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族社会,分家是起敏感事件。
它往往会发展到不可收拾,伴有兄弟阋墙,妯娌反目,邻居指点,老人哀嚎。
每个上一代的中国人都经历过、见过、听说过类似的悲剧瞬间。
分家是一出悲剧,顾名思义,指家庭的解体。
支撑家庭的上一代人衰老,主心骨抽去,下一代人就开始分崩离析。
分家的悲剧根源是时间。
它不能停止,更无法倒流,时间是成年人的天敌。
但在《夏日时光》里,阿萨亚斯告诉我们,时间除了会造就悲剧,也会有传承。
每年夏天,散居世界的三兄妹回到乡下的祖屋中为母亲庆寿。
母亲已经七十五岁。
饭后,她罕见地向长子Frédéric提起死后处理遗产的事宜。
除了地产,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一屋子艺术品,油画、书桌、花瓶、画家舅舅的遗迹……母亲一一作了分配,但Frédéric拒绝了。
他坚持说会将祖屋保存原样,并遗传给后代。
几个月后,母亲骤然去世。
三兄妹重新聚集处理丧事,并商讨遗产的处理问题。
二儿子Jérémie准备举家迁居中国,小妹Adrienne 即将前往纽约结婚,两人都没有再回法国长居的计划,赞成卖了祖产分掉。
Frédéric即使再不赞成,也拗不过两个人的意见。
定居巴黎的他无奈接手了遗产处理的事宜,一切就如母亲生前预言过的那样:祖产分割,亲人离散。
本片本是导演阿萨亚斯受邀庆祝奥赛美术馆二十周年而拍。
但他既没有歌颂美术馆保护文物的丰功伟绩,也不曾为某些艺术家/艺术品作书立传。
他将目光转向了时间,转向了艺术品的传承,并融入了部分导演本人的故事,献出这部言近旨远的温情小品。
作为影片多数艺术品的最终归宿,奥赛美术馆角色不强,倘若没有人明眼人点出,想必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位赞助商的存在。
有的艺术家会为作品进入大美术馆、大博物馆为荣,但杰出的艺术家都希望它们能被识货的收藏家收藏,注入收藏家的家庭和生活,仿佛这才是艺术品生命存在的意义。
柯罗的画、德加的石膏像、路易·梅杰列的桌子……只有去使用、去装饰,它们才具有活力。
而非被擦得干干净净,摆进美术馆干净的橱窗,那样就变得和死物一般毫无分别了。
正如影片中的Frédéric 在奥赛美术馆对着橱窗里的花瓶所感慨的那样:它被拘禁了。
它理应放在风的桌上,注入清水,植入鲜花,那才是它的自洽生命。
法国人的分家不像中国人那样锱铢必较,远不至于撕破脸皮。
即使万般不情愿,Frédéric 还是默然接受了家庭分崩离析的事实。
阿萨亚斯用一个简洁的镜头,沉默的、抽烟的背影,交代了兄长内心无言的悲痛和无奈。
阿萨亚斯的镜头调度方式向来干脆简练,少有炫技之举,处理起人物情感也克制平实,不会有某些平庸导演喜爱的戏剧性夸张。
三兄妹讨论分家一场戏,Frédéric的无奈,Jérémie的困窘和Adrienne 的尴尬,几个镜头和台词交待得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也不带任何价值判断。
普通观众,容易滑向对努力维持家庭传承的大哥产生同情,但导演难得地稳住了他的镜头,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时间的忧伤淡淡地笼罩了这部电影。
只出现在影片第一部分的母亲,是维系这个家庭存在的根本,她一头耀眼的金发上是法兰西故去的荣耀。
当儿女纷纷离去,时光已近黄昏,她坐在藤椅上品味孤独。
这是母亲出现的最后一个镜头。
几个月后我们便得知她去世的消息。
她的三位子女代表了家庭的现在,他们的分离也隐喻了法国的某些现状:被迫或积极地融入全球化,因而不得不舍弃上代人的遗产,这既是三兄妹的无奈之举,也是时间发展之必然。
最后一幕,阿萨亚斯镜头一转,将目光焦点对准家庭的第三代。
又一个夏日,Frédéric 的孩子们在即将售出的祖屋中举办派对,和影片第一个镜头:孩子们在草坪上玩乐遥相呼应。
克制的阿萨亚斯小试身手,用几个华彩的长镜头交待了派对的全貌,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群跟祖辈、父辈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他们的青春在老旧的祖屋上演,看似叛逆的孙女心中也隐藏了一颗柔弱敏感的心灵。
人虽故去,夏日永在,祖产或许已经分离,但其精神却以血脉和亲情的方式延续下去。
影片最后,伴随一个上升镜头,一对少年翻过矮墙跑入夏日茂密的树丛,画面定格,音乐响起,字幕出现,电影结束。
《夏日时光》说起来是一个三兄妹分遗产的故事,却没有上演金枝欲孽。
妈妈带着她不能言说的秘密离开了人世,弟弟妹妹有自己realistic和reasonable的想法,大哥虽然无奈但也能够理解。
整部电影没有高潮,象行云流水,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
奶奶去世了,房子卖掉了,孙女将来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这里,关于老房子的记忆终究有一天烟消云散,但正在开派对的年轻一代随着似水年华匆匆流走,也会有他们轻描淡写的往事。
一切都是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
平常人的人生可不就是这样?
没有太多的残酷,没有煽情,有一点点遗憾,淡淡的感伤,如同夏日晴空几片投射在地面上的云影,抬头望,依旧是美丽的夏日晴空。
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的前夫。
我对他不太了解,只隐约知道他也曾经拿过一些欧洲电影节的大奖。
我法国电影看得不多,《夏日时光》中起初只认识Juliette Binoche,后来越看Jeremie Renier越觉得眼熟,才陡然想起《挑逗性谋杀》里的清纯少男。
上豆瓣搜索,果然没错,就是他。
光阴荏苒,前后不过八年,少男变熟男。
在老妈看来长得都一样的外国人,眉目之间还是依稀有痕迹可寻的,要不然那天我也不会一眼认出了《死亡诗社》里的少年Ethan Hawke。
