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导演,《刺青》可以那么的言之无物,而《漂浪青春》却让人看到千帆过尽不明白是周美玲的导功瞬间提升了,还是来自于她新收获的感悟我想起一位朋友她最深远的一段感情也是发生在某个女孩子身上但后来,她因为第三个女孩子转身离开了而第三个女孩子后来也因为第四个女孩子转投男孩子怀抱了第三个女孩子为那个女孩自杀过一次也为后来的男友堕胎一次而我的朋友从纠缠其中再到一路看着这一切发生发展成为过往,10年就过去了所以我看《漂浪青春》的时候,感觉重点不在于“同”字,在青春二字可以调查一下,“拉拉”这个称谓在中国究竟出现于何时,还有T和P应该不超过10年吧青春呢,青春在你心目中是多长的时间范畴,又或是到老亦有的心态?
所有同性相吸的人们,大抵青春年少反之则不然且令人哗然,“所有青春年少的人们,大抵同性相吸”因此我说,G 和 L们,他们是千姿百态的青春之一他们的爱情当然亦是千姿百态的爱情之一,这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见到,把女同生活表述到老死层面。
而一旦谈及殊途同归的“死亡”,所有人无论国界阶层抑或性取向便没有分别了爱情是不是地老天荒至死不渝,古往今来有千千万万的正方反方而中国拉拉们的爱情是否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的确就处在有待检验的时期因为,恐怕还甚少有人去到天命之年无论男女,40岁都绝对还有追逐爱情的精气神儿,也绝对有可能轰轰烈烈但,50岁、60岁呢?
作为女孩子,你和你的爱人50岁的时候,面对着彼此,依旧可以谈笑风生,依旧可以出入消费场所吃饭唱歌喝酒打台球60岁的时候,即便只是每天起床后一起吃早餐看报纸然后出门买菜散步赏花晒太阳聊天,依旧可以出双入对,并且浓情蜜意地笑谈20岁时纠结于彼此之间的、如夏花般绚烂的女孩子们是这样吗?
有可能的。
我相信有人可以做到。
可能也有一部分人会说,她们将在27岁或是30岁自杀升天我有时会想象自己面颊凹陷、皮肤松弛、头发稀疏花白、身体布满老年斑的样子其实《漂浪青春》里,不过只有水莲这一幕在讲述老年拉拉的境况妹狗、竹篙、菁菁,她们这些角色就和其它所有关于拉拉的影视作品一样无非是being以及will be拉拉的青春年华的女孩子们在现如今,这样的女孩子浩如烟海,还有更庞大的队伍处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可是,会不会有一个“将来完成时”的时间点,这些女孩子终究与旁人无异,只是在她们自己心里,回想过往的青春时,她们会用上一个过去式的“was”。
我说的是现实,而不是电影。
电影里,只有水莲这个老年角色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从一而终即便如此,我们看到她从一而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她的爱人先行一步这是命运之不可控的部分,又或者,是导演无法找到一个可以饰演老年T的人又或者,当T活到老年,皆不似T?
我们也可以说阿彦也代表了从一而终的G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她那位爱人先生的背叛行径且,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艾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代价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一位老年痴呆的L和一位被劈腿且患上艾滋的G,因曾经假结婚,而携手陌路……这结局如鲠在喉人都是这么矛盾和不纯粹的,我、你、周美玲皆是如此自己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周美玲清醒之中,也一定有着困惑她鼓励青春的纵情,同时也用苍老来恐吓我们放浪形骸或是洁身自好,飞蛾扑火或是谨小慎微,青春再如何千变万化都有意义、都不枉此生、都无需遗憾、都不该怨恨,都是漂亮的一笔漂浪青春,随波逐流只是那随过的波、逐过的流,即便绵延至死,也终将是心底的海,只供自己澎湃。
少年竹蒿 我一直在想。
要从哪里开始说这个电影。
导演很巧妙的把少年的部份放在了结尾部份,第三段。
而不出所料。
每个看完的人都喜欢这一段。
第一段看完其实还未来得及做任何思考。
第二段看完满心满眼的苦涩堵在心里。
只有第三段是让人欣喜的。
我们的少年时光。
大概就是因为充满对不可知的未来充满了期许。
少年里那一些故事都在黯淡的天空里灼灼发光。
让人满心喜爱。
少年时的竹蒿的造型极像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
晒得挺黑的皮肤。
剪得很短很短的短发。
平平的胸。
对于自己的取向带着迷惑不解,微微的罪恶感。
却对现实对于未来有着莫大的期待。
她不开心时的抿着的嘴角。
她大笑时露出的牙齿。
她害羞时微微垂下的头。
细微末节里,渲染着一段耀眼的青春。
“阿彦。
我们在一起好不好。
” “啊?
