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同学的说法,没有大场面,情节很慢,可以边看边休息。。
那为什么很喜欢这个电影?
看来我喜欢的是里面的暴力,能消灭暴力的暴力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平,这恐怕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面对不平,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只能压抑人内心最直接的暴力冲动,忍气吞声罢了。
这电影好歹能满足一下人的这种欲望,让我们在这几十分钟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也这样想。
电影里儿子在学校受人欺负,最后暴力解决了问题;Tom被逼无奈,只好用暴力手段将黑老大干掉。
想讲理?
得到的只是羞辱与压迫,就如同tom的儿子在学校遇到的,就如同tom在谈判桌前遇到的。
导演恐怕不会真的去鼓励观众去以暴抑暴,电影嘛,看看就罢了,下次遇到窝火的事,忍忍就过去了。
唉,生活就是这么荒谬
故事很简单,是中国武侠里常用的路数,隐姓埋名的高手无意间露出真功夫招来仇家追杀,又引起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
不过这部风格阴沉诡异,整片运用冰冷阴暗的色调,打斗镜头干净利落且暴力血腥。
而且人物不像中国侠客或是西部牛仔那样慷慨豪迈,男主角在家是温情丈夫,在外变成冷血杀手,在普通人和大魔头之间转换,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伸张什么正义,从他身上也找不到令人起敬的品质,那面无表情的冷静也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但是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告诉人们不管何努力掩饰,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还是为了揭示人性中暴力的天性?
古龙说,有人就有江湖,你如何退出法?
只要你有过那么一段暴力的历史,无论是在自己还是对方心中,就都是永远抹之不去、且时而隐隐作痛的痕迹了。
00:01:23Billy: I think I'm tired.Leland: Yeah, me too.他们想一直往东走,避开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紧接着Leland杀掉了清洁女工和旅馆老板,而Billy将枪口对准吓坏了的小姑娘。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不用说洗心革面了。
Joey用了三年时间,试图去变成Tom。
他开了一家小店,娶了漂亮老婆,生儿育女,出生以来第一次活得温暖而踏实。
他几乎就要成功了。
直到Billy和Leland试图去抢劫的那个晚上,也就是Tom第一次杀人的那个晚上。
哦不,那晚他是Joey。
厨师Mick告诉他“Nobody's perfect”,他却淡淡地回了了一句“I guess not”。
很不幸,Mick是对的。
那一晚他救了Mick,救了Charles,救了CharlotteTom声名大噪之后老仇人Carl带着手下找上门来,Tom并不承认自己的身份。
他竭力隐瞒。
于是Carl一伙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Tom一家。
直到Joey再也无法压抑自己,“I should've killed you back in Philly”,那是Tom的第一句真话。
是的,从那一刻起,他再也当不了Tom了。
值得一提的是Tom的儿子Jack。
学校的恶棍Bobby自从输掉棒球赛后一直在找Jack的麻烦,直到一向忍气吞声的Jack憋红了脸满口脏话将拳头砸向Bobby并将Bobby送进了医院。
回家后Tom给了Jack一巴掌,因为他深知暴力的危害。
而后,Jack枪杀了Carl。
在这之前,Carl击倒的是爱家如命的Tom。
在这之后,爬起来的是满脸鲜血的Joey。
妻子Edie醒悟过来,争吵不可避免。
但当Joey面对警长Sam的质问不知所措的时候,Edie站了出来,成功掩护了Joey。
Edie趴在Joey身上假装大哭,赶走了Sam。
或许一开始Edie的确是假哭,但在Sam离开后,她的眼泪却是货真价实。
她推开了Joey,试图跑上楼去。
