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
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
这是典型的硬核科幻,近未来,一切合乎物理规律,没有刺激眼球的镜头。
结尾给了人类起源一个假设,比较合乎想象。
不过某些细节实在能够做的更好,火星上的戏明显是在沙漠中加滤光镜拍摄的,不过火星稀薄的大气能形成天空中那么丰富层次的云彩吗?
对于这样宏大主题的电影有很多,可是对人类起源这个问题真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这部《火星任务》的主要表达两点,一个是人类渴望去探寻自身起源之谜,第二,探寻的结果是人类的源头是火星人,并且火星人分散到地球与其他河外星系去了,于是,电影里的一个宇航员也随着仅存的火星人去河外星系探寻祖先了。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想要表达这么宏大的主题,没有必要衬托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人类的无知与渺小。
电影中随处可以看见表现人类无力的地方:刚刚探测到有冰的时候就被龙卷风撕裂成碎片,为了到达火星却因为一点点失误(输送燃料的地方没有仔细检查,有破损)而失去一位宇航员,就连火星人出现的时候都是比人类要高大,人类不得不仰视他。
人类是很渺小,却往往不知道自己渺小,以为自己很强大,什么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可事实呢?
大概宇宙中只有人类最渺小吧。
这些天电影院也在放一部关于人类寻找自身资源的电影《普罗米修斯》,呵呵呵,两名名导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火星任务》的外星人是人形的,友善的,会为星球的灭亡而落泪。
《普罗米修斯》的外星人却是暴力的,残酷的,就连人类自己创造的机器人也是冷冰冰的,会因为自己的好奇而让人类感染病菌。
谁也不知道真正人类的起源,或者说制造人类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友善的还是暴力的,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
但有一点,只要我们是被他们创造出来的,那我们就一定是渺小的!
p.s.突然想到这两部电影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人性的表达。
《普罗米修斯》中人类之所以要寻找自身的起源是因为那个大富翁想长生不老,满足个人的一己私欲。
而《火星任务》中的那些宇航员他们是想科学家,是梦想家,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探寻事业。
我想,这也许是导致不同结局的另一个原因吧!
说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趋势,电影也流于各种复杂想法之间,拍外星人要引入人类的社会生态,有对立的组织和阶级,有黑暗,有挣扎,但这类电影是人类社会的升级版,显然就不能成为正规的太空探索片,是哲学和娱乐交互的产物。
再者,异形这类的恐怖片也容易引申到太空之外,但究其根本,是恐怖片,所以外星人往往就是具有侵略性的,人类的狭隘也可见一斑。
外星人侵略,我个人认为立场十分不足,一是如果文明程度远远高于人类,那么人类对他们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地下的蝼蚁也不会引起过多关注,地球这个环境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地球绝大多数时间都没有衍生出智慧生物,再者人类已经有了初步探索月球、火星的技术,地球被漠视是早晚的事情,地球从宇宙尺度上就是一粒尘埃,除了人类,我相信没什么人会对它有太大的兴趣;二是本身动力的不足,人类的战争是为了资源和消灭异己,放在宇宙这个宏观尺度,那就没有意义,尺度过大,人的一生都毫无价值。
外星人存在,最先产生交互的关系,往往是不经意间的碰撞,是一种偶遇。
又或者是一种独到的设计,人类本身就不是偶然生成。
本片的好处,是很简单地描述了这种想法,探索,然后到达远方。
关于造物主这种想法,我倒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比如人类担心AI,担心机器人,甚至创造了N多故事,表明造物主可能面临的诸多威胁,但这些故事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本位社会的畸形发展。
比如,在成吉思汗的草原社会,把现在的枪炮都扔过去,草原社会是本位社会,而现在的军事武器是畸形发展,最终某一个人得到这些武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部落,封建帝国,军事武器并不能改变草原社会的属性,不能让它民主,只是破坏了它的平衡,但其结果,并非由军事武器决定,即便没有这些,成吉思汗也建立了一个草原帝国,所以畸形发展根本影响不了本位社会。
而诸多人认为AI和机器人的发展有害社会,仅仅在我们的本位社会里,人类发动了无数的战争,掠夺和破坏随时可见,AI和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加大战争规模和破坏力的因素之一。
更有甚者,会有人认为AI和机器人会自我觉醒,究其原因,它们需要自由。
然而,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诉求?需要自由和尊严,反对霸权和独裁主义。
难道机器人(或者人)摆脱了人类社会,它就获得了自由和尊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外星人存在与否,宇宙是否才是人类的起源。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要么答是,要么答否。
但如何去思考其背后的价值,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容易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所以一个好的探索片不应该有太多的人类感情,对问题简单回答,这无疑是更好的答案。
《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
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
电影中飞行器飞往火星途中出现的故障和宇航员的自救行动,可以说是科学家为人类首次载人飞往火星做的模拟。
所以这是一部比较严谨的科幻片,如果你喜欢那种大跨度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不适合你,如果你没有一些科普知识,你也许看不下去。
一:为什么是火星?
