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马尔克斯原著,原因二《老无所依》猛人贾维尔.巴登主演,加上还有《中央车站》著名巴西大妈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助阵,这样的宏篇文艺巨制岂能错过?
遗憾的是如此重量级题材最终被好莱坞新线买走,南美或者西班牙语系竟无人能拍吗?!
尽管拍过《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的Mike Newell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毕竟显得不是那么拉丁的根红苗正。
19世纪末的哥伦比亚霍乱肆虐,清澈、纯洁如水的少男阿里萨爱上了同样清澈的少女费尔米纳、、、、、、这场高烧爱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后,阿里萨在垂暮之年终成正果得偿所愿。
贾维尔.巴登忧郁单纯、痛彻心肺的表演让我大受震撼!
大师笔下的架构大气磅礴纵横跨越50余载,少年阿里萨迈过青年、中年及老年始终对自己的心中至爱矢志不渝,这场刻骨铭心之爱单纯至极清澈至极!
伟大至极!
一部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拍成这样已很不易了,小说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涵盖和传递的信息量也不可相提并论,但它们各具优势。
重要的是是否带给了读者或观众足够真实的心灵撞击和巨大震撼。
这部影片做到了。
顺便提下,影片画面凄美动人,主题歌清亮高远余味悠长。
马尔克斯在一次访谈中说:“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
而我所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那一对情侣最后得到了幸福。
在我看来,快乐是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使之风行起来。
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而最后一句话是书中阿里萨的父亲说的。
对比马尔克斯的身世我发现,他其实把自己的人生一拆为二,分别装进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本巨著。
阿里萨曾与六百多个女人发生过远离爱情内核的肉体关系,把爱一直做到了老。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持久留存爱下去的能力,他要把真爱留给费尔明娜……我觉得任何一种或疯狂或平淡或热烈或偏执的人生都难言幸福二字,那么幸福是否真的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呢?
叔本华说,不是。
我认同这个答案。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今朝门庭清冷,等春至,必举国同庆 他乡苦病遍市,待拐点,定生机盎然 静候 春暖花开 国安宁 人团圆👪向来喜欢听书,前两天又听了一遍《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前只觉得那样深刻的爱情,支撑着阿里萨走过一生的仿佛是霍乱一般疯狂的爱情,现实中可能太少太少,那是来自大洋彼岸的哥伦比亚的故事。
而今我中华亦遭瘟疫,却让我彻底领略到了中华儿女的挚诚挚真挚深的爱。
《霍乱时期的爱情》亦可翻译为爱在瘟疫蔓延时,这种爱虽然不比阿里萨那般疯狂炙热,却是最真切深沉的感受,在这一艰难时期,只要我们心底有爱,执子之手,彼此扶持,定会攻坚克难!
在这寒冬暗夜里,看到你、想到你,是指引我前行的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凛冽风蚀骨,唯念粥可温!
就像是泰坦尼克号里,Jack 和Rose的誓言:My heart will go on!
——来自一个中国🇨🇳女孩的祝福❤️
电影改编自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
因为很喜欢这篇小说,所以理应阻止我去看电影。
然而我终于还是看了。
阿瑞萨的青春期被一小件一小件事情,一小段一小段变动频繁的组合镜头串起来,中间是一出又一出的仪式或聚集盛会。
叙述着往事,仿佛一把手术刀,动作快速而清晰,丝毫不慌乱。
但这把手术刀不是剖析用的,而是把一小块一小块肉割下来给你看,并且说,多么鲜活。
这么想着,我的胃突然就疼了起来。
难道昨天炖牛腩吃坏肚子了吗?
我可是按秘方放了一点醋,放了一些茶叶,加大料,炖了三个小时,炖得非常烂,入味。
做什么事,要入味,不都得花时间花心思。
我看了看DVD机,时间才过去33分钟,阿瑞萨就已经将终身许给佛米娜了。
好在我看过书,电影与书毕竟不同,尽管都是被观看。
话说回来,我也不记得书中的细节,但三个人物外貌模糊,形象却深刻。
模糊的人,在电影画面中突然面目清晰起来,是种奇怪的感觉。
这电影改编得好不好,我已经不是很在意,因为不自觉地,电影中所缺失的,小说文字之外的感受在脑子自动补了进去。
大抵仅凭表面看到的,除非非常了解或者用心体察,我们看到的都是恍惚的影子。
何况相对于小说,外在的层面上,这部电影做得太精致和浪漫了。
这叫做本末倒置,小说描绘的“现实”的粗砺,与感情上的隐忍和百转千回,电影弄反了。
最近常常“欲言又止”,惟恐祸从口出。
因言获罪的事故在读书时尚无知觉,上班时就不一样了。
比如必须提防让一部份人获得共鸣的同时,另一部份人却在腹诽。
这种临深履薄的心态让我感到厌烦,所以干脆不说话,为此,我在某个场域中树立的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形象。
如果有人断言我是个呆头呆脑的家伙,那也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我未必不会天然就是个呆头呆脑的家伙)只是这种怯懦不仅在工作中有所指涉,在嘉嘉跟前也这样,就让我有点惊慌失措了。
比如嘉嘉问我:《霍乱中的爱情》经典在哪里?