This is the second and half film by Olivier Assayas that I’ve watched. The first was L’Eau froide, which is about a groupe of anti-culture, delinquent, hippie youngsters, and the half is Clean, featuring his ex-wife Maggie Cheung, one of the most chic actress of the last generation.I was attracted to watch the film because its plot discusses the globalization situating in France where strong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signiture of its citizens. It turns out the film’s theme is really cultural objects and their history and memorie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the film, therefore, is not inter-national, but between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e., between the reifying, universalizing capital and the local, personal resistance to this violence. The heritage of the mother, and thereby Paul Bertheir the uncle, has a plural of values and meanings: for the elder son in Paris, this is a sacred memorial of nolstalgia and beauty, for the junior son moving to China, the heritage is of great manetary value that he has a right of; for the daughter doing art-related works and publications in the U.S., these are artistic objects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at she could help to arrange their fate into the market of artworks and precious gift for her own aesthetics, for the maid in house, these are just everyday objects that she have lived and worked with — ironically, when she is asked to select one object from all of the objects for her own memorial, she unknowingly selects an ordinary, functional vase that was apprai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by the connoisseurs.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elder son and his wife meet his mother’s desk, which was also used by his great uncle, in the musée d’Orsay, on a pedestral at a distance, and one of their vase in a exhibition case with many other vases of the same style and period, the objects’ aura stripped, the personal usurped by the historical. The work of art is elevated and relegated at the same time.Yet the moment i liked most was the very ending, when the house itself, now looted empty out of all the valuable objects, is impending to be sold, the daughter of the elder son asks him to let her hold a great party with her friends in the house before it is sold. This youngster’s party is the signiture of Assayas’s film, like the one in L’eau froide and many other of his films (as I heard). In the party, the old house is like a skeleton. The old contents have been purged at all. Yet it is not a deconstruction, but a resurrection with new energy and vitality. The film ended in the garden with the daughter telling her friend of the stories once happening in this house that her grandmother liked telling her. The denouement delivered such a promise that while the objects of the old days have undergone disenchantment and alienation, some kernel of the beauty of the old days are still living or passing on.
