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儿子是恶魔(港),谈谈凯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我们该谈谈凯文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芳·法隆,Joseph Melendez,Leslie Lyles,Lauren Fox,Suzette Gun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凯文怎么了》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凯文怎么了》剧情介绍

凯文怎么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嗨翻姐妹行光,光,光全开女孩金袍拳王约会规则第二季化装舞会休假辽阔天空少狼第一季一吻定情2爱‧作战我的简·格雷零一获千金游戏模范刑警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特别篇在路上捉迷藏破事儿剩余的爱JaruJaru:送餐记突然龙虎山张天师·麒麟老虎和鬣狗延坪海战28岁未成年乱世危情我就是90后笑咏春阳光灿烂的夏天激战江南

《凯文怎么了》长篇影评

 1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凯文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未成年的孩子,即使他天生就反社会,也只能对他进行“教育”,只有在十八岁的时候才能将他确诊。

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有“无法社会化”这回事儿。

这样的人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更感受不到爱。

但他们机智、幽默,能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却因为感受不到责任,无法长期维持友好关系。

所有的所谓“教育”实际上都预设了教育对象是愿意被社会化,或者承认现存的维持社会结构的情感关系的人。

但反社会的人对构成社会基本结构就不承认,或者无法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是被自己利用的筹码,成年以后大多会成为犯罪头子、无耻政客或变态杀人狂(可参看criminal mind中的大量案例)。

凯文因为家庭,或者说母亲的关系,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做出了大量的极端行为。

但我们自始至终也不知道凯文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学校有时候甚至比家庭更重要。

因此,很难说电影是在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也把所谓的体制化的教育看得太重要了。

很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十岁之前就虐杀动物,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难道确是学校或父母教育的影响吗。

孩子和母亲其实就像两种不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你无法获知两种人接触到一起会发生什么:同样是凯文的母亲,可能换做其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缺少母爱就会对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成为社会工作者之类的人。

但凯文和自己的母亲都相信,凯文身体中的某种所谓的恶,肯定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管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教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

但这个中心位置,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是社会的标准化给予的,是男性订立的标准,她们会说,如果从一开始就由男人负责带孩子,女人在外赚钱,社会规则和评价体系就是女人建立的,也就对女人有利。

你不能因为女人生的孩子,母爱强大、温顺就把女人当做工具来使用,当孩子发生问题就把教育责任推倒女人身上。

同样,当我们在谈论好事与坏事,善与恶的时候,是在社会的某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范围之内谈论它,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规范就会被定义为病态、反常和恶。

但善和恶本身并不与狭义的现代社会的框架对等。

所以会有人在遭遇极端善恶的情况下诉诸宗教。

但在电影中,凯文的母亲拒绝了传教士带来的宗教的庇护,仍然用个人力量和母性进行抗争。

电影放弃了对社会教育、家庭和宗教的探讨,仅仅关注凯文的母亲,但却用这些东西给了这个世界设置了一个灰暗的背景,在一个灰暗的世界,一位母亲几乎失去了一切,她还能做些什么?

母性是这个世界的源泉,生发自源头的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之分。

即便有强大的恶存在,我们也没有权利嗔怪这个源头。

但她却仍能一次次的用最本能的、或强大或微弱力量捍卫自己和世间这一切。

--针对楚门童鞋的质疑做一下补充。

我不太同意凯文只是自闭倾向,试问仅仅是自闭或其他心理障碍的少年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很明显感受不到他人的爱。

母亲为了躲避孩子的哭声到工地上,相比凯文的哭声,工地的喧闹反而是一种清净,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有多闹人,这是婴儿时期的表现,儿童时期诸多的表现,光从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无法解释,只能说他有反社会的倾向。

但反社会行为本身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根据某个标准定义说他是或不是,但凯文有这方面心理障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设置实际上将电影的讨论范围扩大到家庭、社会教育和善恶之外。

但在这之外导演又有没有设置其他更大范围的价值观,比如宗教或者虚无主义之类的,所以只能将焦点集中在母亲个人身上。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_Need_to_Talk_About_Kevin 这里边对凯文的讨论也肯定了凯文的反社会倾向。

Kevin's behavior throughout the book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a sociopath, although reference to this condition is sparse and left mostly up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He displays little to no affection or mor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his family or community, and commonly distances himself from people to avoid attachment. Kevin seems to regard virtually everyone with contempt and hatred

 2 ) 悲剧?

我的评分:7.5影评:爱华是个旅行作家,在旅行过程中搞了一炮,她想一直搞炮下去,没想到tmd怀了孕,最后还生了孩子,哎呀,她烦的要死,她并不希望这个孩子的到来,这是真实的。

这个孩子他认为是他的过来折磨他的,但是凯文在他爸爸面前就整得很安静很乖巧。

凯文这孩子从小就跟着他母亲作对,当他父亲来的时候呢,又换一副面孔,这样他母亲没疯,已经很不错了,直到最后他母亲要跟他父亲离婚的时候,他拿起了弓箭射杀了他的父亲和他妹妹,然后又去体育馆射杀很多同学,犯了重罪。

影片的意思是凯文的行为是在报复她的母亲,老外的思想我是理解不了。

 3 ) 凯文的恋母情结©

为什么?

