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具有荒诞喜剧的色彩,有着十足的黑色幽默感。
小清新的故事中融入了历史情怀和文艺格调。
剧情紧凑却不乏笑料,集合了喜剧、哲学、美学等多种元素。
唯美的画面场景、动听的配乐、艺术感十足的场景和色调都使这部电影呈现出来了独特的影调和美学风格,值得一看。
很不错的电影,画面、剧情总给人那种具有讽刺意义的荒诞喜剧的感觉。
电影的叙事风格让剧情充满悬念,男主角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不禁进入到了那种紧张的剧情之中,片中的色彩和人物造型也让人印象深刻,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
我觉得截止目前应该是最高水准。
这篇影评我一直都不敢写,因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句台词都值得细细品味。
导演wes anderson的母亲是一名考古学家,兄弟是大学教授。
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的wes anderson不优秀也难,Wes大学选择读哲学,所以Wes的电影中总能让人看到各种人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生活哲学。
没有电影学院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对生活的细微描述,对历史的认真考究,对人物性格的拿捏。
Wes的才气是能让人从一个细节中洞穿人物性格,再加上一丝丝小幽默,表情和话语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M. Gustave是一名精致的商人,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毫无底线,自私利己的商人。
他每天早上精心打扮,喷上香水,精神饱满的迎接饭店的每一位客人。
但其实他和员工住一样的小房间,架子上放几本简陋的书,唯一的区别是他的梳妆台放了好几瓶香水。
M. Gustave 在当时算是有钱人,而且是经常出入上流社会,非常受各种名流喜欢,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反而是更加自律,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也不会贪婪地掠夺。
甚至,他还富有一丝丝同情心,他让Zero把剩下的零钱给酒店门口的残疾鞋童。
人是复杂的动物,从M.Gustave身上不仅能看到他在复杂的上层社会穿梭的精致一面,也能看到他与酒店底层人共同尽职的卑微一面。
每天晚饭M.Gustave 会给酒店的员工布道 (虽然没有多少人听,因为大家都在抢着吃饭)然而一点都不妨碍他把话讲完,把诗念完。
M.Gustave从头到尾,无处不在地诠释他的人性,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没有明确的好也没有明确的坏,也许这就是M.Gustave 吸引人的地方,在酒店他能应对这种上流人士,在路途中能够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一个酒店的lobby boy,也能在监狱里跟杀人犯讨论越狱。
在他的心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这也是Wes想表现的,好人坏人不是根据他以往的作为,也不是根据他所处的环境,更不是根据星座属相简单地将人区分。
真正决定人行为的是人在所处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人的个性。
M.Gustave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也是不会把人先放进一些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接触他。
比如在面试Zero地时候,Zero教育背景,工作经验都是0,然而M.Gustave还是让他通过了面试成为一名Lobby Boy。
当Zero问M.Gustave:Were you ever a looby boy Sir. M.Gustave绕过了这个话题将Zero打发出去。
也许M.Gustave看见Zero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自己曾经也是从战乱中逃出,没有家人,到酒店或者别的底层工作做起一点一点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底层上来的经历也许让M.Gustave体会到更多人性的复杂,所以他更能理解布道中的那句话:“Rudeness is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flower.”M.Gustave还有一点让人无比佩服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坚持做自己,他的内心不会被环境所左右。
所有一切的经历他都会觉得只是经历,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改变的痕迹。
相反他会以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来影响别人,即使在监狱中还会像在酒店一样给员工做开饭前的布道并附上自己做的诗。
他会以酒店的送餐方式给犯人送早餐,明明是隔夜饭,但他会说成: “warm and nourished this morning”。
犯人们从没有过这种待遇,见到来送餐的M.Gustave就像见到了外星人。
当看到越狱图的时候,他称赞画图的人:“great artistic promise”,其实画图的人是一名满身简易纹身的光头大叔犯人,大叔对画画的热爱从他身上的纹身可以看出来,可能在监狱里无聊了就在自己的身上作画,如果不是被关在监狱里他很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
被M.Gustave表扬后不自然的看看两边的人,也许他已经好久没被人表扬过了,听到M.Gustave的赞扬后透出孩子般的羞怯表情。
我非常喜欢这个镜头,这个镜头像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
在M.Gustave眼中没有好与坏之分,对每个人都真诚对待。
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做Mendl's点心的Agatha,虽然外表有缺陷,但是用心做蛋糕,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骑自行车给酒店送去。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画面,Agatha每天的生活就像Lute弹奏出的背景音乐配上欧洲小镇的清晨,这已经很美了,一切奢华过度的修饰都是多余。
她的美还体现在她在M.Gustave面前不卑不亢,谈笑风生。
跟Zero冒险拿回油画,即使见到要杀掉自己的人也沉着冷静。
所以美是可以影响别人的,连监狱里的狱警都不忍心在Mendl's上切一刀,生怕破坏了美。
最后,淘气的孙子终于安安静静的坐在爷爷旁边吃披萨,好像开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之前Zero差点付出生命拯救的油画几十年后就挂在酒店的大厅,没人会想到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幅画而死掉。
不管经历什么都会被时间忘记。
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被人记住的永远是人性,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吧。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导演的电影就是有趣啊!
讲的明明是严肃沉重的主题,却总能以荒诞幽默的方式呈现。
色彩缤纷,音乐绝妙,叙事独特,剪辑精准,从头到尾毫无冷场,这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鲜明闪耀的外观。
不管是谁,看了都会觉得有意思!
