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映像的班底还在,老杜的风格还在,结尾依然犀利而冷峻;故事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对白大部分是国语,在主旋律不能改的基调下,杜琪峰的试水之作中规中矩。
既要拍喜剧养家糊口,又恋恋不忘自己的风格,做平衡不容易,想创新就更难了。
香港的格局相对还是太狭小,只是杜琪峰并不是一个冒进的人。
他不像陈可辛,一早就打定主意要北上,在不同风格之间艰难地摸索,一遍又一遍地试着大陆观众地口味,今年的《中国合伙人》终于接地气了。
他更不像彭浩翔,年轻导演的优势在于时间,花上几年的功夫在北京待着,渐渐品尝当地的味道,再做出来的东西就没那么生硬了。
老杜不同。
老杜的风格形成于银河映像成立之后,《枪火》、《暗战》这两部里程碑的作品,让杜琪峰在这一题材上颇有心得。
每一个导演都需要在商业和艺术上实现平衡,如上的两部影片,则把二者的关系调整的最为到位。
十余年过去了,银河的成员们有人离开也有人回归,这里不能不说韦家辉。
虽然总有风言风语,说杜琪峰和韦家辉并不和睦,但是二人却在分分合合之后,逐渐能够互相妥协,各司其职,《神探》这一部作品,就是二次合作之后,擦出的精彩火花。
直到《神探》,老杜依然把故事放在香港,内地拥有更多的电影屏幕,更丰富的资源,但是受制于当局的审查制度,杜琪峰的招牌片,却总是要经历删减和添加才能勉强上映。
导演的创作很辛苦,如果一部自己觉得已经做到最好的片子,却被有关部门责令作修改之后才能公映,那无异于是在自己身上割肉。
我相信,对于杜琪峰而言,这是最大的问题。
当他以《单身男女》作为敲门砖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数。
喜剧的题材很讨喜,故事的桥段也安排的小心翼翼,两个男主角——古天乐和吴彦祖,都是在大陆有一定影响力的香港演员,而对手戏的则是来自大陆的高圆圆。
这一部作品的选择很保守,摸着石头过河,自然是希望能够稳扎稳打。
相对的,麦兆辉和庄文强则是《窃听风云》系列、《关云长》、《听风者》,不断地试图把自己的风格挤入大陆的市场。
他们有些过于激进了,于是才有了《关云长》的惨败。
杜琪峰不是这样的。
他肯定会忍不住要拍自己喜欢的题材,只是他不会试图去改变大陆观众的口味,更不愿意去为了迎合需要而改变自己。
他会妥协,在这一部《毒战》中,大陆演员的比重很高,取景也全部是在境内,但是老杜依然加入了香港元素,他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御用配角们逐一登场,虽然镜头少了,但是看到他们,那些一直关注银河映像的人,才觉得舒心,才觉得这是杜琪峰,才能真正体会到老杜心底里的坚持。
在同类型的大陆公映影片中,这一部最为激进,吸毒的场面,毒瘾发作的症状,注射死亡的桥段,虽然没有脱离主旋律,但是这一切是之前的影片不曾出现的。
虽然看得时候还是会捏一把汗,感叹杜琪峰在挑战有关部门的审查底线,但是仔细想来,从精神层面上看,这是一部“符合要求”的影片,只是它独特在自己的表现手法上。
大陆的市场很大,但是真正想进得来,还是很需要费一番周折的。
希望老杜能坚持走下去。
在影院里看纯正的银河电影是一件十分兴奋的事,不得不说,过去守着小小的电脑屏幕看《枪火》、《放逐》、《PTU》和《黑社会》,如今再转向宽广的大银幕看《毒战》,一中激动不已的神圣感由衷而发。
除去那两部不痛不痒的《单身男女》和《高海拔之恋2》,以及那部转型倾向过于浓厚的《夺命金》,《毒战》算是杜琪峰第一部正式在内地上映的传统银河黑色警匪片,杜琪峰和韦家辉在风格方面全面回归最经典时期的冷酷黑色调,故事上也依旧是有关宿命的悲观讨论,影迷甚至可以在《毒战》中看到许多经典银河黑色电影的影子,形如香港毒贩七人帮完全可以看做是《神探》中林家栋的多重暗鬼人格的变种,结局惨烈的突发性乱战更是将以静制动的众人持枪站位、如雾般飘渺的鲜血等等这些银河映像符号化的动作场面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
