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刚开始看到《The Hour》的时候,我就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主呢?
明明情节都进展到用诗歌表白了,彼此间却还是没有一点爱意涌现,甚至一季都要结束了,我却还在怀疑男主到底是不是gay。
那种长年西装马甲的文艺青年形象,就像是烙印般停留在我的记忆中。
Freddie自顾自的喋喋不休,理智却又情绪饱满的咄咄逼人,你不由得想象,在这副柔弱的身躯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力量?
这是我对小本的最初印象。
这几年里,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小本其他的作品。
从孤独天才的杀人犯到复杂霸气的英格兰帝王,角色千差万别,我却始终能从中感受到些微的只属于小本的色彩。
那不可言说的孤独,想要从孱弱的身体下爆发出的骇人力量,让人不可忽视的同时,却也忍不住心生不舍,心疼他的过分坚强。
然后,到了《Lighting》,小成本独立片,小规模上映,却因为是他公开出柜后的第一部影片而变得意义非凡。
这不是小本第一次演同性恋,却是最让我感觉舒服的一次。
和他的眼泪相比,沉浸在爱中的微笑才更让我动容。
看着他和爱人躺在床上,互相凝视,互诉衷肠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那双眸中快要溢出来的深情,爱人之间不经意的小动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最让我欣喜的是,小本在里面流露出的柔弱一面。
他可以赤裸着身体在爱人身上翻滚,恶作剧地伸出手拽掉胸前的细毛,也可以忍不住落泪,恳求离去中的人再闻一次自己身上的味道。
这样生活化的小本,让人想要隔着屏幕去拥抱一下。
看着小本雪白的身体,我总忍不住恍惚,觉得还是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年,可是一抬眼,脖子上两道深深的细纹却把我拉回了现实。
尽管容颜依旧,小本也早已跨过而立之年了。
低调、谦逊、羞涩的特性没有改变,但真实生活中,小本一定是个有自己想法的成熟男人。
作为影迷,不能强求他什么,但只要小本对表演热爱的心不变,更多更好的作品一定会不断呈现,至于私下的生活,就留给小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第一遍看完有种闷住的感觉,感觉说到很多点但都没说透,为了弄清楚到底哪些点没说透于是二刷,二刷时基本上一直在心里默默弹幕。
因为小本+导演的东方背景所以期待有点过高。
中文台词不够顺,翻译的语调也有些小学生念课文的僵硬感,所以感觉略怪。
再加上翻译身上没什么戏剧点,就显得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些尴尬。
人物的性格稍微有点弱,尤其是儿子和翻译,不过也可能跟小哥表现力比较弱有关,好几次错觉他就是来衬小本和郑佩佩的。
有些地方,用视觉语言可以表现得更好的,但导演选择了用对白说出来的方式。
少数戏剧冲突的位置可以略作调整。
有一些线索放在了不易察觉的细节上,如果能提出来就更好了。
有些地方好像对白和旁白区分不明确,二刷的时候发现其实是导演要的镜头剪辑方式。
到最后也没理顺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每个人的态度都有些模糊,故事线也感觉缺了点什么不够完整。
最后总得来说觉得导演想表达的点很多也很散,以至于难以用单一的故事线串起来,这也影响到故事发展的逻辑有时不太看得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过的一篇命题作文,第一遍写的时候想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结果篇幅严重超长而且自己也觉得越写越写不清楚。
第二遍再写的时候把所有的个人感情全部关掉只留下一条伟光正的思路,顺利地完成了一篇符合考试要求的东西。
先这么多吧。
有空再做修改。
同志电影拍到现在,除了尺度可以屡破新高之外,似乎很难再找到更特别,或更引人的切入口。
儿子去世,身在异国语言不通的母亲面对儿子的老外男友,很容易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电影一定会拿同性感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时的尴尬与遮掩来作文章。
似乎都可以想的到那些画面——东方儿子生前是怎样的欲言又止,母亲明明心知肚明却又故作镇定的逞强,西方男友面对永失我爱和沟通不能时的心急。
没错,这些电影里都无一幸免的提及。