有意思之后,有人欢快离去,有人则会停下来想一想。
“让你想一想”并非导演刻意为之,电影节奏之快,往往还来不及感触,下一秒你会忍不住惊叹:啊!
已经结束了。
但也就在此时,脑中会开始自动回放电影片段,那些当时忍俊不住的画面,突然有了意想不到的弦外之音。
这感觉就像恋人的日常诉说,即便说的生动有趣,因他一向如此,便得不到你的关注。
直到某日一个不经意的片刻,在你不好不坏不进不退的状态下,忽然灵光一现!
剎时顿悟了隐藏在日常话语中的简单哲理,而后开始有了改变现状的动力。
虽然我们都知道换个角度转个弯,停滞不前的人生也许会顺遂很多,但人偏偏是顽固胆怯自大自卑的综合体,没有人能推动你的人生,只有自己想前进了,死水才会变成活水。
而活水的来源往往无需刻意寻找,它一直都在生活的吉光片羽中,在你急着眺望远方的同时,只要回头往深处一探,始终无解的答案自然分晓。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令人莞尔一笑的喜剧,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是平凡日常突如其来的闪光点,关键就在:你想不想看到?
【你以为别人如你所想,事实上并非如此】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二战时期声名最显赫的大饭店,酒店经理葛斯塔夫是饭店的灵魂人物。
他对工作一丝不茍,重视所有细节,对客人服务备至,对上年纪的贵妇更是体贴入微。
故事就从与他交好的顶级贵妇离开饭店后被谋杀身亡开始急转直下……倍受尊敬的葛斯塔夫瞬间成为头号嫌犯,只因他与贵妇过从甚密,遗嘱出现他的名字,众人一片哗然,内心所想皆是:谋财害命!
这看似合情合理的逻辑至今日仍屡见不鲜:会与上年纪贵妇交往的小白脸,会和年迈富翁在一起的美少女,不为财,能为什么?
大多数人也许是,但未必所有人皆如此。
这世界的价值观始终围绕在金钱至上,许多人终其一生的追求便是过富裕奢华的日子;然而,总有人例外,总有人想要的在别人眼中不屑一顾,甚至毫无价值。
葛斯塔夫欣赏年长的女性,别人只见她们年老色衰,他却能看见她们经过岁月的独特光芒。
所有人皆崇拜青春,可我偏有一美女闺蜜就爱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她的追求者从来没少过,条件优越的也比比皆是,但她眼里始终只有那个别人眼里差距过大的老男人。
得知此事的人皆认为她另有所图,她却说她爱她男友的心一如初恋。
问她原因?
没有为什么,就像一般人爱上与自己年龄相当的人一样自然。
事实上,“爱”就是一件自然的事。
对许多人来说,爱需要具备很多东西才得以证明,但对某些人而言,爱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心领神会,一种除了彼此再无人能懂的频率。
当人们以怪异眼光抹煞别人不符合社会期待的爱情时,那嘴脸与贵妇之子对葛斯塔夫的谩骂与后来的疯狂追杀行径并无两样。
偏见,人皆有之,也未必然全是坏。
例如:坦承自己的偏见。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近距离凝视中试着退后几步,就算看不到别人的全貌,至少看到的不再只有自己。
电影中印象特别深的一场戏是从狱中逃出的葛斯塔夫责怪徒弟Zero忘记带他的香水。
他无法忍受自己一身恶臭,口不择言的指责Zero千方百计混到进步的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种上流社会当门僮,却改不掉来自低阶社会的粗糙生活方式。
Zero闻言未动怒,只是平静道出战争摧毁家园被迫流亡的处境。
葛斯塔夫听完后,二话不说,一连无数次道歉。
那一刻,我很感动!
葛斯塔夫是Zero的师傅,自然以一种上对下的态度看待Zero,他主观以为Zero向往文明生活却仍不思改进,直到他得知真相,立刻为自己粗暴的言语向Zero致歉。
只要是人,就难免主观,可偏偏人要承认自己的偏狭,却是难上加难。
葛斯塔夫愿意抛下高人一等的傲慢,以同理心相待,这才是真正的“文明”所有的冲突皆来自坚持自我,所有的错误总是先指向他人,指责别人水平低不文明是很简单的事,反思自己是否以偏概全往往需要一些时间,有些人甚至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本质。
所幸,葛斯塔夫立刻就明白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他们也才有机会从表面亲近的师徒关系转而成为亲如家人的兄弟。
我们经常以为别人如自己所想,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所有的理所当然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所有的有色眼光看见的其实只有黑与白。
与我们有距离之人,也许就应该有距离的以礼相待,而非粗暴武断;与我们亲近之人,若真想了解对方,就请先放下『我了解你』或『你一定是这样』的潜在优越感。
『在野蛮的屠宰场,仍有一丝文明的微光,这就是人性。
』这是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
所谓“文明的微光”也许就是身处漆黑之境,仍愿意将唯一的光亮照向别人。
真正的文明,一定是从放下自己开始。
【人生的荒谬无所不在,所幸还有“故事”】虽然未来不可知,但我们都以为人生的剧本应该有漫长的时间足以书写,又因为存着这样侥幸的心理,不知不觉便挥霍了许多一逝不返的当下。
人生的荒谬感,就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成为一个又一个哀愁的面貌。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抗议命运不公也无济于事,唯一能做的,只有将跌宕起伏的人生变成动人的故事。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是葛斯塔夫的故事,也是Zero的故事,他们一起冒险犯难,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不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亲,他们给予彼此的不仅是温暖的情感,更是重要的人生信念。
葛斯塔夫老派的绅士作风,对饭店瞭若执掌的工作态度,对生活质量的全心追求,皆延伸出他的人生信念:认为是对的就该去守护,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轻易妥协!