所以,《毒战》是一部十分值得影迷玩味的电影。
从本质上说,银河映像的黑色电影大多都是黑暗、反体质,强调宿命的不可逃避,流露着一股无奈的哀伤,却也歌颂悲情、友情和死亡,嘲讽社会丑态。
《放逐》结尾群舞似的同归于尽和《复仇》中的垃圾场赴死,虽然主角们战死,却是犹如进行一场仪式般庄严肃穆,杜琪峰用死亡将影片的情绪由消极转化为了积极,同样的,《黑社会2》结尾张家辉流着血潇洒地将古天乐的名片丢入夜色,《文雀》夜雨黑伞下的浪漫雅贼,《PTU》黑色幽默的良好结局,都可看作杜琪峰黑色电影的积极态度。
但是,这些东西到了《毒战》中几乎不复存在,电影展现了一个令人厌恶恐惧的死刑毒贩如动物般泯灭人性的求生未遂,古天乐饰演的毒贩蔡添明在内地落网后为了逃脱死刑,先通过出卖朋友协助警方办案妄图求得死缓,后来又在事件缓冲中私下布置试图彻底逃脱,甚至不惜在最后的乱战中用小学生当做掩体,毫不犹豫的枪杀同伴和中枪警察来求得生存。
影片最震撼我的是结尾蔡添明为了摆脱手铐而夹断了手腕,又接连如鞭尸般干掉了半死的孙红雷和郭涛等人,但最终还是被孙红雷用最后一口气将自己的脚腕和他的手腕铐在了一起——人永远没法逃脱宿命的惩戒。
从电影的公映版来看,无论是相貌还是行为,杜琪峰对蔡添明这个角色的求生行径是十分厌恶的,这可能是受到内地审查的限制,如果真如传闻中所说存在双结局,那可能会有一个更加黑暗的版本,毕竟个人觉得注射死刑这个结果放在全片中显得有些突兀,好像强加进去似的,瞬间转入了程式化的主旋律俗套。
不过虽然存在审查上的限制,但杜琪峰还是将《毒战》赋予了足够的暗色调,并且可以说是近年来的银河作品中最黑和最冷的一部。
《毒战》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内地,讲述了公安与毒贩间的周旋,但杜琪峰在审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模糊了对立关系,孙红雷率领的公安缉毒警略去了办案动机和背景,冷峻的表演形式和强硬的执法态度赋予了角色一层灰色的色彩,古天乐率领的众毒贩困兽犹斗,却也不乏彼此的感情,双方身份属性的改变使得警匪之间本来的正邪对决更像是一场狗咬狗的毁灭之路,这其中没有明确的对错,有的只是一个个在对错之间徘徊的灰色灵魂。
杜琪峰是属于香港的,他镜头下的香港幽雨暗巷,日落飞絮,充满着诗意,但是《毒战》中的内地堪称黑、乱、脏的代名词,强大的公安干警竟然在与两个聋哑人悍匪的火拼中死伤惨重,就连小学生放学这样的场景杜琪峰也用冷冷的广角俯拍远远地呈现,港人对内地的不信任被杜琪峰巧妙运用,转化为了黑色的视觉冲击力。
许多人认为《毒战》这样的电影能在内地上映得益于审查制度的进步,我倒觉得《毒战》这种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有着特殊的身份与题材以及制作班底,就算不能足本上映,也必定会经删减后而登陆内地,它需要内地市场,内地也确实需要《毒战》这样目前看来在数量和质量上略显匮乏的佳作,所以,真正的放宽与否不是一部电影的批条所能衡量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观望审查之外继续寻觅《毒战》这样的特例,形如即将杀到的“姜戈”。
这片和西雅图一个分就是抬举了西雅图侮辱了杜琪峰,就如同你干的是脏活累活从未叫苦而另一个人端着茶杯喝着上等茶叶泡出来的一小杯茶告诉你「不好意思,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一样充满着喜剧感。
故事,happy ending壮哉我大帝国人民警察国威什么的最讨厌了,一如既往的都得死。
比起同档期各种2小时的渣剧情片,108分钟包含了卧底,反水,嗑药,谍4,枪战,血雾等诸多元素还tm能干净利落的说完整一个故事引发各种肾上腺爆发,值不值?
