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基督者

Antichrist,撒旦的情与欲(台),失落伊甸园(港),敌基督,反基督

主演:威廉·达福,夏洛特·甘斯布,斯托姆·阿彻奇·萨赫斯托姆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波兰语言:英语年份:2009

《反基督者》剧照

《反基督者》剧情介绍

反基督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充满狂乱且略带忧伤的夜晚,一对夫妇痛失可爱的幼子尼克。这件事给他们以莫大的打击,也让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溃边缘。妻子(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久久沉浸悲痛中无法自拔,身为心理咨询师丈夫(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一方面希望弥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心理疏导让妻子忘记过去。最终,他们决定前往位于伊登(Eden)森林的小木屋中缓释心情。此前一年,女人曾带着尼克在此撰写一篇关于基督和反女性的论文,过往的回忆让重蹈此地的她紧张慌乱。心理治疗在焦灼烦躁的情绪中进行,夫妻俩没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堕入更加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片荣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Charlotte Gainsbourg)。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镇异国情虚假秘密海平面上升神烦警探第六季冒牌牧师第二季女招待德瓦拉家有喜旺第二季唯我独尊超能公主祝你好运姚明年与我的园丁对话仍然活着红蜘蛛3:水中花之粉红帝国手机乔·科伊:热辣登场初次见面我爱你罗宾汉家宅凶灵布鲁克斯,草地和可爱脸孔那边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正义守望者幸福山歌蔓延的爱风水轮流转饥饿站台2情定大饭店睡衣小英雄第二季

《反基督者》长篇影评

 1 ) 关于撒旦的情与欲影评的基本都是不着重点

撒旦的情与欲影评本来不想写影评,也从没写过影评,这是第一次写,主要是看到网上对此影片的评论个个附会基督教,盲人摸象离题万里不着重点,浅显而表面,所以谈点,以下是对影片主线的分解,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就不一一细谈了。

人类对生命终极的空虚和无意义感的挣扎与幻灭贯穿影片的始终,电影的开始在一个飘雪的清晨,两个主角在沉迷的做爱,他们的年幼的儿子晨起,悄无声息在房间走着,寻声找去,发现了他们俩个抱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静静的离开,爬上窗台,从楼上一跃而下。

这段原始的隐喻了人类对生命的终极空虚和无意义感,生命无意义,无意义的生命繁殖同样无意义。

在这种无根的无尽空虚中人类把自己沉浸自然支配的原始动物本能做爱中麻醉自己。

女主角代表了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这种绝对的唯物主义带来必然的生命终极幻灭和空虚观,男主角代表人类的另一类价值,实用唯物主义者,影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代表一种普遍的人实用价值观,不管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存在了就要活下去,心理咨询师代表了想法活下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暗喻。

影片中的幼子代表了人类在这种空虚感对生命意义追求的一丝已经无望的火花,他一直在支撑着早已绝望的人类,其实早已是一支名存实亡的虚弱的柱子,人类在沉迷于情欲的麻醉的中偶尔的一丝理性的闪念就足以将其击得碎,当这唯一的虚幻的自我安慰也不在时,女主角开始失控了,其实“她”早已失控,而这次是彻底在现实中表现了出来,当女主角的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最后一丝无望的火花也熄灭后,她终于无法再继续隐藏压抑自己,这种幻灭的价值观从台后转到了台前,这时代表实用唯物价值观的男主角开始帮助她寻找让她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方法,开始了治疗,他让女主角找出她恐怕的根源,在代表实用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列举了几个社会事物,都不是,最后女主角说了她的忧恐,最终找到了森林这个意象,森林代表了自然,即在人类社会之外的纯粹自然规律,影片中在森林里两幕情景,一幕是一只腐烂的狐狸,一幕是一只遭到蚂蚁攻击死亡的幼鸟,尖锐的提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虚空与无意义。

男主角的治疗方案是让女主角接受自然的支配和承认无解的现实,其中代表性的两幕布,一幕是让女主角想象自己就处在于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让她躺下来,接受这个环境并溶入到其中,另一治疗片断是让女主把脚落在她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接触其并努力行走,这两幕代表着让其向对生命无解的实用主义妥协和转化,在女主角的极度的痛苦和彻底绝望中,她暂时接受了这一观念,并一度甚至欢乐起来,但这种治疗却只能是表面的,并无法深入问题核心,解决她心中终极空虚和恐惧,就像影片前面女主角一旦恐惧发作就疯狂的与男主角做爱来麻醉自己,求得一时一遗忘一样,这种治疗同样只能顶多起到点扬汤止沸的效果。

但这无疑问这种掩饰是无效的,在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再次崩溃,再度回归生物本能的麻醉上—性,这时这种麻醉已经在彻底绝望的痛苦的刺激下变得更加疯狂和自虐,以此来隐藏和转化她的痛苦,女主角要求男主角虐待自己,抽自己耳光。

最后,转而矛盾转向了试图说服和转化其的实用主义的代表男主角,至此,影片到了矛盾激化的尖锐高点,两种生命观点的由妥协走向对立,代表对生命意义追求无解的空虚和绝望的女主角把愤怒转向了一度试图转化(在她看来这种转化是一种欺骗和对生命追求的毁灭)她的代表实用主义的男主角,她说:我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到此已将影片的表达核心点明。

在重创了男主角之后自残,将自己的生死器官剪掉,代表对现实主义安慰工具的彻底放弃与现实主义在其面前的最终失败,并在麻木中睡去,其后男主角反转本来,并将女主角杀死,代表人类实用妥协唯物主义的最终胜利,影片的最后,男主角柱着拐杖,在森里行走,并摘吃野生草果时,那种不动神情揭示了人类在对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无解之后的一种安于现实并努力活下去的状态,最后,当男主角走到一处山顶时,看到无数的人走上山来,最终于把他包围,他又重归自有以来的人类现实社会。

 2 ) 我們是死者的夢

夏娃吃的不是蘋果而是亞當中的她自己 為了讓亞當成為亞當 為了成為亞當後的他殺死她 但這是反向獻祭 鮮血令她在他體內復活 把被吃掉的那一部分還給他 於是她繼續吃 他繼續殺 夏娃是吃不盡也殺不盡的 因為她就是亞當 這個輪迴就是人 是男人也是女人 是文明本身 人的延續依賴有性生殖 文明的生殖卻近乎是無性的 證據是任一個體都能被視作 從人類集體(已死、未死與未生的)這一母體上脫落而成的 集體史就是個人史 每個人的生命都已包含了人類歷史的全部 同時也被歷史(命運)包裹在內 “女人是男人的症候。

” 拉康的這句話需要拋開批判父權的有色眼鏡解讀 人是雌雄同體的動物 內部是永續的相互獵殺 出於對混亂的恐懼 人類在外部復刻這種鬥爭 將單一性賦予個體 掩蓋恐怖的多重性 通過對立和戰爭劃出脆弱的界限 但文明永遠在自然的夢裏 一如活著的人永遠逃不出死者的夢

 3 ) 人性恶,或是女性恶

毫无疑问Lars Von Tier的新片《反基督者》将是2009年最血腥最阴暗,也是最晦涩最具有争议的一部电影。

可以想象,导演将两年来的精神分裂的所有阴郁与暴躁全部发泄在这部影片之中。

在这部影片中,Lars又回到了他早期的对视觉技巧的着迷,同时又不失《狗镇》简洁有力的戏剧张力。

因此,尽管很难称这部影片是Lars的代表作,但对于他的整个导演生涯,或许是一个不小的转折点。

序言部分:在福音唱诗班的天籁之音的背景音乐下,夫妻享受性爱高潮的时候,儿子坠楼死了。

而妻子则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第一,从电影结尾的闪回来看,妻子是看到儿子爬上窗台,但并没有阻止,也因此她始终经受着心理折磨,以至于最后用剪刀将阴蒂切除,是对自己沉溺欲望的一种最极端的仇视。