我心里想的就跟说的完全不一样,我说:阿瑞萨的极端之恋真是令人发指啊!
我确实对那么一个偏执狂感到震惊,如果世上没有“CJP”这个人,我也不相信会有人钟情到那种地步。
他跟很多人做爱,只因他不能与佛米娜相伴到老,每一位年轻女郎的胴体上都遍布着佛米娜的名字,比如,这是第627号佛米娜。
跟嘉嘉说的是这些,没有说的,就是关于阿瑞萨的母亲。
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反复地听着一首马头琴主音的曲子:《eternal horizon》。
来自イラナ。
像所有的纯音乐一样,我永远把握不到作者希望听众把握的涵义。
双鱼座理解力的挫败感简直固化到了内心深处,以致于在三番五次的偏差解读之后,我永远用得到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藉口:双鱼座嘛!
如果动用费斯廷格的认知理论,完全可以弄得很开心:不是我不能领会到说话人的意图,而是我永远能想到别人不能想到的方面,而并非想的不可行。
イラナ想要表达的是草原的孤寥空旷,一种对于纯璞自然的直观感受吗?
(我也不知道答案,对于那种作者刻意要在文本中掩藏的意识我总是置之不理)音乐文本足够的开放性让我对核心意识的揣摩丝毫不感兴趣,假使作者有封闭文本的意图那我绝对会歇斯底里地愤怒。
(如果我还可以被人称之为血气方刚的话)为了纪念我对这段音乐的激动之情,我剪了个光头。
《eternal horizon》对我现实生活的所有影响就是归结于这个动作:剪了个光头,而且非剪不可。
所有人类都以光头面世,召示着光头不是囚徒或和尚的身份象征,而是一种理念象征。
象征着反思和省视,以及对人性本源的探索: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
要不要重新来过?
也或者,是对母体的回归,一种安全感缺失之后的逃匿。
光头不是挑衅,而是脆弱到了极致,非得跟这个世界划清界限不可了。
头发的哲学意蕴由此彰显:既是青丝的朝气,又是白了少年头或皓首穷经的悲怆,既是白发三千丈、郁郁不得志的愁懑,又有寸寸青丝愁华年的情爱之痛。
光头的隐喻是对这个污浊世界的嗤之以鼻。
当然,相较这些繁复的哲学延伸,我的用义永远是再肤浅不过,这也是ARRON足以透析我的缘由所在。
我只是单纯地想:可不可以再回到老娘的腹中,重新开始一段生命呢?
如果可以做得更好,我一定会做得更好,而不是让老娘无所依傍地行走世间。
她所受过苦,她所不能被珍视的遗憾,统统会在我身上找到慰藉。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遍地狼藉。
《eternal horizon》,就是一首母亲的曲子,这是我所听出来的。
之所以别人毫无知觉,是因为他们不曾体会过我在母亲身上体会过的痛。
这不能怪他们。
理解某一型制的音乐,永远有一套建筑在特定知识形式上的理解框架。
《eternal horizon》说的是一个忧伤的母亲,她失去了丈夫(或者说她从未从丈夫身上得到什么爱,以至于丈夫就是一个幻景,一个莫须有),生命的重心就是她的儿子,除此之外,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是幽远,看不到尽头的孤独,就像你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样,草原上只有高飞的鹰隼,时不时发出高亢的哓鸣。
只有逝去回忆,才人感受到些许人世的温存。
如果足够悲观,兴许丁点温存也没有呢,只有冬日寒风划过的凛冽。
如果我跟嘉嘉说:《eternal horizon》是首关于母亲的曲子,她会不会觉得我矫情?