这个年代,还有人会这样想吗?
还有人会为了别人当傻瓜吗?
看着那个离我们遥远的年代,虽然战乱频繁,病灾不断,却感觉那份对人的情怀依旧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于是不免感叹:最好的年代,总是逝去的年代。
一个动人的故事,能留住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人的人生。
汰旧换新是时代的趋势,没有商业价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本该走入历史,却因为葛斯塔夫的影响,始终屹立不摇,成为一个恒长的美好坚持。
这也说明了“价值”本就因人而异,心中的无价之宝即便在旁人眼中一无所值,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就有无可替代的力量,一如那个心中深爱却早已远去的人。
想起陈绮贞的歌词:『永恒并非不可能,你要它就来了。
』所有戛然而止的人生,看似离永恒遥远,其实一直存在你我的信念之间。
于是,我不再那么在意荒谬的人生片刻,那些毫无准备就突袭而来的意外剧情总能瞬间摧毁早已构思良久静待实现的真实心境,不知所措之际,只能用沉默抚平内心的惊愕!
所幸,还有比无常和岁月更强悍的“故事”存在,那些曾经写下的字字句句,那些经过沉淀而后呈现的画面与音符,替我们留住了过眼云烟的人生。
当我这么想了之后,看完电影的小感伤遂化为雨后的彩虹,照耀着古老陈旧却依然充满魅力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1kztv.html
其实就是一个逃亡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再安排四层空间,无数大腕来演绎?
这就是在向传统讲故事的技巧致敬了。
广播电视传媒对传统讲故事的技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读者能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无脑刺激。
因此文艺创作人员们能把一个故事讲简洁明快了,就尽量不搞复杂,观众也没那个耐性,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量已经超越长镜头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缭乱高大上的音画,才满足得了观众的胃口了,而这就好比饮鸩止渴,阀值调高了,技术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没有了灵魂,只有靠技术来包装,电影院就难以再座得满了。
然而本剧导演却不厌其烦的耗费那么多胶片,使用那么多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即是在勇敢地缅怀我们已经丢失的传统和习惯。
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很难满足于咖啡和下午茶,导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后再坐下来好好讲这个故事。
不过大腕们参演哪怕是一分钟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师才看得到这样大师级著作的潜力,哪怕奖杯难分,只要为其献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师对话,就足以留名青史。
借鉴,不妥删。
导演在塑造电影意象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动用到历史资源,“祖先的传统便是这般纠缠着现实”,深邃的时间性构成了电影的底色,而人类的共同记忆则丰实了它的维度,值得一提的是,由历史背景的碎片拼凑成的意象在影片中呈现的效果往往是自动生成的,导演所做的往往无非只是列锦。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代言了世界品牌,一个成为了世界名画。
相信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观众应该对这幅《苹果男孩》记忆尤新。
据影片描述,这幅画《boy with apple》由画家Johannes van Hoytl,the younger所作,古斯塔夫对它的描述是:《苹果少年》那幅画是无价之宝美到难以言喻就算最有才的游吟诗人也无法描述它千万分之一的美它的舌……
这是梵·霍最精致的肖像画主角是即将成年的花美男金发、光滑、肤若凝脂背景无懈可击是最后一件也是最优秀的私人收藏这是一幅杰作这里的其他东西都是垃圾
我永远不要和这幅画分开了这让她想起我也永远会让我想起她我要在这幅画下面咽气你看得出来我们有多像吗
被古斯塔夫替换的《苹果男孩》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既然这些电影意象是由历史碎片编制而成的,那一定可以追本溯源,一步步解构还原到具体完整的历史作品和典故上,并在那个历史语境下反思审视电影陈述在双重话题中可能代表的意义与色彩。
尽管有时候,这种联系只不过是读者一厢情愿的附会,但无处不在的历史语境使得任何适当的联系都应当被允许,并且不少理论家都论述过读者有这样自圆其说的二次创作权。
因而我们有底气放心地在下面做一些拆解、追溯并尝试解读的工作:
影片中只有一次正面特写,其余都是侧面或是远景,因为这幅画并不没有古斯塔夫描述的那样完美精细,经不起仔细的考究而只能远看,不过作为Macguffin它无疑是极其成功的艺术创作苹果男孩
收藏了这幅画的美术网站这幅画的现实创作者是英国当代艺术家麦可·泰勒(Michael Taylor),而他摹效的模特则是艾德·蒙罗(Ed Munro),关于这幅画创作的具体细节,《the week》做了细致的采访,摘引如下:麦可:一开始是制片连络上我的。
后来韦斯有亲自打给我,告诉我他会寄一些图片给我看看。
这些图片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内容有些是城堡、欧洲的老饭店、高山上的瞭望台,当然还有一大堆文艺复兴时期的少年肖像画。