第二,潜在的,儿子爬上窗台并失足坠楼更多的原因是在于他脚踝的旧伤,而这旧伤则是由于他的母亲在伊甸发生心理变态而虐待所致。

第一部分,悲伤:很容易理解,丧子之痛,夫妻都过于悲伤,而妻子陷于自责无法自拔。

最为心理医生的丈夫希望能够治愈妻子的心理创伤。

妻子说自己最害怕森林,于是丈夫带着妻子回到一个叫做伊甸的森林。

在第一部分结尾丈夫看到一只正在分娩的鹿(三个乞丐中,鹿代表悲伤)。

第二部分,痛苦(混乱之治):很难说清楚结尾处狼(三个乞丐中,狼代表痛苦)对丈夫所说的“混乱之治”是什么意思,或许是任何有意义的或者理性的治疗都将归于混乱和自相残杀。

对于最后一个场景,丈夫拨开草丛看到的场景,我更情愿相信那是两只狼,从而隐喻了当前夫妻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关系。

第三部分,绝望(女性屠杀):代表绝望的是鹰,但在这部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出现,反而是在第二部分中出现,将自己死去的雏鸟吃掉。

这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丈夫发现了妻子心理问题的根源自己。

这里涉及的“自己”不仅仅是欲望,而是女性内在的缺乏安全感。

而且,这部分中通过妻子所写的沦为更为根源的表达了导演内在想法对女性的屠杀来源于女性内在的邪恶。

在过渡到第四部分之前,我们先看看为什么存在女性屠杀现象。

《圣经》中,导致亚当堕落的就是夏娃的欲望。

因此,女性的存在是男性堕落的根源,因此忠诚的基督徒和教堂势力大规模屠杀女性。

第四部分,三个乞丐:三个乞丐分别是“鹿,狼,鹰”,而“三个乞丐”的概念来自于叶芝的诗,主要讲述的是人的欲望越多。

在影片中,妻子象征了女性最本初的欲望,她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对性的要求,也无法控制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然而,妻子最后还是死在了丈夫的手下,暗喻了妻子的欲望最终战胜了丈夫的理性,女性用自己的身体引诱男性走向堕落。

这实际上是符合《圣经》的描述,是基于基督的。

因此电影题目《反基督者》或许仅仅是导演的一个玩笑,也是一种反讽。

尾声部分:丈夫杀掉妻子之后,走出伊甸,走过一群一群的女性尸体,但还有数不尽的女人走进森林。

 4 ) 邪恶的悲歌

我看的第一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是《破浪》,印象不佳。

我不喜欢故事一开始就将主人公推向绝境,这类情节设计已经用的很滥了,是催泪电影的必杀技,先激起观众的同情心,接下来就描绘逆境中的不屈人性,以此感动观众,令他们瞬间以为自己获得了精神升华。

《破浪》确实有不少煽情成分,女主人公的善良没有赢得上帝的眷顾,她的丈夫在意外中瘫痪,令她陷入悲苦,只能凭借荒谬的信念对抗厄运。

她坚信自己多和陌生男人性交就能挽救垂死的丈夫。

影片令人疑惑的地方是,这个女人所做所为,是牺牲自己,还是自我拯救?

当时我的第一观感是前者,因为在剧情里,她所做的都是她的丈夫要求的。

正是这样的印象,令我对这位作家导演颇不以为然。

我认为他是一个庸人,靠制造悲情来博取喝彩。

但看了他的《白痴》后,我彻底扭转了自己看法。

这个故事同样有一个陷入绝境的女主人公,她同样有不容于世俗的怪异行为。

她跟着一群有反社会倾向的年轻人,到处扮演智障人士捉弄别人,以触犯道德规条为乐。

不过在此片中,导演的意图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受苦的女人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她尽最大的努力是拯救自己,将自己从无边的绝望中拔出来——她的儿子意外死去了。

《白痴》是我钟爱的电影之一,它有一种极端迷乱的氛围,电影史上很难再找到第二部能与之匹敌。

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本来是值得同情的,却表现得令人厌恶。

她像一只蠕虫,随时依附在任何一样东西之上,只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这个人形生物,一个败坏了的人,逃避着儿子的葬礼,全情投入在嘲笑人类同情心的恶毒游戏里。

她挑衅地告诉观众,眼泪和施舍对于受苦者一无所用,她此刻的快乐就是看见别人的窘态。

剔除了《破浪》中多余的煽情,《白痴》拥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它使导演尖锐的提问更加简洁:什么是“恶”?

假如恶能够从绝望的深渊里救出一个人,它还是恶吗?

实际上,这也是拉斯冯提尔作品的钥匙。

他追问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类如此脆弱,一瞬间就能从“善”倒向“恶”:《破浪》里贞洁的妻子犯了奸淫罪,《白痴》里仁慈的老母亲犯了欺骗罪,而到了《黑暗中的舞者》,本份的单亲妈妈犯了杀人罪。

从宗教的角度,这也是约伯式的呼喊:上帝存在吗,为什么让好人蒙受不幸,而且还要背负“不洁”的罪名。

应该说,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是“存在主义”的。

通过“极限境遇”说故事,将“死亡”、“灾变”、“劫数”等偶发事件,作为人的命运舞台,以此观照人的自由选择,是典型的“存在主义”的思考方式。

眼下这股思潮早过时了,它最大的问题是,将“极端体验”当成了“日常经验”,一个人在特殊情境下展现的人性,被当成了人性的全部。

存在主义文学曾兴盛一时,但它们寓言式的写作,带着强烈的道德说教的企图,很快就让人腻味了。

不可否认,拉斯冯提尔的作品有同样的缺陷,一种知识分子腔调,不免矫揉造作。

但假如拉斯冯提尔仅止于此,他不可能吸引我,我也不会对他的每一部电影感到好奇。

实际上,就像所有第一流的作家,他有一种特殊才能,那就是对人物的心理有惊人的洞察力。

我甚至毫不怀疑,他有过非常不幸的经历。

他崩溃过,他知道那过程,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其实,那种感受我也有过,一脚踏空,不停地坠落,像是永无尽头,然后你很想抓住点什么,阻止自己下坠。

我曾经有过那种极度沮丧的时刻,爬到楼顶,望着地面,想纵身一跃,不是想死,而是想让地面托住我,助我摆脱久久悬空的痛苦。

这种隐秘的心理不容易描绘出来,拉斯冯提尔却很成功,他通过描绘女主人公伸手紧紧攥住点什么,呈现出了她们心中的无底深渊。

《白痴》里,那个丧子母亲的描画最为精确,当时我看的时候,立刻想起了一件往事。

我在国企工作时,隔壁办公室有一个中年同事,平时沉默寡语的,也没什么来往。

突然有一天他跑到我办公室,和我聊起天来,神叨叨地,讲的净是公司里其他同事的闲话。

这种话题,我完全插不进嘴,但他很兴奋,一个人说个不停。

很多话还说得十分刻毒,不胜其烦,简直到了想让人拿拳头塞进他嘴里的地步。

正当我想着如何找个理由退避,他突然停顿下来,说,哦哦哦哪个明天我回老家,我妈死了。

然后他就平静地走了。

我清楚记得他的表情,就像《白痴》里的那位母亲一样,嘴角永远挂着虚弱的微笑,有点谄媚,有点奸猾。

不幸是邪恶的近邻——拉斯冯提尔电影总给人留下这种印象。

这是不容易消化的观点。

在弱者的悲惨故事里,人们总是期待有人性之善,有仁慈和慰藉,但拉斯冯提尔不愿满足他们,执意给他们看相反的东西。

即使那部大众最受落的《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在商业考虑之余,仍然留下了自己恶狠狠的印记。