你知道,提及母亲的男子,多少让人觉得娘娘腔。
在绝大多少人构筑的认知框架里,娘娘腔绝不是男人所应该表现的样子,男人是勇猛、慓悍,言必称血腥、暴力、屠杀的,对不对?
(比如我对自己居然对《杀出个黎明》系列以及昆汀塔伦蒂诺所有片子来电而感到由衷地兴奋,这让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娘娘腔)虽然嘉嘉出于对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父权夫权男性本位透彻认知而生出对这种结构的藐视批判之精神,从而未必会对我的言辞表现出反感,但我还是没有说出口。
嘉嘉必须知道,我是个已被社会初步驯化了的人,被驯化就得有被驯化的样子,我必须表现出被驯化的姿态,不然就是不伦不类。
就像我从《eternal horizon》中听出的是孤独的母亲一样,《霍乱中的爱情》,真正留存在我心中,并且不打算遗忘的,永远只有阿瑞萨的母亲。
(请原谅我难于坚持在第一段里边所持有的那种轻松调侃的语气)阿瑞萨对佛米娜一见钟情,之后就是魂不守舍地写情书。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对于儿子的这种癫疯(昨日与嘉嘉讨论福柯,竟然忘了提及他的那本《疯癫与文明》,就此留笔)的追求,肯定不放在眼里,或是:由他去吧!
阿瑞萨的母亲却用隐忍地声调轻轻地说:爱情是转瞬即逝的光华,那位姑娘是谁?
人生或许就这么一次激情澎湃,或许一次过后就再也不会有。
儿子,老娘力挺你!
(怎么有点苗翠花的意味呢?
但阿氏之母绝对没有苗翠花那样的好命)阿氏之母(简称“阿母”)曾经是怎样的命运呢:丈夫风流成性,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到碰到足以让情欲燃烧的女人他就能马上持枪上阵,从不顾及家中寂寞的妻儿。
但是从她对儿子的教育看来,阿母虽然不能完整地拥有阿父的肉体,却仿佛拥有阿父给予的所有爱情。
而肉体的位置永远在爱情之下,这成了她从她的家庭中得到的唯一一线幸福。
(更负责任的说,这种幸福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妄想吧?
)所以她把阿父的作风潜在地灌输给阿瑞萨,疯狂地去爱吧!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即使失败,你也会因你曾经爱过而灵魂升华。
后来她疯了。
疯于何种原因,尚未可知。
也许是因为儿子的偏执与疯狂感染了她,让她陷入了对过去的臆想之中。
而一旦陷入过去,就是缠缠绵绵的痛:丈夫不好,至少不够好。
唯一的儿子执着于那名未明的已婚女人,毕生都在演练着丈夫的自私冷漠。
她看不到她儿子的未来,因为人生只有一个50年。
幸好她是在精神失范中结束人生,所以不会那么难过吧?
阿母和蔼伟大。
电影的镜头语言表达的无一不是她的慈祥,却纷繁复杂的内心。
她替儿子打理一切,在她尚有知觉的年月,保护他,体恤他,当儿子的靠山,为儿子的未来绸缪。
她永远是命悬一线的状态,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没有谁来保护她,她只是个孤寡的女子,偶尔会有隔壁的女子串门。
她首先想到的也是儿子可能幸福的婚姻。
可惜儿子辜负了她,儿子把心永远地留在了佛米娜身上,忽略了母亲考虑的一切。
彻头彻尾地忽略。
连死都是死在忽略之中,走过悲苦的人生,好不容易把儿子抚育成人,以为盼到了头,却一直没盼到头。
你发疯之后,身上是鲜艳的披挂,你曾经也是个美丽爱打扮的女人吧?
你把你的美丽耗在了一场半生不熟的爱情中吧?
你为什么还要怀念那场没有收梢的爱情呢?
你不甘心吧?
可是你实在无能为力了吧?
许多人认为你是阿瑞萨的母亲,他们都忘了你还是一个饱受苦憷又爱美的女人吧?
你存在于《霍乱中的爱情》,只是一个无足称道的伴生符吧?
现在我想告诉你:母亲,我知道你很难过,知道你在儿子面前表现的都是坚强的一面,你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直到把自己压垮,直到完全崩溃。
你死得如此沉默,如此凄惶。
我却惘然无知,注意力执著于一名莫名其妙却占据我内心的女人,而把你排斥于视野之外,我罪孽深重啊母亲!
但是还有什么可弥补呢?