这个点子激起了我的兴趣。
艾德:有个周末,我在柯芬园(英国,伦敦)的舞蹈教室练舞。
我们听说有个导演正在寻找模特儿,条件是要金发且具有芭蕾舞者的身段。
我们并没有被告知导演的名字,或任何有关影片的讯息。
我寄了一些我的照片给负责的经纪人,结果第二天他们就跟我说导演很喜欢那些照片,还有,我得到那份工作了!不过当时他们只透露我将担任一幅画作的模特儿,而该画作将在电影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麦可:魏斯提供了很多参考,特别是布隆其诺、霍尔拜因、卡拉纳赫等文艺复兴名匠的画作。
我们透过邮件聊了很多想法。
有时候他会很兴奋的说:“对、对、对!我们一定要试试这个!”不过有时也会出现“你何不试试改变袖子的颜色呢?”有时候他给的建议是十分精准具体的,但有时却很广泛,甚至还互相矛盾。
我一开始不太抓得到他想要什么,直到我恍然大悟或许他要的是一幅看起来真的确实存在过的画作,只不过是在某个平行时空。
艾德:天鹅绒斗篷、皮草、束胸、裤袜、皮鞋、护裆,我试了一大堆配件,大概有五十组搭配吧。
有一件束胸还是凯特·布兰琪在《伊丽莎白:辉煌年代》里穿过的!服装师会把一套套的搭配全部拍下来传给韦斯,然后他决定要用哪一套。
麦可:刚收到绘制委托的时候,我其实对韦斯没有很深的了解。
不过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个优势。
如此一来,我就可以不带任何先决条件地绘制我的画作。
韦斯的美学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让这幅画作拥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也许是件好事。
我跟艾德处得很好,他完全符合画中角色的条件。
我们一起在多赛特郡工作了一段时间。
艾德:麦可家附近有间历史悠久的学校,詹姆士一世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石造庭院让它散发着一种古典的气息。
因为正值暑假,寄宿学校的学生都回家去了,整个校园只剩校长小姐还有马厩里的几匹马。
麦可在工作前会先播一点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音乐来帮助自己进入情绪。
麦可:在开始的几个月里,魏斯给我很大的空间去创作,我几乎是独自在进行这件事。
不过,随着开拍时间越来越接近,他开始跟我讨论画作的每个环节。
有些符合他的需求,有些却完全达不到标准。
虽然我手上有剧本,可是我试着不要将太多剧本元素注入到作品中。
制作一件无价之宝的压力的确是蛮大的,而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在上面。
从开始绘制到成品运送,大概花了快四个月吧。
艾德:当我在预告里发现以自己为主题的画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时,我真的开心极了!两年前第一次看到《苹果少年》的成品时,我觉得它跟我一点都不像。
但很奇怪,现在我长大了,变得跟画里的男孩像多了。
麦可:我想我们最后完成了一个融合我跟魏斯想法的作品。
它看起来似曾相识,却是独一无二。
电影里的一切都很精巧细致又不失趣味。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感觉到隐隐的忧伤与抑郁透过导演精巧的安排若有似无地流露出来——这给了这部电影它应有的重量。
我也不确定《苹果少年》的原画现在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作画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你创造,然后,你放手,让你的心血自己去开拓一趟旅程。
我完成它后,另外制作了一个漂亮的铺棉箱以防止在运送和拍摄过程中可能的损坏;我还黏了一份《如何照料你的苹果少年》说明书在盒盖上。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那幅画,直到我进了戏院,再次看到它的身影出现在大银幕上。
这幅《boy with apple》确实如同采访中所体现的那样,具有浓浓伊丽莎白时代的风格,精致细致而又不失趣味,也可以感觉到一种隐隐的忧伤与淡淡的抑郁,赋与给这整部电影其应然的重量,笔者甚至怀疑画背后遮藏的机密文件的灵感来自于麦可黏在盒盖上的《如何照料你的苹果青年》,从某种程度上说画家和导演一同创设了如此成功的Macguffin。
画背后的机密文件至于他提到的“不失趣味”这一点,我以为在《苹果少年》的画里少年所持苹果的手势中得到很好地展现,少年以拇指和食指捏住了苹果的蒂,其余三指依次缓缓展开,这个灵巧的动作给了并不高明的画作以活现的灵气——
拉斐尔早期的《拿苹果的青年人》有网友也分析道这幅画是拉斐尔早期的《拿苹果的青年人》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枫丹白露画派的《埃丝特蕾姐妹》的合体,前者形肖在神态目光,后者酷似在手势掌形,这或许确实猜中了麦可创作时可能借鉴的作品 ,并且对于“捏蒂”手势的妙用与移植也使得画面包孕了一个机巧的玩笑,苹果在这个语境下成为乳房的替代品和隐喻物,令人联想起“禁果”和“欲望”的主题,不得不说画家在这里有意无意的创作塑造了一种灵巧而不陷烂俗的幽默感。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枫丹白露画派的《埃丝特蕾姐妹》但正如麦可自述中所展现的那样,他还参考了布隆其诺、丢勒和一些都德时期肖像画家的作品I found this terribly confusing at first until I realized that each image contained some required element that had to be worked into the painting.He clearly knew exactly what he wanted; it was just that nothing quite like it yet existed. It was an irresistible challenge.这段自述应当引起注意,麦可作画的甲方便是韦斯,他一开始对于韦斯提出的要求感到非常困惑,韦斯则是一个有明确要求的甲方,“他想要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韦斯一次次拒绝他的作品发回重改,而直到麦可在画中结合了不同画中特定的元素进入《苹果男孩》时,韦斯方才终于满意。
