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一个镜头 一个场景 一部电影欧洲小国家的电影 总是让我想起安哲洛普斯基或者是塔可夫斯基之类的,他们用固定镜头讲述哲学的故事。
这部电影虽没有什么哲学含义,但诗孤独的氛围却是一样的。
导演用封闭的空间,寂静的环境音塑造人物中间尴尬拘谨的游离状态,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
有些构图看起来荒诞却有着诗意,这让电影在孤独的悲伤中又呈现出一丝喜剧的无奈。
电影一开始众多矛盾的塑造,比如指挥的争执,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不满,领事馆的不管不顾,困在异地的无奈,让我以为片子会走安慰的道路,最后所有的矛盾都解决,生活又是一片安详快乐。
但是,导演并没有依靠剧作模式去刻意解脱矛盾,矛盾在这里只是为了烘托人物之间疏离孤独的关系。
那个荒凉冷寂的小镇,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许是一杯咖啡,一句玩笑,一首歌,人渐渐的不那么孤独,慢慢的开始袒露心扉,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然而,一切都戛然而止,点点就结束了,他们不再是陌生人,却依然不会是朋友。
没有狗血,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争执吵闹,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平凡中却有一些际遇,不慌不忙的相遇又离开。
机场。
中巴。
一行八位穿天蓝军礼制服的男人,老老少少高高低低,拎着拖着大大小小方方扁扁宽宽窄窄的黑色乐器箱,站在空无一人的机场路过道,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以色列导演艾伦·科勒林(Eran Kolirin)于2007年编剧并指导的全长电影处女作《乐队造访》(The Band’s Visit)就在一种滑稽尴尬的气氛中开了场。
这八位男人是埃及亚历山大警察庆典管弦乐团的成员,应以色列西北小城佩塔提克瓦新落成的阿拉伯艺术中心之邀,飞到以色列参加艺术中心的开幕式典礼演奏。
老团长塔吉夫·扎克利亚上校古板严肃,不近人情,等不到接应,明知出了差错,也不肯让副手西蒙向大使馆致电求救。
拉小提琴的年轻帅哥哈利德是乐队中不服管教的黑马,只顾着和年轻姑娘们谈乐调情,问错了地址,把全队人马错领到了一字之差的沙漠小镇贝塔提克瓦。
一边是美丽的中年老板娘蒂娜风情万种的睨视,一边是塔吉夫带乐队在水泥小路上来来回回轮子刮出的骨碌碌响,在这个既无阿拉伯文化也没埃及文化的死沉沉小镇里,你甚至能听见寂寞呼啸而过的呼呼回响。
但不仅是寂寞,还有一种隐藏在塔吉夫过分的拘谨和蒂娜不安分眼神下跃跃欲动的张力,一团逃不开历史与战火的隐隐伤悲,一道在记忆中渗透蔓延的旧日伤痕。
以色列。
埃及。
2009年是本是以色列-埃及1979年和平协议的30周年庆典,但开罗方面态度冷淡,并不打算进行庆祝。
这两个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每十年都有一场血腥战争,而埃及因为79年的和平协议遭整个阿拉伯世界排挤,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埃及总统默罕默德·萨达特两年后即遇刺身亡。
和平,对埃及来说,只是在美国压力下的一种利益最大化的自保手段。
几十年来,埃及国内媒体和民众对以色列及犹太人的敌视态度并未发生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加沙地带战火再起,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冷和平”随时有可能再度演变为热战,前途未卜。
导演艾伦·科勒林在筹拍《乐队造访》时找不到任何一位愿在一部以色列影片中出演角色的埃及演员,只好在本国的以色列演员中寻找拥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拉克、伊朗、摩洛哥等移民,专门训练他们说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
影片中蒂娜曾向塔吉夫诉说小时候镇上的以色列人是那么的着迷阿拉伯电影,周五下午所有人都挤在电视机前,看阿拉伯影星奥玛·雪瑞夫(Omar Sharif)驰骋沙漠奋力厮杀,为那些大时代的爱情与别离抛洒热泪。
这前后不过三十年岁月,从和平协议到加沙地带再次战火纷飞,从海湾战争到巴以国土纠纷民族冲突,从耶路撒冷到开罗,太多的伤痛,太多强烈压抑着的情绪暗涌,太多无法言明不能清算的眼泪,汇聚到故事中这个虚拟小镇,便成了塔吉夫与蒂娜夜行约会的尴尬,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成了公用电话前一个以色列人和一个阿拉伯人相互对照的紧张与等待,成了哈利德在溜冰场教以色列小青年帕皮怎么温柔对待女孩的滑稽无奈,还有黑管乐手西蒙那首二十年也未完成的协奏曲,摊在微凉的夜色里不知如何收尾。
是呀,该如何收尾呢?