然而Joey掐住了她的脖子,被推开,再抓住她的脚踝,被蹬开,再掀开她的裙子,于是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精神层面已经无法交流的两人,用肉体完成了对话。
柯南伯格用了一个外景和一个内景把Joey的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Tom早已荡然无存。
于是影片和费城同时很合理地迎来了Joey的回归,复仇在这个时候是最适合的宣泄。
既然幕后黑手Richie能毁掉他小兄弟Joey的新生活,那么Joey就能拿走他大哥Richie的命。
影片最后,Joey在干掉了Richie一帮人后回到了家中。
推开门,Joey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耷拉着头,红着眼眶,缓步移到餐桌前,一家四口默然半晌。
然而,当小女儿Sarah睁着大眼睛看着父亲,然后转身拿起一套刀叉摆好在桌上的时候,Joey坐在桌前,似乎Tom又回来了。
随即Jack给父亲递上了蛋糕,妻子Edie也扬起了头,一脸泪痕。
并非出自原谅,而是一种妥协。
家人接受了Joey,以及他的过去。
这部叫做《暴力史》的片子由始至终从未正面讲述Joey的杀手生涯,但有了Joey的三次杀戮,他的过去显得一点也不重要。
Joey的过去只是个引子,在适当的时候点燃Tom,将Tom烧得一干二净。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2006/01/1845781.html1948年,萨特《肮脏的手》新鲜出炉。
这寓意十足的剧名向我们诉说了萨特的疑问,或者毋宁说是向我们宣扬他的理念:为了高尚的目的,是否可以弄脏自己的手?
对此说否的是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是投身光明事业的大好青年雨果,他说:“至于人类,我所关心的不是他们的现状,而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对上述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是雨果的领导叫贺德雷,他说:“我爱的是处于现状的人。
”加缪在和萨特看完该剧的最后一次彩排说:“戏非常好,但是有一个细节我不赞成。
”他认为雨果和贺德雷的台词应该互换,这说明他偏爱雨果。
萨特却以为贺德雷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贺德雷说:“我有一双肮脏的手,一直脏到臂肘上。
我把手伸到大粪里去,血污里去。
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你以为人们可以不干坏事就掌权吗?
”当双手伸到血污而变脏的时候,那就是沾染暴力的时候。
对于肮脏的手有不同看法的加缪和萨特,对于暴力自然也站在了对立的立场。
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武装阵线发动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力起义,加缪坚持以人道主义的原则解释并呼吁消弥这场战争,而这在萨特看来则是一种“软心肠的现实主义”。
汉娜·阿伦特在《关于暴力的思考》中写道:“任何关心历史和政治的人,都不可能对暴力在人类事务中惯常扮演的角色毫无知觉,但人们却很少重视暴力的角色并给予特殊的考虑。
”她这话是1969年说得,到现在好像也并不过时,但是至少有一部电影站出来对暴力说点什么了,不再是放飞漫天的白鸽,而是开宗明义,在片头就打上了《A History Of Violence》的烙印,正襟危坐。
在我看来,这个名字不算大而无当,历史总是会在最微小的个人身上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记,所以研究者才能通过观对个体的观察来讲述历史的巨大特征。
David Cronenberg的这部杰作入选了法国《电影手册》的2005年年度十佳,在编辑们的投票中以10票排名第二。
我想法国人在投票的时候一定看到了萨特那只“肮脏的手”在眼前晃来晃去,这只手不仅诉说着暴力与高尚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诉说着知识分子与肮脏政治之间的隐喻,怎能不让自诩有文化的法国人如痴如醉,又怎能不让他们对于《暴力史》这样一部声色俱佳并且看上去延续了他们前辈思考的影片大加赞许。
就像贺德雷一样,Tom Stall要说:“你以为Joey Cusack不杀人就可以变成Tom Stall吗?
