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好像也頗久以前了哈)這部電影在香港很熱門,說什麼每個人進場都會哭著出來。
故事雖然平淡,但是演員都演得十分好,千嬅的眼淚和小孩子們的純真很能帶動觀眾的情緒,尤其是看到被村民的冷嘲熱諷、校長對教育的無可奈何、補習社文化在香港如何變態的發展...這些議題即時在今時今日香港仍然有待處理,甚至越趨惡化。
首先,香港的圍村文化。
香港雖然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但是很多地區仍然是有圍村,例如上水、大埔、沙田等等。
這些村落的在小區內的話事權不可小覷,因為歷史悠久,而且很多都是本地人,又牽涉丁權等議題,所以村長的話事權很大,就如電影中的村長一樣,可以倒一些污泥逼住客搬遷,無法無天。
又因為他們的教育水平通常比較地下,所以言行舉止都比較粗俗。
另外,香港的教育系統。
香港的教育系統可算是滿目蒼夷了,一直都是填鴨式教育,不斷的改革又改革,老師們心累學生們心累。
副學士制度、國民教育、普通話教學、334學制...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改變讓師生均無所適從,越改越差,越差越改。
學生自殺人數年年增多,我不知道有多少個學生是因為學業問題而自殺,但是我相信為數不少。
就算升了大學,仍然要為未來擔心,就業問題,根本就是一個死局,讓可憐的學生們如何應對?
補習社文化更是盛行,我甚至會稱之為歪風。
我讀中學的時候,中五中六也有去補習,而且很瘋狂地幾乎每科都有補,你說有沒有用?
是有的,但很少。
日校上學的時間已經很長了,由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有時要補課,下課後還要到補習社上課,星期六日還是補、補、補,這是多麼的變態?
《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個名字還是比較貼合主題的,改了《可愛的你》完全就不同意思了。
我越大個越喜歡楊千嬅了,我覺得她很「香港」,十分有「港味」,也許是因為她的普通話說得很一般、也許是因為她沒有主攻內地市場、也許是因為她的角色都是很平凡很市井的香港小人物,例如《每當變幻時》的阿妙、也許是因為她那大笑姑婆的形象,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很喜歡她,因為她有「港味」。
…有一代人已經習慣到商場、超市、百貨公司購物,突然一窩蜂地有另一批人發現小店、舊區的可愛與人情味,大家瘋狂拍照、打卡後它又再一次慢慢被人遺忘了。
因為有些事如果不是你身在其中,你只能站在商場、超市、百貨公司裡自己表演你的有笑有淚。
我有幸就是在這樣的小學長大。
http://the-ideo.org/ks/blog/?p=6675
这是一个关于教书育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香港,原来在这个商业已经高度发达的地方,还有勉力支撑、几乎无以为力继续下去的幼儿园,幼儿园只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的家庭都面临着不一样的窘迫,有父亲残疾的、有父母双亡、有被拆迁者恐吓的,幼儿园只能给出4500元的月薪,希望为孩子们聘任校长。
爱心女教师吕惠红从“名校”退休之后,无意间在新闻中看到这则消息,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她终于踏出这一步,来到这个边远小村,来到这群每天带着口罩,自卑到不敢低头的女孩们中间。
一点一点的,这位淳朴而坚强的老师,努力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走入孩子们的世界。
她每家每户地进行探访,了解每个家庭背后的困窘和无奈。
她主动接送因为路远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她说服粗暴的父亲,女孩同样有权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帮助家庭寻找帮助抵挡强制拆迁的恐吓。
一点点,一滴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些是影片花了较大篇幅正面讲述的,而短短几个镜头,亦从另一个方面带出对如今教育现状的一番思考。
吕惠红出场的时候是在一家大的幼儿园,面对拼命要求孩子进入精英班,参加各种补习班学习的“怪兽家长”,不仅是她,恐怕所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让人近乎窒息的压迫感。
而后来吕校长的正面形象,被大型商业教育集团看重,希望借她之名,推广教育培训市场。
这是一个充满了利益诱惑的世界,有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就有锁定人群推出各种培训补习的机构,就有各种名师的推广和宣传。
当这些孩子每日被书山题海、音乐绘画体育各种应接不暇的日程压得无法抬头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有很多孩子几乎无法享受最基本、最简单的教育资源。
吕校长拒绝了高额薪水的商业邀请,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幼儿园,继续甘之如饴地担任她的四千五校长。
孩子们一天比一天更活泼开朗,她们一起用巧手布置好幼儿园这个小天地,她们唱歌跳舞与家人一起去户外游玩,她们一起为下一期的招生而宣传努力。
从村里阿婶每日的嘀咕 “今天不关明天关”,从各位乡亲们私下开赌盘赌她什么时候做不下去,到最后乡亲们都来参加孩子们的汇报演出,一起拍手叫好,这位园丁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的累累硕果。
孩子们稚气十足的歌声、认真精彩的表演,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扉。
教书育人,不过是用真诚换取真心,用生命感动生命。
当片尾的那句话出现的时候,激发了我想要写以下的这些话。
“每人一生中,总会遇上一位值得你惦挂着的好老师!
