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终曲

Ryuichi Sakamoto: CODA,Ryuichi Sakamoto: Coda

主演:坂本龙一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美国语言:日语年份:2017

《坂本龙一:终曲》剧照

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2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3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4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5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6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3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4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5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6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7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8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19坂本龙一:终曲 剧照 NO.20

《坂本龙一:终曲》剧情介绍

坂本龙一:终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 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狂迷利物浦鬼手传奇之听风瓶识骨寻踪第一季绝地刀锋死亡扑克卡特高中9界线细毛家屋场甲申阴阳界向往的生活镇巴女子大漠高墙守望尘世第三季肮脏性感的人镜像世界终极尖兵玩偶奇兵甜蜜的家乡同一个梦想阿拉姆恩之剑:阿斯达年代记影子舞者控制狂双胞回声上午的女人们夺宝奇兵4明末遗恨赌博默示录3尖峰时刻3无能的奈奈四月一日三姐妹之家庭故事第二季饥饿

《坂本龙一:终曲》长篇影评

 1 ) 愿曲永远不终您一直都在

上上个礼拜五去看的,戴了咖啡色的耳环穿了大红的球鞋,迟到了12分钟。

停好车以后去拿路上订好的肯德基套餐,套餐里的每种东西,汉堡,薯条和可乐,味道都有点奇怪,于是就每样剩下一点。

看到的第一个镜头,他坐在钢琴前。

笑笑又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啊,被拍了。

他用手动牙刷刷牙,他说,现在免疫力差,所以要保持口腔清洁。

他在一张很小的桌子前吃简单清淡的食物;把药丸们放在一块干净的布上面,他艰难地,一颗一颗地,吞下去。

他为他的这种孩童般的艰难略略有点抱歉。

他习惯说着说着就捂起了嘴,他始终带着一种微微的自省的抱歉,即便他年轻的时候眼影擦得如此飞扬不羁,不知是因为他是日本人,还是因为老了,病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更深了。

从侧面看过去他冒出小头的胡茬,他全白的算得上丰茂的头发,他摘掉眼镜的脸,皮肤松弛的质感,他肤色略深的手。

他已经老去,但还没有那么老。

他的每一副眼镜都优雅,他的每一件衬衣与毛衫都妥帖,但你会想到它们包裹着一具经过病痛的,老去的肉身,他努力地使自己体面,带着一点徒劳的哀伤。

他年轻的时候,在80年代的中国写《末代皇帝》配乐的时候,趴在一张简陋的小桌子上写谱,旁边站着一只热水瓶;在一辆行驶的拖拉机上面弹钢琴;穿蓝黑中山装的人们围着他,他安之若素。

他弹《奥本海默咏叹调》的时候,中年,黑发,体格比如今健硕一半,脸上沉默遒劲的线条,十分迷人。

他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在南极的冰川上,在核泄露的福岛的海边,走来走去。

他有时候笑笑地说:I am fishing the sound.有时候他默不作声。

艺术家的天真与悲悯。

思考,表达,他所认为的关于自然的,音乐的,音乐的,艺术的意义,他想留给人世的礼物与血脉。

他写下他献给上帝的赞美诗。

我也想为上帝写一曲赞美诗。

整个放映厅只有三个独自来观影的女生,在片尾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没人动,过了一会儿,渐次离开。

我最后一个走出影厅,流下眼泪。

影评里有人说观影时,坂本龙一坐在她身后。

我能体会到见到本人的那种心动。

他和你在同一个空间,他是温软的,他的呼吸,他衣物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他在思想着。

感觉荣幸,能和他同时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2 ) 终曲与永恒

第一次听坂本龙一的曲子就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至今都是我单曲循环的最爱。

因为这首曲子去看了同名电影,是他的银幕处女作。

影片中,他的表演风格十分个人化,常流露出无法掩藏的傲娇特质。

微眯的双眼,生气时撅起的上唇,众目睽睽下被同性亲吻后的大喊……有时会让人从情节中出戏,注意他独特的表现。

关于傲娇这一点,坂本龙一自己都承认的。

他很喜欢这部片的导演大岛渚,当大岛渚邀请他参演时他非常惊喜,“本来我想欣然接受的,但是我性格比较别扭,于是我就跟他说,要是让我做电影配乐,我就出演。

”创作电影配乐对于坂本龙一来说,是一种磨砺的方式,“电影音乐对音乐人的限制可能会对创作带来有益的刺激”。

他参演并制作配乐的两部电影都让他的创作生涯屡登高峰,除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外,另一部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幼年登基,经历了山河动荡,家国破碎,自己也从一代帝王沦为阶下囚而后变成平民的跌宕一生。

当时,坂本龙一只是受邀饰演一名伪满洲政府的日本官员,戏份不多,谁料演着演着贝托鲁奇突然给他安排了额外的工作——为溥仪在伪满洲政府的加冕仪式配乐。

贝托鲁奇拍这段加冕戏时,用了一段戏中戏的镜头。

坂本龙一饰演的军官甘粕加彦刚好是整场仪式的总导演,推轨、俯拍,镜头缓慢地略过二楼正在演奏的乐队,悠扬的旋律中,一楼走进来一队身着华丽军装面无表情的军人,如同某种锋利的兵器直插进觥筹交错的舞会中,把人潮分成两半。

为首的一名日本将领代表日本天皇为爱新觉罗·溥仪举行加冕仪式,溥仪站在舞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人,镜头慢慢升高,他的面容半明半暗,从微笑到眼神都流露出那种高高在上的矜持与尊贵。

镜头回转,二楼,甘粕加彦的拍摄告一段落,灯光从他的侧面打过来,他的面容同样半明半暗,眼神冷漠轻蔑。

预示着溥仪这段浮华美梦有着不详的结局。

完成自己戏份后,坂本龙一回到纽约,第二天晚上,就接到制作人杰瑞米·汤玛斯的电话,让他明天着手制作《末代皇帝》的配乐。

可见贝托鲁奇对坂本龙一的才华有多满意。

而他也不负期望,一周内就创作出了54首曲子。

最终《末代皇帝》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 ,在电影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

还有一部电影对坂本龙一影响深远,在《终曲》中也多次被提及——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索拉里斯》。