风格,不拖泥带水的故事,多主角多线索,你只知道结局大概怎样却又猜不出下一个镜头怎样的感觉要人咬牙切齿又沉迷其中。
明明是「禁止刑讯逼供」却刻意只拍摄刑讯逼供几字,五星红旗贩毒的「海军」,威武雄壮的人民警察汉子被哑巴的56和64爆出代谢产物,大国国道漫天尘土,毒贩烧着人民币警察凑着份子钱,谁又告诉你这不是黑色幽默?
角色,只觉得再给古天乐多一点时间就好,一个人挑起了整个剧情的转换和节奏,你完全摸不透这个叫添明仔的到底想干嘛,任何一个近景镜头和几句台词就可以颠覆你对下一步剧情的预估。
孙红雷的哈哈痞气还是略少了一些,当然另一方面都tm让我觉得是本色出演了。
至于其他的……唔,钟汉良你还是回街边撒尿去吧= =城市,咦这片子有城市么?
就像你去看夺命金,他不会告诉你我这在香港的哪哪哪,却可以在穿插中把城市拍出来。
给个镜头给街道,小酒店,制毒工厂,渔港和买鱼的人们一下子就全活了,出门是渤海,六小时到东北,半天到韩国,一天到日本,中不中?
写实,追了一天的别克没有土和憋尿的警察那能叫追了一天么,子弹打过去该有的血雾就该飙出来,直肠运毒拉出来的肯定是沾满了shit,黑车国道运人收你450怎么了,毒贩还喝茅台酒呢,爆的就是钟汉良的头打黄奕就得多打几枪,就是这样赤果果血淋淋,受不了?
出门左拐西雅图。
最后你添明仔说无论多少贩毒网络,你还是得死,而且是注射死刑,就如同张队横竖会死一样,黑和白只是杜琪峰的一个符号,永远不变的就是人性万变。
对,就是这种直男的风格。
-技术宅时间到1. 56式乃我大天朝山寨AK47,警用防弹衣就别想防了……不插钢板军用的100米之内也是个对穿。
2. 64式乃我大天朝苏式暴力加强版小手枪,防弹衣中了也是骨折的命。
3. 别克一定给了很多钱……4. 网秦竟然还给打了广告……5. 自从lenovo收购了thinkpad之后连警用电脑都小红点了……
一,故事基督教的传道人有套劝人信主的说辞:世上生了孩子的女人都是妈妈,但只有甘愿为你牺牲的那个,才是你的妈妈。
意思是,这世上受人敬拜的神千千万万,但只有耶稣甘愿流自己的血来洗净你的罪孽,所以他才是真神。
看完《毒战》,我也想说一句类似的话:“这世上的警匪片佳作灿若星河,可只有为我们而拍的作品,才能真正引起我们的共鸣。
”《毒战》是杜琪峰正式进军大陆市场的第一部电影,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曾经多次在大陆上映,例如《单身男女》、《高海拔之恋II》等爱情轻喜剧和《黑社会》(内地公映版名为《龙城岁月》)、《文雀》、《神探》等警匪片,但爱情喜剧本属他的游戏小品,被删节的各种“自首版”警匪片更白白辜负了他的好手段,可以说都不能真正体现他的实力。
《毒战》的情节是传统的单线叙事,但紧凑复杂,高潮迭起。
从一起偶然的制毒工厂爆炸开始,视角追随古天乐扮演的毒贩和孙红雷扮演的警官,深入到制毒、运毒、贩毒的庞大地下王国中,各路人马纷纷登场。
正当警方的大网快要收拢时,故事却奇峰突起,惨烈的结局不禁让人想起“银河”当年的力作《非常突然》和《真心英雄》。
第一遍看《毒战》,给人的感觉是故事相当“满”,几乎没有给人物和情绪留下什么空间,待了解故事之后再看一遍,感想却会有很大不同。
原因在于片中的细节铺垫密密匝匝,第一遍很难出个头绪。
这些细节有的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有的却是浓墨重彩,曲折备至,端看观众有没有去体会了。
二,人物古天乐在片中饰演的毒贩蔡添明是个狠辣的角色,然而影片巧妙地将他的性格分成许多侧面,一层一层地透露给观众。
他在危急关头救了警官,在手中有枪的时候放弃逃走,这些烟雾弹有效地迷惑了观众,在制毒工厂里烧钱一段,人情味达到了高潮。
