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说的方言普通话感觉比较别扭,个人感觉方言可能效果会更好。
山西话其实还是挺好听的,晋南和陕西中南、河南同属中原官话,语调相差不大。
晋北属于北方语言体系更接近普通话。
但是影片半普不普着实有点尴尬。
电影中孩子们的玩耍,交流很能够引起我共鸣,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玩的热火朝天,有时突然两个人因为某件事闹矛盾但过后又随机和好如初,影片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把握很准确,看到影片中那时的我们,想到又哭又笑的童年随着我们的联系变少,友谊变淡渐渐流逝。
可能现在的小孩都是独来独往比较多?
我的童年也是在大院中,院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六七个小朋友一起玩就感觉到特别热闹,特别开心。
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为现在几乎只能在家一个人玩的孩子感到惋惜。
小眼睛最后“我成功啦”的喜悦不亚于阿基米德的“尤里卡”,那种喜悦,那种兴奋可能只有努力朝着自己愿望奋斗终于收获的人才会有共鸣吧!
那时侯父母会打孩子,会骂孩子,孩子们会调皮捣蛋,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并没有因为这些其他的因素而受影响,反而越来越亲。
在我上初中前,母亲经常会因为我调皮犯错打我,上了初中后(离家)半月回一次家,每回回家母亲都特别特别亲热,但我那时却没好好珍惜,反而借着青春期的叛逆惹母亲生气。
现在回想起来,我竟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多打我几次……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挨揍了心里就会“记恨“母亲,但毕竟是个小孩儿啥都不懂。
长大了自己出来闯,远离母亲、家乡,才越能体会母亲的爱。
可能有些人不会明白,认为父母打孩子是不对的,可能我们的时代不同吧。
打是亲,骂是爱,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当初母亲的用意。
记录下童年的时光和趣事……看似平平淡淡的事,其实还有好多值得推敲的事吧!!!!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点收获……失败了就像剧中一样,躲着别人偷偷哭,哭完……难受完……日子还得继续啊!!
咬着牙也得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总会成功的吧!!
内心总会疑惑,但是管他呢,干就对了!!!
成功之后的喜悦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呢!!!
半夜在电影频道看到。
原本以为是个老片子呢。
因为讲述的是60年代小朋友的故事。
今天豆瓣上才发现是个新片子。。
还以为是搞错。。
好像狠久都没有看过儿童片了。
连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都成人化。
这是个狠不错的故事。
至少我还挺喜欢的。。
片子主要讲述了60年代末以“小眼镜”为中心的一群孩子们为了制作自己喜爱的一台矿石收音机,克服重重困难而发生的一连串有趣的故事,反映出当时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但孩子们那种活泼、可爱、天真烂漫。
积极上进,追求科学,畅想未来的精神风貌。
看来,在任何年代,爱思考爱学习保持好奇心永远都是对的
故事发生在60年代,可从剧中随时可见列宁,毛主席的身影,孩子们经常的说出:我向毛主席保证,这是真的。
从侧面反应了六十年代,毛主席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一种伟大而又庄严的存在。
剧中的选角贴切而又符合,剧中的小眼镜,自私而又矛盾,他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他无所不知,喜欢探索知识,所以他偷走了十万个为什么,同时也发现了收音机的创造方法,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辅线贯穿了全文。
本剧围绕着收音机展开,因为收音机需要的材料,将几个小孩有关联的链接了起来。
剧中的新刚,在面对一切的时候,仿佛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新刚没有支持偷拿书本的行为,当一群小孩斗拐时,愿意第一个出征。
而柱子却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动摇的人,听了孩子王小眼镜的话,立马就把想要告诉新刚的想法憋了回去,随后又听了小眼镜的话,去偷爸爸的鞋盒,期间还闹出了一些笑话,虽然柱子看起来是容易动摇的,但是他还是拥有自己的小聪明的,比如让妹妹去拿,故意帮爸爸擦鞋等等。
他很聪明,但还是没有小眼镜聪明,因为他的一切尽在小眼镜的掌控之中。
童年无忌反倒最真实整部片的主题是小孩,所有的故事情节也都围绕小孩展开。
整部片小孩子们的情绪都是直接表达的,没有大人们之间的拐弯抹角,因为他们不需要隐藏,他们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柱子想让妹妹背锅时,妹妹直接拒绝又回来反说柱子的不好,说想要和爸爸告状;新刚得知柱子和小眼镜瞒着自己做收音机,感觉到了背叛,直接哭着和他们说:为什么不带我。
这不就是小孩的世界吗?有事说事,直接表达,让对方也直接感受到。
我想我们曾经也是如此,为何现在开始说谎话了呢?
