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哈迪·默哈黑
主演:亚多哈·沙马尼,梅沙·法玛德,法特米·巴哈德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15
简介:阿亚兹,一位七十岁的孤独老人,厌倦了他的人生。他不断地寻找死去的方式。多年前在一场婚礼的归途中,他驾驶的小巴士掉进了山谷中,乘客们——都是他的家人——在那场事故中丧生。 而今,阿亚兹与他孙子易卜拉欣——整个家庭唯一的幸存者——以及磁带上他妻子的声音生活在一起。活着,让他感到憎恶。详细 >
画面很美 其他都欣赏无能
201604210的长镜头让人想起阿巴斯~
重感冒缩沙发上看的,也太棒了吧!回忆起了刚刚喜欢上看电影的日子。
没看懂…
一部在网络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资料的影片,但是绝对是这次釜山电影节新潮流大奖的最大黑马。关注死亡的伊朗影片,记录一个心中有强烈罪责意识的男人怎样的寻死,最后他死了,人们为他下葬,哀歌唱给活人听,巨大的悲伤在地上不断蔓延,从屏幕的那边,直到屏幕的这边。
既然死的那么辛苦,为啥剧情都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说斯蒂芬布塞的弥留之春让我看到对于死亡完全不同的角度,那这部电影对生死这个大议题有这更深刻的展现,生者的尊严问题,导演化技法于无形,纯粹到极致。
如果看到什么,两个字,愚昧。
摄影很美,但剧情欣赏不来,导演看起来不老为什么会拍那么沉重的话题。
极美的构图/漫长痛苦的求死过程被细小的美好事物萌生求生欲
相比前天来自发达国家无病呻吟地探讨死亡的话痨电影,长生不死带来的多种观感上的死亡令人惊叹。生与死,生命的卑微与不朽交织在一起难分你我。他向着死来;他们向着生去。
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画面好美好美哦,狗狗好可爱,马好帅,老爷爷流泪让人心疼。
对濒死求生的绝症电影题材,早已经麻木疲劳了。这部伊朗片居然倒着来过,一心求死的长者,作得一身好本领。痛苦不堪的孙子,几近崩溃。中间也有驱魔大法的黑色幽默,极简风格的摄影,没有任何新手的生涩。在痛苦呜咽和轻声哼唱之间,电影似乎找到了生与死的平衡。它一直在说死,但其实讲的都是生啊。
视听语言
生命这盘樱桃,半盘已经腐烂。你若问我樱桃的滋味——‘每一个人,孤立在大地上,裸露在阳光下,瞬息间即黑夜’
主题足够存在主义了,求死而不得
拍一大家人一路跪拜至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单调重复却更震撼,观众不时唏嘘。有纪实的一面,如非职业演员、纪录片风格,展现藏民生活样貌与淳朴民风
极简的画面,几乎消失的台词,由生入死,由死到生
几乎全程都是张着嘴看完的,固定镜头极简的影像让观众体会到了病患的疼痛和折磨,甚至有些段落不忍直视。在那么偏僻落后的山村,老人的求死和长生都是对生命力的展示,虽然猎奇和戏虐,但他又带给人希望。北电标放注目单元。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画面很美 其他都欣赏无能
201604210的长镜头让人想起阿巴斯~
重感冒缩沙发上看的,也太棒了吧!回忆起了刚刚喜欢上看电影的日子。
没看懂…
一部在网络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资料的影片,但是绝对是这次釜山电影节新潮流大奖的最大黑马。关注死亡的伊朗影片,记录一个心中有强烈罪责意识的男人怎样的寻死,最后他死了,人们为他下葬,哀歌唱给活人听,巨大的悲伤在地上不断蔓延,从屏幕的那边,直到屏幕的这边。
既然死的那么辛苦,为啥剧情都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说斯蒂芬布塞的弥留之春让我看到对于死亡完全不同的角度,那这部电影对生死这个大议题有这更深刻的展现,生者的尊严问题,导演化技法于无形,纯粹到极致。
如果看到什么,两个字,愚昧。
摄影很美,但剧情欣赏不来,导演看起来不老为什么会拍那么沉重的话题。
极美的构图/漫长痛苦的求死过程被细小的美好事物萌生求生欲
相比前天来自发达国家无病呻吟地探讨死亡的话痨电影,长生不死带来的多种观感上的死亡令人惊叹。生与死,生命的卑微与不朽交织在一起难分你我。他向着死来;他们向着生去。
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画面好美好美哦,狗狗好可爱,马好帅,老爷爷流泪让人心疼。
对濒死求生的绝症电影题材,早已经麻木疲劳了。这部伊朗片居然倒着来过,一心求死的长者,作得一身好本领。痛苦不堪的孙子,几近崩溃。中间也有驱魔大法的黑色幽默,极简风格的摄影,没有任何新手的生涩。在痛苦呜咽和轻声哼唱之间,电影似乎找到了生与死的平衡。它一直在说死,但其实讲的都是生啊。
视听语言
生命这盘樱桃,半盘已经腐烂。你若问我樱桃的滋味——‘每一个人,孤立在大地上,裸露在阳光下,瞬息间即黑夜’
主题足够存在主义了,求死而不得
拍一大家人一路跪拜至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单调重复却更震撼,观众不时唏嘘。有纪实的一面,如非职业演员、纪录片风格,展现藏民生活样貌与淳朴民风
极简的画面,几乎消失的台词,由生入死,由死到生
几乎全程都是张着嘴看完的,固定镜头极简的影像让观众体会到了病患的疼痛和折磨,甚至有些段落不忍直视。在那么偏僻落后的山村,老人的求死和长生都是对生命力的展示,虽然猎奇和戏虐,但他又带给人希望。北电标放注目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