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把3看了一遍,前不久看完原著。
之前我一直觉得电影永远无法超越原著,但是这一部我看完以后竟然很强烈的觉得,导演把电影改编得如此精妙绝伦,很多设计和修改都很巧妙。
比如绿烟第一次出现的时机,比如尤斯塔斯从龙变回男孩的时机,以及尤斯塔斯放下第七把剑和爱得蒙斩杀海蛇的时机,都恰到好处,这个版本是为原著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
弹幕说还不是得靠阿斯兰,但我想说,虽然没有这些人的努力,阿斯兰也可以扫出这团迷雾,但是阿斯兰就是喜欢看着他所爱的这些笨笨的人们去完成这个任务,因着他们的成就阿斯兰最终也得了荣耀,因着阿斯兰的成全,他们也得了荣耀。
最后雷佩契普进入阿斯兰的国度之时,看得我一把老泪纵横,阿斯兰说,“我的国度就是为那些像你一样拥有高尚心灵的人而建立的”,隐喻着雷佩契普进入了上帝的国度,尤其是Lucy抱住他的那一刻,一下子绷不住了。
虽然有点遗憾到现在还没有第四部,但是觉得第三部已经足够精彩,期待出现适合的导演之前,不要有人轻易去拍下一部!
一看《纳尼亚3》之前,最好做好几个准备:第一,要记得原著是一本奇幻“儿童”文学。
我见过最奇怪的差评是指责这部电影只适合16岁以下人士观看——儿童文学不该给儿童看吗?
如果大家都如同坂田银时般一把年纪还爱看《周刊少年jump》,有问题的只可能是银时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个就要求少年jump变成青年甚至中年jump不是?
第二,既然是儿童文学,就应该有简单的内容简单的角色和简单的好恶,你希望一部满是未成年青少年的能有多大奇诡?
不是谁都像那些日本变态,为了玩深沉玩复杂,一会儿好友变成了反派Boss,心灵受到深深伤害,一会儿哥哥杀了全家,年纪轻轻就要苦大仇深,一会儿又是世界末日,奇形怪状怪物不断降临。
第三,不要和第一第二部去比较,续集拍得比正剧好的,这么多年也就《教父2》和《蝙蝠前传2》,老是要超越超越超越,又不是政府报告,哪来的这么简单。
有了上述准备,就能和我一样,非常愉悦地欣赏这部影片,并且觉得它相当的不错——受到正义呼唤的少年,踏上斩妖除魔的旅途。
途中有壮阔的景色,蠢笨的大脚怪、隐形的城堡、稀奇而灵验的咒语、点石成金的湖水、星辰般美丽的少女,还有喷火的龙,多么有爱的组合。
二我一直觉得,这年头反派角色更形象分明些,《纳尼亚1》中的冰雪女王气场太强,几个小屁孩给人感觉永远是灰头土脸;《蝙蝠侠》中的小丑希斯莱杰实在太帅,所以他得了奥斯卡其他人没有;汉尼拔伏地魔西索大蛇丸嗷嗷还有尹志平,哪个大反派不是永垂不朽。
但纳尼亚3没有具体的敌人,一开始出场就是让所有人恐慌的一片绿雾,随后它一次次出现,都是飘忽不定的气体,哪怕到了最终的BOSS战了,对手也只是爱德蒙心中恐惧的具体化。
这是一个无形的,到影片结束也没告诉我们究竟是什么敌人的敌人。
无从了解、无可捉摸。
能战胜的只是它引起的内心的贪婪欲望。
爱德蒙心中深藏着一个冰雪女王,她会让他从万年老二史冬鹏变成刘翔;露西心中藏着一个姐姐苏珊,她会让她婀娜多姿吸引住男人的目光;凯斯宾心中藏着一个国王,他会让他成为掌握一切的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可怕的是你以为你没有。
《蜘蛛侠》早早从第一部的“责任与力量”,变到了最后一部的是自我的怀疑和选择,当蜘蛛侠不再一位想证明自己,他内心也开始出现怀疑和矛盾的一面。
哈利波特越来越让人讨厌,不仅仅因为他不再是可爱的圆脸男孩,更在于他性格的自我怀疑所带来的彷徨和对所有人隐隐的敌意。
魔兽世界中有个副本叫“安卡赫特:古代王国”,他的最终BOSS是长相丑陋的传令官沃拉兹,可他有个可怕的大招叫做“疯狂”,“疯狂”唤出你队友的黑暗分身,那是你不曾看到的队友的一面——然后多少队伍在这里扑街;魔兽还有个任务叫净化,要你跑到雪山上,呼唤出自己——可惜很多人都不会做这个任务。
自己永远是个最可怕的东西。
三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花痴病重度患者,那么毫无疑问,你会觉得这部片子相当不错。
