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罢Kinsey这部影片,又一个划线问题在我的心头成形:学术与道德的分界,及作为其核心表现的学术研究与道德担当的分界,又应该划在哪里?
从本片营造的氛围出发,最初,童年金赛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萌生浓厚兴趣,促使他少年时违抗父命,坚持己见,进入大学学习生物学。
而作为家庭成长背景,他的父亲,一位保守的卫理会信徒,秉持顽固教条的旧道德,痛斥现代文明使人在情爱关系上的不断堕落,在他心中播下了对性最早的认知。
完成学业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赛一直研究一种一般人根本没兴趣,连听都没听过的瘿蜂。
使他转而关注与研究性,一方面出于亲身经历,他与夫人的新婚生活遇到障碍,而在那个年代,这种问题还相当敏感,被视作禁忌,另一方面,则是当他注意到遇到类似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而人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还有歪曲,不理会生理的客观事实,仍着重于从宗教训示来指导和处置现实问题。
金赛那专注严谨的学者作风爆发了,一旦开始一项工作,他便以超乎常人的精气神投入到研究中去。
因为这回所研究的不再是瘿蜂,而是活生生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类性行为,他那有板有眼的学术腔调在下里巴人的场所搭讪时未免太过滑稽。
然而,总有陌生人愿意配合,愿意把自己的创痛讲述,愿意让其他人不用再受他们受过的痛苦。
当时的性学研究尚处于一片荒蛮待垦,而这一领域一贯是深受道德制约的,谈论或研究,即使只是对客观现实的陈述,都被视为可耻下流,最好遮遮掩掩。
金赛不仅身体力行用学术撕去委婉的遮羞布,而且发动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事实证据以弄清真实情况。
当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学术的热忱与执著中越走越远时,他并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他与家人、同事、赞助人,周围世界的微妙龃龉发生了。
当一名学者从事学术日久,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生活日久一般,会培养出强大的学科无意识,同时也无意识地掌握了实质非常丰富复杂的常人方法。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时的家常谈话,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发生在1940年代,实在多么惊世骇俗。
当他的儿子布鲁斯听不下去父亲理直气壮而正常人都应该分清场合的关于性事之高谈阔论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世代更替,此情此景与当年金赛和父亲的争执异曲同工——老一辈都坚信自己是对的。
秉承对学术的忠诚,对自己理论的忠诚,金赛逾越了道德底线,与助手发生了同性关系。
这无疑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金赛夫妇是学术上的同路人,多少年在学术探索中风雨同舟,而金赛遵从自己性向的坦诚在学术逻辑上说得通,在伦理和感情标尺下,确实是严重的出轨行为,即便在夫人面前,也不适合用道理辩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学术精神与道德操守之间划线呢?
金赛如出于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合格的丈夫的考量,最好在某些事情上聪明地言行不一;然而说一套做一套,实在有悖于他那种人的治学精神。
也许在真正以学术为业的人眼里,前者才是统摄一切的法则,两者根本不存在划清界线的必要。
在很长的年代中,科学被认为能破除蒙昧,对人类生存有益。
金赛通过统计事实,的确破除了许多蒙昧大众的迷信,但同时也抖出不少令人咋舌的异端邪说。
当访谈接触到乱伦、恋童、虐待等情况时,坐下来仍旧保持学术的冷静,甚或以学术逻辑判定这些现实,肯定某些有违人伦之事,按照学术常规不泄露任何私人信息,不去举报某些人,未免令人矛盾。
学者理应比普通大众身具更高的道德关怀,但突破某些界线,却使学者滑向败坏道德的领衔位置。
当然,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不断变幻,伦理道德自身也变动不居,千言万语也难以厘清。
社会科学不同于我们可以借之以类比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或是健康营养学,这是一门研究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学科,研究者自身也构成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且不论此反身性在具体情况中的巨细如何。
其他的专业和学科当然也有职业道德,但不像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千丝万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一门学问。
学术追求与现世生活应当处在怎样一种关系之中才是好的,也许只有实践,无法评判,总之值得思索。
“在肯尼亚的马比尔区,有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那里的人们相信树是一个不满足的男人,树根把他们囚禁在大地上。
可你看看这些大树,我没有见过一棵不满足的大树,他们紧紧地抓住大地,他们很爱大地!