”Joey的理想是成为Tom,在小店里为顾客服务,在床上为老婆服务,这是他的崇高目标。
他是如何在沙漠中杀死了曾经的自己并且花了三年获得如今这份甜美宁静的生活,我不知道。
但是,我看到了在他意外的成为英雄之后,为了回到宁静的餐桌前如何干掉了Carl Fogarty一伙,又如何干掉了自己的老哥Richie Cusack。
看起来萨特是对的,暴力这种弄脏手的行为确实是值得的,并且能够顺利实现革命目标。
但是,暴力的本质是由其目的和手段决定的,暴力之危险在于:其一,目的是穿衣服的,而且穿得都是诸如“正义”、“理想”之类的名牌货,但是衣服之下到底是什么货色却很难看得清楚;其二,即使目的真正是良善且美好的,却也常常面临被手段压倒的危险。
手握不世出的利器,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呢?
倚天剑是要与屠龙宝刀争锋的,但是这毫不妨碍方便的时候刺穿无辜群众乃至张大教主的胸口。
Joey了解暴力的可怕之处,虽然他通常都是受益者。
所以他才会对在学校因为奋起反抗而把校园小霸王打得倒地不起的儿子愤怒无比,并且耳光伺候。
Jack觉得自己的父亲是英雄,他用枪支解决问题,自己也可以用拳头解决问题。
但是Joey并不希望再在儿子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甚至他尝试建立“不靠打架解决问题”的家族传统,那么为什么在儿子枪杀Carl Fogarty之后默默相拥呢?
是的,后者是因为情势所迫。
可怕的不是暴力,加缪这样的反暴力者也会说“制度性的暴力是事物秩序的一部分”,暴力本身有其合理和正当之处;可怕的在于,以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首选方案,并且因此而觉得自己英雄无比。
在没有切实领悟康德爷爷所谓“人之为物,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这一金玉良言之前,暴力这种七伤拳法还是少练为妙。
Tom Stall或者说Joey Cusack的最大不安不在于自己的行藏败露,需要解决接踵而至的各种麻烦,他最大的忧虑来自身边的人。
正如Edie所说,他们亲眼目睹了Tom变成Joey的过程,曾经流露出确定爱意的双眼被脏手玷污了,Edie绝望地说:“我不相信你!
”暴力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秩序,在这个秩序当中因为人们各自对于暴力这种神奇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变得目光游离。
老婆不理解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种,儿子还没有深刻理解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唯一之一种。
于是,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就只剩下那个被妈妈捂住眼睛不曾看见爸爸脏手的小Sarah了,只有她还会给晚归的父亲第一个递上餐具,让爸爸吃这一顿无比心酸的晚餐。
这顿晚餐之后,大人的世界将只剩下脏手,以及看见过这双脏手的人们的眼。
《暴力史》确实牛,太好看了,影片的一开始就让我感到很爽,有点像《杀出个黎明》的开头,但显然不是那么激烈,片子的整个进程深仇而舒缓,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和说话的方式非常有质感。
影片在各方面都做的很好,甚至两场并不重要的很短的激情戏都很牛,这即是一部很爽的CULT电影也是一部关注内心的电影。
我在看这个片子的前半部分时候完全讲自己置换了男主角内心充满恐惧(我多么渴望拥有这样一个家庭啊完全不能承受它遭到破坏)。
这部片子肯定可以列入我最喜欢的电影的前20名。
我想了想如果我来处理这个片子,会改两点,一,始终不透露汤姆是否就是乔,二,加上讲述汤姆和他老婆相识的过程。
那样的话,这部片子讲是一部让人痛苦不堪的片子。
(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评委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电影我表示怀疑)