该片是一部立意深刻的科幻片,讲述的是心理学家凯尔文被派去索拉里斯星球帮助驻扎在空间站上的科学家们,他到了空间站后却发现科学家奇巴瑞安博士自杀了,另外两位科学家则各自隐藏着某种秘密。

在调查过程中,凯尔文也陷入诡异的境地,去世多年的妻子竟出现在空间站,她到底是谁?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深受艺术大师们的喜爱,英格玛·伯格曼曾如此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

”坂本龙一同样对他推崇不已,“要向我喜欢的塔可夫斯基学习,把音乐做成像他的电影音轨一样。

”他想创作出——《索拉里斯》里的配乐,巴赫的管风琴圣咏曲——这种风格的音乐。

以此为灵感,他在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圣歌《andata》,其中主要的乐器之一就是管风琴,管风琴的音色天生有种圣洁之美。

贝托鲁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也激发了坂本龙一——《遮蔽的天空》。

他也参与了其中的配乐。

这部电影根据同名书籍改编而成,坂本龙一收录了三种不同语言的同名书籍,阿拉伯语、英文还有中文。

坂本龙一将书中的一段话让人用不同的语言念出来,编入了新专辑,该曲的名字叫《fullmoon》。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去,人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

”“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让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

”“你看到多少次满月之姿,大概二十次?

但这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

”空灵玄幻的音乐循环往复,让文字中的情绪变得无穷无尽,人好像脱离了世界慢慢漂浮起来,去接近那轮满月,去触摸无尽的尽头。

“我内心可能就一直向往那种不会消失,持续不坠,不会衰弱的声音。

那种与钢琴相对的不会消失的声音,用文学来表示的话,就是永恒吧。

”2014年他被诊断出咽喉癌,暂停工作,休养了一年。

从二十多岁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里,他从未停止过创作。

终止创作让他变得焦躁不安,还在恢复期间他就接受了电影《牧师》配乐的邀约,因为身体的缘故,他每天工作不能超过八小时,但是按照这个工作进度他并不能按期完成,压力大到坂本龙一差点放弃,“那个时候真想甩手不干了。

”镜头中,他坐在钢琴前,低俯着背,不断的弹奏着。

“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想要创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音乐。

”生命的有限与生命的永恒,是一个恒长的话题。

许多喜欢的艺术家都在渐渐老去,一些已经永远离去。

当初在《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里稚嫩青涩的坂本龙一现已头发花白,但是,当他坐在钢琴面前,弹出那段熟悉不已的旋律,都会浮现出初次聆听的悲伤情绪。

也许这也是种永恒。

 3 ) 《坂本龙一:终曲》镜头之外:你究竟看懂了多少?

本文首发于虾米音乐,原文中会嵌入音乐方便试听,可移步:虾米专栏文章

‍2019 年 12 月 16 日,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月。

之前除了在国内几个电影节有展映、北京电影资料馆放映过几场,国内多数地区的观众对这个影片并不了解,对坂本龙一这位日本音乐家的了解可能也不是很多。

这些在多数评论中能够感觉到。

老粉丝和刚了解他的人,看后反馈是不太一样的。

这也是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因为纪录片镜头背后,还包含着很多精彩故事。

1、该如何定义他的音乐?

第一次接触他的音乐,国人多是通过《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和《末代皇帝》。

的确,这些是他不得不提的代表作,但也因此会让我们产生两方面的误区:①他是专门搞电影配乐的;②之后的电影配乐不值一提。

坂本龙一大学主修电子音乐和民族乐,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两个方向是贯穿他音乐生涯的主题。

《终曲》中有对黄色魔术乐队(YMO)的一瞥,它既代表坂本音乐事业的正式开端,也可以以这个类型来数数他音乐的成就。

说深了太多,简单罗列几个纪录吧。

‍①世上第一首使用模拟鼓机 Roland TR-808 制作音乐的是 YMO,在 1980 年12月武道馆演出中他们用 808 演绎了坂本龙一的个人曲目《千把刀》[1],据说当时用的是发售之前的原型机[2];‍‍②日本雅马哈品牌的第一架 MIDI 钢琴是在坂本龙一 1986 年《Media Bahn Live》巡演中投入使用的[3];

Media Bahn Live9.1坂本龍一 / 1991③ 1985 年筑波世博会展示了当年由 Sony 制造的世界最大户外大屏,邀请了坂本龙一用音乐配合影像上演了一场音乐秀[4]。

坂本龍一+ラディカルTV、浅田彰/TV WAR暂无评分坂本龙一 浅田彰 / 2005/10/26他的电子乐故事非常长,即使他创作音乐的思考方式通常都是从钢琴出发、曾几何时也回归了古典基础的钢琴乐曲,但直至今日,合成器依然是他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终曲》对民族乐的提及并不多,只能明感受到非洲音乐的采用。

有人认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也是民族乐,只能说“对了一半”。

听上去的确是印尼乐器甘美兰的声音,但实际是用合成器搞成的(因为那时不会演奏甘美兰,哈哈)。

他的个人音乐中多次涉及民族音乐。

对于日本民乐的改编可以参见专辑《NEO GEO》和《Beauty》;民族乐器涉及过中国二胡、韩国伽倻琴、日本尺八、蒙古单簧口琴等。

说到中国二胡,可以听听与台湾“二胡之王”温金龙合作的《花非花》(A Flower is not A Flower),温金龙既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也是电子二胡的发明者。