”再有几天就是教师节了,有那么一年,我也过过教师节,名副其实的教师节。
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但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遇上的好老师不止一位,而是很多很多。
所以在我高二那一年,我立志要考一所师范大学,要当一名地理老师。
我想和那些曾经改变过我的老师一样,再去改变更多的学生。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我的姑婆(爷爷的亲妹妹)。
虽然是亲人,却对我格外严格,所以我从小就很害怕老师。
至少在我小学的那六年里,我不干胡作非为,也一直都是班干部,三好学生。
这是我遇上的第一位好老师,也是我的亲人。
初中,也是青春期最叛逆最容易学坏的一个阶段。
我和很多人一样,在这个时候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一个坏孩子。
我和社会青年玩在一起,学会了抽烟,会打架,会屌别人,会做任何坏孩子会做的事。
上课睡觉,染头发,各种违学校的规矩,被处分,叫来家长… 这应该是人生最坏的一个阶段了吧。
现在想起,觉得那个时候真的很非主流很傻逼。
在升初三的那年,班里换了一位物理老师。
她很与众不同,她一点也不嫌弃像我这样的坏学生,甚至和我们交朋友,处处关心我们。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上课不睡觉了,我的物理成绩从29分变成了八十几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初三的岁月。
每天中午,她让我到她的办公座位上去写作业,放学她和我一起去吃我喜欢吃的麻辣烫,周末她带我去吃她觉得很好吃的过桥米线。
很多点滴,也许过了这么多年已经不能记得很清楚,但唯一记得的是她那种“身教”。
她像一个妈妈一样关心着你,让你觉得你不是被遗忘的那一个。
即使她很年轻,她还没有结婚,但她真的对你很无微不至。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她的所作所为感化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坏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如果不是她的出现,也许我在初中毕业后就去上一所中专学校,然后从此的人生轨迹和现在大相径庭。
因为她的出现,在最关键时候的出现,帮助我考上了一所理想的高中。
这是改变我人生的人,我的初中物理老师,第二位好老师。
就这样顺利上了高中,我以为我以后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
但很快我厌倦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厌倦了读书。
我旷课,逃学,欺骗老师。
这个阶段,我遇上的好老师不止一位,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我遇上的每一位老师,他们都很好。
那时候老师们常说,我智商不高,情商却很高。
我不害怕他们,跟他们没大没小,但他们从来不说我,跟我变得像朋友一样。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有了各种姐姐,妈妈。
年纪轻的老师是姐姐,年纪大的老师是妈妈。
他们用爱关怀着我,感染着我。
高二那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又开始喜欢上读书了,我喜欢听她们每一个人上课,喜欢在课余时间去办公室找她们,问她们问题。
也在这个时候,我默默定下了一个目标,我将来要做一名地理老师。
所以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志愿。
即使那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一,本来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学校,但我没有选择。
因为我知道,我的家人给了我第一次人生,给了我生命,这些好老师们给了我第二次的人生,他们对我的影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我要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我要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改变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有目标(梦想),你一定可以。
所以在我大学实习阶段和毕业之后,我分别教了高中和初中的学生,也做过实习班主任,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分享我的经历我的经验。
那一张张稚嫩又单纯的脸,多么美好!