剧中的以色列男人曾对西蒙建议:“你知道吗?
……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也许该再加上一首歌,夜幕下轻微的琴弦和叹息,爵士歌手Chet Baker如泣如诉的轻吟,旷野里回旋而过的风与沙。
寂寞的时候,只要还有歌声,只要还继续等待,希望就终不会远离。
《Open》2010年1月刊。
——评《乐队造访》视听语言 场面调度《乐队造访》是一部质感高级细腻,氛围平和宁静的影片。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别具一格的镜头使用与场面调度,如在平淡无奇生活中奏响的一曲奏鸣曲,隐忍克制地将不同情景下不同人物难以言状的孤独与寂寞,理解与疏离,温暖与忧伤,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静谧宁和的氛围下拉开序幕,湛蓝的天空,空旷的公路,老旧的建筑,规整到比例完美的对称构图,轻快悠扬的配乐和质感轻盈的滤镜,大量暖色调空镜头的堆积跳切为整部影片披上了一层貌似波澜不惊的外衣,营造了闲适的慢节奏氛围,让人犹如置身其中,打开了一条将观众情感融入影片的通道。
镜头向右横移,警察们相继入画,拖着箱子朝破败的楼房走去,平静感凸现的同时让一切情绪暗悄无声息埋于地下,促使观众在放松宁和的氛围下,更加迫切地探寻挖掘外衣其下的深层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完成一场异国他乡的别样之旅。
在陌生的土地上,身处异乡的乐手们像在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充斥着罗曼蒂克的气息。
当队长与蒂娜在公园长椅上时,机位与光线多次变换,极具风格化。
在两人初步展开交谈时形成了一个小全景对称性构图,一束顶光柔和洒下,如同一道屏障将二人与世界隔离开来,二人像在黑暗中展开表演,台上观众却空无一人,孤独的氛围油然而生。
他们像只单独存在于光线笼罩之处。
随着镜头焦点与机位高频率变化切换,直拍迅速变换为俯拍,再变换为窥探视角的背后拍,甚至最后还采用了实验性的斜拍视角,公园的路灯横隔在镜头与队长和蒂娜之间,略带压抑的构图无形中预示了二人的关系走向,相互吸引却又彼此顾虑。
而当他们略显慌张地看向镜头时,似是与场外观众四目交接,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凝视,没有过于浓烈的情欲,也没有过于浓烈的忧郁,正是这种平淡为这场极具浪漫气息的交谈对话增添了几分若即若离的虚幻迷离,将朦胧的,浅尝即止的暧昧推向了顶峰。
这份平淡宁和的外壳下,所有人连情绪的流露都像岩石中的涓涓细流,压抑着缓缓溢出。
在哈里德,帕皮,表妹三人并排而坐时,一种微妙的磁场透过屏幕直击心灵。
霓虹灯般的光影运用将整个场景铺满了虚幻的不真实感,金黄色的灯光一层一层在三人背后如波浪涌动,配乐带着异域风情特有的强调韵味,空灵中带着野性狂放,值得一提的是,全程三人没有一句台词出现,似乎说台词,或许是言语,是再多余不过的附庸品。
哈里德在场景的最后一幕,银白色的丝带垂下,将他与相互拥吻的二人形成分割式构图的对比,分裂中带着融合统一,灯光也在此刻逐渐虚焦,变得如痴如醉,自然而然地将哈里德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个中途的加入者,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在这种情境下所产生的孤独与不可闻的忧伤。
作为闯入者的乐手们,在阴差阳错造访这片平静之时,所产生的种种遭遇,带着啼笑皆非,也带着温暖,也带着忧伤与寂寞。
在几人终将离别时,蒂娜明媚风情的笑意似乎是留在队长和哈里德心目中别样的风景。
此处三人画面层次的位置也十分耐人寻味,队长位于画面中心,再向前递进,在哈里德与蒂娜之间来回进行正反打,位于后景的其余乐队成员逐渐虚焦,直到只剩模模糊糊的影子,像是整场奇幻旅途只剩他们三人。
风沙随着悠扬的配乐扬起,颗粒感和三人之间不可言喻的复杂情绪用一种隐忍又克制的方式表现到了极致。
克制隐忍的情感在这部看似治愈平淡的影片中无比体现着,作为异乡的闯入者,语言文化也好,亦或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绪,如同在沟壑中穿梭的溪水,使整部影片不落俗套,令人回味无穷。
喜欢这类画面干净行走缓慢但是不做作的片子,据说是刚在东京拿了奖的以色列电影,尽管里面夹杂了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但是因为Jazz,直到最后阿拉伯风情的音乐才想起来者居然是以色列的电影哩!