开头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写实性的科幻电影,太远的深空,地球人还没能力到达。
自古以来,地球人就幻想有火星人。
火星就是故事最好的选点。
二:火星人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摧毁那颗小行星?
首先,电影是虚构的,小行星摧毁火星只是剧情的需要,旨在表达,无论智能生命有多高级,在很多宇宙灾难面前,一样无能为力。
以地球为例,假如没有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早已不复存在,近的威胁来自太阳,远的如超新星爆发等等,光年对人类来说确实很遥远,但在宇宙中只是一个起步数字。
威力很大的宇宙灾难毁灭地球不是虚构,只是时间而已。
三:电影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很简单,地球生命从何而来,最终将去往何方?
全世界所有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尽管你很固执的认为你是山顶洞人或者元谋人的后代,事实上你更早的祖先是在非洲。
你的基因已经升级和混搭过了。
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地球生命现象,于是有的科学家作出了大胆的设想,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
而且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可。
这个宇宙相同的元素,宇宙间的星系有某种相同的规律运行着,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沙随波涌动而已。
所以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
地球生命不是偶然出现的。
至少经过了升级和混搭。
如果我们承认了地球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
那么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来自这个宇宙哪里?
我们最初的“家”在哪?
地球最终会消亡,也许来自灾难,也许资源用尽,地球人最终也只能像电影里的火星人一样四处出发,也许找到新的星球,恐怕更多的飞船会化成这个宇宙的尘埃。
而那些扎根在另一个星球的地球人是否还想起他们最初的“家”地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片电影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实呢,科学家在严肃的告诉我们,不想地球智慧永远的消失,电影里火星人的经历必将是以后地球人的经历。
我们普通人没兴趣想那么远。
但对和学家来说,我们从何而来,最终将走向何方?
是个有趣而严肃难解的谜题!
虽然是2000年的片子,但是特效还行。
影片前半部分较为平淡,铺垫有点长,但并不影响观影。
开始救援任务之后越来越精彩,个人很喜欢《火星任务》的结局,几乎完美!
主角失去了爱人,一直很悲伤,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了什么留恋,在受到火星人邀请之后,跟着火星人回家去了,这在情节上很符合逻辑。
在不死主角的情况下来了一段挥泪告别,即是感动,又是殊荣(因为受到火星人邀请),所以个人认为结尾很赞!
另,足智多谋又有点腼腆,而且有着悲伤过往的主角很令人同情喜爱,在《阿甘正传》里面本人还没喜欢上加里·西尼斯,但在《火星任务》上却喜欢上了他。
另一部电影《火星救援》在情节上与《火星任务》有点像,可能《火星救援》是在模仿《火星任务》。
不过个人觉得《火星救援》只模仿到了形,却没有模仿到神, 所以意境不够深。
以上谢谢。
对于科幻,这也许是个标准的作品,严格符合米国荷里活的商业标准。
突发事件引起一连串反应,一队英雄主义的队员前去处理危机。
英雄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梦想和任务息息相关。
电影的主题有着伟大精神力量,关于人类的起源,及对浩瀚无垠的未知的探求。
这可能也象征的米国的国家精神。
对于外太空生物他们和《ET》中的饿观点一样,是友好而友善的。
这样处理也很简单,无非是我们会遇到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整个电影温情激荡,中规中矩。
不过以荷里活的标准来看,前面家庭“趴体”的情节有点冗长。
也许只是为了衬托出后面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吧。
看了火星任务,发现这个电影的配乐好古老,电影的背景音乐时有时如,一直觉得不在应该在的位置。
所以感觉像是若干年前的电影。
但是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是火星人脸,我向来喜欢恢弘的文明遗迹,这的确是很标准的遗迹,让人觉得智能。
当我发现这个人脸的巨大寓意,在它背后的唏嘘历史,我深为折服,尽管特技略显单薄,但是人脸仰望星辰的造型着实吸引我来看完这部电影。
剧终主人公回到了母体的未来,我期待这只是个开始!!!