让我想起了樱桃园还记得那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排的一个戏我参演却并没有导演一门心思的扑在了自己所爱的伊库斯上将这个表演作业一再的忽略掉了甚至连剧本也没能认真的多看几遍那时候我讨厌契诃夫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啰里吧嗦的剧作家怎么就会被世人公认了敬仰了热爱了那时候我不喜欢樱桃园每次排练我都会实打实的怀疑这个剧本拿它跟我喜爱的伊库斯作比较然后疯狂的贬低与疯狂的褒奖可是平静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这些东西不到演出都不会明白的大段的独白热闹的场景纷纷扬扬的人声和那些出其不意的留白这都是故意的让你最后才能哭得痛快彻底感觉夏日时光的整体都模仿了契诃夫的樱桃园不过看到了碟封内阿萨亚斯的话才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并没有模仿却惊奇的意外地相似他们都是对生活念念不忘的人他们都是对平静生活暗流涌动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妈妈喜欢重复的说着这个花瓶那张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就像柳博芙无时无刻不在向人倾诉“我是多么爱樱桃园,没有了他我就不能活,如果一定要把它卖掉的话,那么请把我也一块卖掉吧……”妈妈她爱着她的舅舅情人一般的爱爱他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收藏品这一切对她来说都价值连城可是也清晰的接受了自己死后要被变卖的事实就像柳博芙也很清楚樱桃园最终还是会被变卖会终将不属于自己还记得夏日时光里两辆车开走的瞬间嘛?
妈妈安静的站在那里瞬间镜头就空了下来从刚才的热闹中平静下来一种物质被从体内抽离出来的痛楚心脏近乎停止了跳动是那些忧伤的哀怨的大提琴和竖琴声响起记忆就像花瓶碎片的声音叮叮咚咚那个女佣人是我最爱的角色她是那么念旧的善良的一个老佣人所有的人都走了每一件艺术品都被拍卖掉她仍然抱着一大捧鲜花用最喜欢的花瓶说着“你母亲最不能忍受房间里没有鲜花”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不能接受现实的一个人虽然他没有像长子那样发出反对的呼声可是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了空落落的房子明亮的窗户外面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着……看着她给主人的墓前摆上有着绚烂色彩的花朵你是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安静的流出眼泪的嘛?
背景仍然衬着那些忧伤的大提琴和竖琴叮叮咚咚的音符仿佛每一个都击碎了心那个被樱桃园遗忘的老佣人走下楼的时候说着“都走啦,都走啦……”还有那咚咚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这样相似的情节这样相同的眼泪如果不是夏日时光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间再次回味樱桃园可是真的,我爱他们爱樱桃园也爱夏日时光
正值夏日,然而风急雨骤,抱着暖宝宝,看个片子,仿佛这样可以轻松一些。
选片时,以为夏日时光会是一部慵懒、轻松的片子,当然也有对朱莉叶.比诺什的信任,然而剧情一如法国文艺片那样却沉重、冗长。
对于电影,哪怕节奏缓慢,留白甚多,如果叙事完整,人物鲜明,我还是能安安静静看完。
贯穿电影始终的赫连那,出场并不多,电影更多以她子女的视角展开。
一开始的情节设置在赫莲娜的七十五寿宴上,她并不太开心,生日提醒她时光流逝,她将不久于人世。
于是,她忙着给大儿子交代后事,说起她的藏品和弟弟保罗,她总是显得滔滔不绝,絮叨地让大儿子极其不耐烦,甚至粗鲁地提醒她,她之前已经讲过无数次了。
赫连那就是一个孤独、善忘的老人。
一个老去的艺术家。
对于赫连那来说,一生最重要的是弟弟保罗,其次是她的艺术及其藏品。
她与丈夫关系不好。
用大儿子的话说,他父亲性情古怪,面对才华横溢的姐弟是自卑的。
所以当丈夫去世,她就改回娘家姓氏,也就与弟弟所姓一样,此中有深意吧。
舅父保罗像是神一般的存在,虽然去世已久但依旧笼罩着这个家庭。
母亲压抑着自己,也压抑着儿女,完全是一种精神负累。
她自己在老年最后一次演讲中,毫不避讳她与弟弟的情事,可见她很坦然,虽然无法亲自对儿女诉说。
而她的律师则十分明了,最后得以跟大儿子说他见过他母亲与保罗在一起的神情,他们都是彼此的灵感和激情,之前与弟妹争辩,母亲与舅舅清白的大儿子才彻底释然,可能大儿子才是最爱母亲的吧,所以才在离家不远的巴黎安居,以便照料。