”这是电影《性学教授金赛》的最后一段台词,是由金赛教授自己说给妻子听的。
这段话到底有怎样的涵义呢?
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来的呢?
我没有看过金赛教授的传记,也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无法确认电影讲述的是否就与实际情况一致,但就电影而言,这段话无疑是在结尾处照亮半部电影的一束光。
(托尔斯泰说过:小说的开头要像一束光,照亮半本书;结尾也要……)金赛教授(金赛,是学生给他起的昵称)一开始是个生物学家,更严格地说是位昆虫生态学家。
他研究的是美洲黄蜂,年复一年地收集黄蜂标本。
他的妻子,曾是他的学生,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热爱昆虫、徒步旅行。
他曾收集了100万只黄蜂标准,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另一只相同。
而他因此出版的书籍在图书馆已经有六年无人问津,售出也不到半打。
随着对昆虫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加之当时社会性教育的缺乏,他开始在大学开设性教育课程,而教授对象则是在校教职人员和已婚学生。
当他发现当时盛行的错误性常识严重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时,他决定对人类的性行为展开研究。
而这研究和他研究黄蜂的方法如出一辙——统计学。
他与大量的普通人面谈,做调查问卷,收集人们的性史。
结果发现人们都是口是心非的假道学家,而越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则越是虚伪。
他成立研究团队,获得洛克菲洛基金资助,出版著名的《人类男性性行为》。
这本书出版之后,就像炸了化粪池,人们对此表现出一种心照不宣却意料之中的震惊。
在男权父权社会,这本书中的观点无疑是对男性的解放,让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背叛、劣行找到了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依据。
因此他的研究大受欢迎,所到之处无不被簇拥追捧。
在《人类男性性行为》研究中,他给人类的性取向做出等级划分,从0——6七个等级,0表示完全的异性恋,6表示完全的同性恋。
而他认为自己是3.,他和自己的男助理发生关系,并向自己的妻子坦白,解释自己的行为只是出于对自然生理需要的尊重。
妻子含泪原谅了他们。
最后,戏剧性的是他的妻子也和那位男助理发生了关系,在这里惩罚大于所谓的生理需要。
金赛教授自此开始思考性与爱的关系。
研究结果不断挑战人类的常识,同样带给人们很多困惑:难道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吗?
爱到底有什么意义?
难道性就只是性,只是身体的取乐,毫无其他意义?
研究团队内部也曾因为这些问题发生争斗,而有越多的了解,就会有越多的敬畏,此时的金赛教授却已经成为一个清教徒,就像以性解释人类一切心理动机的佛洛依德一样,他们自身的生活反而非常检点清白。
然而,就在金赛教授春风得意地展开对女性性行为研究时,社会舆论却开始转向,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祖母、妻子、女儿的真正性行为时,他们才真正感到惊世骇俗和受到侮辱。
研究资助被撤销了,报纸杂志开始对他笔诛纸伐,但是普通人的来信却越来越多,他们愿意对他敞开心扉,是因为知道这些内容会绝对保密,也希望找人倾听,希望能够得到理解,而他是真正毫无偏见地关心他们。
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潮才能理解所谓爱,所谓家庭的真正意义。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人们以为越多的性自由就意味着有越多的满足,而其实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爱,来自于对生命对爱的敬畏。
虽然有向主旋律靠拢的嫌疑,但却不乏更引人深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参次多态真是幸福的本源吗?
或许应该只是幸福的基础吧?
理解别人的选择,却不悔自己的选择,才是幸福的出发点。
PS:那束照亮前半部电影的光是:“我们会怎么样呢?