小孩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拥有着自己的思想,小孩们也拥有属于小孩们的世界。
就像前段时间看到段话,你们大人有大人的选择,我们小孩也有自己的选择啊。
谁说小孩就该无知,单纯,天真,小眼镜为了收音机不择手段的拿到想要的东西,用两分换两根黄瓜,让柱子去骗妹妹,偷拿新刚的书。
看起来十分的心机,但换一个方面想,小眼镜其实又十分的有执行力,有想法,明确目的后也迅速的实现。
小孩们也有小孩们的狡猾,偷拔鸡毛,钱换黄瓜。
收音机制造的过程艰难,也可让我们见到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难。
在当时鞋盒和衣架都是稀缺物资,一双皮鞋就可以被人惦记很久,当在当时的情况下,收音机还是成功了,说明再困难的环境都阻止不了我国人民的决心。
1964年原子弹爆发成功,我们可以从剧中得知这究竟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在剧中的结尾收音机成为了主人公这辈子难以忘怀的声音,因为那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创造出来的。
而原子弹研究的时间与片中相差无几,侧面的反应了当时物资的匮乏和研究人员的坚持,还有不认输的决心。
影片中的两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看到柱子为了拿到他爸爸的鞋油盒而多番绞尽脑汁,编出各种理由来取得这个小铁盒时,我惊呆了:那时候的物质资源是多么缺乏,连一个小铁盒都少见。
对于长期生活在小康环境,想要一个普通的铁盒,是何止容易,家里的月饼盒,茶叶盒……数不胜数,而我平时总是只顾着玩,把发明创造抛在脑后。
哪便是开始有点想法了,可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
比起柱子,他的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还有一次,小眼镜想为收音机添一个矿石检波器,但是当时小眼镜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去找新刚商量,新刚听后毫不犹豫的说: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得坚持下去。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深深的触动了我,60年代的儿童真执着!
再看看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们一样,始终坚持不懈?
我想,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凭着他们坚持不懈和强烈的求知感,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距离新年只有短短十多天了。
多少人和君君一样,除了有对过年团聚的期待外,也有几分对时光匆匆的感叹。
人总是这样,小时候盼着长大,长大了却又忍不住怀念童年时光。
《龙猫》还记得那个时候,搬着小板凳,屁颠屁颠跑去村头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吗?
还记得那时放学书包一扔,约上三五个小伙伴跳皮筋、捉迷藏,玩得满身大汗的日子吗?
还记得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几毛钱,蹦蹦跳跳地去买棉花糖,买冰糖葫芦的日子吗?
跳皮筋这不只是许多80/90后的回忆,也是我们父母一辈人的儿时记忆。
今天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时光,相信看完后你也会感触深刻——《童年的收音机》 I 2009豆瓣:8.5
君君鉴片《童年的收音机》适用人群:60-90后推荐理由:回忆杀,情怀向,怀旧风时 长:90分钟推荐指数:★★★★★这是一部非常冷门、也非常难得的国产好片。
看过的人不多,但豆瓣评分却高达8.3.
虽然主角都是一群八九岁的小孩子,但它并不完全是一部儿童电影,而是一部拍给成人看的怀旧片。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斗拐、滚铁环、踢毽子、打弹弓、跳山羊......最然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小玩意,却满满都是回忆。
(滚铁环)
(拍面包,也叫拍花子)故事发生在60年代山西的一个小镇,围绕着小眼镜、柱子、新刚等几个小伙伴自己动手做小收音机的故事展开。
那是一个很少见到玩具的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电动小汽车。
熊孩子们天天聚众斗拐,乱哄哄的闹成一团;
(斗拐,也叫斗鸡)女孩子们能拥有一个美丽的鸡毛毽子,就已经非常令人羡慕。
(踢毽子)玩腻了以后,熊孩子们开始变着法地瞎折腾。
简单点的,自己学着做弹弓、做水枪、做木头枪;复杂点的,发挥二哈属性,动手拆家。
拆手电筒、拆打火机、拆计算器、拆铜丝,然后组装成逼格更高的超级玩具。
小眼镜爱看书,懂得最多,暗戳戳地联合了几个小伙伴,准备自己动手组装一台小收音机显摆显摆。
想做收音机,首先得准备材料:一根铜丝、一个小铁盒、一个吸铁石、一个小矿石。
要找齐这些东西可没那么容易。
铜丝好办,怂恿小宝子偷了家里的晾衣架,搞定!
