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二宫看的,都说看不懂剧情的铺陈和二宫的演技,其实我不太理解,可能就是日本人才能懂的表达方式吧,全程其实都很催泪,好几次想流泪,但是流不出来啊,一想到日本是因为侵略他国,践踏别人的国土,凶暴的残害他国民众,导致核爆悲剧,我就实在无法留下同情的泪水……当权者因私利发动战争,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了,然而当今的日本政府(安倍之流)以及右翼仍旧蠢蠢欲动,不停地感谢其施虐下如此悲剧的祖宗们,那拍这种片子,到底是让谁反思呢,理解不了……
山田桑想通过电影和所有卡司的表演所传达的东西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
电影里场景切换的很妙,浓浓的昭和电影的取景角度。
很高兴Nino和山田桑合作这部电影,小百合妈妈真是美啊,每个表情动作表演的都让人很有触动。
加上教授的配乐,町子临走前给妈妈的拥抱那段真是胜过万言。
虽然妈妈去世了,但是浩二陪着妈妈,总归是个温馨的结局。
总是不忍心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每次看完都觉得备受启发,导演卡司都值得尊敬。
世界和平
其实看这部《如果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之前是很期待的,但看完却觉得失望,及不上预期的好。
就算是山田洋次,就算是二宫和也,也让我觉得这次过于煽情了。
反思战争,这次的立场是在战败国,战后的创伤隐隐作痛,很喜欢母子两回忆里的几段温情的小故事,然后想说6月17日,写 影评的今天居然是二宫和也的生日,好吧,谨以此篇拙作祝二狗生快!
二宫和也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第89届《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和第39届日本电影学奖优秀主演男优赏这样的双料影帝,凭良心讲,这个奖有点虚,二狗的表现真的略浮夸,不如老戏骨吉永小百合和黑木华妹纸自然。
当年《青之炎》《硫磺岛家书》《马拉松》这些真的是二狗演技大爆发的时刻,情感自然流露,表演不着痕迹,干净又让人印象深刻。
在九零后零零后的心目中已经是大叔年纪的二狗还可以演高中生大学生,也是童颜无敌了,可是人慢慢成熟起来之后,眼神里传达的信息已经不如青涩时期那么单纯了,如果说二狗那些早期经典演技我可以给他8分9分的成绩,这部作品我只能给他7分。
山田洋次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小津的影子,当然,这也是日式温情电影的一脉相承,山田是一个高产的导演,他擅长喜剧和反映普通平民生活的影片的创作,有“庶民剧大导”之称。
生离死别莫过于最痛的领悟,所以这样一部日式主旋律反战电影里摆出圣母姿态也算可以理解。
其实因为我们站的角度不同(我们是被法西斯铁蹄侵略的国家,而日本因为核爆成为二战“受害人”),你要我有代入感,那抱歉肯定不会有。
但是总体来说,对于情感表达和对战争的残酷认同度都是一致的。
想到佛家所云的业报,有因必有果,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
回到点评电影,影片中有几处小细节确实很打动人,这也是我一如既往喜欢山田作品的原因。
片头带出来水粉质感画质的复古昭和风就很吸引眼球了,当中浩二伴着门德尔松的音乐假装指挥的那段拍的也极美,光影和音乐配合的刚刚好。
母子两从宪兵司令部出来吃面的场景最让我泪目,母亲的爱是那么无私那么厚重,混着鼻涕的面汤也要一饮而尽,然后微笑着对母亲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
和恋人町子之间的情感线也是通过回忆杀来展现的,年轻恋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单纯而美好,黑木华虽然是九零后妹纸,但我们二狗童颜不老,甚至看起来还要比妹纸年轻呢,山田上一部作品《小小的家》里,黑木华的表演就不输松隆子,第一次看黑木华是在李狗嗨里,那个和阿拉伯的悠闲王子一起的森女系女律师,她身上有种复古的气质,完全契合影片的年代。
片尾是我最想吐槽的,母子二人渐渐走远,白色的背景下,出现了合唱团,这也圣母的太明显了…其实感觉山田洋次借此片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生者还能继续走向未来,逝去的人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了。
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来不及的告别,就像町子所说的,平时我们都没有和身边的人好好道个别,谁也不会想到也许那会是最后一次道别,可伤痛已经造成了,灾难已经发生了,如果不能好好的割舍前尘,那就只能画地为牢了。
确实,留下来的人会带着伤痛继续生活下去,要连着死去的人的份一起生活,坚强的活下去。
但无论如何,请努力站起来,继续前行!