我们在回避肉体上的问题…我们转向关注精神上的东西。
欲望,有无数种表现形式:舞厅、冰淇淋店、出租屋里的小酒吧、土耳其浴。
就像九头蛇一样,它会在任何地方长成新的脑袋。
”这是电影的开头。
【关于影片】 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Gail Mutrux)一直希望将金赛的一生搬上大银幕,他找到了比尔•康顿来执掌本片。
康顿说:“虽然金赛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但他改变了美国人的性思维。
他花20年时间收集了100多万只五倍子蜂,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
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第一次提出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只有‘普通’和‘罕见’才更加贴切。
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激进的。
” 康顿对金赛越是了解,就越意识到金赛对性的探索还存在着极端的个人因素。
“拍摄传记片通常都要面对一种潜在的缺陷,那就是情节遮盖了主题,”康顿说,“对个人奋斗和危机的强调往往会削弱人物的吸引力。
我之所以被金赛吸引,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康顿曾经编导过1998年的《神与魔鬼》,他认为生活与工作中的金赛与《神与魔鬼》中的詹姆斯•威尔是一样的。
在有生之年,金赛极具争议,即便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依然存在。
康顿决定用金赛式的态度来讲述故事:完全的坦诚、求知和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向。
“我发现这部影片就像是性观念的试金石,”康顿说,“金赛是个很复杂的人,我认为呈现出他的全部很重要,以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 康顿用6个月时间潜心研究口述访谈、金赛自己的作品、现代的相关材料和四本传记,其中包括乔纳森•盖索尼•哈迪(Jonathan Gathorne Hardy)所著的《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A Life of Alfred C.Kinsey》。
据康顿说,金赛生平的官方版本缺乏趣味,而在哈迪完成的传记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得以披露。
康顿还前往位于印第安纳的金赛学会,采访了很多熟悉金赛和与他共事过的人,其中有位叫克拉伦斯•特里普(Clarence Tripp)的学者,在《男性性行为》出版后为金赛工作,成为金赛研究报告的两位主要摄影师之一。
他是金赛的得力助手,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从他的口中,康顿得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影片中金赛的科研伙伴克莱德•马丁(Clyde Martin)和保罗•吉哈德(Paul Gebhard)至今依然健在,其中80多岁的吉哈德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锋芒,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
康顿向老人询问了很多敏感问题,如在研究小组成员中开展的开放性行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他的相关细节。
虽然金赛的妻子克拉拉在1982年便去世了,但康顿有幸拜访了她的两个孙女。
康顿回忆说:“她们和克拉拉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她们我得到了重要信息,克拉拉就活在她们讲述的故事中。
” 当康顿开始着手剧本时,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全都结合到一起。
最重要的是,康顿决定一改以往传记片多愁善感的惯例,转而打造更有活力的情节。
金赛曾经将揭示人们过去的性访谈形容为“棱镜”,康顿也力图以棱镜的方式打造本片,来反映出一个男人的方方面面和人类社会性态度的转变。
“对我来说,金赛最非凡的才能在于他能让访谈对象敞开心扉,讲述出生活中最隐私的一面,”康顿说,“所以我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金赛的访谈技巧袒露他自己的人生。
” 当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看到康顿完成的剧本初稿时,非常惊讶他能将如此复杂的人生化作紧凑而有趣的故事。
穆特鲁克斯曾经参与《幕后谎言》和《忠奸人》的拍摄,所以深知将真实生活改编成电影的独特方法。
她说:“比尔的剧本用毫无偏见的方法来呈现一个深切影响美国文化的人,我很喜欢这样。
剧本的罕见和珍贵之处在于对金赛和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评判,而只是呈现他的生活以及他周遭发生的事情,去让观众逐渐认识金赛和他对世界的影响。
”
本无心看这部片子,由其是在吕氏叫嚣同性有罪之时。
本意是将所有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按年代顺序,过一遍,结果就遇到了这部金球奖提名作。
我们知道,在人类蒙昧以前,是没有道德概念的,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后,道德随之出现。
几乎所有人,都奉行道德标准,至少表面上奉行,但只有很少人有过质疑。
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盲目。
道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道德会否有一天伤及人类?
科学是否和道德对立?
道德会有消亡的一天吗?