铁盒也不难。
柱子老爸有个装鞋油的小铁盒,怂恿他爸多穿皮鞋多显摆,多刷鞋油多臭美。
没几天的功夫,小铁盒也被他们搞到了手。
吸铁石有点难办,只有小丽家才有。
这小妞鬼精灵着呢,轻易不外借,除非拿上好的鸡毛毽子作交换。
于是......小哥俩先是盯上了村头大公鸡屁股上仅剩的几根毛:
扒光了鸡毛后,还不忘给人家鸡屁股染个色、遮遮丑;
大功告成,放下秃毛公鸡,拔腿就跑;
心疼公鸡一秒钟....
最难弄的是矿石,只有商店才有卖,但每个要卖五毛钱。
5毛钱对那个年代的熊孩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那会一个冰棒才卖1分钱。
几个人所有钱加起来也才两毛多,怎么办?
老办法,去小商铺柜台下摸人家掉下的硬币;
还不够,几个熊孩子一狠心,卖掉了积攒了好久的“大元宝”,好不容易才凑够了钱。
材料都准备齐全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_→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的电影。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也没什么大事件。
只是一帮小孩子为了做一个玩具,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能狠狠戳中每个人心里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触动情怀。
我们也有童年,我们也有童年时期的小游戏、小玩具、小计谋和小聪明。
片中熊孩子们所作所为、一举一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也都一一经历过。
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那些年,我们乐此不疲的小游戏,你还记得多少?
(翻花绳)
(跳房子)
(打弹珠)
(跳皮筋)
(比尿尿)
(抄歌词)
(下河摸鱼)
(烤番薯)那时候玩具很少见,想玩新鲜玩意儿就得和这些熊孩子一样,自己动手做。
比如用纸板做风筝、用竹子做水枪、用木头和皮筋做弹弓、用破布头做娃娃什么的,君君就全都干过中间遇到过无数的困难:没工具、没经验,没技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从没想过放弃。
成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就是光芒万丈的神,充满了成就感!
那种幸福和满足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
这大概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吧。
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高档玩具,我们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也许再过个十年八年,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小美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那样的日子总是很快常常忘记回家的的归途夏夜,依偎着奶奶的蒲扇摇啊摇竟把一轮明月赶进梦里醒来,我们却都已长大
喜欢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晋西南的一个小镇,围绕着以“小眼镜”,柱子、新刚等几个小伙伴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故事展开。
那是一个很少见到玩具的年代,小镇的孩子们天天玩着自己的游戏——顶拐拐,女孩子们能拥有一个美丽的鸡毛毽子已经非常令人羡慕。
十一岁的王国庆常戴着一个小眼镜,他是这个院里的孩子王,因为爱看书,国庆总是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有“学问”,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一些“深奥”的科学问题,与小伙伴玩耍中的他也总把“科学”两字挂在嘴上,这让国庆赢得了“小科学”的绰号,因他常戴一个眼镜,又得到一个名字“小眼镜”,正因为有了“小眼镜”的存在,也就有了另一个小伙伴和他搭档,他就是见到“小眼镜”就问个没完没了的新刚,因此八岁的新刚就有了“小问号”的绰号,为了拥有“小科学”那样有学问,“小问号”又哭又磨了七八天,终于让爸爸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小问号”因此也常常提一些科学问题去难别的小伙伴,这让“小眼镜”十分的奇怪。
一场“斗拐”大战展开了,在“小眼镜”的带领下,新刚、柱子一左一右护着“小眼镜”,他们左突右冲和另一个院的孩子杀的不可开交,终于斗败了挑战者。
一场胜利让新刚特别高兴,他终于开口让国庆和柱子到他家喝糖水,这一下国庆和柱子乐坏了,他们驾着新刚高喊着“乌啦”冲向了新刚家。
乘着柱子和新刚你一口我一口喝着糖水,国庆却在新刚的家里观察着,“小问号”为什么突然知道了那么多的科学?