这也许是许多观众在看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问的问题。

这也是电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

电影的展开将Eva的现实生活和她的回忆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颗自由的灵魂,从事的是旅行作家之类的工作,有个爱她的丈夫,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然而儿子Kevin的降生,将她的生活全部打乱。

他是个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小魔头。

还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区别对待父母,以获得最大的关注。

不仅如此,他不断地以两面派的作风,在父亲和外人面前装出一个正常孩子的烂漫,而在母亲面前以挑衅的姿态,故意做出一系列让Eva窝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尽管一幅慈父模样,但他似乎从未认真地把Eva的忧虑当回事。

对于Kevin的举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个孩子!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在他十六岁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而被关入了监狱。

对于Kevin闯的祸,Eva始终没搞明白他选择犯罪的真正动机所在。

然而她却必须承担其子犯罪的后果,她不仅因Kevin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家庭和事业,也因此成了镇上众多受害人家属所唾弃的人。

电影改编自Lionel Shriver 2003年的同名小说。

Eva和Kevin之间的母子关系也是电影所围绕的主题之一。

作为一个母亲,Eva不可谓不称职。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教育、照顾Kevin。

她为儿子的古怪忧心忡忡,也为儿子的冷漠焦心恼火,更为儿子偶尔表现出的亲热而开怀释然。

然而Kevin对她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加冷嘲热讽。

和对待父亲不同,Kevin一直以抵抗挑战着母亲容忍的底线。

然而,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Kevin对待双亲的真正态度并非如其表面所呈现出态度所一致。

事实上,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他对周围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冷漠不关心的,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父亲和妹妹Celia (Ashley Gerasimovich)。

他所关心的是他自己如何被关注,以及被谁关注。

他在父亲以及医师等外人面前装出懂事得样子,恰恰是要让这些人对他的关注最小化。

相反,Kevin自小到大用他的哭闹声、撒了一墙的墨汁、突然射向厨房窗户的冷箭、甚至最后的屠杀来将控制Eva对他的关注。

可见,在Kevin那看似无可理喻的举止背后隐藏了一股强烈的恋母情结。

纵观整部电影,Kevin无时无刻刺探着Eva的个人空间,并每每在Eva找到其他精神寄托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毁坏欲。

记得有一幕,Eva精心为自己的房间贴上了自己珍藏的地图,并对Kevin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有个人印记的房间。

而随后,Kevin便在那房间的墙上喷上了属于自己的墨迹。

此外,他还肆无忌惮地在Eva面前自慰。

将病毒程序刻在一张写有“I Love You”的光碟上,从而使得Eva丢失了她保存在电脑里所有的写作。

至于Celia的降临人世,Kevin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哥哥的喜悦。

相反,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他为这个女孩分享了其母亲对他注意力而感到愤愤不平。

因此,从小到大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Celia,并对她指手画脚,直到最后将她连同自己的父亲一起射杀。

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而Kevin对Eva的依恋并非以“爱”的形式出现。

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换而言之,Kevin的恋母情结带有某种虐恋的成分。

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极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让Eva无法摆脱他的存在。

因为他相信,社会对于一个优等生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一个杀人狂魔来的多。

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Eva,她作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身份。

可以说,性格障碍的Kevin正是希望通过施虐和自虐的两种方式,来达到让母亲Eva无时无刻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的目的。

 4 ) 扭曲的亲密关系

没有直接曝光触目惊心的场景,全程用音乐和断续的特写镜头来营造紧张变态恶劣的心理状态,很成功,让观众细思恐极。

🤢特别是小兔几尸体在下水道打碎机的暗示。。。

男主角太帅了,有种诡谲的变态气质😍😍父母的成熟与否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影响重大,婴幼儿时期亲密关系的破损后天很难弥补。

女主在儿子小时候就用一种嫌恶的态度面对他,甚至当着面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就在法国!

”小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

他不觉得母亲是喜欢他的,他认为母亲只是习惯有他。

就像电影里他对母亲说:“习惯并不代表喜欢。

”他渴望母爱,但是他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爱,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爱,说不定他觉得惹母亲生气让她对自己抓狂就是一种爱呢?

他或许在母亲的怒视中获得了快感?

这种对“爱”的曲解,也导致他后来对身边生命的藐视。

他杀害他最疼他的父亲和对他言听计从的妹妹,杀害无辜的同学们,来惹恼他的母亲,是为什么?

就像他在电影中说的,考满分这类破事并不能上新闻,而他要做一件能上新闻的,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事。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变得“重要”,变得“特别”。

小凯文看到母亲在房间里很认真地贴大地图,凯文眼里全是不屑。

妈妈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变得特别,这是一种“个性”。

小凯文用颜料水枪将妈妈的精心贴好的地图全喷上了颜料,在妈妈的怒视中说自己只是希望他们更特别一些。

这是否意味着凯文在“吃醋”?