最后想给坂本龙一的音乐加分!
坂本的配乐是对所有在原子弹爆炸以及战争中死难者们的镇魂曲。
观影结束后,在另一个房间看韩剧的妈妈问我刚刚的电影很悲伤么?
我说怎么?
她说,听音乐就感觉出来了。
足以可见,大师的配乐着实精彩。
最最后,要期待山田的新作品《家族之苦》了,是妻夫木聪、苍井优在《东京家族》后的情感延续么?
刚刚看完全片,平心而论,并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作品。
但是我还是全程泪崩,几乎嚎啕大哭。
是一部很细腻的,戳着心的电影。
看了一下评论,不出所料,果然有很多人开始批评说日本人装可怜了。
我只想说,做人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尽量不要带着仇恨的眼光去看待人,不要被偏见所迷惑。
温柔的对待这世界,所以自己也会被温柔的对待。
很多日式的反战作品,我觉得三观都是非常正确的,主旨大都是战争是罪恶的,它把普通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真正的反战就应该如此,关键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在于谁对谁错。
因为战争造成的痛苦,其实都是最普通的人在承担。
被战争伤害最多的,并不是战场上阵亡死伤的士兵,而是失去亲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无辜的普通人。
战争的罪恶在于它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点幸福,它满足的多是少数人的利益和好胜心而已。
日式的反战片多数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拍摄,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上战场的经验,很难从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本身。
然而你我都是他人的孩子,他人的父母,他人的亲友,我们从平凡人的故事上,可以比较轻松的带入自己的身份。
故而从平凡人的角度,更能体现反战这个题材。
对于日本人来说,最大的创伤正是那两颗原子弹,还有突然宣布战败后的经济毁灭还有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世间的人类,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大家都有血有肉,没有人会喜欢战争本身。
没有一位母亲会希望送自己的孩子上前线,没有一个家庭想要吃不饱穿不暖来支援军队,没有什么人以给他人制造不幸为乐。
对于多数人来说,战争不是他们决定的,他们所做的只有忠实的支持天皇的决定,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已。
日式反战片,反思的就是这一点。
最普通的人群,他们没有任何错,却因战争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难道不是一个拒绝战争的最佳原因么?
这世间的很多争斗都是从追究对错开始的,就像是战争,必然是由一面看似正义的旗帜开始。
正义邪恶,正确错误,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对普通人来说,善恶比对错更相关。
佛教里讲慈悲为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同情心,同理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
(微剧透)趁着还有记忆,赶快回来写点东西。
一个人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看电影,然后又踩着同样踏板的回程,我竟然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甚至自己是生是死,是人是鬼都有点混乱了。
就像大家出剧场时一个姑娘小声感叹说:「今自分はどこすら分からなくなってきた(现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图片2>看电影前我完全没有看过简介(我就是这样一个不称职的fan),看剧名猜测是个讲亲情的。
12:50场带初日舞台挨拶的转播,登场的是主演三人加导演。
nino一身褐色西转,头发偏分。
转播的好处就是有近景)。
然后给nino近景的时候我又在吐槽这家伙是不是又没上妆啊 = =。
之后提到了方言,才让我担心我能不能看懂了,别睡着就好(汗。
然后nino今天也有好好的跑火车,一句话逗得黒木妹子脸都红了。
然后有提问问吉永さん和nino演母子,有像似的地方吗?
然后吉永さん回答说:有人说过脸型很像,然后急性子的地方也很像,经常看到这人飞速卸妆回家(笑。
舞台挨拶也不过十多分钟,不过托此之福没有广告。
上次看bakuman放了十多分钟的广告我都要离席了好么!
剧情也是欢乐和压抑各占一半,前面浩二(nino的角色)还在调皮逗笑,后一幕话锋一转就压抑难受起来了。
还有画面的明暗也是,本身电影基本是以暗调为主,过去的回忆片段亮调子居多。
常常画面刚以暗调子结束就里面切换成亮掉的回忆。
现实虽惨,但远不及回忆那么触目惊心,用亮调来体现残酷,这种对比手法实在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更让人惊叹的还是主演们的演技,里面母子两人对手戏和独角戏意外很多,one cut也很多,有些部分甚至不像在对戏更像自言自语。
有很多时候被浩二的调皮捣蛋逗得会心一笑,有时候又被这个小捣蛋的率真弄得很伤感。
浩二是一个很率真很爱笑的少年(nino居然又演了个高中生?