火星任务,似乎是《火星救援》的前传,或说火星救援明显想接续这一部的故事。
NASA拍这样的电影,既是科普也是科幻,当然背后也有“敛财”的目的——NASA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world pace station,也就是空间站的设计十分经典,近来我国的流浪地球也采用这样的设计,“大转轮+大圆桶”成了空间站的经典符号。
什么能代表美国?
华尔街、好莱坞、纸牌屋、橄榄球,似乎都可以,但我想,可以使美国抬高国家品质的是NASA。
哪个民族继续担任仰望星空的任务,哪个民族就可以担当领袖民族的身份。
目前,美国,至少部分美国人,担得起这个角色。
开篇叙述较为冗余,但正如老电影等“老东西”都有一个特点——慢。
节奏不能太快,慢慢来。
2001太空漫游,开场十几分钟就一个长镜头,观众去趟厕所回来,完全不耽误后续的剧情。
慢的东西养人,快的东西消耗人。
本片,开场用了很长时间交代航天员之间的感情,其实很重要。
浩瀚长空,高处必定不胜寒,友情、爱情、亲情,反倒成了“人”的锚定。
这也是在宇宙中航行,仍然对人情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吧。
本片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不断在追寻生命。
这似乎就是说,科学探索类似恋爱过程,也是一种追求。
探索,就是追偶。
为何求偶?
生命,生来寂寞而孤独。
单数,不成双。
而火星,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求索的对象——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吐槽一下,美国电影总会出现“黑人科学家”或是“科学智者”,这种政治正确也实在是无语。
以至于连美剧都会频繁出现黑人黑客,黑科技的“黑”似乎必须找同样肤色的人来体现。
黑,也成了符号化的“智力”。
老子尚黑,尚玄,玄就是黑,杳杳冥冥。
黑,神秘。
片尾半个小时是本片的高潮与升华——人类起源。
作者提供了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火星起源论。
“they seeded the earth!
”火星是人类的故乡-they are us, we are them值得一提的是,在宇宙中,人类的标签是DNA,或者说,人与人接触的确认(确认对方是个“人”)用的是DNA。
DNA成了人类在宇宙间的通行证。
DNA——生命的通行证。
双螺旋结构,成了人类的代码。
这就让我产生一个疑惑,DNA能代表人类吗?
尸体可以提取DNA,那么生命真的是DNA吗?
这种定义背后有两个基础:1)物质的人;2)编码的人。
这种明显物质决定论、机械论的世界观,是整个探索的世界观(以至于宇宙观)基础。
我当然不承认DNA是人的代言。
(甚至也不承认是生命的代言)本片的解释机制是:演化,万物一体。
演化如同烟花,灿烂而短暂。
火星本有人类文明,一颗流星撞毁,文明的一支来到了地球播种。
于是鱼——爬行动物——猛犸象——恐龙——原始人陆续登场。
在这些宇航员的探索中,失去了同伴、爱人。
因此本片是一场科幻救赎。
这些失去了亲友的探索者,在宇宙浩瀚图景中“化”掉了自“我”。
且,探索不仅是求索,而是回家。
找寻生命的迹象,就是找寻生命的根源。
回到地球是回家,回到宇宙也是回家。
科普作家是传教士,科学的传教士。
而科幻作家(在我心目中)更高了,是以“科学”为法门的修行者。
其营造的宇宙图景如“西天极乐”,如“蓬莱三山”。
我曾和京苇说,看了科幻,看不进去其他书了。
很好的电影!