当你游移的模糊的目光在辽远的空间寻找落点时,我不在你身边。
当你寂寞地站在草原中央,面对伏蛰于身旁的威胁时,我还是不在你身边。
如果重新来过,你会给我机会,让我做得更好吗?
你会在我陷入爱情时,毫不犹豫地鼓励我吗?
如果我那不切实际的爱,依旧坚持50年,你该怎么办?
那年失恋,我在电话中痛哭流涕。
母亲说:你要勇敢,没什么好畏惧的!
母亲后来又回电话:你好些了吗,傻孩子,爱情就是这样!
因为后果之不可捉摸,所以弥足珍贵、值得体验。
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慢慢长大。
那天告诉母亲说,自杀过一回,只是没死成。
母亲立刻哭成一片:你死了,我怎么办呢?
我怎么办呢?
我唯一的儿子,妈妈对于你的死,帮不上任何忙,妈妈怎么才能当个好妈妈呢?
我与母亲抱在一起,第一次感觉到母子连心的无可替代。
我不是个称心的儿子,我总是干着离经叛道的事,我也总是没那个好运气,人生发生了多大偏差,只有你一个人为我担当。
我把所有的苦痛都嫁接在你身上,还仍旧表现得满不在乎,让你一个人,反复地咀嚼我所给予的悲伤。
母亲,如果我告诉你,《霍乱中的爱情》让我觉醒,你还有没胆量相信呢?
愿意相信吗,还是你那一以贯之地保守呢?
我出的状态太多,你都吓怕了,对不对?
你为了我,停住了追逐爱情的脚步。
为了我,你一个人在深夜歌唱远逝的爱情。
如果不那么深明大义,你会比现在幸福很多吧?
深明大义与幸福是一对悖论吗,而这对悖论是我硬生生塞挤到了你的生命中吧?
在命运面前,我这么地怯懦和无力,让你失望极了,就像阿瑞萨的母亲对他一样吧?
可是我一点也不想这样,这绝不是我的本义,我不是阿瑞萨,也不会成为阿瑞萨,如果存在扭转的可能,我将不顾一切地去扭转,请相信我。
一定要信我。
过几天就是你生日,我想我会更有勇气大声对你说:我爱你。
整个周末都弥漫在凄风冷雨中,阴冷,潮湿,冷得够呛,是我最不喜欢的天气。
没有回家,困在寝室,嚼点干粮也就是一天,五天只正儿八经地吃了两餐饭。
每天就是上网上网上网。。。
即使是卡得要命的校园网,我还是用PPS看了三部电影《闻香识女人》、《似是故人来》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随手在PPS中点击的片子,却难得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你所信奉的,将你的人生坚持成一种传奇。。。。。。。
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坚持终于升华成传奇。
加西亚.马尔克思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没读过,初初看了下PPS上的评论,恶评如潮,我却很喜欢。
浓郁的南美风情,喧嚣,嘈杂,濡湿,艳丽,如影随形的瘟疫,如影随形的爱情。
从青涩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终于有人说:我等了你51年零九个月又四天。
那个少年不钟情?
能够把这种迷恋坚持一辈子靠的是什么?
——是信仰,对爱的信仰!
对于阿里萨而言,爱就像空气、水和食物一样,不可或缺,与其说阿里萨迷恋的是费尔米纳,不如说他迷恋的是爱的感觉,他说,爱情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
爱情就像霍乱,使人大汗淋漓,软弱无力,浑身颤抖,阿里萨的妈妈(认出来了,妈妈就是某一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央车站》里的那个女教师,喜欢她虽然皱纹深重,可是眼眸依旧清澈!
)抱着苍白的阿里萨说:可怜的孩子,你得了霍乱。
阿里萨说:不,妈妈,这是爱情!
——这种战栗他保持了一辈子!
这种人的确天赋异禀,时间,贫困,疾病,孤单 ,失望,甚至富贵,所有的所有都不能销蚀他的爱,即使他经历了无数的女人,享受了无数的床第之欢,他依然能够对费尔米纳说:我为你保持了处子之身。
不,不,我不是在反讽,因为他已经将灵与肉分离,他的确保有处子之灵,再没有女人能闯入他的世界一马平川。
即使是死亡,也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说:“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坚持吧,坚持让荒诞成为传奇,使平凡人成为天使。
是什么销蚀了我们的爱?