Pro. Kinsey是个唯物论者。
他认为妻子与婚外男性ML,是自然需要。
这一点我做不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我的论点不基于道德范畴,我只是认为Kinsey忽略了心理学,人的占有欲也是一种自然欲望,他也肯定会和性欲相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的代价非常大。
曾经看过Discovery,讲述过一头壮年雄狮杀死另一头雄狮,霸占母狮并杀死幼狮的全过程。
而且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只是单纯讲究欲望自由,也会造成这种血腥后果。
这就成了文明非所需。
为避免无控自由带来的极端恶果,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还是不能证明道德一成不变的合理性。
就如片中所述,为避免盲目乱交带来的疾病传播,而产生的禁止婚前性行为的道德条款。
在以前的时代条件下是有必要的。
但是一直惯性地延续到今天却是多余的。
在发达地区,性安全,性教育,已经把这种危险规避到了最小。
没有理由在实行下去,顽固派只是教条主义地愚忠奉行罢了。
他们自诩道德高尚,却从不问起缘由。
最终的结果是,教条主义者以尊长之称鞭斥后代,却无法向受害者说明正确原因,张冠李戴以罪恶之名加之,造成后者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道德渊源的埋没,让道德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从用之于人转向害之于人。
我相信很多人被这样教导过,性的产生是感情的结果,这条伪定理已经遗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少女为未来丈夫保持贞操,在古代被定义为美德,这实际只是男权社会的一种变态占有欲。
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男性当以身作则,却闻所未闻有这样的男性美德。
科学已经证明,性冲动,是生理成长阶段的必然结果,荷尔蒙的分泌,不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而常受外部环境刺激。
我们看见辣妹,或者一张裸体,自然而有的生理反应,证明我们有性冲动,却不能证明我们就这样爱上了一个人。
如果性冲动是自然发生的,而且性压抑是有害生理健康的,人们又有完全安全的条件进行性行为,那么性在婚后就是伪道德。
他与科学对立,并且他祸害人类。
而我们所熟知的克隆人,为什么为道德所不容,却是因为科学的进展,已经危及人伦。
看过《逃出克隆岛》的人会明白,虽然这样的科学,可以用于器官移植,可以挽救很多至今无药可救的生命。
但是他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克隆人有没有人权,如果这种科学实验失控,会不会人类自己造就一个敌人,从而克隆体杀死宿主,一直想下去,不止是社会关系会乱套,生存环境会因之毁灭,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繁殖系统会被摧毁,而终有一天会走向灭绝。
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科学与道德对立,而道德胜出。
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种道德的基础真是科学因果关系的推导,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所以,基础上,只是两种科学的对立,一方因为于人有利,而胜出。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是没有伦常的,近亲血亲,乱交结合是不禁的,在古埃及王室中就盛形姐弟通婚,以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正,实际只是为了保持权力的巩固。
后来因为在生活经验总结中发现,血亲结合后代,会出现疾病遗传和畸形。
后来就禁止了血亲结合,但是一直到近代,近亲通婚依然盛行,中国自不必讲,在英国王室中,维多利亚女王就与他的表兄结婚,其结果是,他的子孙中有好几个是血友病患者,其他则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更要命的是她的子孙通婚全欧洲,把血友病散布到欧洲各个王室。
现代社会,开化的国家基本上立法名令禁止这种通婚。
社会道德也会非议这种结合方式,这就出现了,道德和科学相合的情况。
所以,科学和道德对立与否,是需要看两者的属性,更重要的是看两者对人的作用,是有利,还是不利。
而并不就是,科学就是正确的,道德就是神圣的,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基督教会至今命令禁止同性恋,基督教会,认为同性恋是反人类的,直接结果是绝育。
这是毫无论证根据的。
首先,同性恋的初衷根本不是以灭绝异性恋为宗旨的。
同性恋不把异性恋当作敌人,他们自然也明白自己是异性结合的产物。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的客观存在,异性恋也是。
两者先天并非敌对。
所以异性恋不会因为同性恋的存在而消亡,所以就不要提什么人类灭绝。
其次,同性恋是在给社会创造一种爱的方式。
两个都是同性取向的人,在一起,只是在创造幸福,而不是在创造危险。
他们之间组建家庭,同样会给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三,任何在同性恋中传播的性疾病,在异性恋中一样传播,只是概率不一。
所以,这样一种感情模式,对社会,对文明,作用远大于危害,没有理由不让他存在啊?
