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对日本各个方面的探讨还是很不错的,陈粒感觉在里面只是活跃气氛,没有太多存在感。
西川作为一个诗人,对话题的探讨相对比较深入,从历史,诗歌,哲学方面进行了思考。
而夏雨介于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基于人生阅历。
整个片子最烂的就是剪辑,生硬的剪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推荐书籍:百鬼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雪国,日本之镜,沙门空海
也许童年会时不时地与动漫/动画联系在一起,我小时候是先从看木偶剧开始的——大概在三四岁,我记得我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打开电视,看《红黄蓝》,里面印象最深的是木偶剧。
现在虽然记不起故事内容,但是木偶剧是我幼年时期的最爱吧!
慢慢地,到五六岁的时候,开始看动画片,我还记得大概是早上七八点,会有《花仙子》播出,我特别爱看《花仙子》,当时就想得到七色花,摘下一片花瓣,愿望是心想事成,然后就不需要余下的六片叶子了……
花仙子小培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我们又在创造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
生活在东方的我从小被来自日本的动漫强烈影响着,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动漫自成一派,你会发现,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眼睛大大的,却不圆,头发五颜六色,也不黑,既不像东方人也不像西方人,是纯粹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人物形象特征统一,只要更换发型、服饰、身高等就会变换出数不清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动漫世界其实是一个人的天堂。
(是不是有点齐天大圣的味道,拔根汗毛生出无数只猴子,哈哈哈)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由三位嘉宾的旅行展开探索,挖掘一些我们常见的、固有的、好奇的认知。
比如——二次元。
三位旅行者的探索行动线:西川直奔“二次元”的显性世界出发
夏雨奔向动漫创作
陈粒解密游戏密码
三人行都与“二次元”相关,只不过领域不同。
让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西川之旅。
他拜访了一位名叫近藤显彦的人。
就是那个和初音未来结婚的人。
近藤显彦说,他喜欢初音已经有十年了,是因为女上司欺负他,偶然间听到了初音未来的歌,于是被歌声治愈,进而喜欢上初音。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和虚拟人物结婚的近藤显彦,但是近藤显彦做了一项调查,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和动漫人物谈过恋爱,调查结果是67%。
所以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可以说明他自己并不属于少数人群。
对于和虚拟人物恋爱结婚的现象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虚拟人物按照其自身的程序运行,他/她不会对TA的恋爱对象有负面情绪,和TA谈柏拉图式恋爱的现实中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程序设定,就像机器人一般。
因此,一般情况下,吵架分手的几率为零。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进入虚拟世界中,和虚拟伙伴们谈心、共处,可以一定程度上将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解脱和释放,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现象。
不过真的对很多人有治愈效果。
忽然让我想起两个故事,一个是1996年郭达蔡明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一个是2013年美国电影《她》。
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和非现实人类恋爱,想来90年代的中国创作者真的是意识超前啊!
离开近藤显彦,西川来到三国街,原来日本人很着迷三国故事。
他们被“义”字打动,于是创作了他们的三国志故事,并产生了三国街。
由中国文化衍生的日本三国动漫,形成了一条有趣的商业链条。
随后,西川来到女仆咖啡屋,他不理解为什么日本这么推崇少女文化,他提到了中国的《红楼梦》——典型的少女社会,但是中国并没有专属少女的文化圈。
而日本有,并且将少女文化圈发展成特色文化。
西川在面对咖啡屋里少女们热情的招待时,直呼“受不了受不了。
”当看到装扮成女仆的少女在舞台起舞,他竟然觉得像儿童节目——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也许这种文化还得在特定人群展开吧!