” 这段少年时光从火车上这一段对话开始。
阿彦是一个gay。
娘娘腔的受。
他问竹篙为什么喜欢和他在一起。
竹篙答:“因为你比较像女生。
” 似乎是这样的。
很多人一开始就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和谁呆在一起,男的。
或女的。
可是。
她们也会困惑。
我为什么会不喜欢男人?
所以她问阿彦, 我这样到底算男生还是女生?
阿彦也不知道,阿彦答她,要是你真是男人就好了。
竹篙很无奈的说。
对啊。
所以小君去找了一个真正的男朋友。
自己喜欢的女生却喜欢真正的男人。
这是所有少年的t里觉得最悲哀的一件事了吧。
少年时的竹蒿还有一件事很在意。
就是自己的身体。
妈妈买来许多内衣,担心她的发育。
其实她并不是发育得不好。
穿上bra后。
还是很像女生的。
但是她很厌恶这样的身体。
“这次还买了蕾丝的。
” “哇。
这么大,好恶!
” 她扔掉了bra。
拿出了抽屉里的白纱布。
这一幕,怎么看。
怎么真实。
到后面她和水莲在卡车里躲雨的时候。
两人试图第一次亲热,水莲的手刚触到她的衣服。
她一把扯回来。
“不能脱” “我不喜欢我的样子。
” 可是等到水莲问她。
那你喜欢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
她犹豫了一下。
说,还是喜欢自己是女生。
当两人亲吻过后。
她笑得很纯粹。
很开心。
竹蒿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是人和她一样。
还是有女生喜欢她这样的女生。
清晨她和水莲坐在卡车后座上。
背后是蓝色的早晨的天空。
她说 “我以后会离开家。
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 说这话时。
她的神情带着期待向往还有少年时倔强的坚定。
那一瞬间。
我简直太喜欢她了。
水莲啊水莲。
老年的水莲演的入木三分。
这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几乎却成了开启众人回忆青春的钥匙。
她曾是那么美艳的水莲。
第一段完结时,是成年的竹蒿和自己的爱人菁菁在台上唱歌。
那似乎是一个婚礼。
镜头很自然的移到了婚房。
新娘和别人在亲吻。
那人明显是一个t。
她叫她阿海。
门突然被打开。
进来了新郎和伴郎。
新郎竟是阿彦。
第三段里的少年阿彦。
在第二段是水莲的新郎。
看完两人在亲吻。
阿彦笑着说:“哦,你亲吻我的新娘,来我们也亲。
” 说罢,两男作势要亲热。
看到这里晃然大悟。
那是许多同性恋走的过程。
找一个gay结婚。
满足现实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私下却和相爱的人住在一起。
一开头就给出这样的结局。
导演明显是给甜头再给棒槌的。
果然。
镜头马上就出现了老年的水莲。
还有阿彦。
这时候。
阿海已经死了。
水莲耆耆之年,思念之甚。
患了病,直把回来找他的阿彦当作了阿海。
阿彦得了爱滋病。
相守多年的男伴却已耐不住寂寞。
重新寻找了小亲亲。
年老色衰的阿彦赌气出走,回到法定妻子水莲的身边。
他的确是一个别扭的受。
动不动就甩手走人。
却又忍不住想给爱人打个电话。
在电话这边却听到那把年轻的声音。
他终于彻底死心了。
那一幕很是惊心。
老残病弱的他抓着电话说不出话。
而脑中是黑暗那两具鲜活的肉体。
如果爱,只是为了情欲。
不是为了相守。
那我们老了怎么办。
我和宋小queen为此感慨了很久。
我说,以前别人听见我说我不愿意结婚总劝我。
