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帕的片子看的不多,但每部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从“闻香识女人”中的瞎眼退伍老兵,再到“教父”中的黑帮老大,现在的“88分钟”的精神分析师,每个角色都那么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我本不喜欢这种悬疑剧情片的,之所以看是因为主角是小帕。
看完之后,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法律虽说要公正,可实际做起却是非常难的。
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罪犯有罪,让公众信服,也让罪犯无话可说,惩罚罪犯,让受害者得到心灵的慰藉。
而实际情况,很多案件没有那么充足的证据,这时伸张正义就需要像小帕那样的人物,用自己的知识做出判断,个人的判断有时也可能会有失误.....小帕的演技确实不错,真的。
他把人物出演的有血有肉,他是个英雄,但不是个超级英雄,他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但他可以很快加以改正做出新的判断,慢慢的缩小怀疑的范围,一步一步的找到凶手。
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妹妹而自责,这是他内心深处永远的痛,但对手一次来恐吓他的时候,他惊慌恐惧过,但很快又镇定下来,他明白此刻的焦虑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自己能够帮助自己。
他的表演感觉都很到位,虽说现实中可能没有这么厉害的角色,但过于现实的东西又有谁喜欢去花时间看呢?
正是这种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剧情才是大家所喜爱的。
最后的杀手,我想不明白,在课堂上仅有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那个杀手是个挺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人会被一个罪犯所利用,我想不明白。
再说了,一个连环杀人犯,为什么要等到十年以后才判处死刑,像这种罪大恶极之人,应该斩立决,犹犹豫豫只能再生祸端,这种法律我实在不明白其存在的道理。
杀过这么多人的人,难道想让他后悔、自责甚至悔改么,即使真的悔改了,这又怎么能抵过他所犯的罪行呢?
早杀早好呀!!!
总的来说,不错的电影,继续支持你小帕。
要没有pacino谁会看这部啊剧情简直无聊的让我打哈欠,根本就不惊竦嘛,杀人手法简直是小儿科到最后也没说明白为什么那个傻瓜律师要为那个杀人犯服务而且很弱智一开始她被攻击的时候我就跟我女朋友说是她了明摆着的"最不可能的人那是凶手"老套路,没意思整个电影拖拖拉拉pacino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跟学生说自己妹妹故事时显得好做作只有最后一刻说总结陈词的时候比较有精神其他时间简直就是..........委靡不振何时才有盗火线这样的力作啊
一个心理学医师被设局陷害,设局者是他的一个学生,指使者是他指控送入监狱的一个囚犯。。。
本片想表达什么,完全看不懂。
整体感觉是,设局者构造出一些完美陷害局面,观众在想设局者为何方神圣时,蹦出个人,说她是。。。
观众无语。
一句话点评:后宫系的电影,肯定还会被女权主义者嗤之以鼻。
尽管影片中并不只有阿尔·帕西诺一位明星,但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独角戏。
所有的时间都因为他,男人女人都围着他,好在不是他自己拍摄的影片,不然这样的安排多少有些自恋的倾向。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预告片其实是影片杀手,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完正片之后,都会大呼上当,因为预告片往往比正片更具煽动性,更具观赏性,更吸引人。
多年前有人在电影空间限制上做文章,拍摄一个《狙击电话亭》的悬疑电影,主人公基本上是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电话亭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剧情。
而本片则是在时间上玩游戏,88分钟,与几乎电影同步的时间里,将几条线索盘根错节的纽在一起,设置了一些列剧情。
FBI的心理专家不但被威胁命不久矣,还和连环谋杀案纠缠不清,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嫌疑犯,弄得人人自危。
当然,身处险境的他还是最终洗脱了冤情,并能够将坏人绳之以法。
和福尔摩斯、波罗等人确立的抽丝剥茧的办案方法有所不同,如今大多数美国的悬疑片都在情节设置上下功夫,似乎有一种压迫胸腔的窒息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很成功。
个人感觉,无论是当今的美国电影和美国电视剧都是直接把“谁”作为所表现的焦点。
一件案子发生了,只要知道是谁,其他的就都省略了。
从中国观众熟悉的《The Fugitive 亡命天涯》中的理查德·金波,到《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中的克拉雷斯,都是在找一个凶手是谁的问题。
大多数原本探案片中离奇的死亡,被死亡的离奇所替代。