这个片子完全不需要介绍剧情,一句话就是埃及亚力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在以色列演出迷路在沙漠上途中发生的微妙的心灵鸡汤故事…………完了。
有点小幽默,黑色的那种,让你闷笑的那种;有点小哀伤,感慨一下唏嘘一下该干吗干吗。
喜欢里面一段话:也许,不需要很隆重的表演出来,就那样突然结束好了,没有悲哀的情绪,也没有快乐……自然。
就是因为点意外停留一下,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发生点莫名的感慨,梳理一下自己有点负担但是还算快乐的生活,然后就没了,继续上路。
不一定有什么改变。
前奏曲就那样好了,没有结尾也好,只要好听就好。
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画面干净,非常干净,我喜欢画面干净的片子!
里面的所有插曲配乐我喜欢,悦耳,喜欢这个词,就是舒服,听得心情会婉转起来。
所谓心灵鸡汤般的作用,就在于,喝的瞬间和回味,都好幸福,然后第二天该没心没肺还没心没肺。
我现在不需要心灵鸡汤,我想喝真正的鸡汤,有蘑菇的,漂着油的。。。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影片开始便营造出一种近乎纯白的质感。
中景下的一行八人琐碎的整理衣衫袖口,浅蓝的衣装与灰蓝的天空的巧妙融合在一起,无趣却巧妙的将孤独默默渲染。
颗粒感的画面下,生机隐匿于队伍之中,不入流的乐团将极简与克制的情感一一剥离,多个机场灯光的空境头不经意间展露出乐队的凄凉与萧索。
情感与意象的结合使影片跳脱出两个民族的微妙关系,将笔墨着重晕染在主角们的孤独与交流中。
随着场景的变迁,空镜头给到漫天黄沙下的公路,排成一条的浅蓝色乐队则与其产生出一种色彩的疏离感,晦涩的表现出异国人与这座陌生城市的格格不入。
影片中多次运用暖黄色调与浅蓝色调的对比,饭桌上主人方普遍暖色调的衣着与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生日的温暖与静谧被乐队方清一色的浅蓝突兀打破,尴尬的饭桌氛围加强了双方的对立感,更表现出难以融入饭桌的外人与主人明显的分割。
直到聊到共同喜好的乐曲,主客间的隔阂被填平,导演将两组对立的成员放入同一个镜头,让温暖的黄包裹孤寂的蓝,蓝色不再突兀反而融洽的与大面积的黄融为一体。
当场景转变为领队与女主人在家中商讨,中景镜头下暖黄色的窗帘与橘色的灯光使两人的剪影变的模糊,从而展示出一种莫名暧昧却存在距离的奇异质感。
火一样颜色的西瓜和女主人脚趾上艳丽的大红表现出女人的性感与主动,换上暗红色及膝长裙的女人风情万种,她的强势与队长的木讷形成鲜明反差。
在车内狭窄昏暗的空间,这种反差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女人在车外用力拍打车箱的动作通过镜面投射出的红色模糊身影与男主真实的浅蓝色衣着同时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红与蓝的碰撞趋于弱化,二人中的疏离感在一次次交流中模糊。
约会完进大门前的大橘色灯光下的中景镜头彻底将男女身上的色彩变成黑色剪影,两人在门前的对立感消失殆尽,完全的融入在橘黄色的氛围之中。
孤独感的塑造还体现在导演精心塑造的构图上。
下了那辆坐错的公车,一行八人与沙漠公路共同构成了黄金分割,构成了八人与沙漠公路巧妙的平衡,在画面中观众能够感受到那种流露着疏离感却被迫接受当下环境的无奈与隐忍。
除此之外,大量经典的三角构图散落在电影的各个角落。
比如队长一行人第一次前往餐厅寻求帮助,全景镜头下女主人与她的两位朋友便构成了一个三角构图,队长,亦或是我们都不自觉的被这个第一眼见到便难以忘怀的女人所吸引。
队长、女店主、与爱搭讪的队员在家中的场景,也多用中全景显示出三人间诡异的平衡,更体现出男女关系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阻碍。