说年少夫妻老来伴。
你总得找个人陪,我不当一回事。
可我看到这一段时。
我骨头都冷了。
水莲在警察局里阻拦阿彦说他是她老公。
因为她以为是阿海。
她说:“不要在外头这样说。
会让人非议的。
” 接着对警察陪笑说:“她是我的好姐妹,来接我回家的。
” 还有她非要把阿彦打扮成一个女人。
她说,这样我爸看到你,就不会说你是男人婆了。
只短短两幕,就知道,不管怎么掩饰,两个喜欢同性的人都不能光明正大。
这一点,在阿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心甘情愿打扮成女人陪水莲出外散步被几个年轻人取笑变态,还被推倒在地彻底的暴露了出来。
是的。
不管是什么年代。
人言可畏。
所谓的道德观。
社会观,都像一条无形的罪恶绳索。
紧紧箍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他们自以为活得很洒脱。
一直到脖子的绳突然被扯紧时。
才发现自己对抗的无力。
第二段很苦。
苦得说不出话来,每一个镜头都带着可以触动难过神经的气味。
轻轻一碰,就会觉得心酸。
导演的第三段里。
把年轻时的水莲演绎了出来。
那是一个为讨生活。
和父亲搭戏班唱歌舞戏的女孩子。
她一出场就香艳万分。
把少年竹篙叫上台来合唱。
大跳贴身舞,笑得很妩媚。
台下一个女生。
和竹篙一样的女生生气的扭头而去。
水莲的笑容凝在了脸上。
竹篙打电话给自己喜欢的女生想一诉难过,却被对方兴奋的告诉自己 她喜欢的那个男孩约她去看电影,还说他们有亲热举动。
竹篙失落的放下电话。
然后便遇到了难过的水莲。
她说跟朋友吵架了。
她说。
舞台上就是演戏。
就是讨生活。
为什么要当真呢。
这一段台词可以看出来,就是跟之前那个站在台下冷冷看的女生吵的架。
她们去飚车。
夜里的风和路灯,显得她们很快乐。
当大雨他们躲在卡车里,我一直在想。
他们不会是要发生什么故事吧。
当她们亲吻时我有些微微的失望 大概在我道德观里。
不管是同性恋或还是异性恋。
都要有起码的忠贞。
水莲明明这时有女朋友。
我并且还一厢情愿把她当成阿海。
那这样和见了一面的人亲吻算什么呢?
可是看到后面我才明白。
水莲是竹篙的启蒙老师。
她只是让竹篙明白。
原来两个女生之间是可以两情相悦的。
她并且也告诉了竹篙 “你当然是女生。
你只是一个不喜欢男生的女生。
” 那一个亲吻过后,两人很纯真的开怀大笑。
让之前那一些旑旎变成了释怀。
竹蒿:“可是,女生可以爱女生吗?
” 水莲:“怎么不可以,爱就爱了。
” 她犹豫了一下又说:“可是你会喜欢我这样花枝招展的女生吗?
” 竹蒿点头说,“会啊。
---可是,你会喜欢我这样半阴阳的女生吗?
” 水莲笑笑,温柔的说:“当然,我本来就喜欢这样的” 然后她们亲吻了。
她听到竹篙说会离开家去寻找一个真爱的时候。
也很坚定的说,我也要找到一个爱我的女生。
如果她知道她的老年将在思念和慢慢失忆中度过。
她还会选择这一条路么。
或许不那么宿命。
我想,她还是会。
她是一个那么勇敢坚定大胆热情的女孩子。
也许和相爱的相守相知的那一些时间已抵得过晚景凄凉。
妹狗及菁菁。
妹狗后面也喜欢女生。
百度里说,她变成了一个很理直气壮的P。
爱就爱啊。
有什么不可以呢?
她站在班里这样对那个t说。
年幼的她。
爱慕竹蒿把她高高抱起擦试墙上的粉笔字。
初见竹蒿时,还学她抽烟的样子,把铅笔叨在嘴上。
因为姐姐和竹蒿亲近而不开心。
以为姐姐把她送到寄养家庭是为了独占竹蒿。
她有一个盲人姐姐。
所以她有一颗过早成熟的心灵。
可是在感情认同上。
她没有丝毫犹豫,因为没有人教过她,女生就一定要喜欢男生。
为什么女生不可以喜欢女生呢?