他不满足于让女主角受病魔折磨,还让一个警察趁人之危,欺骗她、掠夺她。

弱者无人救助,反倒成了有血腥味的肉块,引来了饿狼。

这种人性本恶的逻辑,到了《狗镇》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落难女子来到一个“淳朴”的小镇,她尽力讨好这里的居民,以便融入社区。

但很快小镇居民的伪善暴露了出来,每个人都试图在她身上压榨点什么,女人羞辱她,男人强奸她。

连她那个自命“洗涤人心”的作家男友,出卖她时也毫不手软。

在这个貌似与世无争的地方,每个人都潜藏着惊人的作恶能力,弱者的出现只会被吞噬,就像受伤的动物被扔进了狼群。

片中女主人公受到的蹂躏过于残酷,令其扮演者妮可基德曼十分困惑,她质疑拉斯冯提尔是不是仇恨女性,不然为何他总是热衷于描绘受苦受难的女性,让观众看她们困窘时的丑态,以及被欺凌时的无能为力。

妮可基德曼很敏感,她意识到了拉斯冯提尔身上的病态,但她弄错了一件事情,拉斯冯提尔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并不是“女性”,而是他自己。

拉斯冯提尔患有各种奇怪的恐惧症,对“生命无常”十分害怕,例如不敢坐飞机等等。

1995年,他的母亲去世了。

可以想象当这种不测的灾祸真的降临了,他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他是多么地煎熬。

正是经历了这一变故,才让他有了“良心三部曲”的计划。

这一电影系列中的三个女人,都是在宗教之外寻找自救之路。

她们选择的不是宗教,却付出了教徒般的虔诚,同样达到了某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或许是慰藉,或许是麻醉,总之起到了镇痛作用。

拉斯冯提尔也是这样,电影就是他的宗教,他甚至也有自己的“十诫”——著名的“Dogma’95”。

他拍电影就是为了自救。

《狗镇》虽然被视为政治电影,实际上一脉相承,拉斯冯提尔仍在讲述自己内心的崩溃,只不过这次牵涉到他的政治信念。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政治立场:年轻时信过共产主义,现在仍是左派,却不是社会主义者。

这种说法很有趣,他显然经历过层层蜕变,以前还能说是具体的某主义,现在只能说是笼统的某派系。

假如《狗镇》谈的是政治,女主角所经历的不就是政治观念的重大转变吗?

她来自大都会,是富有的黑帮老大的女儿,但道德良心令她觉醒了,她不再贪恋安逸的生活,选择了逃离。

可是来到平民的世界,她的天真遭到了报复,原来善良的老百姓不善良,良心的文化人没良心,这些人个个如狼似虎,贪婪又自私,根本不是社会的进步力量。

以前以为他们安分守己,虽然弱势,却有着更高的道德水准,但作为遇难者进入到这一群体,却成了他们争先撕咬的猎物。

最后,女主角再次觉醒了,原来“弱者”凶残起来不亚于黑帮,所以当顺民变成暴民,就该对他们痛下杀手,以恶制恶。

这部影片的结尾很决绝,世界黑漆漆一片,只有杀戮闪耀着光芒。

当一个左派不再鼓吹 “真正的善”,转而宣布“全面的恶”,他恐怕已经不是合格的左派,因为他已经彻底撕掉了自己的伪装。

除了反对一切,他无路可走,最后必须连自己也反对掉。

或者这么理解吧,《狗镇》是拉斯冯提尔政治信念的大溃败:以道德完美主义始,以道德虚无主义终。

而虚无之后,失去了一切意义,只能堕入深渊。

拉斯冯提尔垮了,陷入严重的抑郁症。

左派情怀将他领到了虚无之中,并没有带给他新生,反而将他推到了地狱的下一层。

《反基督者》是他精神康复后的第一部作品,当然其内容毫无悬念,就是他对这次精神崩溃的书写。

影片回到了“良心三部曲”的叙事,以一场意外劫难作为起点,将人物推到“极限境遇”当中去。

这次是一对夫妇,他们在床上作爱的时候,孩子在自己房间醒来了,独自爬上窗台,结果从楼上摔死了。

看起来应该是两个人的哀痛,实际上它与“良心三部曲”一样,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崩溃和拯救。

电影里,孩子的父亲是心理医生,他很快克服了丧子的悲伤,接下来要将妻子从愁苦中解救出来。

但这个男人的设计蛮奇怪,他过于冷静,既不像孩子的父亲,也不像女人的丈夫。

当这个女人想通过做爱舒缓自己的焦虑,他断然拒绝:不要操你的心理医生。

联想到拉斯冯提尔刚刚度过一场抑郁症,可以断定,他借助这对夫妻的故事,讲述他自己和心理医生的故事。

在他过去的电影里,女主角是他本人的写照,这次不例外。

不过,微妙的变化还是有的,之前他都是讲一个人的自救,这回则有了心理医生。

有了专业人士会更好吗?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悬念。

当然,熟悉拉斯冯提尔的人猜得到结局,正如片名“反基督”所暗示的:世上没有救世主。

影片从片名开始,似乎就在暗示某种宗教论辩。

整个结构,则让人想起了齐克果的存在哲学,从“审美”被中断,到“伦理”的承担,最后抵达“信仰”之地。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不过是些陈腐的修辞,知识分子经常用来装深刻罢了。

相反,这些东西成了障碍,影响了作者的自我表达。

拉斯冯提尔过度使用它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枯竭,而不是创造力。

片中分“悲恸”、“痛苦”、“绝望”三个章节表现心理崩溃的历程,其意图很明确,却缺乏足够的细节去支撑。

拉斯冯提尔试图探讨自己的恐惧症,其中有一个段落,女人向丈夫说起自己的神秘体验,有一次仿佛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就疯了一样冲出来找自己的孩子,结果看见他安然无恙地自己玩耍。

丈夫告诉她,这是幻听,但女人拒绝承认,她认为这是命运的征兆。

两人的争吵甚至变成了扭斗。

从女人这边看过去,心理医生是冷酷的自大狂,对世界的神秘力量缺乏敬畏。

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视角,他实际上在用宗教的宿命论,逃避着心理医生对自己的恐惧症的追问。

他一直声称自己害怕任何东西,唯独在电影里才勇敢,但他没有勇敢到剖析自己的恐惧症的地步。

他的恐惧症背后一定有故事,但他从不提及。

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还是放掉了。

结果,这是又一部拉斯冯提尔的常规电影,只是语言更晦涩,场面更惊悚。

该片再次探讨了不幸与邪恶,这个话题他始终不肯放下,而这一次似乎有了答案。

全片的重头戏是最后一章,名为“三个乞丐”。

乞丐,低贱者,即人的动物本能。

电影用三种动物表示,鹿、狐狸和鹰,分别是胆怯、狡诈和凶残。

在这一章节,男人找女人探讨她的一本书,里面收集了很多屠杀女性的历史资料。

女人说,女性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她的身体是由“天性”控制的。

男人非常震惊,指责说,你研究的资料都是说邪恶的事物迫害女性,你却解读为女性本身是邪恶的?

你不批判邪恶,反而与之为伍?