我其实有些不懂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我失去了对日本动漫的痴狂,小时候可是天天急着放学回家看柯南和美少女的。
而我对于阿童木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了,因为在我那个年代,阿童木更早一些。
夏雨拜访了手冢治虫的助手,漫画家渡部淳以及漫画家五十岚日向子,并和他们一起作画。
于我而言,一看到绘画原稿就超级兴奋,不管是何种题材,总会有马上拿笔的冲动。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二次元”的探索,并没有解开西川的疑惑。
西川试图请教三国街书店的老板,可惜的是,得到的回答是日本没有“二次元”的意识,只是称作动漫。
也就是说,“二次元”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衍生出的网络词汇,只有中国人这样用。
当西川听到这样的回答,他直呼不可思议,专属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居然日本本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
我也是get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不过,想想也合理。
就好比世界上每一种不同语言,都不可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相互应用,只有意思相近,然后让我们自行学习理解罢了……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知识是河流,是大海,是生命啊——水是曾经,是当下,是人生啊——经历……欢迎接力
在璇姐的推荐下,去看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部纪录片。
第一季纪录片以日本为目的地,由诗人西川,音乐人陈粒,演员夏雨三位嘉宾每集分别带着三本书《日本之镜》、《日本漫画60年》、《任天堂哲学》,到日本不同的地方触摸,感受。
一边行走,一边好奇,引领观众一起观察,一起思考。
“开阔眼界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解旅行的目的和读书的意义。
”纪录片的第一集是《一个人的天堂》,体现的是日本人的生存状态。
有日本人高密度的自杀现象,有日本漫画,有二次元世界等。
在纪录片开篇的前面部分,三位嘉宾开宗明义各自讲述了自己旅行的目的,或者说是各自人生的困惑之处。
夏雨:年轻就很容易迷失方向,17、8岁就突然有这么大的一个奖,拽到我身上,没有一个人去指导我怎样对待这个人生态度,所以我走了挺长时间一段弯路。
陈粒:这就像生活给我们的反馈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着生活,很生气,撕心裂肺,大吼大叫,龇牙咧嘴,但是它好像就是不回应。
西川:我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文化里面,都有这种神秘的东西。
为什么纪录片的片名叫做《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第一集的片子里也有解释。
“我铺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铺在面包上。
”“人离开了书,就如同离开了空气不能生活。
”“书是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片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在国内我们对日本文化定义中的“二次元”,通过西川的采访,日本漫画家说,他们没有二次元这个概念。
敲门敲门,敲开来发现里面没有人。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位叫做近藤显彦的日本小哥哥和二次元文化中的“初音未来”结了婚,还举行了婚礼。
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婚姻还可以是这样的模式。
当被西川问到为什么喜欢这个虚拟人物时,这位小哥哥说,刚好那段时间被公司女上司欺负,在心情低落时听到了初音美妙的歌声,被治愈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地狱无关,与天堂有关。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黑暗无关,与光明有关。
”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其实万物互联,他人或许就是自己。
推理:人生的问题大多没有正确答案,但推理小说中的世界,一定会有正确答案。
当面对这个未知的人生,感到疲倦的时候,那个能给出明确答案的世界,就会让人们得到治愈物哀:在苦修中感受生命,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妖怪:人们对未知内容的求知。
而今更多是快乐。
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就有想要窥探黑暗世界的欲望,推理小说亦满足其欲望。
由于多变,人们常常物哀
妖怪餐厅
妖怪也可助日本规范民众行为里面谈论妖怪时,说到了哆啦A梦,这让我一惊。
惊觉中国对于妖怪的理解异于日本对于妖怪的理解。
中国大多源于神话故事,而日本大多源于一部部创造性的动漫。
夏雨部分夏雨看的书是《四季和食》,夏雨去看日本人捕鲸吃鲸,而这部分夏雨只能作为一个观光客,就像屏幕前的我们。
那个没办法置身事外的吃鲸店老板把吃鲸的事情娓娓道来,说到那个为家人买鲸鱼皮的顾客时也颇有感触。
夏雨参观捕鲸的博物馆、看驯兽师训练海豚,却不是观光的心情,这种不是观光者心情就是说的人自热而然,听的人触目惊心。
在这期间夏雨说了一个他和一只小麻雀的故事,夏雨像孩童般讲述这个故事,做结论时无奈的情绪又恢复到一个成人。
捕猎和农耕一样可以成为文化,可是当这种“文化”是建立在马上猎绝一个物种时,还是不是一种要推而广之的文化?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和动物的关系,应该不仅仅是食物链的关系!
看完这部分,我们跟夏雨一样是无奈的,更无奈的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西川吃乌冬面,在吃食面前,大家都是孩童。
不同的是有的人吃了就是吃了,而有的人对这个食物会有一些执拗,哪怕是想知道它的名字。
用这样的一个前缀点开了日本与唐朝之间的关联,乌冬面→弘法大师→遣唐使→日本的发展,朴实而高级的抛砖引玉!
