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节奏太慢了 感觉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资料馆
像一首蕴含悲恸的诗歌,让我忍不住落泪。
散文电影,斯大林病逝前后爱沙尼亚镇压与流放事件,苦难历史部分演员如舞台雕塑,游览式的镜头是一种全景捕捉,感知与追忆的方式,空间化的时间,而人物运动也是角色自由的部分,梦幻、伤感,有流动的情绪。特殊形式旨在表达,又借由旁白予以柔化与弥补,杰作,简直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
整个观影过程都比较压抑,自己一口一口把气送出胸口。摄影手法的独特,把平和的绝望,缓慢的悲伤拉得又慢又长。越来越,对把一个人的半身像,背后绘着光芒的那种的照片贴在墙上这事,有生理性的厌恶。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所有辛福的过往都鲜活而短暂,所有伤痛和苦难都死寂而漫长。
陈列在《横风之中》的是一件件活着的雕塑和一段死去的历史。这部摄影颇有马力克味道的爱沙尼亚电影最终成了一首影像抒情诗,静态神秘的复古风很好的回应了《野小子们》那种戾气张扬的形式主义美学。然而黑尔登却把在影像空间里构筑历史感与在历史空间里建立影像感画上了等号。他将电影理解成了存放记忆的媒介,并将它们收藏到这件肃穆的纪念馆里供观者瞻仰悼念。可惜历史终究不是白纸上的黑字,它是不可见却可感知的横风。
葵花点穴手!
虽然大屠杀题材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之一,但是受制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主要是我学识积淀不够)目前还没真正去着手了解。所以看得我有些困。
“你会像清新自由的西风一样,而我会像东风一样,让我们在横风中相遇。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哪里。” 不动的景观 移动的镜头 旁白的信件 新的节奏 刚开头有点好睡 熬过去就很棒
无声
真丧尸,且尸意盎然
>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作为一个年仅28岁导演的处女作,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抽离演员们对白和动作并加强环境声的同时,用缓慢流动的真假长镜将一个个场景变为造型艺术,给人感觉就像在看动态的黑白油画或摄影作品,一开始还挺新鲜,随即让人感到单调枯燥,情感表达也受制于形式,只能靠配乐煽。
一束花,“活过斯大林的人就赢了”,开头铺着白桌布的餐桌前的场景想起安德拉德《静物》的第一节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全片几乎只有女主一个人的念白 意境还行 结尾姗姗来迟的男主声音还挺好听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节奏太慢了 感觉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资料馆
像一首蕴含悲恸的诗歌,让我忍不住落泪。
散文电影,斯大林病逝前后爱沙尼亚镇压与流放事件,苦难历史部分演员如舞台雕塑,游览式的镜头是一种全景捕捉,感知与追忆的方式,空间化的时间,而人物运动也是角色自由的部分,梦幻、伤感,有流动的情绪。特殊形式旨在表达,又借由旁白予以柔化与弥补,杰作,简直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
整个观影过程都比较压抑,自己一口一口把气送出胸口。摄影手法的独特,把平和的绝望,缓慢的悲伤拉得又慢又长。越来越,对把一个人的半身像,背后绘着光芒的那种的照片贴在墙上这事,有生理性的厌恶。
静态3D,几乎全是静态的场景变为一个个造型艺术。未免少了太多的叙事感,作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的一个旁观者,仅靠着静态影像和旁白,很多情感的传达是单一的,没有吸引力,也少了很多共鸣。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方式,黑白摄影也很赞。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很崇拜的了。
所有辛福的过往都鲜活而短暂,所有伤痛和苦难都死寂而漫长。
陈列在《横风之中》的是一件件活着的雕塑和一段死去的历史。这部摄影颇有马力克味道的爱沙尼亚电影最终成了一首影像抒情诗,静态神秘的复古风很好的回应了《野小子们》那种戾气张扬的形式主义美学。然而黑尔登却把在影像空间里构筑历史感与在历史空间里建立影像感画上了等号。他将电影理解成了存放记忆的媒介,并将它们收藏到这件肃穆的纪念馆里供观者瞻仰悼念。可惜历史终究不是白纸上的黑字,它是不可见却可感知的横风。
葵花点穴手!
虽然大屠杀题材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之一,但是受制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主要是我学识积淀不够)目前还没真正去着手了解。所以看得我有些困。
“你会像清新自由的西风一样,而我会像东风一样,让我们在横风中相遇。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哪里。” 不动的景观 移动的镜头 旁白的信件 新的节奏 刚开头有点好睡 熬过去就很棒
无声
真丧尸,且尸意盎然
>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作为一个年仅28岁导演的处女作,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抽离演员们对白和动作并加强环境声的同时,用缓慢流动的真假长镜将一个个场景变为造型艺术,给人感觉就像在看动态的黑白油画或摄影作品,一开始还挺新鲜,随即让人感到单调枯燥,情感表达也受制于形式,只能靠配乐煽。
一束花,“活过斯大林的人就赢了”,开头铺着白桌布的餐桌前的场景想起安德拉德《静物》的第一节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全片几乎只有女主一个人的念白 意境还行 结尾姗姗来迟的男主声音还挺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