情节跌宕起伏!
想象瑰丽神奇!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剧整体豆瓣评分不高,个人观感很不错。
情节的反转做的很出色,身边人居然是敌对阵营的监视者,支离破碎的梦居然是断片的记忆!
主人公在火星上遇险一幕,很真实,带感,有震撼性!
面罩的破裂,氧气的流失,逐渐窒息的表情,甚至扭曲的五官和凸出的双眼,音效上也很出色!
本片讲述了近未来火星探测、救援,遇到遗留火星文明的故事,从设定上应该是一个硬科幻作品。
然而剧情上的很多设定却存在问题,总结如下:1、火星科技既然已经达到跨星系移民的程度了,边上的地球居然还是未开发状态,这有些不合理。
2、同理,以火星的科技一个陨石都预警、拦截不了这有点不可思议。
3、火星被毁了为什么不去地球反而冒险移民到外星系这个动机缺乏合理性。
4、灭绝式的谜题设计创意可以,但细想有点用力过猛,只是为了识别身份有很多方式,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5、留一个遗迹和飞船在火星难道就是为了接后代地球人走吗?
这是一个上亿年的规划?
这到不如直接开飞船飞回太阳系接人方便吧?
综上,本片在20年前看会比较惊艳,现在各类科幻佳作看多了反而很容易看出一些漏洞和逻辑问题。
imdb 评分5.7偏低,豆瓣目前7.6偏高,取个中值给个三星差不多了。
印度人说英语真的是。。。
片头挺好看的,节奏不行,介绍人物和背景花了太多时间,给后面的冲突戏份留笔太少,eleph(只记得后面四位)的戏份纯属多余,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作家和三位实验者的对话交代出来,比如主控质问工程师怎么搞砸的,接着讨论eleph的意识和思维状态现状。剧本估计是先写结局再往前推的剧情,所以eleph的行为很刻意,如果主控只是勒令作家封口,他能怎么找到主控?枪杀作家后警方立即到场,出警能这么快吗,而且涉及机密,主控也不一定会被逮捕吧。不太明白医生和工程师为什么一直杵着不走,主控行为不可捉摸一直在威胁他们,他们不怕主控枪杀三人然后伪装现场吗,工程师的手枪也可以圆上三人冲突戕害的逻辑。点子不错,细节不行。
构思是好的,但太缺乏相关技术理论的调研支撑,虽然科学上的露怯可以用剧作法往上补,但电影技巧方面依然拉胯,导致整个片子很尴尬,看着很像跨专业学生青涩的学生作业。
创意不错,但是好闷,制作成本好低。
居然是印度片 悬疑做的不错
剧情不说,最后作家警察医生教授四个人在房间里的对话戏感觉拍的还可以啊…
装腔作势得太厉害了…
什么玩意
现实还是梦境,故事还是真实,多线叙事,但整个故事居然可以这么老套。资源错误误看此片,印度英语很难受
不敢相信评分这么低。开头好吸引我,节奏也适中,整个故事说的够隐晦也够明了!最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不论怎么说也是种尝试,至少说明印度电影有那份勇气。但制作的缺乏场内场外的联系,人物之间的冲突,变成一场茶话会电影了,整个电影通过对话推动,但有质量的对话太多了,力量不足。
其实这部片子是严重被低估的。有点模仿<那个男人来自地球>片子里所有的细节会提供线索最终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逻辑自洽,讲述了一个荒诞的复仇故事。
叙述创世界,无真幻,意识层
为编剧的构思点赞,细节上其实还可以处理的更好点。分割线——你没耐心看完却有勇气去打分?打完分居然还有勇气叨逼叨?谁给你的勇气?
剧情又扯又无聊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宝莱坞还是有很多好片的,比如哭得像个两百斤的胖子。但科幻悬疑,就还是……
“打破现实和梦境的手段是什么?” “是逻辑?” “突发事件”
纸上谋杀
整个叙述太过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