我们可以看到韦斯对于《苹果男孩》的要求是“折中主义”的,他要求不同元素的充分介入这张画来丰实它的内涵,因此说《苹果少年》是《埃丝特蕾姐妹》与《拿苹果的青年人》当然是敏锐的观察,这个论断在局部上正确但远非完整,《苹果少年》借鉴过更多的欧洲经典名画与传统风格,它是一个既古且新的驳杂玩意儿。
Michael taylor‘s work I而韦斯找麦可应当说是找对人了,从这里展示的三幅画作中可以充分看出,麦可的风格便是一种折中混搭的调子,有文艺复兴的传统肖像画布景,加入了现代派的超写实风格,还有中世纪绘画的仪式感,编织出一种积郁驳杂的浓稠质感,尤其是人物的脸部,流动着像是培根作品中那样病态的色彩,很容易从《苹果少年》中体味到这一点。
Michael taylor‘s work II
Michael taylor‘s work III再来看一张布隆其诺的画《女孩像》,她面庞宁静,眼神清澈,发丝金黄,奢华而又低调的服饰散发着优雅与童真,仿佛使人得以窥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贵族式的生活,这幅画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和《苹果少年》亦可以说有几分殊漠的相似感。
布隆其诺的《女孩像》所以说对于折中主义的作品《苹果少年》,很难说它是由哪两张画具体拼合而成的,它可以是一切画作的剪裁碎片之缩影,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似乎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导演韦斯想从这种荒谬的折中里取用些许具体的意义,可能是将其作为旧式欧洲传统与文明的一种整体象征,正如它一样,《苹果少年》雍容华贵,精致典雅,背景无懈可击,“是最后一件也是最优秀的私人收藏”。
仔细看苹果似乎有疮疤,而背景阴暗恐怖到吓人不少文章都论述过,古斯塔夫是向茨威格致敬,我深许其说,而正如他在《昨日的世界》中所宣称的“时代的终结”,那传统欧洲万古长存的优雅秩序一去不返,《苹果少年》作为那个已然逝去的世界之象征被盗窃,雪藏,差点在黑市被出卖,最终尘封于布达佩斯大饭店,作为回忆世界和幻象城堡的一种追念,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幅古斯塔夫随地拾起的画作(被他称为垃圾)——
极其容易辨别的席勒风格,乳房和苹果的互文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者,席勒在这里的出现似乎是无足惊异的(牛茅国大抵是奥匈帝国那块), 修长夸张的起伏感强烈的形体被一种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捕捉,不加掩饰的色情画面整体给人以不安和苦闷,精神和肉体几乎要支离开裂了一般,无处不在的腾跃感给人以一种生命的动势。
席勒的作品这幅代替《苹果少年》的伪作依旧是折中主义的,在席勒和他老师的作品《吻》之间开了一个低俗的玩笑——它采用了席勒的线条和配色,却用了席勒老师克里姆特的《吻》中的动作,但是异性之间圣洁的爱情被替换成为了同性之间的肉欲,虔诚下跪的女子变成了张开两腿等待爱抚的欲女,克里姆特在《吻》中浓郁的伤感被性爱的肤浅主题消解,代之以完全的肉体与兽欲的放纵。
克里姆特《吻》这种替换是引人遐思的,从欧洲传统肖像画到维也纳分离学派之间到底相差了多远的距离,以及韦斯在这种距离的对望之间看到了什么?
是后者宣言中声称的“要与传统美学决裂,和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吗?
这似乎可以聊备一说,但更多的话题值得去探讨深思。
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这两幅画的替换可以说象征了欧洲文明的某种变化——她并没有像茨威格预言的那样死亡崩解——衣角鬓香的贵族精神没落了,代表着经典和传统的艺术收藏失传了,贫瘠无奶的乳房取代了青涩的苹果,万古长存的优雅矜持被充盈放纵的欲望横流所取代,爱与美之浪漫诗在兽欲的性交中无人听闻,呻吟喘息成为在精神痛苦中麻醉自我的必要,去他妈的雍容华贵,精致典雅的传统欧洲已经死去了,正如《苹果少年》昏暗阴沉的背景与苹果上不再年轻的疮痕一般,衰老的预兆布满了花季少年相关的一切。
这里有韦斯对过往黄金时代的一厢情愿的追念,也有对当下肤浅物欲的资本社会的尖刻批判。
艾小柯的影评指出:“《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明信片。
”那么我们不妨说两张《苹果少年》的真伪之作是两个欧洲精神的肖像画,这两幅画延伸出一条无尽的长路,一端通往救赎,一端引向毁灭,彼此交织,循环无踪,何去何从,何去何从?
韦斯·安德森
与其说在讲遗产和谋杀的闹剧,其实在讲古斯塔夫这个人。
但说他叫人想起茨威格,不如说叫人想起唐吉坷德。
此人热衷抒情诗,死到临头还不忘背诵一段;注意仪表,逃亡路上还要洒上本阶层专用香水给追捕者指路;讲究风度,全部身家只剩45块,还要给出25块付小费。
当真是迂腐的可笑矫情的一逼。
但也正是这个装逼犯,留心着瘸腿擦鞋匠的生计,给孤独的孩童和年老色衰的女人真心慰藉,与身材平平脸上有胎记的女孩惺惺相惜,为出身卑微的难民侍应生以命相拼,自有一种久违的魅力。
这样的人物,总叫人忆起那些逝去的时代。
那些天真然而无知,繁荣然而肤浅,但是富有人味的时代。
比如二战前的欧洲,比如60年代的法国和美国,比如大正时期的日本,比如我们短暂的民国和80年代。
那是一种文化新旧交替时才有的奇观,那是历史的热病和梦呓。
尽管荒唐滑稽又不切实际,但总么看都比其后严酷而又冷漠的时代好---打着或革命、或主义、或国家、或发展、或民主、或消费、或个性、或解放的各种旗号,装出或气急败坏,或慷慨激昂,或一本正经,或语重心长,或善解人意,或卖萌装酷的各种模样,骨子里却是一脉相承的老于世故和精于算计。
哎,算了。
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些沧海桑田这些历史洪流关我等小人物屁事?