美国,很多洲已经立法,允许同性结婚。
我认为是进步,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也不是人权上的,而是基于,一种事物对社会文明的利弊上。
你也可以想像,法律的确定,已经让原有腐旧的道德在这几个洲消亡了。
也因此,道德的存在与否,并不在于它被标榜成什么。
事实上,道德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高尚与否,应该看一项事物,他给人类带来的益弊。
教条式的遵循,只会适得其反,万劫不复。
总结,可能我们无法对所有事物的产生,结果,都去问一个为什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对所有事物都不去问为什么。
一些我们自以为重要的,关键的东西,我们必须去刨根问底。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何以证明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去分析事物,也去分析自己,找到原因的同时,也纠正自己的陈见。
社会文明的进步,就靠这个方法。
其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是一个采访对象提供了记载他所有经历的本子,告知Prok他有从软到硬到射只经过10秒的能力,告知他跟9412个人有过x经历,其中605个是未成年男性而231个是未成年女性。
助手听了面色大变,但依旧保持了风度快速退场了。
采访人说「我以为你把他们训练的已经可以保持中立了。
」Prok说「这非易事。
」另一个是一位女性叙述她遇到心爱对象但同时是位女性,她压抑了破土萌芽的爱情,说服自己这是不正常的,开始了酗酒,家庭分崩离析。
这应是个悲剧,但她感谢了Prok。
因为他的书让她知道她不是仅仅一个特例。
每个人都应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
但爱情是有桎梏的。
这个体系规定了我们可以爱谁,什么性别可以跟什么性别结婚,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一开始去找Prok咨询婚姻问题的男女,都在问一个问题:「我是正常的吗?
」殊不知,哪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之分,在科学体系里,只有多和少之分罢了。
超级棒 觉得前半部分特别好 1每只动物都不同 ;你应该抛去你的成见。
金赛教授不是去怀疑自己,而是指出对方是错误的,证明他有自信。
2金赛教授在发现他和妻子无法结合后,他意识到应该去询问相关专家。
他说: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案的,这个也一样。
我们只需要去问问研究这个的专家。
诚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但大部分是有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懂得去寻求帮助。
3在金赛教授之前,传统观念认为婚前有性欲只能忍着,人们只推崇婚后性行为一种性交方式。
人们对性很无知,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且对性避而不谈,社会对于正常的生物发育过程加以无意义的限制“压抑性欲会导致口吃吗?
”“我的阴茎比正常人的小吗?
”“太多的手淫会导致早泄么?
”所有这些极好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不知道。
”从性的观点来看,很难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因为我们对于人们经常做什么知道的很少。
这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焦虑和负罪感。
我是对正确的事情感兴趣吗?
我用的是正常的方法吗?
发现人们怎么做的一种方法就是发现他们已经怎么做了4金赛教授和他的男学生上床,他说那是在他心底的欲望, 他不想忽视,他把爱和性完全分开。
是什么让你不遵循你的感觉来做事呢?
是传统,是社会的 束缚。
——你有没有想过,束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避免伤害到对方吗。
5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和其他人的性行为是一样的,或者应该是一样的手淫,口交从生物角度看是完全正常的。
社会也许会站在到得的角度谴责这些行为,但是称这些行为不自然,是愚蠢的。
仅仅从这个教室的男性统计结果来看,就表明了这个社会约束的低效性和生物需求的不可约束性。
为什么有的男人一周30次高潮,而其他的几乎不需要?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他们发现,只要忽略这种基本的人类生理需求就行了。
他们渴望变成大众的一份子,却背叛了他们自己的正当生理需要。
(让我联想到人际关系中的需求。
我们都有需求,为了满足需求我们去寻求人际关系,1.这是一件很正当地的事情2.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我们会去包装自己。
另外,我常会因为自己可能表现得不一样而羞愧,我这样会不会太奇怪(比如约某个女生,有时不喜欢网络聊天,聊天时说的话,自己做的事是否合适。
我以为这世上有一个处事规则在,实际是没有的),怎样怎样,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也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做的,因此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常,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不是吗)如果让人愉快和渴望的事被禁止了,那会让人困扰和着魔,想想这个。
6无知,别人无知和自己无知,都会让自己生活过得不如意。
别人无知会对你造成社会的舆论压力,人言可畏。
7金赛教授觉得自己可以完全把爱和性分开,以此来调节他们婚后性欲的满足情况,但别人并不一定可以,可能那会毁了别人的婚姻,