——爱情不仅有霍乱一样的症状,它还与霍乱一样,一旦患过此症就会产生抗体,直至终身免疫。
对于疾病,这是福音,然而,对于人生,这却是遗憾。
再也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爱了,我们终于学会斤斤计较,等价交换。
所以我们不是传奇,不是天使,玫瑰总是被面包打败。
最喜欢影片结尾,老态龙钟的两个人为了有不被打搅的共处时光,在泊岸的船上挂出了“此船已染霍乱”的标志,一场始于霍乱的爱又终于霍乱,或者,爱情本身就是一场霍乱?!
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终身未娶,他总是“逐林而居”,这个“林”是林徽因女士。
即使是在林女士已经去世,她的先生梁思成又娶了第二任太太的事实面前,他也没有改变对林女士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或者能给他一个公平的开始。
初见时不受掌控的心动,后来的执着也许只是因为求之而不得,最后是为习惯和顺从:有什么样的幸福比得上和着岁月一起见证你逐渐老去的容颜;在你不知晓的幽深角落安静地驻足,倾听时光哗哗流逝的声音,我们共有的记忆终于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我等了你51年4个月08天。
”花白头发,弓腰驼背的Florentino站在阳光明媚的客厅里,颤巍巍地开口,我的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和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男人,心思细腻而敏感,51年前宿命的一眼是他一生苦痛的开始:Fermine,Fermine,有着亚麻色长发的迷人少女,从此在他的心中扎下根、长出叶、生出刺、开出花,如此娇艳——也带来无比清晰的伤痕。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
”美丽的Fermine总是这样说。
某一日在人声鼎沸的集市,蓦然回首再见到年少时疯狂爱慕的面孔,她突然失去了所有感觉。
“就是这一刻,我觉得我不再爱你了。
”她决然离去,剩下呆立当场的Florentino,仿佛从天堂直落地狱。
这种流逝,连神也不能挽回的流逝,让那些心心念念以为永远的承诺可笑得像个谎言。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不爱一个人同样也不需要理由。
那只是漫长一生的开始。
她结婚、怀孕、生子、儿女成群,都是和另一个男人完成的;她的微笑她的哭泣她的恼怒她的娇嗔全部为另一个男人绽放,与己毫无干系。
最快乐的事,就是借着镇上公众活动带起拥挤人群的掩饰,远远地、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娇美的容颜;最多最多,在擦身而过的时候,脱下礼帽轻轻说一句:晚上好,Urbino太太。
于半个世纪的守望里,唯一有勇气说出的话。
“我会等她,等到她的丈夫去世。
”“可是你们都还年轻。
”“没关系,我会等下去。
”“我不怕死,我只怕自己变老,她的丈夫看起来越来越年轻,而我的样子却越来越憔悴了。
”“Fermine,我等这一天等了51年4个月08天。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
”“对我来说,它是真实的。
”他们终于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得以再次携手倾谈,然而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
两个老人,干枯消瘦、垂老熠熠,相携走向花园的那张长椅,长椅上50年前他刻下的“Fermine”还清晰如昨,物是,人未非;上天垂怜,我们都还活着。
她恐怕早已忘了当初拒绝他的理由,在婚姻层出不穷的烦恼中偶尔探出头呼吸她也会设想另一种可能:假如我那时嫁给了他。。。
但一切竟是设想,浮光掠影般跳跃着,须臾消失不见。
她也终未想到53年后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在黄黑相间的霍乱旗帜下,孤独漂于长河的邮船上,笨拙僵硬地在对方枯朽的身体上喘息。
“那究竟是什么呢?