这首曲子原是写给温的,但在坂本龙一 2009-2014 的巡演中,这首曲子演奏次数却非常多,可见他应该也很喜爱这个作品。

花非花9.2温金龙 / 1997关于他的音乐类型,暂且到此吧,仅追根溯源说他的“拿手绝活”竟就已经写了这么多,在管弦乐、极简音乐的尝试就更多了。

总之,他并不是“单纯做电影配乐”的,以上举例多数都是个人音乐(solo)。

我在统计 2009-2014 古典乐巡演时也发现不论收录次数还是选曲,个人音乐都占比超过 50%;电影配乐虽然演奏次数多,但选曲只占到 26%。

[5]电影配乐不应该成为归纳他人生的最大标签。

第二个误解是“他之后的电影配乐都不值一提”。

的确《战》《末》为他收获最重要的几项荣誉,但有的时候并不意味总获得 xxx 的认可就一定是好的。

就像有的音乐人是奥斯卡配乐的长胜选手,反向也能说明奥斯卡也许就是青睐特定的某一卦(当然,不是所有常年获奖者都是如此)。

所以也不是说没获奖就一定不好。

客观而言,《战》的配乐实在感官冲击太强了,跳脱了“衬托画面”“弥补张力不足”的基本功能。

如果客观推荐一部电影配乐,建议听听看 1999 年电影《御法度》,同样是大岛渚作品,此时教授采用环境音乐(可能一些人认为当作声效更合适),既是饱含个性的另一种风格,也完美烘托画面的诡谲,将“不寒而栗”的观感传达到极致。

Taboo (Gohatto)8.9Ryuichi Sakamoto 坂本龙一 / 2000纪录片中提到了另一部电影《荒野猎人》,促成这段合作也并不只是教授单方面的“我很喜欢导演,所以无法拒绝他的 offer”。

在导演拍摄《通天塔》时,影片中就已经借用了坂本的旧作《美貌的青空》——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借用教授的两首音乐道理相同,所以《荒》的合作可谓情投意合。

这部的配乐元素不仅是特殊的钢琴演奏方式(用弦的尖利摩擦声),还录入了荒野的风声、水声,让它们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这部配乐当年也入围了金球奖最佳配乐。

2、反核是他的偶发性社会活动吗?

反对日本核电站重启的镜头只出现在了纪录片片头,那时已经是 2012 年,时间距源头 3·11 地震已经过了一年。

他上台演讲时,观众也许会注意到背后的旗帜上写着 More Trees——坂本龙一担任代表理事的森林保护团体。

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群众受灾后,More Trees 得知日本陆前高田市计划盖 100 座临时住所却在为款项发愁,于是安排捐助了 3 亿日元帮助修建住所,截至 2019 年已经连续捐助八年,款项达到 2.4 亿日元,在 2019 年 8 月坂本再次拜访时,住所中仍有 11 户尚未找到新的落脚地。

同样,他在体育馆为受灾群众演奏时也是 2012 年的事了。

灾难已经过去一年,人们也终于有心思坐下来接受音乐的抚慰,而不是一场音乐家“自认为有用”的音乐援助。

[6]“灾难刚发生不久时,没有食物、电和住所的状态下,音乐家却自以为是地带来了音乐,这是完全不合时宜的。

支援方容易从自己认为‘好’的想法出发去做事,而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可以这么做’。

”——坂本龙一[7]More Trees 除了这个项目,去年还为一个项目筹措了资金,帮助恢复日本森林生态的多样性。

坂本龙一一直心心念念的海啸钢琴其实也没有被抛弃。

纪念它的方式不仅仅是将它的声音录在专辑里,还有做成独一无二的展览。

坂本龙一安排日本雅马哈的调琴师将钢琴修缮“一新”:外表恢复如初,声音却仍要保持被海啸冲击后的走音状态。

键盘上方被安置了机械锤,它们会将全球实时地震波的频率用动力呈现,在键盘上敲击出永不重复的乐曲。

海啸钢琴的声音被收录在《distintegration》等作品中。

用海啸钢琴做的展览可移步NHK纪录片:【海啸钢琴-坂本龙一与东北的7年】3、纪录片中的“彩蛋”贝托鲁奇导演作为坂本龙一不可避开的合作者,他并不只在“东方三部曲”中与坂本龙一合作。

其实教授一直有每年到访意大利的习惯,之前也一直定期拜访贝托鲁奇。

然而令其没想到的是,贝托鲁奇不仅患上了和他一样的喉癌,竟在 2018 年 11 月末与世长辞。

上半年时据说状态还不错,但后来病情急转直下。

[8]采用小说《遮蔽的天空》作者保罗·鲍尔斯录音的曲子名为《满月》(fullmoon),纪录片中还是尚未成型时的尝试,最终成品共计 11 种语言,其中意大利语片段由贝托鲁奇献声。

献声的还有一位教授的老朋友+合作者,Alva Noto。

他在其中献声德语版,同时也是《荒野猎人》原声带的另一位创作者。

纪录片中,坂本龙一曾在树林录下了自己的脚步声,而录音室专辑里收录的《walker》中的脚步声,是坂本在现代主义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住宅附近录制的。

当时草间弥生正与菲利普生前住宅做艺术合作,教授和 Alva Noto 共同为本次艺术合作即兴演奏了一次,大概也是在那时,教授在附近树林里录下了自己的脚步声。

所以说,《终曲》其实还包含了教授其他一些作品的创作过程。

Glass8.4Alva Noto Ryuichi Sakamoto / 2018纪录片最后收录了一个音乐现场,是 2017 年年初在纽约举行的《异步》演出,也被史蒂芬导演拍成了纪录片,名为《坂本龙一:异步》。

现场布置了很多装置,有常规乐器、有生活常见但我们从不会将其当成乐器的物品,它们共同营造出了很多随机的声音。

教授在专辑创作时,就已经想好了现场演奏要做成装置艺术,所以看完《终曲》,或者听完 CD,只能相当于听了这部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在音乐现场里,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入耳之声,皆能为乐”,以及音乐随机性带来的惊喜。

最后一个彩蛋,纪录片的摄影师其一是坂本龙一的儿子 Neo。

在教授患病期间,导演史蒂芬不忍前去打扰,正值 Neo 在电影学院学成毕业,于是史蒂芬便委托他在家拍摄自己的父亲。

《终曲》画风虽然整体一致,但有些取景构图却是很特别的,比如躲在墙角拍摄练琴效果无甚长进的教授(绝对是黑历史),以及家中拍摄的一些较为抖动的影像,可能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有些不按常理,却意外很有意思。

如果你没注意到这些彩蛋,可以抽空再去看一遍,好好寻找一下。

最后,附上微博 @坂本龙一资讯CN 为中国观众申请到的寄语,分别来自《终曲》主演坂本龙一、导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就当是对影片在中国放映的一份特殊纪念。

“关于我的纪录片电影,虽然已经有一部于 1985 年在法国制作的,名为《东京旋律》的作品,但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精心记录我的活动的纪录片,本片尚属属首次。

摄制过程中,我被诊断出了咽喉癌。

影片究竟还能否拍完?

