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浓烈又开始弄皱肌肤,皮肤大面积的裸露,这是一个应该原谅背叛,月亮和分别的季节。
我们如此年轻,应该趾高气昂。
每年的六月,都是分别的季节,在燥热的风中,葡萄架悄然结果,在风中送来一首诗歌,送别默默暗恋的那个人。
坂本龙一说,人生能有几次满月,其实那种时刻,是屈指可数的,看满月不过20次。
你还记得你的满月么?
在这个分别的残忍的月份。
我们中国人所有重要的时刻,似乎都发生在6月,中考、高考、毕业,每次的毕业,可能也有一次失恋。
你会不会为了拥抱你暗恋的那个人,而去拥抱所有人?
夏天使得我们发酵,在燥热中变成更加甘甜或苦涩的奶酪、酒精、汗水。
我们在阳光下,丢失了爱人。
最近看了这部很不火的《艺术学院1994》,电影有些缓慢,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每一帧画面都精雕细琢,后面听说是中国美院团队的手笔,我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1994年,应该是一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一年,无数电影争奇斗艳,1994年的文艺青年也要迎来他们的毕业季。
故事里的画面很美,飞舞的蜻蜓,逃不出这个夏天,硕大的甲壳虫,美的像一只精密的手表盘。
年代感的海报、画画的人。
故事里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迷茫、贫穷,欲望很大,又好像欲望很轻,渴望爱情,又在爱情来临的时候畏惧,驻足,犹豫。
故事里的他爱上了那个跟在美丽女孩,平平无奇的她,她说话温声细语,不引人注意,她戴着眼镜,也不敢和人过多对视,她是个乖巧的女孩,好像从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她很平凡,好像也胸无大志。
她跟在漂亮的朋友身边,总给别人情绪价值”你要开演唱会,我就给你伴奏,咱们还能省钱呢。
“有人天生追赶聚光灯,有人,却好像天生为躲避聚光灯而生。
这样的女孩,为什么会成为故事的女主角?
而且是在一个艺术学院,大家都迷茫,虚无,不知何去何从,满腹牢骚,理论,欲望,和单纯。
她是郝丽丽,一个不见得多么出色的女孩。
他对她一见钟情,他约她去大桥边,听火车经过的声音。
因为见到她的相亲对象,而在人群中喝醉了酒。
她也同样暗恋他,细小的声量里,有几句都在打探他。
可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
在分别的前夕在浓重的雾里,在体温的上升空间里,在花香中,在哭笑不得的离别中,在呕吐物中,在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理论中。
他们都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我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身边的所有人,让他们感受赤石的感觉。
我想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吐槽一下这部电影,我是一个学艺术的学生吧,按理说很适合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配音阵容很棒,但是内容呢?