我一直觉得岁月过于残忍,不仅仅因为英雄卸甲白头,美人对镜迟暮。
更在于那些可爱的,无比萌的正太,一个个变成长着青春痘、眼神暧昧、轮廓模糊、身体粗壮的惨不忍睹的青春期男孩。
《第六感》中的小男娃变成一个顶一头油腻金发的胖子,《小鬼当家》的麦考利变成了憔悴的眼袋男,《星球大战》的小阿纳金现在让人恨不得在脸上踩两脚,更为人所知的哈利波特现在人人烦嫌。
岁月这把杀猪刀如此残忍,年过三十还能又瘦又不变形又凹造型的只有郭敬明,以至于我只好继续无奈的爱着尼古拉斯凯奇、强尼戴普和迈克尔道格拉斯。
但《纳尼亚3》中凯斯宾王子一出场时,我震惊了,我……垂涎了。
这个在《纳尼亚2》里没给我留下多大印象的男娃,现在居然这么的……帅气,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魔戒中看到射箭的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或者是《生死时速》里奔忙的基努里维斯,然后眼前一亮,觉得看再烂的片子也值了。
《生活大爆炸》里Amy看到扎克不由自主的“呼呼”,我觉得我也有点“呼呼”了。
凯斯宾如此帅气,以至于阿斯兰对着雀斑男孩尤斯塔斯说出“纳尼亚还需要你”的时候,我想死的心都有了——下一步《纳尼亚》不会是尤斯塔斯主演吧,我实在不能想象他也有变帅气的一天!
四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小老鼠Reepicheep决定去世界尽头追寻阿斯兰的国度,眼前海浪滔天,前途茫茫,阿斯兰国度似乎在遥不可及的远方。
但他依然乘上船,拿起剑,带着帽子,顺着水流而上,他说:除了相信我们一无所有。
你看到那奇怪的向天空涌动的潮流了么?
在另一个时空,有个带着草帽的男孩和他的伙伴们,同样坐着船顺着水流向上攀升,他们的目标在远方,那是黄金梅丽号,那是利华斯山——然后,伟大航道的新世界展开。
你看,友情、努力、信念永不失败。
2005年冬看的第一部纳尼亚传奇,当时片中的Lucy还是个带着婴儿肥的小小姑娘。
今日在第三部纳尼亚中一见,果然长大许多,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而演她小哥哥的这位同学,也长成小帅哥一枚。
至于Susan,比第一部中更漂亮了。
很好。
故事还是一贯的纳尼亚叙事风格。
倒是看得出一些寓意来。
由于C.S.刘易斯本身是宗教人士,他的纳尼亚作品中具有很强的宗教涵义:被诱惑控制的人受到惩诫,在彷徨困惑的时候得到神的指引和帮助(我觉得狮王阿斯兰是作者脑中上帝的化身),光明最终战胜了黑暗。
而鼠勇士Reepicheep最终选择留在阿斯兰的世界,似乎是神职人员的影像(选择了永远追随上帝)。
故事的开场和结局首尾呼应,水从油画里涌出和收回的特技做得相当逼真连贯。
情节与节奏也安排得不错。
CG做得很棒。
作为一部魔幻电影,我觉得它比今年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同《哈里波特》都更甚一筹。
本片改编自系列童话《纳尼亚传奇》第三部,作为承接第一部的四兄弟姐妹发现新世界、在第二部中已经成长了的四兄弟姐妹自纳尼亚回归后,第三部讲述了一个在成长中、不完全自我寻找身份认同、最终成长为成熟自我的故事。
在第一、二部中成长了并寻找到自己身份定位的苏珊和皮特在第三部里面不见了踪影。
他们就是大人在儿童世界里的隐喻,经历过波折和时间的考验后长大成美丽的、富有魅力的,有担当并揽上照顾家人责任的姐姐哥哥,不再出现在儿童的冒险世界里,他们成为了没有成熟自我的孩子们遥远的而被崇拜和追逐的目标。
【身份与自我的分歧、统一】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由于环境因素和社会地位造成的身份困惑。
爱德蒙在纳尼亚里是象征正义的国王,领兵带将所向披靡,和战士并肩作战推翻了冰雪女王的统治为纳尼亚带来了久违的春天。
但在现实世界里,他还是个孩子。
穿上了大人的衣服、拿着伪造的身份证明希望能加入军队的他依然不能脱离目前身份的桎梏——“爱德蒙,你不是应该陪我去买菜吗?