但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给了人们另一个答案:一切并不只无法面对儿子是gay,而是母亲的私心和嫉妒,“我儿子的爱被别人分享了”。
人们谈及《断臂山》里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动人,就是因为那是纯粹的爱,无关男女。
很多时候,母亲面对儿子是同性恋时的抵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嫉妒爱被分享,不只因性别。
这一道理在人们讨论儿媳和婆婆之间天生的矛盾时很容易想到和想通。
其实,这世间不仅爱相通,连嫉妒心都是一样的。
电影里,母亲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唯一一句提及儿子男友的台词就是:“你对他太好了,我才是你的家人,我也很重要。
”你看,母亲只是单纯地嫉妒。
如果换成女友,母亲或许还是这句话,只不过会更加直接罢了。
除了儿子、母亲和男友这组三角关系之外,电影还加入了女翻译和追求母亲的老头两个角色。
一个负责翻译母亲和男友、老外的对话,一个负责母亲在儿子之外的对异性的情感寄托。
妙的是,这些关系恰恰又表达了电影的另一个主旨——阻隔人与人沟通的反而最不是语言本身。
在女翻译介入之前,言语不通的母亲与老头跳舞、送花、接吻,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与浪漫。
反而是开始了解彼此所言之语后,嫌隙、差异、矛盾才纷纷涌出,最后一拍两散。
儿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
儿子虽然说中文,但与母亲的沟通却最最没有抓住要点。
他以为是同性之爱让她嫌弃,她要的却只是他多陪在自己身边多一点。
电影的最后,母亲和儿子男友的一番对话,吐露心声,没有再翻译,但从彼此的眼神和表情中却感觉得出,他们都懂了彼此。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人遗憾。
前面近四分之三的部分都很流畅,情感与情节铺陈的都很好,感人之处和笑料分配均匀,音乐也非常动人。
但结尾却一下子把这种淡定的氛围打乱了。
母亲与男友激烈的争吵后,隔天两人就莫名其妙地袒露心扉,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暗示与铺垫,好像硬生生地删了一场至重要的戏,然后就戛然而止。
母亲和儿子的一些中文台词才有些生硬,太像照本宣科地念白,让人出戏。
最后不得不说,小本同学太适合这个角色了,弱受就是他的代名词!!
看完《轻轻摇晃》(Lilting),有些征住了,不知该说些什么,且胡乱说几句吧,作为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有想法的英国影片。
导演想要讲的故事,大致是凯去逝后,凯的男友Richard代替凯照顾母亲,两个毫无血缘亲情的陌生人,在碰撞中互相理解了彼此。
这是主线,东西文化的冲突,爱人与母子情感的冲突,性取向的冲突。
副线是凯与母亲珍之间的母子情,母亲因儿子不接自己与他同住而不满,认为儿子喜欢室友多于自己,儿子因不能接母亲及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内疚,却最终在去接母亲来家里吃饭的路上遇到车祸而死。
副线配合主线,推动剧情的发展,相互交叉,转场频繁,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演绎得风生水起。
忧伤是影片的基调。
长镜头的运用让剧情显得缓慢而又凝重,但适时出现的音乐冲淡了悲伤,风趣老头亚伦频频给影片增添笑料,从而,观众不会陷入伤感。
男女主角很大牌。
男主角是本·卫肖是英国一个很红的影星,曾主演过《香水》、《云图》。
在此片中他饰演同志爱人Richard,表演也很精彩,一些表情细节很到位,基本上由他撑起了这部戏。
女主角是郑佩佩,国人都知道她,香港最早一代的武侠女星,演过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碧眼狐狸一角,最知名的角色莫过于《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夫人。
郑佩佩饰演的柬埔寨华人母亲珍,脸部表情僵硬不柔合,满怀戒备,独居老人院,不懂英语,是个令人同情的角色。
但她却很自尊,隐忍悲伤,不肯示弱,即使在见到儿子的骨灰、遗物时也没有落泪或号啕大哭,和一般的中国老太太不一样。
这两位主演对感情的处理,让人恍然不觉那是发生在英国的故事。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
据说,拍摄这部影片的仅花费1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120万不到,这样的经费,难得能邀请到本·卫肖参演。