母亲从没对待地图那样对待他,他希望自己“特别”。

最后他预感到母亲要离开这个城市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他曾经以为自己知道,但现在他变的不确定了。

是不是曾经以为自己是憎恶母亲的?

经过久呆监狱的静思和面对母亲坦诚不舍的眼神,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

开始觉得母亲在他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后仍旧坚持来探望他,这就是爱?

电影里穿插了太多片段,都像一种暗示。

妈妈在凯文的房间里搜到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碟,打开后里面是电脑病毒。

为什么凯文总把“爱”设计为trick呢?

到最后在体育馆里的射箭仪式,也像一种 trick。

说到底,是eva的“罪过”。

事发的两年里,她也任打任骂地忍过了。

我是在一篇推文中偶然知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心理分析可以看看这篇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t_TOY2ofTYWLi7y_2uRSHA虽然喜欢小朋友,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到“玩够”了才能决定有小孩。

我常想,如果自己不够成熟,如果孩子被我当成累赘,那对小朋友,对自己的人生,都很不负责。

---最后再表白一下这个美颜小哥哥!

😂😂

 5 ) 我们该如何面对特殊儿童

凯文小时候不叫妈妈,不扔球给妈妈,他妈妈就把他送去医院,其实她希望医生确诊儿子是自闭症,这样她才能给自己理由解释儿子的不正常表现,因为凯文并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顺从听话,逗父母开心。

我们去幼儿园,喜欢看到的小孩都是听话的,老师叫老实坐着就绝不乱动,家长叫叫人就顺从称呼叔叔阿姨好,如果这时候有个孩子只是冷冷坐在角落里,老师就会说这孩子不合群,最严重的会让家长带回家。

我们总以为,孩子就是孩子,是需要被教育的,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东西,90%以上,都是错误的或者无用的。

凯文只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而已,他无法忍受常规的教育,他从小就不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孩子,他需要的是爱和自由。

我特别理解凯文,因为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孩子对妈妈的需要绝对不是妈妈做了多少事务性的工作,洗了多少衣服,做了多少饭,擦了多少次地板••••••孩子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祝福。

在片中,伊娃是一个勤劳却专治的妈妈,她希望凯文表现成她希望表现的样子,当凯文的表现超出预期时,她就觉得凯文的表现是病态的,而凯文想要表达的是,我就是这样的,你还爱我吗?

凯文被妈妈摔断了胳膊,他马上告诉爸爸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然后以此要挟妈妈。

妈妈因为心存内疚,就一次次妥协。

其实那是伊娃第一次承认,她不接受凯文的行为,可是之后,她却只能继续被动表面接受,虽然心里从不接受。

伊娃无法面对自己的困境,就选择逃避,她可以选择不生下凯文,可以选择凯文大了继续工作,可以选择离婚,让丈夫真正面对凯文。

怀了第二个孩子她也没有告诉丈夫,以为不说事情就没有发生。

这个模式一直在她身上存在,她自己也无力解决。

凯文杀了人,被害者家长一次次侵犯伊娃,伊娃也只会妥协,而事实她的妥协从来不是软弱,只是傲慢而已。

我就是不跟你们一样,看你们能把我怎么办!

在公司举办的狂欢舞会上,男同事邀请她跳舞,她说自己不会,她这样一个爱玩爱旅游的曾经时髦女郎,可能不会跳舞吗?

她不跳只是因为,她人在这个团体,而心并不在这里,于是男同事指出了她的傲慢,她马上离席了,不回应其他人的挽留。

她一直在坚持做自己,无论其他人如何她只想做自己,可是她忽略了,凯文也想做自己,她怎么能一边希望自己做小众,却让儿子必须做大众呢?

如果伊娃能接受凯文本来的样子,不教凯文数数,让凯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把能量倾注在他真正擅长的事情上,也许凯文能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我们分析别人的故事,从来都希望能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我也到了育龄,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来。

我也希望我学会放手,给孩子爱和自由,只是我的人生看故事是学不来的,只能亲身去实践。

 6 ) 沉闷的母子矛盾

从小凯文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

成年后的凯文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

凯文到底怎么了?

非常激励冲突性很强的母子矛盾,又一部看完比较郁闷的片,Ezra Miller真是致力于演这种神经质少年嘛,不过他就是有这种邪魅的美感,他真的是演技挂啊,现在有点期待起《The Flash》了,但是18年还好远…啊他真的好美,气质出众 。

 7 ) 但愿你曾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

),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

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

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

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

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

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

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

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

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

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

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你看起来不快乐”-“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

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

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

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

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

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

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

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

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

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

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

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

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

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

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

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

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

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

自恋者从不犯错。。。

因为他是上帝。

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

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

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

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

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

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

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

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

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8 ) 这是一部打消教育者傲慢的作品!