”在现实世界,他是寄住在叔叔家的孩子,目前他该做的是承担家务。
他是在纳尼亚世界里完成一次成长的,他克服了困难、越过了生死、经历过背叛赎罪和重生,所以他的自我定位是——国王。
“可我是国王!
”“在纳尼亚。
”因而他迷失在现实世界里,在这里,他的身份需要他的自我定位是——好孩子。
他应该做的是服从大人们的期望和社会对好孩子的定义,不需要他拿刀举剑、冲锋陷阵。
爱德蒙得到成长的世界影响了他的自我定位,但是自我定位需要服从于身份的要求。
离开了成长的世界,自我定位和身份要求造成了矛盾,就会让人感觉无所适从、迷失、仿佛失去了自我。
自我定位是国王的爱德蒙,希望能成为战士,对平凡的生活不满。
后来,爱德蒙通过对自己的肯定、相信,举剑挥走冰雪女王的引诱插向魔龙、救回表弟、抵抗了黄金的诱惑和对死的恐惧,爱德蒙的自我成熟了,他选择再回到现实世界而不是留在纳尼亚,因为他不再困惑了。
当身份和自我达到统一时,外部的环境、社会地位就不会再动摇人们对自我的肯定。
由于对标准的不确定和他人预期值的存在,身份和不成熟的自我往往会发生移位。
女生从小就有成长母版——母亲、姐姐,露西恰恰处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期,她刚刚意识到女人的魅力,自己则缺乏这样的魅力。
她还是个未成熟的青苹果,抱着试图品尝爱情、浪漫的憧憬。
所以她看到那位俘获英俊士兵的爱情的女生时,她不自觉地学起了她的动作:轻轻将头发撩在耳后。
这个动作的动因是,她希望成为那位女生,像女生一样获得爱情和作为女人的魅力。
而后来,在露西意外得到了一页能使她变成自己最想成为的人(电影中露西通过咒语短暂地通过书上的镜子看见自己变成了苏珊)的咒语书时,她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变成了苏珊,在咒语造成的幻境中,她看见自己和彼特爱德蒙一起前往苏珊信中说的舞会。
此时,她抛弃了原来的自我,希望成为别人,希望得到别人和自己期望值一直的认同。
后来,一直被露西保护着的小女孩对露西说:“长大以后,我希望变成你这样的人。
”自我成熟了的露西,发现了自己的美丽的露西,自我和身份达到了统一的露西对着小女孩说:“你应该成为你自己。
”这里是电影对自我和身份统一的第一次认可。
电影中还有多处外貌和自我的差异对比和相互影响。
隐形了的独脚侏儒在卡斯宾他们的想象中是恐怖而可怕的,隐形咒消失后独脚侏儒恐惧地逃走成为了可笑的小丑形象,这说明了外貌和自我并不具有一致性,但人们往往会被外貌蒙蔽;变成了龙的表弟,早前连人贩子都不愿意出价,现在反而得到了认识自我、获得勇气和正义心的机会,这说明了外形和自我有时候会相互制约。
以上都告诉人,不能透过现象看真实的是不智的。
【宗教情结】这部电影依然延续这很深刻而明显的宗教情结。
电影中最突出的、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绿烟。
绿烟盈盈扰扰,无孔不入,不能以武力敌之又无法摆脱。
象征的就是来源自人类本性的黑暗面。
不能打压之,却无时无刻不在与之对抗。
绿烟出现在人类祭奠时,绿烟像魔手一样张开,带着数船无辜人一同消失在海面上。
后来出现在露西烧掉要魅惑她变成苏珊抛弃自己的魔咒书时,魔咒书页在火焰中被毁灭,隐藏在书页的绿烟便显现了,在地上蔓延,蔓延至卡斯宾王子和爱德蒙的吊床边,绿烟吸收了二人内心的恐惧而强大,幻化成了有形的烟雾,催生了二人的恶梦。
爱德蒙看见了以糖果和力量诱惑他背叛亲人的冰雪女王,卡斯宾王子看到了表示对他失望的父亲。
此时绿烟是人们心里恐惧的物化象征。
再后来,绿烟出现在最终的关卡,爱德蒙在与魔龙搏斗时,绿烟再次化成冰雪女王,对爱德蒙说:“你想证明什么?