实习结束的那天,学生们给我办了欢送会,为我唱歌,说了很多的话,大家一起流泪。
在得知教师招考没有考上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挺不好受。
很多人安慰我,有一条安慰,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她说,也许我更享受的是和学生们分享我的经历的过程。
她说得对,我觉得我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在专业上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的老师,但我能做的却是用我的爱,我的经历去感染他们,去改变那些所谓的曾经和我一样的坏学生。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当老师。
因为我很感谢我曾经遇见的每一位好老师,即使没有在这里一一列出她们。
你不要觉得电影里一直在强调梦想这件事,很愚蠢。
作为一个老师,除了教学生学习,但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你来学校,成绩不好不要紧,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做人、梦想,这都无关成绩。
你要做一个心里很健康的人,做一个有目标有梦想的人,你才能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实现着我的梦想。
老师,是我曾经的一个梦想,我实现过了,体会过了,也收获了。
在我实习的最后一天,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因为你,我喜欢上了地理。
我从不及格考到了八十几。
” 你知道当我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流泪了。
这就是一种满足感,我做到了,我已经影响到了那位学生,就像曾经影响我的那些老师一样。
现在,我正在实现着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梦想。
但我仍然在心里祝福着我曾教过的那些学生,希望他们在高三这一年,可以过得充实过得快乐,可以拥有梦想,可以实现梦想。
我挂念着那些教过我的好老师,也同样挂念着那些我教过的学生。
曾经,我是一个坏学生;曾经,我也是一名老师。
写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前。
祝福曾经的老师们,一切都好。
2015.9.2 20:56
影片开始的时候利用幼稚园的故事做了铺垫。
作为名校校长的吕慧红(杨千嬅)建议一个家长把他的小孩从精英班转到普通班,因为她认为这个小孩的心态会受到压力影响而无法健康成长。
但作为“精英(上市公司老板)”的家长却说小孩有什么压力,不就多报几个课外兴趣班,而且我的孩子当然是精英。
本来希望保护孩子的吕校长却因为对方经常资助幼稚园而不得不妥协。
最后或许是因为种种学校利益,只能放弃把小孩转到精英班的建议。
这是吕校长寻梦的第一道坎。
于是她辞职了。
电影并没有细说她辞职的过程,我个人感觉这是吕校长为“梦想”(育人)和“现实(保全学校利益)”的冲突。
她选择了梦想。
于是在她和他先生(古天乐)的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中,他们两都因为各自的追求辞职了。
于是两人开始准备实现他们的另一个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不过吕慧红渐渐发现这个梦并不是她最想要做的。
于是她渐渐的开始怀念以前的梦想。
而这时候,失去梦的吕校长在电视上得知有一所因为没有资金也没有教学资源,而且只有五个学生的幼稚园因为请不到老师和招不到学生即将面临倒闭。
当地的村委会还决定如果下一年不满五个学生就把幼稚园关掉。
幼稚园只用四千五百元就想招校长,当然一直招不到人。
也不说这个“校长”其实还要兼任校工、三个班(大班、中班、小班)老师。
所以当然没人去做。
但似乎这个“噩耗”却燃起了吕校长追梦的心。
于是她跟先生商量,准备用四个月的时间把幼稚园的学生转到其他好学校。
她的(育人)梦想再次燃起了,却不知道前方的砍会很多。
五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
第一天,吕校长帮她们拍照,然后让她们分享一件最开心的事情,和最不开心的事情。
这样每个小朋友就都说出能反映他们家庭环境的话。
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吕校长尽力帮助各个小朋友的家庭的同时还不断联系各种旧关系,想要帮不是毕业生的四个小朋友找到可以接受他们转学的地方,让他们不会因为元田幼稚园倒闭而失学。
她却一次一次碰壁。
看来这个梦想,有点承受不起现实的考验。
后来的一天,吕校长问五个小朋友有什么梦想。
小朋友们的回答都非常朴实,其实都是关于成为能帮助家人工作的人。
这时候,珠女反问校长,“校长,那你有什么梦想?
”吕校长给她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她们问家长有什么梦想。
嘉嘉问爸爸,而他爸爸却说:“梦想就是做梦,你校长怎么教你的?
教你发梦嘛?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也会以为他们都没有梦想。
梦想之于他们,是奢侈品吗?。
不是的。
原来他们也是有梦想的。
因为工作太过忙碌,吕校长似乎身体变得不好了。
原来她之前是切过肿瘤的。
于是“疾病”好像也称为了她实现“梦想”的一道坎。
带小朋友去郊游的时候,他们遇到一群残障人士,然后小朋友和残障小朋友开心的玩了起来。
而似乎是他们领队的“英兰”女士过来和吕校长说了一段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对话。
英兰表示她很欣赏吕校长,“这五个小朋友真有福气,能够在小时候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们生命的好老师。
”吕校长却回答说:“很可惜,我不能给他们最好的。
”英兰疑惑地反问到:“最好?
