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采用了“生活流”的方式讲述回家过年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希望收到工程尾款,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准备迎接国外子女回国过年的白校长为家里的装修弄得焦头烂额;心内的主任李医生更为内忧外患,不仅受到职业“医闹”的无理取闹,还夹在妻子和年迈双亲之间,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年。
由于一次意外,将这些人串联起来,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然。
影片并未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建构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这正是影片更显本真之处,该方式就可以依靠人物内在的动力解决自身和社会之间的问题。
影片展现了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迎接春节、都要回家过年的心理状态。
“回家过年”正是影片的情感动力,而其中一些意外又将这些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搭建了复杂的社会景象。
这幅景象中,不仅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装修工人,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士。
装修工人辛苦的追讨薪水,处处受到欺凌,夹在业主和同事之间,为了多赚钱,他宁愿加班为白校长加班装修。
白校长为了迎接女儿回国过年,虽担心装修工人的职业操守又不得不央求装修工人赶工,自己也不辞辛劳的来回奔波,直到晕倒送医。
李主任上班面对“职业医闹”处处为难,回家又要面对升学压力很高的儿子和妻子,老家还有年迈的父亲未尽孝道,可谓内忧外患。
面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愿望,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社会地位的人,还是在城市辛苦谋生的人都有力不从心之处,每个人也有他人所不知的卑微之处。
同样,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信赖之处。
因而,当观众同情他们的遭遇之时,也同时敬佩他们的可贵之处。
这可能正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国栋带着女朋友在他刚刚为别人装修好的新房中过夜,当他们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却碰到的种种尴尬之事。
导演将他所要批判和诟病的社会之不堪之事汇聚到那一夜。
当观众觉得有些许可笑的时候,可悲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一情节的表现中没有煽情、没有矫情、没有渲染,甚至没有悲情,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让观众更加同情男女主角的遭遇。
春运是多年的老话题,回家过年又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中的各种问题本不是依靠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的,电影能做到的不过是让观众在心酸之时感到温暖。
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从开始,这一路观看的心情都拽得紧紧的,祈祷着剧情可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圆圆满满的过个好年。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再大的事,再多的不容易,都要完完整整的过个好年!
虽然整部电影都蒙着一层灰色,有写实的医患矛盾、有教育升学难、有农民工讨薪。
但幸好,在包工头、李医生、白老师的背后都保留着这个社会的温情。
最后,随着李医生的痛哭,随着蓝莲花的一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所有紧张的情绪才算真正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
1月20号下午5点,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结束。
6点,办理退房。
6点半,还回借来的自行车。
随即到北大南门外的火车票订票点,因为七点开始放票。
那里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约有三四十来个人。
天气寒冷,你可以听到连绵不断的跺脚声,还有连绵的抱怨声:“怎么到时间了还不开门?
”八点多我排到了窗前,之前的一位仍然没有离开,里面的小妹已经熟练地喊起“后面的到哪里?
”那个人犹豫了一番最后决定要站票了,为此他又再次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其他到杭州的车次,硬卧或硬座。
