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剧透先说结论,期待了很久,但是远远不如第一部。
最大的问题是篇幅太短导致的逻辑不自洽,戏剧冲突空间太小,不够完全展开,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是像是看了一个叙事节奏严重过快的的关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严重中二病的白人女孩的纪录片。
(And of course,她的两个朋友是亚裔&黑人)但我依然推荐所有未成年,刚成年的,成年很久的人去看。
为什么?
我认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和艺术形式,本身的使命是复合的。
有的电影注重在自身,剧本严丝合缝,摄影特点鲜明,拍摄手法无懈可击,看完以后你会觉得oh my fking god, 太完美了,我感觉我漏掉了什么,我得再看一遍。
对这种电影来说,真正的乐趣不是在这观影的2个小时本身,而是后续产生的ripple effect,是在对电影内核的研究和引发的思考。
有的电影的重心则在提供“情绪价值”,最好的体验就是在你看电影的过程本身,可能看完以后你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想起这个电影。
本片,或者说近几年所有的皮克斯电影在逐渐向后者转变,放弃了些许电影主题在纵向上面探讨的深度,而是转向了广度的拓展。
就如同本片妄想在96分钟里面探讨“青春期”,“焦虑症”,“友情”,“接受自我”,“离别”,“拥抱所有情绪”以及还有我可能漏掉的某些主题。
连高考语文考试都要150分钟,96分钟的容量下,我正常水平发挥作文估计都没有开始写,更不要说要探究这么多问题了。
电影把这些事情一个一个列在你面前,但是很遗憾,他没有给出任何解决办法,只是突然一下,Riley 就跟自己完成了和解,就进入了冰球队,就跟朋友完成了告别。
那个明显是neta克劳德+萨菲罗斯的游戏角色,那个neta 朵拉里背包的挎包,还有neta牧魂人还是所罗门格兰迪(?
)的怪物后面也再也没有出现。
我倒是希望电影对待它抛出来的问题的处理如同这些角色一样不进行完全的交代,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你会好好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成长是没有答案的,大部分的成长都是充满了遗憾和留白,甚至是残酷和毁灭性的,谁都不能保证你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像玩具3的结局,正是对“成长是残酷而美好”的完美诠释。
跑题了,说了这么多缺点,现在要圆回我为什么推荐这个电影好像有难度。
但不喜欢一件事情需要很多理由,喜欢确只需要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大概率不是一模一样的事情,但我们都有过因为脑袋里纷乱的思绪无法入眠的夜晚,我们都有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我们都有一闪而过的“可怕”的念头,我们也会拼命的埋藏那些不愿触碰的回忆,为了融入我们也会把头发染红,吃自己不愿意吃的能量棒。
我希望那个时候有人告诉我,its okay,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千千万万的人经历过,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没有跟人能保证结局一定很好,但是你会扛过来的。
错误的决定可以修正,不成熟的想法可以改变,就像你染的那搓不属于自己的红发,总有一天你会强大到可以剪掉它。
P.S 请一定不要买4dx票,倒不是因为4dx本身有问题,是小孩子们喜欢4dx。
除了喷水,烟雾和摇晃,你还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近场环绕的全景白噪音
《头脑特工队2》观后感是:有人看电影,有人照镜子,有人照着镜子号啕大哭。
嗯,我就是那个大哭的。
现在每个人都会说:爱自己是最重要的;爱人不如爱己;你要爱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没有别人不重要自己爱自己最重要……诸如此类吧。
这些话多么正确,永远不出错,对谁说都能彰显出自己的领悟多么成熟,多么独立。
可是问问自己,直面自己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爱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
甚至,大多数人连爱自己的前提都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
不只是了解自己的美好、善良、聪明、勇敢、无私等等好的一面,还有自己的浅薄、愚蠢、幼稚、自私、阴暗等等不好的一面。
了解真正的自己,接受所有的好与不好,并且不在自己内心去批判它,不以世俗标准去衡量它,不为它们分好坏,真心接纳它们客观存在。
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更多的人,会在各种各样的时刻,讨厌自己吧。
——《头脑特工队2》延续了前作设定,但我们的主人公莱利迎来了13岁的teenage,于是头脑总部里多了几位更为复杂的情绪小伙伴:焦虑、嫉妒、尴尬、无聊。
焦虑一来就掌控全局,拔掉由快乐主导成长出的“我是一个好人”人格,将原本的几个“简单的”情绪驱逐出境。
然后一步步引导莱利全新的人格成长,以为是为她规划未来,人格却失控成为“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于是焦虑也失控了。
莱利即将崩溃。
当然最终被驱逐的情绪们都回来了,大家拯救了危机,快乐和焦虑也都明白了,它们无权决定莱利成为怎么样的人,无权筛选怎样的回忆成为有影响力的部分。
最终,莱利崭新的人格长大,她千姿百态,有自信的也有自卑的,有勇敢的也有怯懦的,有善良的也有阴暗的,她成为真正的她。
情绪们拥抱着她那棵五彩斑斓的人格树,说,“我们爱莱利的每一面”。
我在荧幕前暴风哭泣。
——渴望被爱的人啊,每一天都在期待,这世上有人能够无条件爱你,爱真正的完整的全部的你,永远无条件站在你身边,永远不会离开你。
然而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
唯有学会真正爱自己,才能明白——能够做到爱自己的每一面,永远爱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为什么哭呢。
因为我知道这是正确的答案。
我也知道,这有多难。
——ps:影院现在不准备3d眼镜,也不售卖,而是搞了个租赁机器,这算不算也不太合法啊?