最妙的是,影片同时也明明白白给出了相反的解释,吸毒被救一段,张警官根本就不领他的情,蔡添明后来怒打货车司机,或许也有泄愤的成分在里面,透出此人心中的一股戾气。
在他放下手枪之前,镜头给了手枪一个特写,背景是明晃晃一片警灯,分明透出“不得已”三字。
小学校门口的一场枪战戏,着重刻画的是他的狠劲。
警匪双方都还有道德底线,至少撤退的时候都知道要救护受伤的女人。
而他一动手就开车直奔孩子而去,首先撞翻了两员女警,然后把受伤的警官小贝当作诱饵,猎杀企图营救她的同袍。
这种狠,看似出乎意料,回头想想,其实都有铺垫。
主要角色是如此,那些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同样个个面目分明。
大聋小聋不必说,粤江的两位警员下车就解手,而前面过通行站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小贝注意到他们车里装尿的矿泉水瓶,显然二位是已经跟踪了许久。
一条隐藏的感情线是小祥和小贝这一对,从开头破获人体藏毒案开始,小祥就一直在关心着小贝,而小贝心里装着的,似乎只有张警官。
这种情感酝酿到极致的结果,是学校枪战一场中,小祥奋不顾身扑了出去救小贝,迎接他的是蔡添明的一枪。
铺垫了许久的一丝暖色,结局也无非如此而已。
阴郁是《毒战》的主要基调,影片中空旷阴冷的北方大地没有香江的灯红酒绿,却把“天地不仁”的主题烘托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而言,杜琪峰对自身风格的调整非常到位。
三,风格杜导以往的电影都有着强烈的形式感,例如人物站位、戏剧化打光以及冷峻的角色外形等。
这是他独有的风格,却同时也是一种窠臼。
从《夺命金》开始,他努力在色彩和叙事方面扩展自己的影像空间,这种努力在这次的《毒战》里更为明显,影片几乎没有刻意的形式感,观众的注意力完全流畅的叙事所吸引。
不得不说,这是杜琪峰迈出的意义重大的一步。
没有形式感并不意味着《毒战》缺少个性,事实上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杜琪峰擅用的各种技巧的集大成之作。
例如张警官与毒贩谈判时,他精心布置摄像头先是被鲍鱼碗、醋瓶挡住,好不容易挪到合适的位置,居然又被对手拿在手中把玩。
这种重复和递进的幽默感形成了一种诗一般的韵律,任何一位银河的影迷都会因为联想起他此前作品中的类似桥段而会心一笑。
又例如站位和打光,仔细看的话,其实他喜爱的蓝色顶光和人物站位也还是存在,只不过被放在了镜头焦点之外,仅起到陪衬作用而已。
或许可以这样说,《毒战》代表着杜琪峰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升华,以前被放在明处展示的形式感被隐藏了起来,有机地融入到故事进展和人物刻画中。
相对于个人风格浓烈的《放•逐》和《PTU》等作品,《毒战》或许显得不那么张扬,然而却代表着杜琪峰的一次重要尝试。
四,尺度《毒战》号称“尺度最大的国产警匪片”,从成片来看,确实突破了以往中国类似题材中的一些禁忌。
例如悍匪杀死大批警察、警官吸毒(为了破案)的情节,还有运毒、制毒的场面。
影片能通过审查,投资方海润影业公司应该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有趣的是,据笔者了解,看过电影的观众普遍觉得“也没什么出格的”。
这似乎说明,观众完全能够接受这种程度的暴力和犯罪场面,并习以为常。
这无疑要归功于大量海外优秀警匪片的熏陶。
相比起境外的黑帮片、警匪片而言,我们国家的警匪片创作始终很难走上类型片的正常轨道,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苛刻的审查标准,种种缚手缚脚的规定不但妨碍了创作者如实反映法制领域的人物和生活,而且也违背了类型片的一些基本规律,使作品难以吸引观众。