心有它系的赫连那与子女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儿女的生活显得漫不经心。
对大儿子的经济学不感兴趣,对女儿的小玩意也不大瞧得上,而到中国谋生的小儿子更是不值一提。
都像他们的父亲,无足轻重。
长子被父亲逼着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经济学,虽然在经济领域有所建树,也已出版著作,但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这个领域。
从他对画作的喜爱上看,他之前的理想应该是画画。
他埋怨母亲没能明白他的心声。
可能她认为长子要多担待一些,从事艺术风险太大。
唯一继承母亲艺术创作事业的是女儿,却因为无法超越(这可能是子承母业最大的风险了),她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欣赏母亲给她介绍的艺术品。
忿忿地说起她的高分毕业作品,也不过借鉴家里银制品的创意,她并没将艺术当追求,而是将艺术进行商业化运作。
是的,母亲和舅父是她无法逾越的高峰,她只此一途。
母亲去世后,她欣喜地挑拣着母亲生前答应送给她的银制茶具和托盘,也是满脸欣喜,她与这个家也没太多感情。
小弟甚至对舅父没有记忆。
他可能本能地回避艺术,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到中国拓展事业。
从他第一个提及出售母亲留下来的遗产以及动作之快,快到让大哥意外的时候,就知道,他对这个家最是无感。
所以无可避免,这个家在母亲去世后将支离破碎!
大儿子是唯一想要维持房子原状,保留藏品,将房子作为夏日聚会的场所。
然而远在美国和亚洲发展的弟妹觉得毫无必要。
因此艺术品捐赠,拍卖,房子卖掉,对于母亲、舅公、父亲的记忆也荡然无存,没人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将家庭生活过得如此不堪,令人唏嘘不已。
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些捐赠给博物馆的母亲遗物。
在博物馆放置于不起眼的地方,观光客驻足的不过是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而赫连那留下的捐赠品不曾引起游客的任何兴趣。
这些曾是陪伴了她母亲的创作生涯,现在何其冷清。
忽然有些明白赫连那在生前不愿意处理捐赠事宜,而是说这些应该留给她的子女处置。
她心中所想是原样保留吧,博物馆对于她也是冰冷的所在。
在跟长子安排后事是也曾暗示,在家族中留存部分。
是的,博物馆里的小物件,其背后的故事,随着拥有者的逝去,他们的意义也在消解。
也许,对于赫连那来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老仆应大儿子的请求,拿走的那只以为不起眼的却价值连城的玻璃瓶,应该会在它的有生之年永远插着母亲最爱的紫色花。
唯有老仆对女主人的感念,是质朴鲜活的。
也只有她会流连于人去楼空的老房子,女主人的墓地。
稍感欣慰的是,家人中,叛逆孙女要求在即将变卖的房屋中开一次夏日party,在后院中,她对男友说起与祖母的约定,唯愿对她的怀念能久远一些。
阿萨亚斯的一种回归,源于自己母亲的去世。
开放式的家庭,中间还残存着上一代的小秘密。
维系家人和希望的是情感还是物什。
“你回信了吗?
”“我忘了。
”老管家和花,没有花的花瓶死在博物馆里。
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奶奶说,我会带自己的孩子来。
”两人翻过高墙,跑向深处。
和侯孝贤的“红气球”同属某博物馆计划。
三区字幕有保障。
是谁总是把一顶“浪漫”的帽子扣在法国人头上,好像他们真可以清高地为了艺术甘愿清苦奋斗终身,若非要说,只是他们的艺术底子尚在,即便残酷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很美。
贴拢现实,一路惨淡,却又现实而美好的故事。
多么相似的家庭啊,大哥隐忍,他是不愿意卖掉房子的,兄妹三人里他和这屋子相识的时间最久,一家子还在法国,这一处可以让他解闷、回忆、思考;二妹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美国旧金山,三弟的事务将会在北京,此刻又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两人主张卖掉房子换现平摊换取现实利益。
(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最小的那个总是心思最密点子最多呢?