破坏三角构图的是女主人起身打开冰箱,冰箱上自带的镜子随着箱门在屋内横扫,最后停止在撩人男身上,在视觉空间延展的基础上,使两人间存在一种清冷的暧昧。
三个队员与以色列餐桌上的主人被导演安排至两个画框中,来回反复正反打让对立更为凸显 ,无法融入的疏离之感在餐桌上蔓延开来。
此时画面跳切至空间相对狭小但充满温馨的三人组家中的场景,其紧凑却没有攻击性的三角构图与充满疏离的饭桌画面的对比形成了视觉的强烈冲击,加深了观众对于两个不同场景间的氛围理解。
“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灰绿色滤镜下的本片自始至终在渲染一种孤独。
陌生人间的孤独,两个颇有渊源的国家的孤独,想要靠近的人内心的孤独。
孤独与和解在这帮异乡人交汇中冲突然后趋于平静,内心孤寂的窗关着的是无边的寂寞和淡淡的情愫。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
可说真的,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
或许没有人知道。
不研究哲学的普通人。
在忙碌的间歇,时而被这种情绪击中,可很快,就有别的事情搅扰着,然后迅速散去。
我们其实从没真正了解过孤独,这点小情绪或许只能叫寂寞。
我以为孤独是没有形状的。
象一缕烟,时而缭绕在你周身,当你试图去对话亲近,一伸手便又消散到看不见的光亮里。
我想我从没认真想过孤独的本质。
它其实可以是有形的。
可以是一条一望无际的公路,可以是静默站立的长脖子路灯,可以是盛夏里有些恹恹的荒凉小镇,甚至可以是喧嚣,是拥挤,是陌生的言语,或者就是一群身穿警察制服,队列整齐的乐队成员。
从遥远的埃及来到以色列。
在一个孤独小镇度过的一个短暂夜晚。
空镜,冷色调。
近无人烟的土地。
这孤独却真真不能叫寂寞。
它朴素的隐藏在影片的十几位角色里。
一个局促的小动作却比大肆的情感渲染更能拿捏准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亲昵与疏离。
在短短的80分钟里,8个乐队成员时常整齐的排成一排,或者等待一辆终究没有来的接待巴士,或者等待陌生人的拍照,又或者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
他们就象那个突然闯进画面又不肯离去的清洁工一样,误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前面等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关于以色列和泛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纠结,我不甚了了。
在那个如同马贡多一样的荒凉小镇里,种族分歧和争斗只是一个背景。
你看到的,只是两个民族的人们各自操着难懂的英语在努力交流,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总在想,他们虽然陌生,可其实是多么渴望去交流,被理解呢?
于是风韵尤存的老板娘用想象的公园海滩,还有儿时那些关于阿拉伯的电影和回忆,向乐队队长表达着爱意;笨拙沉默的副队长会突然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吹起自己那始终没有完成的乐章;还有乐队里喜欢CHAT BAKER的小情圣,虽然看起来很不情愿,可还是手把手的教会那个笨拙的小男孩,如何开启自己的爱情。
好象只有最年长的乐队成员是淡定的,在空旷的黑夜里唱起苍凉的曲调,自得其乐。
那个短暂的夜晚,有太多微妙的试探和交流,却又都浅尝辄止。
当清晨来临,再次上路,沉默的挥手里又有着多少欲言又止?
他们会不会想,只是这样就够了吗?
或者再多一晚的时间,是否就可以打破孤独的屏障,不用再防备,再小心翼翼?