真正令人伤感而又寂寞的是,那个为你而死的憨傻又善良的朋友,那个死于流感的平凡又可爱的女孩,永远也回不来了。
连同你的一部分生命。
明明逼格不高,非要装,说得就是我。
比如刚刚迫不及待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结果没装成,途中巧妙的找了几千个理由让自己坚持看完,回头一看评分,高得吓人,无奈被打回傻叉原型。
就傻叉眼里看来,好电影就是要讲个好故事,顺便带你领略一番这辈子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就成。
至于是一根筋的讲,还是多线程的讲,或是颠来倒去的讲,甚至俄罗斯套娃般的讲,无非是技术问题,是皮毛,只要骨架比例得当血肉丰满就是好电影,有好的皮毛自然锦上添花,倘若骨架失调血肉干瘪,光靠皮毛油亮可鉴提高逼格,那就是部坏电影。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如果先想妙手,再做文章,则舍本逐末矣。
故事编的大不自然(不是不大自然),仅仅是为了掉几个书袋,隐喻某某,或者致敬某某,亦或是卖弄下导演的个人技巧,把所有元素装到一个故事里,自然逻辑不通漏洞百出,然后再贴上童话梦幻荒诞喜剧黑色幽默诸如此类的标签打补丁。
傻叉以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远不如认认真真讲个好故事的,对比大卫戈尔的一生;也远不如专攻黑色幽默,对比两杆大烟枪;也远不如更奇幻诡异的,对比香水。
就算拿交口称赞的结构说事,被低俗小说瞬秒,拿演职员强大阵容说事,遇上真爱至上直接团灭。
布达佩斯大饭店如此,一步之遥亦如此,再往远了说,还有大鱼等,你敢说大鱼不好,信不信分分钟砍死你。。。
装逼未遂犯,遂卒。
我感觉有一个台词的含义,就是最后的时候zero说古斯塔夫用优雅维持了他的世界的幻觉,但是后来又说在古斯塔夫死之前他维持的世界就已经不存在了。
这里我想了一下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可能有三种,不过我就是猜测或者做中学阅读题一样的过度阐释。
一是电影中古斯塔夫不止一次表现出了不同于平常优雅从容状态的暴怒,这些时刻的镜头中,都设计的非常巧妙,能看到古斯塔夫背后的zero一瞬间的表情,难以置信、震惊、惊吓,他应该是非常在意古斯塔夫的变化,看到了古斯塔夫维持的优雅世界其实还是一块遮羞布。
(这个是因为我自己平常很在意观察自己和他人在真的危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那种可怕的表现)第二种就是古斯塔夫对zero的回答,他以前也是一个门童,他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不是那么神秘的,他曾经给zero营造出的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也在这一刻消失了。
第三种是,古斯塔夫对人性的赞颂已经不再有用了。
第一次尽管被火车上的士兵动手伤害,古斯塔夫曾经的善良还是得到了报答,因而人性的光辉还是看得到的,但是第二次,这些原来起作用的都消失了,士兵们伤害zero时用的不是拳头而是枪托,古斯塔夫直接被枪杀,他们不再以人的身体去接触他们两人,也能感受到前后两次火车上气氛的不同,从紧张的气氛中已经能看得出古斯塔夫的言论已经完全将对方激怒,他活着的希望也不高。
那个古斯塔夫相信的有人性的世界也不存在了。
zero最后的台词,又让我难过了。
意义只是存在那么一小会儿,剩下的都是……说不出的无聊无望,啊
布達佩斯大酒店,設置在一個有些虛晃的年代,一個模零兩可的地理位置,還有一些看似活在另一個奇幻世界的人。
一切從住在布達佩斯大酒店的一位作家和酒店擁有者的談話展開,一切都關於一個人,Mr. Gustave (顧先生)。
顧先生曾是大酒店的門房,那些膚淺的,金發的,孤單的,有錢老女人光顧布達佩斯大酒店的主要原因,也因此陰差陽錯地繼承了一位老貴族的遺產,包括布達佩斯大酒店。
顧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個傳奇般存在的酒店門房,永遠衣衫整齊,身姿挺拔彬彬有禮,在酒店頂層只能容下一張床的宿舍裡仍要擺下一溜古龍水;女貴族去世,他坐火車穿過戰時的邊境,在她的棺槨旁講最後的甜言蜜語給最後一個吻;監獄裡,以在布達佩斯大酒店的標準為囚犯服務,享受甜品;越獄出來,最先關心的不是怎樣怎樣逃脫,而是要一套乾淨的衣服和古龍水;吊在懸崖,殺手一點點逼迫生命線,他看著兇手的眼睛念他最愛的詩篇;當Zero在越境火車上被查檢,為Zero這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難民挺身而出。
逢場作戲卻有真情,不論身份患難與共即是兄弟。
這就是Mr. Gustave.是有這麼一樣人,貧賤不能讓他潦倒,強權不能讓他彎腰,困境不能讓他折衷,富貴不能讓他改變。
胡適寫他的母親,大年三十被債主逼債,都在大廳上坐滿了,依然鎮鎮定定安排親朋的年夜飯;被家裡妯娌氣了,卻從不說一句重話,實在熬不住了就在自己的屋裡輕輕地哭一哭。
還記得看過一本短篇集,一個不知名的作家也寫他的母親,家裡落魄父親不在了,母親卻要賒著債給用人工錢,實在扛不住,家裡浣洗錢卻不能少,穿的衣服母親總要前夜熨平整了才可以上身。
也看過蘇青寫張愛玲,不過是過去她家小聚,張愛玲卻盛裝打扮,蘇青覺得那是給她難堪,而張愛玲卻不過是總保持著她家那邊沒落貴族待人接物的風景。
也記得看金融時報上對世界第二富豪Carlos Slim的採訪,沒有遊艇沒有私人飛機舊舊的房子是從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就住著的。
人生說短也長,在這半長不短的人生里無論怎麼掙吧,最後還不過是棺槨一架。
而中間怎麼掙吧的,究竟多少人在意,多少人放在心裡,多少人仔仔細細問過究竟,就看個人的造化。