大概只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人,才懂得这个母亲的绝望......有人说孩子感觉到母亲无奈接受的心情才会产生抵触情绪,拜托,一两岁的孩子呀!

人的耐心和天赋不是无限的,一开始想用心做父母的人,大概总有些心理准备。

女主准备好了做个好母亲,然而孩子的天赋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这是天注定。

教育专家屡屡说,孩子这样,那你就这样啊;如果那样你就那样啊……多可笑,孩子不是汽车,自带方向盘。

孩子是复杂得多的难题,他甚至不是难题,难题总有解法,然孩子没有!

 9 ) 《凯文怎么了?》:无人闻问的他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贯穿全片的片名,却是从未被提起的问句。

这部电影的选角简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饰演的母亲Eva,具有智性的外表,Ezra Miller饰演的儿子Kevin长得聪慧却带有一点邪气,John C. Reilly饰演的父亲Franklin,则是典型的“父亲”形象。

凯文怎么了?

或者说,凯文做了什么我们必须要探讨他到底怎么了?

片头在一片番茄液体中,人山人海开始混战,我们可猜想这是西班牙的节日庆祝,享受着狂欢的Eva,遇上了Franklin之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Kevin。

他从小喜欢哭闹,但到学走路和说话的年纪却很沉默,被送往医院后发现他不仅听力没问题,甚至也没有自闭倾向。

但面对母亲的交谈,他从不回应,母亲希望他说出:“Mommy”他却要说:“No”;母亲丢出了球希望他回抛,他却拒绝配合。

他就是故意这样子。

母亲希望确认他的认知能力要他数数时,他刻意不按顺序,再从1开始往下数,只为了证明他会数数但他不愿配合,当Eva写了算数题,他则直接把纸给揉烂蔑视母亲,甚至故意尿在尿布上使Eva不堪其扰,情绪失控的母亲将其甩到墙上,从此让他留下手上骨折的疤。

Franklin是典型的父亲,几乎从不在场(外貌上也不讨喜是另一回事了),他只在Eva好不容易哄睡了Kevin后为了体验有小孩的美好把孩子抱起来玩玩。

这是玩小孩,不是顾小孩,两者的差别在于目的是为己、或为孩,却忽视母亲已历经千辛才能换得的些许休憩极有可能因此被打断。

他也只在Eva在面对Kevin唱反调到无法忍受说出:“妈妈在你来之前是快乐的你知道的吧?

现在妈妈每天起来都希望自己在法国。

”,同时摆出一副谴责的表情。

除此之外,啥都不干。

所谓“不在场”不仅是电影镜头呈现的故事,也是许多家庭故事的现实:父亲的缺席。

镜头中总是没有Franklin,绝大多数是由Eva与Kevin间的互动推动着故事,就像诸多父亲在家庭中的空缺,徒留母子女们运转一个“家庭”。

好像父亲就是这样的。

故事的进行类似蒙太奇却非刻意混淆时间,穿插着孕前、育儿以及事发后的事,似乎在不同时间呈现的叙事中想提供给观众线索。

事发,即大屠杀。

因此我们问:凯文怎么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然而,却可能没有线索,也没有答案。

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大屠杀事件让人想要追问的问题,那些“凶手”不也都曾是孩子吗?

就像大腹便便的政客或是官场文化、暴富的企业家或乞丐,这些人不都曾是强褓中的婴儿吗?

虽然在此片中有些倾向是想要呈现出Kevin是有些乖僻的性格,例如他就骨折的事情是为母亲圆谎说明了他的超龄、他无时不刻抗拒着母亲却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另一面,证明了他的聪颖,但他最多是古怪了些,但这些古怪并不是我们能仅以此来推断他会成为凶手的征兆。

于是,电影故事的问题仍然未解。

但这正是故事主轴。

导演问:凯文怎麽了?

导演要观众与电影对话: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他要观众与作品去互动,填补其中Eva与Franklin以及任何人都留下的空白。

我们不能只用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轻易敷衍,虽然我们能见到Kevin与Eva的相似,例如从嘴里吐出指甲的Kevin以及吃下蛋壳的Eva都在桌上排列起这些废弃物,虽然年幼时的Kevin打着电动喊着:“die”,让这个理论具有被选择的强烈诱因。

如果用基因遗传来解释,故事中正好在这个家庭中设定有另一名小女儿Celia,她为何如此“正常”?

毕竟在同样的家庭有类似的基因遗传,也有类似的环境,为何会出现一善一邪的结果?

若想解释这个问题,那只要冠上个“反社会人格”或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就能结案,毕竟他在幼年时目睹母亲为父亲口交,甚至在自慰时被母亲发见却未停止动作甚至盯著母亲继续手淫直到母亲退开,这些都能在心理学上找到个解释。

然而精神疾病并不那么像癌症有个异常的肿瘤是可被经验感知,却是一种主观上被创造出的“异常”。

甚至,有些标准也不像我们所以为的如此客观,例如年龄。

所有人在看到一位成年母亲与未成年男孩时,就算男孩再过分都能被他的孩童身分给豁免:“他不过是个男孩”。

然而,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概念的存在不仅是武断的,甚至也是被创造出的界线。

问题可以更为极端,探讨到在责任能力是18岁的情形下,在成年的前一秒犯下的罪是否在实质上与成年后的第一秒有所区别?