你不就是最好的吗。
最好的教育不是看设施,而是看老师的心。
不要放弃。
”之后吕校长回到课室,写上了他的梦想:“做个永不放弃的好老师。
”也算是回答了珠女的问题。
既然无法帮他们转学,那么她不放弃,决定要招生。
而这个消息却让她瞒着的先生知道了。
也许这是“家庭”的砍。
然而先生也没有错,因为他是担心吕校长的身体。
他害怕她的肿瘤会复发,所以才想要与她去旅游。
另一方面因招生也并不顺利,于是吕校长只好约见开补习公司的钱先生寻求帮助。
之前说是资助她的钱先生却其实只是想利用她的名气打开幼儿园补习市场,而不是想要帮助元田幼儿园。
钱先生邀请她当代言人,还开了天价薪酬。
钱先生表示,你年薪我保证过千万,那些什么村的小朋友,就别理了吧。
在梦想和金钱的抉择,吕校长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吕校长问钱先生:“你是搞财经还是办教育?
”“我是一个教师,但是我和你不一样。
我不只是教书。
当教师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身教。
用生命影响生命。
你明白么?
”在场的人似乎略有所思的低下了头,钱先生(老师)也没有再挽留。
这让我想到前两天跑步的时候在看《笑傲江湖第二季》,有个选手说,因为我喜欢“戏剧”所以我把它作为我的爱好而不是工作。
似乎让“梦想”成为工作就会梦碎。
赶回去招生的吕校长却因为疾病倒下了。
所以她只好暂时放下她的“梦想”。
放下不是放弃。
之所以她敢放弃,当然是因为有她信任的人(她先生、家长和学生)为她接住这个“梦”。
招生一次又一次遇到失败。
梦想与现实不断在冲撞中泛起层层涟漪。
于是在这个学期的最后一天,吕校长出院回去学校看最后一天的毕业礼中。
吕校长抱着学校倒闭的心,对唯一一个毕业生嘉嘉说:“你要继续努力,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
”故事的结局是吕校长感动了村民,然后来了两个新生,而且至今这所幼儿园也还没倒闭。
所以吕校长的梦想似乎实现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字幕出现了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中,总会遇上一位值得你惦记的好老师。
”这是电影末尾告诉我们的。
又或者说“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个吕校长。
”梦想只是“做梦”与“空想”嘛?
似乎不是的,因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那些一道又一道的“坎”是那样的真实。
这是我从吕校长身上看到的。
我想,“人的一生中,总会遇上一个值得你坚持的好梦想。
”
最近三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裡面,最正能量,最能打動我的,是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拜金盛行的地方,看到的這個最接近原生態,最能引起共鳴的小故事。
不是每個小孩子都能擁有自己的“呂校長”,但是在求學過程中,能曾經擁有過“呂校長”的小孩子,都是幸運的。
傳到授業解惑,呂校長用她的身體力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昨天跟朋友聊天,說到小學以及中學老師的勢利和現實讓我一早就體會到人情冷暖,但是直到出來社會這麼多年,還是有朋友說我想法單純。
我一直以為這是性格使然,但是今天看到呂校長之後,我終於明白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在幼兒園時代,也擁有過一個“呂校長”。
直到現在,我幼兒園時期的“呂校長”種在我心裡的真善美,還依然存在著。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幼兒時代播種在他們心裡的種子,決定了他們長大以後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我一度以為在現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不會再有這種不忘初心的純粹的教育工作者存在,可幸的是,呂校長讓我又一次看到了幼兒園時代的美好,讓我知道我的“呂校長”當時埋在我心裡的種子依然沒有死。
雖然我用掉了兩張tempo,但是走出放映廳的時候,心情還是輕鬆的。
此前我不喜歡孩子,我以為是孩子的問題,但是看完電影之後我發現,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的確是無辜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大人們的醜惡,不經意的投影在孩子身上的樣子。
感謝呂校長。
ps.不能再不看劇情簡介就去看電影了!