我想这样的焦虑和不安,当时应该时刻都萦绕在与此纪录片相关的所有人员心中。

但如果那时我真的去世了,应该会产生一部更富有戏剧性的电影吧。

对此,导演可能心里也有些遗憾?

(开个玩笑。

)‍“本片主要记录了 2017 年我的个人专辑《异步》(async)的制作过程,但成片中还摘录了我最初的音乐起点到《异步》出炉的漫长音乐旅程,以俯瞰的视角呈现了音乐与世界、社会的即时关系。

不知中国的观众朋友们对本片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悟呢?

对此我十分期待。

‍‍”——坂本龙一“在宝贵的机遇下,我们得以与坂本龙一先生本人,以及与他丰富多面的职业生涯所作作品长期相处,本片正是这段相处时日的产物。

我非常幸运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过程中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思考。

其中的最关键的方面,是去观察坂本先生如何直接着手处理声音元素,以及如何加深主观意识的同时倾听世界。

尽管他常常把外界环境中的声音——不论是自己的脚步声还是雨声——视为音乐,但他写出的那美妙的作品无疑都是悦耳的。

对坂本先生来说,音乐无处不在。

他教导我“要打开耳朵”(用他的话说),还教导我如何用这样的方式听取世界的声音。

于是我们围绕这理念制作了本片,并以“音乐”的角度处理了每个部分。

‍“很高兴本片有机会在中国的影院中与大家见面,观看过程中,观众们如果可以打开耳朵、敞开心扉,相信体验会是绝妙的。

谢谢。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以及附上我协助 @坂本龙一资讯CN 制作的《终曲》纪录片歌单(更推荐虾米,里面有每首曲子的注释,不过……其实大多数教授音乐的版权被网易云给买走了)。

纪录片最后的滚动字幕中有些歌曲的标注是错的,歌单中已经改正过来。

希望能有助你回味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的音乐。

‍虾米音乐:《坂本龙一:终曲》纪录片配乐网易云音乐:《坂本龙一:终曲》纪录片配乐*本文首发于虾米音乐,原文中会嵌入音乐方便试听,可移步:虾米专栏文章

参考

 4 ) 如同弹奏一具溺毙钢琴的尸体

Such a beautiful documentary of one of my favorite ambient music composers. Some quotes that I like:‘I feel like I’m playing the corpse of a piano that has drowned . ‘ (following this scene is his participation in post-Fukushima demonstration)‘I’m not taking anything for granted. But I know that I want to make more music. ‘ (his experience of surviving cancer )‘I am personally constrained musically. But these constraints can also b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 (him talking about film scoring)‘The concept of race is a false construct . ‘ ‘I am fishing the sound …this is the purest sound I have ever heard . ‘ (him recording the sound of melting snow in the Arctic)

 5 )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2024.12.9 永恒的旋律中外电影配乐名片主题影展它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却也是教授灿烂人生的断章,一个音乐人最得意的作品被凝结在一个个片段里,尽管荧幕上的他病痛缠身,回忆里的他却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他曾“狂妄”地要求为《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作曲,半小时为《遮蔽的天空》极限改曲,用合成器追求他心中极致的速度,也曾一段时间内厌烦反复演奏《Merry Christmas Mr .Laurence》,难以想象他会在震后再次温柔地演奏这首曲目,给流离失所的人们带去生命的力量,此时熟悉的钢琴声响起,我的泪水立刻夺眶而出。

一曲结束,片头《坂本龙一:终曲》浮现,他给无数人们带来新生,却迎来自我人生的终曲,这一设计残酷又真实,因为教授始终是这样的人,深受着左翼文化的熏陶,关心环境、底层,关心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所有糟糕与美丽的部分。

有限的艺术生命结束了,无限的艺术一如教授追求的那样,将“永恒”地流传下去。

 6 ) 最优质的偶像,大概就是这样

说来惭愧,我号称是教授的骨灰粉丝,但其实除了将他耳熟能详的几只曲子听的滚瓜烂熟外,我对他其人知之甚少。

既没看过他的演出,也不看之前的纪录片,更不用说那些综艺了。

我觉得这种喜欢就事论事,十分纯粹,和那些迷恋小鲜肉的喜欢不一样,现在想想,我也挺中二的。

《终曲》是我看的除去《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末代皇帝》这两部电影外,第一部关于教授的纪录片,而此时见证的却是教授年老多病之时。

片中穿插了少量教授年轻时俊秀貌美、意气风发的片段,但这显然不是重点和卖点。

全片着重梳理了教授迄今为止的创作脉络,并记录了他近几年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的真实场景。

说实话,作为一个搞核能开发的工科狗,我惊异于教授对核能的坚决反对,这种反对其实有些偏颇,但至少表明了他对世界和自然的真挚的关心。

教授年轻时有着不输当下小鲜肉们的颜值和宠爱,但显然他的惊人音乐才华令他鹤立鸡群。

同时也能看出他年轻时对科技对世界有着严肃的思考,虽然有时思考的结果不免有些人不轻狂枉少年的中二。

当然最令我吃惊的是,教授其人真是出乎意料的可爱。

有一种人,他们生来不乏旁人的喜爱,这可能源于美貌,才华或是性格,教授三样占齐了。

或许是太受上天眷顾,他像透明的玻璃一般,没什么别扭、尖酸之处。

但凡和他接触过的人,几乎都被他的质朴、踏实、勤恳所打动。

他可以一周内完成40首配乐,也可以在录音前半小时应导演要求,修改前奏(当然当导演表示,另一位作曲家都能做到,他也应该可以时,他表示了抗议哈哈)。

同时,虽然天才不免会自我一些,但教授更多的是表现出令人喜欢的娇憨。

我是一个生活比较潦草的人。

虽然命运对我亦有眷顾,但迄今为止的人生到底也是悲喜参半。

每每人生陷入平庸与暗淡,我就忍不住叨念:“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就像我母亲一样,在困苦的时候,会将自己想象成一件没有感情的工具,这样就能麻木的应付掉接踵而至的生活的考验。

但是人的惯性就是这样,当你潦草应付生活久了的时候,你就真的变得麻木了,哪怕阳光照进生活了,有时都失去了察觉。

正如教授配乐的电影《遮蔽的天空》里的台词:“因为不知道我们何时会死去,我们总以为生命是某种取之不竭的财富,可有些事只发发生那么几回,其实是少数几回。

你还记得几个你童年的下午,那些无比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你就也不再是你的下午?