看完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2》,不知为什么,脑海里面回荡的一直是《Trouble is a friend》这首歌,大概是因为我觉得里面说的Trouble真的和焦虑很像。
无处不在的焦虑Trouble he will fi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go oh ohNo matter if you are fast no matter if you are slow oh ohThe eye of the storm or the cry in the mourn, oh ohYou are fine for a while but you start to lose control焦虑,这大概是每个学心理咨询的人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
所有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流派基本上都认同,焦虑是心理病理的推动力;焦虑,以及意识与无意识为了应对焦虑发展出来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共同构成了心理疾病。
正如电影中焦焦对怕怕说的:你是针对那些有形的事物,而我是担心未来那些可能会发生的不确定性。
恐惧是害怕某些东西,而焦虑是对无物的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对无助的一种反应,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收到信号我们将要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们却没有办法对此做些什么。
因此罗洛梅说“焦虑会试图变成恐惧”,很多恐惧症和强迫症都来源于被置换的焦虑,在潜意识中试图将对不确定性和失控的焦虑转换为对具体事物如幽闭、肮脏、蜘蛛等等的恐惧,从而找到办法进行自我保护获得一定程度的掌控感,进而降低焦虑程度。
焦虑也是朋友So don't be alarmed if he takes you by the armI won't let him win, but I'm a sucker for his charmTrouble is a friend, yeah, trouble is a friend of mine乐乐说: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
此话不假。
去年我考研之前有点焦虑时,我的辅导员小哥哥就安慰我说适度的焦虑反而有利于考试的准备,就像影片结尾的时候,焦焦一直在焦虑于莱莎的西班牙语考试没准备好,但事实上他却是那个情绪里面最会说西班牙语的人。
正是因为焦虑的存在,它驱策我们努力工作,未雨绸缪,准备周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成就要感谢焦虑的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流派并不认为应该消除焦虑。
因为首先最原始的焦虑是无法消除的,它来源于对死亡、对自身化为无物、对不再有任何可能性的恐惧。
而也正是这种焦虑在时刻提醒我们,人于世上的时日与精力皆为有限,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愿望,得到所有的好处,因而我们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边选择一边舍弃,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这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的人生,这些珍贵而有限的辰光。
我很棒和我不够好是同一个故事的两面那些美好的、成功的经历中生出的“我很棒”,和那些负面的、挫败的体验中长出来的“我不够好”,这些信念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自我之中。
皮克斯在片尾加粗写着:让我们接纳并爱孩子的全部。
可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接纳并爱自己的全部。
我不够好,我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别人,我害怕自己会失败会衰老会没有人爱。
可是亲爱的不要自我批评,不要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装作愤世嫉俗不屑一顾,我承认自己的平凡渺小,承认自己感到焦虑恐惧,但在每个人命定的那一天还没到来之前,我仍然要拉着我的朋友焦焦一起,体验生命中每一天的可能性,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个自己。
文/梦里诗书皮克斯曾在《头脑特工队》中用一个足够新颖的情绪拟人化设定,带来了天马行空的惊喜,然而在时隔9年后,《头脑特工队2》却并没能如它的前作那样,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相反繁杂的人物与老套的剧情,使电影只是熬出了一碗接纳不完美自己,爱自己,这一老调常谈的鸡汤。
其实就《头脑特工队》本身来说,这并不是一部适合拍续集的动画电影,它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也没有留下什么悬念,皮克斯对这部动画电影时隔9年后才拿出来继续炒冷饭,本质上还在于创作的枯竭,而《头脑特工队2》所做的就是围绕第一部里的小女孩莱莉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大脑拥有了4个新的拟人化情绪角色焦虑、羡慕、丧气以及尴尬为展开,去聚焦于出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断莱莉的成长与烦恼。
电影的问题并不是选错了切入点,虽然成长这个话题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电影原本的设定其实仍旧是能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观感,《头脑特工队2》的诟病,是接任彼特·道格特的导演凯尔西·曼根本无力去权衡好角色之间的关系,全新情绪角色的加入与原有情绪角色之前是顾此失彼的,新角色的个性也不够鲜明,这使得电影在节奏掌控上从中段开始就出现了失衡,难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更为关键的是,《头脑特工队2》失去了前作那份深入人心的共情能力。
这在于前作更多的的将故事放在了童年和家庭这两个关键点上,每个人的家庭或许各不相同,但童年却总有着共通之处,这正是原作高明的一点,而到了《头脑特工队2》里整个故事无论是冰球的小众主线,还是剧情自身的单薄,都明显失去了这种共情力,更没有了第一部中能升华内核的共鸣点。
尽管如此,《头脑特工队2》仍旧有着它好的一面。
首先无疑是制作水准上的保持,电影依然展现了皮克斯一贯的高品质动画效果。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我们需要在成长中学会认识自我的情绪,接纳不够完美的自己,这个观点的输出虽然不乏说教,但却是中肯的。