比起守旧的大哥,小的那个总隐含着一点狡猾,在和律师交涉的那一刻,大哥用了“算计”这个词。
)卖掉房子,有钱;留着房子,有回忆,回忆值钱但卖不了钱。
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卖还是不卖呢?
懂得道理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
突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既理想又现实的一个我,可是迟迟做不了选择。
房子,对于中国来说早已是敏感又残酷的问题,尤其遭遇亲人长辈的房子问题时,和中国人谈钱一样,一贯维诺且掩饰。
而阿雅萨斯的功力则在于用一个夏日的树枝、草坪和阳光把这个问题画面艺术化,那些纠结、不满、纷争也要比想象中来得平静。
我最佩服的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留遗嘱,潇洒入土,本来,身后事自有儿女命运主宰。
这个人情社会很微妙,如果没有长辈的去世,兄弟姐妹们各自在天涯也许老死都不会往来。
做父母在年轻时并不多么念想绕膝之乐,唯独希望儿女有出息能出去走走,于是他们很争气,走了。
房子有没有卖掉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在老房子里播放的摇滚,年轻人奔跑穿梭在各个房间,他们拿了苹果电脑插电源,和原本清静的、优雅的老房子并不契合,但总算是延续,导演还是温情的,否则做《冬日时光》说明世道惨淡也可啊。
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前夫,也许,正因为这个,片中多次提到中国。
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这是一份礼物,你却拿它来赚钱。
片子说的是一个老太太,在去世之后子女处理遗产的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太太本人以及她的财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问题在中国也遇到:怎样去保存文化遗产。
是拿它赚钱然后任其改变甚至毁灭,还是保存它——保存也是有问题的,藏品到了博物馆之后,问题就变成了:物品的价值在于应用还是展览?
展览具有保存、欣赏、广为传播的功效,然而物品本身的最原始使用价值就不存在了。
对于一个花瓶本身来说,是装满水站在桌子一角,迎接人们欣赏的微笑,还是枯干着站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面更好呢?
答案可能是多元的。
所以导演本人并没有给出答案,影片甚至也如一首小诗,没有高潮。
不过,夏日的法国乡村景色是值得欣赏的。
此片其实挺难贴标签。
亲情?
重点在财产上。
爱情?
隐约在话语间。
家庭?
重点还在那份祖产上。
于是先抽出最明显的那头。
这首先是一部让恋物癖严重如我者眼睛看得眨都不眨的片。
那个玛瑞秋的书桌啊那个玛瑞秋的玻璃柜啊那个现代主义的壁橱啊那个像指纹般碎裂(艾德玲语)的托盘啊那两个谁谁谁的长方形的东洋浮雕的花瓶啊和另两个透明的看似普通实则质地绝好的1870年的花瓶还有那些保罗的草图素描摔碎的雕塑还有那两幅被卖掉的但是让老大念念不忘想起来就心痛的柯罗的画还有那个前有院后有庭绿树环抱郁郁葱葱玲珑有致的大祖屋!
就这样一份庞大的待价而沽的祖产。
对我而言。
其价值归结于“养眼”二字。
看看全在了。
对母亲Hélène而言。
其价值在于“回忆”二字。
这些东西都是与她有关与哥哥保罗有关。
她走了。
把回忆带走。
所以财产随便子女拍卖。
没有一点不舍。
对老大Frédéric而言。
其价值在于母亲的记忆。
而和他自己本身无关。
所以他舍不得。
但也坚持不了。
(也许两幅柯罗的画有个人欣赏价值在)对老二老三而言。
价值就全在钱了。
对博物馆的估价人员而言,价值在于“玛瑞秋”“贝蒙”“1870”“1900家具系列”这一串数字。
最后各取所需。
走的走。
散的散。
家具变成了展览品。
真委屈了这些宝贝的实质。
老大夫妇在博物馆看着已经变成展品的书桌花瓶壁画。
感觉怪怪的。
“恩。
也许提高了它的价值。
”妻子如是说。
Frédéric却说“在自然光下插着花,才是花瓶的意义。
否则花瓶会绝望寂寞。
”那么书桌呢?
