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

The Outrun

主演:西尔莎·罗南,萨斯基亚·里维斯,斯蒂芬·迪兰,劳伦·莱尔,伊祖卡·霍伊尔,帕帕·厄希度,纳比勒·埃卢比,纳奥米·维尔特纳,杰克·鲁克,Danyal Ismail,西姆斯·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逃脱》剧照

逃脱 剧照 NO.1逃脱 剧照 NO.2逃脱 剧照 NO.3逃脱 剧照 NO.4逃脱 剧照 NO.5逃脱 剧照 NO.6逃脱 剧照 NO.13逃脱 剧照 NO.14逃脱 剧照 NO.15逃脱 剧照 NO.16逃脱 剧照 NO.17逃脱 剧照 NO.18逃脱 剧照 NO.19逃脱 剧照 NO.20

《逃脱》剧情介绍

《逃脱》长篇影评

 1 ) My body is a continent.

酗酒可以不只是酗酒,也可以是病态的家庭/亲密关系,是一次次试图站起身改变又一次次被困难击败的瞬间。

就像那先是被咬了一口的青苹果,在往后日渐溃烂堕入深渊。

以前一直向往住在小岛上,但看到女主坐在海边高峭的岩石上,耳机里播着techno直面浩瀚汹涌的大海,我看到的是渺小和孤独。

My body is a continent. 海上探头回应的海豹可爱得令人心碎。

从人群外不下海的旁观者到主动走进冰冷的海水,是一次次被击败却不放弃的勇气。

从一团糟的现实中抽离出来,和自然连接固然是一种疗愈,但我想那个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在这之中重新发现自己,接受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Find your true self, find your own purpose, find your inner peace.视听都挺喜欢。

两人蹦迪时有段类似sleep no more里面三巫献祭的高频闪灯效果,没蹦过+对techno完全不感冒也能感受到那种带着原始冲动的迷醉。

放大的心跳脉搏、人群的vibration,让绝望的生命震颤,冲撞,朝混乱奔去,混乱中的一双眼、亲吻,令人感到确实活着。

最后一段更是情绪张力拉满,和自然共振的交响曲和狂舞,贲张的生命力喷薄而来,燃成海岛上的一团橙色的火焰。

 2 ) 奥克尼的共振

很难形容观影时的心情。

因为文化背景差异确实很大,对成瘾者的痛苦很难共情,最初看的时候是有点抽离,对故事性没有那么认可。

不知从哪一刻起沉浸了进去,然后泪流满面。

我们总说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但渺小的生命也一如既往地拥有着汹涌的情感,会有不切实际的妄想和虚妄飘渺的期待。

情绪是Rona存在的痕迹,也是过往留给她的印记。

两小时的电影呈现的是29岁的Rona不到十万分之一的生命选段。

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影片中透露出的那些碎片化的挣扎、迷惘、痛苦、孤独,已足以将人淹没。

其实是一个关于缺爱的故事,混乱的生活可以追溯到不稳定的童年和家庭。

Rona的迷失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就是无法好好爱自己,不能从自己日常的生活中获得快乐,依赖外物以忘记自己。

那一段颓废令人难过。

即使最后她想要“好起来”,戒瘾这件事也将伴随终生。

我们常说世界太纷乱,一个人存活在世需要有一个锚点才不至于迷失。

父亲算是一切根源的一部分,母亲爱她却不能像Rona期待的那样理解她(就像她也不曾理解母亲),男友更是不提,两个成年人没有拯救彼此的义务,除非是双方心甘情愿。

Rona的锚点只能是她自己,但在她意识不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

很高兴Rona在最后找到了她的平静。

她对妈妈说起海草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结尾大自然的交响乐太震撼了。

她一直都是那个热爱大自然声音的小女孩,Orkney的土地赋予了她灵魂底色,这是她精神世界的根。

最初是因为被海报吸引才想来看这部电影。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的后遗症,总是会被蓝发吸引。