本來以為是喜劇的,還好包包裡還有之前用剩下的紙巾要不我今天穿短袖連袖子都夠不著你是要我哭到旁邊的妹紙身上么。。
内容主旨不错,杨千嬅古天乐的表演都是可以的,不过输在表达太过直白,简单,剧情的设置不太合适,令人觉得电影不怎么深入,甚至有些幼稚。
比如说数次来奚落吕校长的墨镜男,首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属于那个地方,倒和混黑帮的人有几分神似,第二他前面后面都没有提及,就突然开着靓车冒出来嘲笑完然后就没了,第二次在公园里出现也是如此,这样显得十分唐突。
孩子们回去问家长有没有梦想的情节,开始家长们对这个问题都不耐烦,看上去都像被生活磨灭了希望,每天只在忙忙碌碌中度过,都不搭理孩子,但是不久镜头一换,他们就接受孩子们的问题,“充满希望”地讲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加上了一串十分奇怪的特效。
这样看上去十分在看一个公益广告,而非一部富有意义的文艺片。
还有最后毕业典礼的时候,那些前面一直不相信校长的村民能办好学校的人,竟然全部挤到幼儿园里面看孩子们的表演,并且居然为他们落泪,在这之前没有一丝关于村民态度改变的情节作为铺垫,这更加让我感到不真。
但是片中校长表现出的朴实勤奋,乐于奉献,富有爱心的精神都有较好的表达,而且都比较自然真实,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导演或编剧编织故事不力,这有点像一个成绩中庸学生的考试作文。
在片尾提到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故事,那么为什么导演/编剧不更深入地了解现实故事的情况,如果觉得现实中每段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太过分散,碎片化,或者之间时间跨度太长,我觉得可以拍成一部伪纪录片,毕竟纪录片才是平白陈述事实,不需要太多铺垫的题材呀!
今晚看了港产片《可爱的你》,直接上豆瓣打了五星并转发到微博。
在回味电影的同时,也在自问着——你的梦想是什么?
宇航员?
飞行员?
老师?
医生?
这或许是我们80后童年最多的选项,总而言之,当年的梦想,主旨就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而现在呢?
许多选秀节目上的选手说起自己的梦想时一把泪一把尿的:“我的梦想是唱歌。
”你的梦想是唱歌,为什么非要上选秀舞台呢?
选上并加入了唱片公司不是随波逐流,不能随心所欲唱自己想唱的吗?
我始终认为,真正爱唱歌的人,或者只是一把吉他,随便找了条老石桥下,便可以自弹自唱。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编曲作词,而不需要顾及唱片公司的种种限制(所以我很喜欢黄耀明)。
说到底,选秀的说自己梦想是唱歌,这种梦想,不过是走红,成为明星罢了!
你有空再看看朋友圈里的梦想是什么?
也全部是要成功,要成功,成为微商,要成为马云第二,要成为盖茨第二。
这种梦想,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有钱的富人罢了。
然后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发的朋友圈很多是晒自己物质生活多好,精神生活多丰裕。
然后期待着大家点赞,发出羡慕妒忌恨的评论,于是便也心满意足了。
很久以前听一位朋友说过,中国人比美国人更了解比尔盖茨的一切,国人更热衷于去了解成功人士,比如卡耐基、李嘉诚、邵逸夫、巴菲特、何鸿燊、霍英东、马云、松下幸之助、盖茨、乔布斯、摩根、福特等等,他们的传记我都看过,并且读起来津津有味的,总感觉自己能从中发现成功的根源。
但最后,却发现一些早前便接触过的哲学道理,无论是比尔盖茨、卡耐基、邵逸夫和巴菲特的慈善事业,还是松下幸之助的人生哲理,抑或是霍英东对人对事的看法,却总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语和理解的哲理。
像我这种才疏学浅的人自然是领悟不到的。
只能浅显地举个例子,为人苛刻的乔布斯,生命中有几个贵人,一是惠普的老板以及工程师,二是印度修行时的导师,三是斯蒂夫·沃兹。
斯蒂夫·沃兹是看《生活大爆炸》的时候第一次了解,后在乔布斯传里看到,当年是乔布斯说服了斯蒂夫·沃兹,否则现在这个世界是怎样还说不清。
但从高傲的谢耳朵对斯蒂夫·沃兹的崇拜程度来看,斯蒂夫·沃兹的确是许多人的偶像,在美国似乎不比崇拜乔布斯的少。
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爱可以产生爱,生命可以改变生命。
缔造了苹果、皮克斯的是乔布斯,缔造了乔布斯的不是别人,正是惠普人,印度导师,还有无私的斯蒂夫·沃兹,这批充满了无私的爱的人(具体可自行看《乔布斯传》等书籍,以及《硅谷传奇》等电影)。
而在《可爱的你》中,拆迁队、所谓补习公司老板等,和吕老师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的梦想和吕老师的梦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当你有能力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稳定的物质生活时,当你有能力养家糊口时,你的梦想是什么?
