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子的话痨电影,刚刚打开的时候还是有些抗拒。
可是当深夜来临,独自躺在床上,再打开时,三分钟过后,便舍不得漏掉一个字。
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旅途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呢?
刚刚出版了一部上千页文字的作家戴维,红极一时。
见面时,不过是一个不修边幅看起来蠢蠢的大个子,和两条狗住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地方。
他看起来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
他所面对的也只是普通人所面对的问题。
孤独。
恶魔一般紧紧追逐的孤独。
死亡是唯一可以摆脱的机会,同时也是真正臣服于孤独的时刻。
那一刻,这个恶魔用天底下最鄙夷的神色注视着你,看着你缓缓走向死亡,你失败了,永远臣服在它的脚下。
卡夫卡曾说,我一生都在抗拒自杀的欲望中度过,忍耐疾病般忍耐着生存。
活着的意义有很多,但那种渗透全身的孤独却令人对生存忘而却步。
作家戴维极喜欢看电视,无聊的节目与烂俗的大片都可以让他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
但他家里却没有电视机,因为他怕自己深陷其中,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时光。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问题。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深陷网络的漩涡,一边讨厌着手机榨取了自己大好的年华,一边却在没有手机握在手心里时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戴维曾经酗酒,甚至有传言吸毒。
他矢口否认自己是一个瘾君子。
他不过是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终点,生命在某一瞬间停滞了,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换一种活法,让自己太过清醒的灵魂睡过去,以此来渡过生命的瓶颈。
而这扼住呼吸的瓶颈正是令人绝望的孤独。
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欲言又止,渴望陪伴却宁愿选择独处,是退缩,明知向前不论多远,终归回到起点,是看透生命的苍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生是欲望。
一旦一个人开始渴望爱,渴望名,渴望利,渴望一切与欲望沾边的东西,生的欲望便被点燃。
然而,戴维却一直拼着全力摆脱这些东西,他不愿成为瘾君子,不愿用电视机浪费时光,也不愿获得世人过度的关注。
可是他却渴望得到认可。
戴维最终选择自杀。
是他杀了自己,也是很多人杀了他。
他是一个禁欲者,斩断了自己对生的所有欲望。
而他唯一的渴望,被认可。
这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认可,有时候是理解,是赞赏。
更多的时候,却是曲解,肆意的歪曲。
人是孤独的,自私的,自大的。
所以彼此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总是不经意带入自己,偏执地信任自己,而猜忌别人。
渴望被理解,却总是被曲解,这应该是最深的孤独。
虽然说是对话,但是形式上都是一个人在对着另一个人或者很多人的独白。
但是,其实他们都是在对对方也是在对自己说着。
:)wallace深夜对david说的-you awake?-yeah.-i was just thinking, um, it wasn’t a chemical imbalance, and it wasn’t drugs and alcohol, i think, um, it was much more that i had lived an incredibly American life. this idea that if i could just achieve X and Y and Z,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there’s a thing in the book about how when somebody leaps from a burning skyscraper, it’s not that they’re not afraid of falling anymore. it’s that the alternative is so awful. and so then you’re invited to consider what could be so awfulthat leaping to your death would seem like an escape from it.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any experience with this kind of thing, but it’s worse than any kind of physical injury. it may be in the old days what was known as a spiritual crisis, feeling as though every axiom in your life turned out to be false, and there was actually nothing, and you were nothing. and that it’s all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body, cause you can see how this is just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wors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 it’s really horrible. i don’t think that we ever change. i’m sure that i still have those same parts of me. guess i’m trying really hard to find a way not to let them drive, you know. hey, um, okay, good night. david对书店的大家When i think of this trip, i see david and me in that front seat of his car.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电影最后wallace对录音机it’s me, talking into the tape recorder. and drone’s sitting behind me, just chilling out. I’m smoking. having just said i wouldn’t smoke, I’m smoking. just me and your tape recorder. BEST MOVIE OF THE YEAR
真正能享受孤独是不是只有天才这样的类型的人?
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举了很多这样的真是案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生命的尽头》,里面的女主角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花草前仔细研究,甚至与它们轻声对话。
高铭为了接近了解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她所在的精神病院里,和女主角每天做同样的事情,终于,他引起了她的好奇,反问他:“你在干吗?