像日本热衷于的那种密室杀人,然后分析密室的可能性,几乎不是很主流。
更多是人死了,谁干的?而不问“怎么干的?”。
所谓对于案情的分析,也是基于建立案子与不明凶手的联系。
我们曾无数次的看过这样的场景:原以为一切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总有那后知后觉者,在细节上发现了蛛丝马迹,能够将一个视线之外的身边人和案子建立联系,此时真凶就按耐不住地动手准备灭口了。
结局要么是冲动过头自掘坟墓,要么是不善言辞自露马脚。
几乎没有人向柯南一样问,“不在场证明”,然后毕其功于一役的努力破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本片就是“凶手是谁?”的典型。
我们在片中看到很多关于时间的精确把握:时间倒数,恰到好处的电话,幕后黑手对“猎物”的及时掌握。
这一切被导演用来吊我们胃口的种种手段,无不证明着“黑手”的精明和智慧,也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整个影片的神秘气氛和紧迫感。
被一个上帝以外的人,以明显的手段操纵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死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这种紧迫感就愈加强烈。
然而导演却并不能解释这种“操控”的形成和可能。
所以笔者看本片就明显感觉到有虎头蛇尾的遗憾。
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对罪犯如何在没有打电话的情况下和主人公在电话进行直接交流作出解释,没有对大家都在慌忙离开教室的时候,是如何留下威胁性文字作出解释。
而真凶早在一开始就漏出了马脚,第一被害人被暴料之后,只是说爆出了名字,却没有对作案的细节作描写,但是凶手却在对话中问道“是氟烷吗?是杀黛尔的凶手是吗?”之类的话,对作案细节很了解。
可是并没有直接的构成主人公的怀疑。
似乎在老美看来,不管怎样做的,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唯独是“谁做的”这个问题,却很不好回答。
一个人的DNA留在现场可以有好多种解释,即使血就留在凶器上,也可能与案子完全没关系。
因此现场的证据只是建立嫌疑人和案子的关系,最终判定有罪是因为这种关系确切的表明了犯罪的事实。
所以取证、检控、判罪和量刑都是分期分批分人来完成的。
宣布有罪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几乎是客观的,只有判罪和量刑是主观的。
当陪审团被说服,无论真相如何,都已经无济于事。
所以有时候看上去很讽刺,所谓“证据”首先是能成为“证据”本身,其次需要有说服力的解释。
辛普森案就停在了第一个门槛上,一个能确定他有罪的“物证”被不合法的方式“取证”,因此不具备“证据”的要求,因此不能作为“证据”指正。
而电影中大多数直接跳过了第一个门槛,因为似乎所有的罪犯都不满足于自己的替罪羔羊被抓,一旦发现自己和案子有联系,马上就坐不住了,再次行凶。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罪案题材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反而不如一些法庭戏来的巧妙。
毕竟经典探案情节和巧妙杀人设计已经不多了,能用的都用过了,没用过的害怕用了被人学,探案片难拍啊。
好吧,其实本来看了海报后是以为帅气大叔拿着手枪去干掉各种坏人,最后把敌人的窝整个端掉的,所以我没去看,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片子太平淡了后来又见到了他,加上模模糊糊的海报里大叔好像挺帅气的,果断观看,结果还是失望的...前面的部分很难说好不好,但电影确实是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只是好像一直到后面你都无法进行任何推理,只能看着主角东奔西跑,然后就到莫名其妙的结局了,虽然那沧桑的背影挺酷,还是无法阻挡我对结局安排的鄙视至于海报里的枪是骗人的,他就开过几次吓吓人
这是个好故事,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正义和真相的区别是什么?
明知凶手就是身边某个人,就是线索一团糟,看着谁都没长凶手脸,但怎么一做事全是凶手风格呢。
悬疑片总是喜欢拉出一条条支链或者一个个配角来扰乱视线蛊惑观众,此片也不例外。
而形形色色的无罪却有嫌疑的人,也总是摆出一副我也可能是凶手的架势,直叫人想狠狠扁他们一顿,你赶紧自个儿洗脱嫌疑能死啊?
非要老帕和我们一块想破脑袋想你们的木鱼脑瓜里头在转些什么古怪念头。
不过老帕这老头子身边真是围满了美女啊,要说这些女人还真是愁人,一个拿他的最高机密文件开玩笑,一个是狂吃醋,还有各种轻而易举被凶手搞定杀害的,最蠢的当属被在押犯迷惑心甘情愿杀人诽谤的,真叫一个问题多,一旦出事一列嫌疑名单全在上面。
还有某人吃醋的前男友,居然为了女人的单相思要杀她相好,你说是不是蠢到家了。
当然不能不提打破沙锅问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同学,总在不该出现的时候不该出现的地点两眼圆瞪如斗鸡状额头放光如捡着啥宝贝一般对老帕进行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真相的发现者,我就纳闷了这孩子是不是打了鸡血啦。
悬疑电影是很容易出差错纰漏的。
譬如凶手口口声声老帕还有88分钟可活,可丫倒好,时间还没到,又是拿摩托撞又是用枪打还搞汽车炸弹,这不蒙人呢吗?