1 起初我不喜欢周杰伦的歌曲甚至不喜欢这个人,即使我压根儿就没好好地完整地听过几首他的歌,我认为他的人和歌得瑟比较脑残;到后来我睡觉前在耳机里面听东风破菊花台再到后来的青花瓷,听到方文山的词和他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旋律,喔,原来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好作品了。
2 我不喜欢那个到处做电视节目的余秋雨,我看过几本他的书,我觉得他作为他自己标榜的学者、“知识分子”,却写出让人味同嚼蜡的文字、在青歌赛上频频口误,应该是人品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从他的书畅销到在凤凰卫视的文化科普节目受喜爱来看,他的书和节目让更多的本来不爱读书青年对文化和文化鉴赏发生了兴趣。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他是可爱的。
3 有的人非常憎恨“90后”,看到他们就想痛扁,恨不能来一场专门感染这些孩子的瘟疫。
在他们眼里,90后和非主流是划等号的,而后者是眼下人渣的代表。
4 喔,这个世界上没有危言耸听的“垮掉的一代”,90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在像我们80后70后以前一样在专心上课在逃学在偷看小说在解数学物理题,在他们眼里,和我们一样那些非主流也是人渣。
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这些人同样会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
5 我们这个社会经常会发生一些让我们这些脑子没有贵恙的人感觉很迷惑的事情,例如几十个清华北大博士联名声讨于丹、“文艺青年”掌掴阎崇年、让小学生站在马路边向机动车敬礼。。。
6 罗素曾说一切的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把无知当个性的人太多,导致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令人遗憾的事情;善于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棍子打死是无知的人的共同特点,而那些无知而又巧于辩论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嘴巴、也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
数理逻辑他们是不学的,划等号是他们的天赋。
7 遗憾的是,无知跟学历、职业、年龄、权利没有任何关系。
8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不正直的事情不正直的人,灰色的事情灰色的人,如果眼中只有黑白,就会很苦恼。
如果你是一个无知却又标榜“正直”的人,那除了你自己痛苦以外,你很可能还会不断地将这种痛苦强加于你周围的人。
9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憎恨、为什么歧视,他们多半会停顿个2秒,然后坚定地回答你说“难道这需要理由吗?
”。
10 如果这些无知、标榜“正直”而又巧舌如簧的人成为了“不沉默的大多数”,那我们只能生活在谎言、伪善和充满偏见与歧视的世界中。
11 喔,很多人歧视跟他们不一样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就是变态,就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
可是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12 周围是喧闹的,你唯有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至少也是接近真相。
否则,你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谎言和伪善的世界中。
前几天看了《金赛性学教授》后,便一直在思考关于传统与道德的问题。
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初衷应该是为了避免由人们利己本能造成的的互相伤害。
除人类外的所有动物都是没有维持社会体系的道德规范的,我们见到的是弱肉强食的生物淘汰规律赤裸裸地呈现在自然界,但这不代表动物们是没有社会关系的。
雄狮为能与母狮交配会杀死幼狮而促使母狮发情。
但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会被允许发生在人类社会里的,人类有复杂于动物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感情上不能接受的行为,人类创造了道德来相互约束。
所以站在个体的角度看,道德的意义是正面和积极的。
道德规范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本能欲望相左,并使坚强的人感到压抑,使软弱的人变得虚伪。
但即使如此,道德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但既然道德的诞生是源于人们情感驱使而非纯粹的理性,而人们遵守道德时又需要服从理性而非纯粹的情感驱使的话,矛盾就出现了——每个人具备的情感和理性的形式和程度都是不一致的,所以道德标准也永远没办法统一。
更严重的是,在我们身边的道德中还掺有杂质。
道德中的杂质是指那些既非来自理性也非源自情感的东西,是在道德的发展过程中从其它意识形态里强加进来的东西。
例如反对同性恋的道德规范,其起源很大程度是来自人们的误解、偏见及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说出它的害处,但大多数人天然地厌恶它。
这类经不起推敲的道德规范还有很多。
故对于少部分不幸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的道德是很可怕的。
我们当然不应该置这少部分人的利益于不顾,但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全人类都具备完美的理性。