(形式上将因法律的责任能力有无区分而有天差地别的结果)。

Kevin的“超龄”除了在前述所提到有说谎与操控他人的能力之外,甚至大屠杀的发生也是他算计过后的结果,在16岁的3天前犯案。

这并不是所有的孩童都会去盘算的事情。

虽然大屠杀也不会是。

再回来谈谈父亲的不在场。

所有的镜头几乎都在Eva与Kevin身上,这也凸显出在事件发生后所有人对她的谴责,包括在房子上泼的红漆,包括在路上遭被害者父母的羞辱与殴打,包括在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却要面对周遭唾弃的眼光,纵使不愿在圣诞跳一支舞也要被贬低的非人地位。

这时我们才发现法律所奠基的个人主义责任中,并未同时适用于道德舆论。

在这里,责任依然连坐,尤其是母亲。

“都是你教不好。

”似乎教养全然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当孩子犯了什么错,唯母是问,且故事更由Kevin的大屠杀把父亲与妹妹赐死而更加凸显。

但是父亲呢?

故事中死亡之前,他也总是缺席的,但被否定与批判的总是你女人。

其中片段更可以见及Eva作为女人、作为人的被否定,她与Kevin的对话中说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房间,你有你的,这里是妈妈的房间。

”对应及 伍尔夫《自己的房间》,Eva把地图上贴上了各种机票代表没有孩子前的过往,但这些全被Kevin洒上了各种颜色的漆料,尤其是红色。

这时,父亲在哪呢?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庞大的责任与谴责加诸于她。

透过故事中的路人眼光,也透过镜头全重量地挤压。

若有披着羊皮的狼,那Kevin就是戴著男孩面具的恶魔,虽年尚幼,但所做所为都不仅是恶作剧,却已达到邪恶的程度。

他将老鼠放到绞碎器、也让妹妹瞎了只眼,却始终冷漠着。

他是虚无的。

当他知道母亲希望家人间的互爱时,在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里放了病毒销毁了作家母亲所有的电脑资料,他这么回答:“What’s the point?”(Eva)“There is no point, that’s the point.”(Kevin)

在电影里,我们无法如同在《发条橙》中看到阿利斯作恶多端只不过是青春的过程;也不是《妈咪》中有着强烈情感与反叛但终究以爱为轴的亲子关係。

在此电影中,提出和留下的是个待解的问题,是我们世界待解的问题。

基因中找不到答案,环境中也找不到答案,这类大屠杀事件就像个天灾一般发生,社会却无力可抗。

但或许正是我们从来不去谈论Kevin,或许这些人正是不被谈论的,这些人总是在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的视线、话题之外,可能只能与陷入仇恨螺旋的母亲相旋,进而形成血腥暴风。

不过这些都是“或许”,凯文怎么了,依然待解。

然而重要的不是解答,是我们开始谈论。

 10 ) 浅析《凯文怎么了》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但总有这样一群性格怪异,特立独行的孩子让父母费尽心思。

凯文就是其中一个。

这部由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执导,有着 “戛纳女神”称号的英国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影片。

故事聚焦于一桩虚构的校园枪杀案,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反思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通过对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儿子犯下的罪行进行前后生活、心里等对比,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一个反思。

在镜头语言错综复杂,引人入胜的同时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恐惧。

本片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一对恩爱的夫妻,自从儿子凯文的降临,这个家庭开始变得不那么和谐了。

本片由虚构的校园枪击案件改编而来,但没有过多的讲述案件。

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对儿子的教育进行反思。

说到校园枪击事件,《大象》这部电影不得不提几句。

《大象》更多侧重对事件真相的客观多角度描述,故事在最后20分钟达到高潮,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的重点却不是校园惨案,它的悲剧来源于一对母子情感短路的极端表现。

导演并没有把研究这种校园暴力的根源作为影片主题,更多的是通过凯文和母亲的对抗关系,揭示母子悲剧发生前后的心理情感转变。

凯文作为本片绝对的主人公,主要讲述了他三个年龄阶段的故事为例。

虽然只有三个阶段,但是足够让我们看出这个“小恶魔”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时期,由于母亲没有经验的缘故,为了躲避他的哭闹声,母亲宁愿到嘈杂的工地上,让嘈杂击打的声音掩盖凯文的哭闹声。

他能直接从父母抱他的感觉判断出是父亲还是母亲,小小恶魔的种子在心里种下。

第二个阶段是童年时期,童年时期他拒绝讲话,到了换牙齿的年龄还要穿尿不湿。

不是因为他有智障或者其他病因,而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跟母亲对峙,以他超年龄的成熟和高智商的方式来报复母亲。

