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的命名。
青春鸟放在孽子里真的太妙。
青春就是60年代战后下一代对参战的上一代的反叛。
但小岛既是战胜也是战败,极矛盾,极难以言说的尴尬情境。
男同身份是对父权最大的反叛和威胁,政治身份和性身份的彻底反叛,是对青春最极端的命名。
2.娜拉。
李青妈妈或许就是娜拉走后怎样的范本,要么堕落要么回来的前者。
但她的选择却是投靠另一个男人,当这个男人背叛了自己,她沦为了娼妓,染性病死掉。
她是一个反叛父权不彻底并失败了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3.青楼家庭化认干爹是青楼家庭化,阿青和阿凤这样的孩子不愿走入家庭,他们愿意在青楼谋生,而阿敏就非常渴望进入家庭,渴望一段稳定的关系,但走入家庭就意味着被家庭规则束缚,而且阿敏的金主总是怀疑阿敏,男性在家庭中的焦虑来源之一是伴侣的后代不是自己的后代,但他把异性家庭关系套用在了同性之上,是双向的错误投射。
第五集小玉听到干爹描述他尊敬的妻子(为了家庭甘当同妻的妻子),要小玉成为他的家人,成为他的儿子和情人,他逃也似的走了,他不愿被放置在一个畸形的家庭关系之中,宁愿选择青楼虽然放荡但也合理的关系。
4.放逐这个算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电视剧里有没有提到暂时还待看。
小岛本身就带有的放逐意味,以及开头的“我们这个国度”,和阿青被父亲赶走(流放)并且后面出现的边陲黑龙江(古时的流放地)的意象,都是意味着被主流社会放逐,边缘化。
5.说一点改编的问题赵英本来在小说里只是和阿青一个交集的十五六岁孩子,在电视剧里代替小说里的管理员和阿青被抓到,倒是更像青少年荷尔蒙悸动,多了一点美感。
不足是把阿青对弟娃的情感暧昧化了,和原著有些许出入(小说里阿青把赵英投射成弟娃)。
6.恋父小玉的悲剧在于,他把每一个与日本沾边干爹情人,都当做父亲,全然忘了他父亲其实是个异性恋。
小玉的每一个“父亲”他都当做情人来勾引,他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朋友。
真的精神分析一下,小玉是那样深地爱上了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
▪️个人认为超越原著。
跟原著相比剧情有增有删,部分情节顺序也有调整,但整体的改动还是符合逻辑。
老鼠家14岁妓女。
▪️书里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用念白说是可以的,连景色描写也要放进台词里就不合适了吧?
哪有人聊天的时候:“那是一个很闷热的夏夜,天上黑沉沉的,云层低的像是要压到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湿气,就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凝结了……”▪️白先勇的作品里总有一种宿命轮回的无奈,冥冥之中曾经的悲剧命运再次降临。
一个人要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年你在几场战役里,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只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就被革去军职,你心里一定很不平衡。
如果你觉得一生效忠的国家让你成了无依的忠臣,你又何必一定要让敬仰你的阿青变成罪无可赦的孽子?
”▪️87号小苍鹰。
透明玻璃和毛玻璃。
▪️画质太费眼了,一人血书求修复🙏
根据目前为止豆瓣提供的数据,这部电视剧有638人在看、5628人看过,另外还有6623人想看。
应该说还算是比较热的一部电视剧了。
也许每个人看这部电视剧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想猎奇,有的想追自己喜爱的演员。
就我而言,我只是想看看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这部电视剧“创造”了挺多原著没有的人物或情节的。
原著中,和李青发生“淫亵行为”并导致其被开除的的是“实验室管理员赵武胜”。
但是在电视剧当中却创造出了一个“李青的同学赵英“。
不过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赵英这个角色的出现却也挺合情合理的。
这样可以让观众觉得,藏在李青血液里的某种东西是在和同学打打闹闹中渐渐被激发出来,而不是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
毕竟电视剧不像小说,它需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些人物的特性(如李青)勾勒出来。
而且赵英这个角色有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在里面,现实生活中应当会有不少这样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关于情节的展开,一些和原著顺序上的区别是肯定有的,毕竟电视剧要有他的一个铺陈顺序。
其中有几个情节的增加我印象比较深刻。
试列举如下:①李青母亲黄丽霞的去世。
原著中黄丽霞死在知道弟娃死讯的第二天。
而电视剧中,当她知道弟娃死后虽然很崩溃,但没有立刻死掉,而是由李青继续照顾了挺长一段时间,最终是死在李青的怀里。
个人认为这个改编改得不错,挺让人震动的。
另外,电视剧还安排了李青父亲去寻找黄丽霞的情节,这也不错,使李父的形象又丰满了一些。
②傅崇山拜访李青的父亲。
这个情节也是原著中没有的。
不过我想这个情节的安排可能更能表现出导演本身的一种意愿。
因为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又接着看了一个关于本剧的访谈。
其中导演曹瑞原提到他其实并不特别想铺陈太多敏感的话题并以此为噱头,他更多的是想要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是现在社会中越来越缺乏的。
那么傅崇山拜访李青的父亲这一段,可以看作是“一位父亲的独白”,亦可看做是人们对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怀和理解。
我想这个不仅是电视剧所想要表达的,也十分符合原著的一个立意,更是这个群体的人所乐见的。
以上是关于电视剧中的一点点“创造”,接下来想简单说说其他的。
演员方面,范植伟(李青)长的是不错,而且演得也挺好的。
我觉得他能够表现出李青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内敛特质。
可是就我本人而言,却并不太喜欢范植伟这个人……金勤(王小玉)演得挺出彩的。
本身在原著中小玉就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而金勤也把握的很好,确实挺像“七彩孔雀”的。
张孝全(吴敏)应该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张孝全本人长的高大壮实(曾经有人说他像水管工,汗),但眼神却很温和。
吴敏这个人物在小说当中是比较细腻、隐忍、坚毅的。
虽然和张孝全的外形身材有那么一点反差,可给人一种能“收得回来”的感觉。
庹宗华(王夔龙)比较符合我心里勾画出来的那个形象。
看到有其他友邻说庹宗华演戏太“用力”,蛮琼瑶的感觉。
不过我感觉还好,王夔龙这个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占有欲比较强的人,虽然平日里看上去比较儒雅,然而情到深处也就顾不得那么些的。
或许庹宗华这样“用力”地演,可能更能让观众理解,李青的最终离开一来是他明白他终究不是阿凤,二来是他明显地感知到了王夔龙的那种控制欲。
其实各个演员都演得不错,整个氛围和色调都营造的比较好。
虽然有些地方拖沓的一点,但并不妨碍这部电视剧的成功。
又及: 书评在此→http://book.douban.com/review/4619725/
二十集分佈在兩大段時間看,歷時88天(由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第一至十二集歷時10天,隔了61天,最後八集用了17天。
第一集:第一集的背景好深刻,感覺全是時代造就了他們每一個的身世。
好像每一個角色都身不由己,帶點可悲。
提早知道了弟娃的結局,看著他就帶點悲情了,吃什麼吃,就要死了。
想到這我在笑,可是又好悲傷。
相比自己,至少在時代洪流裏,自主權大了很多。
幸福,是靠自己爭取,加油!