女人没有否认,只是闪烁其词地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后来,男人再次穷追猛打,告诉女人,“邪恶”是你的妄念,而不是现实,焦虑会让你做一些平时你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这不是你的本性。

女人不置可否,又含混了过去。

但从此剧情急转直下,男人发现,这个陷入丧子之痛的母亲,竟有奇怪的虐子行为。

然后,像是为了向男人证明自己是邪恶的,这个女人突然爆发了:砸晕了男人,用绞钻钻透他的腿,穿过一个杠铃。

到后来还要自残,剪掉了阴蒂。

这一章节令电影备受抨击,许多论者认为这是极端男权主义的表现,用血腥残暴的场面来宣扬“女性本恶”论。

但就像妮可基德曼一样,这些评论者都被表象蒙蔽了。

因为,这个女人就是拉斯冯提尔。

这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导演,他像女人一样脆弱和敏感,也有着许多压抑心头的秘密。

这一段落,实际上是他第一次非常肯定地表达这个观点:受苦的人是邪恶的。

之前在他的作品里,不幸与邪恶总有着某种联系,但从未真正引向过这样的结论。

当然,这个结论惊世骇俗,注定要遭到反驳,像那位心理医生就反复指出,邪恶造成受苦的人,而不是相反。

不过,对此拉斯冯提尔立刻予以回击,他让电影里的女人——他自己的化身——用实际的残暴行为做了更强硬的回答:我知道受苦的人是邪恶的,那是因为我就是受苦的人,我就是邪恶的。

不过,虽然拉斯冯提尔承认自己的邪恶,却并不认为自己是最邪恶的。

接下来,在电影里,他让心理医生掐死了自己,并且放上一把火,毁尸灭迹。

这是恶毒的讽刺:心理医生没有救人,反而杀了人;他本来不相信世上有邪恶,最后竟然去扑灭邪恶。

拉斯冯提尔说,看看吧,这个心理医生才是最邪恶的人。

当凶手以胜利者的姿态,一瘸一拐地走出欲望的山谷,又有一个新的讽刺降临到他头上。

本来他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一瞬间却凝固了,因为在他面前,一下子出现了无数的“女性”。

他刚才杀死了一个,现在却涌现更多。

显然,拉斯冯提尔没有死,他有千千万万的化身。

这个结尾非常糟糕,除了一个病人对心理治疗的阻抗,它什么也不是。

拉斯冯提尔还是不够勇敢,从心理的角度,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病态;从伦理的角度,他不敢面对自己的邪恶。

为什么受苦的人是邪恶的呢?

他始终没有解释,只是用“人性本恶”或“原罪”搪塞了过去。

一个人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看得如此丑恶,一定有经验性的起源,来自某处隐秘的心理创伤。

或许,某一天在拉斯冯提尔的传记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但目前来说,这是我仍然期待他的下一步作品的理由。

我太想知道他还能说些什么,在他终于承认自己邪恶之后。

 5 ) 自杀模拟

他和她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两个分身,她是被认为发疯、发病的一半,他是被认为稳定、理智的一半。

把他视为伴侣未免太不现实,不离不弃地提供支持、总是试图帮助并且总是说“我爱你”,这种表现与其说像丈夫,不如说像一个“病人”假想出来的完美看护者。

一半(她)想死,另一半(他)阻止并且试图治疗。

表层是痛苦和悲伤,它们令人生疑。

之下是愤怒和对失去的恐惧,掀开这一层,露出的真相只是混乱的死欲/杀欲——这才是她(被称为“抑郁症”or“抑郁症患者”)的真面目。

就像黑暗里的森林,或者说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对一切漠不关心。

她可以看着孩子死,因为并不在乎。

她愿意它死。

又因为发现自己不在乎,感到恐惧,强行把悲伤加在自己身上,以掩盖事实。

所以她恐惧的是“ME”。

可这是他写的,不是她写的。

自残的狐狸发出的声音也是他的。

“ME”是她,也是他。

写下“ME”之后,意味着发现真相,真相令看护者被打倒。

之后,无论是看护者出于理智(应该杀死“邪恶的自己”)而杀死自己,还是看护者被拉入混乱(想要杀死自己)而杀死自己,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抑郁症患者”脑内自己杀死自己的小剧场,想象自杀或讲述自杀故事有时候可以避免真正的自杀。

一次假想的自杀纾解了压力,让她暂时消失。

于是他再次恢复正常,并获得了短暂的平静。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又有无数的她在走上山来。

他杀死她,是一盏路灯下的时刻,等平静消失,压力/欲望积累,他总得在下一盏路灯下再杀一次,然后再一次、再一次。

 6 ) 自然、激情与理性:反基督的胜利

passionfly“现代性问题”或称“现代病”指的主要是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对人文(个人主义)、科学(理性主义)与市场(功利主义)的崇拜,而导致与传统社会的断裂,延续几千年的社会习俗和道德、宗教、文化被否弃(上帝死了),由此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乱性、吸毒、家庭解体、信任崩溃、贫富分化、核战争恐怖、环境污染等等。

无奈的是,大部分东西方社会主流仍然沐浴在现代性带来的物质狂欢中,少部分社会精英(主要是当代西方的社会理论家)意识到了现代性问题,但是声音微弱。

尤其是在东方,囿于启蒙还不够彻底,科技革命还如火如荼,反现代或后现代的呼声和行动就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但是,如果要提两个具体的尖锐的问题,给现代主义者们反思,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1)婴儿抚育(2)精神病治疗。

恰恰,Lars von Trier的这部《反基督》,踩到了现代性反思的点子上。

婴儿抚育能力是很多动物种群优胜劣汰的关键考察指标。

有些动物虽然凶猛,捕食能力超群,但是野性过强,缺乏细心温柔地对待自己后代的素质,这样的动物就会因为后代的不断夭折而绝种。

低等动物缺乏攻击性和防御力,就只有通过大量交配繁殖,保持后代数量基数庞大,死几个没关系,来维持物种延续,比如电影中出现的鹿。

而高等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不能数量庞大,否则饿死,所以被逼出“优生优育”的本能,一生只交配一次,只有一个配偶,夫妻共同筑巢,相互分工合作,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后代,比如电影中的鹰。

而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动物,则多半是一夫一妻多胎生育,同时具备一定的母性和社群性,大家族内会互相扶济养育后代,典型的就是电影中的狼。

人类在传统社会几千年优胜劣汰培育出的家庭伦理,恰恰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越是社会底层的人或落后的部落,性欲越强,越能生,同时子女抚养的能力越差,婴儿死亡率也很高。

而社会精英或文明发达的国度,生育数量相对下降,一夫一妻制被宗教文化固化,生育质量提高,家族式抚养后代更加精心细腻且经济基础强大,文明在代际间顺利传承,以保持其精英性不会退化。

但是,这个进化形成的社会秩序被现代化打断了,个人的解放导致年轻人肆意放纵欲望,teenager mother满学校游走,夫妻关系因为信任丧失而难以结合,大龄剩男剩女涌现,同时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使得家庭的合作关系解体,老人自顾潇洒不愿意抚养孩子,年轻人要工作和参加派对过夜生活,babysitter要跟男友约会鬼混,妇产医院和幼儿园难以提供个性化养育和如亲生的体贴关怀,单亲家庭骤升,最终就会出现婴儿伤亡率提高、后代不断退化的局面。