或许,许多人早已经忘记了,又或许,许多人强压着自己真正的梦想而疯狂地追求物质。
也是,中国人都穷怕了,饿怕了,在这个看不起病、读不起书、死不起的时代,疯狂地追逐着物质生活,追求富裕,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谁都没有错。
但谁都知道,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有100万时,你想着500万,当你有500万时,你想着1000万,欲望是无穷尽的,几千年前老子说白了这个道理,而孔子最喜欢颜渊也说明了孔子非常清楚什么是大道。
生活压力巨大的时代,我们终究还是把梦想丢失了,放弃了,还记得当年自己放弃了历史科,放弃了成为一位考古学家的梦想,而选读了政治科一样。
我对不起自己的历史老师,就如自己扛着装进麻包袋的梦想,跑进深山老林里挖了一个坑,把真正的梦想埋藏起来。
然后扔下铁铲,对着星空仰天大笑!
我想念着安贫乐道的爷爷和二伯,想念着处处与人为善的外公和外婆。
生活压力固然巨大,当你的生活还算富裕的时候,把自己真正想做的挖出来,再放在手心里看看,如果有能力,千万不要丢失了自己真正的梦想,因为你埋藏梦想的行为会顺带把你孩子的梦想也埋藏了,我们把自己真正所爱的梦想痛苦地消灭了,是否也要把孩子的也消灭呢?
或许,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教育。
当你努力赚钱的时候,当你发着朋友圈卖面膜胸罩的时候,请把爱传导下去,因为爱会传导,爱和关心产生更多的爱和关心,因为,生命会改变生命!
感谢香港的电影人让我一口气写下以上的文字,算是对自己那被物质枷锁所困的一种自我批判吧。
2016年4月21日晚 广州
很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几乎是从头哭到尾。
电影没有煽情,只是在讲述5个小孩和1个大人及其家庭的故事。
每个家庭都有其不幸,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只能待在那样的幼稚园,不用质疑,肯定是家庭环境很差,很无奈,或者那时对于他们而言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甚至在那样的幼儿园继续读,也是奢侈。
其实,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对于一个小孩该给他们什么才是重要的了?
或者这部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很现实的说出一些问题,但是这本身就没有是与非。
具体到电影,开始哭的是看到嘉嘉不愿意上课,对父母的担心,有时父母的情绪真的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然后是小雪,假如平常人看到她帮父亲做家务,或者会说:“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者是感觉很惨,但校长没有 ,只是抱着她说,你真乖。
听到她父亲的无奈与痛苦,也只是说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的。
是很无奈的一句话,却只是道出淡淡的现实,没有浮夸也没有可怜。
可是让他父亲负责修门,因为她知道,对于父母而言,最自豪的就是看到孩子崇拜自己,而对于父母而言,则是还能为孩子做点事情,无论多老,无论环境多艰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真的还可以为他们付出。
最感人的是,问每个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梦想。
现实,生活的压力的确让他们都与他们当初憧憬的不同,梦想不是作梦,而是当你说起来会感慨,感动自己曾经做过或者失去的,即使永远也没有办法达成,但是仍是美好的,仍可以每次说起来都羞涩,但是却向往,然后又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继续努力的活着,或者这就是梦想,在有机会时一定要努力。
是的,正如那个残疾人所说,什么是最重要,对于他们而言校长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不是经济,本身还是身教,我一直相信老师可以改变学生。
看到吕校长和谢先生的故事,你会发现,爱情真的不能将就,因为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尊重对方选择胸襟和支持,那不仅仅是爱,而是要有相同的价值观与理念的,这才是真正相濡而沫的感情,价值观真的重要。
电影的插曲是陈百强的喝彩,恰当好处。
没有煽情,只是讲故事,却温暖我。
养了闺女的爸爸太容易被这部片子搞定了。
片中的五个小演员,漂亮、可爱、乖巧、纯真,随便一笑就让人化了,要是哭起来,惹人疼得要命。