”这才打开了她的心理状态。
她说:人类一直想到外星空寻找高级生命,但高级生命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陷在自己的角度中而看不到。
例如蚂蚁就可能是高级生命,假若你把一只蚂蚁看成细胞,而把蚂蚁群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
再如石头可能也是高级生命,只是石头的生命节奏比人类慢太多,所以人类看不到它们的生老病死。
所以,她决定“想办法和石头沟通”,再“找找有没有看人类像看石头一样的生命。
”她能说出这番话,我们还能说她是个精神病人吗?
我们总是觉得用自认为正常人的思维对这样类型的人行使“异样眼光”的权利,已经是把他们当作异端,不愿意去接近和接受他们。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已经是平庸不堪,无可救药了。
所以只有真正不去把这些孤独的天才当作疯子的人,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许还会成为好朋友知己。
当David Lipsky只是单纯用自己《滚石》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接近畅销书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时候,他只是单纯想要挖掘 Wallace有没有毒瘾的独家报道,他也没有想到之后自己也成为了Wallace的粉丝,更像是一位故人知己。
《旅行终点》影片最后David在书店里念的那段话,每次看我还是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When i think of this trip, i see David and me in that front seat of his car.当我想起这段旅程,我回想起在他的车子里,David和我同坐在前排。
we are both so young.我们都如此年轻。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他想要甚于他已然拥有的,而我想要恰是他依然拥有的现在。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会奔向何处。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闻起来如咀嚼烟草,汽水和香烟的味道。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那些对话是我经历过最棒的对话。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David认为书的存在,就是让人忘却孤独。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如果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并非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我也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滚石》的David真正了解了作家David的孤独,正如作家David无奈感慨道:“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
”可见,看似傲娇古怪的天才作家,却是这般需要有个真正懂他的人,然后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痛苦和困惑。
一次又目的采访却让自己懂得了自己需要生活的样子。
作家David后来自杀了,不知道是不是忍受不了太多人的不懂,不想要用自己的孤独给别人疗伤孤独。
他像记者David透露过自己曾经因为沉溺写作,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
虽然之后自己成为了畅销书的作家,名声鹤起,但是这份成功不足以让他去原谅曾经有些堕落的自己。
这份矛盾更增加了他的孤独感。
他渴望别人理解,但却又不能被过多打扰,因为写作时的自己需要独处。
天才不是天生享受孤独,而是当他们沉迷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让普通我们觉得自私,狂妄甚至不正常,他们不愿意把这样情绪带给我们,所以会选择远离人群,选择孤独。
记者和作家的公路之旅中,他们之间亲密又矛盾的关系发展实在迷人。
他们之间是采访和受访者,即刺探者和讲述者,也是读者和作家,更是作家和作家。
于是双方对彼此的情感都十分复杂。
于记者而言,我渴望成为你,成为那个成功的受万人拥戴的畅销作家,但我又明了你成功的秘诀源自痛苦,那迷人的让人心碎的孤独和痛苦。
作家何不也羡慕记者,他帅气,口灿莲花又精于社交,不会被敏感的痛苦所击倒。
所以记者最后爆发了愤怒,任何自卑的人在被点破自己是普通人时,都会爆发出如此的愤怒。
所以作家深夜才会对他如此灵魂表白,我的创作,源自我无法被拯救的痛苦,那随时可能再度吞噬我的痛苦。
所以作家最后才要对记者说,你不要成为我。
他俩骨子里拥有同样的孤独和自卑,所以你会被我触动。
但请不要成为我。
记者深夜听完作家的自我剖析留下眼泪的细节太打动我了。
我俩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们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敏感的关系,就是因为太害怕会爆发出这样的情绪。
因为任何真正的灵魂自白,都是手术刀刺到心脏深处导流出的血液。
而能和你产生共鸣的人,在听到你的灵魂自白时,何不也在忍受和你同样的痛楚呢。
很久没写过评论了。
一是这段时间没有遇到特别的作品,二是当你在评论他人作品的同时,你的评论总会变成别人去评论的作品。
就像Lipsky采访Wallace一样,他的采访写成了书,现在大家在看这书改编的电影。
也许是最近的经历让我更加对Lipsky感同身受,当你与像Wallace 那种思想高度的人谈话时,你的精神在旅行。
与Wallace 相处的5天里,对于Lipsky 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畅游,对一切发生在身边鸡毛蒜皮的事,都不仅仅是琐事,而是能透过现实影射出哲学意义。
在这里不需要深度挖掘讨论Wallace 的智慧,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评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能力,那么我们说说Lipsky ,作为同辈或后辈作家,他从Wallace 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吗?