言而无信简直小人,要我是老帕早在电话里破口大骂了。
另外最后凶手让老帕去办公室,结果一进去发现破砂锅同学在那乱翻,凶手在想啥呢?
让他跑来跑去耍呢?
导演非要让破砂锅同学在出现回好凑够时间么?
最后在大楼上两人对峙,这个本身就有点搞笑,一栋大楼怎么给他清空到一个人没有好让凶手有足够时间把两个女人带过去并且打成半残或者更高难度的顺序颠倒,而且还在楼顶装好滑轮还将两人捆的捆好吊的吊好,并且没被人发现,这女人是职业杀手兼职安装工不是什么司法学生吧?
高智商罪犯无所不能操纵一切是个屡试不爽的套路了,从随时随地都给你写上字吓唬人,到声音处理,到监听你电话得知你在调查通话者,到突然截断电话接上自己线路,到能击碎汽车钢化玻璃的重物,还有手枪,汽车炸弹,我想这一整套设备怎么也能堆满一桌子吧。
可我们潇洒的凶手一身黑色紧身皮衣打扮,来去如风,随时通话,并且时刻跟踪监视你,难道他有个机器猫的口袋?
这类型电影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上述高智商罪犯前期无所不能最后犯傻啰啰嗦嗦功亏一篑,而好人前期被玩的云里雾里晕头转向,后面灵光那么一现绝地反击牛逼一把。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给对手任何机会任何喘息之机,最最重要的是:绝不罗嗦。
前面已经言而无信那么多次,何必最后再装一下呢,梆一枪放倒,老娘就是失言耍你了怎么滴吧,你咬我啊?
还费什么劲冒着被群众发现的危险搞这么大工程就为了缴他手枪录个假供词,你说是不是高智商掩盖下的低智商吧?
咳咳,批了这么久,但总归这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特别冲帕叔难得的胡子造型及非老大角色也得看看。
Ps最后说句可能会导致泄露剧情的话,不想看的同学请跳过最后一句话。
那就是苦肉计用烂了会很明显,此地无银三百两。
I'm totally confused by its plot. Don't know whether I am a bad audience or it is a trash movie.
悬疑气氛尚可,但剧情漏洞太多,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把故事讲圆满。
Al Pacino演此片时都67了,还满大街的跑,小跑上楼,体力真是好得不得了。
演技么,几个女配角长的都不错,而且看起来都差不多,现在我相信老外看中国人都是一个样子的说法了。
两个最大的反角演技反而是最差的,尤其是Leelee Sobieski,天生一副恶人相啊。
拍电影就像谈恋爱,单相思注定是悲剧。
一如本片,坏剧本,好演员,没辙。
两星
秉承着一贯“费脑子伤感情”的选片标准,今天的电影时间看了这部2007年的《88分钟》(也译作:死亡倒数88分钟)片子很讨巧的,掐头去尾核心情节刚好是88分钟。
情节也算紧张,你基本没有太多时间去走神,毕竟在一个死亡倒数的情境下,我们谁也没空去思考人生,对吧?
很多人说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男主角,男主角是意大利人,叫阿尔帕西诺,演过《教父》。
还好我看过的外国片不多,就算看得多也记不住那些看起来都差不多样子的演员(别啐我,我是真记不住),所以我就可以不带着对演员的个人情感说点公道话。
片子还可以,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多的BUG。
童年阴影(也不算童年,就青年吧)、偏执杀人狂、狂热崇拜、心理变态……其实这也都是跟心理学有关的电影用烂了的桥段,不过,我是真心喜欢那些看起来很有style的杀人犯(比如《沉默的羔羊》),我也很喜欢那些精心设计过的甚至带有仪式感的谋杀案(对不起,内心的小邪恶总会时不时蹦出来),同时也很喜欢玩儿玩儿心理战。
不可否认,这个片子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元素。
可是,故事太简单了,还是那句话,这样的片子我看得挺多的,基本上看开头就猜结局了。
所以看后更多的感受是精神紧张而不是耗费脑力,加上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也就更谈不上伤感情了。
其实我给这故事设计的情节更可怕一些,我基本上给他设计成一个班的学生算计老师的故事了,再加上点人格分裂神马的,事实证明,我想太多了。
不过我倒真是从那个女学生一出场就怀疑她了,要不怎么说没悬念呢。
说实话,我挺怕这种有老师有学生的故事的。
可能和自己本身的职业有关,面对自己的职业被越来越被外界妖魔化,而自己的职业生存状态又越来越糟糕的局面,很多时候就是会过于敏感和被害妄想。