第二集:好不安,一直看一直搓手。
母親為了尋找幸福而拋夫棄子,但她的幸福沒能持久;弟娃失去了母親的疼愛,性格變得孤僻內向,貌似吸入太多有害物質(e.g.修房頂),得了急性肺炎早逝;李青責怪自己未能好好照看弟娃,面對心上人的陪伴(這種算愛嗎,你可以說是,也可以不是,但這段回憶總是最深刻難忘),他情不自禁、尋求慰藉,結果因為太突然(沒找好地方= =),被校警發現...... 雖然李青被趕出家的結局早已知道,但過程無比合理友無比悲戚、唏噓。
他會怎樣開始呢?
要耐著心看下去,一天一集!
第三集:一開始就在猜,猜阿青未來的遭遇會否和某些悲慘的鳥兒同歸一路;還猜郭老究竟是真心相助,還是別有用心;猜如果阿青當天理智點的話,事情又會怎樣。
忽然覺得想的好廢,腦袋儘管這些無法控制的事。
依然懷著期待的心情看。
只是今天看了兩集了,就此吧。
第四集:阿青看起來蠻成熟,舉止中帶有獨特的味道,有點傲氣,卻又懂事。
小敏讓人疼愛,很單純的一個男孩,單純的夢想。
老鼠是個悲傷的角色,受大哥的欺負,還要靠偷竊為生,他的樂天更添我的愁緒。
小玉比我想的堅強好多,有著固執的想法,懂人情世故。
小玉的表姐更是,他們好像,直接、乾脆,阿青肯定能教的她兒子乖乖的,奇怪的直覺。
楊教頭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呀,特別的四川口音,聽的我倍感親切開心,從他對小玉揩油行為的勸誡看得出呀,年輕時候想來也是風流倜儻。
郭老那段話說的特別貼切而唏噓。
感覺阿青在公園遇到那男人可不僅僅是過路人呢。
喜歡孽子,雖然不覺得對目前的我有什麼實質的作用,但我想它會深深地影響我的心。
第五集:難以言喻的恐懼,對未知人生的恐懼。
深深感受到這個時代的人們身不由己的處境。
若是只聽母親的聲音,或更觸動人心吧,可悲、唏噓、無奈,帶著點自作自受。
當阿青告訴母親弟娃的死去,母親的瘋癲、失控,更表現出她的自責,在她罵阿青的時候,其實我心裏在罵她,不負責任的有什麼資格云云... 現在一想,卻只能一聲長歎。
我已經愛上阿青了,這麼一個率性、簡單的男孩,或許難以與如今的范植偉相比(我也不瞭解),只是阿青那自然的表達,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呀!
在周伯帶著小玉向死去的妻子祭拜時說的那番話,使得我掉下孽子的第一次淚(我知道會陸續有來),看著他這輩子人老來的無奈,我頓覺心酸,也很害怕。
我感覺小玉和我有相同的感覺吧,周伯把過去的壓抑道出,他的老婆生前對他的容忍與諒解,確實難以想像。
阿青,我不太瞭解你,可我好想祝福你,就像祝福自己一樣,加油。
第六集:看到這裡,發現這部片子的每個角色都是那麼細膩、深刻,他們的故事,讓我對他們的行為有了合理的解釋。
阿青真的演得好好,他在最後說感到和母親如此的親近,他的旁白、並不帶有感情的敘述聲音,卻更能娓娓道來他的內心。
母親的人生是悲慘的,她覺得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有人陪她唱歌、聊天,知道她喜歡什麼,而最後她也給了自己人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報應。
我覺得小敏被勒索那件事沒那麼簡單,因為他的行為有點怪異,但是小敏的單純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小玉的倔強、對愛情的美好期望,確實讓人感覺甜蜜,同時對老周感到無奈。
對呀,阿青看著小孩的時候,那一刻是如此感動。
阿青,開始了逃亡、流浪,看到這裡酸酸的。
第七集:阿青真的好孝順,連續兩個至親的離去,心底的悲痛,他之後的生活會怎樣呢?
小敏很讓人心疼,很想做好,可是卻讓張哥感到束縛,如何是好?
看到他跟阿青在一起時候的放鬆,感覺他倆蠻相似,很合襯。
周伯不會等到小玉吧,即使他如何一心一意。
父親也會這樣孤獨的生活下去嗎?
母親,算是結束了吧,她的愧疚、無臉見人,還好最後有阿青留守、陪伴,她也該心足了。。。
祝福你們的未來。
第八集:阿青一路過來我都沒哭到,直到麗月姐問他的時候,他說:我阿母死了,弟娃也死了,我該怎麼辦?
我就忍不住了。
龍子的出現簡直就是很神奇的一件事,之前導演的鋪排顯得很精心,可是阿青卻想逃離他:不安、心悸,卻又不能迴避。
我好希望阿青能找個好歸宿。
阿青很強、很倔、很沖,我想他會越來越沖,有點擔心。
還不知道小敏的結局,看到這裡的簡介才意識到為何他最後身子顫抖得那麼厲害,那他和阿青一起扔石頭、踩腳踏車,是他去世前最快樂的事嗎?