跟我来吧,我会给你力量。
我能让你成为我的国王”,此时,绿烟是人们黑暗的欲望,爱德蒙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大人,一直想争取他人的认同,绿烟则是诱惑的象征,诱惑人们通过邪恶的方式实现自己内心黑暗的欲望。
另一证明是绿烟出现在造成卡斯宾和爱德蒙第一次决裂的黄金湖底。
浸入黄金湖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金子,爱德蒙希望拥有财富,因为此时他以为财富就是力量,通过拥有力量他就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他自我的身份和自我认同就能的得到统一。
而卡斯宾觉得不可以,有分歧的他们开始敌对,爱德蒙说出:“我不是你的附属品”,在这里两人之间的潜在矛盾——关于强者和力量的争夺,达到了高潮。
绿烟就是人们心底的恶,能诱发人们做出恶劣的事情,蒙蔽人的双眼,让人们只看到自己的欲望。
另一方面,绿烟不仅是代表了基督教中对原罪的定义概念,同时还有基督教中对原罪的形象特征——使亚当食下苹果的蛇和夏娃。
绿烟每次出现就伴随着女人轻柔的、魅惑、温软的窃窃私语,一如蛇的谗言和女人的诱惑。
电影中另外一个有明显宗教情结的设定是十字架和桌上的剑。
当爱德蒙露西一行人跟随着蓝星来到最终的洞穴时,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出现了。
这个设定说明他们一行人将在这个地方,如同耶稣,得到赎罪的机会或最终的复生(自我和身份达到统一,就是精神上的重生)。
最后当爱德蒙把剑插入魔龙、卡斯宾不在困扰在父亲的阴影里、爱德蒙的表弟勇敢地献身救人等,各人都得到了再生,解除了邪恶的统治,救回了无辜的人们。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设定是阿斯兰,这个这纳尼亚世界里有这上帝地位的形象。
他出现在人们对自我产生疑惑的时候,当露西陷入了变成苏珊却不能把身份和自我统一起来的惊慌中时,阿斯兰出现了,告诉她应该喜欢她自己;他出现在正义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当爱德蒙的表弟因为贪婪变成了一条龙而又为救人受伤奄奄一息时,他一声吼让可怜的孩子变回了人形。
他还出现在人们得到救赎、宣布幸福来临之时,他给了众人选择的机会——留在纳尼亚,还是去他的国度。
他在人们需要他是给予无限的精神支持,在众人决定攻打最终关卡的时候,卡斯宾完成了战前鼓动时,人们高喊着“纳尼亚!
阿斯兰!
”战斗。
电影中,阿斯兰就是上帝的化身,他指点迷津,给人们希望和精神支持,给予赎罪机会和洗涤人心。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多留恋,最终我们还要回到家中,那里有我们的亲人,那里才是最终的归宿。
纳尼亚传奇3,是个不折不扣的励志电影,欲望是个扰乱人心境的东西,容貌、金钱、权利、地位诱人迷失。
只有敢于正视自己,摒弃欲望,才能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很实话说,比起哈里波特系列,我更喜欢看纳尼亚传奇系列。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看让我的心灵有收获的电影,而不是被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特技效果震撼后,仅仅让眼睛有收获的电影。
对于我而言,每一部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格言警句,这也是纳尼亚传奇最不缺乏的,例如:“You are nothing if you don’t believe”这句话是那只小老鼠Reepicheep出场白。
我第一反应就是掏出我包里的纸记下了这句话——如果没有信心,我真的什么都不是。
“Defeat the darkness outside? Defeat the darkness inside first!”这句话是魔法师的临别赠言。
是的,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很容易,但是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自己——击败有形的大海蛇很容易,击败无形的烟雾很难,而最难击败的对手是自己内心的欲望,无论是Lucy对美貌的欲望,Edmond和Caspian对权力的欲望,Eustace对金钱的欲望,还是那七个勋爵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敌人。
“Extraordinary people have extraordinary mission…I will stay with you”那个令人讨厌的小男孩,其实可以想象成我们身边每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他只会抱怨,谁相信他会是Extraordinary people?
但是,Reepicheep在别人都唾弃他的时候训练他,在他因为贪心被诅咒成龙的时候帮助他,在他流泪的时候说”I will stay with you”,在他面对困难害怕的时候鼓励他,我们谁能做到?