可我想真正的孤独却是永无止境的,不管看上去我们是亲密还是疏离。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曾经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影片中那始终蔓延的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或许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孤独。
这样的孤独将伴随生命的始终。
它没什么不好。
甚至还可以是一面镜子,始终自省着你的内心。
就象影片中那个失业的青年对副队长说的: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当我们逃开那些寂寞的小情绪,真正看清孤独的本质时,内心就可以变得更为强大。
如同影片结尾,乐队成员欢快的表演里,孤独正渐渐散去,取代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
我们无可避免,依然会时而感到寂寞,可如果永恒的孤独却不再是敌人而是成了朋友。
那么当彼此相遇时,也就不再需要恐惧或逃避。
你要做的只是微笑着走上前,说一声:HI,MR LONELY。
"Once,not a long time ago,a little Egyptian police bandarrived in Israel.Not many remember that...It wasn't very important."A funny movie.无尽的孤独。
“我的人生就像一部阿拉伯电影。
”Remember this movie.是一部关于一段经历的电影......
印象里以色列、伊拉克等国家的电影总是带着硝烟弥漫的味道,即便不对政治与战争做正面描写,也必定是展现生活的千疮百孔。
所以当我得知今年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得主是一部以色列电影的时候,以为又是沉重的“伤痕影像”。
谁知不是。
这部名为《乐队造访》的电影完全抛却了政治的、民族的、历史的悲怆,单单从人生感触入手,打造出一曲清新朴素的小品。
故事从一队埃及警察乐团应邀到以色列演出开始,七八个穿着整齐蓝色制服的人一起亮相,出了站没人接,自己找又迷了路,不得已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借宿一晚,于是各个遇到不同的经历。
这种人生插曲类的东西不是什么新鲜思路,但此片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清冷与隐忍却让人不由随之感触。
假设以贯有的宏大叙事为线索,单单埃及与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相遇,就不知道要扯出多少恩怨。
但此片特意不去强调这些因素,仅在人类共通的情感里下功夫,让每一个观者感受到个人在偌大空间里的无尽孤独。
风骚的中年老板娘看上木讷的乐队指挥,本想来一场浪漫的爱情,无奈对方以其沉默拘谨拒绝了所有明示暗示;年轻的乐队团员生性风流,但凡漂亮女子都想搭讪,自己未能成功,却在溜冰场上教会尚未开窍的以色列男孩体味到甜蜜的爱情;常与老婆吵架的男子未经同意把几名乐队成员带回家留宿,饭桌上的尴尬可想而知,在冷漠的家庭空气里,他与那位总想不好乐曲结尾的埃及乐队成员产生了共鸣: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是这么一间不大的屋子,一盏台灯,一张床,婴儿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最令我动容的还是那位行事传统的乐队指挥,他的面容简直如岁月雕刻而成一般,每一道皱纹都藏着深深的悲痛和沧桑。
他说话有礼且庄重,连帽子都不轻易摘下,一切都显得古板老派,面对显然对他有意的漂亮女人,他感到更多的是拘谨,目光不住躲闪。
然而在那断断续续的带着寂寞味道的对话里,他透露了自己隐藏于心的悲哀:儿子因他的不理解而自杀,妻子郁郁寡欢紧接着去世。
这时你才发现,他那略显老迈的身躯和不苟言笑的面容里包含着旁人无法承担的沉重。
我猜想在女人自艾自怨地表达心意后,他是动心了的。
他第一次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说:“你是个好女人”,她一向不在乎的脸上漫了泪水,又挂着欣慰的笑意。
在那眉目之间将要隐隐约约发生什么的时候,年轻的风流团员却回来了,一切打断,重归原位。
他恢复了自己的尊严与拘谨,早早安睡。
半夜惊醒,起床却看到半掩的门后年轻人与女人正在激烈做爱。
他那时的脸是多么沧桑啊,那充满慨叹的眼神和无奈的皱纹让人心疼得直要落泪。
在感情最激烈的时候,乐队指挥仍是沉默的,一句话不说,转身离去。
在其他人那里,也是如此。
设计精妙的教人求爱场景,只有几个简单的词句,却足以把青涩时代的懵懂与爱情的美好展现无遗。