并没有。
Wallace 也并不希望他把自己写成高级鸡汤,电影展现的就是Wallace 一直说的I'm a regular guy。
既普通又不普通,既特别又不特别。
在我看来,Wallace 的一生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凝练,24岁向世人展示才华,46岁去世,用短短20年的时间去思考常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悟得出的道理,这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纯粹的天赋。
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也许我以后会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去认识这个人,感受他,触碰他。
“You feel like you a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because you see that all these are delusions. You feel you are so much worse than everyon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I've exhausted all the ways of living.”我含着泪,镜头里的Wallace 在看着我,似乎只有一个孤独的个体,才能包容另一份孤独。
似乎在他所处的思维层面,只有我们相视凝望,超越维度的,灵魂的搜寻,此刻交织碰撞。
ps,我已经嫁给Wallace了,并且是Jason Segel版的。
本文设置不允许评论。
(ps:文摘之网络)延伸到主人公David Foster Wallace某一访谈的一段对话:“有一位我很喜欢的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我想,严肃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读者——那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孤独地放逐在自己的脑壳里的人——提供一种能够接近其它自我的想像通道。
作为人类的一员,忍受痛苦折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法逃脱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痛苦,当然,那是一种可以感同身受、作为替代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痛苦。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是独自受苦,我们无法真正彻头彻尾地体验他人的痛苦。
但是,假如我们读了一篇小说,而这篇小说让我们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痛苦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经验可能会坚固我们的信念:别人也会对我的痛苦产生共鸣。
这种体验具有滋养和救赎的效果,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
道理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电视节目、热卖的电影、还有大部分的“低级”艺术——“低级”指的是那些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的东西——它们让人感觉更容易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制造者清楚地意识到观众更愿意接受一部提供 100% 愉悦感受的作品,而不是一部 49% 的愉悦附加 51% 痛苦的作品。
然而“严肃”的艺术作品——那些首要目的并不是想从你身上捞钱的东西——它们倾向于让你感觉不安,或者逼迫你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感受到愉悦,这和生活本身是一致的:快乐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辛苦劳作和忍受种种不便的副产品。
所以,普通读者,尤其是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观赏那些接受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提供 100% 愉悦的作品的年轻读者,让他们阅读和欣赏严肃小说,他们会感觉非常吃力。
这种状况很糟。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当下的读者很“蠢”,而是因为电视和商业文化已经把人们训练得懒惰而且幼稚,以至于降低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当代读者充分动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来接受你的作品,这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
最近又翻到了这个电影的条目,忍不住又看了一遍,这已经是我第四遍看这部电影了。
对我这种不喜欢反复观看一部电影的人来说,已经是挺夸张的次数了。
因此想随便记录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十分执迷的原因,事先说明,这些原因大概率跟电影艺术本身没什么关系:1.DFW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他最着迷的时候,我在纽约客上搜集了很多篇其他作家纪念他的文章,大部分都打印出来并看完了。
虽然现在已经忘记了大半,但我对DFW的熟悉感和亲密感是一直存在的。
他对我来说不是那种将会被纳入文学史并因此让我兴奋的“经典”作家,而单纯是那种和我的思维方式非常契合的作家,在心理感受上更像朋友(——是的,这有点诡异)。
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就像是拿着一块吸铁石轻轻划过一片细碎的铁屑,我所理解的DFW的各个心理侧面和他所关注的问题,都被立体地呈现出来了。
2.视点的转变。
我对DFW的理解其实大多依赖于他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这部电影所提供的观察视点是最恰当也是最美妙的,完全赢过了乔纳森·弗兰岑纪念DFW的那篇文章。
当然,要意识到所有叙事都是一种representation,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可是导演和编剧所把握的诸多要素其实跟我对DFW的理解非常契合,所以我理直气壮地照单全收。
另外,电影里所拍摄的这段访谈文稿已经出版了,但是读起来平淡无奇。
3.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了卷老师。
卷西思维敏捷咄咄逼人但被人怼回的时候又露出狗狗眼的样子,对不起,我真的好爱。
其实我看得出他演技里套路的成分,但那些又刻薄又焦虑又自我意识过剩的小动作我也很爱。
自从看到了卷老师以后,我才发现,我是真的很喜欢nerd型的人。
4.对话和孤独。
我喜欢对话,对话就像是小说中表示凸显的引号,既是表露也是防御。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包含着试图互相理解的努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意识又证明了这种理解的徒劳,就像电影里DFW多次反问Lipsky:我说的话你一个字都不信对吗?