里面的小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如果在西站,售票员早就提高嗓门了。
他后面的我一直紧张着,就像在第一场政治考试开始时那样,心纠结在一起。
因为我还是担心买不到回家的票,毕竟离七点开始放票已经过去很久了。
如同那时患了强迫症一般叮嘱自己先写名字,同样,当时我在反复背着车次、终点、时间。
2517,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数字排列,报上去,然后等待回应。
后面的人都伸长着脖子,呼出白气,手机铃声此刻仿佛都消失在黑夜和昏黄的灯光之中。
那几秒,顿时变得很长。
她的几种回答我早已在脑中想好,不管结果怎样她都会是同一种表情。
买不到票的人很多,她已经无暇对任何一个不走运的人表示遗憾了。
还好,我买到了回家的票。
逆着队列走出,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火车票上,同样我也是,看着票面,而不顾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找回的零钱。
那晚的晚饭是相当的晚,不过也吃的相当的爽。
买到票是这一年最好的结尾,不管成绩怎样,这一年到头了,终于自由了。
可以不再去记忆那些理论、思考那些问题了,不用再躲在我那个半地下室里看着铁窗子想象自己眼下如同一只囚鸟,不用再留恋吃饭时那短暂的休息时间,中午床上那一天之中寥寥无几的射进来的阳光。
有一两次晚上实在学不进去时,循环播放着许巍的《蓝莲花》,歌声响起,向往也响起。
情景当然是从买票、检票到回家开始。
1月24号晚八点,混迹于北京站二楼第三候车室的人群中,很多人翘首以盼,电子屏幕有发车时间——九点,但是没有开始检票的时间。
焦虑的烟圈升腾,人们的心中的硝烟也在弥漫。
没有人愿意拥挤,可是从检票口那里像一支箭一样飞奔下天桥到月台再上车,这的确是一段奔向自由的旅程。
你周围奔跑的人就是这一年里你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有印象没印象的人,那个天桥就是要离开的城市,那些检票的就是冷漠无情地递给你最后结算的工资的家伙。
等我上了车一摸书包侧面的口袋,陪伴我考研的那个大肚水壶早就挤没了。
它也自由飞翔了。
也许是回家前的艰苦卓绝,还有这一年大事小事的了结,更加衬托了火车奔驰在自由轨道上的那种感觉。
前方是安详宁静的海滨小城,有海鸥和灯塔......在看完《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后,颇有感触,尤其是结尾处火车站里熟悉的景象,音乐自然响起(很赞配乐),不自觉的一种对前方期盼和向往的感情倾泻出来。
我就不说它的内容了,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适合在下了车回到家之后观看,那就是我们旅人的生活。
没有大牌,没有巨投。
但就是这样一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农民篇,就让人心暖。
在最近一直不想看任何片的状态下,庆幸看了这么部片。
先说点电影之外的,暖呵呵的看完此片,一上豆瓣,齐唰唰的全是两个新豆友的“评论”,可见片方的焦急。
可不是嘛,放映现场一片叫好,交流热烈,可怎么最该发声的豆瓣上迟迟等不来多少观感呢,换我也急,或许大家都在一年到头时忙着做好最后一单,赚够年终奖,春运回家吧。
从这两位新豆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片方对此片的优点和不足都认识清晰,而从与深航的创新合作看来,宣传上也让人耳目一新。
可大面积的广告式“评论”真的不适合豆瓣,这里都是一群要么资着要么愤着的文青艺青,自信着自己的判断力,进来一看,不滋出逆反心理,从而春运前错过好片?
下面进入正题:1月中,报社因为大面积覆盖报道春运,好不容易得到广铁150个名额的春运车票。
昨天,技术部设计个页面,让有幸被通知到的员工中午1:30起抢订车票,一人限2张,只能到户口或籍贯所在地。
1:31,内部QQ消息通知,抢票已经结束,仅仅1分钟,就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的人也还得提心吊胆担心协议无效,攥着提前10天狂打电话;愁的人更得赶快找关系,或者自己去冷雨夜里排队,甚至持新闻出版总署红章的记者们也都不自信窗口能有自己的位置,甚至平日神通广大社会资源众多的编辑,也不指望能在这时以“公权利渗透入私领域”。
巧合的是,抢票前一晚,广州的部分媒人有幸看到了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春运电影”《一年到头》。
而人们还不仅仅是对春运感同身受,更对影片表现的种种切肤民生问题感同身受。
影片中,国栋的故事、家梁的故事、白老师的故事,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如片方所说,该片犹如一册报纸社会新闻的影像版,更确切的说,还是年终民生盘点那种。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推销回扣、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片中的角色有着和绝大部分中国人同样的焦虑。
2007,是个民生问题在网络上沸腾,民粹主义在讨论里抬头的年头,《一年到头》里所表现的现象,赤裸裸的躺在每个老百姓和官员的眼前,反映它,远不算敏感的触及了既得利益者。
这个年头,就连各省宣传部出品的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旋律,即便总算被主流影片归类,也都不好意思不去触碰一下社会问题。
那么现实题材的尺度和边界在哪呢?