傅舜盈饰演最大、最懂事的卢嘉嘉,父亲受工伤失去一腿,住家被拆迁公司恶意袭扰,父母因生活困顿经常吵架。
小小年纪就经历这么多变故,嘉嘉平时总是面无表情、一脸心事。
她的两场哭戏先是平静地说话,渐渐哽咽起来,终至泣不成声,均为一气呵成难度很高。
(实在看不得懂事的孩子心里苦,我毫无悬念地跟着哭了两次。
)何涴潆饰演的何小雪单独和年迈的父亲在一起,母亲和弟弟在老家生活。
不必明说,父亲显然是因为收入低下,娶了位大陆新娘;同样因为收入低下,无力在港赡养全家,不得不长期分居,熬年头等单程证。
(有了单程证妻子才可在香港长期居留,找工作挣钱。
)小雪一方面盼望快些与妈妈团聚,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主妇的职责,做饭做家务。
王诗雅演的珠珠是五个孩子里最小的,父母在雷雨天因交通事故去世,被一个好心的远房表姨收养。
由于父母的死因,珠珠特别害怕打雷。
李咏珊和陈丽儿饰演的Kitty和Jenny是一对南亚裔姐妹,和同族人一起住棚户区大杂院,父母工作辛苦收入低下,父亲一度想让她们退学回家帮工。
这四个家庭的情况,涉及年迈、失怙、工伤、新移民、少数族裔,几乎囊括了香港所有典型的贫困肇因。
这当然是编剧刻意典型化的结果,显示制作方并不仅仅想讲一个知音体故事,而有意借此片探讨一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困,包括教育。
看到结尾的观众会知道,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校长角色的原型名为吕丽红,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余年。
2009年,以41岁的年纪结婚并退休。
她原想做全职太太,兼职做些义工,却因为看到元冈幼儿园因缺乏资金和生源即将关闭的消息,同意以四千五百元港币的月薪出任校长,兼及教师、杂工、保洁、司机等全部职责,接手当时只有5名女生的幼儿园。
后来此事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并被广泛报道,幼儿园的资金和生源也随之大有改善。
2015年电影上映前后的消息称,全园已有60多名学生,还有100多人在排队等待入学。
但同时,吕校长还坚持拿着4500元的月薪。
这当然是非常感人的事迹。
吕丽红在访谈中称,电影情节十之八九也与实际情况相符。
接下来的讨论,主要围绕原型人物展开,兼及部分电影情节。
换言之,这不是影评,就算是电影引发的社会评论吧。
吕校长在电影上映前参加座谈节目片中的反派,补习学校的老板Bowie盛赞“四千五校长”是一场出色的营销。
从现实结果来看,也确实如此。
那么,4500港币的月薪是什么概念?
香港政府规定,收入在中位数一半一下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
2013年的统计中,3-4口人的家庭,月收入13000港币以下即为贫困,单人家庭的贫困线则是7000港币。
粗粗地换算,“四千五校长”大概相当于北京标准的“五百元校长”或“八百元校长”吧。
凭这么点儿钱自然无法生存,如果开车上下班,甚至连养车的钱都不够。
不过,吕校长可能有退休金,她先生的收入也肯定足够养家。
在本片的腾讯视频弹幕中,许多人提到古天乐低调援建了几十个希望小学项目。
这其实可以和吕校长的行为归作一类,不求回报的善行。
说起来,香港人确实乐善好施,全港慈善NGO多达数千个,大多数家庭每年都会以捐款、做义工或捐赠旧物等形式参与慈善。
但与此同时,香港仍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即足足一百万人生活在贫困中。
在与其富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中,香港的贫困问题是最严重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吴耀汉饰演的何伯在片中提到,自己原来做装修,现在手脚慢了找不到活,因此靠卖废品谋生。
他还很自豪地补充:”我可没有去领综援金。
“这一细节虽小,却反映了几个关键的事实:一、香港没有实施全民社保;二、香港大多数贫困人口是没有谋生能力的老年人;三、多数港人以自食其力为荣,羞于申请政府补助。
换言之,在过度的自由放任、过少的社会保障和过分的舆论导向下,香港的贫困长期被富裕的光环所掩饰,并愈演愈烈。
无论有多少吕校长这样的个体自发地贡献力量,做出多么令人惊叹的成绩,长期、大规模的政府缺位使得慈善的总供给无法同总需求相匹配。
贫困的家庭如果连眼前的保障都得不到,就更难为将来考虑了。
他们不但缺钱,也缺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关爱。
电影前半段正是如此展现五个孩子的家庭状态的:娴姨总是急着去上班,无法照顾珠珠;何伯自己都病倒了,还需要小雪的照料;嘉嘉的父母以无止尽的争吵来应对无法解决的困难。
这些问题,岂是孩子们的老师可以解决的呢?