“When you choose to become others, you will lose yourself.”这句话我印象最深刻,是Lucy在正视自己之后,对仰慕她的小妹妹说的一句话。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且重要的,对这一点的信仰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能活下去的核心。
“I focus too much on what I lost, not what I have.”这句话是凯斯宾王子在最后的时候说的——也是我经常回头会发现的东西。
当然,每年写总结的最好的地方也在于这里,这是个感恩的好时机。
(以下部分为剧透)《纳尼亚传奇3》中已经成年的苏珊和彼得没有再被召回纳尼亚,而即将年满18岁的埃德蒙和露西也被阿斯兰告知是有生之年最后一次来到纳尼亚,再之后几部系列的主角变成了他们尚未成年的表弟尤斯塔。
正如《圣经》中耶稣多次表示:你们若不回转像孩子的样式,断不可进神的国。
纳尼亚是一个孩子专属的世界,唯有纯净的童心能够获得简单的快乐。
除了愉悦儿童,《纳尼亚传奇》还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宣扬福音。
许多中国观众并不了解,C.S. 刘易斯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写了不少基督教福音作品,其中最著名就是这套《纳尼亚传奇》。
刘易斯写《纳尼亚传奇》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奇幻故事,来传扬基督精神,帮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理解《圣经》要义。
刘易斯坦言,狮王阿斯兰就是耶稣的象征,而白女王代表撒旦,露西四兄妹代表亚当夏娃的后代:人类。
《纳尼亚传奇1》中阿斯兰为拯救出卖兄妹的埃德蒙牺牲,然后复活,其实就是象征耶稣为人类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复活升天,成为人类救主。
《纳尼亚传奇3》则传达着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患难和试探中成长。
基督教所谓试探就是魔鬼撒旦的诱惑,而撒旦会针对各人的欲望设下不同陷阱。
如,露西遭遇了美貌的诱惑,企图用魔法书获取姐姐的容貌;埃德蒙则遭遇了权利的诱惑,与凯斯宾王子争当老大;新出场的小表弟尤斯塔则被金钱诱惑,被诅咒变成火龙。
然而,一切患难都暗藏着神的美意。
黎明踏浪者号上的所有成员,在磨难中学会了信心、盼望、爱、忍耐、勇敢、悔改等重要品质,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着自己的蜕变。
改变最大的当属尤斯塔,他从一个自私的讨厌鬼变成了英勇献身的战士。
片尾,阿斯兰告诉孩子们,他们之所以被带到纳尼亚,是为了他们能在自己的世界更好地了解他。
http://simonhuanghe.blog.163.com/blog/static/75762392011013375752/
2001年,买了全套的纳尼亚王国传奇,虽然也看哈利波特,却固执地觉得伴我长大的是这七本不厚的册子。
七本书,整齐的排在一旁书架上。
书的背面有醒目的字:“就是好看,就是给你想象力;在讲英语的国家,每个孩子都熟悉这部书。
”纳尼亚在中国自然没有哈利传的那么开,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中国孩子不知道哈利波特了。
或者就是因为没有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才可以把纳尼亚从制作到剧情,甚至夸大狮子什么的都贬低得体无完肤。
我起初看了影评,以为电影糟糕至极,完全不能入眼,自己细细看了以后觉得也并非那么差。
尽管很多删改让我很遗憾,但是前半部分闲散的节奏我倒是很喜欢。
原书中一行人其实是在纳尼亚渐入佳境,一片太平,凯斯宾为了完成当初的许诺去找父王朋友的,雷佩契普(老鼠将军)是为了树精的寓言而去找极东方的。
说白了,一场愉快的探险。
连船都是漂亮秀气型的。
每一环基本上也很欢乐,特别是隐形笨蛋瓜那一段,可惜电影删改了,凯斯宾遇到未来老婆那一段,下凡的星星其实是那姑娘她爹,那一段也是有意境的,电影又改了……好吧,不知不觉对电影也吐槽了,有些情节改的太无厘头,按辈分凯斯宾跟苏珊差远了去了,还整段不伦不类的……= =埃德蒙早把白巫婆给的阴影甩了,电影里还扯……凯斯宾孤独岛那段基本没体现他的机智嘛…包括最后的铺垫,那时候尤斯塔斯还没跟吉尔关系那么好来着……导演,编剧,求给力!
没喷嚏不断,背脊发凉吗?
闲适的风光总体令我满意,制作方硬想把片子更“商业”这点让我很不满意。
很多人觉得剧情不紧凑,不过魔幻电影一定得紧凑?