爱情。。。
哦,爱情,爱情是最困难的事。。。
”Fermine如是说。
“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Florantino如是说,他早在53年7个月11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
对单身人士来说,今年这个情人节可能是对我们最友好的一个了。
因为疫情的影响,情侣们要么相互隔离,分隔两地;在一起的也没法儿出门过节,只能呆在家里。
在这个受疫情影响的情人节里,很多人都提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57岁那年创作的传世巨著,当时正是他的创作巅峰,语言行云流水,故事荡气回肠。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送信的报员爱上了富家女,碍于身份悬殊,富家女最后嫁给了一个体面的医生,邮报员也有了自己的人生。
彼此就这么相安无事地过了五十年,邮报员积累了大量财富,偶然得知了医生的死讯,拖着衰老的身躯赶去跟富家女表白,希望能再续前缘。
这样痴心不改、默默等待的桥段在小说市场上并不少见,但马尔克斯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心的布局让整个故事绽放了不一样的色彩。
尤其是,当这份爱置于瘟疫爆发的大背景下,更增添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200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被改编成电影,导演是刚刚执导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迈克·内威尔。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普世的爱情故事,它的人物是有弧光的,有光辉面,也有阴暗面。
因此,影片里的人物选角也就成了一大看点。
男主角佛罗伦蒂的扮演者是哈维尔·巴登。
在接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他刚刚凭借在《老无所依》里的表演获得第80届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第65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
但当初这个选角一出来,还是让很多人不满意,哈维尔·巴登的形象跟男主角佛罗伦蒂似乎相差甚远。
有很多人觉得哈维尔·巴登过于寻常和老实了,没有浪荡公子的痞帅。
他身上没有流连风月场所的痕迹,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和622个女人有过肌肤之亲的男人。
但我恰恰觉得,哈维尔·巴登的这种分寸是恰当的,因为他不仅有风流花心的一面,影片的重点放在了他对费尔米纳的痴情上。
这样一个痴情的角色就算花心算计,也难免透露出一点呆,这和影片工整的叙事是相得益彰的。
虽然这样的处理失去了马尔克斯在文字上的灵巧和浑厚,但它依旧很好地保留了南美大陆的风貌。
影片里有浓浓的、化不开的南美风情。
运河、渡口、轮船、带大檐帽的女人、顶着水果叫卖的小贩,还有油画质感的调色......这些东西无一不在强调故事发生在故事的发生地——南美,光是看画面,已经是一重享受了。
尽管如此,书迷们对这次改编的评价并不高,人们对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愫:因为它在文字层面的表达已经接近满分,大家在心里已经对书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完美的预设,所以对影视改编的期待值很高。
如果除掉过高的期待值的话,《霍乱时期的爱情》本身是很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抓人眼球:医生在自家花园里抓鹦鹉,突然倒地而亡。
丧钟声响起,昔日的邮报员佛罗伦蒂已经变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
他一把推开上一秒还在缱绻的女伴,冲到医生葬礼上跟富家女费尔米纳告白:“费尔米纳,我等了你51年9个月04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爱着你。
从我们第一次相遇,直到现在,我第一次向你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你,坚贞不渝。
”等来的是女主角的一句:“佛洛伦蒂,给我滚出去,滚。
”
顺着女主的思绪,她拿出当年通信时保留的男主的照片,镜头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五十年前的男主身上。
这桩陈年的感情在当时看起来也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初是通过书信交往定情的,因为女主父亲的反对,两人反而爱得更深了。
后来,女主举家移居到了另一个城市,女主在思念中过分美化了这段感情。
直到霍乱时期,费尔米纳重新见到佛罗伦蒂,她才突然领悟到,之前的感情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她果断地放弃了男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医生。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单相思的故事:佛罗伦蒂始终痴心不改,费尔米纳倒是有点儿「渣女」潜质。
镜头接着一切换,故事又滑向了另一个走向:佛罗伦蒂在漫长的五十年里,并非守身如玉,而是一直周旋在不同的女人身边,影片开头的那个女伴是他生命里经历过的第622个女人。
所以当五十多年后,男女主拖着并不年轻的身体躺在床上,佛罗伦蒂望着费尔米纳那干瘪的乳房对她说:“我一直为你保持着忠贞”时,成了整个故事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这是一句明显的谎话,因为佛罗伦蒂已经有过622个女伴了,但它又是一句确凿的实话。
因为他尽管有过622个女伴,但只对费尔米纳付出过真心。
“我对别人犯的错,都是为你写的诗”,这句话虽然渣,却是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的真实写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两个互相忠贞、道德上毫无指摘的人相爱,那样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
国产偶像剧里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桥段:霸道总裁爱上你,只钟情你一个。
这样的爱情理想,理想到失真。
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并不是忠贞的信男信女,他们是会计较利益得失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霍乱时期的爱情》才动人。
两个并不纯粹的普通人,越过千山万水,看过世间泥垢之后,还肯捧出真心去爱的那瞬间是最极致的浪漫。
我们普通人在经历的人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跟一个人分开,会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爱上别人,要经过很多人才能明白究竟哪个才是真爱。
在爱情面前,霍乱、瘟疫、天灾、人祸......或许只是检验它的手段之一罢了。
最后,这个情人节,不管你是不是单身,都希望你能好好过。
疫情结束,每一天都是适合恋爱的好日子。
她的父亲说,it's illusion,那是幻象。
而她还不以为幻。
一年之后,她再见他,她说,it's illusion, love is an illusion。
而他说,那不是幻象,那是几何,那是代数。
故事就是这样似真似幻。
之后,在她的生活中,他变成了影子、鬼魂,he is not a person, he is a shadow...he is a ghost.别人的影子与她有何干系?