电影中的夫妻做爱听不见婴儿铃导致孩子摔死,只不过是这一切现代恶化机制被舞台剧化了的缩影。

精神病治疗是第二个“现代病”的典型例证。

在传统社会,“个人”不过是“家族”、“社群”、“国家”关系网里面的一个扭结,很容易从社群关系中获得个人实现、价值观照、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比如,中国人从小就有“光宗耀祖”、“鲤鱼跳龙门”、“先天下之忧而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在家庭、社群和国家的社会网中,个人很难断裂和孤立出去,一旦有了人生挫折和打击,很容易被集体愈合,父母亲戚左邻右舍是一个熟悉人社会,会嘘寒问暖,长辈可以很自然的传授人生经验。

相对而言,那个时候对算命和遁入空门这些宗教信仰的依赖较小。

但是,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膨胀,家庭、社区和国家解体,人与人不过是契约关系,互相提防理性人的相互自利和欺骗行为,一旦个人遇到人生挫折,只有去教堂教会或者找心理医生(教堂和心理医生形成市场竞争关系),这个时候对心理医生的依赖就很大。

而恰恰临床心理学,还没有达到能包治百病的地步,就像上一个问题一样,遗传医学还没有达到工厂化生产后代的地步。

于是现实中才会出现大量哥伦拜高中枪击案、马家爵案这样的心理治疗缺失的例子。

所以,就会出现电影中那样的情形——作为心理医生的丈夫自身难保。

事实上,《反基督》电影中的解释性和意象性,已经相当明显,甚至明显到了有点矫情的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塔科夫斯基镜头的意象性要自然和含蓄得多。

《反基督》的电影与尼采论宗教的关联,也显得过于概念化,大量观念的传递是通过对白(女性、自然、人性话题)、硬性塞入的道具(病房里花瓶的特写暗示自然、Gynocide的书和图片等)来实现的,而不是生活本身呈现出来的,这就使得其舞台剧的夸张效果过强而反现代性的实证说服力减弱。

另外,不少观众包括豆瓣上的影评还有田原的观后感,都对Lars von Trier如此明显的意图产生了误解和偏引,把关注点放在了女性主义、精神变态和暴力上,以为该片在批判女性的弱点和反人性。

其实,电影中男、女主角都是反基督的,尤其是男主角的科学主义倾向,才是基督的天敌。

在中世纪晚期,解剖学和天文学繁盛,打开生命的魔盒,窥探宇宙的秘密,妄图以人类理性主宰和控制一切的科学思潮,才是基督教最为反对的,因为它们挑战了人类的敬畏和谦卑,从而必将带来“致命的自负”,由此引发人类自我毁灭的危机。

所以电影中画的恐惧金字塔,其顶端既不是自然人性(nature),也不是撒旦(satan),而是人类自己(me)。

可惜,丈夫到片末仍没有意识到妻子恐惧的根源其实是丈夫自己的傲慢,以为他通过科学治疗可以控制一切,包括妻子受伤自责的心,然而他控制不了。

另一方面,女主角也是反基督的,因为虽然她潜意识里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忏悔心,但是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达尔文式的切入式优胜劣汰(给孩子穿鞋的照片暗示),在意识到自己和丈夫是一对只有“性交”没有“性爱”的“狗男女”之后,开始自毁的心理与行为过程,迫使双方失去交配欲望和生育能力,直至失去生命,从而客观上实现物种的进化——让那些对后代有爱心的人活下去繁衍下去,让那些对后代没有爱心的人去死吧!

而只不过形式上,她以女巫的包装表现了出来而已。

中世纪的女巫,只不过从另一种形式上,与科学主义达成了暗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反基督的。

事实上,本片女主角的定位并不是反女性,如果真要比较,她更像《切肤之爱》里面的女主角麻美,只不过麻美是一个对男权社会的报复者,而本片中的妻子则是一个对自我放肆人性的报复者,展现而非批判女性的压抑和痛苦是一样深刻的,只不过显然这里的主题要大得多。

那到底“基督”是什么?

基督教曾经几度迷失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中世纪之后,经过不断改革,仍然与传统、与现实、与科学之关系纠结逶迤。

在东方,“基督”不过是“天道”(nature),不过是自然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反天道的过程中成长,从反天道的过程中学会顺应天道、回归天道,最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性问题也是一样,从现代性中跌倒,在现代性中爬起来——我们的未来不是在婴儿工厂里,也不是在心理诊疗室里,而是要回到树林去,回到草地里,那里有叶子,有山洞,有小溪,有桥,有鹿,有狼,有鹰。

在那个有机的大森林里,人类才能学会生存的原始恐惧,才会结束自大傲慢与歇斯底里,才会懂得谦逊祥和与亲近自然,才会在激情与理性之外培育出灵性,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就化成了基督。

 7 ) 情慾與創傷的焦慮

這是一篇不完全的精神分析影評。

拉斯馮提爾作品隱喻與符號眾多,喜歡糾結於反理性、反體制化的主題,整個人類社會演進裡被指認為邪惡、黑暗的東西一直都是他電影裡的永恒话题。

「反基督者」沿襲了拉斯·冯·提尔一貫的作風 「離經叛道」 「驚駭」「痛苦」片頭即出現小孩剛睡醒準備下床穿鞋的畫面—其中小孩穿的五星鞋襪,和擺放在床下方向倒置的鞋,隱喻了撒旦的出現(倒挂五芒星是撒旦教標誌)。

眾多五星的排列又讓人聯想到美國國旗,再次印證導演喜歡在戲中諷刺美國資本主義的手法。

片中的男女主角並沒有名字,除了兒子nick的脸,由此至終都也沒有出現其他人的脸。

一开始以男女主角的性爱场面,并重叠了nick墜落與女主角性高潮的畫面,直指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到最後女主角的掐死後燒死的命運,又隱喻了中世紀對女巫的獵殺。

整個電影的情節發展,都為了說明:這一口,註定成為了要永遠償還的債務。

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最應該秉承的原則便是「節制」,即讓病人受挫,其方式可分為兩種:拒絕接受病人對愛欲的需求,和拒絕在病人面前釋放出任何焦慮的訊號。

通過這兩個方式持續地讓病人受挫,病人的需要和渴望將得以持續,成為驅使她工作與改變的力量。

但男主角最終亦不止一次和女主角發生性關係,並沒有思考自己和自己與病患的情感關係,到後來女主的精神分裂和傑斯底里,也和男主角所用的言語(陽的語言)有關——不停的追尾女主角的恐懼來源,其實是在做治療暗示,把病人洗腦,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重新活一次過去的經驗,也不是發洩被壓抑的情感,而是以言語說出欲望的真相。

女主角被鑲嵌於男主角建造的符號系統之中,而每次當女主角所欲言的時候,都被男主角帶入他所建造的符號系統之中,話語權屬於陽的一方,令我想起王小波在沈默的大多數里提到,有個洋鬼子問了他這個問題:你們中國那個陰陽學說,怎麼一切好的東西都屬陽,一點不給陰剩下?