(執著)小敏真的好笨、好傻,這不值得,可是他想不通、不明白。
好可惜,小敏好可憐。
張孝全演的很不錯誒,那一臉無辜和淒慘樣。
祝福你。
接下來,主線會是阿青和龍子,還有小玉吧,這集感覺異常悲傷,好多人死去的感覺。
哀悼。
第九集:嚇死我,還以為小敏死了,所以這算意外驚喜吧。
這集超悲傷,可是因為我的心情蠻好,所以都成了哭笑不得的樣子,好像鬧笑話一樣。
小敏這下看起來好可憐,又覺得是他犯賤,但這我能理解,或許我也是這樣一個傻X吧。
阿青年少氣盛,連續打了兩個人(張哥和領班),在老鼠被他哥罵的時候,我還擔心他會忍不住出手,為他感覺不安。
老鼠膽子又大又小,活得那麼無憂快樂,算是上天賜予他最大的祝福了。
嚴經理算是很難做了,但是他為了尊嚴低頭,努力打拼,算是蠻有韌性的。
原來楊教頭的家庭背景也那麼不如意,傳統的思想和現代打架,倒是苦了不少人呀。
發覺阿青越來越煩躁了,那團火燒得很任性、倔強,我擔心他沉不住氣,衝動毀了前途。
小玉也算很聰明、懂世,願意靠自己。
趙英則是跟龍子有相似的身世,他的無奈、愧疚,倒是令阿青生不了氣。
很喜歡孽子,它把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弄得很清楚,每個人都有他的背景,把台灣那個時代各種特徵表露無遺,感覺深刻。
第十集:超突然的,怎麼又到了龍子和阿鳳。
一下子脫離現實了,不開心。
阿鳳的形象簡直太難接受了,在下雨天晚上他在龍子面前歪著嘴那副囂張樣,簡直就是一團火!
火鳳凰呀火鳳凰。
龍子當初也太老了吧,有點稚嫩而單純。
算算他們那時才93年,就那麼開放了。
為龍子感覺可惜,也不知是可悲,原本大好的前途,就因為一段緣分,還是有緣無份。
也不知為何事情發展會發展到死這地步,不過他們註定悲劇呀!
阿鳳,悲慘的出身以致性格偏僻,衝動的魔鬼。
阿青,是很熱血,可是他臉帶的一份倔強和冷靜、沉然,很是有魅力。
第十一集:第十一集的背景音樂變了。
阿鳳和龍子的故事開始有了點波濤,真被乾爹說對了:天雷勾動地火。
龍子年輕時,笑起來小酒窩好可愛。
老鼠呢,真是個悲慘命,竟然這麼心理變態的人也遭他遇上了,可他心地善良,也沒發火,這是做著他一開始就打算做的事,還關心家裡的女孩,突然對他好感倍增。
至於小敏,除了無奈,竟感覺一絲厭煩,太固執,但他貌似也好了點,嗜賭老爸呀。
小玉,還是個值得疼的孩子,孝順聰慧。
期待阿青和龍子的故事,很好奇阿青站在田野邊那奔來的是何人?
第十二集:龍子在這種家庭長大,本來發展就不會完全,弄得性格倔強,佔有欲強。
表示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無可奈何,龍子的媽媽有錯嗎?
他爸有錯嗎?
阿鳳有錯嗎?
龍子有錯嗎?
或許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用對錯來分清楚、來弄個明白。
當違背了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與期望(不管對錯),就不會被接受了。
只能說他們生不逢時而執迷不悟。
此刻我更覺得龍子和阿鳳生不逢時,但若不是那時,他們又或許不會相遇。
時代造就愛情,時代也毀掉愛情。
阿鳳,會是永恆的傳說和美麗。
第十三集:真希望龍子別把阿青當作阿鳳的替身。
還以為兩個月不看,我會厭倦這種拖拉的情節,但阿青一開口,頓時把我勾回孽子的世界,我太喜歡阿青了。
他們被抓警察局真的很雷人,不過這事也挺無奈,社會發展也有需要。
不要傻傻地大搖大擺嘛!
第十四集:許久未看,看得更細緻和細心了。
小敏呢,看來會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足以讓它變成另一個人,我有點期待,卻又摻雜著害怕和無奈。
阿青的心思真的很細膩,讓我覺得很動人和美妙。
龍子原來是去受苦,我原以為他在那邊過好生活。
其實,生活得如何,本人最清楚。
人不可貌相。
願他們一切安好,到了尾端,會有事情發生吧。
第十五集:越看下去越覺得孽子精彩之處。
不是單純講同志,更讓人了解那個時代,當時的社會。
我不由得感到唏噓,身不由已、無可奈何,但依然有人懷著愛與希望活下去,這是多麼難得。
龍子把阿青當作阿鳳的替身;阿青把小弟當作弟娃的替身。
其實沒什麼分別,都是對曾經最愛的人早逝的不捨與悲痛,念念不忘。
好佩服老鼠,這會是他生命中最驕傲的一件事。
也看得到老鼠他哥對他的所謂情,深深的嘆息。
在人都掙扎求存的時候,你會怎樣堅持自己的信念呢?
加油!
再次大愛阿青!
第十六集:仁兄說的果真沒錯,簡直不是精彩二字能形容呀。
幾條線都發展得很快,小玉,老鼠,楊師傅,麗月。
百般滋味在心頭,小玉的依賴心太強,麗月對愛情的期盼,老鼠那怕事的性格,楊師傅對女兒的疼愛。
林桑和吳春輝那段簡直就是太美好了!
無比純真的友誼,當初的夢想,夾雜著無法觸碰的情。
安樂窩!
期待劇情進入最高潮,心中又不捨。
阿青,好期待。
第十七集:發覺劇情敘述得好完整,白先勇實在太有才了,故事越發吸引、精彩。
恐怕再找不到另一個人飾演阿青了,樸實而完整。
看完後,突然有個念頭,如果老人家哭的話,那一定是他一生中都很在意、很著緊的事,或許還夾雜著悔意、遺憾。
阿衛太傻了,好可憐,他肯定壓抑到自己無比辛苦,才做出那不經大腦思考的舉動。
要強毀了他。
看來阿青是要回家一趟,會哭吧,我。
超愛超愛超愛孽子!!!