也许就只有四五回,也许甚至还不到。

”你还能看几次满月?

也许就剩20次。

尽管你还以为那将是无尽无穷。

“ 是啊,避免自己在苦闷庸碌中沉沦麻痹下去,避免生活消磨掉自己,好的音乐就应如灵魂的闹钟,有助于你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我想,这是我爱教授音乐的原因,当然我更爱这个纯粹的天才。

 7 ) fish the sound

(19.12.14于杭州嘉里百美汇)患了癌症的教授说,医生说我要么能活到超过十年,要么不过一年……我喜欢的导演,实在无法拒绝,不愿意一年无所事事,但又会想,如果因此死去了,是不是太不值得?

十年,或是一年,生命的琴谱不是limitless,不是简单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而像“幽咽泉流冰下难”,渐行渐远,渐隐渐失。

教授说,“我只想在生命结束之前,多留下一些拿得出手的音乐。

”钢琴是工业制造的产品,六块木板在吨位的挤压下形成一个模子,这些自然材料都被扭成固定的形状。

人们说,钢琴走音了。

其实,钢琴是在时间中恢复自然状态,而人们对于准确的定义,恰是一种人造的扭曲标准。

所以,当海啸冲击了那架钢琴,它浑身的骨架松弛如一具尸体,在坂本龙一的眼里,它找回了自己的状态,由此声音明亮。

“我从小学习的钢琴,每一个音拖的尾音会被外界冲淡,最后消失,而那不会消失的音乐,恰似永恒的生命一般。

”给《The Sheltering Sky》配乐的那一段,随着大提琴的琴弓往下拉,那个钵状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庄严悠长,“噪声”刺激耳膜,却不至于让心里发毛。

地上放着几个白陶器,一圈圈旋转,他用东西在外面顺着摩擦,发出的声音类似水琴。

工匠制作陶瓷的画面,从此脑补出音乐来。

他用音乐模仿永恒的自然。

凡耳所听,皆为乐章。

他走进大自然,制造各种声响,像触碰各种机关,在普通中捕捉玄妙。

落叶的沙沙声,枝条碎裂的声音,在户外逐渐锈蚀的金属起落的声音,此物敲击彼物的声音……我们感觉不到乐章那样富有秩序和张力的旋律,但自然形成的氛围,启发他不断去模仿,创造一种感觉。

他用音乐模仿文学的篇章。

新专辑《Async》里,坂本龙一用他喜欢的一段话作为人声采样,录制了乐曲《Fullmoon》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到达,所以会把生命当成一座永不干枯的井。

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现一定的次数,并且很少,真的。

你会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个特定的下午,某个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没有它,你甚至无法想象自己的人生?

也许,四或五次吧?

甚至可能没这么多。

你会看到满月升起几次呢?

也许20次,然而看似无穷……—— 保罗·鲍尔斯 《遮蔽的天空》模仿电影画面与叙事的节奏。

他最喜欢的是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 Солярис)》,宽银幕上显现出漂浮的失重感太令人着迷了!

老塔也致力于营造音乐氛围,除了雨,还有水,还有风……画面只有一条轨,而声音却是叠加的多条。

完全的寂静和极简的点缀是完全不同的声音,钢板的叮叮咚咚和铜管余音绕梁的震颤,和电子音乐复杂缠绕的磁音也完全不同……我回忆不出《荒野猎人》和《末代皇帝》的配乐,而当它们响起时,震撼力却是无与伦比的。

想到了夏加尔的《生日》他用电影画面启发创作,或许我该尝试用音乐启发画面。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9.1Andrei Tarkovsky / 2008年08月05日 / 繆思出版写《劳伦斯先生》 和《末代皇帝》的时候,他正处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年轻,是 YMO在洛杉矶希腊剧场的首次巡演;是把钢琴搬上卡车,颠簸在长春和北京的街头;是一周拼命写完45首配乐,或者按贝托鲁奇的要求在30分钟内改完谱子(“那谁谁都能完成,你完不成?

”)。

他用音乐表达社会思考。

9.11发生的时候,坂本龙一正在纽约,看到熟悉的双子星塔正在燃烧。

震惊之余他拍下的照片里,几只小鸟正在烟雾弥漫的空中掠过。

“当鸟儿看到这些的时候,它们会想什么?

它们对此毫无知觉。

”地球不需要人类保护,人类需要去保护人心,保护自己。

“只有在和平时代,才有音乐。

”从未远离过音乐的他,在911发生后曼哈顿的街头,听到年轻人在演奏《爱消除偏见》,才想到自己居住的街区已经寂静了很久,自己也已经七天没有碰过音乐。

悼念与反战游行之外是绝望的沉寂。

暴力因何而来?

因为差别,政治形态,经济社会,人口种族……当他来到人类诞生的地方,他接近他们舞蹈的气氛里,产生了人类源于非洲,本无种族之分的思考。

在广岛的演出,音乐的嗡鸣声中,奥本海默在钢琴前的大屏幕上,重复他在核爆后的感言:We knew the world would not be the same我们知道世界不会和过去一样了A few people laughed少数人笑A few people cried,少数人哭泣Most people were silent.剩下的人都是沉默I remembered我记得The line from the Hindu scripture, the Bhagavad-Gita.那条印度教中的教义,那《大神圣歌》Vishnu is trying to persuade the Prince毗瑟努(三步神) 试着去说服王子That he should do his duty去尽他应尽的本分And to impress him为了让他铭记Takes on his multi-armed form and says,毗瑟努显现他的千臂然后说“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核爆在福岛核电站爆炸的地方,潮水依旧,沙滩上发光的晶体,是一瞬间高温形成的玻璃。

这里已然沉寂,沉寂如世界初,以一片废土的形态,近乎永恒地停留在灾难发生的瞬间。

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了。

这里,连自然都与之划分了谨慎的界限。

人类处在怎样一种危机重重的平衡中呢,如何被各种由来的风险包裹,仍要向往未来?