再就是Saoirse充满故事性的脸,那种带有颓丧色彩的释然和自由。

Rona找到了她的自由。

全程靠发色辨别时间线。

张狂时迷乱的蓝,低潮时苍白的粉,低靡时的挣扎自救和铂金色尾端的蓝,褪色完的金黄是寻回本我。

桔红色是新生。

视听体验很和谐。

自然音和耳机里的音乐交替着贯穿整部电影,都是属于Rona的声音。

在Rona去冬泳的时候我在荧幕之外都感受到了寒冷。

一个看似不怎么有意义的里程碑。

她独自走进海中画面很美。

海豹可可爱爱哈哈哈哈。

圣诞无法回家,Rona似乎更懂得如何和自己相处。

母亲的心疼和欣慰太好读懂,时隔多年她们终于和解。

最触动到我的其实是艺术化的表达。

Rona几段独白都像是作好的诗,又或者其灵魂本是诗人。

海豹的故事和Orkney的起源很美。

其实我自己常常忘记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而它们往往是那片土地的名片。

罗南的情绪表达太抓人了,喜欢。

P.S. 她的蓝眼睛真的好清澈。

P.P.S 结尾听到corncrake的时候和Rona一起笑了出来,以及片尾字幕滚完还有一声corncrake的彩蛋!

2024.10.14 03:32

 3 ) 字数超了18

我挺爱的,会感觉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各种回忆的切换,都绕不开混乱状态下被酒瘾操控的命题。

但在私人的同时,又会让我唤起前两年被脑子里那团巨大的情绪所笼罩的记忆,Rona很像被精神疾病困扰的每个人——病灶可能源于一个不算恶毒但有各式问题的家庭,而自身高敏感的特性或许在童年时期就无意识地捕捉了大量负面信息,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想要be kind,并去爱。

酒又有什么错呢,酒让人飘飘欲仙,让人还可以在某一瞬间体会到无所不能的全能感。

瘾的背后,是求生的本能,是释放的快感。

而这治愈的过程耐人寻味,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成人来讲,如果病灶含有家庭因素,那最好是离开家(但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个能力,很客观很现实)离开家之后不是去找另一个带有“宗教”以及随之而来的上交精神自由的“家”(精神操控),而是去开辟自己的空间,去和自己相处和对话,就像Rona一样。

虽然很孤独,但或许到头了真的只有自己才能“驯服”身体里的猛兽,与它相处,与它对话,与它合奏乐章。

精神疗愈真的不在于某种信仰,而在于自身的各种搏斗和与它共存的努力,这件事真的不容易。

PS:作为一名十几年的耳机少女,很懂罗南的每一次听戴上耳机听各种电子乐的镜头。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一片声音的撞击与交响。

 4 ) 影片最后十分钟,决定给五星

这种弱剧情强情绪的片子让人感觉不是在看电影是在记忆闪回,想法滑过大脑皮层,如意识流动。

所以很适合喝酒时候看,才能卸下评判体系去共情Rona和自己。

罗南也太适合问题少女角色,和母亲的争吵、对青春的消耗、耽于爱情幻想,她的侧脸美丽又脆弱,如此契合北欧特有的荒凉和寂寥(即使如此,北欧依然是我觉得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虽然发色暗示了事件先后但其实时间顺序没那么重要,两个小时可以说是没有剧情,只是来来回回与自己作斗争,就像试图冥想一睁眼却又佝偻空洞的背,渴望变好却不断打转的人生。

“I can’t not be happy sober.”和《海边的曼彻斯特》那句“I can’t beat it.”一样悲伤。

人总是要找个寄托,或者酒精或者爱情或者信仰,然后把自己和对方折磨个半死,好像折腾本身就是生活的寄托了。

Daynin看着鼻青脸肿的Rona说出“想去喝一杯吗?