本来就不是那么紧张的故事嘛……信仰,人的改变,人的欲望,人的舍求……一直很感激,在成长中有过这样一套书淡淡地传递给我一些理念。
虽然不是动作大片,虽然不是悬疑片,虽然爱情戏也不多,更没三角四角乱伦恋,但如书评所说“每本书都不长,但是,信息量大的惊人,非常有趣。
”“小孩子看到奇怪又生动的故事,大孩子从冒险经历中破译传奇和神话的秘密。
”不是看制作也不是看演员长得咋样,看到阿斯兰,我也就欢呼雀跃心满意足了,每个人物,就像老朋友那样熟悉,所以才会啰嗦这么多去维护。
这其实不是童话,诸多现实的东西在每本书里都有着体现。
浮华的东西看多了,静下来看看这部传奇,也不错啊。
给点宽容吧。
我在香港看的是周五的五点半场。
全院只有三四十个人,青少年占了很多。
相信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是带着看童话、科幻片的心态而来的。
如果没有比较深的基督教背景,很难看出剧(或者是原著)中一些情节和对话的寓意。
在《狮王、女巫和魔衣橱》里,狮子阿斯兰是牺牲的基督是最明显不过的。
不认识基督教的人很难明白。
在《凯斯宾王子》里的信心。
以及这一集里关于人内心的各种引诱:财富、权力、外表。
书的作者是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当然他在很多情节与对话里都带有基督教信仰。
信仰有多深就看得出有多深。
结尾时阿斯兰说:在你的世界里我有另一个名字。
那就是基督教的神。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原著有七本。
现在拍了三本。
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其他四本都拍成电影。
我很期待 The Last Battle 。
黎明踏浪号的确不是纳尼亚传奇中最出彩的一部,相比于前两部也没特别的超越,反而在特技和故事诉述上不如前两部,节奏不够紧凑,情节也有些拖沓,在奇幻冒险题材的电影中,这一部,只能说水准很一般。
可是,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样,不管哈利系列拍的如何商业化,故事诉述如何的拙劣,每一部哈利电影还是会吸引大批的观众到影院去看,而纳尼亚传奇也是如此。
相比于哈利波特系列,我个人更喜欢纳尼亚系列,哈利电影故事局限在一个学校,而纳尼亚传奇式一个国度,一个冒险的国度,探索的国度,在这里,你能更加畅快的感到探险,流浪,体验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的快感,而这些,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所以,就故事,或者说书而言,我想,伴随着纳尼亚系列长大的孩子更赋幻想的。
最后,还是希望纳尼亚以后的系列会越拍越好,毕竟,这个系列承载了太多跟随他长大孩子的梦,那些孩子通过原版的书籍,通过电影来寻找一个自己的纳尼亚国度.....
踏浪而来——献给最爱的《纳尼亚传奇》坐上一艘通向未知的大船在梦想里揣测那遗失的一角是天堂或尽头挥舞着长剑的勇敢,一时间我忘记我是谁是国王或勇士满天雪花掩埋了魔法书的页脚使命让我晕眩,在这里是前进或后退内心的澎湃如海啸般卷起的黑暗在黎明到来之前感叹是劫难或挑战绿雾将弥漫眼前的大山背后是一团火焰是攀登或等待利剑高耸入云端折射出漂亮的断线穿破最神秘的语气说出古老的誓言踏浪而来的我们又回到从前等待新一轮征程的开启呼唤又一次冒险的航线是你或我风口或浪尖海浪过后一切都归于平静2011.4.3
帅帅的凯斯宾
sucked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不过当中 那个帅帅王子怎么都想不出是谁!!要温习第二部嘛??
为毛我觉得这部比前两部都拍得好?
两星给我的王子!又是海外观影原声无字幕!
我心中不老的童话
比第二部好很多
表弟好丑,怪物好恶心,电影院里看看效果罢了,少了点起伏
毕竟是我们永远去不了的纳尼亚 一个让我神游的国度
故事依旧简单,特技依旧无敌,哥看的只是特技。
果然喷火龙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宠物呀。
类型化,戴脸谱,桥段老,仿佛每个剧的升华点就在于直面内心的黑暗,哈七也用这个桥段。
是我已经不再年轻,还是这种不负责任圈钱片真的很过分?
老鼠最V5
蛇妖很难看,花瓣还很好看。总体偏低龄化
原著的作者是不是yy得有点过了,一水主角动不动就是国王王后陛下的。还是爱哈波那种精英暗黑气质。
那小演员丑的很可爱啊~
没见过这么俊的狮子
垃圾
就是一儿童片,特效也不是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