去拍拍城管打人看看,去拍拍县官抓记者看看、去看看校长骚扰女生看看,这就不可能没任何意见的通过了。
据说《疯狂的石头》在发行正式DVD时,那段“城管,文明执法”的冷幽默都被和谐了;即便电影局那通过的片子,也往往还让各地政府难堪,这方面的例子不便举;即便好不容易通过上映了的,谁也不好说它不是下一个被招回的《苹果》。
所幸,供人热闹的《一年到头》没必要去拱边界上的那道门,它热热闹闹贺岁。
它不像第六代或纪录片工作者那些悲天悯人关注底层的深度作品,它简单直接的触摸到每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如片中心内科主任家梁那样的中产,还是不会走进电影院的如片中国栋那样的民工包工头,在一年到头时,如果想回家,都变得一律平等。
如同片中那有趣的片断,家梁渴望回衡阳老家,飞机票没了,他问旅行社能中转吗?
“那行,先从北京飞西宁,再从西宁飞上海,然后飞长沙,哦,不行,不是一个机场,你赶不上”,“那你还不如叫我先飞美国呢!
”搞不定空中的中产,只好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挤火车,可谓和谐社会。
这样的情形不必等到春运,平时重庆偏远各县的高管、公务员,要赶到市里开会,而周围又没机场,开车去又路途险阻时,还不是一样得上硬座,而且是先冲进站台再补票,还往往没坐票。
同时,《一年到头》当然也有明显的问题,作为新手的编剧如同一位热心关注社会的天涯网友,在奉献热情故事的同时,也收不住情绪,将故事搞得过大过乱,和“回家过年”这一主线无关的社会现象编入太多,作为中产代表的心内科主任的角色外形上也不够鲜明,不容易有记忆点,以至于有观众在后半段还说:“他就是开头的那个医生啊”。
而包工头国栋的爱情故事除了让更多人知道了“哦,大梨呀”的笑话,会让人觉得片子情绪过多。
然而,作为热闹贺岁片,《一年到头》的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原谅,要过年的大家不想闷,不要沉重。
于是,像春晚一样,电影让人笑了哭,哭了笑,暖暖的、感动着走出电影院。
拔高一点来说,这电影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怜与自豪,可怜的是在剧烈转型行将结束时,少部分人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人却得应对这么多社会遗留给生计的难题,自豪的是我们有春节,即便西化侵蚀着它,从骨子里,我们依然明白,一年到头,回家最重要,不管多挤多难,家里有人等着。
这部电影不属于任何一家大的影视公司。
不属于任何一个大导演的大手笔大制作。
不属于中国电影的票房翘楚。
不属于国人冲击奥斯卡的希望。
不属于某一个明星的代表作品。
但是,它属于每一个过年要回家的中国人。
它属于每一个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这是真正的中国电影。
是我们自己的电影。
它没有所谓宏大的背景、传奇的叙事、打牌的明星、轰炸式的宣传。
但是,它有感动我们的情节,它有属于我们的悲喜,它有我们的视角,它有这个社会的现实,它有让我们笑的时候,它有让我们哭的理由。
它是我在2008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是属于我这个要赶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在医生哭的那一时刻我也哭了。
那医生什么都忍着,忍上级,忍同事,忍世道,也忍老婆,到那一瞬间只是背对着大家没声音的哭泣。
回家真这么重要吗?
见父母真这么重要吗?
春运挤成这样真有必要回去吗。
之前我是嗤之以鼻,笨,这么多人就不会贝。
我信誓旦旦自从十八岁从不想家。
离开家乡快两年了,同来的人里面,我是唯一一个一次都没有回去的人。
我不想家,妈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说不会,我能听得出来她的语气,我听得出来,可是她只是停了一下,马上就说,那样也好,回来贵,得好几万块钱。
我想我有点变了,对大家跟对小家,大家是父母,小家是老婆。
大家要回,不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最多四千的花销吗。
小家也要,医生的老婆,包工头的老婆,让我觉得温暖。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想那个医生,山沟沟里面出来,变成衣裳光鲜的人上人,到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才会显露自己的出身。
有天早上赶去和平,想看10块钱的早场电影。
可惜到时已经过了十点,所以就没看成。
走之前,看下了大屏幕。
哦,原来放的是《一年到头》。
再后来,有国外专门关注中国电影的资深影评人推荐这部影片,并称之为2008年最棒的一部中国影片……2009年,见到了本片的监制。
一提到这部影片,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部电影上映之前,部分院线经理看后,觉得相当不错,甚至考虑多安排场次力推。
但紧接着,这片子就得了一个国家奖并获总局推荐。
于是很多院线代表,便想当然得以为是部主旋律电影,不会有多少人来看,便把场次都安排在了上午,权当交差。
虽然制片方最后票房还是收回了成本,但还是相当可惜。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当下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在保持相当可看性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10.01.01晚写于外公家
看完全片其实我的感觉是比较一般,尽管是08年的片子却依然是多年前片子的质感,也许是成本所限吧,而剧本的一些情节的俗套也让没什么特别的好感,但看了豆瓣上一边倒的好评,我惊讶这部小成本有着这样的亲和力,其实倒不是片子的风格有多么真实,只是片中这些再普通不过小事,很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草根电影,尽管有俗套但这就是我们普通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质朴的情感,年底的时刻,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有一个想法:回家过个团圆年!