国庆一直想找到答案,哈哈,答案终于让国庆找到了,国庆发现了新刚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
》,两年前,自己那本《十万个为什么?
》掉到河里,国庆心痛的整整哭了一星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的“小眼镜”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难怪新刚现在神气的小肚子都鼓起来了,原来他肚子里有“货”啦!
国庆飞速的把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藏进衣服里。
他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里他想知道的东西抄下来,然后再把书还给新刚。
回到家里“小眼镜”入神地看着,边看边在小本子上抄着,《十万个为什么?
》中的一个问题让国庆眼前一亮,如何组装矿石收音机,哈哈,国庆兴奋极了。
国庆决定按书上要求自己动手组装,他知道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要想借新刚是不会借的,为了装这个矿石收音机,“小科学”决定让这本书在自己身上多藏几天。
天天玩命抄书的国庆一下从斗拐场上失踪了。
小伙伴斗拐找不到自己的“精神领袖”而议论纷纷,“小眼镜”国庆的每一个行动,都让“崇拜”他的孩子们感到好奇与神秘。
此时,“小眼镜”国庆已把全部心思放到了组装收音机上。
现在面对“小眼镜”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凑齐组装收音机的各种零件。
机灵过人的“小眼镜”经过一番“侦察”后,很快就摸清了小伙伴各家的情况。
装收音机需要一个小铁盒,柱子家的那盒金鸡牌嚡(hai)油成了唯一的首选。
为此“小眼镜”决定把柱子拉进自己的“制作”班子里。
听说“小眼镜”要组装收音机,柱子兴奋不已,要是有了自己的收音机,他们就是各自院子中的“老大”!
有了收音机他们就能听故事听歌曲听电影。
听到收音机三个字柱子心都醉了,别说和“小眼镜”一块装啦,柱子不用闭眼睛都能想象,收音机装好后,在这一片的孩子中,除了国庆谁不高看自己一眼?
柱子美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当然对国庆最好的“拍马屁”礼物就是腰间一根洗净的黄瓜。
为了这个嚡油盒子,柱子开始动了心思,他天天主动给爸爸擦皮嚡,柱子恨不得一下把爸爸三年都没用完的金鸡牌嚡油用光。
在“小科学”的策划下,柱子终于把嚡油盒子弄到了手。
有了小铁盒,“小眼镜”和柱子又开始了打小丽家的主意,因为小丽家有一块吸铁石,为了弄到这块吸铁石,“小眼镜”和柱子骗过了小平的奶奶,把小平家的小公鸡抓住,又把小公鸡屁股上唯一的三根金色鸡毛拔掉了,并用染面人的染料把小公鸡的屁股染上了色。
“小眼镜”用三根鸡毛做成的一个漂亮毽子,并用这个毽子成功地把小丽家的吸铁石弄了出来,又把小宝家的铜丝弄到了,漆包线弄到了,组装收音机的零件差不多了,就在“小科学”准备按书上的要求组装收音机时,那本《十万个为什么?
》却不翼而飞。
经过一番侦察,“小眼镜”终于发现,书让新刚又偷偷地拿回去了。
几个童年的小伙伴因此而闹了矛盾,外院的孩子开始向院里孩子挑战斗拐拐,他们要找回上次失败的面子,为了自己院里孩子的荣誉,“小眼镜”带领院里孩子与外院的孩子展开了一场斗拐大战,斗拐中“小眼镜”与新刚柱子齐心奋战,“小眼镜” 为了解救新刚而跌倒受伤,几个小伙伴的心又聚在了一起。
此时新刚已理解了“小眼镜”的苦衷,在几个小伙伴的努力下,组装收音机的零件还差一个矿石就凑齐了,然而,一个五毛钱的矿石检波器却难住了他们,五毛钱对于几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凑齐五毛钱,他们到处在小商店的柜子下面“拣钱”;卖掉自己心爱的纸面包一分分地凑着,最终“小眼镜”在差二分钱的情况下,乘售货员不备拿起矿石就跑……。
所有的零件都备齐了,经过“小眼镜”、新刚、柱子两天的努力终于把收音机装完了。
要试听了,小伙伴们都来了,他们怀着无比激动地心情看着“小眼镜”开始调着矿石检波器,时间一分分过去,小铁盒里始终没有发出声音,小伙伴痴痴地等着,几小时过去了,小铁盒还是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小眼镜”国庆失望的泪水不禁慢慢流了出来,他让小伙伴把各家的东西拿回去。
可小伙伴们谁也没拿回自己的东西,他们默默地走了。
“小眼镜”趴在组装的收音机旁睡着了,在梦里他听到了收音机在唱歌。
起风了,风把房顶的天线吹的斜向一边,让天线改变了角度……,这时,沉默的小铁盒终于发出了声音,悦耳的音乐声惊醒了“小眼镜”,他以为自己是在梦里,小铁盒真个唱了出来,“小眼镜”国庆痴痴地听着,国庆突然跳了起来,他冲上房顶跳着叫着:“成功了……成功了……!