事实是,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误解对方,而自我解释往往是徒劳,就像Lipsky的反唇相讥:你证明自己不惺惺作态的方式就非常惺惺作态。
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对他人持有更加深刻的洞见,他们喜欢玩这种游戏来凌驾于对方的自我意识之上。
我比较悲观:人最终将囿于自我意识,而相互理解只是一种短暂的妥协。
5.寒冷、音乐、飞机、书籍、写作和公路。
6.DFW会去人群中跳舞。
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感到悲伤。
7.DFW曾经当过towel boy和保安。
有时我会想象那种生活。
8.电视机、电影、mall、美式快乐、空虚、自杀和死亡。
9.幸好这不是一部元电影,所以我能够沉浸其中。
10.这部电影成为了我的安抚物之一,我在自己和演员之间制造了一种亲密感,并对某一类意象上瘾。
我正是DFW所说的那种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获得心灵抚慰的人。
我喜欢他对reality的追求,我迫切地追求过同样的东西,却最终发现自己和虚幻融为一体。
11.我为了证明自己所执迷的东西有点意义还写了一篇影评。
“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
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
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
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
David觉得书籍的存在是让他们从孤独中醒来。
如果我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提醒了我真正生活是什么,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
所以我得告诉他,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 ——David Lipsky
I think that writing books is a little bit like raising children. You have to be careful though. It's okay to take pride in the work, but I think it's bad to want the glory to reflect back on you.I think one of the real ways I have gotten smarter is I don't think I'm that kind much smarter than other people.There's a thing in the book about how when somebody leaps from a burning skyscraper, it's not they're not afraid of falling anymore. It's that the alternative is so awful.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ea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of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
the end of the tour是去年的电影,如果是去年看的,它一定会是我15年两部最爱之一,另一部是《房间》,这恰好是人生的两个方向:《房间》里,经历了地狱般磨难的母亲,在儿子爱的力量感召下,选择继续活下去;《旅程的尽头》里,34岁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在与抑郁斗争12年后自杀身亡。
片名里的tour,指的是david宣传小说的全国巡回签售,也暗指人生如同一场巡回,终点人人一样,死亡。
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讲述《滚石》杂志记者David Lipsky为了采访这位年青大才子,一路随行巡回,记录这位作家人生的同时,对他提出各种问题。
电影必定有加工,有创作者的选择,但电影的确讨论了那个最重要也或者最不重要的哈姆雷特问句,活着还是不活?
人,为什么活着?
大清早准备早点摊的主妇回答,家里有几张嘴等着喂饱呢。
为责任。
创业初始的年轻男孩回答,还没赚到第一个亿怎么能死!
为目标。
辞职旅行的女文青回答,世界这么大还没看呢。
为浪漫。
父母辈们连连摇头,大吉大利,没事谈什么死,你没问题吧,要不要看心理医生?
这恐怕是最多人的答案,死亡,是件最可怕的事。
因为死可怕,当然要活着。
David Foster Wallace在电影里给出了他的答案,david(采访他的记者和他同名),it's nice,it's not real.这大概和中文世界里的镜花水月一个道理吧,人生本是虚妄。
他生于标准知识分子家庭,童年生活安定,不缺乏爱。
他是个大个头,有着副好嗓子,能唱动听的歌,酷爱打网球,这完全是少年抑郁宅男的反面。
34岁写出《 Infinite Jest 》,商业和评论双赢。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周星星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我这么年轻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接下去,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的,他自己结束了一切,但这个过程用了12年。
一个虚妄的世界迟早要离开,他不想等了。
我一直反对自杀是弱者行为的观点,自杀是多么的英勇!