暴力在电影中可以表现但不能宣扬,为了提高暴力内容的可接受度,导演们殚精竭虑。
他们想出的办法各有千秋,其一,给暴力场景加入喜剧元素,在笑闹中消解暴力的残酷性,如李连杰的方世玉系列;其二,给暴力贴上正义标签,为暴力寻求法律上的正当性,如众多的警匪电影;其三,在暴力上捆绑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让暴力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如关于民族英雄霍元甲、陈真、叶问等人的电影;其四,为暴力加上道义作为装点,让暴力虽不正义但合常理,如古惑仔系列;而吴宇森、杜琪峰等人则着力营造所谓暴力美学,把暴力提升到审美层面;如此等等。
在烹调暴力这道棘手菜肴的时候,导演们都不敢清水白煮,总要加上道义、正义、笑料等佐料来掩盖和冲淡其血腥味,如同去除河豚肉中的毒素,于是佳肴上桌,宾主尽欢。
当大卫•柯南伯格遇到维果•莫特森,犹如黑泽明遇到三船敏郎,蒂姆•波顿遇到约翰尼•德普,王家卫遇到张国荣,黄金搭档效应显现。
大卫•柯南伯格有一个外号叫做血腥男爵,尤擅科幻恐怖题材,《苍蝇》中那头血肉模糊的狒狒,几乎可以作为其作品的通用海报图案。
当这位加拿大导演转向黑帮暴力题材领域,依然怪才横溢,与莫特森合作的两部影片《暴力史》和《东方的承诺》都成绩不俗,尤其是《暴力史》,允称经典。
关于暴力,柯南伯格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影片开头的两位劫匪,对血腥场面,有一种熟视无睹的冷淡,年轻的那位劫匪还把杀人当例行公事,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边陲小镇的平静生活因这两人的到来被打破。
咖啡店一役,大家都以为是一个平民小宇宙爆发,瞬间秒杀两大悍匪,殊不知却是前黑帮悍将偶露峥嵘、小试身手。
于是行藏暴露,仇家上门,汤姆家再也不得消停。
维果•莫特森有一种阴森硬朗的气质,与所饰演的冷静高效的杀手形象若合符节。
汤姆面对全副武装的仇家,其岳峙渊渟的气势震慑全场,虽然单枪匹马、两手空空,却能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甩掉羊皮,野狼露出獠牙,找上门的卡尔•弗格迪一伙尽灭,汤姆的秘密也大白于天下。
接着,汤姆来到哥哥的老巢,老哥要把他除掉,汤姆被迫自卫,连杀五人,丢掉手枪,褪去血衣,回家。
全片汤姆经历的三场打斗,都是以轻伤为代价取得全胜,他是一位绝对的顶尖高手,是暴力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是聪明狠毒兼备的杀戮机器,其胆略、手段都强到了可畏可怖的程度。
然而,汤姆虽然无敌,却并不崇尚暴力,他对暴力没有狂热。
以他的本钱,到哪里都可以杀个痛快,还能全身而退,但他却从不主动挑事。
儿子在学校打架,他严词训斥,极力反对儿子以暴力解决问题。
乔伊•库塞克早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暴力狂,深知暴力的毁灭性、破坏性,后幡然悔悟,变身为温吞的小店老板汤姆。
犹如七杀、破军、贪狼星下界的乔伊固然可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但绝对不能通过暴力获得平静的生活、深沉的爱,暴力也并非无往不利。
通过乔伊的转变,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局限性。
三次浴血奋战,每次汤姆都是徒手搏斗,即使不用先进武器,依然能快速残忍的把对手打得稀烂,人本身就是凶器,在这里,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原始性。
另外,汤姆每次都是被迫自卫,几拨人马先后要来结果他,他唯有奋起反抗,通过汤姆的不得已,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侵略性,你不找它,它会找你。
《暴力史》中,汤姆和妻子有两场床戏,风味截然不同。
第一场,汤姆的身份还没有暴露,妻子和他玩角色扮演,很有情趣,缠绵温柔;第二场,汤姆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妻子对他爱恨交加,楼梯上的一场夫妻肉搏,急促暴烈,性是暴力的延伸。