导演Hong Khaou也是位华人,初次执导,他很欣赏王家卫的电影。
所以,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会发现片名很文艺,镜头拍摄也文艺,片初的歌曲《夜来香》,及片尾的独舞及窗外的阳光照亮室内,都隐有王家卫的影子。
在冲突中互相理解是影片的主调。
母亲珍对儿子凯不理解,因为她觉得凯更喜欢室友,从而珍对凯的室友也有一点介怀、嫉妒和不满。
凯与男友Richard同居,他不想让母亲伤心,却又不能接母亲来与自己和男友同住,因为那是男友的房子,且怕母亲察觉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
凯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哀愁。
凯的男友Richard在凯去逝后忍住悲伤,想方设法照顾凯的母亲,为她请来翻译,撮合珍与亚伦的感情,为她出老人院的费用。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情感的冲突,这样的故事情节,想来很有戏剧性,导演掌控得不错,没有歇斯底里,一切都是淡淡的,隐忍。
因为爱着同一个人,Richard与珍在一场大冲突后,互相妥协了,他们俩一个说英文,一个讲中文,互相坦诚,互相听不懂,但眼睛凝视彼此,却又理解了对方。
那一刹那,凝重的氛围豁然开朗,阳光照进心房,一对又一对相爱的人在音乐中轻轻摇晃。
轻轻摇晃(Lilting),旋律轻快,在观影时我曾疑惑于这个片名,这与剧情有何相关?
但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情感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左右摇摆,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最终要战胜悲伤,向希望前进。
暂时写这些吧,我的思路也在轻轻摇晃,需要慢慢回味。
之前就看了这部电影,发现自己反而对自己身处的文化圈子不太理解了。
珍的强硬,凯的逃避,都让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
最近在读《生育制度》,好像理解珍最后说的孩子对父母总是心怀愧疚的原因了,确实是无解。
她一切的一切都给了他,他背负感情,可是他和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标准、隔着理想与现实。
他像一只风筝,被亲情的线牵着,被社会变迁的狂风撕扯着,他渴望飞走,也恐惧线断。
他愧疚着无法面对,只能把她推得更远,以此逃避。
故事因为他的死,就停留在挣扎的地方。
一切都无解,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理查德是个好孩子,但是他永远无法理解凯的挣扎。
凯的愧疚和恐惧是文化赋予的。
但就像尼采说的That will fly, fly at last,如果故事能继续下去,相信无论是以什么样方式,凯都将向珍坦白。
不论是激烈的冲突,还是默默承受。
事情发生了,总有解决的办法,只有戛然而止的,才最令人叹息。
从小到大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的经历让我对于在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或者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相处很感兴趣。
这是一部很有层次的片子,从角色的定位和叙事手段都呈现了不同文化下的错位与呼应。
这个片子里有关于妻子和丈夫的故事,有单亲母亲与儿子的故事,有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和纠结,不同文化下对于恋爱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及作为翻译的女生与片中的各个角色的关系(她翻译,双方都通过她来表达,而她在翻译双方的表达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她也加入。
就如同她自己的身份,新一代移民的华裔。
)母亲对于被指出用过度的内疚感控制自己的儿子的时候。
她说:有的时候,那些内疚感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当父母老去。
作为儿女的我们就会不自主地有种内疚感。
想让父母过上好生活的内疚感。
并不是父母想要给孩子加上的。
突然有种感叹就是,这些其实也都是我们要经历的功课。
很多事情发生,因为这件事情本来的规律就是这样。
却让人不免会用一种感伤的感觉。