第十八集:哇,這集劇情整體大躍進。
小敏回歸,竟與張哥再續前緣。
小玉櫻花夢再起攻勢,奮不顧身。
阿青對龍子坦白,龍子心情低落,或自責、或無奈吧。
阿青回到舊地,再度勾起與趙英、弟娃的回憶,傷感倍添,卻始終沒勇氣踏進家門。
老爺子的路越走越艱難,阿青卻始終照顧周全。
感恩、知足、愛思考、善良、有愛心,這樣的阿青呀,好想抱在懷裏。
安樂鄉一下聲明被損,眾人前路會如何發展呢?
只有最後兩集,享受那完美的配樂和樸實而精彩的劇情吧。
願明天會更好,有情人終成眷屬。
第十九集:看到最後,期待最後一集。
這集節奏很慢而平實,一步一步,不忍走得太快。
中途我分心了,專注力的練習呀,加油。
給予勇敢追夢的小玉誠摯的祝福,歌聲真的美cry。
小敏很可憐,突然又不那麼討厭張哥了,好好在一起吧。
想不到傅老爺子重要如此,與阿鳳、龍子、阿青都這麼有緣,他算是昇華了孽子的意義吧。
阿青其實話不多,拙於表達自己,但他很實誠。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無論如何,我永遠支持你,阿青。
孽子,取的名字真好。
第二十集(結局):不要了啦,我不要結束。
今天下午可能心情太好了,現在還在傻笑,擇錯了時間來結尾。
但生命就是如此,安排了、做了,就不會改變了。
只好珍惜和享受寶貴的時刻,再積累教訓,幸運的可在往後的日子繼續生活下去。
但此刻的年歲、日子,我們每個人很公平地只會經歷一次。
生活的平淡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認定了它的平淡,不肯為它創造新的可能性。
平淡不表示平凡。
我認為阿青的生活態度很好,全情投入經歷過後,會冷靜下來反思、品味,為自己做忠於自己的行為。
好真實的一個人,好真實。
這下,我才完全看出孽子的脈絡,阿青的爸爸、龍子的爸爸、阿衛的爸爸,還有好多在時代中顛沛流離的兩代人,我為此而感動、感謝。
謝謝你們!
所有孽子的人,每集片頭都看到的白先勇、曹瑞原, etc.和阿青一樣,六月之後我滿了18歲,人生就會完全有自己掌握、決定。
我希望自己有勇氣、耐心、信心、恒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謙卑之心、羞惡之心去走我的人生路。
謹此以對自己的成年送上最好的祝福!
提前了,哈哈。
還要笑得開懷,勿忘初心!
保持著善良、有愛、柔韌、溫暖燦爛的心。
總結:一天一集把它看完。
這下我應該不會忘記了,阿青,范植偉。
我喜歡這部劇。
很有味道,很深刻。
時代中的身不由己,很使人無奈,但阿青、小玉等努力掙扎求存,很是積極。
每个乐师的风格都是一部体系相对封闭又不可复制替代的哲思载体,如若对其作品没有体系化跨域的了解和熟知,那也无权去言语什么。
就《孽子》这部电影想俗浅写写,寮表心意。
早有耳闻范宗沛先生,我最先接触到的是《杨柳》这首配乐。
先说说这首曲子的大致背景,这是范宗沛先生2003年据白先勇作品《孽子》小说而成的电视剧配乐12首曲子中的一首(据我所知《孽子》是华人世界第一部反映现代同性题材的文化作品,引申一句尼采的文字“世间最美的感情莫过于友情,并非爱情”,可惜至今只看了一部分。
)。
我个人理解可以算作新世纪音乐题材之内,提到这个我再多说一点。
我们整个八零后和九零初的人由于人口以及经济文化结构形式局限(也可以说成时代背景,但看看现在中国经济文化思潮急于转型的骚动你就会懂得),自身简单的音乐体系成型都在所谓“新世纪音乐”背景下,所以不要见人张口就摇滚就这个那个乐队,也不要一听弹琵琶吹箫拉二胡就说东方古典。
我们所理解的“纯音乐”是新世纪音乐的一部分也是核心。
回转正题,这首曲子用惯有的钢琴做引导,而主旋律则是大提琴。
以前接触到的是小提琴,她时而婉转丝滑,时而牵扯出旧时光令记忆翻箱倒柜,时而哀怨刻骨铭心若岁月雕琢的每个赶脚,时而妩媚轻佻线条感强烈。
最近两个月一直在听范先生的曲子,单单《孽子》的配乐,这是我浅薄的记忆硬盘中唯一能找到关于大提琴独特的感受。
大提琴在他的曲子里画面感质感甚是强烈,同时你会感觉到厚实的时代感,那是一种压迫式的深沉的有人物有故事有天地悲悯的感受。
这与久石让在《入殓师》里的配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音(后面会说到)。
其实范先生也说过,《孽子》是他这一生最好的创作,估计以后也无法超越。
说到这里也许有了解的人就知道,范先生曾有九年的大提琴师供职生涯,是的。
这也如平日里我们常说的俗话,天赋只是微小一份而后天的付出和体验才是关键。
于生活的每每角落和波段里更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唯一能沉淀出的精华是真诚付出过的生活生命体验,无论生命呈现过或即将要呈现何种状态。
再提到配乐大师的话题上,配乐师各自有独特的音乐艺术哲学。
比如约翰威廉姆斯,他以史诗大片配乐见长(《星球大战》三部曲、《辛德勒的名单》、《艺伎回忆录》等等),其视听效果堪称好莱坞最佳。
气势雄浑,悠远绵长,有呼唤感,历史情怀厚重,这类似于大片中的超广角镜头。
再比如,詹姆斯霍纳,他以风笛见长(《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等),他是欧洲民乐作坊的集大成和跨越者。
至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几位重量级大师只是粗浅的接触过几首曲子,不敢言语一二。
西洋管弦乐就目前来讲,能驾轻就熟的大陆音乐艺术家还凤毛麟角。
而东方艺术的大成者一般产生于日本和台湾,也可以说东方文化精髓根在中国而传承和创新在台湾和日本。
不敢说大陆在新世纪音乐方面有什么,台湾有“风潮音乐”(风潮音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Wind Records Co., Ltd.)成立于1988年。
不了解的可以去找度娘,你会惊讶你曾在万千里挑选的可以适合填补心灵的乐曲九成出自风潮唱片。
),日本自然就不用说了,随便来几个你就够用你的情绪赶脚了。
宫崎骏系列的配乐师久石让(《入殓师》也是久石让的配乐),菅野洋子,坂本龙一,武满彻和喜多郎前辈级的人物。
当然艺术无深浅贵贱,见仁见智,以上的文字只是个人粗俗的理解而已。
但心里确实希望眼下经济文化等转型革新能出现一些在配乐作曲方面立住脚跟,用音乐语言传递传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配乐艺术家。
好长时间没有写什么东西了,觉得矫情,也没有那个时间。
有的时候即使真有什么作品让自己很难忘很感动,写完后也都会自己保存,然后再删掉。
毕竟这些小文艺的事情对于我这个大屌丝来说过于矫情。
《孽子》,让我有了再矫情一逼的想法。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或者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那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这是一部少见的牛逼电视剧。
这是一个虐死人的电视剧。
这是范植伟能征服所有人的作品。
第一次看《孽子》记得很清楚,是在高考完的那个假期。
那个浮躁的夏天,看什么都是躁动的,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觉得这个调调弄的我更加闹心,也就勉强的看完了。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然而在最近,鬼使神差的看到了这个剧的名字,再拾起,突然发现不知道是时间改变了,还是季节改变了,再或者是自己改变了,对这个剧的感情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没日没夜的把20集反复的看了两遍。
我庆幸,我没有错过它,我也庆幸,我再次的遇见了它。
虽然这句话真几把矫情。
对于这部剧,我想把看到的一些感受写下来,只是我个人的观感,不希望和人交流,因为我变态的占有欲不允许。
这是我的东西。
台湾,70年代,白花花的,贫穷潦倒的弄堂,少年在地上赤足狼狈的挣扎,满头花白身材魁梧的男人挥舞着自卫枪,嘴里不停的对少年咒骂着,少年挣扎起身,用疼的跳动的眼神看着男人,转身狂奔而去,留下的是男人手举着自卫枪,看着远去逃离的少年,擦着眼泪·····孽子。
什么叫孽子?