可若要是自己的影子,心里的影子,那可有些糟,谁能割掉影子呢?
如果是魂,那就更可怕,不成了孽缘了?
他的叙述中所有那些女人的故事集中到一起,狂乱而不真实,却是许多女人存在的本相。
这样真真幻幻,极致的悲喜中其实有喜剧热闹狂欢的色彩,存在的真实、情感的样态串联不悖。
结尾说不好算是真实推演,还是终于达到了纯粹的理想幻境——死亡之前的无际完满。
霍乱时期的爱情 她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他, 不能再向前一步, 她躲在树后,逃开他寻找的眼: 这是她的爱情吗?
这个瘦小忧郁的男子, 那些爱的字和他有什么关系?
她转身离去。
她看到了他,却没看见爱情, 在那最美的年华转过身。
月的薄雾笼罩园中的玉兰, 她的美如同花瓣的锋刃, 斩断了梦,她关上阳台的纱窗。
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平稳到了老年,熬过了 日常的充盈和卫生间吸烟的时间。
他在无数的女人中, 在不同的城镇、河流, 继续书写给一个人的情书。
当他们再次相逢, 他看到一生里的她, 她看到了走向他们初会前 他和她的爱,遗忘了多年。
要用一生才能让爱显现。
他们驾船启航,挂起黄色的旗子, 霍乱的标志。
漫长的河流, 幽深的森林,流向死亡的最后岁月, 他们漂流而去。
2007
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暗自质疑,这不是爱情。
即使我又去翻阅了遍豆瓣知乎上被吹的天花乱坠的五星推荐书评,可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观点,这不是爱情。
作者是马尔克斯,在此之前还写过《百年孤独》,因为欣赏他别样的沉静和洞察力,所以昨天今天的时间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又看完了同名电影。
看到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一刻,我觉得想必是讲一个在大灾大难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是读到结尾也没觉得这场爱情和霍乱有多大关系。
难道就因为乌尔比诺医生是因医治霍乱技术高超而遇到费尔明娜,还是因为弗洛伦蒂诺的相思病疑似霍乱,亦或者就因为结尾处船上挂的霍乱旗,这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就能被囊括进书名了吗。
始终保持质疑。
再说一致好评的“爱情”两字,在我看来不过是三个麻瓜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罢了,不可被称之为爱情。
没错《霍乱》无愧于爱情百科全书的名号。
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些都能在书里找到。
可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这只是三个独立的人和各自所谓“爱情”下的百年孤独。
男二,乌尔比诺医生,虽然有缺点可我最喜欢的角色。
看得出作者几乎把一个男性应有的全部美德都集中在了医生身上:出身名门,血统高贵,长相英俊,并且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有爱心,一个天之骄子。
然后虽然他完美但和达萨之间没有爱情。
我以为,一开始医生所说的一见钟情只不过是因为达萨的高傲、严肃和力量,激发了医生的虚荣心和征服欲。
这点其实和男一弗洛伦蒂诺的感情大同小异,只不过医生胜在了门当户对。
后来两人的夫妻生活也不过是互相尊重却从来没有过激情,所以我可怜他在临死前对达萨说的那句:“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他到去世,也没有认清自己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多年下来习惯的陪伴。
我只能感叹他是可悲和孤独的,毕竟爱情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难找到。
费尔明娜·达萨,女主角光环下的她必然是美丽、优雅、高傲的。
但我认为她自始自终就没有爱过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她只爱她自己。
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让她接受阿里萨,青年时的从众和现实让她接受乌尔比诺,老年时的背叛和孤独让她再次接受阿里萨。
她的决定武断而直接,因为她只考虑她自己。
少女时期的费尔明娜是果敢反叛的,她被阿里萨热情洋溢的文字和诗人气质打动,背着父亲与他通信,活在她用想象构建的“爱情乐园”里。
显然她爱着的只是她用幻想出来的完美男人阿里萨,当这个“有着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的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很清楚的知道他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该破灭了。