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日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开幕影片郑佩佩饰演的母亲是一个不讲英语的柬埔寨华人,为了和儿子团聚只身来到英国,却因为儿子的“室友”,不愿、也不能搬去和儿子同住,直到儿子因车祸去世,才第一次来到了儿子的家。
儿子口中的“室友”,是他的同性恋男友。
终于鼓起勇气,即将向母亲坦白的男孩不幸车祸身亡,他悲伤欲绝的男友想尽一切办法,替他死去的爱人尽孝,甚至为自己的准”岳母“介绍男友,让她在异国他乡不再孤单。
可是母亲却莫名的讨厌这个年轻人,对于他一切帮助和关心,毫不领情,而男孩依然对于这个脾气古怪的“岳母”不离不弃。
这段“岳母”和“男婿”之间的对手戏中, 郑佩佩和Ben Whishaw把两个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个角色都让观众深深同情。
导演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精准、细腻的拿捏让人佩服。
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是不讲英语的母亲和她约会的老头的所有沟通都要借助一个华人女孩的翻译,这似乎重复的翻译却在一中一英的转换把角色间的文化差异、情感冲突和人性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惊叹于这位生于东南亚长于英国的华人导演对于中西文化的深谙。
电影的基调,正像Lilting这个名字,婉约而细腻,悲伤却温暖,儿子与男友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 男孩对于爱人母亲的关心,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思念,就像一首轻柔婉转的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观众心中慢慢流淌。
(未完待续)
我看过很多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比如清新的《爱在暹罗》,经典的《断背山》,还有比较劲爆的《自由坠落》一类,当然也不乏很过GV,不过这一部给了我不同的感觉。
其原因就在于它从梦幻翱翔的天空坠到了地上,切实地还原生活,直击了同性恋者们一直不能面对的现实,更揭露了很多想要出柜但苦于各方面压力无法出柜,只得苦苦隐瞒自身,在夜深人静之时自我消遣或“草草了事”的尴尬、无奈,究其原因,就像影片中Richard说的那样,“GUILT”. Richard以为这种内心无法摆脱的愧疚感是源于他的恋人Kai的母亲强加于他,但母亲的一番话说得字字珠玑。
那种愧疚感是无法抹去的。
就算没有母亲的依赖,那愧疚感就会消失吗?
不会的,那是一种恐惧感,恐惧父母或是异样的眼光,或是犀利的冷嘲热讽,这还算是轻些的吧?
在当代社会,我们的21世纪,我们的2015年,又有哪一个家庭(尤其是我们亚洲国家的家庭)能够“容忍”自己的儿子、女儿是同性恋?
这种不同的性取向在我们看来是一种病态,或者至少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
久而久之,子女们的潜意识里也渐渐形成了一种“同性恋是不光彩的事情“这种异常的想法。
可是这本身并不是不光彩的。
就像张国荣在《烟火》中唱过”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难道这世界上只有红色的烟火是漂亮的,紫色的烟火就是丑陋的吗?
Nonsense!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我们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可是这种对家庭、对社会的内疚感真的能让同性恋者们追求到想要的幸福吗?
影片中的Kai给了我们答案。
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
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
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
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
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
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
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
大愛!