《毒战》就是杜琪峰带着这些镣铐起舞的产物。
我们看到,作为香港导演,这次杜琪峰聪明地不做过多的价值判断,只专心讲好自己的故事。
他一方面压抑了香港警匪片中对犯罪的刻意渲染,另一方面也规避了主旋律电影中无节制的说教。
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
在鄂州制毒工厂外,津海警员借钱给刚刚结识的本地警员,监视面上,匪徒正在把百元大钞当纸钱烧,而警员们手中清点的,却只是几张“大团结”。
短短一个镜头,不但交待了双方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而且点出了警察们的无私为公的精神。
它没有说教,却更能打动人。
在东家的保驾护航和韦家辉、游乃海等编剧圣手的襄助下,《毒战》顺利上映了。
尽管它还不乏生涩,带着初次磨合的痕迹,但它毕竟是真正与我们有关的警匪片。
中国观众无疑希望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希望《毒战》只是一个开始。
风间隼2013年4月4日于北京《海南日报》2013年4月8日http://hnrb.hinews.cn/html/2013-04/08/content_33_1.htm文章里写不下的细节,索性再多说几个:1,开头在高速公路边追捕毒贩,背后的广告牌上写着“纯森林,以纯待人。
”——看你怎么想了。
2,全片只唯一一个与叙事无关的镜头,是哪个?
答案:凿冰钓鱼。
——看你怎么想了。
3,蔡添明在鄂州高速公路旁为什么不逃?
因为此时是1比10几个条子。
而最后他动手时的力量对比是:毒贩这边7+1,再加两个废柴道友司机,共4辆车。
警方共5辆车,13名警员。
4,蔡有一晚上的时间和他的干爹、拜把兄弟在一起,为什么那时候不说?
怕监听?
用笔写也写出来啦!
丫那时候就存了要让双方同归于尽的心哪!
5,蔡把校车开走,让警匪双方暴露在彼此的火力之下时,双方各扛着一个女人,很对称。
前两天是杜琪峰导演的生日,记得官博为他庆生,题目就是“大佬依旧,杜导生日快乐”。
今天再次翻看他的作品,这部《毒战》不能不说。
《毒战》是杜导进军内地后在内地上映的第一部警匪片,拍摄历时半年之久,2013年4月2日起内地上映,短短一周便票房过亿,口碑,票房双赢,是杜琪峰导演内地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同时也破了内地警匪片的纪录。
媒体,影评人给出定论,“这部影片将是内地警匪片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标杆”。
“重口味,经典枪战片,很难想象这样的影片能通过内地审查”……一片热议声中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地位。
纵观杜琪峰的导演生涯,警匪片是他身上的烙印,枪战激烈,情节紧凑,画面逼真,针毙死刑犯,火烧人民币,人体藏毒,飞车,撞车,一系列的惊险场面数不胜数,影片效果也往往使观影者手心出汗,双脚发抖,全程无尿点,大呼过瘾。
所以票房口碑一直很好。
一根雪茄,一把手枪,一身休闲,这就是公众对于杜琪峰片场的一贯形象,金像奖,金马奖,在创造了香港黑帮警匪片的辉煌之后,年过半百的杜琪峰又将目光转投内地,2013年《毒战》在内地警匪片破纪录的表现,过亿的票房已为这位香港重量级的导演打开了胜利之门,站稳脚跟,继而开辟新的辉煌已是指日可待。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江湖仍在继续,大佬风采依旧!