整個電影的所有場景都像油畫,裝束,人物,顏色都飽滿。
啊,真是個精緻的年代。
電影人物由一位二戰時期奧地利的作家維爾茨啟發而成。
(維爾茨為大家最熟悉的,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維爾茨在他的書裡寫,那時候報紙的第一個版面有詩歌,還有哲學討論,當然報紙也是要用熨斗燙了才去讀的,不然手指會沾墨。
而在二戰後期,似乎這樣的年代,被戰爭一斬而斷。
他作為一個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倫敦避難,而後又輾轉去了紐約,不停地旅行著漂流著。
他的生命終結的方式讓我想到許多中國舊時的文人,他和妻子吞了鎮定劑手拉手自殺在公寓,寫下遺書:I think it better to conclude in good time and in erect bearing a life in which intellectual labour meant the purest joy and personal freedom the highest good on Earth. 我想,還是在好的時候結束好些,生命只有在做學問意味著最單純的快樂和個人的自由並被視為世上最崇高之事的時候才值得延續……他的回憶錄的名字叫做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我喜歡逛古董店,看著那些有些日子的水晶杯上雕龍刻鳳,看泛了烏的鼻煙壺裡另一個世界玲瓏乾坤,看老袍子上的滾金鏤花,每次看每次都想,怎麼我們活的那麼糙?
古時候中國人大概是最活的極致了,天冷不同時候穿不同的皮,兔鼠貂,穿錯了會被人笑;鞋子上銹那麼些個花,卻被長長的衣裳遮住,看不到卻也還要;身上掛的腰上配的頭上戴的不知道多少玉多少金銀瑪瑙,樣樣般般都講究。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一段話讓我心驚也傷心:Knowledge was the highest good, truth the supreme value; all the rest was secondary and subordinate……Our Ford himself did a great deal to shift the emphasis from truth and beauty to comfort and happiness. Mass production demanded the shift. Universal happiness keeps the wheels steadily turning; truth and beauty can't. And, of course, whenever the masses seized political power, then it was happiness rather than truth and beauty that mattered .知識曾是最高產物,真相有高於一切的價值;其他的一切都從屬次之。
這個世界的統治者做了極大的努力將給予真相和美的認知轉移到舒適和享樂。
機械化大生產必須要這樣的轉變。
普世的享樂讓歷史的車輪轉動;真相和美卻不能。
當然,一旦大眾認同的價值附加與政治之上,那麼享樂就將高於真相和美。
電影里當顧先生和Zero穿過國界列車裡被這戰時世界最後的一絲溫柔所解救,他曾說:還好在這野蠻不復文明的世界裡尚有一絲人性存在。
可最終,電影裡顧先生為他的優雅而死,現實里維爾茨為不能生存在一個至純的世界失望自殺,現在,在繁忙無情的鋼鐵森林裡,我們為生存攀登到食物鏈頂端,我們能否留存最後的一絲優雅?
或者問題是,優雅和生存能否共存?
Wes Anderson再次帶我們進入他亦幻亦真的童話小世界. 色調分明的畫面, 強烈的人物造型, 精緻的GFX, 充滿細節的場景, 還有那些童趣式的小幽默, 兩個小時絕對不會感到枯燥. 一般來說開場5分鐘的setting呈現出電影的世界觀. 本片一開始就出現了三個時期: present to 1985, 1960s, 1930s. 穿插著整個故事線的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一本書 - 書的作者 - 作者的回憶 - 回憶的故事. 畫面上表現的是realistic,vintage和fantasy. 這裡有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用這麼複雜的方法來介紹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完全可以直接就用Zero的回憶口吻來開始, 就算要加入narrator, 從1985切開就夠了, 開篇小女孩打開書這條線的用意是什麼? " Why a story within a story within a story within a story? "什麼承繼精神傳遞思想之類的就不談了, 老實說外國人想法沒有這麼深刻的, 尤其是美國佬(咳咳).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 人的回憶往往都會把事實美化, 而小說再一層添色, 最後再通過讀者對文字的想像, 展現出這段夢幻般的酒店傳奇. 這樣解釋也相應了畫面表現的變化.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接下來就是發生在那虛構的東歐國家里關於這座美輪美奐的超現實大酒店以及和它相關的人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了. 為了加強真實性, 官網還配套了一部關於這個虛構的"野牛草共和國"的歷史教程(笑). 除了漂亮復古的設計外還撰寫了很多資料來幫助大家了解歷史, 可謂用心良苦阿.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場景細節多到發指, Wes從來是細節控不解釋. 