暴力一旦醒来,就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夫妻做爱中也暴力四溅。
在床戏的对比中,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扩散性。
汤姆和妻子在楼梯上的做爱像搏斗,但毕竟是爱的表达,汤姆对妻子、妻子对汤姆彼此还是有深挚的感情。
警长来探问汤姆底细,妻子选择了回护汤姆而不是揭露告发,因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暴力中蕴含的偏执热烈的爱。
片中汤姆总共杀掉了十个人,维护了妻子子女的平安、家庭的完整。
吊诡的是,在毁灭破坏之余,暴力居然还有建设性,柯南伯格的思考并不执着于一端。
《暴力史》中,大卫•柯南伯格对暴力的性质与功能进行了十分全面的展现与探讨,他对暴力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倾向于批判的,对暴力建设性的展现,也只是局限于自卫、保护家园,而不是去进攻、去征服。
对于乔伊•库塞克也好,汤姆•斯道也罢,暴力都不是建构生活的良药。
乔伊曾经的暴力史,多年后仍能掀起腥风血雨,足见暴力的不足取、不足恃。
据说,汤姆在餐馆中击毙两名劫匪的场景后来被删减了部分镜头,在最初版本中,年轻劫匪身中七枪,而年长劫匪的头部被击中两次,柯南伯格认为这段场景有些过分,存在宣扬暴力的嫌疑,于是进行了删减。
通过这个小花絮,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暴力的态度再鲜明不过了。
《暴力史》的结尾,法律退场,道德悬置,正义不彰。
柯南伯格没有采用导演们通用的套路去给暴力做美化包装,他通过电影中主角对一种抽离了暴力的生活方式的竭力维护来表现对暴力的思考与批判。
影片最后,在哥哥的老巢大杀一场的男主角满身疲惫的回到家里,戾气尽消,爪牙尽收,近乡情怯,小女儿为他端来餐盘,儿子递来烤肉,前暴力狂乔伊离体、汤姆回魂,他坐下来,以家长的姿态,在亲人的环绕中准备用餐。
妻子百感交集的看着他,他眼中有泪。
一头野兽宁愿关在一个叫做家的笼子里。
我希望它片长更长一些,可它只有一个半多小时.它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一部电影,一部让我产生去拍电影欲望的电影,一部可以感受电影魅力的电影.它不同于<断臂山>这样的电影,它比较特别,比较非主流.我希望<暴力史>有前传或者续集,它完全可以拍.
柯南伯格的作品一贯的特征,硬朗,直来直去,较少的配乐,不去刻意交代人物背景和关系,而是随着剧情自然呈现,还有多多少少的性,以及痛痛快快的暴力。
这是一部在开篇十五分钟内就让我喜欢上的电影,富有层次感的剧本更是让观影体验步步投入。
演员表演非常出色,真的可以从汤姆的眼睛中看到乔伊。
表面上是一人分饰两角,实际表达的是同一人面对两种生活的选择,当现实逼迫时,就无从选择,只能依靠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绝对是这个很酷的片名,David Cronenberg的烂片我已看过太多,我一直认为他实在是个太名过于实的导演,无论是早期成名作视觉恶心片《Fly》,还是那部热卖的心理变态片《Crash》。
然而随着《暴力史》从我眼前缓慢的经过,Croneberg的形象开始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大起来。
因此,我的忠告是:看这个片子,不能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
片首貌似一则普通的连环杀手故事,没想到这对“凶狠”貌似片子主角的搭档居然开场没有10分钟就在打劫真正主角的快餐店时就被真正凶狠的男主角干掉了。
我只想讲这么多, 因为如果关于剧情讲的太多,对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无疑是不公正的。
暴力作为一个永恒的电影主题从未如此吸引过我, 一个人的双面性从未如此娴熟的在现实中变幻、不息。
从普通人到一个坚韧的杀手,只有一线之隔,Cronenberg把这个“线”的纤细状态表达的如此动人,如此聪明。
他设下一个迷局,毫不矫作,男主角有《独行杀手》般足够的冷静,又有个正常的李安式中产伦理家庭,动作更如北野武般的迅捷,人性冲突起来又毫不单薄,看了这样一部好片,还有什么好挑剔的?