“摔手臂”事件发生后,这种对母亲的恨意愈发强烈。

第三个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凯文的逆反心理达到了极致,也是最张狂的阶段。

他和母亲的矛盾逐步升级,尤其是妹妹眼伤事件发生后,父母对他都失望了,准备将他送去参军,他内心恶魔的种子彻底爆发。

最终悲剧降临,凯文进了监狱,母亲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难想象,这是部女导演的作品。

其情感手法表达细腻,能让你最直接感受到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首先是凯文的母亲,一个没有经验,并且还没准备好凯文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妈妈。

为了凯文,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安心在家做个全职太太。

她不懂得如何照顾孩子,尽管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做全职太太,仍然没有阻止凯文那颗日趋恶魔般的心。

最后悲剧的降临,自己的儿子射杀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种落差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救赎,是原谅。

同时她也是可悲的,她的悲剧性体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管理问题出现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凯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人们唾弃她,将凯文犯下的罪的气出在她身上,别人打她,骂她,而她只能说:没事,是我的错。

别人往她家门上、车上泼番茄酱,而她只能自己一遍遍的打扫清理着这些污垢,独自默默的承受着一切。

她失去了以前的工作,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的一切。

也许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做的已经够多,承受的也几乎超过了她的极限;但作为凯文的母亲来说,她做的又那么少,没有及时抓住孩子内心所想所感,这才是致命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仇不成父子”,母子之间同样是一个道理。

再说凯文,你也许会愤概地指责他,说他是恶魔,是撒旦的附身,是坏蛋……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妒忌心极强,急需证明自己,急需得到母亲的关爱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的人,也可以说是种另类的恋母情结。

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伊娃“你有一个恶魔般的儿子”。

他天性聪颖,讨厌母亲不厌其烦的让他做对他来说简单到爆的算术,或者是幼稚到极点的来回滚球的游戏。

母亲把他扔在一边,造成了他手臂的骨折,但他没有告诉父亲,而是看似为母亲解了围,实际上是他彻底的看透了母亲,并且将这种愤怒之火深深的埋在心里。

在父母面前他表现的像个正常的同龄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正常人们才会对他的反常而不在意。

妹妹的出生无疑是对他存在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就连最喜欢他的父亲也把爱分了一半给妹妹。

他恶魔般的心不断滋长。

那晚,他第一次主动的钻进了母亲伊娃的怀抱听故事,只是为了气父亲,实际上是他对父亲不再信任和爱。

最后他用父亲教他的剑术射杀了同学,父亲和妹妹。

在少管所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自己也茫然了:“我曾经以为我知道,但我现在,不那么确定了…”。

本片虽对凯文的父亲着墨不多,但也是一个无可忽视的角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凯文的父亲一直对他疏于管理,一直没有意识到凯文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增大。

他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撒娇,和父亲一起玩游戏、射箭等等。

然而妹妹的出生改变了一切,一下子让凯文觉得全无立足之地。

于是,他钻进了母亲的怀抱,听母亲讲故事,实际上是向父亲挑衅,向父亲划清楚汉界。

母子矛盾愈发激烈,面对矛盾的频频发生,凯文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他只是个孩子”。

由于妹妹眼睛事件发生后,父亲开始对他失望,在商量着送他去参军。

就此,凯文和父亲的关系正式决裂。

在凯文眼中,父亲将对他的爱转向了妹妹,这是凯文之所以要射杀父亲和妹妹的关键。

最后是凯文的妹妹,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无疑她是这个悲剧中最无辜的角色,还在婴儿时期就被哥哥凯文欺负,用鱼缸里面的水泼洒她的脸。

后被凯文用吸尘器吸住头发并且无数次骂道傻子等词。

而片中的妹妹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不仅如此,她还说道:“凯文说我笨,我觉得是对的”,间接上她自己承认了“笨”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来说,凯文像她妈妈伊娃,固执,执拗;妹妹则和父亲一样,大多数时候选择妥协,性格比较温和。

其实凯文未必不喜欢这个妹妹,只是母亲把妹妹全部包裹起来,不让凯文触碰,也不让凯文和她一起玩耍,这种关系自热而然将会变坏直至破灭。

这是部调子灰暗的严肃电影,却充满鲜红色的象征画面,红色本应该是一种热烈,性感的颜色,而这里则象征着一种暴力或者冷暴力。

中国有句俗话叫“大喜即大悲”,任何一种红在本片看来都显得尤为夺目。

比如片头长达3分钟的番茄酱大战(西方的狂欢节)的镜头,人们都在为这盛大的节日而狂欢时,凯文的母亲却在等待着救赎,也或许是在反思对凯文的教育问题,也或许还在沉浸在丧夫丧女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她像耶稣一样被人抬成大大的十字架,而她依旧凝重的面部神态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切快乐仿佛都与她无关。