各種props從造型,顏色,材質到上面各種細小的logo,typo,graphic..... 無一不看出Adam和整個Art Dept的心在滴血阿..... (默哀) GFX非常出色! 負責graphic的Annie Atkins功不可沒! 訪談中她說到變態的Wes是多麼變態, 包括了那張只出現一秒的報紙上的新聞, 全都是Wes親自編造出來的..... DVD出來后就按暫停把它全讀一遍吧! 別枉了他這片苦心!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畫面豐富過頭了, 有點喧賓奪主. 說真, 雖說我是Wes死忠, 但其實一直覺得他的作品是重Character而不是Narrative, 這次雖然鋪了個歐洲興衰的背景 link上Stefan Zweig 看似有個比較深刻的含義, 但他說故事的能力畢竟不強阿... 這算是米國人的失勢? (咳咳) 不過這種很"平"的表現手法("平"的畫面, "平"的攝影, "平"的故事)也算是他的一種特色吧.從setting上來看, 也是personal比the world要強. 私人物品,服飾,背景, 顏色, 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一套各自的固定搭配, 從而刻畫出人物特色. 反觀一些缺少人物的空場景, 像酒店外景, 雪山,小鎮, 就稍微遜色了. (尤其是小鎮的街景 有種囧囧的違和感)反正能這麼執著的對人物刻畫下那麼多功夫,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再來看看所謂的符號阿, 隱喻阿, 象徵阿, 嗯, 相信是有的. 比如倒轉過來的黑鷹logo, 很容易聯想到奧匈帝國的紋章; Caspar David Friedrich式的風景畫; 伴隨著酒店的興衰, decor風格從鮮豔亮麗的Jugendstil(來源於德國的新工藝運動, 感覺就是帶著包豪斯感的Art Nouveau....)到古板乏味的蘇維埃風; 警察佔領酒店后掛出的"ZZ"旗幟;.... 當然本來的設定就是以東歐時代背景做參考, 各種歷史元素在裡面也不奇怪. 強迫症的導演偷偷埋了各種隱喻就更不奇怪了. 一個連畫面比例都要和故事發生時代一致的導演,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至於整個大酒店的沒落, 是否象徵著歐洲文化巔峰的衰退, 或聯想到對戰爭甚至人性的探索, 就見仁見智. 不過看著這座輝煌的大飯店, 還是不僅讓人緬懷起那些神聖的帝國,顯赫的家族,強盛的王朝以及伴隨他們的輝煌時代. 這或許也不過是一個美國人的歐洲夢. 一個從小憧憬著歐洲的美國人 終於如願以償的拍了部歐洲片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P.S. 鑰匙在電影中是個key, 一開場走進公園的女生把鑰匙掛在了作者的雕像上, 酒店的logo是兩把交叉的鑰匙, 最後幾個聯盟的酒店是以他們的鑰匙出現, 這個聯盟的名稱也叫作"The Society of the Crossed Keys", 而且wes還出了本同名的書籍來收錄Stefan Zweig的作品. 不知道這個鑰匙有什麼含義.還有 開場女生走進公園時, 門口坐著三個黑衣人, 也不知道代表了什麼...
导演还是拍动画片吧
故事由作家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作家的视角里头又有门房的第一视角,门房的第一视角里又有古斯塔夫先生的视角和全知视角……叙述层次又多又乱,每多一层便仿佛多了堵墙,与故事本身的亲近程度便一层一层的消减。最后被隔得远远的,看过去,也只是看了一场热闹而已。
一头雾水
各方面的完美。
现实得够荒诞,场景切换很添彩,人物性格倒是很鲜明,只不过找来不是发福就是掉牙的演员凑数实属可惜。
看一半退了…
高分理解不能。玩儿这种调调玩儿得更吸引的大有片在,就连安德森自己,还是上一部里的人物感情来得饱满吧。人多刻画难,都夸张化,意思不大。也可能是看的时候胃痛,没感觉出。。。
还想看好几遍!!!!!唯一不符合导演对称标准的应该是Adrien的鼻子了吧。。。
打动我的是那位面对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许这是整部电影想要讲述的核心。
剧情好无聊……没看出笑点在哪里……
(8/10)就是一部4:3屏幕的电影嘛,宽屏部分都是骗人的…………
恶心,意淫,yy,油腻矫情,做作,虚伪。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恶心的电影了😓这个导演?可以做出如此好看的构图和色彩。同时又充满男性下流恶心做作矫情的油腻,也算是一种本事了。
拿着尺子看
没有了月升的灵气,一锅作料丰富却没什么营养的粥
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宛如俄罗斯套娃。依次揭开,掏出一个如万花筒斑斓的昨日世界: 单线故事情节串起性格迥异的众多出场人物。场景切换如同梦境接力。现实与虚幻交织,严肃与荒诞同存,甜美和苦涩共生。整体观感相当有趣又十分充实。最后必须咆哮一句,满屏的演技帝甜得简直人神共愤!
欢快颜色也漂亮,不过其中深意远远不了解= = 其他的就是一直在HC ADRIEN BRODY的造型和角色了
精致但无趣 大概源于斗的包袱未落到我的笑点区间。ps原以为是正剧 没想到恶搞如此。从大红灯笼传递的印象 全片对称式构图有种压迫感和腐朽感 导演大概想以构图之严谨和都比的演绎风格形成反差笑点 好low 导演入黑名单
很有风格,但是我不喜欢韦斯安德森讲故事的方法
讲了个什么东西????
我不该看的。它就像是五颜六色看着美丽,初尝很甜,嚼到最后却留不下任何味道的大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