记得当初看《告白》的时候就是这样,抓狂的不行了。
说到底,那个女学生的杀人动机真的好奇葩,她起先是杀人犯的辩护律师,在和犯人的接触中,崇拜甚至迷恋那个杀人犯,于是用相同的方式杀人以求让杀人犯免于死刑。
N年以前有部香港的恐怖片叫《魔镜》,其中有个情节就是一个律师为了胜诉,假扮杀人犯用相同的手法杀人,以求让被告脱罪,不过最后也遭了报应,感觉有点像。
另外,这个片子有点地方挺奇怪的,这里面的女人都是很无敌的,各种美,各种风骚,各种智商,倒显得这个男主角不怎么强大了。
说了半天八卦了,说点深刻的吧,我很喜欢他们一开始在课堂上探讨的那个话题“自由意志”,包括最后男主角和女学生对决的时候也正在强调自由意志。
在课堂上,男主角向他的学生们问道,“在法律上,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自由意志”。
这个词对我的触动挺大的,最近看的这些电影经常会让我对心理医生、心理病患产生很多很纠结的想法,听到这个词之后我倒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比如一个杀人犯心理变态扭曲,行为疯狂残忍,但是只要他有自由意志,他不是生理上的疾病,他就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别什么都拿心理病说事儿,就算分裂了21个人格,杀人该偿命也得偿命!
不过最后,我得吐槽一下推荐这个片子的人了。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电影推荐,当时的归类是“最费脑力的电影”,同一分组下还有《盗梦空间》《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等神级电影,这片子虽说不难看,也有值得思考的东西,但是和以上几部并列实在是有点牵强。
当个普通的娱乐片看看就好,基本不惊悚,基本无悬疑,杀人手法略显血腥但也绝对在一般等级的承受范围内,至于“费脑力”,实在是谈不上呀谈不上
在剧情上其实没有很出彩的地方,熟悉套路很早就可以发现答案,“88分钟后死亡”,这种设定,紧张感抓到了,基本上在观感上就及格了。
有一个喜欢的地方,就是影片没有急于进入类似题材追和逃的刺激阶段,而是给出足够多的铺垫,先是隐而不发,暗中怀疑,试探,随着时间临近,节奏也加快。
全篇那位医科教授保持了他的理智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只在两处流露出自己的崩溃。
一次是向助手坦白妹妹遇害的往事,因为过于内疚而呜咽,即使如此也是恰到好处的一声哭腔。
其次就是结尾战胜反派,通话结束愤怒的扔掉电话,很解气。
故事一路跟随男主的猜疑不断的锁定、排除,故事时间和真实时间基本重合,让角色追查和逃亡的过程可以充分展现,给了影帝足够的表现空间,帕西诺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后期作品为数不多的张力。
紧张刺激,疑影重重!不可错过!男主角的表演真是赞!
湊巧了這部在電腦上呆了一年現在才看..我覺得最後在女律師死了之後主凶還應該有個備選方案,沒弄清楚的是這個連環殺手和殺他妹妹的兇手有沒有關係
2008年冬在電影院看過的片子。印象模糊,不過好像還不錯。
有点缓慢!!!!拍的很奇怪!!
帕西诺为什么要去演一部这么烂的片子
好乱
结构混乱,充斥大量的无用信息,阿尔帕西诺双眼无神,评论也不给力啊
奔跑的老AI在拼搏
恩,刚在电影频道看的= =这类片子我还真是。。。看起来比较费劲=- =因为各种揪心
真是烂的可以
推荐加入虎头蛇尾片单
电影版《犯罪心理》。
AlPacino 的表演中规中矩,编剧有点不靠谱,硬凑的88分钟,其实这个好好拍,20分钟就够了。
最终的结尾有些失望,似乎不如前戏烘托的好效果。
电影节奏紧凑每个环节都不想错过,只是到了结尾真相大白,总觉得就算是新人就算本身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作为一个律师这么容易被一个变态杀人狂洗脑也是够蠢的!最大的亮点可能还是老戏骨阿尔帕西诺。★★★☆
好拖沓
受不鸟啊受不鸟。。
如果不是他演的就是负星,帕西诺+精神分析师+连环杀人犯,本该是部好看的电影的。此类电影最关键的就是节奏,偏偏此片最烂的就是这个(当然除了帕西诺外其他的也没一个好的),再怎么努力滴邪乎热闹也挡不住导演水准烂啊......
老头子真拼命啊
虽称不上惊悚但也能自圆其说 怎么就被金酸梅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