"警匪片全世界都拍泛滥了,《毒战》就是想要拍出来人心有多狠毒,贩毒的人都是没有良心的。
”这是导演杜琪峰说的话,事实证明,这部电影真的如他所说那样,拍出的效果真的挺震撼的,我没想到尺度会这么大。
孙红雷饰演缉毒队长张雷,古天乐饰演的是一位亡命毒枭。
孙红雷在开头几场戏里说的,“我是警察,你是毒贩,我不是出卖你,我是抓你”。
这就可以看出他对古天乐的不信任,这使得两人的对手戏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
然后黄奕嘛,这个性格情妇还是演得不错的。
剧情真的不错啊,很紧凑,然后枪战也很刺激啊。
正邪的两股势力在对抗,邪不胜正。
杜琪峰在如今的华语影坛中是个很特别的存在:一方面他依旧执拗的盘踞在港岛,拍地道的港式黑帮警匪,以风格化的影像示人;一方面却也耐不住市场的诱惑,渐渐的挺进内地寻觅良机。
只不过在这之间,出现了一种难以弥合的缺口或者说悖论。
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所擅长的题材,比如警匪,枪战,奇谋在进入内地市场时总是需要作出妥协与阉割,这直接影响到作品本身的品味甚至是价值取向,而能够顺利示人大赚的往往又是他们为了内地而特别选择的爱情喜剧等保险过审的类型题材。
这造成了一种类似于杜琪峰电影中所执迷于表现的主题:分裂,荒诞,迷失或者说是命运的玩笑。
所以《毒战》的出现可能会缓解一下这样的尴尬,但绝非是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充其量是块儿有品质保证的试金石。
影片基本保留了一切杜琪峰所热爱的元素与影像语言,既有已经符号化的各式角色设定,也有小情小调的极度展现。
因为将故事空间放到内地,而自然加入了一些更为本土化的警匪要素,这一点似乎杜SIR从内地的警匪类电视剧中学到了不二法门。
而这也间接的造成一种观影误差,那些曾经在纯港式制作中用到的剪辑,镜头美学,来到了《毒战》中却显得有些突兀拧巴;而当为了追求写实而故意制造的香港人角色必须以粤语来进行对白时,鸿沟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影片的人物被粗暴的分割成了内地与银河帮,而两帮人马在表演状态,对白节奏上都很对立,很容易令观影者出戏。
只不过杜琪峰注重表达的主题与叙事手法却没有过多的变化。
兵捉贼,差人,卧底,反水,毒品,掩饰与算计,欺骗与背叛。
经典的双雄对决模式再现,古天乐饰演的毒贩有着异乎寻常的隐忍毒辣,在影片的大部分过程中保持着高度冷静与极佳的表演天赋,成为影片脉络线索的发展中心点;孙红雷饰演的警察干练睿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分析逻辑与超强的意志力,这样所带来的角色碰撞自然是杜琪峰电影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前半段集中在文戏上,用于交待人物,事件,后半段急转直下进入到了枪火时间,可以说出现了近几年来杜琪峰电影中最为暴烈残酷的近战枪械搏杀场面,血腥度黑暗度直线飙升,虽然据说有些画面依然被剪掉,而公映版中所呈现出的影像质感也足以令人大呼过瘾。
可惜的是,影片最终的走向依旧陷入了怪圈悖论,任何熟悉杜琪峰的影迷一定会认为结局的处理完全应该向相反方向发展。
在内地化的路上,杜琪峰的尝试已经足够用心与聪明,而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其能控制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只有回归港岛语境下的杜SIR才能百分百进入状态,在一个永远有缺失与限制的内地市场里,味道与精致感都多少会被稀释。
这种游离并无力的状态,本身就是一部杜氏影片,只不过荒诞感更强烈罢了。
[天涯首映场]《毒战》:杜Sir枪火与内地化悖论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388189-1.shtml
不想说太多,总之,别抱太大期望,真的,你别以为“杜琪峰+孙红雷+古天乐+暴力美学”就等于好片。
屁。
这个片子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人他是个不想死的坏人,后来他死了。
还有一个人是个想杀了坏人的好人,后来他也死了。
然后就完了。
妈X的编剧要不要这么脑残啊!
你以为装了个经典杜氏暴力片的壳子就是放逐黑社会夺命金了么么么么么?????
靠!
从影片第一分钟我就注意到了古仔那纠结郁闷苦大仇深的表情,我以为这个表情背后一定有一个曲折离奇复杂的故事……然后到了CAST黑底白字一行行往上冒,我明白了,古仔是憋屈的。
这种憋屈,是因为编剧给了他一个憋屈的感情基调,但是没有给他憋屈的根本原因!
他特么的整个片子上蹿下跳扑腾玩命出卖朋友对抗警方的原因原来在前二十分钟就交待了:他不想死………………………………………………………………哇靠!
我倒不能说这个逻辑不对,但是……他喵的谁想死啊!
你要不要这么偷工减料啊!!