李青。
整个剧的主线,也是整个剧的灵魂。
父亲是抗战时期的团长,立功无数,然而因为一次败仗而被国民党遗弃,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李青是善良的,懂事的,理智的,成熟的让人心疼的少年。
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他的诚实和真诚。
从小不受母亲宠爱,从小便学会要独立,照顾谦让着自己唯一的弟弟弟娃;10岁那年,亲眼看见母亲与别人偷情,蹲在树下那一幕不知道让多少人心疼;母亲抛弃了父亲,抛弃了他和弟娃,这时他失去了母亲,他担当起了一个哥哥所有的义务,照顾弟弟,甚至是照顾父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李青被宣布考上了夜部学校,父亲带他们兄弟俩下馆子那个片段,当你把这个剧看完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一幕,我相信你会心酸倒流呼吸困难被虐致死······ 上了夜部学校的李青,认识了赵英,两个男孩子一起成为了校篮球队的主力,成为了最好的哥们,一起吃冰,一起骑单车····李青为了赵英的生日而把自己舍不得穿的新衬衫送给赵英,两个人玩闹在床上,李青知道,他们的感情早就已经变质了,他更知道,他自己是同性恋。
弟娃去世,作为哥哥,他内疚,在实验室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赵英把他抱进怀中,李青亲吻赵英,两个少年纠缠在了实验室的地上,然后被值班的大爷发现,然后被学校通知家长。
赵英作为富家子弟,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而李青则被冠以“猥亵同学”开除学校。
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的李父将他赶出家门。
这时的李青,失去了懵懂的爱情,失去了前途,失去了弟弟,失去了父亲·····走向了那个黑暗帝国“新公园”。
我爱惨了李青。
他是最诚实最勇敢的,他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性向,诚实的对母亲讲出那些残忍的事实,诚实的面对和龙子之间的情感,诚实的对待每一个身边的朋友。
不管陷入什么绝境,他都是那样坚毅的眼神。
他带着那双跳动的眼神会为阿敏大打出手,他在看到小玉对老周的绝情时会大发雷霆,·····一个捡到聋哑孩子都会当做自己亲弟弟来疼爱的男孩,却是父亲眼里最痛恨的那个孽子······ 我爱惨了范植伟。
他把李青这个角色演进了骨髓。
从不矫情,不自怨自艾,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一个眼神就能把你置于死地。
范植伟这个人的内心戏可以强大到这个地步。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时隔10年,他的微博评论里,大多数的人还都在叫他阿青。
他是我们的阿青,不管发生了什么。
我爱李青和赵英的爱情。
这个支线其实只是整部剧中弱弱的一个支线。
也没有多少镜头。
但是这段感情对所有的观者来说都极为难忘。
他们俩在书店的再次相遇,阿青此时已经经历了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沧桑,然而眼神逃避又渴望,坦然的和即将出国深造的赵英寒暄。
赵英奔回来抱紧阿青重复的说着对不起的时候,伴着范宗沛的大提琴,我敢断定,很多小女生已经泪奔了。
赵英的全部戏份也在这里结束了。
然而在后来,剧末,阿青曾回到过这个学校,回忆起了他们的往事,这时候真的让人心酸的可以。
其实我一直认为赵英才是阿青心里真正的爱情,即使在后来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
他和龙子是爱情吗?
