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地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了,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关于玉麦的描述,当时就觉得这个地方与世隔绝,非常漂亮,主要是对保持藏南区域的很多领土不被阿三窃取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这篇文章让历史知识匮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麦克马洪线这样的东西以及藏南地区的中印冲突,直到现在还有好些国土被阿三非法占领。
看完后百度了一下,好像这个地方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有机会一定要过去看看。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岁月如歌,此生无悔《我的喜马拉雅》是根据玉麦乡时代楷模卓嘎和央宗事迹改编的电影。
做为时代楷模,她们的事迹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值得被讴歌和颂赞。
做为改编电影,只需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事迹,即算成功。
平淡真实是《我的喜马拉雅》最大的特点。
主角一家在广袤无垠的雪山下默默生活,方圆几百公里再无人烟,平均海拔3650米。
白雪、乱石和星空,是目之所及能看到的全部。
如果要去县里,需要徒步翻越雪山,耗时四天以上。
急病的母亲就是因为无法及时就医,而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上。
但他们始终相信,有人民的地方就有政府,有政府的地方就有人民,坚守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是人民最大的骄傲。
岁月如歌,此生无悔。
在《我的喜马拉雅》中,即使出现了武装盗猎者,也没有出现激烈的打戏和一打十的场面。
这也是真实的一种反应。
现实中,要么你吼一嗓子,对面给吓跑了,要么你吼一嗓子,对面直接给你来了一枪。
普通百姓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遇事不讲什么战术肉搏,手里有武器当然直接用武器。
主角当时力单势薄,多次受伤,死里逃生。
主角既怕遇上武装盗猎者而受伤,更怕遇不上武装盗猎者让他们愈加为所欲为。
几十年间,不安和恐惧如影随形,但主角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坚持巡山,义无反顾。
让热爱的力量,以玉麦为源,奔涌向前,生生不息,永远照亮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个人评分:7.5分(四星)以下内容来自网络: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却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几成边陲孤岛,被称为“三人乡”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在这里,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通过放牧,父女三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这里有苍莽林海和无边的草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听我父亲讲,乡里原有20多户近300人,1959年,很多玉麦居民迁往内地,因此到1990年,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住这里。
”央宗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孩子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他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三面五星红旗,插到村口。
他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
”1987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副乡长。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1997年,有媒体报道了玉麦“三人乡”的情况,桑杰曲巴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来自祖国内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央宗的面前。
央宗笑着说,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爱信。
“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
于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回忆起那段往事,55岁的央宗仍有些激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一点,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或者诱惑,我们姐妹俩从来没有动摇过。
”也因此,卓嘎35岁、央宗27岁才结婚成家,这在当时的边境牧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晚婚了。
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
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多起来了。
2001年9月,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
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卓嘎则去了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2001年底,玉麦乡已经有了5户人家25人,有了边防派出所,有了小学和卫生院。
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老人过世了。
卓嘎、央宗姐妹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时把乡亲们叫到屋里,叮嘱道:“你们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这里。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守护好!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
我之前觉得这种类型片又飘又空,离自己很远,这次却深深感动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执著与坚守。
桑杰曲巴一家,独自驻守玉麦的生活,充满着艰辛、孤苦和危险。
桑杰曲巴的妻子,因为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没有医疗条件,早早去世;两个年幼的女儿,在父亲去巡山的夜里,听着狼嚎,恐惧地相拥取暖,哭着睡着。
桑杰曲巴带着油漆桶,把能走到的地方,都刷上了国旗。
他的心思很简单: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保卫祖国的国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桑杰曲巴碰到过涂抹国旗的不法分子,还因此身负重伤。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动摇,面对女儿“为什么别人不来玉麦”的质问,桑杰曲巴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桑杰曲巴说出了坚持下去的原因:是解放军给了他自由,帮助他成家,他用一生的坚守来回报,无怨无悔。
没有从旧社会走过,就不会理解对新生活的感恩。
现在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记忆和经历,所以应该很难理解桑杰曲巴一家两代人的执著。