毕竟,在北极,亿万年的冰川正在缓慢地消融。

冰岩下汩汩流淌着最纯净的积雪融水,宛如造世初。

我们听到,那巨大沉默的冰川,被海水激荡造成深沉的回声。

在距离我们更近的地方,积雪水汩汩流淌。

什么时候冰川会消失?

什么时候雪水会全然融化?

或许在遥远的未来,但它在当下继续发生着,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听不到。

这令人感动的纯净之音,被忠诚的渔夫虔诚钓起,储存进人造的磁盘,称为世界的博物。

继昨晚看到电影《永恒和一日》中提到诗人的天职是“buy the words”后,“fish the sound”这个短语再次打动了我。

果然,艺术家和诗人,都是在与社会和自然的亲近中,找回了表达自己的语言。

 8 ) 永不终止的终曲

《坂本龙一:终曲》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教授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穿插了教授30年前参演电影以及作为YMO乐队成员的宝贵片段。

像坂本龙一这样的顶级艺术大师,即使是关于他的纪录片,写点什么感想都是战战兢兢,甚至不敢下笔。

我查找了一些教授早年的音乐会、采访记录以及各种活动录像,从头了解教授的生平经历。

渐渐地在了解的过程中,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所以越是为其所吸引,越想写点什么,即使战战兢兢,也想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今天是这位大师67岁的寿辰,谨以此文庆祝一下吧壹|你还能看见几次满月 2014年,教授罹患喉癌。

这对教授来讲应该是一件能称得上转折点的大事。

因为生病,教授说自己的唾液分泌量只有正常人的七成,所以吃药时会很艰难。

七八种药片,无法一口气吃掉,只能一颗一颗地吃,即使这样,吞咽时还是很费劲。

得了癌症以后,教授开始用音乐深沉地反思生命,他将自己的感悟用音乐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生命一定是有限的,但教授想要创作出100年以后人们依旧会听的音乐,用音乐延续生命。

“一般我在思考音乐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用钢琴来思考的。

但钢琴声不是连续的。

声音会减弱,慢慢消失。

虽然还会持续发出一点点回响,但还是被周围环境的杂音淹没。

我内心可能一直很向往不会消失、持续不坠,不会衰弱的声音。

那种与钢琴声相对的,不会消失的声音,如果用文学来比喻的话,就是永恒吧。

”教授想要追求永恒。

或许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超越时间而存在吧。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何时死去,人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

但所有事情都很有限。

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让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温柔?

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

你看到过多少次满月?

大概20次,但这却看起来无穷无尽。

教授说他最喜欢这段话,并把它放入了音乐中。

“将来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也许还能活二十年、也许是十年,也可能只有一年。

这颗心还是悬着的。

所以为了不留遗憾。

我想创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

”怀着这样的心情和创作的热情,教授曾几度在专心治病和想要工作中两难。

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创作。

有形的肉体终将毁灭,但是动人心弦的音乐却能永存,教授还是在无形中选择了后者。

贰|我在垂钓声音年轻时的教授曾认为电子乐会成为未来音乐的主流。

1979年,教授所在的YMO乐队在洛杉矶公演。

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用电脑(演奏)可以生成很快很复杂的曲子。

比如说用手弹的话,太快的速度手就跟不上了。

这种时候就用电脑。

就算不弹钢琴,也可以让电脑来演奏脑海中的旋律。

这样就不用为了弹钢琴练习十几二十年了。

而现在教授自己却主动回归自然,从自然的日常的声音中寻找灵感,并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乐曲中。

于是在一个下雨天,教授开始鼓捣各种东西录制雨声。

最后把塑料桶扣在自己头上,走进雨里…… “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各种声音所环绕。

一般人不会把这些声音当做音乐。

但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音律上很有意思。

我很想把这些声音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

仿佛乐器和环境音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为此,教授独步与森林之中,拿着录音设备采集声音。

2008年教授去到北极圈,想去看看这个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怎样的。

教授先是在冰川前试了一下敲击乐器,发出了清脆悠远的声音,混合着风声水声这些自然的声音非常特别。

而后又将录音设备缓缓沉入冰川下的流水之中。

然后说“我在垂钓声音。

”笑得非常灿烂。

艺术家最重要还得是感受力和创造力。

教授开始将自然的声音加入到自己的作曲中,而且不是作为陪衬的存在,而是平等的在曲子中展示自己的音色。

这是教授对自然的反思和尊敬。

工业革命开始创作出了钢琴。

由很多大概6年历史的木头层层重叠起来。

通过巨大的压力,耗时半年固定。

把它嵌入模具中做成了这样的形态。

这些琴弦经受着几吨的压力。

把原本自然存在的物质,通过人类的工业加工、文明的力量,把自然嵌在模具里。

声音也是,如果音准不对的话,人们就会说走音了。

其实并非是走音,而是这些自然物质正在拼命挣扎要回到过去的状态。

像钢琴这种东西,人类按照自己的认知强制调音,这是不自然的,虽然对于人类来说是自然,但对于自然来说这是非常不自然的状态。

我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对抗感。

一位艺术大师始终是谦逊温和的姿态,保持着对他人的宽厚和对自然的敬畏。

也正是因为这份放低自己、尊重自然的态度,让他渐渐脱离乐器本身的桎梏。

万物皆有声,万物皆可以是教授的乐器。

叁|终曲《终曲》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记录了教授罹患喉癌前后2012年到2017年的5年时间,我从中体会到了导演想表达的意图是表现教授患癌前后的思想和曲风的变化。

不过剪辑却打散了时间线。

于是所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其实是比较意识流的。

整部纪录片更像是在体现教授在创作新专辑的前因后果。

用前后各种教授的话和作法向我们详细地解释都有些什么经历和思索使他做出了这张新专辑,里面的音乐元素都有什么来历。

所以就有了想要学习塔科夫斯基,在音乐中加入了许多自然声音;因为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所以在一首曲子里加入了经典的电影旁白。