”时惊愕的脸,Rona是一个绝对不适合走进亲密关系的人,但堕落是她的生命力来源,她就这么绝望地枯萎掉,在愤怒、痛苦和虚无中燃烧。

北欧教会人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独处。

Papay的画面美得窒息。

结尾的合家欢转折略显突兀、不够“离经叛道”,但也给了这两个小时的压抑一个喜闻乐见的交代,交响乐处剪辑是对散文句的完美诠释,“我爸爸可以控制风”。

父亲架在羊棚的船舶二层舱,观鸟亭的航海想象,农场置于海洋上的构图,本就暗示了对海洋的歌颂:冬泳让人想起锈湖劳拉的新生,橙色是火焰的颜色,春天到来的时候重新启程。

当我如指挥乐队般感受自然,你能否体会我重新掌控人生的喜悦?

btw.标题照搬了自己《酒精计划》的影评,这两部片子从很多方面给人的感觉都很相似。

观看过程中不断拉回前面的进度条,意外发现其实结构相当完整…"In grandiose moments, I study my personal geology. My body is a continent. Forces are at work in the night. When I blink the sun flickers, my breath pushes the clouds across the sky and the waves roll into the shore in time with my beating heart. Lightning strikes every time I sneeze, and when I orgasm, there's an earthquake."相当女性力量的,相当令人感动的。

 5 ) 在高地看高地就全懂了

无法再享受高密度的巨型城市,于是四处收集心仪的地理碎片,也不再觉得定居是必然,永远若即若离的安全感更让人上瘾,随机波动下的显化没想到最终指向了从未想象过的高地。

大西洋的横扫来的季风和太平洋完全不同。

在这里,那间在完全的黑暗和风暴里依旧安静的石头房是我想象的可以居住下去的样子。

对某一元素越来越清晰的渴望催促我继续离开继续寻找。

为了被石墙隔开的那一秒钟的完全寂静也值得穿越整个地球吧那一刻,我明白未来注定是不确定的。

第一秒是很恐怖,但接着就是成瘾。

狡猾的是,在为了抗争不得不成为酒鬼之前,我先让逃走的欲望成了习惯,并且名正言顺地称之为喜欢旅行前几天刚看了但愿人长久,那位父亲毒瘾,这位父亲酒瘾。

于是在地球两端的女儿们,尽管对创伤的忍受阈值不同,却同样无法摆脱那份爱恨交织的记忆的纠缠。

喜欢高地,我也想尝试一次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并呼唤海豹。

我也会体会在这些宏伟的瞬间里,探究我内心地质的时刻。

我有勇气继续这样生活,只是为了很微小的可能性。

我可以为它不断离开,直到那一刻的绝对安静找到我。

 6 ) 瘾君子该如何自救?

由诺拉·芬沙伊德导演,西尔莎·罗南主演的《逃脱》,于2024年1月19日,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随后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展出,收获颇多好评。

影片讲述了在伦敦因酗酒而偏离正轨的二十多岁的苏格兰女孩罗娜决定回到故乡奥克尼群岛,希望在此尝试远离酒精,以完成康复过程。

重返童年时身处的原野美景,她体会到自然之美的静谧与珍贵,在孤寂中逐渐找到了内心平静。

文:Guy Lodge翻译:Vivienne排版:张语嫣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电影中,角色剧烈的发型变化常常预示着一种求助的呐喊、叙事时间线的分裂。

《逃脱》中反复出现的两者兼具的复杂情绪,来自苏格兰的女主角罗娜——一个在崩溃堕落与复原之间不断徘徊的酗酒者的形象,在西尔莎·罗南生动的演绎中栩栩如生。

格温妮丝·帕特洛短发造型罗娜的造型并没有像《双面情人》(1998)中格温妮丝·帕特洛那样给人以解脱感般的精灵短发;相反,诺拉·芬克沙伊特执导的这部电影通过角色头发上渐次变化的色彩来呈现她跌跌撞撞的康复过程。

在伦敦东区,罗娜过着混沌无序,醉生梦死的日子,酗酒使她的生活逐渐失控。

这期间罗娜的发色呈现出层层褪色的珊瑚粉、海绿与水蓝色,仿佛是视觉上的一根线索,将她牵引回那片遥远的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宁静根源。