事实上,自片子一开始,它就拥有着寂寞和冷清的基调,空旷的土地,蓝色的制服,清净的夜色,一切都是朴素而平静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讲述人们的孤独,我们因孤独相遇,又因孤独再次上路。
乐器流淌出的曲调,语言不通的交谈,家人之间的眼神,甚至那违逆初衷的一夜激情,都充满浓郁却又让人懒得逃离的寂寞味道。
好在在这处处隐忍、欲说还休的故事里,总会跳出一些温暖的小音符,乐曲、孩童、爱情,让你每每随之会心一笑,轻微,但真诚。
在悠扬的阿拉伯歌曲里,你想起自己那些寂寞的日日夜夜,想起曾经与陌生人的相遇,想起那些拘谨、笨拙但温暖的小细节,蓦然发现自己也变得欲说还休了。
这真是部可爱的电影。
这个世界上有些电影,情节可能很无奇,故事可能不精彩,可光凭叙事风格就足以动人到让人看完这从头至尾的90分钟。
剧情就如海报上描述的一样。
一个很小的埃及警察乐团,在以色列迷了路。
一身制服的他们,提着自己的乐器,在陌生的国度,小而简陋的城镇,被困整夜。
从第一个长镜头开始,我似乎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那种仿佛被困的一丝不苟,拘束,僵涩,不安,胆怯,惶惑,倔强,死硬。
所以尽管很多片段十分有趣,我并不觉得这部片多么的惹笑。
这部片里充满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刻画。
每晚固定在公共电话亭前等待女友电话的运动衫男拥有一首十几年都没完成的独奏曲,永远只是副手的长笛男用chet baker随时随地调情拉小提琴的桃花眼男被嫌弃推倒之后看着亲吻的爱人掉眼泪的丑女孩between job了一年多的失业已婚男,领了三个陌生的无家可归乐手回家,晚上还是妻子的生日强硬而古板的团长因为自己的性情而失去了最爱的妻儿这种种场景被逐页揭开,凝结在这个灰蒙蒙的小镇上,时间仿佛停止,一切陈旧,安静,锈迹斑斑。
最记得,影片半结尾处,那个一字胡的老乐手在小餐厅的前面唱出的那首悠扬的阿拉伯歌曲,美到让人鼻子发酸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人,努力向上,为着完美无缺,为着出人头地,为着宇宙第一。
成就和胜利才是好的,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失败和挫折则是不可接受的,无数人为之黯然神伤。
所以这部电影会这么了不起。
所以那名失业男在把老婆气回娘家后对长笛男说,知道么,其实你那首独奏的结束,并不一定需要激情澎湃金碧辉煌,也许就是这副模样,一个男人坐在一间空房中,旁边是襁褓中的小婴儿,比肩无垠的孤寂。
Itzik: You know, maybe this is how your concerto ends. I mean, not a big end with trumpets and violin. Maybe this is the finish, just like that suddenly.Not sad, not happy, just a small room with a lamp, abed,a child sleeps, and tons of loneliness.
片中尬聊很多,有的令人发懵 ,有的又很搞笑。女主是全片的亮点,性感而随和的同时心境很开阔,对人对事坦然又可洞穿,是个有故事的人。夜晚、长椅、街道、建筑,在她的编织下可以想像坐在一个美丽的公园里。那时,我觉得她特别迷人。男主哀痛的透露、他对年轻乐手态度的转变,都和女主的影响分不开。
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好电影
冷
致我们欲说还休的孤独啊……
@2024-06-03 19:18:41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可孤独到底是什么?我们诉说苦难,可谁人沒有苦难?明天将是漫长的一天,可何日不再漫长?
真是一部处处惊艳的片子。
谁告诉我这是喜剧的,里面透着每个人的悲凉和无奈,看的我直心酸,不过结尾算是光明,埃及乐队在以色列国旗为背景下演奏,一瞬以为和阿拉伯国家的恩怨一笔勾销了呢。
不喜欢
时而静默的人生.
5分。
非常好看,爱情和音乐,政治和冲突,不是刻意的,就是那样存在在生活里。
孤独寂寞冷。
冷人在冷城的冷幽默。呆逼又闷骚了86分钟,好喜翻!
情绪控制的非常好。情节上有些人没照顾到。没给人期待就谈不上让人满足。
幽默隐于沉闷之中,乐队所有成员都不善言谈,使得整部片子基调都趋于沉闷,好在笨拙的动作或者镜头调度别用用心看使人一笑。如此朴实的电影还是值得推荐下。女主角比较养眼
团长尴尬地问能不能用埃及币结账,老板娘就给吃给住还带着出去玩,浅蓝色背景下一抹鲜艳的红,正像孤独开出了朵鲜花。很感慨埃及与以色列 ,前年去埃及地时候有和当地人聊过这个敏感话题,聊得不深,但这电影也勾起了一些零星对话。
抹茶配色有点特别,除此之外就是快进了…
理性讲,这是一低成本小片的标杆之作;感性讲……快来看呀快来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