当她半夜醒来,看到姐姐和竹篙在亲吻时,她只是生气姐姐真的和竹篙在约会。
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就像我一直关注的,网上的一个叫三男一宅的博客。
两个男人一个儿子。
那的小男生肯定会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生活也没什么不对。
很自然的认同了这一种关系。
竹篙这时候已经成年。
(我比较喜欢她少年时的样子。
) 她长大后,变成了一个温柔细心有担当的女人。
她会慢慢靠近她喜欢的女生。
搀扶她。
会在菁菁难过的时候,抱住她,对她说:“你还有我啊。
” 会在她惊慌无措的时候,及时出现。
紧紧的拥抱她,给她力量和依靠。
当已经是高中生的妹狗告白被人拒绝后回到寄养家里。
她看到是数年过后的自己年少时喜欢过的竹篙和自己亲爱的姐姐 双手仍然紧紧的握着。
那样的坚定,牢固。
她眼睛红了。
这是第一段里最大的闪光点。
-------------------------- 这个片子比刺青好太多,我差点都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导演导的 那感觉就像陈凯歌导霸王别姬和无极一样。
台語歌是一個深沉的砝碼 壓在年代的秤盤上香香花香還是那花香 花早已更迭無數遍如果真的有那一列通向遠方的鐵皮車你是否依然義無反顧一躍而上 即使知道以後的 每一站 都不會是你的站她說 你說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麽樣子以後的她 究竟變成了什麽樣子 讓你沉默到死寂我跟你說這叫Reality 生活和文藝從來都是兩碼事所以舞廳裡的賣藝者唱著台語歌而不是小清新他們看著藍色大門看著盛夏光年 就以為漂浪的青春不過是小感傷的劇情 外加小矯情的臺詞你是預見過真相的 如今這些我們逃避著的結局毫無保留的時候你再一次擴大了腳下的荒蕪 漂泊流浪 從來都不是孤獨的終結者 而是孤獨的承載者而青春 便是老死的胚芽誰知道呢也許她還能遇到她 在廟會結束的時候尋得她給她一個深深擁抱你站在世界人流最繁之地卻最終一個人緩緩地蹲下去沒有人牽著你的手去一個未來的車站細細說 如果我們湮沒于人群 那是我們活得不夠豐盛可惜的是 無論我們再怎麼填補 都無法超越最短的那塊板以後二字 依然那麼刺眼奢華*******************************************周美玲這一回讓我刮目相看比刺青不知好十萬八千里雲和月除了時間順序上有點BUG 但當故事總是可以忽略的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条向前延伸的铁路,铁轨和石子不断后退,像是过去的时光,一寸一寸。
然后镜头切到车厢内,依旧是老式的绿皮座椅,两个老人,一个闭眼沉睡,另一个起身向前,目光中带着寻找的味道,却茫茫然失了焦点。
音乐响起,是姑娘轻柔舒缓的唱音,遥远而穿心,很自然的将列车拉回了时光的最初点。
我想,大概又是一典型的台湾电影。
火车厢里的调子永远是安静闲散的,没有形色各异的乘客拥挤聒噪的混乱场面,没有食物从出包装袋到腐烂的过程散发出来的各种诡异气味,没有乘务员扯着万年不变的推销嗓子来来回回,只有阳光恰到好处地照进来,火车同铁轨摩擦发出的像极了时间流逝的咔嚓声,乘客不多,没有喧哗,各怀心事。
年少的借着火车想要逃离现实桎梏,意气风发对未来一无所知却有着执拗的信念。
年老的借着火车重返人生的道路,那么长,那么长的岁月在窗外呼啸而过,曾经年轻的脸带着纯真的笑容匆匆掠过,悻悻然想用力抓住想再看你一眼想再听你说一句当年的誓言,却最终都消失不见。
然后是闽南语,手风琴,民俗庙会,布袋戏等一系列鲜明的本土元素,加上三段故事不按时间分配的叙述,个中人物复杂交错的关系包括明显会让人费解的年龄bug问题,以及底层生活味道浓重却带着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对几段零碎故事衔接之后极力表现的文化意味,再在镜头处理与音乐的衬托下,就已活脱脱与导演之前口碑较差的《刺青》分开了档次。