”孩子们听到了“小眼镜”国庆激动的叫喊,他们爬出被窝向国庆家冲去。
小铁盒里传出美妙的歌声,孩子们随着歌声舞着跳着……,这一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
怀旧的影片,记忆中的童年,虽然背景是城市的大杂院,而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乡村,但同代人的回忆,还是有气息相通的亲切。
完全是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去,被有计谋的小孩不断蒙蔽的父亲,举着鞋底将孩子按在床上揍屁股的父亲,多少年来好像一直那个年纪,一直身穿灰旧衣服,一直在大院的墙根处纳鞋底的几个老妇女(这个称谓很不逊,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去她们确是如此不讨人喜欢的一群),永远和孩子世界隔膜的嘴脸,骂人的腔调,几辈子都谈不完的邻里街坊的闲话,眼睛里看得见的永远是她的几只鸡和手里纳的布鞋。
她们是这样一个背景,在任何的童年回忆中。
没有多少故事性,整个影片都是在抒情,酝酿那种怀旧的味道。
故事无非是,围绕着记忆中的小眼镜,他从一本难得的百科全书上,看到可以自己都手组装一个收音机,于是故事的跌宕都在收集收音机各个零件的过程中。
孩子的世界是如此雀跃,所以时代的物质贫乏,并不构成灰暗的阴影,他们通过克服一个一个得难关——在那个年龄来看无法克服的难关,最终成功听到收音机里发出播音员的声音,于是小眼镜疯了,所有的孩子都疯了,他们从各个巷道里冲出来,像潮水一样向小眼镜家所在的方向冲去。
孩子们像一群雀跃的马,挥舞着手臂,疯狂地喊:“成功了!
成功了!
”如果在以前看这一幕,或许感觉夸张,但现在目睹自己小孩儿时常疯狂如斯,才肯相信那种童年的澎湃,虽然不曾亲历,但的确是真实的——从墙根令人恶感的老太太们嘴里,知道那天是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究竟是哪一年的事?
其间有一个镜头,是两个大院的孩子“武斗”:“群斗还是独斗?
”“先独斗,再群斗!
”嘴里纷纷喊着那个年代时髦的革命口号,改头换面,所有的孩子都扳起一条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等于壮烈牺牲。
要不是这个镜头,30年前街巷里时兴的游戏,我是再也想不起来的,可是一下子全被这个镜头唤醒,里面隐藏着多少前世今生。
最看好的演员,是故事叙述者“柱子”的妹妹,小小女孩,对哥哥,对父亲,抱怨和欢喜,竟然像她自己心里生出来,情不由己的流露,真是天才的演员。
小小世界里的委屈这么逼真,那时我自己的童年世界——亲切,是作品和观众之间最好的媒介。
与她相比,叙述者柱子,主角小眼镜,几个惊鸿一瞥的大人,虽然也不错,但还是有不同的缺憾和距离。
一开始还以为取自多年前《小说月报》上一篇小说,也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回忆,一个人一直在造一个收音机,最后被雷电轰死,所以一直等待小眼镜的灭亡,看到最后才知道不是。
结束了一周六天的工作,仅剩的周日连休息都不知所措,百无聊赖的在腾讯视频上点了这部电影——《童年的收音机》。
点开,不是因为“童年”,而是“收音机”。
电影里的怀旧场景大概 60/70 后才更有共鸣,而我,对收音机却有额外的情节。
电影讲的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小眼镜千辛万苦“创造”了一台收音机。
创造,往往是最美妙的事情。
高中的学校在深山老林里,每个人都需要住宿,一周才能回一次家。
我偷偷带了手机,每周末我都会在酷狗和 QQ 音乐上下载最新的歌曲往手机里拷贝,内存不多,每次只能存十几首。
午休,课间,自习课,睡前都会听,删掉不好听的,留下好听的,循环播放,到下个周末或者某节电脑课再换新的一批歌。
歌听腻的时候,就会打开手机的收音机,遇到不一样的频率,遇到好听的歌还会记下来歌词去搜歌名。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毫不夸张的说,高中那三年出的歌曲,几乎我都听过。
这些歌曲已然构成了我青春珍贵的回忆,每次旋律响起,总会想起那段青葱岁月。