大卫的这部电影在看过他以前作品的人看来,会觉得这部电影拍摄的不够彻底,暴力镜头有些隐忍的状态。
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有着暴力历史的男人的故事,男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善良谨慎的汤姆,另一个就是冷静残忍的杀手乔伊。
乔伊和汤姆是主人公的两种分裂性格。
整部影片的基调有些不稳,后面的情节跳跃性很大。
在某些场景中,男主演的演技很让人觉得差劲。
电影的最后,男主人公回到了家中,和自己的妻子在饭桌上对视。
这种对视可以想象成是男主人公发狂的前兆,也可以想象成男主人公就要对妻子说:这一切结束了。
电影结束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过瘾。
这种不过瘾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另外目的,让你看清自己内心对暴力的渴望。
end
那一年,柯南伯格遇到了我王,从此以后。。。。(以下省略若干字)。中规中矩吧这一部算是。
有点特别的角度 和复古的感觉
他儿子长得可真像Jesse Eisenberg啊
太一般了
神话一个人物的同时,还片面了人物的刻画。如同纸片一般的人物塑造,想讲一个所谓出来混早晚要还的道理,用暴力的混乱不可抗拒作为论据。可一切都因为人物的单薄而失去了力量,没有过程的转变,没有痛苦的对立,貌似真如女主所言应该用人格分裂和潜意识的统一来解释这个角色。
虽然像电视剧的节奏,但还是能看得下去...
开了一枪还要给个面部毁容的特写,最让我感叹不愧是柯南伯格的一幕。
三星半,暴力的层层升级,处境艰难的主角,暴力对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有详实而逼真的描述,暴力场面也干脆利落,只是很多本应着力渲染的细节浮光掠影带过,力度不够
柯南伯格的电影都有一个问题,情节太过主观化。很多角色对故事进程的反应都很想当然,且完全没有戏剧铺垫,仿佛本就应该如此,反正至少在我看来很多地方都缺少说服力。在本片中,体现在小镇人民在男主首次杀人后的反应和妻子得知男主是黑帮杀手后的反应等。情节主观化还带来一个后续问题,即人物的脸谱化。本片中除男主和他哥哥外的所有人物都是没有性格也甚至没有背景的。全片片长才一个半小时,完全可以拍得更加细致一点。柯氏的电影故事和立意都很不错,讲得也够完整。但电影除了故事的完整性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指标,我觉得他做得都不怎么样。
还行吧,值得看,至少不浪费时间,这就满足了,稍微跟想象的有点不一样,主题重心也有点跟题目不太搭,当做一个故事看比较好。
故事单薄,没必要的性爱场景,也就打斗戏还不错
節奏很拖進度很趕,壞蛋很渣劇情很爛,毫無可取之處。
倆阴郁型男这部片给我印象远不如后来的阿帕鲁萨镇,不过片子中的各种赤裸裸的暴力场景还是能让你神经兴奋下的
柯南伯格也能如此简约爽利!1.与"缪斯"维果·莫腾森首次合作。2.暴力的传染与继承,三场以暴制暴的屠戮令人大呼过瘾,恰折射出了每个观者心中的暴力倾向。3.以暴力(耳光)方式教导儿子不使用暴力。4.楼梯暴力性爱段落极具深意。5.回归家庭,小女儿先摆餐具打破僵局,结束于夫妻含泪对视。(9.0/10)
动作带喜感。。不死小强
好就好在片名,真意在其中
就那样吧 感觉没有推荐说的那么那么牛逼
我抽屉里有个电影集合的碟,里面就有这片儿,不过我现在是在网上看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充其量不过是电影集合碟里其中一部的那种水平,单拿出来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种,实在用不着因为导演的大名而过分拔高。另外其实我觉得《武侠》更好看。。
这不就是《武侠》的原始版本嘛……原来《武侠》也是抄的……
除了个别桥段还不错外,从情节到节奏都太过简单化了,实在承载不了标题所涵盖的沉重意义。黑帮/犯罪题材没有两把刷子请别乱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