而电影中的台词甚至david的眼神都在透露,与其说他抑郁,不如说是,厌世。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厌世这个词往往与悲观连在一起。
其实不是的,很多悲观的人,悲悲戚戚活到老,依然无比贪恋这个世界。
厌世不是悲观,厌世是看透一切选择离开。
David说,我也享受成名的感觉,我喜欢被关注,可我知道这一切不是我要的。
还记得我们年少人人都听过的中文说唱歌曲吗,“我讨厌当明星,又希望引人注目”。
那个唱歌的女人,一样的年少成名,一样的充满困惑,她选择的“出路”是,恋爱,恋爱,再恋爱。
扮演david的Jason Segel,最有名的角色是how i met your mother里的蠢萌大男生,职业生涯几乎全是喜剧。
这应该是2015年银幕上最好的表演了吧。
每个喜剧演员的躯壳里都藏着一个抑郁的灵魂吗?
看完电影也忍不住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
20多年前第一次看《阿甘正传》,阿甘面对病床上即将离世的母亲,问出那句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台词,What's my detiny,mom?我全身像触电一样颤抖。
妈妈回答,you have to figure it out by yourself.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吧,命运如洪流,个体如砂砾,水流推着砂砾向前涌去,直到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砂砾沉下去,沉到河底。
电影the hours的开头,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抱着几块巨大的石头,走向河流深处,勇敢地沉下去,选择自己降落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没有这样的勇气,所以就带着好奇心等待吧。
或者用乐观的眼睛看,我们不是砂砾,而是《阿甘》片头片尾的羽毛,在风中飘着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沿途的风景。
PS:写完这篇文,就看到了迪伦拿奖的消息,第一次听到那首歌,也是在《阿甘正传》里: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Can i call myself a man now?i think i can.
人生而孤独
无感,看完对Wallace Foster并无改观,也没重新拿起剩了一大半的Infinite Jest的欲望。
两个男人对话的电影,想想也是够闷的,我竟然也坚持看完了。有关孤独,有关人生,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太多感触。
对话不错 但一直都不太喜欢又话唠又闷的片儿
jason segel is such a good and underestimated actor!
对不起,我不知道这是啥!我怎么就这么讨厌杰西·艾森伯格呢?非常讨厌他的嘴,说话那么快!真希望蔡明亮找他拍个电影,没台词那种!
觉得想讲的东西挺好的,但是剧本撑不起来,显得矫揉造作。关于孤独,关于名利,关于人生,最后的悼词讲的多么有道理阿,人生的每一个物件可能都是为了让人们忘却孤单而存在的吧,但是这段不是升华,只是描述,没有支撑,平淡苍白。big ship 用的最烂的一次
看不懂,只觉得主人公很神经质
3.5星。文学改编,还是免不了有记述的文字的影子。
那首big ship真是赞
话唠电影,不断地说不断地说,但究竟在说什么呢?美国人文艺起来也是醉了。
豆瓣春日影展“真实力量”单元。细节有,诚意在,无聊却也显而易见,还有“话唠”杰西的语速依然那么令人手足无措
1、其实自己在电影里看到的都是自己本身有的,估计导演不会想到我看时,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工作者的故事。因为把采访作为一个工作任务,免不了要讨好对方。而当真触碰底线的时候,又怎么更好处理情绪?2,我想如果能直接理解原语言,而不是透过字幕,应该会更好些把
看了爱在三部曲我以为我能接受话痨片了,原来我只能接受爱在三部曲
中规中矩的公路片
基本全对白,看不进去。
有些枯燥..such as 吸了一个小时的二手烟..也许不太适合我..
让人想到林克莱特的几部话唠片。两个作家絮絮叨叨的边走边聊,充满深度的对话就像时断时续的水流,既有尖锐试探又有理解包容。一直觉得卷毛是那种和男星对戏才更有火花的演员~
人都有觉得自己迷人的时候。迷人又自卑
尽是灵魂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