當然,這些話並非全符合邏輯,但也有些道理。

似乎印證了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而你很少聽到受攻擊方有任何的回應。

在這裡也看出了導演費盡心思想要表達的主題。

孩子的死亡直接指向了壓抑物,女主在面對每次的性愛場面-「創傷情境」,「壓抑」和「壓抑物」不斷的回歸而又無法釋放。

女主的主體面對大他者的欲望(性慾)而不確定自己是那個慾望的何種對象時,可以測度她對性愛的需要,以及性愛產生的創傷(女人是邪惡的)之間的差異,導致女主角焦慮和罪疚感加重。

焦慮正是她懸置於她不再知道她身處何處的此刻以及她無法再尋得自己的未來之間。

而這種焦慮感是主體被放置於想像的前伊底帕斯三角關係與伊底帕斯四元關係之間的時刻而產生,並試圖以任何代價來迴避的基本危險,在拉岡的理論來理解,女主角是處於試圖復原的重建工作。

但因女主角與男主角的愛恨並存模式/關係,牽連了情慾與攻擊性,分析師並沒有妥善處理此攻擊性,伴隨而來的便是「病患最底層抗拒的明顯提升」,出現了慘不忍睹的企圖傷害男主角的陽具,通過閹割性器官符號的方式,其實是女主保護主體不至於焦慮的處置。

 8 ) 反基督者:性、宗教、尼采的《敌基督者》和塔可夫斯基

《反基督者》,评分:8.8.《反基督者》几乎可以看作有史以来最癫狂、狂妄、挑战观众极限的拉斯-冯-提尔了,拉斯-冯-提尔用极端不安的影像描绘了一个有关:性、反宗教、女性觉醒、男权压迫和有关尼采思想的故事。

拉斯-冯-提尔仿佛一位残忍嗜血的祭司,在极度暴力、血腥和露骨的镜头下张扬的表达了宗教反思和哲学思考。

《反基督者》讲述了在一个雪夜的夜晚,一对不知其姓名的夫妻沉溺于鱼水之欢,忽视了从婴儿床中醒来并爬上窗户跳下的二人的儿子尼克,幼儿的死亡导致妻子每日陷在巨大的悲痛中不能自拔,作为心理研究师的丈夫执意反对医院关于妻子的诊断和治疗,决心通过心理疏导让妻子忘掉过去。

最终,丈夫选择前往妻子曾带着尼克书写论文的林中小屋——伊甸来缓解心情,但过去记忆让重往此地的妻子越发感到紧张和慌乱,一切的事情走向最终变得崩坏和黑暗,仿佛堕入地狱之中。

《反基督者》中充满了大量的宗教、哲学和神话隐喻,拉斯-冯-提尔用其自身惊世骇俗的思想力量对其进行了串联和讲述,下面让我们针对故事做出一一分析。

(一)女性议题《反基督者》中拉斯-冯-提尔将过去欧洲女性所遭到的迫害和杀戮的经历化作隐喻埋藏在故事之中,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于过往的反思和未来处境的思考,同时暗示了女性将会面临的处境。

在第一章:悲伤中,丈夫与刚从医院出来的妻子交媾时,妻子咬了丈夫的乳头,这里对应中世纪鉴别女巫的方式。

随后夫妻二人坐火车前往伊甸,在火车上丈夫让妻子想象在伊甸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象,妻子想象在夜晚的桥上行走,行走的动作并定格在桥上,让女人在其害怕的桥上行走也对应着中世纪鉴别女巫的一种方式,而妻子在想象中行走的道路两旁的带刺的枯树则代表男性伤害和生殖器意象,在想象中,丈夫让妻子躺倒在草地上,并与草地化为一片绿色,丈夫意在让妻子融入自己害怕的东西之中,以消除自身对其的恐惧,此处对应妻子真正害怕的是自己的欲望,即人性本身。

到达伊甸后,丈夫和妻子在林中步行前往伊甸,妻子行走途中脱下了鞋并说“地上像燃起了火一样”,这里对应中世纪对待女巫的刑法。

随后妻子感到疲倦躺下,丈夫在四周环顾看到了分娩中的母鹿和小产的幼鹿,而小产则是鉴别女巫出生方式的一种。

第一章:悲伤第二章:痛苦(混乱当道)中,丈夫在到达伊甸中的小屋在第一个夜晚睡醒后,发现自己的手上叮满了吸血虫,而针刺身体是一种对待女巫的刑法,这里暗示丈夫在内心当中渴望去改变甚至惩罚妻子。

随后妻子醒来,回忆其过去的往事,在回忆中看到了自己拿着关于女巫绞刑的剪纸,指代过往对女性的迫害。

丈夫质疑妻子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判断,所以产生幻听,进而把伊甸想象成为恐怖的事物,丈夫理性的思考引发妻子的疯狂,并质疑丈夫的自大,并对他说这种自大持续不了多久,预示着妻子将对丈夫展开报复。

二人平静下来后听着橡子击打屋顶的声音,妻子对丈夫说橡树能活一百多年,一百年中下一颗森林就能继续繁衍下去了,而你听了可能没有感觉,但妻子有了这种感悟却十分激动,这里橡树的繁衍意指女性的生存繁殖忧虑,橡子代指孩子,二者都会死亡代表着自然万物的平等,橡树通过一个个橡子的死亡换取生存则代指女性通过一个个孩子的牺牲最后取得存活并继续繁衍。

在睡觉前,妻子说撒旦是神,自然的撒旦是神,以撒旦为神是女巫的一种标志,此处妻子把自己视为女巫。

风把橡子吹入屋内,敞开的窗户对应开头妻子因撒旦的性欲导致了孩子的死亡。

醒来后,妻子来到树洞,河边并跳入水中说自己的病已经好了,此处则是基督徒鉴别女巫的方法,即女性可以面对迫害历史了。

但丈夫却不相信妻子已经康复,妻子质疑丈夫不希望自己好,表达其质疑男权的行为。

妻子跑开,丈夫四处散步,在蕨类植物丛中,丈夫发现啃食自己内脏的狐狸,狐狸对他说“混乱当道”,这里对应中世纪的迫害史。

第二章:痛苦(混乱当道)第三章:绝望(女性灭杀)中,丈夫在雨天爬上阁楼,发现妻子研究中世纪猎杀女性的研究资料并看到妻子发疯时混乱的笔记,丈夫认为妻子需要急切的治疗。

丈夫认为妻子害怕的是自然,便扮演自然要杀妻子,此处丈夫扮演的自然代表所有人类的自然原罪——对女性作出伤害,而装作要杀妻子则对应人性的恶导致了中世纪对女性的大屠杀;妻子说我在这里对这种人性产生了兴趣,但你不能低估伊甸,在这里找到的资料比她想象中的多,这里妻子所说的人性即人类屠杀女性,伊甸则代表着基督教。

随后镜头则是羊角恶魔,代表着人性本恶,而女性的属即是撒旦,女性无法控制自身进而控制她们的是自然,自然的撒旦则说明女性被性所支配。

二人在夜晚做爱,妻子在做爱时要求丈夫打她,这里的性虐待行为对应中世纪的暴行,妻子以爱作为要挟,但丈夫还是下不去手,妻子便跑出房间,躺在树根处自慰,丈夫出门和妻子在树下野合,并终于打了妻子,妻子说继续这么打可以避免暴雨,对应中世纪认为暴雨是女巫施法。

在野合时,树根处出现许多女人的手,此处手即欲望,也代表着性欲和撒旦。

在丈夫发现妻子可能精神分裂的现象后,被妻子突然袭击,但妻子的攻击冲动随之转变成性欲,丈夫不从,妻子认为丈夫不爱她,用木板攻击丈夫生殖器,丈夫晕倒,妻子给丈夫手淫时生殖器出血,对应基督徒的女巫的猜想和性幻想。

妻子为了固定晕倒的丈夫,往他的腿上穿孔并打上螺丝,此处则代表耶稣受难和女巫对于男性的惩罚。

妻子外出时,丈夫苏醒并趁机逃走躲如树洞之中,这里则隐喻耶稣死去。

妻子等到再次把丈夫拖入屋内后,对丈夫说哭泣的女人是肤浅的,代表女性开始跟男性复仇。

下面妻子用丈夫的手开始手淫,在高潮处看到了自己孩子爬上窗户的画面,想到自己因为色欲而犯错,没能阻止孩子感到悲伤,对自己施行割礼,暗喻女性对自身性欲的讨伐。

妻子在割礼时的尖叫声吸引了林中的鹿,鹿则是女巫的意象,对应被性欲支配的女人。

在三乞丐:鹿、狐狸和乌鸦到来后,妻子意图杀死丈夫,丈夫对妻子展开了反击,并掐死了妻子,此处则是中世纪对女巫实行绞刑的隐喻,并放火烧掉了妻子的尸体,这是中世纪基督徒对女巫的刑法,丈夫远离木屋,燃烧的火焰照得枯树熠熠发光,枯树象征男性的生殖器,也是男权的反射。