原本是一出悲剧,却用“狂欢节”来做开场,导演的用意在明显不过。

狂欢节过后,一切回归平常。

而女主角伊娃的家门口和车上仍然是刺眼的红。

人们将凯文犯下的罪怪在了伊娃身上,并以各种方式对伊娃进行报复。

白与红的对比,刺眼而醒目。

除此之外,片中的小凯文的衣服、吃饭的番茄酱、颜料、就连写字的笔都是红色。

红色无疑是本片的主打色,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片采取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反复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达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了一种压抑昏暗沉重的气氛。

顺叙是主线,主要从女主角伊娃丧夫丧女之痛后说起,并不完整的家庭她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模式。

倒叙的镜头在片子的开始父亲和小女儿快乐的玩时穿插。

把悲剧提前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片中还多次以女主角伊娃回忆的方式出现。

插叙是本片的一大特色,通过插叙展现两个时空,把一个母亲从悲剧前到悲剧发生后刻画的栩栩如生。

并通过现实所遇到的人或者事直接联想插叙到过去的时空,从而来讲述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例如伊娃在公司门外走着,被一个陌生的女人揍了一拳,这时镜头插叙到悲剧发生时,这个揍她的女人被凯文射杀。

为了替凯文赎罪,她只有选择默默的忍受。

对比在本片的表现在明显不过。

无论是色彩,素色对比鲜红色,还是伊娃悲剧前后的转变。

她的转变不仅体现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也体现在穿着上。

悲剧前,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这时伊娃的脸上是有笑容的,着重也多以清爽的明亮暖色调为主。

悲剧后,人物内心、表情判若两人,取而代之的满脸的忧伤,这时的着装多以深色、素色为主。

反复,片中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片段当数高潮部分,凯文射杀了同学的现场。

在女主角伊娃看见受害者时总是会勾起一段悲惨的回忆,这样的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

在这里不得不说女主角表演的精湛,判断过去时空和现状最直接的就是观察女主角的面部神态。

凯文究竟怎么了?

他为什么会变这样?

是家庭教育,是学院的因素?

本片虽对凯文学校环境描写不多,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凯文在学校的概况,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射杀同学。

当警察来抓他时,我们看到的是他脸上诡异的危险,是胜利?

还是傻子的微笑?

还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报复了母亲?

我们不得而知。

片中的音乐是著名的作曲家Radiohead为影片量身定做的音乐。

采用的是让人难以忽视、令人惊艳的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

通过撩人心弦的琵琶曲来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

也许你会说它有点突兀,中西结合反倒显得不伦不类。

但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庭教育始终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因素。

除了琵琶曲外,片中还采用多种英文老歌,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心境。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曲, “一天我路过孤儿院,停留在园墙外,看孩子们玩得多愉快。

那一旁却有个男孩没人理睬,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玩,他转过身,放声哭出来。

谁也不要我,谁也不要我,我野生野长,像野花一朵,没有爸爸的抚爱,没有妈妈的吻,我是个孤儿,谁也不要我……”凯文便是那个孤儿,虽然他有爸爸也有妈妈,但却没得到太多关爱。

他敏感,时刻关注着父母的变化,他聪明,但是却没有找到正确的和父母沟通的方式,无话可说,无人能说的压抑和苦闷使得凯文变成了孤独的儿童。

看完这部沉重的影片,心情压抑了好几天。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会带给你视听艺术的享受,更能带给你许多人生,人性的思考。

影片虽然是从虚构的小说改编过来,但现实生活中也不排除有弑父母,极端性格的儿童存在。

例如《儿子,你干了些什么》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讲述了一个圣地亚哥的男子通过一个怪念头导致他残忍的用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青少年犯罪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同类型的诸如《大象》,还有最近看过的一部《告白》《玉米地的小孩》等,我个人十分喜欢这种探寻极端人性的电影,比如《大逃杀》就列入我的个人十佳电影中。

“生之痛,死之哀”这些电影留给我们太多思考。

关于生死,关于教育,关于家庭……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和那些触目惊心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从电影,从人生得到启发和感悟,避免悲剧的发生。

《凯文怎么了》短评

这才是正宗的bad seed,千万别对不懂事的婴儿说真心话。看得我真怕。女王照以往角色是有不同。这配乐混搭的,导演就想过瞎配瘾才拍的吧

3分钟前
  • 左儿
  • 还行

最后也没说明白原因,不过似乎也不用说明白了,凯文就是一个天生的反人类反社会,没有由来的厌恶,没有由来的恨,只是这,无话可说。可惜里面的妈妈,自己完全没有做错什么,自己也是受害者,镇上的人居然如此狠毒的对待她,真是看得太虐了,不由得想起狗镇,要是后半段发展像狗镇一样,绝对十星神作!