男主,弗罗伦蒂诺·阿里萨,出身不好,其貌不扬,工作没多大出息。
全凭一副天生忧郁的气质被无数女人,自认为爱而生,饱读各类情诗,写情书洋洋洒洒犹如泉涌。
也就是靠着这些赢得了费尔明娜的好感。
失恋之后跌入了人生最低谷,终日萎靡不振。
在去异地谋差的船上被一个陌生女人强暴之后,变成了情场浪子。
然后他在假名“等候”费尔明娜重获自由之身的这五十多年里,到处寻花问柳,捕香猎艳。
得意的用满25个日记本记录了622条较长恋情的记录。
里面有寡妇,有有夫之妇,有别人的情人,有妓女,有精神病人,有他公司的下属,他家的女仆,甚至还有未成年少女。
如果他能做到为达萨放弃整片森林,那我自然同意称之为爱情。
可当下的我只觉得他下流无耻、没有半点责任心的人渣败类,这份虚无的感情不配叫作爱情。
就像陈奕迅《红玫瑰》里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弗罗伦蒂诺·阿里萨美名其曰的“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不过是他被拒绝之后必须得到的执着和自我原谅的解脱说辞罢了。
总结来说,这三个人不过是感情里最常见的三种悲剧。
一为把习惯陪伴和爱情相混淆,二为把自我幻想和爱情相混淆,三为把执着和爱情相混淆。
所以对于书名上提及的“爱情”,我个人表示提出质疑并且打上引号。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如此抨击这本书的同时还是推荐阅读的。
书里总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的,至少是让我认清爱情这个玩意是多么的难得。
反正之后的日子还长,70多岁的达萨和阿里萨才兜兜转转到了船上谈起爱情,相比之下我们都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去遇见、相处、理解、相爱、陪伴。
愿我的读者最后都能遇到真正的爱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lice可人儿的日常,同步更新。
难看貌似也不能怪导演。原著是如此的热衷于自说自话的叙述,情节反而不那么重要。改成电影就必须放弃原著的模式,因此增添了难度。
台词说,男主角应该很帅的。女主角也应该很美的。虽然男主角演技不错,但是也不能忽略外表的重要性吧?人丑就什么感觉都没了。时间跨度这么大,化妆术太差。女演员年龄段外表和内心感觉非常不靠谱。原著应该很好看。想看。
么得语言了
用身体睡了600多个女的,但却永远告诉别人自己念念不忘的永远只是那一位。而在念念不忘之后,还有回响,这才是牛X吧
看完首先一句话仍然是,爱情真可怕呀真可怕,第二点是,女主角在两个人都垂垂老矣时说的那句话,你的信让我获得peace,没错,是peace。。所以,人生的一切还是顺其自然而好,既然每个人老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会获得平和,年青时何必非要去追求它呢?
这个我爱死了的爱情故事居然选了这么一位女主角!年轻时候怎么会爱上这样长相的姑娘!但神奇之处在于她的老年扮相又很不错——导演真有远见。看一看马尔克斯的原文才算是真正领会到这个故事的真谛吧。
不知道为什么是最打动我的一本电影。。。每次有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我脑袋里想到的总是这一本。。。整本片子有一种气质,从演员到配乐到画面。。。
名著改编的电影,若想要战胜名著本身并成为经典,真的太难了。拍得不好自然是毁了名著,拍得好了观众一定忍不住想去看书,结果很可能,还是书更好。尤其已经先看过书,看电影的过程完全免不了各种比较,比如这部电影一开头,我就心想,这是改的什么鬼,也太大刀阔斧了,直接把书里开场的另一段爱情主旋律砍了个精光。除了年青时的女主角很美,故事也算部分忠于原著,其余就乏善可陈了,至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尾,明明只有痴心男主角这一个有情人吧。
怎么删成这德性了?这纯爱风格,完全不是马尔克思,成渡边淳一了啊!
比看一本小说节省很多时间,但是也有点没劲。
他只是爱上了他的痴情。
跳跃式的情景设定
我不懂啊,我不明白啊
电影之前请勿阅读
看完首先一句话仍然是,爱情真可怕呀真可怕,第二点是,女主角在两个人都垂垂老矣时说的那句话,你的信让我获得peace,没错,是peace。。所以,人生的一切还是顺其自然而好,既然每个人老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会获得平和,年青时何必非要去追求它呢?
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虽然不喜欢原著,也不能从书中感受到所谓的爱情,但我确实看过,而这部电影从选角、改编到运镜、音乐都只给我一个感觉:我不理解。
被海报所吸引
可以被纳入史上最毁原著电影集合。
穿越半个世纪,我依然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