丝毫没有打动我,有什么深度刻画的东西呢,过程中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在看什么,前期在耐着性子看,后期真的如坐针毡。
我当时带了三个同学一起去看房,剩下的电影院里还有两个人(所以一共一场电影六个人),一个人接近尾声,还没看完就走了,一个人可能是睡着了吧。
电影不火真的是有原因的。
主旨在看的过程中,大概是能感受到的,问题就是刻画的爱情,刻画的没有很深刻,友情也没有,奔赴梦想也没有,泪点没有,笑料也没用多少。
内容有一段是小军和丽丽在大桥上面谈心看风景,小军说,这一段好像像发生过一样,如时空裂缝一般,这个确实也是很如梦如幻的,但是丝毫没有渲染什么泪点,爱情方面画面里面,每个人的表情都木木的,大张大合的表情都不舍得多画一点画面跟不上配音的情感,都是微微张嘴,嘴角微微抽动。
说是讲述平淡的90年代艺术生的生活,不是如商业片一般夸张的戏剧化的剧情,但是你平淡也总要有细腻的情感吧,我根本没有感受到全程仰天长啸的笑料 没有,暗戳戳细腻的情感 也没有,我觉得可以多玩一点关于文艺艺术b的梗,我觉得唯一好笑的是,起初关于柯本的小军开始扮弄一些他的文艺病,讲一些自己想展现的哲学,还有音乐。
全篇唯一舒适的可能是影片最后大雪渐渐响起的崔健的歌吧。
感觉看了两个小时,主角聊天,想展现什么?想批判什么?想怀念什么?我期待了这个电影很久,我以为它会渲染旧时代的那种清澈感,让我耳目一新,穿越到千禧年前,有热烈的理想,爱情,这种画风女主男主在讲座上一见钟情,根本看不出来,根本感受不到后期的交流呢,只能通过言语看完,没有让我灵魂升华的感觉,感觉像是上了一节我们摄影老师还有艺术史老师的课像是小学生写作文,一切对于主旨的解析都停留在表面,非常浅显,没有让人灵魂一阵的感受,你没有细节的情感,那你有些突出的想法也是好的。
全程没有任何的情感波动,唯一得笑点可能是被那些人的文艺病笑到了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本片为观众们展开了一幅充满怀旧气息又富含深刻思考的青春与艺术交织的画卷。
本片摒弃了传统动画追求的特效奇观与高潮不断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以国画系学生张小军的视角为主线,串联起艺术学院中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校园生活片段。
从日常的课堂学习、画室创作,到宿舍里的闲聊打闹,再到与音乐系女生郝丽丽若有若无的青涩情感,以及与同学们关于艺术的激烈探讨,这无数的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被一一呈现。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将那个时代艺术青年们的迷茫、困惑与梦想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亲身走进了 1994 年的艺术学院,沉浸式感受着那段充满烟火气息的青春岁月。
片中国画系张小军对现代艺术的质疑与追问,反映出当时艺术青年们在面对艺术观念革新时的迷茫与思考。
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还精准捕捉了青年们在毕业前夕面临人生抉择的迷茫与困惑:是追求学院派艺术性,还是投身商业性创作?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发展?
不同的角色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成长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年轻人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艰难历程。
本片还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中。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腾飞,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艺术学院的青年们既享受着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创作氛围,又不得不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
本片采用了极具复古感的色调,呈现出一种淡雅、质朴的风格,完美契合了 1994 年的时代氛围。
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充满年代感的宿舍布置等等,都能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
一众实力配音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各个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董子健精准地把握了张小军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将张小军的天真、迷茫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
周冬雨用她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展现了郝丽丽内心的温柔与坚韧,以及在面对家庭与爱情困扰时的无奈与挣扎。
Papi 酱大大咧咧的语气与高红豪爽大气的性格相得益彰,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充满世俗力量的音乐生形象。
故事很老套,配音阵容很强大。
文青的无病呻吟又一次放上大荧幕丢人了,成为真正艺术家名留青史被视为人类群星闪耀历史长河的寥寥无几。
电影中也是借了黄渤的嘴说出一番人间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搞得到钱填饱肚子才能去搞艺术,月亮与六便士还是面包填饱肚子更加重要一些。
即便是凡高和高更他们都是衣食无忧了才去追求艺术上的成就。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没在艺术学院呆十年以上很难写出这么有意思的台词。也只有在艺术学院讨论艺术才能合适吧!
还是不理解,为啥总有当街撒尿的情节🧐那个时候男人们流行吗?
(7.7/10)该如何定义“艺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就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选择。后果自负,冷暖自知。
虽然讲了一个很土的青春故事,但是刘建的画风和独特趣味还是让人讨厌不起来这片子。前半段反装逼、反卖弄的设计是真的挺有意思的,全名人配音也是不错的观影彩蛋,尤其贾樟柯和许知远的部分,挺妙的,最后半小时的青春疼痛和个人艺术价值探寻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创作的棱角完全被磨平了。
不太感冒
得不聽內容只辨識配音以及欣賞畫風和氛圍才能看得下去的導演自high作品。
土狗!