7分钟前
  • bobobolao
  • 还行

“我的口味?没办法,长期养成的”,当蒂尔达斯文顿告诉凯文小女儿失去了一只眼球的时候,凯文无血无肉的咀嚼着状若眼球的荔枝。我以为导演会探讨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虽然导演也是以此为目标,但是我错了,弱智的导演仅是写了一篇拙劣的三线程叙事的“三等人教死不成人”的作文

9分钟前
  • WildDr.W
  • 很差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炫技导演拍极端故事,任是Swinton风轻云淡也枉然

12分钟前
  • 丽花丝宝
  • 较差

即使是美少年。我也不要这种儿子。我怕我会先杀死他

13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各种穿插剪辑,烂配乐!一堆特写特写特写!还有无处不在的红色。我觉得这电影是在逼疯观众。而且我也不明白凯文怎么了,就看到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养了个心理变态的儿子,杀了学校所有学生杀了亲爸强奸了亲妹妹。为什么?

16分钟前
  • yiyi
  • 还行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考虑到片名是要“好好谈论凯文一番的”,但却用高度表现主义的方法来展示这种根本无法解释也不欲解释(不断的闪回,看到的只是之前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因”)的反人类暴力,是否妥当?迪尔达斯万顿的原罪心理究竟如何解释?

21分钟前
  • LOOK
  • 较差

讨厌女主角的长相和神态!十分讨厌极其讨厌。然后就跳着看了。也讨厌影片的扭曲感。

26分钟前
  • 一念
  • 较差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美国。生个混世魔王儿子一定是因为自造孽。情节交错叙事看得七分心惊三分疲惫。全片只记得一片腥红以及类似十面埋伏的中国配乐。#2012上海电影节#不理解怎么会有孕妇看整场。

31分钟前
  • 晃悠
  • 还行

看的我太堵心了,大块大块的红色让人非常不安,Kevin的恶似乎从一出生便伴随着他,那种毁灭性和攻击性的行为似乎也只是在报复母亲Eva,或许这就是种扭曲的寻求母爱的方式吧。片子还告诉大家,没做好准备就别要孩子,能生不能养最后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反社会分子。

33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对于细节的拍摄让人感受到蚁蚀般的煎熬和酸涩。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知正确的方式,这样一个反社会人格的杀手的形成可以说与她母亲不无关系。女王气场依旧,男主阴毒诡魅的气质有去演吸血鬼的潜质。

3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爱死这种低成本文艺片!“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音乐特别特别赞!(写下这句后看到豆瓣说那些都是Radiohead~)/ 小女孩眼球那段没看懂(风行应该不会截啊。。。)

38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Eva和儿子是互相映射的,两人都活成了对方,儿子就是她的阴暗面,甚至可以说儿子就是她。只能对她的遭遇感到非常可惜,她试图去做妻子和母亲但都不合时宜,很大程度上悲剧也是她自己一步一步造成的(父亲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如果最后的那个拥抱来得早一些、在生活中多一些,而不是躲闪、逃避,可能不会有这样一个小恶魔。孩子和动物都是能察觉到你的畏惧的。剪辑太凌厉了,动用相当多的通感,表现时空的转换,各种声音的巧妙融合,心理的前后映射,都非常有效而且艺术,真正实现用电影的方式表现悲剧。音乐也大多是喜欢的,与画面的紧张形成很强烈的冲突;《十面埋伏》第一次出来的时候由于戴着耳机而且是清晨所以吓了一跳。20111215加想看并标记了射手网的字幕(幼稚)当时应该是为了Tilda而想看的,隔了10年却因为Ezra才看。

41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1."my son did it; not me! don't blame it on me!" 2.kevin is born to be a devil. 3.fine, just yet to be a mother all the time.

44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孩子一岁前要抱的,是不是这个电影的主旨。没妈妈抱的孩子以后会有生理和心理问题。。原著作者lionel shriver不久要来复旦开讲座了。恩,现在开始要宣传复旦的活动了,我在这里了。今天上研究生课遇见几个网上朋友,有趣,水平高。

49分钟前
  • 莫水田
  • 推荐

这就是知心姐姐式电影的变异,就像[后裔],说教藏得再深也还是说教

50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纵使一开始因为心理投射也好,还是什么原因都好。导致妈妈对于自己的儿子不喜欢。或者说不够真心关注。但那绝不是造成一个反社会人格并且可以弑父杀妹还射杀了一教室同学的恶魔的原因。反社会人格本身就不是后天养成的,如果只是因为敏感的意识到母亲不够真心,对自己的关注不够(那中国的小孩不更惨。)他既恋母又痛恨自己的父母。从幼年时就处于叛逆期的小孩我真不相信哪个圣母真能爱得起来。---反正看完感觉这比什么计划生育宣传片都来得好。

54分钟前
  • 素衣染天香
  • 还行

一开头在西班牙那个番茄大战节的时候就恶心死我了,虽然人人都很愉悦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一种不和谐的扭曲感。还有那个娃子,你求存在感也不是这样求的好伐!?妈妈和儿子都有问题。穿插的剪辑,无处不在的噪音,无处不在的令人不愉悦的红色这片子真是奇葩了。。。配乐真有十面埋伏吧,我没听错= =

5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较差

三线叙述18年。。生子是女人人生中最大悬疑!少年极美,妇人极苦。

1小时前
  • 于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