丈夫身边出现无数裸体女性的尸体,影射男权对女性的迫害。

第三章:绝望(女性灭杀)在后记中,丈夫在逃离了伊甸的木屋后吞食野果求生时又一次看到了三乞丐,随后大量身着保守衣装的女性走过丈夫身边,预示着在男性强权下,女性成为男人保守的希望,而迫害还将继续。

后记拉斯-冯-提尔在影片中多处用女巫的形象来暗示千百年来被男性所压抑的女性,她们被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的禁锢,不仅面对着普罗大众的评判,还面对自身心中的道德准则的审判。

其中女巫既是被迫害的女性的缩影,还是极端愤怒的当代女性的面貌,当女性内心当中的怒火被激发,将会席卷一切道德与束缚,让世界陷入无边地狱。

(二)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和萨满意象丈夫和妻子前往疗伤的伊甸很明显对应了《圣经》中的伊甸园,在《圣经》中,伊甸园中的蛇诱惑了夏娃;在电影中,妻子在伊甸进行的研究导致其精神错乱,后来又变成撒旦的化身,诱惑丈夫作恶,最后受到世俗意义的惩罚和处死,这与基督教的教义不谋而合。

而拉斯-冯-提尔选择威廉-达福扮演心理研究师丈夫也可能因为他曾扮演过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耶稣,此处也暗指影片中的丈夫是耶稣的隐喻。

上:《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威廉-达福,下:《反基督者》中的威廉-达福片中反复出现的三乞丐——鹿、狐狸、乌鸦:一方面指代耶稣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光明之王梅尔基奥尔、洁白者加斯帕和巴尔撒泽,因为在丈夫被妻子带到屋中准备杀害时,他是先看到三乞丐的星象后才出现了三乞丐,而圣经中东方三圣是被星星指引才找到耶稣出生地的;三乞丐另一方面可能是希腊神话的隐喻,林中的鹿代表刻律涅牝鹿,狐狸则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守护动物,他对丈夫说了“混乱当道”代指酒神精神开始向他进行侵蚀和攻击,乌鸦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圣物,但影片中躲在树洞里的丈夫却因乌鸦的叫声才引来了妻子的追捕,这里说明丈夫被其信奉的太阳神精神所反噬,引来并遭到了代表其酒神精神的妻子的攻击,此外,丈夫在危机关头正是受到了乌鸦的指引,打破了地板,找到扳手才摆脱了束缚最终反杀妻子,说明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对他的又一次救赎;还有一方面三乞丐也是萨满文化中的三种力量动物,所有三乞丐也可以看作原始自然力量:绝望、痛苦和悲伤对人心理意志的侵袭。

《反基督者》的三乞丐海报此外,身为心理研究师的丈夫曾经两次身陷在一片蕨类植物丛中,仿佛他早已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蕨类植物既是萨满和巫师让人产生幻想的道具,还是希腊神话中地狱复仇女神厄里涅斯的化身,暗示着丈夫即将被妻子复仇的怒火所攻击,大片神秘的蕨类植物如同恐怖的气氛将我们所笼罩。

迷失在蕨类植物丛中的丈夫(三)尼采的日神、酒神和《敌基督者》在《反基督者》中,拉斯-冯-提尔将夫妻二人化为了尼采认为的古希腊悲剧艺术中两种对立的精神——太阳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

丈夫所象征的日神代表着伟大个体遵循着个体的权责和界限,象征人具有赋予世界和人生美丽外观的精神本能,所以丈夫在影片中一直保持着客观意义上的理性和客观,即静止的形式化,而这种形式在影片中化作了丈夫看到了缓慢下落的橡子雨。

但正如尼采所提到的,日神精神所代表的理性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清醒,而是一种人们伪装自我真实所塑造的一个外观美丽的梦境,而梦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的幻觉,日神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己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处于日神精神状态的丈夫,只是生活在自己所编造的虚幻梦境之中,而非真正的世界,在影片中丈夫在最后在妻子最害怕的东西的金字塔表格顶端写下了“我”,这里的“我”既可以指妻子害怕自己的本性,也可以指妻子害怕的是丈夫,这里丈夫代表着的就是日神精神中理性的非理性和人的本性,如同太阳神用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的面目。

妻子所象征的酒神精神代表酣醉的精神,醉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的一种情感放纵,正如妻子受狄俄尼索斯精神的鼓舞发泄她原始的本能,与自然合为一体,沉入神秘的原始的一致,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并在疯狂宣泄的过程中产生了解脱个体束缚,回归本真的神秘体验。

尼采认为酒神比起日神来更加原始,是更根本更有力的艺术冲突,如同妻子在影片中不断的自我挣扎、摧残和宣泄一般,破除了丈夫美丽的虚幻,直视人生的本质和悲剧,并摧毁一切形式,妻子代表的生命之流与丈夫代表的对生命的控制进行反抗,酒神精神的一切都激动于动荡的混沌之中。

而影片中丈夫和妻子的冲突即代表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对抗,最终丈夫杀死妻子暗示了现代社会的选择和归宿,也是拉斯-冯-提尔对这种归宿的悲观态度。

左:太阳神阿波罗,右:酒神狄俄尼索斯影片《反基督者》的名字很明显直接化用了尼采的著作《敌基督者》的题目。

在《敌基督者》中,尼采认为基督教在自然之上附加了某个超越自然的东西——道德,而尼采的思想就是否定强加在自然之上的道德;拉斯-冯-提尔同样也借妻子的行为表达了对于传统道德的逆反和否定心理。

尼采在书中同样揭示出了我们作为人的自相矛盾之处,我们发明宗教和道德来保护我们的生命,但我们却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真实的生命,到最后恰恰是宗教和道德变成了我们对有限生命的否定,使得我们认为它毫无意义;拉斯-冯-提尔正是借用了尼采这种反宗教的思想,表达出了不再否定和贬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哲思,即我们需要反过来去积极的肯定它。

在《反基督者》中,影片如同中世纪及现代西方的历史,从宗教意义上讲,无非是上帝一步步变形、一步步被道德化的过程。

(四)“致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反基督者》中,拉斯-冯-提尔不仅对于塔可夫斯基的影像风格进行了致敬,还对塔可夫斯基的内核进行了解构;如同在塔可夫斯基的影片《镜子》中,水、火、风、光处处都显现出圣迹,这是塔可夫斯基对于自然美好的歌颂和赞美。

但在残酷的自然中,富有感情的女性成为了自然演化的牺牲品,只有理性的男性才能存活下来;如同在《圣经》中夏娃这个情绪化的女人教唆亚当为了二人的快乐而共同犯罪因而被赶出了伊甸园。

基督教认为女性是邪恶的,但邪恶是什么?