电影《逃脱》静帧正如片头画外音富有幻想色彩的描述中,罗娜仿佛是一只海豹般搁浅的“塞尔奇”(一种神话中溺亡化成海豹又重返人形的漂泊者),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纵使踏上陆地也依旧为潮汐牵引。

当她回到北方的家乡,准备彻底摆脱酒精依赖进行戒断时,她的头发被染成了刺目的化学橙色,与她年轻时迫不及待逃离的那片清冷的广袤风景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她去往何地,试图在一个又一个小岛上逃避自我,她总固执地无法与背景融为一体,执拗地与之对抗。

电影《逃脱》静帧由德国导演芬沙伊德与原著作者艾米·利普特罗特对后者2016年的康复回忆录进行了改编并略加虚构,塑造出《逃脱》这部影片。

影片仰赖于那些隐含的张力:动荡不安的人类意志与稳定、甚至压倒性的自然与时间秩序间的抗衡。

利普特罗特的原著作品如同一部对奥克尼群岛的环境调查,细致追踪了那片土地上植物、动物与水体的细微变化,以此来平息她内心的不安。

在影片中,罗娜拥有生物学学位,康复后在一家鸟类保护协会找到了工作,负责监测该地区濒危的长脚秧鸡(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这些破碎的鸟类隐喻不言自明,尽管影片并未明说。

珍稀保护动物长脚秧鸡即使在片中最为煽情的部分,《逃脱》依然保持了象征性的深层倾向,甚至流露出一种诗意的少见气质——一而这类题材的作品通常更趋向沉重、粗粝的现实主义。

影片中设定于伦敦的片段最具粗粝的质感,描绘了罗娜日益失控的酒精成瘾问题,以及对她极具耐心却逐渐疲惫的男友戴宁(由帕帕·厄希度饰演)的关系的逐步侵蚀——厄希度的戏份虽少,但他精准地表演出那种历经风霜的坚韧关怀。

罗娜和男友戴宁然而,导演芬沙伊德在其2019年惊艳首作《系统破坏者》之后,经历了2021年较为平淡之作《难以宽恕》后再度焕发出活力,这次她通过片段化的闪回结构,让观众以短促而浓烈的节奏感受这些场景,在这条漫长艰辛、在现实中往往单调乏味的戒酒之旅中,撷取出一连串带有棱角的剪影。

电影《系统破坏者》海报更为深刻的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编剧利普特罗特与剪辑师斯特凡·贝辛格携手构建出的躁动的、如玻璃般锋利而破碎的时间线巧妙地揭示了康复从来都不是顺利无阻的过程:在罗娜于奥克尼群岛的自我放逐中,每一次突然刺耳的闪回至她在伦敦的破败过往,似乎都暗示着一种侵入性思维的风险,或是一种脆弱的日常崩裂。

康复与复发间的距离通过快速而残酷的剪辑被撕裂开来,或是如梦般抽象地交织在一起,就像冰冷海浪的咆哮旋涡逐步化为夜店狂欢中迷离的蓝光,在那儿沉溺与欢愉交织成一段蒙太奇般的醉梦。

影片后半,这些碰撞的思绪渐次攀至情感高潮:在影片标题所指的“Outrun”——在罗娜父母农场顶部那块险峻的悬崖上,陆地与海洋相接之处,罗娜的过去与现在终于交汇。

她傲然伫立,指挥着奔涌的海浪,犹如挥洒一曲疗愈的交响,将压抑已久的心声倾泻于此,完成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解。

罗娜指挥奔涌的海浪这种主观感官视角的处理难免削弱了部分配角的层次感:罗娜和戴宁的恋爱关系仅呈现为轮廓,而若换一种叙事视角,影片或许可以聚焦于她与重新皈依基督的母亲(萨斯基亚·里夫斯饰)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父亲(斯蒂芬·迪兰饰)之间裂隙重重的关系——两人虽在影片中略显即逝,却蕴藏着另一种深层冲突与复杂性。

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内在救赎的自省之作,《逃脱》展现了一种坚决而棱角分明的力量,而西尔莎·罗南则以精准的演技赋予了这种力量生命。