今天乘着欧盟电影展的东风,和漆小姐去了高端的法国文化中心看了《轻轻摇晃》,没错,就是那部小本和郑佩佩合作的让我期待已久的电影。
导演洪皓也来了现场做Q&A,作为一个越南裔,从伦敦坐飞机来北京参加这个活动还是挺敬业的。
整部电影就像题目lilting一样,从叙事到摄影到对白到氛围,就是一种轻轻摇晃着的柔和感,很多段落还算是有味道,(小本的一举一动都好看到让我颤抖)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交流过程中,导演说这是一部半自传的片子,自己确实出生在柬埔寨生活在伦敦,母亲也是久久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他不断提到这不仅仅是一部描述同性恋和出柜的片子,它在着重表述文化与语言的隔阂。
我和漆小姐讨论一番便发现了问题何在。
导演对他要着重表达的东西看的实在有些浅薄,把妈塑造成了一个倔强无理可怜之人,作为一位母亲,丈夫去世,孩子去世,身处异乡,孤单无助,对于孩子的同性恋男友怀有复杂的视角,这么复杂的人物,可片子中的有建树的心理描写实在少的可怜,片子自然上不了很高的档次。
仔细想想倒像是导演作为一个儿子用一部电影来表现自己对于母亲那么多年生活状态的反感与不解。
应该看到的,复杂深刻的文化隔阂,以及导演在其中挣扎的面对它的态度,显得羸弱而冷酷。
附:导演在交流中提到一句话:“因为kai(死了的男主)还太年轻,他完全不懂得其实自己是同性恋根本不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
”本人听完以后无限感慨,谨以此句献给一位刚刚离我远去的朋友。
人的悲喜无法相通
不禁联想到喜宴,虽然不公平但是差了不少啊,本喵温软酥萌,郑佩佩还是有种侠女的生涩感特别出戏。。明明拍成短片就够了
2014/06/25 本届电影节最期待影片。文化冲击表达得还可以,虽然有点制式,倒也真诚,感人。只是中文对白太生硬,大段的对白双语翻译看着有点沉闷。摄影美,剪辑好华丽。话说,小本各种飚戏,完全被迷昏了好吗!
整体演技都很一般,但看到后半段很痛,不是母亲与“儿子”隐忍情感表达的痛,也不是儿子与“儿子”爱情未果的痛。就是在恍惚性少数群体的家庭困境与挣扎,以及为爱发电的QAF中文站大号也被封号夭折,要不他们,真的很难会看到本卫肖和郑佩佩老师的合作,无比感恩“盗火者”的他们。
剧本很差,情节也生硬,全靠摄影撑场面。整个电影就像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实在没有什么深入和挖掘的。
翻譯的設計還算別出心裁,但也只是點。鄭佩佩很多台詞(中文)寫得彆扭、不生活化,就算她是個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角色,也不能這樣啊,英文台詞就好很多。角色性格曲線很跳,不停暴走;編劇似乎打算用插入的多段閃回,在情感上支援這個跳躍,只是沒有成功。
又是一部影評比電影本身還能打動人的片子
看了个文艺片还笑成个傻逼~~~小本演技太棒!!!
啊,我心都要碎了。轻轻一晃,留下涟漪还未散去。
东西方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与情爱的矛盾在他们身上碰撞着,将同志情感与移民故事巧妙的结合到一起,故事细腻,摄影微妙,表演生动,但是觉得有种距离感。
期望过高 故事过于苍白 本喵好软
爱情总是因为一方的离去而变得凄美,但影片又不仅于此,整个故事浪漫极了。最终珍并没有知道他们的故事,竟觉得有些遗憾,但这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
失望。
摄影加剪辑加卫肖同学的演技
温情风吧,但是很一般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母子之间的不理解
语言的设定不可避免造成了情节的生涩和节奏的错乱,同时也成了逻辑上最大的硬伤。实在看不下去,一分给本.卫肖的表演吧,其他真的乏善可陈。
说实在的 如果没有小本 这将是一部非常干枯的电影 叙事方法和镜头我都不是很喜欢 故事也心塞的不行 不过也许一些电影就是为了其中的一个人而熠熠生辉的吧
我看过这部电影!奈何剧情已经忘了差不多了!
重点在讲母亲和小本对kai的爱,小本和Kai母紧张关系的和解,中西文化冲突和性向的接受问题作为辅料。前有《喜宴》,《轻轻摇晃》就显得单薄。有些画面的衔接还是蛮有意思,但小本和郑佩佩在这部片里的演技都只能说平平。电影也欠火候的感觉。多一些小本和kai的情感铺垫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