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末日
4:44 Last Day on Earth,地球最后一日,Last Day on Earth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娜塔莎·雷昂,Paul Hipp,Shanyn Leig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简介:在这个城市的高处、在一间大公寓内,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非常相爱。女的是一个画家,男的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或者说不平凡的下午,因为明天凌晨的4点44分,地球将遭遇一场无法预计的灾难。没有预警、没有通知、没有办法逃生,当然,更不可能有生还者。在地球毁灭前的这天下午,这对夫妻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详细 >
80/100,末世概念与氛围、情绪的狂欢,空间内多种介质的“影像”与本体影像的叠化上的共同效益,主题上比较涣散,但是依旧迷人。
讲的都是废话,爱和创作是世界毁灭前最重要的事
7.7;天大地大大於心不死
史酷比你妹啊!!是skype!!
只要电影不结束,就还不是末日,感谢。
何不处理得再浪漫化些、再简洁些,开头无孔不入的新闻(外界)因一场性爱戏马上坠入抽真空环境(内心),简单且美。之后各种杂事涌入,导演的诉求复杂起来,层次渐渐失控。这种全人类的“末日”毕竟离现实情况太远,一心臆想着要写实就显得too fake
当生命开始分秒倒数,激情上脑的欢愉、纵然而起的舞蹈、泼墨尽情的画作、与友相邀的话别……还有,信仰的告解和赴死的解脱,各行其是,步向死亡。在脑中闪回的,是掷出火苗的暴力,是前赴后继的游行,原始的力量带来的,是虔诚的身体还是砍伐的双手?通过威廉•达福天台之上的呐喊,完成一场关于「我」的对话。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一边是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的「自我」,一边是超脱于世俯瞰城市的「超我」,「超我」站在「本我」所代表原始渴望的反面,带有侵略性地同「自我」交锋。所谓的「deadline」回归了表面的词义,费拉拉呈现的当然是绝对理想化的状态,但放眼21世纪的世界,这是立足于第一个十年所发出的人类预言。从布满皱纹的面容到深不可测的双眼,望见的无序、分裂、失智、盲目已不再新鲜,地球最末日近在眼前。
地球本来就不需要人类,如果真有那么天告诉你所有生物一周后要灭亡。那么你想干什么?
混乱的节奏,看不下去
没啥要说的,也没啥可说的?
3.7。经历毒瘾、性瘾、财瘾的折磨,本片中费拉拉开始尝试从冥想/文化/关怀的视角克服瘾症,但殊途同归,角色们一样的沉迷浅浮拥抱空无,它们也同样被费拉拉隔开互相深沉连接的可能。文化和爱欲在费拉拉的镜头下毫无重量和可感度,看似承载着存在之意义,实则仍充满漂荡的无根感,“世界末日”不过是用以治疗瘾症的精神药物,换言之也就是另一种瘾,用生命意义包装的瘾。它们一面是美国经验的捕捉(带有讽刺意味),一面是现代人/现代此在无法着力并真正绽开的匮乏。费拉拉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习性取代了匮乏的焦虑,因为焦虑来自自为与自在是其所不是的矛盾对立,赋予人之为人的独特意志,而习性不在乎对立,习性就是它自身,高级的自在仍是自在,所以在他一直以来的作品里看不到任何强烈的深度连接,所有的一切浮在表面,也就无法传递所感
6.5。情境和情緒營造都有些欠缺力道,威廉達福的肆意遊走讓整體略顯失焦。
可以反复看,基本在一个空间内拍完一整部电影。
费拉拉居然用叠化剪辑来模拟脑内剧场的纵深与灵魂的漂浮,太邪乎了。片中人物用媒介交流,不同的信仰系统隔空对撞,而我们与费拉拉同样也可以隔着银幕讨论生死哲学,所以啊,末日带来的不是“异化”,而是“对话”,在“神”要的那道光二次降临世间毁灭一切之前,我们仍有时间以被打碎重组的“马洛斯需求层级”为工具去建造那座巴别塔
太劣质了
最痛苦的是等待死亡 而不是瞬间 最平静的是接受毁灭 而不是拒绝---这电影和《忧郁症》比起来还有一段距离,要不是威廉达福,这片也上不了台面
物料的低效堆叠突显主线创作上的力不从心 反倒是一些细节更有意思 比如信息媒介的高度介入 以及女主不断覆盖的作画方式(消亡-重生)。
Melancholia姐妹作???
以为会很刺激,,,太平淡了
毁灭吧,赶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