她既坚定又脆弱,目光如炬,与那不断变换的发色形成鲜明对比。

她令人难以抗拒,既是那个醉心派对、纵情作乐、偏执地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他人的女孩,也是在冷清的晨光下孤寂伫立的灵魂,似乎迫切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影子。

 7 ) Windy day

三星电影,但是苏格兰景观和西尔莎私心加1。

Being addicted to something/somebody is one of the happiest/saddest thing in the world cause you are doomed to be vulnerable in this way. So love is giving others chance to hurt yourself, isn’t it? Addiction can be painkiller but never never lose yourself. Soberity doesn't always bring you happiness, as alcoholic doesn't tackle the problem.最后指挥海浪的solo戏和小妇人里的monologue一样值得反复观看,通感的写法很戳我,虽然在这个位置直接念诗又显得太白,但还是偷偷抄到flomo上去了…When I orgasm, there is an earthquake.北岛的风昼夜不停The wind is our most defining weather in Orkney. 苏格兰的色调从来不是最eye catching,但是正正好是我喜欢。

 8 ) 逃脱 [2024].1080P中字全集

导演: 诺拉·芬沙伊德编剧: 诺拉·芬沙伊德 / 艾米·利普特罗特 / 黛西·刘易斯主演: 西尔莎·罗南 / 萨斯基亚·里维斯 / 斯蒂芬·迪兰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德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4-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24-09-27(英国) / 2024-10-04(美国)片长: 118分钟I 剧情简介 本片基于艾米·利普罗特所著回忆录,她和芬沙伊德改编剧本,讲述刚从康复中心出来的罗娜在离开十多年后,回到了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回到童年时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9 ) 逃脱

《逃脱》英文名:The Outrun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主演:西尔莎·罗南罗南饰演的罗娜精神有些问题,且酗酒。

本篇讲述的是罗娜在因为酗酒与家人疏离,失去了爱人与工作后,下定决心戒酒,并且最后在大自然中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故事。

现实与回忆交替,疯狂与理性对比。

交叉式的演绎手法虽然有些地方看的云里雾里,但不可否认,强烈的碰撞确实更能抓住人心。

原生家庭的原因,罗娜选择了以酒精来逃脱,可这却让她迈进了另一个深渊。

但幸好,一切都来得及。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戒酒时她说:我清醒时并不快乐。

这部电影我大部分都是皱着眉看的,直到她第一次下水冬泳,她与灰海豹的互动,我看着屏幕映照出的我的脸,原来我竟不自觉笑了。

大概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在慢慢变好了。

这部电影挺压抑的,也挺励志的。

如果你时常感觉内心孤独、压抑,那看看也无妨,最起码你能看进去。

如果你很幸运,你阳光开朗,那就多去看看温暖向上的故事。

人生嘛,还是要尽可能地取悦自己。

 10 ) 同步抑郁 同步释放

12月的第一部电影-压抑和孤独,最终释放。

前70%:女孩 漂发 酗酒 作乱中20%:女孩 漂发 独行 尝试后10%: 女艺术家 漂发 融入她独自在沙滩上 蓝色发丝和大海之色融为一体精神和灵魂是她的乐谱手臂和手指是她的指挥棒微微涟漪到波涛汹涌是她奏响的乐章她用尽全身的力气,使劲挥动上肢,企图在演奏高潮时,释放前期的所有不堪、孤寂、压抑,她成功了,我也是。

她一直苦寻的“秧鸡”,不知不觉,就那么偶然的,出现在了那一刻。

我也再一次醒悟,不要刻意,不要太用力,做好当下能做到的事情,内心想要的,一定会在某来的某一瞬间降临,那时候的惊喜程度,一定是顶级。

这部电影的所有色调、构图、拍摄手法,全都在我的审美点上,算是北欧风冷色调吧,真的很爱。

《逃脱》短评

我的“魔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施展~

4分钟前
  • amilal
  • 还行

为西尔莎·罗南量身定制的一部戏,她哪怕不说话就在那边坐着发呆也足够让人看一个下午。罗南的片子其实内心戏很足,所以看不进的人会很不喜欢。 有点温斯莱特年轻时的影子,尤其是高饱和度的发色像极了当年温斯莱特和金凯瑞的《暧暧内含光》