该片前九十分钟向观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编剧臆想中警方与毒贩斗智斗勇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心路历程,这一部分叫做科普片。
该片后十分钟是为了成全杜监制偏好的元素,混乱的枪战,紧张的对峙,翻飞的子弹,惨死的炮灰。
然后piu piu piu pa pa pa,大家死个利索。
所有反派里除去不停反水的古仔,看起来最有点头脑的昌哥原来是个龙套,装X装了六七十分钟结果被那堆港佬连踢带踹一顿胖揍,好吧,港佬们该发威了吧?
结果呢?
做一亿二的生意的大佬们来实地考察都是光杆司令啊?
都不带个跟班小弟的?
都自己开车订机票擦鞋刷马桶?
我除了看到他们自以为是地支使雷哥开了几艘破船,就没见他们哪里精明。
如果贩毒的都这么好骗的话,那么大概早就被连窝端利索天下太平了。
或者其实这个片子是为了宣扬社会主义好人民XX高?
这是……宣传片?
我觉得这个片子从头到尾唯一的亮点就在于,原来妈X的李菁和郭涛是终极大BOSS!
那百发百中的枪法,那临危不惧的英姿,那迎难而上的勇气!
分分钟秒掉完全酱油化的汉良哥光洁弟+众帅哥卡司哇哈哈!!
吐槽无力,槽点过多。
好在,这个片子里还有古仔,不管这个片子多么没有深度,不管古仔这个人物的形设有多么浅薄,古仔都在努力地找出里面的深度,好吧,他想活,想活得不顾一切,这本身就算是……歌颂生命美……还有,他为他炸死的媳妇流的眼泪,恰到好处得我差点以为是真的,他是真的爱他老婆。
大家都这么想吧,这样这个片子还有一点跟老杜以往的作品靠边的可能性。
近年難得的有關毒品的佳片。
小古越來越黑,但表演愈加成熟,早年的白麵書生,簡直与现在不能等同是一個人 。
每個人都很出彩,倆啞巴真啞巴。
竟然捉到一隻大帥哥鐘漢良,嘿嘿驚喜哦。
孫紅雷和落地請開機很不一樣呢,七劍太邪了。
黃奕女警形象很俏,與其跟前夫撕逼形象非常不符。
最後 毒品毒,人心更毒。
对于《毒战》,好多人在谈:这是杜琪峰的第一部进军大陆的电影,这是银河映像第一部迎合内地特色拍摄的警匪片。
似乎这部电影的外在价值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
但其实,如果单从电影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也是一部足够成熟、接近完美、甚至足够成为华语黑帮片类型拍摄教科书的电影,尤其是对于那些仓皇北上的香港电影人来说。
这并不是一部高智商电影,但却是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电影;这部电影理应得到分级制度的规范,却在内地近来略微宽松的审查下保留了一览无余的暴力血腥;这是一部接大陆公安干警地气、有香港黑帮精神的电影,这更是一部余味无穷的“杜琪峰式”的电影。
从剧情来说,香港毒枭如何在大陆的法律制度下逃出生天的故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串联起的整个毒品关系网络,让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而大呼过瘾。
大陆公安是英勇无比、智勇双全的,但百密一疏在最终不得不信任一个求生意志无比强大的“死刑犯”蔡继明身上,这种设定把电影必然地引向了大决战而非“人赃并获”的大团圆,这才是黑帮片,属于杜琪峰的黑帮片。
抓贼是警察的命,躲警察是贼的命,抓不着警察会死,躲不了贼就会死:最有戏剧张力的时刻就在这两者之间拉到阈值点,人性的欲望和命运的使命让贼躲不了以后究其心力求生、让警察抓住一个想抓俩。
错落有致的大小高潮、点缀其中的穿插笑料在紧张的剧情间隙,让影片具有很好的戏剧吸引力。
运输毒品原料的嗑药火车司机、见人先哈哈的哈哈哥、人挫武器猛的大聋小聋……都成为全片调动观众放松的亮点和笑点。
试想,如果缺了他们,观众大概真该被这强大的宿命压抑感给憋屈坏了。
真正的好导演从来不会吝惜对小人物的笔墨,为得是让作品更显扎实或宏大,抑或只是为了节奏控制,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欲望。
《毒战》里人物众多,大多数也难免流于脸谱化,有的也只是通过用烂的梗来聊作区分,比如结巴的毒枭、英勇无畏的公安,但对于一部类型片来讲,想让每个人物都落地生根,实在是想多了。
这就要谈到《毒战》的人物刻画,客观的讲,主要任务还算“入木三分”,尤其以古天乐的蔡添明为甚。
孙红雷凭借卖力而不过火的演技,完成了对高大上刑警大队长的人物塑造,但奈何剧本中人物本身的局限性,只能流于表面的足智多谋、斗勇斗狠,而缺少了些人性深处的探寻。
或许,导演真的都把这些思考留给了古天乐。
这应该是古天乐演技突破道路上的里程碑了。
在医院与警察周旋的冷静、寻求死缓时的决然、面对亲朋死去的冷血、回忆妻子的苦痛、摆脱警察围困的阴险、执行死刑时的恐惧……一个完整的犯罪者的心路真真被他走尽了,要配合就配合的严丝合缝,要反叛就反叛地冷酷无情,好一个腹黑而懦弱的毒贩!