然而导演太狠,在我刚刚看完《candy rain》这种尚可娱乐的mv电影之后,就送上了整个寒意渗骨的夜晚。
拿同志说事的电影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质量参差不齐,即便鸡肋居多,骂名迭起,但也部分满足了直人们窥视同志生活的好奇心,哪怕多数时候电影实在背离生活。
就像断断续续看完《last friends》时我就可以想见直女们必定要爱上瑠可,原因很简单,因为直女们看到了每只牛看不见的瑠可,因为直女们不会是每只牛,而日剧的风格又通常善于捕获外貌协会者们的眼睛,自然就轻而易举了。
那么这部电影呢,直女们估计都会喜欢看第三段的竹篙,外型帅啊,年轻率真啊,最后说的那段“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也充满诱惑啊,比起第二段里感染了HIV的阿彦和阿兹海默病趋向的水莲,要贴近我们接触的生活的多。
所以说,即便是我想破了脑袋,再怎么努力去感同身受,仍是像片尾青春期的妹狗看见两个老人那样,隔了时间与年代背景的横沟,暗自揣测一番然后与之擦肩而过。
想必大多数观众亦是如此。
就算你是那种每每看电影都设身处地对剧中大小人物同情心膨胀的有爱观众,也消化不了其中的辛酸。
那么我这种看到老年阿彦的样儿都有些作呕的人无法完全理解人物极度耗尽的内心也就无可厚非了。
当然,电影向来有一个本事就是让你联想到现实。
特别是这种探讨特殊群体的题材。
不可否认,类似少年、成年、老年这三段的真实版本也确是隐蔽在流光溢彩的都市镜头下。
导演是六十年代末生人,不可避免地会将自身感受和成长背景扣入到电影中,除非她只是拍一部yy片。
所以即便电影与自身生活所处年代相差颇大,有些感受仍是相通的。
比如存在于部分同志身上的自我认同障碍,比如为他人眼里所谓正常生活的形式结婚,比如膝下无子而又丧失爱人的凄惨晚年。
这些种种,导演都硬生生地撑开你的眼睛让你看,很不幸地,我过分投入了,导致一段时间的绝望恶狠狠袭来,不为自己,不为剧中人物,为这现实的某种结局,为这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电影所反映的某种社会结局。
实在沉重。
然而导演作为一个已经出柜并且生活还算好的电影人,并不是想通过drifting flowers来展现一下同志们悲伤的命运之流的。
即便它没有给同志们指明一条如何通向完美生活的铁路,但至少借几个人物之口大声喊出了“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的观点。
辛酸调儿弥漫整部影片但还是在片末给出了希望,加上国语使用渐渐取代地方语言、新兴歌舞团取代传统布袋戏等等的寓意也让人看到了社会变化的大步子,同志这个弱势群体逐渐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大抵就是影片要表达的列车尽头的那片光明。
仍然是乐观的吧。
从开头到结尾,电影就像在列车里颠簸行进着,我们透过屏幕看到镜头里的晃动,但是大概,晃动的并不只是车窗外模糊飞速的景色。
还有整个人生。
还是太年轻。
菁菁唱的闽南语,有几句里含着这两个字眼,微微,她唱出来真好听,柔软的,缠绵的,颤抖的,裹挟着丝丝无力,塌陷到心里。
微有轻微,微有细微。
同性爱是一种微微的爱,细致而敏感。
菁菁,水莲,竹篙,阿海,这些名字仿佛盈满了水波,摇摇欲坠。
她们都是如水一般的女子,无论是外表的清秀还是性情的灵动。
初始,看到竹篙的那一刻,真是安能辨你是雌雄,太男性化,而且不够清秀,我开始隐约地不喜欢,中国的les总是把P,T分的那么清,尤其是90后非主流人群,简直把同性恋当时尚,T就一定要男生扮相,束胸,看起来帅气,这样不是很愚蠢吗?
不如直接去爱男生,还兜这么大的圈?
不过如果真的是你私人喜好的装扮,也无可厚非。
但是发展为统一的趋势就显得畸形了。
中国的导演总是在把同性恋边缘化,特色化,让你一看电影,就发现明显的T,然后突然感叹一句:她们是同性恋啊!