大学生?
学生制服so帅气!
),坐在阶梯看母亲的眼神简直太温柔。
越是满含笑意就越显得悲伤,毕竟他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生与死,人与鬼,执着与放手的故事。
其实中途我就猜到了这部电影会如何结束。
里面印象很深的是まちこ(黒木妹子的角色)在发生原爆时,因肚子痛没去学校所以逃过一劫,几个月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归还朋友遗物的时候,那朋友的母亲得知她活下来的原因后,竟说“早知道我家女儿也装病好了。
”有心或无心,都给了まちこ一刀。
まちこ三年作为逝者的爱人照顾着母亲,不愿忘记,更多的是不敢忘记。
死去的人是痛苦的,然而偶然活下的人却也不能去追求幸福,因为这样会对不起死去的人。
当最后まちこ选择放手找到自己幸福的时候,我想我是松了一口气。
活着的人都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那谁还有权利幸福呢?
和我一起看首日这场的人意外年长的人很多,比例大概对半,甚至年长的人更多一点。
在最后电影院灯亮起来之前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散场的时候多数的人眼睛是红的。
大多数人没有和同行的人讨论剧情,都比较沉默。
大概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只需要静静的看,静静的体会就够了。
归途一回头又是日落,才发现这才是现实。
出之前一直很期待,有片源了也是第一时间看的,不过现在才来评论。
跟期待中相差甚远,故事很平淡。
立意上也是,反战的莫名其妙,战争发起国不反省自身只同意被扔原子弹?
可以明白电影思想过于直白也许无法过审的考虑,但是无法理解。
nino的演技确实是过猛了,但是我觉得这个锅不能他自己一个人背,弱胜剧本更弱但nino在里面演技就很正常,他在不同作品中如何塑造演技也不是有他一个人决定的吧。
母暮整体就有一种话剧风,这样的演技是符合要求的吧(虽然不讨喜)。
我只是觉得他是有演技的,可以演好的。
看明年的麒麟之舌吧。
也有好的地方。
比如碰鼻子那里演的真不错。
这个片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给我同样的感觉,一条狗,无缘无故咬你妈,妈妈被咬死了狗也被别人打死了,然后狗主人拍了一堆纪录片说我家狗狗有多可怜有多温顺,丝毫不提你妈被咬死的事实,全世界巡回展播。
而且在上映初期,不知道多少国民天团的迷妹给这个片奔走相告地宣传,买周边,真真是脑子有什么大病
<图片2>首先声明楼主我是一个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健康成长起来的根正苗红的爱国主义好青年,所以尽管有些“哈日”(日剧、日本综艺以及日货确实制作精良嘛),对于政治题材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我还是有着本能的反感。
这部电影也是强忍着本能打开的,不过幸好我看了。
全程哭哭笑笑,差点以为自己疯了。
以下是楼主的一些感想。
一、剧本和剧情故事的大背景设计为受原子弹轰炸后长崎市的一户普通家庭,丈夫早亡,大儿子战死缅甸,小儿从医却在某个寻常的日子进入学校后再没归来。
四口之家唯存母亲一人,从整个剧情看来母亲似乎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温柔善良坚忍,独自一人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母亲曾冲进司令部搭救儿子)。
小儿去世后,还能够本持善良本性几次劝解小儿未婚妻改嫁他人。
可是,町子真的订婚了,母亲一方面有着嫁女儿的不舍,一方面又忍不住埋怨为什么得到幸福的不是你(浩二)。
真的忍不住给编剧点赞,这是一部给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看的电影。
不是母亲变了,而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啊!