故此,我们只能渴求世界上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见。
大家在道德领域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物时,假如能判断其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的话,就请尽量宽容之。
道德是烈性药,而宽容是道德的解毒剂。
说回影片,金赛教授在从事人类性行为研究之前的课题是关于昆虫的,他花了二十年时间搜集了一百万只五倍子蜂标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两只五倍子蜂是相同的。
而当他开始人类性行为研究后,惊讶地发现人们只认同一种性行为是正常的——婚后的夫妻性行为。
但像同性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手淫等既不妨害他人利益,也不违背当事人意愿的性行为却被道德所清扫,这却是令人费解的。
金赛教授采访的其中一名男青年更是经历了最血腥野蛮的道德,他在十三岁时和自己的同性伴侣汤米在亲热时被家人发现,两人被残酷惩罚,汤米因此丧命,而他也在身上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痕。
当他带着憨厚的笑容对金赛教授说道,我不认为我做错了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带着那种偏见看待我时,金赛教授开始认识到人类的不同性行为不应当用“正常”和“不正常”去区别,而应当用“普通”和“罕见”去描述……片子是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的,金赛于1948年1月5日发表了他建立在大量的真实个例基础上著成的《男性性行为》一书,将人们普遍不能接受但却真实存在的情况置于大众眼前。
金赛的研究彻底改变了美国道德及文化领域中关于性的认识。
当大众被迫面对现实后,便都展开了反思。
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总是像钟摆般摇荡,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的。
于是在其后的六十年代,在矫枉过正的主流价值动荡下,美国迎来了性开放的革命。
绝大部分人认为这场社会动荡是源自金赛的研究,而抹杀了金赛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备的对真理无限渴求的高尚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勾勒出来的那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在性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对性话题的讳莫如深。
由于美国的初代移民是以在欧洲被迫害的清教徒和向往自由主义的人为主组成的,而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北美大陆则是贫瘠的蛮荒之地。
因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时放弃欧洲而奔赴北美的那批人,最起码要比留在欧洲的同胞善良和手脚干净一点。
就是这批善良和手脚干净的移民的后代,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承袭祖风地在性观念方面仍知识匮乏和有着羞于谈论的态度,甚至于与当时国共战争中的中国相比都是不相上下的保守愚昧的。
但这一切都因金赛的研究结果而改变。
我们以前常赞美一些真诚勇敢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为追求真理而遭到了掌权宗教或政体的迫害——像质疑了耶和华开天辟地的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否定了人类是亚当和夏娃的后裔的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时至今日,自然科学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尊重,自然科学家们极少因为学术研究而触犯传统和道德,当然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但远远不像社会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满途荆棘。
金赛在研究项目进行中受到的阻力和野蛮对待是必然的。
假如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如此接近道德伦理边缘的命题时,不具备为真理献身的高尚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更可怕的是金赛在研究中自己犯的错误。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实验室能提供与大环境隔绝的无尘、无菌甚至真空条件,但社会科学却不行,没有人能为金赛提供一个不带丝毫感情,只具备完美理性的助手或研究对象。
而当他把接近彻底理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带出实验,带入生活中时,他自己及身边助手的生活便因此陷入了一团糟糕之中。
金赛是一名既伟大又痛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从事的领域是如此敏感又缺乏前人经验。
他帮助很多人挽回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但他的研究结果在公众普遍的理性思维水平下也导致了负面的影响。
这部影片能给人很多思考的素材。
我认为,要避免现实中这种令人窒息的不美好,人们便要在追求道德的时候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是源自自己的情感驱使的,而不是脱离情感而单凭理性去约束的。
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所以关于希望提高所有人的德行标准来避免现实中的愚昧、野蛮、偏见的愿望,会否显得太理想主义呢?