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在,底线变得几乎不可见,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钱”而让路。
桑杰曲巴一家知恩图报的简单信念,单纯而质朴,就像一块稀缺的璞玉,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照进了每一个受触动的人的心中。
每天一部电影 陪伴你的闲暇时光
卓嘎和央宗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积3644平方公里,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
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
”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颁奖词: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
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断春风。
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推荐大家去看看这个揭开西藏公务员的神秘面纱https://zhuanlan.zhihu.com/p/42481680
一个人几十年的执著,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思考。
画面的色调处理得很棒。
厚重的历史,凄怆的人生,悲壮的故事。
你去县里,或者去拉萨,都行。
你要是来玉堆,爸爸更高兴。
这是父亲对格桑说的话。
他的眼里有闪烁的星芒,却并不哀伤。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是他的荣光。
女儿卓玛的离开,是他的隐痛。
在家与国之间,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10月6日《我的喜马拉雅》正式在CCTV6上映,这是看的国庆节第二部以西藏为题材的电影。
与《攀登者》不同的是,老乡长和他的女儿们默默的付出,没有多大的惊醒动魄大场面,没有明星演员,只有一丝情感被无私隐藏在背后,责任大于一切。
“咱们玉堆难得有那么多人,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过好冬,还有那些坏人,我们要想办法。
”“查无此人,这个人要不然没了,要不然就拒收了”“扎西一毕业就申请修玉堆道路,由于不是公派,我们也是领抚恤金的时候,才知道的”我们搬到离边境更近的地方,爸爸说这是我们的责任,离别三人乡
不知道🤷🏿♀️ 他的衣服是不同的,虽然是新买的,但是却给人似乎即旧又新,镜子中看到自己好像比过去更像自己了,真是不可思议.过去我是在穿衣服,而现在,我在衣服里他的衣服是不同的,虽然是新买的,但是却给人似乎即旧又新,镜子中看到自己好像比过去更像自己了,真是不可思议.过去我是在穿衣服,而现在,我在衣服里他的衣服是不同的,虽然是新买的,但是却给人似乎即旧又新,镜子中看到自己好像比过去更像自己了,真是不可思议.过去我是在穿衣服,而现在,我在衣服里他的衣服是不同的,虽然是新买的,但是却给人似乎即旧又新,镜子中看到自己好像比过去更像自己了,真是不可思议.过去我是在穿衣服,而现在,我在衣服里
电影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两代人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由中宣部电影局、电影频道、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导演张馨执导。
曾经在西藏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他们抵抗住环境恶劣、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放牧戍边34年,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为祖国守住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
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
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 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
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
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
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 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
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
”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
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
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
”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
无意间看到这部电影,当电影镜头从那广袤的天地间切换到那个普普通通的仁青身上,他说:不要拿走羊子!
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凶神恶煞的人,他却一点也不退缩!
自家的狗被打死了,他也被打的鼻青脸肿。
但是,他说,我不走,这是我的家!
这份执着和坚持,瞬间就让我潸然泪下!
现在社会上已经缺少了像他这份坚持!
这份执着。
妻子因为这片土地的贫瘠,被夺走了生命!
也没有动摇仁青一丝一毫,他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他的信仰!
他说我们就是政府,他就在家里竖起来五星红旗!
在所有的地方,用所有的力量去刷上五星红旗,以此宣告领土的归属权!
一做就是10几年!
他的一生不为名利,带着女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坚守这份信仰!
家国天下!
女儿曾经挣扎过,但是慢慢理解这份责任之后,依然选择留下来,陪着爸爸一直坚守!
就这样34年,凭借一己之力捍卫了国家不容侵犯的领土!
这一份信仰,这一份坚持,这一份选择,这一份敬畏,就是我们生命里欠缺的那些光!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坎坷的剧情。
就是这样原汁原味的一部电影,1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
给这样的电影点赞!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无法评论,不知道该吐槽些什么,因为一无是处……
边境上的守护者
还是缺了一点,胜在题材吧
这样自娱自乐自嗨的电影如果成为主流,我觉得是悲哀。没看到野心也没看到能力,没看到情怀也没看到技巧,好在西藏是美的。
有些事总会有人去做,有些地方总会有人去守护,有些信仰总会有人在坚持。感谢所有守护边疆的的同胞们,对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
很感人
玉麦三人乡,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ω⊙
难以想象戍边34年经历的一切,电影简单质朴,人物胸怀大爱。致敬。
མེས་པོའི་རྒྱལ་ཁབ།
主旋律电影
风景很美,镜头很美,不过看剧情,戍边不靠军人靠百姓,这不是打脸政府吗?
典型宣传片,作为电影来说有很多不足,套路刻板,感情刻画粗糙
国就是家就是国
取材于“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两代人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摄影提名#
好好一个故事,硬是拍成这样,完全没有侧重点。
3-整体OK,剧情一般,比较无聊。
责任太大,能力不够,付出太多,回报太少
真人真事改编,很感动!感谢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