再善良的女人,她首先还是一个母亲。
如果可以,任何一个母亲都愿意以全世界为代价换回自己的孩子。
二、演员演技看了一下豆瓣和微博评论,对Nino 演技持批评意见的不少,很多人觉得演过了。
所以就先从二宫先生演的浩二开始好了。
浩二是活在母亲回忆里的二十岁大学生,正在热恋,人生尚未起步就已嘎然而止。
三年时间,对于活着的人或许已经沧海桑田,对于死去的人而言,除了清楚的知道自己已死这个事实,他的全部人生和思想还停留在当年的阳光正好中。
重返母亲身边自然还是当时年少模样。
话匣子的设定很是可爱,每次出场都是絮絮叨叨,妈妈睡觉时也不例外。
明明知道妈妈很是伤心自己已死这事,自己却时刻提醒着妈妈,我已经死去了呢。
一旦妈妈提到这点,立马嘟起小嘴,生着闷气(妈妈向浩二纠正对町子的称呼,是曾经将要成为妻子的人而不是妻子)。
傲娇又任性的态度像极了自己和爸妈的日常。
大概是因为心底笃定了不管自己怎么闹腾,爸妈都会包容自己,所以才敢肆无忌惮吧。
而眼看爸妈不开心了,自己反而更加难受。
这种别扭的心理也只能是对父母才适用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过这个体会,所以觉得Nino 用力过度了。
还有一点,每次和妈妈聊天聊到上海大叔时,浩二不耐烦的表情都好可爱。
妈妈对这个人显然是感激的,浩二确是莫名的讨厌他,各种小动作简直笑死,像极了日常生活中和爸妈谈起他们某个朋友的感觉。
多次出现之后,浩二终于在和母亲的交流以及自我反省中成长了,开始体谅、原谅,主动要求妈妈劝慰町子改嫁。
最后还反来劝慰母亲,并且和母亲一起离开。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不是Nino而是浩二。
关于小百合和黑木华,我觉得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他们的实力有目共睹,完全入戏。
永吉奶奶没能得最佳女主还真是有些遗憾呢!
三、场景布置这是一部全程在摄影棚拍摄的胶片电影,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处理真的好好。
原子弹爆炸那一段真心美翻了。
《特典making》里,导演对细节的要求细致到了浩二鞋子的破旧度以及系鞋带的方向。
(啊啊啊,忍不住吐槽了,我天朝的导演你倒是学习一下吧!
不是我们不爱国,明明有好的,我们为什么要忍受你的粗制滥造呢!
)
并不是影评,只是自己的观后感。
憋着太不舒服。
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大半是老人,七十岁上下的居多。
偶尔夹杂着几个nino的粉丝。
不禁会想,1945年出生的话,今年正好七十岁。
在座的人里,有童年经历过原爆,或有家人经历过的么。
如果有,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看这部电影的呢。
这些我都不得而知。
我旁边坐的是位老爷爷,和老伴一起来看,再旁边也是一对老年夫妇。
扯远了。
「母と暮らせば」。
电影刚开始的镜头,是1945年夏天的长崎,黑白的胶片,非常平淡的日常。
浩二像往常一样从家里出发,去长崎的医科大学上课。
越是平淡的开头,越是让人害怕看到接下来的那个瞬间。
原子弹落下的那一瞬间。
电影没有太多的描写。
那一刻,浩二正拿钢笔准备蘸墨水来抄笔记。
然后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我看到墨水瓶开始在强光里融化,包括浩二的手。
接下来我是不自觉闭上眼睛的。
生理本能的举动。
再睁开眼睛,镜头已到三年后的长崎。
三年后的8月9日,浩二的母亲和浩二的未婚妻町子去给他扫墓。
从墓地回来的那天后,母亲开始可以看到自己儿子的亡灵。
电影的设定是,母亲和小孩可以看到浩二的亡灵。
但是恕我无情,也仅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怎么都觉得,电影里的浩二并不存在。
这一切源于一个孤独母亲的幻想。
一位丈夫和长男都在战场上死去的母亲,自己唯一的依靠浩二也在原爆中死去,如果不靠着和儿子的那些回忆,这位母亲该怎么活下去。
对。
靠回忆。
所以整部电影的大多情节,都是母亲和浩二日常的对白。
たわいのない話。
如果放在其他设定下,一定是无聊到让人打瞌睡的对白。
(事实上我左边的那位年轻的日本妹子中途就昏睡过去)たわいのない話だけど、全部息子との思い出。
因为浩二的时间,已经在1945年8月9日那天停止了。
母亲是这个家里唯一一位战争的幸存者。
