似的。
那是我们唯一仅有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对,连手都没有拉过,却是属于我最美好最缓慢的一段感情,有一个最完美的结局。
这些事也许他从来不曾知道,但这并不重要。
《那些年》的动人,并不是因为这些错过的、抓不住的青春惋惜,是因为,我们似乎很难再慢下来,不会再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等待,比如梳一个他夸过好看的发型假装不在意地走过,比如拿着IC卡在路边徘徊很久打一通电话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去听他喜欢的唱片为了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比如努力做一些自己可能并不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变成一个更加优秀更加与众不同的人……这不简单地是“为了感情改变自己”,而是难能可贵的缓慢的心意,想要一起前进的感觉,让人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
所以《那些年》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谢谢你曾经这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喜欢你的我自己”。
通篇并没有执念,没有伤感,而是真心感激沈佳仪在他生命中扮演过的角色,反之亦然。
因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始终保有着一分真诚的感情。
我也一样,感激他们曾经让我有如此缓慢而绵长的、属于青春的悸动,如此积极地认真地生活,让我的生命都发光。
更多的我们,不会像柯景腾一样,有机会买一个最贵的梦想,制造一架时光机让男生与女生重逢,不会让曾经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留下痕迹的人知道,曾经为ta做出的一点点所谓付出,和自己得到的一点点改变。
然而,大概柯景腾已经成长得,不再需要依靠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强大起来,做更好的自己。
我也是。
没什么感觉,可能是跟自己的青春不同吧,当时觉得女主长相比较一般,气质还可以。
2012开年最让我热血沸腾又热泪盈眶的一部~
唤醒了青春期的恐男与情感的挫败记忆,我好讨厌幼稚男孩、讨厌一切打着青春旗号作伤害的家伙们。男性意淫中的青春大作,配合爱奇艺弹幕一同见证窒息量级的厌女症与男性凝视。
红遍大江南北的片子我总算成功MARK
觉得不是很好
只喜欢高中时段。
终于看完了未删减版的《那些年》,情感是真挚的,青春也可贵,有过这些记忆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引起共鸣,片子是成功了,但并不等同于它是一部好电影,还是有过度自恋的倾向,各种片段的堆砌,显得发腻和幼稚,不过这也许就是青春的质感。离蓝色大门还有距离,没能打动我,最意外的发现阿和竟是郝邵文。
不太有感啊,难道我真的老了
没觉得多特别,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火。
女主角很傻比
对这种充满男人意淫的故事过敏,女性是战利品,是他们青春的佐料。
没有太多的共鸣,因为不是台湾淫......
人生的悲催莫过于此,说九把刀放下了,在对视那四秒中我相信是真的,过后该咋地还是咋滴,遗憾终究是遗憾,人生还没走完,无定数呢!还有,看来大叔都是女神杀手,不仅仅发生在大陆啊,这点两岸到是高度统一啊!
人生,总有些事情是徒劳无功的。
真的还是那两个字,可惜过了看这种剧的年龄,从头到尾竟然无泪╮(╯▽╰)╭
最怀念的还是高中,大家都很诚恳,可以有什么说什么
我没有那段高中岁月 可惜
为什么看完了想不起从前?
因内容关系,想必很多人觉得此片比海角七号好看很多~柯景腾说他要做个因为有他,世界改变了些的人,他做到了,因为他现在是九把刀。没想到陈妍希比柯震东大8岁。真显嫩~另外,对岸就是不一样啊,好开放~不过看人家班级里挂着的国父孙中山像还是突然肃然起敬!原来两人果然是暧昧了好久,感觉怪怪的~
真的有看不下去的感觉。。故事讲的太拖沓,也就是对青春校园的记忆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