回想初见《头脑特工队》时,被那天马行空的构想所折服。
然而如今再看续作,却不禁感叹其已失去那份独特的魅力,没有了共鸣的情绪,今天的皮克斯,已然今非昔比。
· 压抑在电影中,那根发射导管很像是压抑机制,Joy用它把不愉快的记忆压抑到脑后,Anxiety也用它把自我信念进行压抑,导致Joy和其他情绪不得不开启寻找信念之旅。
压抑是由情绪主导的,像焦虑、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会导致压抑,而像快乐这样的正性情绪也可能导致压抑,这被称为toxic positivity。
我想到曾经很火的“积极心理学”,现在被证明可能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人的记忆和感受并没有实体,因此它也无法被消除或者真正“藏起来”,而人的痛苦是复杂的,很多痛苦里面也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些重要的东西被压抑,我们会感觉心很空,好像缺失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感觉不到,甚至是无意义感。
· 情绪的隔离影片中有个经典的场景,Anxiety把Joy、Sad、Angry等一票情绪统统塞进一个玻璃罐里,拉到保险库里关起来。
与压抑机制不同,这看起来更像是情绪的隔离。
现实中,情绪的隔离通常是“全或无”的方式,比如,如果一个人隔离了自己的悲伤,那么大概率ta的快乐或其他的情绪也会感受不到了。
人要隔离情绪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养育者非常脆弱,无法承受自己的情绪,或者总是把孩子的情绪视为威胁,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把这些情绪视作危险,进而进行隔离。
然而情绪是很强大的,即使不被意识到,它们也依然存在,还会想方设法地跑出来(就好像电影中情绪们越狱一样),比如说通过身体的不适或生病的方式来表达。
· 潜意识在头脑中,意识是流动的,就像流水一样。
Joy带着大家去寻找被抛到脑后的信念时,需要顺着意识的流动,进入到潜意识的地盘。
这就很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认为,人出现症状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受到了压抑,那些被压抑的部分进入了潜意识,但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而用催眠、自由联想、释梦等方式可以把潜意识中那些被压抑的、不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当这些东西浮现到意识中,症状自然会消失。
在影片中,这条意识流似乎是有方向的,是单行线,是从意识进入潜意识唯一的路,这个设定也非常有意思,现实中其实是双向的,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进入前意识和意识,意识中的东西也可能被压抑或者自然地遗忘。
意识流是影片中非常精妙的设计之一,可以看到河流中出现的很多都是和当下相关的东西,比如莱莉饿了,于是潜意识里都是各种披萨汉堡等高热量的东西,但她吃了一口不好吃的能量棒之后,潜意识里出现的东西就变得奇奇怪怪起来,这种联想是非常随意的、不受控制的,比如影片里冒出来一颗西兰花(这里有个彩蛋,西兰花是第一部里莱莉最不爱吃的食物)。
另外,这条意识流是贯穿了整个大脑的,从最边缘一直到最核心的区域,全部都是连通的。
影片后半部,Joy看到巨大的被压抑的记忆之山后,选择把它炸开,然后利用冲击波逆流而上,回到意识中,这导致大量的被压抑的经验被意识到并且最终整合到自我之中,这个过程在电影里是很快发生的,但在现实中可能需要很久很久,可能要数年或者数十年才能达到电影里3分钟达到的效果。
可以说,很多长程的心理咨询就像是在日复一日地慢慢地挖那座记忆之山,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
· 核心信念之战这是我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个场面了!
它简直浓缩了心理学最近30年发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
影片从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信念”,这个像树一样从意识中生长出来的闪闪发光的东西,一开始的时候好像融合了很多东西,比如自我意识、人格、价值等等,但在我看来它有点像是CBT里的“核心信念”,即我们的头脑中有关我是谁、我和他人的关系的基本假设,它是自动形成的,并且会影响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注意莱莉是一个青少年,因此她的信念还未完全成形,在Joy主导的时候,莱莉的核心信念是“我很棒”,而到了Anxiety主导之后,一系列的焦虑引发的讨好、自我苛责、过度忧思与完美主义的行为导致的核心信念是“我还不够好”。
整个影片的主线很像是围绕着两种不同的核心信念的争夺大战。
最精彩的部分是当Joy把“我还不够好”这个信念拔下来,把“我很棒”这个信念安上去的一瞬间,如果这个影片是在三四十年前拍的,那么故事到这里就结局了,因为核心信念得到了“修正”,这个人就会好起来,这也是第二代行为主义浪潮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不良的信念需要被挑战和改变,让良好的信念得以重新建立。
但事实上,莱莉并没有发生变化,她的意识依然在一片混乱中。
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三代行为浪潮的发展,以及其他后现代、多元文化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加入,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想法也好、信念也好,它们是头脑自动生成的,并不受我们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都是有功能的,它们是否起作用要看当时的场景,“我还不够好”的想法并不是在所有的场景下都帮倒忙,而“我很棒”也不是在所有的场景下都是有用的,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好的、坏的来评判一个信念,无论是什么样的信念,这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就在莱莉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念,这些都来自她不同的经历,但她在整合中最后形成的是“这些都是我”,我接纳所有的自己。
· 价值岛刚开始Joy在介绍内部情况的时候,远处有一些像岛屿一样的区域,有家庭岛、友谊岛、冰球岛等,能看到随着莱莉的成长,过去家庭岛很大,现在家庭岛变得比较小,而友谊岛变得很大,并且还在不断建设中。
这很像ACT里说的价值,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最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下图显示了常见的一些价值)。