但是在我看来,母亲的生命也早在三年前浩二死去的那天戛然而止。
而代替母亲,迈出新的一步的,是浩二的恋人町子。
也是这部电影里的希望。
她在这三年里不曾忘记过浩二。
但是经由母亲的劝说,最终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不过她最终嫁给了一个战争中失去一条腿的军人。
其实她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正常人。
但是她选择嫁给那个看上去和她年龄外貌都不匹配的男人)在町子的回忆中,她一直觉得自己不该活下来。
她的好朋友都在那天死去,只有她因为肚子痛那天没去工厂活了下来。
她也许在内心的深处觉得自己不该获得幸福。
她的内心想法,我也不得而知。
整个影片,不管是母亲还是町子,我都可以看到战争带给她们深深的伤痛。
绝不是可以磨灭的那种。
长崎被爆70周年。
这部片子没有涉及太多政治因素。
只是通过一位平凡的母亲战后的一生,来记述那个痛苦的时代。
电影最后,母亲如愿在天堂和丈夫儿子团聚,永远在一起。
这在世人来看或许悲凉,邻居的大妈感叹母亲竟然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但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三年来母亲最快乐的时光。
浩二牵着她的手走到了天堂,伴随着无数亡灵的镇魂曲。
后话电影播放中,几次想失声痛哭。
但是日本人果然忍耐力太强。
大家都特别安静,只能听见细细簌簌掏纸巾的声音。
我右边的老爷爷从头到尾都没有动过。
我无法想象他们强大的内心。
我也为此拼命憋泪,憋了一个半小时。
这也是我看电影以来最难受的一个半小时。
母と暮せば在飞机上看了母と暮せば,红白时候吉永小百合出来纪念爆弹的时候想起来这部片,其实主要是为了看二狗子。
(误在长崎生活的中产阶级寡妇助产士伸子,先生死于肺结核,大儿子死于缅甸战场,二狗子演的读长崎医学院的小儿子浩二则死于爆弹当天。
是日在课堂上,二狗子的同学不经意透过窗外瞟到飞机,二狗子则在听老师讲心脏,镜头切到二狗子处,打开笔记本沾沾墨水正写笔记,然后原子弹的热浪就吞噬了教室书本和墨水和一切。
自此以后伸子就和不能忘记浩二的青梅竹马町子还有活下来的熟人相依为命,直到三年后的一个夜里伸子发现小儿子的亡灵回来了,于是展开了奇妙的对话。
在这期间伸子终究是让町子放手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拒绝了在黑市倒货很照顾她的上海大叔和他卖的货,然后最终自己一个人迎向了最后一次回来的小儿子的亡灵,终于团聚然后一起幸福的走向另一个世界了。
和之前看过一些的《硫磺岛家书》和去年褒贬不一的《永远的零》不太一样,《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立意似乎更偏向孤独痛苦和死亡。
在《硫磺岛》尤其是《永远的零》里,冈田准一饰演的男主角用他一定要活下来的理想感染了三浦春马饰演的青年人的爷爷和当年身边的所有人。
(《硫磺岛》里二狗子演的也是类似的角色,然后三浦春马饰演的少年在寻找中在影片的最后拥抱了一片蓝天。
在《如果和母亲》里,伸子的结局则是在除夕的前夕夜里一个人离世,留下的只有哭泣的邻居的“你怎么这么可怜呢伸子”。
整个片子里,儿子的亡灵甚至是可以当做一种伸子的幻想,在和儿子的对话和与儿子的回忆里,孤独伸子做了许多决定,劝町子去追求新幸福,拒绝了上海大叔的求婚,也不再买黑市货,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在和儿子的对话和与儿子的回忆里,核爆的故事伴随着时代的大幕被缓缓揭开,儿子浩二上学的时候被当做间谍,伸子和司令官据理力争“我的儿子一定是天皇的好子民,努力的青年学生”,虽然逃过了兵役逃过了地震缺没有逃过原子弹的人祸;伸子的先生死于当年的“绝症”肺结核,大儿子死于缅甸,町子学生的父亲则死于菲律宾,都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开辟的东南亚战场,町子的未婚夫虽然侥幸逃生但是也失去了一条腿,在再一次听到门德尔松的曲子降落人间时闪燃落泪;从核爆现场救出来的老师的最后模样和记录了这一切不久死于核辐射的善良的护士,模糊的不情愿的还原着地狱的惨状,拷问着町子和所有人是不是自己不应该活下来。
上海大叔卖力的在黑市倒货,管制的年代人人吃不饱,政府无力人们靠从黑市那里倒来吃的和美军的用品,然而也有人觉得有损节气而饿死,这成为伸子拒绝再买的理由,丢下炸弹的美军又来接管了日本,又要怎么面对他们呢?