真是。。。
于是你对电影的印象就定了一半,如果你恰巧觉得同性恋是无耻的,变态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再也不会去关心电影的细节,你只会去揪影片的诟病,然后极力批判。
而国外的影片如BBC所出的Fingersmith和Tipping the velvet就显得自然,没有刻意去渲染同性恋,只是让情感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下发生,女主角都相当美丽,故事也十分精彩,更能引人深思。
菁菁的纯洁和清澈一直吸引着我看下去,她那一曲曲闽南歌唱的实在动情,她总是穿着素淡的衣物,笑起来明亮而晶莹,是一个让人为之静默和沉醉的女子,竹篙理所当然地陷入她的世界。
两人合唱的那首歌藏着她们暗自里的情愫,美妙而婉转。
妹狗对于竹篙的爱慕有点突兀,有些为剧情设想的意思,也许导演是想Les到底,把妹狗当做试验品,想要验证同性恋或许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水莲和阿彦老去后发生的这段故事,非常独特,饰演阿彦的人第一眼又把我看的触目惊心,是男是女啊,原来他患了艾滋病。
导演太会挑人,一挑就挑个长得这么像得了艾滋病的人,瘦的不男不女,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
故事慢慢发展,突然觉得阿彦这种面庞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当他被水莲要求穿上女人的长裙和衣物时,一种怪异和病态传达出来,导演的一些想法也开始显现。
最后一段我非常喜欢,年轻时的竹篙是俊秀的,很纯很羞涩的感觉,此时的水莲也有着一种蛊惑人心的美,总觉得她们在一起是适合的。
水莲说: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爱就爱了嘛!
导演借由她口说出了影片要表达的思想,爱,没有什么禁忌。
影片展现了Les的生存状态,从恋爱时的热烈到老去的相守,因为逃避和遮掩,爱情难免磕磕碰碰,不断夭折又重来,其实,只要内心有一扇门永远只为那个人开,何必在乎最后的结局,你爱过,努力过,也许就够了。
即使被迫分离,即使不堪重负,但只要你心中还有爱,你就没错,错的是糟糕的社会环境,错的是人们的包容度。
导演身为同性恋,虽然已经公开出柜,并且正在为大众所认可,但是其自身似乎仍然不够坚定和勇敢,她之前拍的《刺青》我不喜欢,此次的《漂浪青春》干净了很多,镜头的处理也有了进步,但是她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诚恳,因为不确定同性恋群体在中国会如何发展,又或者对自己的情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认同,她达不到Sarah Waters的高度,提供不了解决的道路,也不敢大声呼吁。
其实同性恋又怎样,大家都应该享受爱情和美好,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她走到今天,她告诉我们爱就爱了,管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已经足够鲜明和珍贵。
音乐太美好,爱情形形色色,流连穿场,镜头里晃动的火车和铁轨,曾经的青春,如今的老态,记忆都还在,忘不了的始终刻在心里。
爱吧,微微的,Vividly.爱情理当鲜活,管你是男是女。
去年看刺青,毫无感觉,我对于做作有十足的抵抗力,至于为什么这会还看周美玲的新片,毫无理由就是唯一的理由。
凭良心说,即使我看得有些坐如针毡,它至少比刺青好了。
我去百度查了查周导的简历,上面说她不为拍片而拍片,视拍片为修行,并说其作品透露深厚的哲学背景,重视文学氛围,并讲究美学艺术层次;其说故事方式常有“寓言”式的深度与趣味,对生命课题用力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这段话她定是当不起的,她作品中的起承转合还相当生涩,火车的象征意味已经老旧到不能承担任何哲学意义,而文本,稍有好转但依然延续着所谓残酷的风格,以第二个故事为最,正如柏拉图所说,孩子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怕光明。
成人有意的营造黑暗,虔诚的与黑暗纠结并以此为美,在我看来已经比剧情更不幸。
这是我坐如针毡的原因。
第一个故事虽然大背景也够凄惨了但至少菁干干净净的,身残志坚,并且终是爱到了底,脸上平和不后悔,第三个故事竹篙也比第一个故事正常了许多许多,哎,第一个故事里她的头还能看么?
平平常常的青春期疑惑,女生能爱女生么?
我是正常的么?