是女性过度追求情感而妨碍到自然演变,对自然是邪恶的,所以必须被惩罚、被驱逐和被自然所唾弃。

这正是拉斯-冯提尔渴望去揭示和打破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拉斯-冯-提尔如同嘲笑塔可夫斯基一样,将《牺牲》中那棵枯树烧焦,将《潜行者》中的无人区化为撒旦欲念中的伊甸园,将《乡愁》中站在阶梯上的众人化为涌上山的圣徒;拉斯-冯-提尔张扬跋扈的推倒了塔可夫斯基镜头下清新秀丽的自然,就像他将塔可夫斯基常用的木屋意象被变成了展示虐恋的淫房,而对塔可夫斯基长镜头印象和慢镜头速率的使用也有对其恶搞的嫌疑。

(五)总结《反基督者》像一个被诅咒的梦魇,又像拉斯-冯-提尔精心编织的丹麦寓言。

关于拉斯-冯-提尔的这部影片个人认为其实并不需要去解读,拉斯-冯-提尔在其中蕴含了太多也太过有趣,而有趣的人和影片从来不需要别人的阐释和解读。

导演拉斯-冯-提尔

 9 ) 这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事,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男人代表了理智,女人代表了欲望。

那个让人害怕的树林,正是原始而本能的自我,在那里,有着许多被压抑的欲望。

当悲伤,痛苦和绝望聚集时,不是理智被消灭,就是欲望被压抑……虽然电影中理智最终消灭了自私的欲望,但更多无名的欲望悄然聚集(那些无脸的女人走向树林),理智面临更大的挑战。

孩子代表了人的责任和“产出”,孩子坠落代表了心理的疾病影响到了人的尽责和外在“产出”。

整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人试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的过程。

理智一开始试图一直试图去理解自己的欲望,合理化自己的欲望,但后来差点被这个欲望所消灭,最终她不得不扼杀了代表着欲望的女人。

在城市中的时候,女人表现得比较温顺,很听从男人的指导,但到了树林以后,她变得越来越强势。

这就好比在社会中,受到各种规则的制约,欲望必须听从理智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当一个人独处时,远离社会规则的管辖范围时,欲望会变得更强大。

 10 ) 论癫狂

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通过一次预先为它安排的对狂暴的疯癫的胜利,实行着绝对的统治,这样,疯癫就被从想象的自由王国中强行拖出,它被关押起来,在禁闭城堡中听命于理性,受制于道德戒律,在漫漫黑夜中度日。

”“疯癫变成了诱惑:它体现了不可能之事,不可思议之事,非人之事,以及一切暗示着大地表面上的某种非自然的,令人不安的荒诞存在的东西”“人类的堕落如何使他们接近兽性,上帝挽救人类的仁慈能远及何处”。

“这种负罪感使疯人变成永远可能受到自己或他者惩罚的对象。

承认自己的客体地位,意识到自己的罪过,疯人就会恢复对自我的意识,成为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主体,从而恢复理性。

”“本能对牢固的家庭制度及其古老象征的隐秘攻击”,疯人院的结构:“以家长权威为中心的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以直接司法为中心的越轨与惩罚的关系,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的疯癫与无序的关系。

医生正是从这些关系中汲取了医治能力。

正因为如此,病人发现,在医生-病人的结合关系中,通过这些古老的联系,自己已经被交给了医生,而医生则具有了几乎是神奇的治愈他的能力。

”理性-具有魔法的医生-主宰者-阳性-上帝自然-他者-癫狂-被治疗者-阴性-撒旦

《反基督者》短评

看得我……下半身好疼…………

8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还行

之前曾说过,拉斯冯提尔近十年来的作品都是病理乃至药理/毒理学意义上的非-艺术,本片相当直观地支持了此论断:以一小时的精神分析治疗教学视频开篇,旋即转为导演捏造出的一份符号化的病历,用以佐证其关于人性之恶与女性本质(受害者-加害者)的肤浅观点. 殊不知艺术中的"冷酷"绝不意味着作品成为纯粹智力的构造:已实然显现为人的角色却被强制隔绝人性的介入,或曰人性直接成为了被表象、被讨论的对象,那么人的因素便不再是影片的出发与落脚点,此后所用的任何技巧也都不再是属于艺术的手法――一旦构建开始脱离构建者而自我构建,作品之为作品即同时失去意义;如若构造之上的"艺术"取代了艺术之上的构造,"故事片"成了仅余象征的寓言,它也就是最低层次的作品,亦即"非人的电影"了. 另外,哪里有一秒钟像塔可夫斯基?歇歇吧.

12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很差

看简介我以为是家庭伦理温情片,imdb害人啊啊。。。。。。靠,太惊悚了!我吃不消

17分钟前
  • 踢泥
  • 还行

我為什麼要看這麼不舒服又爛的片子呢?

18分钟前
  • Amushi
  • 较差

什么东西

19分钟前
  • 达立
  • 较差

理智并不高尚,仇杀因为卑渺,了解女性的恶与力,才算认识女性。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说实话,真的看的有疼痛感。开始那段音乐太美了。

26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这片子真的真的真的很黑金

29分钟前
  • 夺铎堕𖤓
  • 力荐

不明白当年宗教卫道士们在抗议什么,在我看来,这部明明是“有神论”片。摄影非常出色,各类镜头都美不胜收。男女演员都不错。特写过瘾。整部片有着看似清晰的分段式歌剧结构,实际上却与神秘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不确定性。唾弃男人,献给女人。想到大岛诸、三池崇史、电锯惊魂。扎实的做爱和极端的暴力

32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拉斯冯提尔是冷静的王八蛋。

37分钟前
  • 影子熊揉着眼睛
  • 还行

太惊世骇俗了,冯提尔疯了!

38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向干死布致敬!当一个演员既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级别的演技,又有重口av女优的奉献精神,还有什么是完成不了的!

3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看的我也要变态了

40分钟前
  • 悟不空*
  • 还行

没事还是少拍这种吧

45分钟前
  • hugu
  • 很差

其实我根本没看懂

46分钟前
  • 六州歌头
  • 较差

最重口味的小清新。

48分钟前
  • 渡边
  • 还行

我的天,看到第三幕心想这不是黑化版的老塔吗,片尾字幕写“献给老塔”也太搞了,站在对立面的拉斯疯用风格化的手法完成了批判性继承,杀出了自己的鬼才之路。在神神叨叨的哲思之外,影片整体的故事性也很强,催眠与反催眠、控制与反控制、怜子与杀子、赎罪与杀戮,仅用两名演员就完成了人物关系上的多次反转,夏洛特·甘斯布和威廉·达福同样惊人。万恶之源一度和基督教一样指向性欲,女人通过自我阉割来赎罪,可被摧毁了下体的男人还是继续屠杀女性,人类本身才是最邪恶的,地狱绘图在最后一镜里完成。能构思出这个故事并落实到影像的作者妥妥能和库布里克一样规到非人类范畴了,库布里克是瞭望塔上的先知,拉斯疯是地狱使者。

50分钟前
  • riverrun
  • 力荐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疯提尔。1.依然聚焦极端情境中的受苦女性和展现人性之恶,但重口又晦涩,充满符号隐喻。2.女性-感性-自然-魔鬼vs男性-理智-制度-基督。3.依旧高度风格化:开篇黑白超慢镜性爱蒙太奇,分章节,跳轴,特效。4.男女看了都肉痛。5.难产鹿-悲恸;自食狐-痛苦;不死鸦-绝望。6.戏谑老塔。(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再一次性恐惧``````````

54分钟前
  • 林 寶兒
  • 还行

献给塔可夫斯基。拉斯·冯·提尔确实是男权最强有力的批判者,批判的力度之强到了需要有较深体会才能看懂。男人不断的分析、建立自己的金字塔,按照理性行事(背叛与逃走),执行了与中世纪一般无二的掐死与火刑,而万千的巫女在最后魂兮归来。

57分钟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