碗柜呢?
壁橱呢?
从进馆的那一瞬都死了。
就连保罗的那些从未发表过的草图,离开了他“最后的激情”——Hélène的珍藏,也死了。
绝望寂寞而死。
再多无关人士的瞻仰也救活不了。
当然,被老管家抱走的那个花瓶得到了善终。
影片的最后和影片的开头一样。
年轻的孩子在屋里屋外乱串玩耍。
只是开始的时候主角是75岁的老母。
主题是回忆。
基调是家庭。
结束的时候主角是老大的女儿。
主题是青春。
基调是。。。
摇滚。
大麻。
跳舞。
男孩女孩。
物是人非。
连祖屋都死了。
不过幸好。
最后的最后。
加了一幕。
老大的女儿牵着她那个“非常谨慎”的男孩。
翻墙而出。
离开了吵闹的祖屋。
来到屋外瞬间宁静的青绿的树林。
摘果子吃。
看樱桃树。
女孩说“以前保罗舅舅就是在这个角度画的摘樱桃。
”然后跑到树下。
再然后和男孩手牵着手隐没在一片绿色中。
瞬间觉得,当初的海伦和保罗。
也就是这样在这片绿色中。
画画。
嬉戏。
成长。
消失。
这是他们的伊甸园。
幸好。
他们的伊甸园仍在。
那是最后一幅活的画。
并且生生不息。
在竖琴与大提琴声中,孩子们奔跑在法国乡间的古宅外,庭院里是大人们相聚一堂举杯相谈的幸福时光。
导演阿萨亚斯便以这样轻松而从容地目光开始了这趟电影之旅。
影片夏日时光的片头曲Loftus Jones有着爱尔兰传统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风格,在演奏者刻意地缓慢变调下,音乐本身更加显得悠长。
优美的音乐不仅感性上为电影加分不少,也通过音乐特殊的调性暗示了观众“夏日时光”悠长而美好,同时暗藏着忧伤。
作为法国最为著名的美术馆,奥赛美术馆的委托之作,电影最初的计划是描绘民间艺术品如何辗转收藏于美术馆中的过程。
因此阿萨亚斯抛弃了传统戏剧化的叙事,以艺术品的去向为线索,用一种近乎观察式纪录片的方式展开了这部影片。
为庆祝母亲海莲娜七十五岁生日,许久未见的三兄妹拖家带口回到家乡。
身为长子的Frédéric被母亲叫到一旁嘱托后事,而 他却不愿面对,一心只想保留老家完整的模样,期望房子里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几个月后母亲去世,三兄妹在葬礼后不得不面对遗产分配的问题。
此时唯一生活在法国的Frédéric还未察觉举家迁往中国的弟弟Jérémie与长年生活在纽约的妹妹Adrienne早已对故乡毫无眷恋。
变卖家产成了长子Frédéric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最终为了避免高额的遗产税,三兄妹将部分藏品捐赠给私交甚好的奥赛美术馆。
此后,Frédéric只能同走马观花的游客一起在奥赛美术馆隔着栏杆看到自己儿时的种种回忆。
一部本该可以写成狗血连续剧一般的分家产故事,所幸导演阿萨亚斯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这也是夏日时光最动人的一点。
固然如果把分配遗产的矛盾或是母亲的乱伦情史作为戏剧卖点,贩售给观众是最符合当下娱乐至死的观影文化。
但阿萨亚斯偏偏就是一位“叛逆”的导演。
淡化冲突,弱化情节,导演手法上的冒险换来的代价则是会有点“闷”。
闷是因为他的电影不是为了走马观花的游客而准备。
而冒险在于这一切是通过众人看似云淡风轻的“闲谈”来让观众看见这场家族变迁过程中的暗潮汹涌。
暗潮是说台面下家庭的恩恩怨怨,例如Frédéric自觉从来没受到过母亲的肯定,背地里对着妻子抱怨母亲坚持让自己学商业管理却毫不关心自己的成就,偏偏他内心又是最向往母亲的生活,所以母亲的冷漠让他常常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自卑。
而内疚便是他面对家庭分崩离析时心中最大的痛。
又比如小女儿Adrienne选择了一条看似与母亲截然不同的路,远去纽约做设计师,但她又是三人中与母亲最像的。
越相像,就越彼此嫌恶,所以Adrienne无法忍受母亲微笑着抱怨自己,而母亲又暗自不满Adrienne的任性自我。
电影里独一无二的真实就是来自于这类生活的细节。
越细腻,就越看得出家庭的前世今生。
母女一生的爱恨往往就会凝结成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让观众透过这扇“窗”看到家的内部。
为此朱丽叶比诺什等演员不仅奉献了精湛又毫无痕迹的表演,也展现了对人物内心的高度理解与认同。
对观众来说,我们被阿萨亚斯放置于“风暴眼“中静默地观察一个家庭,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为何?