诸如此类,无功无过,只是想到年轻时风骚的水莲老后变成了那个样子,无关性向,全然是人格的倒塌,依然坐如针毡。
我根本不想领会火车咣当咣当的像把铁铲一样挖出或埋掉的时间有多让人心醉或是心碎,也不会被他们彼此在时间的途中遇见时空旷的神情打动,我只会因为第二个故事那样的猥琐而生气。
好的悲剧冲突来源于人自身的向上和社会的冷漠规律的摩擦,而不是来自于个体之间的软弱与缺陷的碰撞。
当我看见阿彦居然能就穿着那样的衣服坐在公园里自如聊天的时候我真想骂娘,并且他还有脸在被打了以后骂那个他明知有着痴呆的水莲,只能说自尊自爱这件事在艾滋来临之际顺利被遗忘了。
想起荒人手记,朱天文的开头我很喜欢,要是能像弘一法师那样,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後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尊严不与疾病同生同减故事便会不一样。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什么时候能真正的具备哲学观念,什么时候能不像上瘾一样的捏造残酷就好了,中国的电影什么时候噱头能再少一点,内容独立支撑影片的机会能再多一点就好了。
阿妹娇娇比莲花,莲花美美像阿妹。
阿妹和阿姐,像一对双生子,相邀到溪边,来去采果子。
时间像流水慢慢过,春天一过三个月。
……………………………………………………………………………………………………………………………………………………………………………………………………………………………………
“我,我是她先生。
” 多年后那个男人瘦得好像他被榨干了爱情的心,千里迢迢回故里只拖着一只空姐出更的小行李箱。
他的五官凄苦。
两道修得过细的眉,媚也媚不起来,眉峰尖利只伤自己的福分。
如果我是他男人,我亦不爱他。
看新欢那饱满得随时要外溢的青春,唯独爱情永远不老。
那个男人一辈子为爱而生,临死了却只有一个女人在身边。
女人也老了,忘了他是她“先生”,只记得“永远在一起”的爱人。
女人把他打扮成一个女人,他仅剩的自尊也可以视而不见了。
他一心只想反正他要死了。
爬出电视机的贞子,有没有比这更可怕?
我甚至都担心起饰演这个男人的演员来。
所幸这不是电影的结尾,电影的结尾讲的是过去,爱情还在年轻人的憧憬之中,不可能不美好。
而在人生的结尾,美好的爱情成为了那个女人一生的慰藉,还有那个男人求生的愿望。
曾经感到过一丝沉闷,为什么同志片总是爱情片。
同志的生活里难道就没有别的部分。
可是回头想来爱情不就是这样的东西,倘若它不霸占你的生活,那还算什么爱情。
爱情它不管你已经年老色衰依稀也不可辨当年的倜傥风流。
竹篙真是年少时喜欢的少年模样 白衬衫 凌乱的短发 不太精致 却干净又阳光 懵懵懂懂 喜欢 又不敢说出口 对未来的世界憧憬又无望 多像那时我爱的你啊 长大了的竹篙 还是没变 还是喜欢女孩儿 还是男士打扮 只是原本的阳光更加的沉淀 多了丝忧郁 喜欢的人就在身边即使有些窘迫你拉琴她唱歌也是人们所说的神仙眷侣吧她们的青春也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她们的人生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简单却不单调 烟火气三个故事打乱时间轴 却很有新意喜欢这样朴实无华 却让人忍不住回忆的电影
在所有看过的LGBT电影中,这部算得上是差强人意。
影片由三段独立的故事组成,聚焦小城边缘人群,由台湾导演周美玲所执导。
作为其“同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部的主题是红色。
前两部分别是《艳光四射歌舞团》(Splendid Float 2004)——黄色,和《刺青》(Mandala 2007)——绿色。
虽然色彩的渲染更为浓烈,但影片的表达却是相对平静简洁的。
Ⅰ第一段故事,讲述了八岁的妹狗每日要带盲女歌手姐姐菁菁去茶室卖唱,遇到了新乐手竹篙。
竹篙虽是女性,可从打扮到做派都是男性的模式。
妹狗对竹篙萌生了朦胧的情意,可是竹篙爱的却是姐姐。
菁菁就这样,相依为命的姐妹二人,因一段感情的介入,给妹狗徒增一段新感情的同时,也让她和菁菁分离。
而妹狗无意间目睹到姐姐和竹篙亲热的场景,更是成为了她抹不去的心结。
直到最后,她被送往一个条件优越的大户人家寄养,而送盲目姐姐的任务也由菁菁所替代。