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我们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价值是需要我们不断付诸实践,通过实际的行动和体验才能不断被打磨成形的东西。
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价值的引领,而是出于对情绪的回避与控制,比如,在Anxiety主导下,每一个动作都是出自对“未来在高中我会过得很孤独很凄惨”这种恐惧的回避,而在当下做出背弃旧朋友、不敢拿真实的自己去结交新朋友之类的事,离价值越来越远。
正是因为这种远离,才导致了痛苦,以及最后的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当莱莉被裁判罚下场的时候,她出现了过度呼吸、心跳加速、出汗、头脑一片空白、无法思考等反应,这很像是在经历一场惊恐发作,而她的头脑中,焦虑情绪正疯狂运作,过度的焦虑大脑处理不了,产生了危机,导致的结果是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应激了,僵住了。
而当Joy把Anxiety慢慢地带下控制台之后,意味着莱莉的焦虑情绪慢慢消退,但她僵住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里可以用“三脑理论”来解释,这是由美国的神经科学家Paul D. MacLean提出的,他把我们的大脑按照进化的顺序分成了爬虫脑、哺乳动物脑和新皮层,其中爬虫脑又叫“原始脑”,负责掌管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当意识到危险来临,爬虫脑会产生三个基本反应:战、逃、僵。
而哺乳脑又被称为“情绪脑”,它是为了适配哺乳动物的养育与群居生活所产生的,而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更高级的情绪情感,比如爱与尊重的需求都由它控制。
而新皮层是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才有,它控制着认知功能,它是最后发展的脑区,却占有最大的体积和重量,它可以管理和调节其他的脑区活动。
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僵的状态下,情绪不起作用,因为这超出了情绪脑管理的范畴,大脑直接被原始脑控制了,这时候唯一能够起作用的反而是我们的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可以通过灵活地调节注意力来改变这样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在处理应激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落地技术”,它的本质是正念。
可以看到莱莉自主地调节注意力到五感上,她看到了阳光落在球场上,试着去触摸身边的东西,深呼吸去感受身体的感觉,去听到朋友们关切的话语,她回到了现实世界,回到了当下。
主线就解读到这里,还有几个我觉得有趣的点:· 头脑风暴笑死,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事实上,“头脑风暴”是组织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里会用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大家一起把头脑中想到的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提出来,不管它们有多离谱。
在影片中,Anxiety为解决融入新团体的难题启动了头脑风暴,脑海中的点子在空中形成风暴,狂乱地飞舞。
我很喜欢这个具象化的场景,最后那个大灯泡也吊足了胃口,当它的秘密被揭开的时候,我真的有种“oh~”既意外又合理的感觉。
· 嘲讽大裂谷这个部分我一开始也有点迷糊,和朋友讨论了一番才有了点思路。
当时的场景是莱莉的偶像无法得到高年级学生的认可,Ennui(丧丧)就跳出来阴阳怪气,说“噢~我最喜欢闪亮少女了🙄🙄🙄”,这时候头脑世界竟然崩塌了,形成了一个大裂谷,裂谷两边的人彼此能听到对方说的每一个字,但是语气全然不同,导致了误会和分歧。
这让我想到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好像明明心里喜欢,嘴上却死也不说,一说就是“烦死了”“我最讨厌……了”,可能在表面疯狂抗拒,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但背地里却拼命地上网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激动得夜不能寐,这是很分裂的,我们不但心口不一,脑子里也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说出来的东西别人永远也猜不透,跟亲近的人也会带着刺,这也很真实。
· Envy慕慕最后一个彩蛋我想来讲讲Envy,所有的情绪里面,只有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孩的形象,但它又是后期出来的情绪,这很有意思。
皮克斯设计的每一个形象都精雕细琢,很有深意,比如Anxiety与Fear长得很相似,因为焦虑的本质是恐惧。
而看到Envy的形象,我有了一些大胆的联想。
Envy是非常复杂的情绪,既有爱慕,又有羡慕、嫉妒,这让我想到一个东西叫做“移情”,这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最早是指来访者把自己在早年生活中对某些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但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泛化了,可以说,生活中很多亲密关系都带着移情的影子。
所以我理解这个长着大大的眼睛,散发着小孩脾气的Envy,很像是那个早年的需要爱的孩子,被一切或温柔或有力量的熟悉味道情不自禁地吸引,它在青春期出现,也意味着我们准备好要走入亲密关系了。
一位做“教学设计”的朋友告诉我,《头脑特工队》是她在做课件过程中引用得最多的一部影片。
这个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不用说,是它设置的高概念——将人类情绪拟人化并建立一套操控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复杂系统。
前作在高概念框架之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最初的成长故事,续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不难,但也很难玩出花来。
编剧团队选择了“青春期”作为拓展方向,一个不错的开局。
青春期确实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极其微妙又极其丰富的一个阶段:人格和价值观初步成型、和家人的关系由完全依赖转向逐渐独立、学习和友谊迎来新的挑战、陷入恋爱或者开始反叛。
幼年时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逐渐受到外界因素的挑战,于是,就像影片中呈现的那样:情绪控制台需要扩建了!