对收音机,也就有了莫名的情感。
去年,我利用工作之余,第一次尝试开发微信小程序——《小频率》,这是一个可以听收音机的小程序。
一个人搞定前端、后端代码、抓取数据、UI 设计、产品设计、测试验证,只为创造出心中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小天地。
身旁的小伙伴早已进入梦乡,而小眼镜却还在深夜里坚持调试收音机。
就像每次下班的时候明明已经很累,整个城市都睡着了,我却还兴奋的熬夜创造自己的小程序。
小眼镜睡醒的时候发现收音机播发出声音的时候,就像我听到自己开发的小程序第一次播放出收音机声音的那种感觉,似乎创造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东西小眼镜整个人像疯了一样,高喊着“我成功了”的那一刹那,我竟然也被感染到了,似乎被打了莫名的鸡血。
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绕开了微信的审核(个人开发者不允许开发 FM 类小程序),小程序第一次上线发布后,我激动的想要广而告之给身边要好的亲朋好友一样。
结尾,一边是古老的曲调、衰老的面孔与对小屁孩的不屑一顾,一边是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新奇波浪与青春活力,同一条巷子,却是不同的世界。
洗脑的童谣、盲目的崇拜、愚昧的教育终将瓦解,新的时代已然悄悄到来。
不学习的人终究腐朽。
趁年轻,多折腾。
挺感慨的
cctv6
本宫已阅
是前辈们的童年~
上周六在央视六看的,这个是属于我父母那一辈的童年回忆,里面全是文革那时代的标记
我太喜欢这种说方言的啦
我娘看得很高兴
No.2121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儿童故事,时代味很浓,对话时时刻刻都带有红色印记,不是苏联电影台词就是革命电影对白,亦或是毛xx语录,磁铁、小铁盒、铜丝衣架、糖等都是当时稀缺品,小伙伴们东拼西凑制成了一台收音机,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村口的老太太,以骂人为乐,有感于那个时代的民智
有意思的童年自己动手,收集材料,从无到有过程中些许心酸些许欢脱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无论是后来的多么高级的音响都没有那小小收音机最初带给我的悸动
小眼镜儿太做作了
不晓得演的个什么鬼,比巴王超过差远了
(还是希望越来越好)导演努力在还原一个过去的童年。画面故意做旧,但这种黄不黄、橙不橙的色调好违和。部分小演员演技有点不自然。小朋友衣服不论是设计风格还是新旧程度都有时和电影很不相符。回忆过去的声音,也感觉太年轻了。小朋友的眼镜居然没有镜片.....太穿越了
电影表现的年代和地点都离我比较遥远,但关于童年回忆却大体相似,一些细节令人会心一笑,不难同理共情。惊喜于导演对童年细节的记忆与呈现,一定是念念不忘才会有如此真切的表达。
再高级的音响也比不上童年的收音机,那是那个年代里来自认知世界以外的所有想象。
怎么也学不像的六十年代和越看越不喜欢的小眼镜
儿童好难拍啊,前二十分钟各种瑕疵,但瑕不掩瑜,导演讨巧地将时代背景隐藏在收音机组装背后,每个家庭都是一口深井,只取一瓢,多了拍不了,少了拍不好,这个度拿捏得还好。论资排辈论贡献那段很棒,可以有隐喻,即使导演没那么想。电影本身就像那个简陋但珍贵的收音机,比不上好莱坞大制作,剧本剪辑摄影都一般但那个年代的那段回忆拍出来了。#选角很棒
被埋没的五分好剧。
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那个年代的孩子们都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利用有限的资源自己制作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开心的,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电影的问题在于质感太差,年代感不强,说白了就是场景太干净了!
还不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