竹篙第1段故事始于铁轨,止于铁轨,在火车的飘动中营造出一种诗意和悲凉的质感。
Ⅱ第2段故事,年轻时的水莲选择和同志阿彦结婚,以此来掩人耳目。
等她垂垂老去时,伴侣阿海已经不在人世,这时罹患艾滋病又遭遇爱人背叛的阿彦投靠她这法定的老妻。
水莲此时却将阿彦误认为阿海,要他留在自己身边。
而他们的晚年生活,像他们的命运一样凄苦,药物的副作用,异装打扮时被他人欺侮,不能像老夫老妻那样相互扶持,相伴相依,厮守到老,有的只是没有尊严的孤苦无依。
Ⅲ第3段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竹篙,青春的年纪,她却只愿意和女人气的男生阿彦来往。
发育的胸部令人气恼,向女生表白又被拒绝。
直到遇见夜市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水莲时,竹篙才懂得了压抑在内心却又难以捉摸的情愫。
看到发育的胸部 真是懊恼而她对抗这些的手段,除了缠胸,男生的打扮之外,更是将母亲送给她的那些bra通通扔在一边。
与水莲在雨夜的车厢驾驶里激情拥吻,她才找到了与自己身体不相符的爱恋。
从试探到相吻不喜欢自己女性的身体,但是又不想当男生,模糊不清的取向,两个女孩都在怀疑对方是否喜欢花枝招展的自己,或是半阴半阳的自己。
青春炽热的躁动在她们各自的内心里暗潮汹涌,但现实生活却让她们处处遭遇禁忌和阻碍。
戏台上下 她们是那么相似然而,爱就爱了,管它是男是女呢!
最后,当背着手风琴的竹篙矗立在飞驰的车厢尾,当独自坐在窗前的妹狗看到年老的水莲孱弱地寻找座位,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交织于同一时空,共同诠释出青春漂泊与流浪的底色。
音乐香香-许景淳
有抄袭《三个蓝月亮》的感觉
无奈外表越强硬 实则越细腻敏感 但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
看太久了 这个好像还可以吧
拉拉片里最让我酸楚的一部。
最喜欢第二段,同志凄凉的晚年生活和快乐的少年时光的心酸对比,最真实也最温暖~~~
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湾湾还是不行= =女编剧女导演也不行
片子说到底还可以。只不过同性之爱通常被色欲包裹,衰老的容颜和松弛的面容总是惨不忍睹。不再青春,不再时髦,牵手乡间的道途黑暗而绝望,与子偕老的美愿终究逃脱不了踽踽独行的宿命。满垢尘埃的脸孔,是爱情褪去华妆的模样。那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亦是从不讨喜的同性之爱。
10/02/12 演MAY的小姑娘就是《刺青》里童年的小绿呐^^喜欢这种风格呐^^
现在是随便翻本台湾片都逃不开拉拉了是么
刺青的导演
更上层楼啊
好好的题材,没拍出来
2010-07-12 周美玲加刘芸后的组合很棒,镜头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我看太明白,第二次总算懂了。少年竹篙真是帅到极致,不过没有任何一点女孩子气了。这部电影想要说什么呢?我还不太明白。三四十年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中间第二段,觉得有点悲惨。总之只能说是一部很美学的电影
除了有些做作,其他都还不错~ 还有山寨版的刺青海报。。。。。
青春就是混乱。漂浪二字我以为用得妙。越到后面越是“漂”越是乱。青春不会离去,只会碎裂成一片一片镶嵌在我们心中。
《艳光四射歌舞团》→《刺青》→《漂浪青春》,周美玲导演的这几部电影都异常的粗糙,像是电视电影抑或学生作品。众多演员的表现也生硬不自然,倒是大量台语台词让身为闽南人的我感觉有些亲切(即使没字幕也大部分能听懂)。三段故事按理来说应该属于差不多时空,然而导演却刻意要将三组人物强行安排在同一场景,感觉也缺乏逻辑显得别扭。P.S.:那些男版《刺青》海报有点意思。
从剧情架构镜头画面台词表演各方面来讲都无比做作,拍好点也行啊,可拍得也毫无美感,超级难看。
比《刺青》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個人不是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