简单的喜怒哀乐已经无法满足更加复杂的情绪需求。
延续前作“核心记忆”的概念,通过记忆球在湖泊中生长出“信念树”来解释人格的形成。
在“拆迁大队”到来之前,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情绪”们帮助莱莉挑选了“有用”和“无用”(就像豆瓣影评最下方的两个按钮)的记忆,将有用记忆“种入”湖泊长出信念树,将无用记忆放逐到最边远的角落堆积成山。
而决定记忆是否有用的人,是乐乐——判断标准自然就变成了“这段记忆是否积极”。
一个只留下积极记忆的小孩会相信什么呢?
—— I’m a good person! 不得不说,莱莉的父母和朋友们(也包含情绪小人儿们)将她保护得非常好,或者说,她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善意。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朋友评价说不太能进入到一个“白人女孩”的成长故事中,因为大多数小孩(尤其是东亚小孩),在人格形成初期,真的很难相信“I’m a good person”。
或许我们从小就已经认识了新故事中突然闯入的情绪小伙伴们:焦焦(焦虑)、慕慕(仰慕)、尬尬(尴尬)和丧丧(倦怠)。
莱莉告诉自己要努力练习、要进入冰球队、要融入高中生的圈子、要成为更好的人。
她在说什么?
她说的话难道不就是我们从进入小学第一天开始就被父母教育的内容吗:你要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不然你这辈子就完了!
—— 我们的焦虑似乎更多地来自父母。
焦虑是负面情绪吗?
“成为更好的人”有什么错吗?
答案当然是未必。
那为什么当焦虑掌控情绪控制台的时候引发了全片最大的危机?
想必大家都有过被焦虑情绪笼罩的时刻:无法冷静思考、总是胡思乱想、寝食难安甚至开始抑郁……就像影片中设定的那样,当我们过于焦虑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情绪被完全抛弃,感受不到快乐的存在,整个人就像处在风暴的中心,失去和外界的连接,只剩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I’m not good enough.影片对于焦虑危机化解的处理,是我比较喜欢的段落:那些被乐乐否定的“无用记忆”被引爆并坍塌,在潜意识河流中如洪流一般倾泻,逆流回归到记忆湖泊中,并生长出不停变换的信念树。
人怎么可能永远相信自己是一个“good person”,又怎么能够永远怀疑自己“not good enough”?
我们只会通过生活的镜面来反射自己的模样,好的坏的都在其中,不盲目坚信自己的好,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还想提一个有趣的点:在莱莉父母的情绪控制台仍然是基础情绪坐阵,偶尔可能出现焦焦的身影,但尬尬和慕慕就很少现身。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度过漫长的青春期,我们都会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吧!
😉回想我的青春期,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成长危机,但很遗憾,那时候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可以给我力量、可以让父母更理解我。
于是,我把它推荐给身边所有家长和孩子,希望他们都不会有同样的遗憾。
3.5,和第一部的惊艳相比的确差了一截。
将复杂情绪进行抽象化地分类,头脑特工队以这种高度简化且凝练的方式处理着我们所共享的人生命题,但相比上一部家庭分歧的分析,这一部对于青春期的解读将观众定位得更加年轻,我似乎无法收获这样的感动,因为那些体验其实离我已经有些许距离,不如上一部切中当时年龄更小的我。
为了作出革新,2引入了更多角色,且的确做到了多而不杂,虽然整体的世界观规则还是定义得相当灵活,但至少角色完全立住,且由于细分的定位,情绪角色本身不需要更复杂的性格。
令我不够满足的地方在于,2的创造性明显不及上部,虽然几处致敬效果很好,但落到对世界的扩建其实单薄,上一部的惊艳场景和想象力被大量复用,这是这一系列难以忽视的困境,但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全片的矛盾也不再像上一部有直接的碰撞,而是走出两条支线,乐乐与焦焦之间缺少更多直接的交流,让整部电影其实在解决矛盾上相当含糊,缺少上一部那样对于忧忧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众人回到控制室的关键桥段也不再像上一部那样,贡献出全片最大的泪点同时还能兼具主题的表达,观众从主观上潜移默化的认识变成了更加被动说教式的接受。
当然话说回来,头脑特工队2绝不是烂片,其完成度和整体的技术呈现仍然是稳稳的超第一梯队,但既然珠玉在前,我们也很难不对其有更高要求,这一IP未来要如何发掘,世界观的扩建、更多情绪的引入、或是对人生命题的深挖,还是令我期待。
另外,虽然对这部没有那么触动,但看完之后心情仍然舒畅许多,头脑特工队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把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拆分,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内核、真正的自我。
期待九年的《Inside Out 2》终于上映了,作为一个整天都在胡思乱想的高敏感星人,这个系列“将大脑打开给你看”的大开脑洞可是“骗”了我不少笑声和眼泪。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将我们大脑中那些活跃繁忙的工作状态呈现得如此立体又有趣。
越成熟,越意识到,情绪管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
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面对情绪的起起伏伏。
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的情绪,不去学会如何掌控它们,就只能陷入被情绪掌控的局面。
我曾以为那只是小孩子需要学习的课程,但自己现在都人到中年了,也依旧面临情绪的困扰,并经常见到巨婴式的成年人。
这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从情绪这堂课中毕业过。
那就跟随皮克斯这部动画片,一起来补个课吧。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正负之分影视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各种看得见的题材都拍遍了。
但人的大脑(或者说中国人所谓的“心”)里面到底有什么?