8分钟前
  • 零度倾斜
  • 推荐

我来看罗南的,但真不喜欢这部

10分钟前
  • Lüge
  • 较差

把对抗酒精的过程散文诗化,个体的戒酒就像岛屿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剪辑其实还可以再精简些,结尾的交响乐大加分。罗南妹子好适合演内心敏感的叛逆女孩啊,破碎感不多不少。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首先,罗南特别可爱!!!!!点烟之后那个"got it"特别可爱!!!刚开始很吸引我,酒鬼受困酒瘾努力戒酒的节奏逐渐让我失去兴趣。。。后来到what did i do last night那里我的烦躁一度达到顶峰。试图通过发色和指甲油颜色梳理一下时间,后来放弃了。最出色亮点就是结尾,看得我真的很想哭。。。片尾演职员表(?)出完那两声鸟叫全场爆笑+鼓掌,还是挺有意思的hh导演的QA我觉得也很好,喜欢她。。。个人觉得总体来说算本届可看的,推荐。。

14分钟前
  • 嗯嗯大家还
  • 推荐

关于幼年出现的精神疾病这个主题真的是看一次心塞一次,比起《系统破坏者》多了一些关于成因的思考,自然景观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导演未来可期

17分钟前
  • Josephine
  • 推荐

最佳结尾,罗南伸出双手指挥着海浪,潮起、潮落、汹涌、平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Fuck the alcohol dependence!

22分钟前
  • 李先生
  • 推荐

看不进去。

2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with 🐑/I get it but…

29分钟前
  • kuba
  • 较差

罗南这个演技简直了!太厉害了 意外很好看!有原生家庭 有工作压力 有离开的男友 有心理依赖 这些放在一起再加上碎片式剪辑 比起一切都按照时间线走 这种模式真不错 最后Rona在海边的一顿操作!帅呆了好吗 好酷 好喜欢 没进柏林可惜了 导演很有想法

33分钟前
  • FerraZun
  • 推荐

画面漂亮是漂亮,但是能不能把剧本捋顺了再拍。讲一点剧情就来无节制的配乐加漂亮画面抒情,看的人好累。没有剧情支撑,本来结尾能把情感烘托起来的交响乐也跟空中楼阁一样摇摇欲坠。

34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形散神也散,在叙事上几乎没什么构思,想到什么就拍什么了。Saoirse的确很美,表演也有张力。

38分钟前
  • Holding Faith
  • 较差

风景宣传片 不知道有没有加滤镜还是真的是这样

39分钟前
  • 一座小岛
  • 很差

学生物毁一生? 露头的海豹好可爱!!🦭

44分钟前
  • miao
  • 推荐

希望所有文艺逼逼逼的电影能控制在90分钟之内 尤其是苏格兰这种地方拍的 看完抑郁的我直接选择去太阳下暴晒仨小时

47分钟前
  • Señoreita
  • 较差

很好地捕捉了苏格兰的一些状态,我觉得是很准确。美的不止罗南也不止苏格兰美景📽️

50分钟前
  • 发条辰
  • 还行

实在理解不了 在我看来就是作 吃饱了撑的 一个酒瘾瘾君子有什么可怜的 况且喝多了还撒酒疯 极没品 确实应该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待着 西尔莎罗南又是奔着得奖接的活吧

54分钟前
  • 消失
  • 较差

我的记忆点:罗南的发色;存在感太强的音乐;乱七八糟的剪辑。不知道女主好点了吗,但我躁郁症好像犯了。爱罗南,演技没问题,但如果不想成为奥斯卡怨妇(现在也差不多了),请换题材拍。

56分钟前
  • 嗨芭比
  • 较差

有动人之处但还是太冗长了。

1小时前
  • 雁城
  • 还行

一场罗南的独角戏,一篇关于自我净化的散文。谁还没有点不堪回首的过往呢,好在人生永远是向前走的。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