不论有多难,我们都要想尽办法,回到老家,看看家中的尊长亲朋,这样,我们这一年也算完满了,下一年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
琐碎老套
故乡最无情——木心背对着「中国垮掉的一代」曾说,中国法治,建立不起来。作为《一年到头》的口头禅,那句「回家过年」是一种乡愁亦是戳破幻梦的针头,因为没钱没闲的打工人除了吃饭睡觉的时候谈个恋爱,其余时间都在昧着良心赚钱。不仅如此,那句颇有道德绑架意味的「口头禅」还在加快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的崛起,并借精致利己主义之势、黑社会之力和文明讨薪之名公然扰乱、阻挠和拆卸正在法治化的人情社会。正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然而令老子感到「不爽」的是,成功与团圆(团结)偏又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甚至核心价值观。所以木心真正的意思是,中国青年游学西方,取回自我,然后念一遍口头禅——两种青年加起来,以非常好的思想方法教育,世界有希望。在倡导「就地过年」的后疫情时代,西方垮掉的一代,可悲。我们不能垮。
天啊,我有个和小梅一样的镜子
看到漏水,过夜,住院之类的各种情节才意识到原来早些年就看过这电影。中国人永恒的主题就是过年回家,从我自己的想法来看,这种候鸟迁徙的状态应该维持不了太多年头了。肯定还是有,只是没有那么归心似箭了。李主任作为一个家里的顶梁柱过的那么窝囊是凭什么呢?他自己有瘾吗?没想明白。还有为了中考的事,不去看爷爷这件事,作为旁观者看到更加过分的情节,想想真是现实可能往往比电影更加夸张。
社会很复杂
一把小演员 一台琐碎的大戏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回家的向往
如此轻松的交错…如此沉重的人生!
很不错的国产小片,可惜王竞的新片未能保持这个水准。
这么高分的评价估计是很多人对春节回家艰辛之路深有体会吧?作为一个本地人的我就没什么发言权了,不过想一下大学期间周五必回家周一早上才返校的那段时光,“什么都不能阻挡”的决心,多少有点儿类似。然而如今却总想着“逃离”,春节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有萬箭穿心的起弓之勢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辛苦一载,回家过年。
好精彩的多线收束。今天资料馆放映还有主创来了
多么心酸,却又积极的中国人呀!
这个真实,普通人过年的写照啊
以前的装修、回家可真难,现在好多了,都精装了,买车票也方便了。很多电影,都成历史了~
农民工讨薪、医患关系、医院潜规则,过年车票一票难求、孩子升学考试、所有的事情都和一件事情有关系,那就是过年,过年了所有人都为了回家而奋斗者,通过各种方式回家,一年到头,挣了点钱,回家和家人团聚,全剧所有事情都很简单平和,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看着一点都不生疏,所有觉得电影很普通,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春节前后形形色色的事件,没有过多的浮夸,你总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点一滴。
没有高潮没有笑点……
民工讨薪、医闹、过年车票、孩子升学考试、托关系帮忙(国栋的大舅子骗子杀熟,为了稳住白老师费劲给李主任买票,这里真见中国人的人情关系之复杂和国人之精明),此片种种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最普遍的社会问题。最后买票回家过年那段我真的看哭了,过年出远门回家抢过票的人更会懂的。7.7
連著看了三部王竟的片子,三部都看哭了,共同生活在這一片大地上,同胞的命運讓我動容,因為那些事件那些情緒都太熟悉了。王竟對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關懷也讓我感動,而且他都能那麼細膩又那麼不缺代表性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