我也不知道。
我被后来虐的心疼的不行的时候曾一度想,这个作品如果只是讲述他么俩的爱情那该多好,可是正因为不是,它才是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这个电视剧上映之后,在周华健的《伤心的歌》MV中,把李青和赵英的故事放进了21世纪,也算是安慰了一下观众吧。
范植伟和杨佑宁的组合还真是很讨喜。
龙凤恋。
在李青进入那个黑暗帝国“新公园”之初,就听到了这段故事。
阿凤,火一样的浪子。
龙子则是另一个世界的将军之子。
阿凤的眼睛永远痛的在跳,和阿青一样,然而比阿青要浓烈。
天雷勾动地火,真的就是对阿凤和龙子最好的诠释。
他们之间有过绚烂的幸福,两个人的世界。
可是,龙子家庭的阻碍,凤终究还是无法安定下来。
他爱他,却不能留下来。
内心无法平静。
地狱般的过去,让他已经没有一颗可以交付的心。
最后的最后,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龙子将匕首刺进了阿凤的心脏。
本以为会是俗气狗血的剧情,但当你看过之后,你才会发现你自己有多么幼稚。
小说原作者以及编剧导演早就已经将我们玩在股掌之间。
10年后归来的龙子,同样在“新公园”,同样在雨夜,遇到了阿青那双痛的在跳的眼睛。
他们走到一起。
但是,李青就是李青,他再像阿凤他也不是阿凤。
其实在我看来,阿青和阿凤基本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阿青那份骨子里的坚强是阿凤所不具备的,不管阿凤再炽烈,这个话不多的阿青反而更决绝。
他会理智的处理自己的情感,他会懂事的生活下去,留下钥匙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是阿青,他绝不是阿凤。
龙子的扮演者庹宗华,是我在整部剧中唯一一个不喜欢的角色。
戏总感觉有些过,他们说的其实有道理,演着演着就有点像琼瑶了。
阿敏。
一个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执拗的有些偏执的男孩。
他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的张先生。
即使是经历了背叛,即使被他赶出家门,即使为了他而割腕自杀,最后张先生的一句话,就能将他重新拥入怀抱。
最后,他还照顾中风的张先生,阿青说的对,这会使阿敏感到踏实。
这是个让人心疼的角色。
我一直有些费解这个懦弱的角色怎么会让那么精壮的张孝全来演,可是看着他的收放自如也就觉得毫无违和感了。
最后一集,傅老爷子对阿青的父亲说:“当年你在几场战场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只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就被革去军职,你心里一定很不平衡,如果你觉得你一生效忠的国家让你变成了无依的孤臣,你又何必让敬仰你的阿青成为罪无可赦的孽子?
”到这里,才出现孽子。
我也终于明白,这才是所谓的孽子的定义。
从第一集到最后,想表达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孤苦无依的圈子,一个时代。
从头虐到尾,让我们连一个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当最后那一幕,阿青遇见了一个小男孩罗平,两个人边跑边喊:“一二一二一二···”导演阴险的用弟娃的那个演员来演罗平,他成功了。
这一幕的确几乎让所有人泪奔。
这是一个绝妙的电视剧。
每一个细节都那么令人折服。
这是我看过的最不逊色于原著的拍摄,没有之一。
范植伟可以得到满分。
阿青···阿青···每一集都想嚎啕大哭,但最后都是压抑的难捱却哭不出来。
为什么总是有人活的那么辛苦?
他们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
有的话也不宜多说,心里懂就好。
真的挺苦的。
还有好多人物都想一一的写出来,因为这个剧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小玉,杨教头,李父李母,老鼠,傅老爷子······他们全部都反应了那个无力的社会。
每个人的故事都能让你感受到这个剧的牛逼之处。
可是我写不动了。
表达爽了就好了 不少人说看这个海报就泪崩了··的确···刚看完再看这海报是挺特么戳泪点的。
整部剧印象最深的是龙子在院子里唱《长生殿》,老管家在吹笛,阿青低头坐着,默默的听。
那个场景,大概秋日3点的太阳,大树下树影荫翳,阳光斑驳。
树影外的阳光完整,又有种昏黄作旧的朦胧感。
这个时候阿青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家,就像吴敏对莲蓬头的依恋幻觉。
但是龙子也是一个得不到父亲的原谅的“游子”,哪里还有胸怀给他一个真正的家呢?
阿青不是龙子,不是阿凤,他总是那么冷静的对自己的命运,对他所爱,从来不会沉迷爱情,而不自觉的演绎爱情的轻浮。
游子。
台湾回归不了大陆。
阿青的父亲还期待重回山东,带着他一整个家。
可到最后,他的家支离破碎,没有故土,也没有旧园。
剧中导演用了大量长镜头与慢镜头,徘徊在阿青,龙子,期归的眼神前,将回忆,期待,失望,孤独,拉得绵长。
题外话,有时候很羡慕很多故事中大起大落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往往让人更坚定那定克的锐意。
可是,大多时候,谁也说不清,真正的矛盾,是环境的限制,还是自己喜恶取舍间的对立。
所以,到现在,几乎每一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后所做,但到最后,想来,明明开始是为获得,可为什么还是放弃这么多?
可以日夜兼程,哪里还有天涯海角?
人各四散,江河湖海,没有大喜大悲,只有温水煮青蛙不觉的熬煎……好了,再谈演员。
好得都不晓得说什么了。
我还记得阿青再见赵英时,赵英抱着阿青,连声说了很多句对不起,阿青的那时样子。
至于小玉,给他一个金马奖,打个200分都不怕他骄傲。
以及其它,杨教头,将军,龙子……好演员这个时候咋就这么多!
BGM:这剧100分,BGM占40分,什么林海,杨宗沛,这种殿堂级,居然到这里写电视剧的背景乐!!!
mark我最爱的《戏水》……over
2011年6月,有几天的工作地点是在台湾博物馆,休息时,我和台湾的同事坐在建筑后面的阶梯聊天。
放眼望去,我觉得眼前那片林子非常熟悉,我问:这地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事说:这里是228事件的纪念公园。
对了,也是早期同志的聚集地。
我猛然想起高中时看过几集的《孽子》好像就是以一个公园为背景,也许说的就是这里呢,同事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第一次看《孽子》是07年初,当时我18岁,和阿青一样的年纪,学校里也有我的赵英。
我正以准备艺考为由在省城瞎玩逃避高三紧张的学习,成天除了睡觉、少许的学习、想念着喜欢的人就是在网吧上网。
这部片子在网吧看了大概两三集就没有时间再看下去了,也许正是因为只看了头几集,才让我当时就把这部电视剧抬上了我心中无比至尊的神坛,在看过了很多幼稚的台湾偶像剧之后,我感叹居然有这样一部细腻的文学改编作品,以至于后来大学时期完整看过此片的同学对我说其实很一般,还让我对他的品位产生严重质疑。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为他和挚友相濡以沫的感情感动的同时,突然记起五年前自己曾计划择日完整重温据白先生作品改编的孽子。
断断续续又是看了大概半个多月终于在近日把这部电视剧看完了,看完后的心情和我当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18岁看孽子时,对于阿青家里的人物关系完全不感兴趣也得不到共鸣,每次都是点快进去看他个人的感情走向。
而五年后的今天,看到阿青的父亲母亲那种明明很爱对方却拒绝说出口或者选择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真的感同身受,前三集完全是哭着看完。
反而看阿青个人的感情纠葛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后面有很多集真的看得好无趣。
再看孽子,觉得它重点其实不是像之前所理解的那样以为是同志爱恋,真正最出彩的是讲家人之间关系的矛盾。
依旧觉得孽子是经典作品,但是也已经走下了我那无法撼动的神坛,不过因此能够客观看待也好。
该片演员的选择较成功,在孽子拍完近10年后的今天会发现非常多熟悉的面孔(情人节看钮承泽的《爱》,发现杨教头和龙子母亲在末段有客串婚礼真的非常惊喜!