推荐电影《金赛性学博士》,电影不香艳,其实有点小严肃。
这部电影讲离经叛道的金赛博士研究性学并发表《金赛性学报告》,这部报告是面谈了12000名美国人的惊人成果。
一、无知无畏,有知乃畏。
金赛博士研究性学的源头是他和新婚妻子鼓掌不合,请教专家后解决。
而且后续也接到学生的咨询,而学生的咨询,显现出大家对这块知识了解的贫乏。
在我们国家其实也有一样的情况,不少人对sex的了解是通过动作片或者旁听途说的一些消息。
之前曾经有专门教材,结果被家长举报了。
但其实,我们不妨认真了解一下sex方面的知识。
一方面,sex可以很快乐,多学习一下其中的规律会增加快乐。
另一方面,sex也可以很危险,可能导致传染病等,也可能导致意外怀孕。
而无知者无畏。
如果很无知,可能就会对sex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女性,因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很容易因为sex遭受伤害。
作为女儿和马上的新角色母亲,我能深切理解父母希望保护女儿的心情。
只是一味的隔绝可能会招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开诚布公、唤起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二、包容第一,拒绝评判。
影片中,金塞博士的团队在做访谈时,很多人问,我们这样正不正常?
而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其实,只要不违反法律、道德等规范,你无需考虑自己正不正常。
世界那么大,再奇特的爱好,都有人和你是同好。
而且,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自我,给世界留下点什么。
我们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正常。
三、金赛博士说sex是可以衡量的,爱则不可以。
两个都很重要,单纯sex的快乐是一种生理的快乐,是人类基因为了延续自己给我们钓的胡萝卜。
而爱让我们包容和升华这种快乐。
如果没有爱,我们的生活就像没有润滑剂的齿轮,很容易磕磕绊绊。
#电影推荐#电影影评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金教那种用科学的面貌客观对待研究,以研究之名乱伦伤害家人不可取。
这也就证明了不是所有人都配进行这种“研究”。
其二,定量的保守是有好处的,目前没有发掘怎样人为保持“定量保守”。
拿国内的社会现象举例,保守带给人们唯一的优点是让天性更加不稳定的人拥有更多羞耻心和社会压力,如果作出不道德的事情,外人的目光会逼迫他们承担更糟糕的后果。
可以说这种保守有助于管控最不道德的人,这是唯一的优点,但确实是优点。
想象没有这点大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出轨人士的天堂。
当然缺点无比显而易见,不需要过于赘述,无法平衡每个人内心对于这种保守的尺度。
其三,不需要过度纠结性与爱的关系。
翻了下短评,很多人看完就抠字眼问“性与爱到底什么关系呢?
”没看到心里去。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这部电影能告诉你什么东西,告诉你的一定不是某些固定答案,而是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掌控尺度就好,不必试图总结全部,没有什么定律适合全部人。
最后一段话真的很经典,是我出生到现在看到对绝大多数男女关系总结最到位的话了。
有些男人既渴女又厌女,有些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最后得不到好结果只能不胜惋惜,找各种借口替自己开脱,可怜了无辜的孩子被无限影响。
@2014-08-14 01:55:38
介于中国的性教育做得太差,应该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看看这电影。
有趣的电影 . 最后他的年轻学生问他:您研究了一辈子「性」为何从不提到「爱」呢 他说:It is unmeasurable, when it comes to love, we are all in the dark.
我觉得编剧还可以,其余的都还好。
相对于其它人物传记片 有关于性的人物和话题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深奥了点~~
凑合。
只作了故事层面的解释,深入的一概不了了之-05/17/20
到底想说啥囧
冥冥中有种力量让我看完字幕〜
感觉怪怪的,确实有点颠覆···
7/10,一流的传记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Kinsey也算是伟人了。
如果当下的天朝对性有这般的认知,那就三生有幸了!基情四射!
以为是性启蒙,但结果是包裹着性教学外衣的洗脑片, 让人不要婚前性行为,让人赶紧结婚,不结婚就不能性行为,严重误导婚前性行为是必要的,婚前不试,婚后再试发现不和谐再离婚代价就太大了
勇敢的炮灰~~~苦逼清教美国村民中的先锋盲子~~~
没有特别的冲击力,太温吞,可能也不能要求别人的人生太戏剧化。
工整的传记片,但缺一点质感,以及冲突的爆发。
我怎么有点不相信那,1920年的美国人会以为口交可以引起怀孕。不过片子拍的真好呀,我们要忠于肉体,改变观念,忠于自己,改变世界
他把科学研究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并执着于此,性不是洪水猛兽,围绕性的行为也是正常而自然的
在前往真理的路上,总是荆棘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