每天在发生什么?
我们虽然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文学表达,却没有电影真正把内在呈现出来过。
如若打开,这可是浩瀚如宇宙的一片天地啊。
比起《头脑特工队》,我更喜欢英文原名《Inside Out》,有一种把内在翻出来给你看的赤裸裸。
前几年为了一个艺术项目,我调研过情绪这个议题。
人类的情绪其实十分复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最基本的几种,公认的能够被命名的情绪大约有27种,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绪没有被明确定义,更没有被命名。
而情绪的成因更是极其复杂,与神经系统、激素、外界刺激等各种因素相关,目前应该也没有定论。
而这部动画就很巧妙地避开了脑科学和心理学中复杂的部分,将外显的情绪简化为几个小人,同时也呈现了它们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大脑工作空间。
情绪可以说是习得的。
幼儿只能理解和区分少数几种基本情绪,所以莱莉刚出生时只有快乐,这也是这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主控情绪。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其他情绪陆续挤进大脑总部,开始控制她的行为和表现。
而当青春期警报拉响,她开始习得更多复杂情绪,开始变得敏感,这其实也是她情绪变得更加丰富的表现。
掌握更多的情绪并不是坏事,婴儿面对大部分事件只有快乐、悲伤、愤怒等几种反应,而越成熟的人,越会使用不同的情绪去应对各种事件。
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中表示,情绪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比如,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于是发展出“好奇”;为了防止被毒死,人类会吐出不小心吃下的异物,从而产生“恶心”;为了互助和繁衍,我们发展出“爱”;为了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们需要“快乐”;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愤怒”;为了避免伤害,我们需要“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百万年中无数次自然选择留下的结果,没有全然无用或负面的情绪。
就和我们现在说“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也都是没有被看到价值的情绪。
《Inside Out》系列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试图去解释那些科学家也解释不清的工作原理,只是想呈现给大众,尤其是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想要展现积极面向的现代人:你究竟对你的大脑(还有你孩子的大脑)做了什么!
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觉得累?
因为我们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外,还要付出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就是我们为了工作或社会上的要求而压抑或改变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情绪也变成了一种劳动。
在第一集中,由于乐乐一直在压制忧忧,导致莱莉的悲伤情绪无法被表达,从而也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情和支持,独自承受的莱莉差点离家出走,酿成大祸。
即使是所谓的“正面情绪”,如果被用在不恰当的情境中,也会引起反面效果。
第二集中,当乐乐非要让莱莉在教练面前假装开心时,反而被教练认为在藐视她,从而招致训斥。
剧中这种值得深究的细节非常多,对于情绪敏感星人来说可谓彩蛋不断。
最大的惊喜,来自“自我意识”或许是为了不要让太多的外在因素干扰“情绪”这个主题,编剧给莱莉安排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原生家庭:经济不愁的中产之家,恩爱的父母不仅爱她,也懂得如何爱护和支持她。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家的宝贝,也必将面临由于生理和外界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战争。
第二集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莱莉的大脑总部中增加了四位新成员:焦焦(Anxiety,焦虑)、慕慕(Envy,羡慕)、尬尬(Embarrassment,尴尬)和丧丧(Ennui,丧气)。
这四种情绪,想必大家不仅青春期经历过,如今也还时常会见到它们吧?
(PS:丧丧不仅拥有法语名,连外形举止都和法国人一模一样,还操一口流利的法语,法国人真的会谢哈哈哈)沿袭第一集的传统,这四种情绪在本剧中也同样各有功用,对莱莉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实在是第一集珠玉在前,熟悉了它的模式和套路,第二集的前一小时略显无聊。
直到焦焦悉心培养的第二个自我养成,它说出的那句带着哭腔的话彻底震撼了我:I’m not good enough.(我不够好)焦焦这个无敌卷王,劳心劳力,培养出了一个既不快乐、也不自信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每一种情绪都深爱着莱莉,都想让她拥有美好的人生,即使委屈或牺牲自己都无所谓。
但乐乐和焦焦费尽心力培养出来的自我,都有一个致命问题:过于单一片面。
相较而言,乐乐培养出来的“I’m a good person”似乎比焦焦培养出来的“I’m not good enough”要好很多,这应该也是大部分父母的愿望。
但单一的自我是容易被摧毁的。
在电影中,看似是情绪小人摧毁了“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明明是我们自己,在一次次纠结彷徨后做出的违心决定摧毁了它啊!