),好像台湾的年轻男演员差不多都有演过同志角色啊。
喜欢的角色/演员:范植伟:凛冽的眼神、淡淡的表演和阿青这个角色真的很贴合。
只是不知近年来为何没太大发展,不过据其微博称他马上将迎来15年大运,衷心期待啊!
杨佑宁:中学时代里都有一个对你好得不得了,让您分不清他是直是弯的好朋友,他们真的就是赵英这个样子。
金勤:娘炮小玉或许是他自己的本色出演,直率得够可爱。
此外,阿青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角色真的看得非常心疼,泼辣却心软的丽月姐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喜欢的角色/演员:林桑:长得好像雪纳瑞!
说话我也受不了!
阿凤:赛德克巴莱里的他雄性荷尔蒙发达真的是让人充满了幻想,没想到早前在孽子里的演出却完全不让人感冒,也许是因为角色设定的问题吧,那种屌、痞的感觉都很奇怪,说话大舌头而且一直用吼的,简直可以和咆哮帝马景涛一拼高下。
龙子:他本身演出应该没问题,但我总是在心里期待赵英再次出现和阿青再续前缘,看到龙子和阿青在一起的时候真的非常不舒服。
那个年代难道就没有同龄人在一起的吗?
为什么几对恋人年龄跨度都那么大?
年龄差不多的唯有阿凤和龙子,却悲剧收尾。
张先生和阿敏我都很受不了!!!
好端端的评论着突然变成了大吐槽!
哈哈!!!
好吧!
那就接着吐吧!
龙子和阿凤的故事实在太长了,好不容易花了几集讲完以为终于结束了,结果到最后结尾还要出现!!!
我之所以不想看龙凤的故事是觉得有点做作,除了真实的发生率确实比较小之外,也许是因为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原因(我没看过原著),使龙凤的台词过于文学化,比如阿凤的:我的胸口好痛……龙子反复念叨的:你把我的心还给我……这些出现在小说中可能适合,但是在有人演出相对看起来真实些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话就会觉得很不自然。
—————————————❤————————————孽子讲的是在压抑的时代,一群社会边缘人的故事,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尽相同,但是都在痛苦挣扎中矛盾不安,且最终几乎都以悲剧结尾。
在越来越开放的现在,同志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很多人也都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主流社会对此依旧显得尴尬,更多时候都选择避而不谈,包括同志在内的众多边缘人并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平等权利。
孽子这部电视剧从思想角度来说无疑是经典,在华人社会能够有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出现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它为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回到电视剧的角度来说,还是会有瑕疵存在,就我个人来说,真的觉得前两集介绍阿青的家庭背景非常精彩,情节紧凑、冲突频发、引人深思。
关于后面的感情问题,也许是我自己过于肤浅、外貌协会,也可能是原著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子的,会让我觉得精彩度不及前两集。
—————————————❤——————————————最后想弄明白两个问题:1.龙子出庭时,外面一堆穿着北一女制服的女生疯狂尖叫龙子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腐女吗?
2.台湾人到底多爱喝汽水?
随便去哪做客主人都问客人要不要喝汽水,连骗进房间的借口也是进去喝汽水。
是那个时代很流行汽水吗?
还是改编者为了避嫌担心主角没满18岁不能饮酒?
晕,我乱写的什么啊
老早看过白先勇的《孽子》,最近心血来潮把电视剧版拿出来刷了刷,相比较早年刷书,这回看出了更多东西。
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白崇禧的第五个儿子,同性恋,在《孽子》里他对于退守台湾后的国民党军官生活状况和新公园里的同性恋群体生态描绘应该都是感同身受的。
这回我看出来的故事内核是父子关系,放入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人群,而显得意义丰满。
父亲一代是退守台湾的民国遗老,生活对于他们停留在了过去时,靠着反复咀嚼大陆的过往,经营着惨淡的现在,生活是无望的。
这一代人的痛是时代的痛,失败,放逐和永远的家国情思。
这一点直接地体现在阿青父,龙子父和傅老三个形象身上。
他们同为军旅出身,讲求自律、尊严感和荣誉感,而时代让他们成为被国家抛弃的旧臣,毫无价值。
他们是旧式父亲形象,尽管落魄,依旧威严固执,隐忍而不可靠近,发挥着旧式道德审判者的余温。
这种苦闷感让他们把全部生活寄望于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以军校的表现来实现自己鲜活的生命和梦想,因而下一代的“背叛”于他们是致命的。
这部剧中女性形象则是模糊的,某种程度上的“受害者”。
阿青母是台湾土著,比阿青父年轻太多,并不懂得阿青父的满腹惆怅。
常年生活在这团低气压下,还拥有着青春貌美的心是容易点燃的,她开始了抛夫弃子的逃亡。
结局是被男人抛弃,在满身罪孽和自责里毫无尊严地死去。
另一个形象小玉母则更有意思,被日本华侨抛弃而跟山东佬凑合度日,联想到台湾曾为日本殖民后被民国收复的复杂情绪,这里的隐喻不言自明。
而新一代的丽月姐面对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跟美国人生下小孩,结局一样是被抛弃。
这几个简单的女性形象就能拼凑出几十年里原住民、日本人、国民党人、美国人编制的历史死结之于台湾这个”亚细亚的孤儿“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迷惘。
儿子一代是“叛逆”的孽子,同时经受着威严落魄的父亲与受害的母亲,生活在情感的荒漠里,得不到一点安慰。
他们说着地道的台湾腔,与上一代的家国情怀已经隔膜。
他们渴望冲破旧式道德的禁锢,自我放逐,却充满迷失与困惑,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父亲形象。
以小玉、老鼠、小敏为例,都可以看到父亲的缺失和对父亲的寻求。