蔡添明的挣扎其实是杜琪峰的作者表达,一种死刑制度对人性影响浅尝辄止的探讨,一种稍显刻意的宿命论证。
好多人在考虑影片最后无人生还的结局,那步步紧逼、旋转直下,让人无法呼吸的大杀戮。
窃以为,这是杜琪峰用老练拿手的动作戏码描写着他的人生哲学:无人生还,人人死得其所。
全片结尾那场最为惊艳的枪战中,一声声尖利而决绝的枪声,是警匪关系发展到最后表露出了“丛林法则”的真谛,人与人已经没有区分,在生与死之间,正义和邪恶消弭了是非。
职业的使命是对的么?
求生的意志是错的么?
人如同蝼蚁,彼此被枪火隔离,各个被命运碾压,你有大智慧或者小聪明,也唯有看淡一切,再无他法。
挣扎么?
挣扎吧。
挣扎到最后,所有人都输了。
一个港片内脏移植的成功案例
三国杀,内奸赢。个人极度厌恶孙红雷的表扬风格所以只给2星
把碟4的旧桥土法改造成一壶东北的水烟,一路high过之后却发现不能细想。风格化是一件可遮丑可显锋芒的外衣,杜sir有意的去风格化,采用纪实的手法,于是人物的可信度和剧本的严密性都会成为第一考量标准。莫名其妙丢失的人物,蔡添明的行为反差,硬性植入的银河式宿命论结局,这是商品,不是银河作品
北上的杜琪峰,终于为他的苍凉感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难得正反派最后都死光光。。。
比我预料得烂
他。。们。。全。。死。。了。。
这是拍纪录片吧。。。黄奕的表演真是太差劲了。。。
04.03.2013 咪哥
披着内地外衣也挡不住杜琪峰的神节奏,面对强势的孙红雷,古天乐竟将已尝试数次的戏路完成得充满新意和讽刺感,明年影帝有望。虽传杜为妥协将结局改版,但个人觉得此版结局配合古仔那段话十分完美,无底线拗不过宿命玩笑。喋血双聋《枪火》范儿十足。目前今年影院看到的最佳,五星给银河映像。
没惊喜 有硬伤
第一次去影院看的电影
能在内地院线看到如此大尺度之港片实属难得!
杜琪峰与韦家辉的电影再次奉献了一部情节出色的电影,剧情有张力,有悬念,有吸引力可以牢牢的把你按在座位上看故事的进展,演员有个性,有飙戏,有魅力让你看他们的表演不厌烦,七位大佬未出场的前面就是一部内地电影,出场后,才有了以宿命和意外标榜的银河映像风格。
靠!说好看的全是托!!!!!大烂片!!!!
结尾实在应该让古天乐干掉所有人后成功逃脱
"喂!对!今儿晚上啊,我有课,对!行!再有再通知我"……今晚上有内什么杜琪峰的戏,外景需要几个群众演员,我听说有什么钟汉良,正好有课就不参加了。。。
三星半。中前段蓄势略显沉闷,最后的手枪局又不够酣畅淋漓。黄奕全程无演技。
只有香港众演员登场那几幕我认得出来是杜琪峰拍的。
多种限制之下,就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