和情绪一样,没有绝对正面的自我,也没有绝对负面的自我。
我们可以是坚强的、软弱的、正直的、虚伪的、善良的、残忍的、雄心勃勃的、自我贬低的、乐于助人的、落井下石的……我们共享人类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只是成分不同而已。
摧毁—重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只有一次次打破自我,在废墟上重生,成长才会发生。
也唯有那个不断被升级、被修正、粗粗壮壮、疤痕累累的“自我”,才能抵御外界的冲击和自我的背叛。
这个从“情绪”到“自我”的升级,才是本集的高潮。
而下一集(如果有的话),我期待的是“自我”对“情绪”的反攻、再到和平共处。
到目前为止,莱莉都仿佛一个被情绪小人操纵的机器人。
但随着她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我很期待她能够成长为掌控情绪和人生的成人。
这堂青少年的必修课,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毕业啊。
9年前的首集是皮克斯進入10世代後最強的原創作品,相隔9年續集歸來,作為皮克斯繼《玩具總動員4》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作,所幸9年的等待不負期待,在首集的驚人創意下擴充大腦世界觀,延伸出更多情緒探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皮克斯完整重振雄風的大銀幕回歸作。
首集側重親情,藉搬家到異地的陌生感開啟一連串的腦內風暴,續集從親情轉為友情,藉3天的曲棍球集訓營開啟一連串新舊朋友來回抉擇的青春焦慮期探索,年齡設定從首集的11歲來到續集的13歲,本以為續集會是連戀愛都探討的校園電影,殊不知編導將格局縮的很小,只聚焦於友情的探索,在極短的時間跨度中穩健地將友情這個命題結合邁入青春期的同儕焦慮玩轉出更加豐富的元素。
焦焦、廢廢、慕慕、羞羞四種新情緒的加入,都是青春的躁動中不可或缺的情緒,焦焦作為本次踏入青春期的頭號主角,代表著未雨綢繆的焦慮,有著危機處理專家(甚至過於矯枉過正)的設定;廢廢代表著厭世的頹喪感;慕慕代表著青春躁動中羨慕同儕的情緒;羞羞代表著害羞的情緒,這四種情緒的加入,在極短篇幅中便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迥異的外型成功塑造出來。
此次在青春的躁動中加入新的情緒、擴充大腦世界觀的建構(諸如拋諸腦後、內心深層秘密、意識河流、深層信念灌溉地等),並新增「深植人心」的信念設定,讓萊莉在同儕的汰舊換新拉扯中,產生信念的動搖,並在不斷動搖的信念當中,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繼而產生自我定位的焦慮,我是好人嗎?
是我還不夠好嗎?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焦慮的主宰、信念的迷失與自我的懷疑,構成這次的腦內大風暴,在首集的五種情緒下繼續延伸,續集將主線任務設為在拋之腦後的垃圾堆中找回信念,在青春焦慮中找尋自我的定位,若首集的年齡是「本我」的探討中混著一點自我的摸索,那續集邁入青春期儼然是更加著重於「自我」的探索,在年齡層日益升高的同儕中如何與舊團體告別,如何與新團體融入,如何在交友過程中摸索出全新的自我定位,便是本集以友情為命題的主軸。
正如同首集將憂憂塑造為麻煩精,卻又沒明確妖魔化成反派般,續集的麻煩對象換成了危機處理專家焦焦,看似能在未雨綢繆中單獨處理好一切,殊不知只是讓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能懂為何編導會說《原鑽》是啟發他們製作續集的種子,本片的台詞量以及情緒確實不斷遊走在如同《原鑽》般的話勞焦慮中,首集的幻想樂園到了續集變成危機預想團隊,焦焦在第三幕的焦慮崩潰如同《閃電俠》第三幕不斷修正錯誤中矯枉過正逐步迷失的過程,終究得所有情緒一起扛才能緩解當下情緒,讓萊莉產生正向思考才能放下焦慮。
在交友過程中為了阿諛旁人所產生的自我定位改變的轉換焦慮,雖然早已脫離青春期,但這遲來的續集在設定上依舊讓人看的相當有感,彷彿又再次重溫青春期的躁動般,文本上與2年前的《青春養成記》一樣都著重於青春的焦慮,只不過本片是褪去親情以及亞洲家庭色彩的探討,因焦慮產生的自我認知崩潰,在暖心同儕的不計前嫌下擁抱自我的不完美,產生與自我的和解,繼而接納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是哪種情緒產生的回憶,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無法割捨也不必割捨。
整體來說《腦筋急轉彎2》在首集打下的雄厚基礎下繼續以腦力激盪延伸出不少驚人的創意,導演從彼得達克特換成新人凱爾西曼恩接班,如同《玩具總動員4》換成新人導演接班一樣,原創性也許不如上集,但成片質量依舊是優秀的,在角色更多的情況下,敘事不僅沒亂了方寸,還依舊在短暫的時長中有條不紊地講好整個成長故事。
哭點設計上也許不如第一集的小彬彬犧牲賺人熱淚,但是情感上依舊能讓人產生高度共鳴,青春的嬌羞與躁動,在具象化的情緒演繹下,情節設計也許過於極端有些扣分,但是在極端背後的焦慮刻畫是極其真實的,情緒之間的共生共存課題,結合自我的定位摸索、信念磨合、自我和解,形塑出全新的自我,若一集一種情感為主題的話,下一集的主題估計就是「愛情」了,在續集也如此成功的情況下,希望下一集能不用再讓人等9年,甚至看好本系列能與《玩具總動員》一樣伴隨角色成長成為長青系列。
PS:在內心的深層秘密牢房中出現的2D角色,一個想起了《無敵破壞王》,另一個想起了Dora中會說話的包包,能跟電玩角色與2D人物角色進行結合,非常有創意,瞬間都以為自己在看卡通了🤣🤣。
PS:這次的續集麥可吉亞奇諾也將作曲的任務交給長年培養的徒弟接班了。