小玉与继父不和,生存的全部希望都是去日本找寻”生父“,凡是跟日本相关的都让他着迷,在与阿青第一次见面时他便说着一口日语,自我认同为”日本人“。
老鼠从小与哥哥一起长大,不管这个施虐狂般的黑道上的哥哥如何待他,他依然把他当做唯一的亲人,不离不弃。
而小敏父亲入狱,他则把张先生当做唯一的依恋对象,依恋着这个物质意义上的”家“给予他的慰藉,为着别人一点好要倾尽全力回报,充满着感激与知足,也因而被抛弃时会割腕自尽。
在这儿,日本华侨是小玉生父但只活在幻想之中,哥哥和张先生则是老鼠与小敏满足父亲角色的替代品。
再想起他们平时细节上的善良之处,他们哪里是什么孽子,不过是一群缺爱的孩子在绝望里挣扎。
而另一重意义上,杨教头充当着这个”黑暗王国“里父亲的角色,他左右逢源,通世故,亲和,包容,尽其所能庇护着这群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他的四川口音为上一代典型标识,在现实生活里,他是个失败的父亲,顺从家命结婚,而后发现自己为同性恋,被妻女抛弃。
也正因为这重经历,他更能理解这群孩子的苦楚,也在女儿的婚事上倾尽了全力以弥补自己的内疚。
龙凤恋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作为两代人的沟通媒介,傅老将两代人的痛苦传递给彼此。
然而阿青最后过门不入,历史和文化的包袱太沉重了,两代人血浓于水终究无法轻易化解,就如同大陆跟台湾。
大陆艺术善于宏大叙事,有着天然的正统感和使命感。
而台湾艺术更能捕捉普通人微妙的情绪氛围,以及这种情绪里的温度。
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
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被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 总觉得《美少年之恋》的灵感与氛围受到过白先勇《孽子》的启发,讲的都是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年初在阳春eddie小屋的书架里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孽子》,实在令我惊叹不已,没想到这个一直被我说成幼稚和头脑简单的男孩,在他更年幼的时候便已看过这一本书。
唏嘘之余,我决定再将书重新阅读一遍。
这一次,不像读余华《活着》哭到失声、不能自已,不像读刘恒《黑的雪》压抑到心痛,《孽子》像是一面镜子,无比清晰地照见自己,一点苦,一点涩,一点泪,也有温暖,也有笑。
没有原著好。
没看完,后面看着看着就觉得没意思了,前两集不错
伴侣让我看得,就觉得片子太死气沉沉了,阴暗,抑郁,我估计伴侣他看了之后自己郁闷了都不知道,结局都黑乎乎的。真心不推荐。真心不阳光的一部片子。不管你是不是同志,你都没有必要去看。
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正如白先勇的小说,永远少了一点什么……
中国的《悲惨世界》。瑕不掩瑜,台湾目前最精致最有想法最有情感电视剧。前面将重点放在儿子/父亲上,之后转守为攻换重心,把故事说清楚,也拍出了灵魂。可惜没按小说架构拍,文学性存不足。范植伟表现很棒。
这个画质真的感觉像地方台的采访纪录片看完感觉过去了一个世纪
音乐让我疯狂的想弃剧 同期声和画外音乐的糟糕组合
只觉得前面几集还凑合
太好太好的剧,关于青春,关于白先勇,关于同志人群,是沉堕的黑洞,是命运的交织,是会呼吸的痛,是时代的隐恨,是溢到喉管的爱。
白大叔其实就该这么拍。
这个龙子实在是...
三星半;关于自我以及家庭对于身份的认同,懦弱的处于社会边缘,流露出的真实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鸣,因而也就丝丝入扣的带动情绪。那时的范植伟真是青春啊,杨佑宁是台湾小清新同志电影的必出境演员。
如果你覺得一生效忠的國家讓你變成無依的孤臣你又何必一定讓敬仰你的阿青成了罪無可赦的孽子
亲情、友情、爱情互相交织,大家都是为生活所迫的可怜人,所有人都在原谅与被原谅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愿这群青春鸟都能飞出那最深的夜。PS:佩服台湾能在那个年代就拍出这种连大陆现在都拍不了的剧,不愧是如今亚洲第一个同婚法通过的地区!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这样的选角放到现在依然很能打,最后竟又跳出了陈柏霖,基本上把同志审美都占全了。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论欲望焚练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同志版红楼梦,有年长者同志的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环境使然的无奈。小玉是片子的润色,小敏炫耀张先生家的浴缸眼睛里冒着光,后来被赶出门祈求的眼神,心都碎了。阿青与赵英在书店再次相逢,(穿着阿青送的衬衫)我好怕赵英就这样走了,欣慰的是他狠狠的抱住阿青说对不起,即使这是最后一次见面,我的内心也得到了些许慰藉。结局虽有遗憾但是满意,小玉怀有梦想即使没有找到父亲不重要了,阿敏和张先生在一起了,阿青和父亲也和解了
低调深沉,精致之作。情绪到位,OST出色。
触目惊心
20181001其实蛮好的,在收敛一点就好了。我第一次对亚洲人连脸盲诶,不叫名字分不清谁是谁【看到13集,天啊看不下去了🙈 20210106终于看完原著,重新看剧,改编的地方合乎逻辑但少了很多气质和平淡的哀伤。拍得真的有点差,放弃一般的看图说话。并且金士杰演的郭老对我来讲真的太出戏太不适合荧幕了;看了导演采访,导演感觉很直男,我会觉得同志议题在里面被表现的非常标签化,特别是龙凤那个传说,就止步于传说;阿青的内敛很讨喜我真是很喜欢,但演员没有用全心去进入的,可能03年对于lgbt的理解还在于把男生当女孩去喜欢就好了吧;好喜欢小玉演的很好,也喜欢老鼠,会让我想起我爸爸;阿凤和我理解有偏差,阿凤不是选择用暴力去掩藏自己,是就算再怎么想,也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心拿出来给你,才会爱到用生命去偿还情分
赵英这个小说中不存在的角色,为剧多贡献了一份校园纯情。《孽子》其实在性质上跟《湖畔的陌生人》是类似的,但表现方式上中国人更戏剧化更依靠台词,特别是庹宗华的几场戏,这一方面为了配合白先勇原著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和民族性格。很好奇给HBO会拍成什么样,电影又能拍成什么样。
3.5 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