艺术生的人生思考,太有梗了🥹声音都太有辨识度了,观看整部电影每个角色时,都在听声识人以及想象本人出演画面😂😂
太无聊了,对话台词也非常无聊,像无聊的学生作品
2.5🌟。从上一部的荒诞讽刺,转向怀旧现实题材,刘健这部新片趋向私人化趣味,遥远的时代背景难与当下观众迅速连结,自然没能像《大世界》那样让人捧腹与深思。融入不少自传性质的情节,也许来自导演珍贵的回忆,能轻易击中部分80后观众。然而,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些粗糙木讷风格的动画影像难以突破故事与人物圈层,只剩下乏味无趣的观感。哪怕有明星、名人、导演助阵幕后献声也于事无补,这种操作反而巩固了影片的精英小圈子意识。亮点在于这段校园经历,折射出90年代中期大陆的出国热潮、知识分子对金钱与艺术的抉择,以及即将告别青春期的迷惘感。
今年目前为止,心中觉得最棒的中国动画片。虽然画风简朴,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但质地细腻、丰富。那时的人还谈艺术,谈爱情,谈自由;现在的人呢,除了谈钱,谈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还会谈什么?是这个世界先变庸俗了?还是人先变庸俗了?片尾的字幕说当时困惑的年轻人现在都前途一片光明,这难道不是一种反讽吗?
看起来在谈艺术其实还是在谈“identity” 讽艺术讽生活讽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也讽自己人 但不会让人觉得冒犯 我周围的外国观众也都笑得很开心hhh尤其是陈粒的歌被翻译的超级美。还有很多小细节戳到我这个想艺术但不懂 想哲学也不懂 想装逼也装不好的indie废物心里了。。
首映场。台词水,分镜差,观影过程极度煎熬。不过我最不明白的是这片为什么要做成动画?比起真人实拍片,动画电影人应该是更懂得“运动”本质的,对其也应是更加敏锐的,而本片却完全没有体现出作为动画的优势所在… @Berlinale73
人生果然是又得有失……今天临时收到了《艺术学院》,但是因为转场时不熟悉17号线坐过了站要赶不上,忍痛把我抢的头一张票,《梅的白天与黑夜》给转了😭《艺术学院》的映后也没有听完,有点可惜。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和导演那个年代稍微接近一点儿吧。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状态,也是这样好奇迷惘,常常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较劲。张晓军和丽丽在大桥上看夜景聊天,他们开心又紧张,互相喜欢却也没有表白,我也好久没有这种被酸涩的爱情触动到的感觉了。映后发现许知远就坐在我后面,对谈的主持人刚好也是昨天遇到过,在西四吃羊肚时一块儿拼过桌(今天才想起他是资料馆的老师。)朋友说这是电影节的欢聚,说得真好~
看电影前期待的是90年代自由蓬勃的文艺氛围和时代感,结果电影里只有布景的作用。对艺术和爱的讨论太抽象空泛,也没有新的有趣的观点,给人的感觉这些人并不真的很爱艺术和生活。漫画风格和配音莫名也有点割裂…(太受不了掉书袋的文艺男了!and女性角色塑造的是个啥?
台词剧情甚至情怀都可以说很白烂。自嗨产物吧,拉一帮圈内亲朋好友的留念打卡式“反思艺术和艺术学子的出路”
对话写的太无聊了,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流于表面。而且没有预想中学艺术的人应有的癫,说着各种主义和革新,实际上思想又那么传统。还是喜欢娄烨镜头中的90年代
独一份了属于是
艺术是爹味的艺术…笑点全是烂梗…真的没get到…想起来最trigger的点在于从头到尾张口闭口是艺术,实际上还是在追逐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尤其是配搭上结尾的字幕,不适感直接拉满…但很喜欢papi的配音
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