PS:念舊奶奶作為打醬油登場的情緒角色,未來伴隨角色年齡增長估計會越來越常看到🤣。
★★★★☆#腦筋急轉彎2#InsideOut2 #凱爾西曼恩#彼得達克特 #瑪雅霍克#Pixar #皮克斯動畫
1.好短啊,感觉像一集大电视剧。
2.我真的好喜欢这部的设定和想象力。
所以当时第一部义无反顾地打了五颗星。
其实能看出来这部的延续,比如说秘密保险箱里的游戏角色和动画角色画风是独立的,游戏角色出场自带英雄音效,笑得我难受。
法国人口音太好玩了,绿姐之后最喜欢的情绪。
3.太白女了,pixar你画画公主或者小老鼠我可能还意识不到你的世界跟我这么不相关,但是看完本片觉得受众真的不是我。
我小时候看第一部的时候觉得Riley像我的好朋友,现在看觉得Riley是造成我多次嘲讽大裂谷发作的对象。
宝宝,你在panic attack过后能看到阳光从窗户洒进来,我们的panic attack,或者说anxiety本身一般只在抵不住疲惫和困意才被叫停。
宝宝,或许你长大了以后哪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Joy和nostalgia奶奶会把你在球场这次经历拿出来,然后你笑笑说这是我的greatest trauma。
pixar什么时候出一部头脑特工队3(mental unhealthy ver.)。
故事情节我都构想好了:被练出一身肌肉肌肉的负面情绪霸凌的Joy长期得不到掌控情绪台的机会,被暂时裁员,闲的无聊只能去想象乐园里遛弯。
她看见了一千种紫砂方式公园、一事无成的自我游行和被负面情绪集中奴役、以至于发展出奴隶贸易的想象力们。
如果有一天这种成人动画被做出来我多买几张票去电影院哭,记得帮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有时候好想死,为什么我又能用一些念头阻止死。
应该不是Joy吧,那会是谁。
下次建议环焦虑人上映,看完本片我脑子里又多了几大条嘲讽裂谷。
都2024了怎么还有这么俗套的故事…角色的设置也挺割裂的…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这一部虽然多了很多情绪,但基本上都只是混一个镜头而已,不过想想也挺符合现实的,小的时候Joy多一点,偶尔会有些Sadness,步入青春期后,小心思多了起来,面对同龄人会有Envy和Embarrassment,但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Anxiety,怕不被认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只是切记不要被Anxiety蒙蔽了双眼,时刻保持一颗Joy的心,没准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一般,不如第一部远甚,这一部剧情都很好猜。
不太喜欢的设定或许是因为第一部过于简单,这部虽然还是不喜欢乐乐,但新加入的角色还行。
给焦虑一把舒服的按摩椅,解决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照顾它。
头脑特工队2几乎和1一样的故事框架和推进方式;加上了白人和她的有色人种朋友设定;还有作为主角是青春期女性的故事,丝毫没有提及月经和胸部发育,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情绪问题.…这些我都能骂几个小时。唯独看到Anxiety站在Ta以为了Reily 未来好而卷起的这场风暴眼中央,麻木而绝望地睁眼流泪那一刻还是要承认被触动到了,是哪个焦虑驱动一生的东亚小孩在照镜子
记忆形成观念,观念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皮克斯的具象化太牛逼了,叙事效率高到离谱
【C+】不同于前作的惊为天人,影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white people对于trauma的想象力实在太匮乏了,伪困境,伪悬念,整个一合家欢,自我和解来的何其轻易,于是故事只剩下工整这一个优点,就此停步在了高考满分命题作文的水平。#2024.6.22
看与不看没什么分别,就算是鸡肋还弃之可惜呢,皮克斯老矣,围绕着一句“谁也不能决定你”强行闹腾了一百分钟。动画电影又回到了过去那个过气、说教、一脸衰相(就差宣扬环保)的时代。
四口一起看,结果肉率先看哭,我还以为他是被感动到了结果是他看困了。皮克斯是如何江郎才尽到今天的——除了第一部的创意,就只剩让我们大人觉得幼稚而又让小孩觉得无聊的故事。
物种之大不同,人家的人格底色首先还是joy……
焦虑好让东亚女共情,但是焦虑真的没那么好对付吧,电影的简单反衬出人生的艰难——于是更加焦虑了
看网上说,Anxiety发现自己好像在伤害你的时候,会内疚到掉眼泪。所有的情绪,本质都是爱你,希望一起努力帮你成为真正的你自己。
焦虑到爆炸!放过自己吧,真的……迪士尼&皮克斯的续集抻悠得都太久了,热情活活被消磨没了
不如1
和女儿一起看的,电影的椅子可以放平躺着 我不知不觉睡着了,一会女儿推醒我:爸爸,你打呼噜了。睡着前看到那个叫焦焦的人物一副精力永动机的样子窜上跳下,我看着更疲惫了。
乱糟糟
这故事真的太北美太millennials了。莱利这个青春期冰球队的烦恼感觉还是千禧年左右的青春剧套路啊。当然给我这种老年人看是很受用啦,我很容易代入这一作的焦虑。但主角应该是Gen Z吧?主创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互联网原住民Gen Z的去核心化青春,还在用上世纪那种jock vs geek的思路对抗来写故事。
有些失望 剧情很模版 我看一半都能猜出来剧情了……不夸张的说
没有10年前的第一部那么惊艳,拍的有点低幼化,有点不适合给成人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