我听了《async》专辑里的所有音乐,有的还听了不止一遍。

我感受到教授的音乐似乎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诉说感悟。

比如在森林中行走,教授录下了自己的脚步声,伴着脚步声教授加入了自己的音乐,就像是在用音符代替言语告诉听众,他在行走时是怎样的心境。

生病前的教授应该是意气风发的。

且不说年轻时为《末代皇帝》配乐,一星期能作出45首曲子这样的工作量都不在话下;也不论在YMO乐队里时玩自己喜欢的音乐,乘着东京在70年代还是大都市的繁盛时期畅想音乐的未来。

教授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想要通过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发掘出新的可能性。

患病后的教授更趋于内敛和内省。

他思考着人类的命运,思考着生死的问题,他的音乐风格更为沉稳,更加趋近于自然,能与自然并肩的话,也就能像教授期许的那样成为永恒的音乐了吧。

纪录片的题目是“coda”(终曲)。

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

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又表达了教授希望能更多地创作,让“终曲”的到来更晚一些。

 9 ) 一场粉丝向的狂欢

在开头看到不厌其烦的福田场景的时候就预感到电影要走偏,看完后只能说......还真是不幸言中啊......这电影的核心思想用两个字足以概括——“白左”,还是很低级的那种。

导演似乎完全没有在任何议题上进行独立且有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哪怕是他关心的“核电”问题。

我并不反对坂本龙一反核电的态度,特别是考虑到福田的事故以及日本地震海啸频发,核电站的危险系数直线升级的事实。

但是导演可不可以哪怕带一句核电作为清洁且高效的能源的不可取代的地位,没有,什么都没有。

连我这个支持核电的都能想到的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的理由都不屑给哦,甚至核电的替代方案都没有一点提及,你哪怕说个至今仍不成熟的风电太阳能我也算你做了功课了。

这种片面武断的呈现方式简直连雅思作文都不如,直接打击影片中所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坂本龙一本人到底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关系反而不大了。

造就了这么一个业余的“环保斗士”的形象,在坂本真正擅长的作曲方面导演表现得又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完全就是作品的拼接,没有创作思路的解析,没有修改与磨合的过程,没有配乐是如何烘托电影气氛的技巧性的科普。

不知道这个导演到底有没有专业的音乐背景,但是看完电影我是非常之怀疑的。

通篇完全是以一个粉丝视角将作曲“神化”的过程,好像乐曲就是不可解释的。

最后再重申一下, 艺术家可以热衷政治,纪录片麻烦关注人物真正擅长的部分,我不想花钱看一个音乐家怎么评价核电站,跟我不想花钱听社会学家弹钢琴的心情是一样的。

再ps:对影片的批评与对坂本龙一本人的看法无关。

事实上坂本在专业上的成就让我可以接受他在任何非专业上的“幼稚”,甚至完全不损其光辉,毕竟没人能够全知全能。

一个更巧妙的角度明明可以在一个对环境议题更审慎和中立的立场下,让我们体会到坂本的热情与可爱之处。

而导演对人物不假思索的全盘接纳甚至赞美简直是给这些“幼稚”打上高光,让我连“假装”没看到都成为不可能。

 10 ) Coda · 終章

前言:寫得不好,也不懂怎樣寫評論。

看罷電影,純粹想嘗試寫一點東西。

寫得不好請見諒。

音樂符號 - Coda本電影以「Coda」為名,證明導演有意強調「Coda」在電影中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從Coda的音樂性質作起點,分析這電影的內容。

根據牛津字典,Coda的意思是:The concluding passage of a piece or movement, typically forming an addition to the basic structure.根據維基百科,Coda的意思是:Coda (It.) (1) The tail of a note. (2) The bars occasionally added to a contrapuntal movement after the close or finish of the canto fermo. (3) The few chords or bars attached to an infinite canon in order to render it finite; or a few chords not in a canon, added to a finite canon for the sake of obtaining a more harmonious conclusion. (4) That closing adjunct of any movement, or piece, specially intended to enforce a feeling of completeness and finality。

簡而言之,Coda的意思是樂章終結前,最後的音節。

額外添加的這個音節,為整首音樂締造一個更和諧的總結。

藝術創作的Coda當藝術家的路快將終結,板本龍一希望譜出的是「永遠」。

電影中其中一幕,是他坐在鋼琴前徐徐道出,自己一直主要演奏的是鋼琴,卻覺得它的音樂很短暫。

他彈了一個音鍵,音樂只持續一小段時間,很快就會被周遭的環境雜音淹沒。

他再說,他在尋找的是一種音樂持續得久一點的樂器,如果換上文學比喻,也就是說他在尋找一種「永遠」。

藝術家的本質是純粹的。

他們純粹地喜歡音樂、他們純粹地追求音樂、他們純粹地探索音樂。

板本龍一在電影中對音樂的真摯,徹底地表現了這種純粹。

他為了追求最清澈的聲音,他遠赴北極錄音;他為了探索下雨的聲音,他頭戴水桶,站在雨中細聽。

如果板本龍一的一生是一首樂章,音樂就是它的基調。

生命的終結,代表他要離開他最愛的音樂。

因此,他希望這樂章的Coda可以停留更久,也許是永遠。

板本龍一近年診斷出有喉癌,停工了一年後,他就替Revenant (2005)配樂,2017年亦有出版音樂專輯。

電影中的他亦說了,這階段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把可以更多的創作,留於世上。

社會參與的Coda板本龍一面對人類文明的破壞,他以反抗作為自己生命的終章。

板本龍一在電影中曾說,他認為核電發展,最終會令人類摧毀自己。

他亦提及70年代日本飛快的發展,令他反思發展對社會的剝削和負面影響,雖則不是叫大眾不要發展,回歸大自然,但他確實因此開始在90年代的音樂中,加入更多的社會元素。

他解釋這是藝術家,無可避免的敏感,所促使的結果。

然後畫面一轉,就是美國九一一事件。

板本龍一那早上步出家中,立刻看到滿佈煙霧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

他拍下了那情境,其中一張相片顯示出鳥兒在煙霧前方飛過。

板本龍一覺得這情境很震撼,他不停猜想鳥兒飛過是因為受了驚,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出了狀況。