因此,编剧虽然也让吕校长在一两件事情上帮助了家长,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原本拼尽全力求生存的人,就突然可以匀出那么多时间帮学校筹备活动了。
突兀的转变或许是想暗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然而,教育虽有助于解除贫困,却需要持之以恒。
现实中的吕校长履新时,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她沽名钓誉、做不长久,而她以自身的坚持做了回应。
相比起来,电影的快速推进,未免欠缺厚度,也不合情理。
相比学生家庭的贫困,学校更直接的压力来自生源不足。
电影中,村事会主席一直在强调招生不足就要关校。
现实中,因为适龄学童减少,香港的教育资源整体过剩,关于杀校政策的讨论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
在空心化严重的新界偏远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客观地说,僧多粥少,办教育已是一个零和游戏。
吕校长的努力是在帮助元冈幼儿园于竞争中胜出。
有胜当然会有败。
关于电影的报道提到,由于元冈幼儿园这几年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拍摄学校场景的建筑是剧组另外寻找的。
可想而知,合适的场所应该并不难找。
除了“杀校”风波,电影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吕校长的梦想教育。
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切向钱看的补习学校,以及一开始出现的、逼疯孩子的精英家长。
但其实,精英班和补习班才是香港社会的常态。
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小学,需要提前一年申请,走马灯一样地面试,小孩的学力和能力,家长的财力和精力,包括小孩所在幼儿园的名气,都与申请的成功率息息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与孩子的较量实际上是从幼儿园申请开始的,而且会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
竞争的提前也意味着竞争的加码。
香港幼儿园的高班作业,比大陆的小学一年级要难许多。
每到夏天,补习学校招生时,相关广告能占据地铁、巴士广告位的半壁江山。
大环境如此,吕校长没可能独善其身。
她可以拒绝在把孩子逼疯的精英幼儿园任教,却不能不给高班的学生布置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业。
换言之,从精英学校到乡村幼儿园,并不能跳出这个升学游戏,也不能让学生以梦为马。
吕校长真正追求的,应该是“有教无类”。
这当然是崇高的梦想,但却与教学手段无关。
像电影里那样,让所有人都去思考“梦想是什么”,其实是在偷懒地把外因转化为内因,以简化困难的解决方法。
虽然说了许多坏话,但电影仍然值得一看。
编导的表现手法不管如何笨拙,毕竟是触及了关键的现实问题。
更何况,还有一大堆萌孩子呢。
关于吕丽红校长的报道:http://actoflove.hkskh.org/site/portal/Site.aspx?id=A17-1135
作为电影真的是不怎么样...
简单的有些矫情,真实的事件却拍的假了。
教育不是做生意,是言传身教,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最后五个小女孩表演和嘉嘉毕业太戳泪点QAQ
故事毫无新意,论亲情题材也不比《八两金》和《流星语》,但这样煽情作品最大的优势在于温暖的感动,虽不强烈,但却持久。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可爱也令人唏嘘,PS,古仔在片中穿的白衬衣,衬得脸更黑了
我古黑的都看不见了
拿孩子搏泪点是手段,港怂如今也学会了。不管怎么说,教育永远是社会的基石。杨千嬅长了张喜剧脸,演正剧总让我出戏。
杨千嬅版《一个都不能少》看到片尾真是事情改编就加一星。
“你知道做教师意味着什么吗?是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你懂吗?”三星半。
从干柴烈火到现在,千嬅还是那么讨喜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行为,是一份不容易做好的工作。感动多于煽情,有收获。
很敷衍
古天乐2014年有7部电影上映,2015年有8部,2016年也将有8电影上映。#how old are you#
打动人心也不恶意买惨,平铺直叙的拍摄手法贴近生活。演员们也演得真实,但家长们的童心真不可信。
这么高分不造哪儿来的...
太脸谱的电影,不想看
这是一部需要路人甲配合的小品。
非常刻意的煽情。想知道現實與影片的差異,改編的部分,因為整個片子呈現出來不像真人真事。
不是很喜欢这种非要感动观众不可的题材,太用力就显得浅薄了
当背景音放的(最近加班儿着实有点儿狠……),没什么意思,主旋律,玩心酸
爱。(最后还是给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