我想一个家庭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又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经历过法国动荡年代的阿萨亚斯,也曾目睹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与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更重要的是千禧年之后,新一代价值观的改变。
改变必然带来阵痛,处在时代夹缝中的阿萨亚斯以逝去的母亲为情感基础,向观众剖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回忆,是观看也是邀请我们思考家庭与情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8.0 「1.我還沒想好對於藝術品應該持有的態度,但卻絕對不贊同收入博物館和千百萬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來參觀的人會眼花繚亂到看都看不過來。也許被私人妥善的收藏又不束之高閣每日撫摸、翻看才是我最能接受的方法吧。2.依舊覺得身外物太多是不好的。3.比諾什的頭髮和衣服讓我看著真難受。」
一个分财产的故事
还好我们房屋只有70年寿命,长痛不如短痛。
法国夏日家庭糟心事
781 VS CC
作为一部家庭剧不够温情,作为一部文艺片略显矫情,作为一部剧情集太过散漫,总之,这是一个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没做好的五仁月饼。
[3+]当那些旧物真正停留在博物馆的时候,之前所有被堵塞的情感才开始流淌。谁说博物馆不是另一种「停尸间」呢。
又是一个平静灿烂的夏天不是吗
这是puma和converse被黑最惨的一次
开头结尾情绪饱满,中间有点琐碎。
说来也奇 至今看过的几部阿萨亚斯唯一没打两星的甚至打了一星……但我还想再看五部阿萨亚斯 我觉得是因为阿萨亚斯的片即便我还没碰上对胃口的 但它们在形式上绝没从一开始就死了如果你也看过是枝裕和的《真相》我相信很难不把这两部极大程度表象类似的片做类比 虽说我的评星相同……但我一部是枝裕和也不想再看了 是枝裕和除去处女作《幻之光》的大路片永远闪着“弧光” 这就是我看轻他之处 相较下阿萨亚斯给的真诚远为可贵 是枝裕和和李沧东不管怎么装得很“生活”其实剥开薄薄的一层都露出整个小清新
平静缓慢,可是情感细腻。从刚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心弦一动
xzd
打着比诺什的幌子
超展开
这片子相当不错,怎么豆瓣评分只有这么点。
海报比电影好呢。比诺什还是黑头发最舒服好看,造型上的改变以至于在电影中以为,她不是她了。人物在沟通和刻画上都不够突出,欠缺火候。在处理剧情冲突上,太温吞平常。只是生活的归于生活,亲情的归于平淡。
平淡叙事的日常片。管家婆进门后放下花急急忙忙地找花瓶那段最为精彩。只可惜立意也好,手法也好,基本是没有太多亮点。摄影不错,节奏控制不错,也就这样了。相比之下,还是伊朗片更有内涵些。法国片容易流于表面。
沉郁克制,只要看得进去,就完全值得
徐枫兄剧透太严重,让这将进两小时的没了驱动力,看得有些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