他出發北極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北極是最能呈現全球暖化的地方。

而影片的開端,亦是貫穿了整套電影的線索,就是一部經歷過海嘯的鋼琴。

他評論這走音鋼琴,說這所謂的走音,只不過是鋼琴回歸自然的狀態,走音只是人類下的定義,他卻覺得那走音鋼琴音色很美。

此外,海嘯的破壞,不單單是摧毀了房屋和樹木,更嚴重的是引發了核電洩漏。

可見在板本龍一的心中,社會發展不停與自然生態碰撞,而這些年來所發生的災難也是文明步向終章的預兆。

板本龍一這幾年站了出來,表達反對核電的立場。

也許,他也不知道社會未來的發展會怎樣,但他自覺生命的最後這樂章,需要為社會出一分力,走出音樂家的框架,站在人群面前,反抗人類自我吞噬的行為。

《坂本龙一:终曲》短评

教授魅力值五星

7分钟前
  • xxhhcc
  • 还行

很“难看”的纪录片,感觉是把好多个短片合成了一部长片。如果按商业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其实是可以做的很好看的,但教授毕竟是艺术家,全片的视角牢牢定在他一个人身上,没有其他嘉宾现身谈古论今吹牛逼,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摄制技术,一切都是:用音乐说话。

12分钟前
  • tata
  • 推荐

坂本龙一,给100颗星都不够;这部电影,给1颗星都嫌多。这种级别的题材,导演真是糟蹋了。这也能算纪录片吗?这也能算作品吗?

17分钟前
  • 独孤铁笛
  • 很差

音乐好听,坂本龙一有人格魅力,但是作为纪录片本身,在剪辑节奏上还是有提升空间……但里面有一些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末代皇帝那段真的心中感慨。坂本龙一身上那种艺术家特有的骄傲和谦逊都非常可爱,既然莫里康内能做,那么我也一定要做了。

20分钟前
  • 曼仔
  • 推荐

①坂本龙一像个懵懂的孩子,总是不知疲倦的收集大自然的声音。他站在林中静听鸟鸣,从原始的非洲大陆走入荒凉的极北之地,每当听到需要的声音,坂本龙一都欣喜的像个孩子,他用这些自然之律谱写音乐的篇章,用艺术塑造声音的形状。②在谈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和《飞向太空》时,坂本龙一提到通过水声来理解这部电影,这不失为一种新的角度,我们通常将“水”作为老塔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而他对声音的变化更敏感。今天在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时,我尝试着从水声切入,确实更容易达到沉浸式的观影体验。③结尾坂本龙一说:“要每天一直保持创作啊,情况不太好呢。”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身患癌症、要一粒一粒吃药的老人,而非一个意气风发的天才作曲家。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挚爱塔可夫斯基啊。

23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没有粉丝滤镜,就单单从纪录片讲,是一部很不合格的纪录片

26分钟前
  • 蔡蜉安
  • 较差

赤子心,音乐情,虽然说着很俗,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2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想到在有生之年 我会亲历所有喜欢的大师的离去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31分钟前
  • NickyROி
  • 还行

纪录片本身三星,教授个人魅力五星。

32分钟前
  • m
  • 还行

回顾自己的音乐生涯,去探索寻找自然的声音,人类的起源,最纯净的声音。在钓水流的声音,911事件后一周多没有音乐,却连作为音乐家的他都没有意识到,音乐这门艺术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存在。工业革命制造出人们自己觉得能发出自然声音的钢琴,钢琴却在一直渐渐的还原出自己的声音。纵观作为艺术家的他,能为自然和平发声,作为日本人的他能为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做音乐,真正做到不让自己感到惭愧的真正的人,无论在哪个维度。斯人已逝,音乐永存

33分钟前
  • 羽生结衣
  • 还行

曲不终,人不散,教授,保重身体

3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写出好音乐的人一定也有有趣的灵魂,而和塔可夫斯基重叠的坂本龙一,距离神灵的声音最近

41分钟前
  • 团小纸
  • 推荐

忍不住打一星。没头没尾没主题,对于不了解主角的人,看完一头雾水,人物像纸片一样单薄。

42分钟前
  • 绿色的边
  • 很差

我觉得可能就是假文青太多了,就这剪辑?就这拍摄?就这叙事?这导演完全就是想蹭坂本龙一的热度吧?居然还一票捧臭脚的,不就看了《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吗,一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这烂片不成段落,没有章节。坂本的政治机场也好,音乐理念也罢,还有他的现实生活,无不都是仅仅记叙了皮毛,潦草不已。说真的,看完我特别失望的,特别失落。

43分钟前
  • Pink Plato
  • 较差

有些可惜。素材运用不自如致使篇幅缩退,令观者得以满足似乎只剩听觉的回溯,趋于流水线。

45分钟前
  • 木皆
  • 较差

大型伪“终曲”async制作全记录花絮片,让人失望,没啥干货,浅显散漫,阐释角度很有问题,起到误解的反作用。(坂本迷们为什么不愤怒??)作为环保和平人士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电影配乐家的工作热情,作为抗癌患者的不安挣扎,本片都只讲个大概表面,像是采访素材粗剪,且各部分不均衡、无联系,过多关注艺术家的社会面貌。作为艺术家回顾片,却告诉我:坂本的创作理念非常的外向性、社会性、应激性,而缺少经典艺术家的内在深邃气质;创作手法受电影艺术影响很大,有很强的情境感,需要画面配合,采样也很随机性(白噪音爱好者?);整体音乐理念看不出系统性,从过往成就和模仿巴赫的故事只能看到他的成功是才华和机遇的配合;世界各地采风也只能看出一个不接地气的商业成功艺术家形象……不禁怀疑,这位被捧了几十年的音乐家,仅仅是这样吗?

46分钟前
  • IonMaiSheng
  • 还行

坂本龙一很棒,纪录得超差,中途离场

50分钟前
  • Юля
  • 较差

收集声音的艺术家

55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推荐

太散

60分钟前
  • viv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