日本就是这么没用才战败的吗?
伸子作为一个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们的女人,一个坚韧的操持着家庭的大和抚子式女性,最后则是选择让所有人身边的人继续走下去而自己追随儿子而去。
对她而言这已经改变的生活她已经无法继续,失去了的儿子和过去也不会回来。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果然设置了这样的一幕,以一种基督教的视角,伸子和儿子浩二在战争经历们组成的合唱团的歌声走向了好似天堂和天父住所的云上世界。
回想起整个影片的设定,伸子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当人们去往天堂,是不是才能与尘世的痛苦和解?
活着的人们永远无法了解,但伸子则是真诚的拥抱了死亡,与儿子永远在一起了。
如果说即使有一点点可疑的,似乎开了上帝视角的,《永远的零》里冈田准一饰演的男主有一种从战争和废墟里活下来建设一个新的日本想法,那么《如果和母亲》倒是真诚的从日常生活描写了战争的创伤和只有宗教才能救赎的痛苦。
因为电影里写的,那个时候活着的人大概是无法预知以后的日本是怎样的,即便抱着希望,又是要怎样建设一个新的日本呢?
这大概也成了《永远的零》在中国变得非常不受欢迎的一点原因。
但创伤和痛苦却是通感的,这直达的哀悼的深处,又引入Judith Butler的理论,这脆弱不安的人生,到底谁才是被哀悼的,谁逝去在无法哀悼的阴影里?
在《永远的零》的机战里,看不到的是美军飞行员的脸,缅甸,菲律宾甚至是中国韩国朝鲜,又有哪些看不见的脸没有被哀悼和纪念?
这场六十年前的战争和未来的世界已是我才疏学浅并不能理解和言说的了,但人类生存和痛苦从来都是真实和如形影相随,背负那些过去我在今天生存。
二宫这演技是怎么拿到影帝的 粉丝投票的吗!全程由吉永小百合黑木华带路发光
一个关于move on的故事
无敌的原爆题材 二宫的演技 神棍的结局 空洞的角色···
191110晚饭暂时不想看
山田洋次只要一跟吉永小百合合作或者拍反战主旋律,结果总是灵气尽失外加无趣
太无聊,实在看不下。青之炎的二宫有多灵,这里的二宫就有多呆。叹气。
华妹真是满分的可爱ớ ₃ờ 非常有古早韵味,同时又充满悲伤的电影。讲历史,个体的故事总是最打动人的,比宏大的叙事更动人。
平庸而显无聊,这种平庸到无趣的平庸,简直比烂更糟糕。
即便是nino迷妹如我,也不能按着良心说这是部好作品。日本主旋律,剧情铺陈何其假大空,nino凭此拿奖,只怕不是演技加分,而是政治因素吧。两颗星都给开头5分钟。
是《小小的家》的一次延续,即便情感再怎么细腻,这样一个带着浓厚悲剧色彩的故事依旧传达了山田洋次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特别是在对战后生活的表现上,艰苦且痛苦,有种被时局牵制的无奈和纠结。PS:这才是我印象中的黑木华,不需那么用力就可以把人物诠释得很到位。吉永小百合的表演让人心酸。
差
不能更多 双影帝凭啥?不如给家族之苦的妻夫木聪
???????????我只說一個事 二宮和也演技倒退了
去死去死!虽然我爱煞黑木华,但这种絮絮叨叨强调自己在二战中多受伤害的电影都该去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无以言表的悲伤 太孤独 真的更希望看到能被儿子的灵魂守护过得更好啊 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回忆让自己不要忘记悲伤 太残酷了 心碎的结局
总觉得有些生硬,虽然偶尔也会打动到我。
看过
最近杂念太多实在没法儿好好静下心来看,黑木华真是块温润的璞玉。
目前看的最差的一部山田洋次,故事的叙述和本身剧情都很无感。二宫和也和吉永小百合的母子组合很别扭。
母亲离世的戏四两拨千金,很有山田导演的风格,轻轻的挠着生死的痒,不动声色的就把最难的戏拍了。用愉悦代替了对生命的眷恋,然后比较后一场老爹老妈见到孤单的冰冷的肉身的反应,很有趣。影片大多是集中于母子二人对谈,对白部分不错,但二宫的表演太像戏剧,总有太过之嫌。黑木华又精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