西川读的是《沙门空海》,继而西川引出空海大师的书《文镜秘府论》。
那些从唐朝到日本的东西在片中展示的方式遥远而实在,一池湖、一座庙、一棵树好像都能唐朝对话,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么跟唐朝对话!
陈粒读的书是《便当时间》,便当,精致而美好,吃好是对自己负责任,可正如陈粒所说的很多人不会这样爱自己。
《便当时间》讲述不同职业的人吃的便当,带着便当去工作,工作是为了生活,便当是生活的一个仪式,是自己给自己或别人给自己的爱和温暖的一个延续。
所以结尾陈粒给了自己一个便当,哪怕是买的!
最近在准备日本旅行,听闻有个纪录片很好看,叫做《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讲述从演员、音乐人、诗人视角看到的日本。
看了几集莫名有点感伤。
选择让艺人或艺术家去拍摄记录日本,在一开始就说,书是人类发明最大的奇迹,每一集都辅助一些书本读物,片子的定位无疑是走文艺范,而且是很刻意的文艺范。
不得不说,撇开这些,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纪录片的,用一些微小的事物和角度记录日本。
真切的让人感受到,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创作。
虽然以前也知道一些日本的设计和社会背景,但那种体会非常遥远,看到很多细微的事情后,反而觉得真切,真切到我都有点压抑。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国,资源匮乏,封闭的空间,养成人们含蓄、压抑、克制的性格。
历史以来收到的文化冲击很少,匠人的手艺都是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的人们更愿意坚持、传承、精雕细琢一件事物。
因此很多中国消失的文化或手工艺,都还能在日本找到影子。
一个被初音未来形象治愈的上班族,和初音举行了婚礼;曾经一条鲸可以养活七个村的捕鲸活动,到现在日本公然退出国际公约宣布继续商业捕鲸;明明喜欢唱歌,却成为旅馆继承人的女将…太难理解日本人的坚持。
相对来说,中国人的性格实在太包容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很难看到人们执着着坚持什么,大部分人都乐于接受并适应新环境。
生活在东海的小渔村,我小时候也听过老一辈人捕鲸的故事。
姥姥说,平常我们那的海面是没有鲸鱼的,在台风来临之前,有一个港口外的海面上偶尔会有鲸鱼出没(现在好像没人见到鲸了,偶尔会有海豚结对掠过),渔民们划着多条比鲸还小的船出海,用最原始的鱼叉捕鲸。
由于是台风前,海面上的浪已经是非常大了,鲸鱼的力量也很大,要是失手,很容易掉到海里。
也有渔民因此丧命。
但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鲸鱼最终还是会被捕捞上岸。
我曾经问过姥姥,捕鲸是因为鲸鱼好吃吗,人们为什么不要命去捕捉?
姥姥回答,鲸肉其实并不好吃,但是肉多啊,体积像一个广场那么大的鲸,足足可以养活这些渔民很久,而村里没有参与捕鲸的人家,也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每次捕到鲸,就成为全村人的狂欢。
捕鲸行为到我妈这一辈就没见过了,渔民们的生产工具改良了之后,不需要捕鲸也能养活全家,有个体面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险再去捕鲸,也没人把捕鲸当作文化进行传承。
只剩下姥姥说过的故事,两根比我还长的鲸鱼骨头,至今展示在妈祖庙里。
仿佛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对比日本捕鲸的故事,我有一点点伤感,国人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导致没有人愿意做传统的守护者,但又很庆幸不用再猎杀鲸鱼。
虽然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去捕捞鲸鱼为食的物理需求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可以去选择什么不吃,这不也是很妙的事情吗?
所以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
我想如果没有看这个纪录片,也许我会开开心心的旅行,吃吃喝喝玩玩拍照打卡,买买买然后回家。
现在不能假设我旅途中想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想,毕竟是带着小孩子去旅行,孩子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烦,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目前的生活节奏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如今却成了很多人的奢望。
爷爷奶奶辈曾经拿来教导我们要努力的生活,不曾想却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不是我劳作,只是想脑袋可以更轻松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绞尽脑汁去吸收更多,但是信息还是太杂,太乱,以至于乱了心神。
于我个人来说,总是“朝三暮四”总想大而全,其实是平庸的很,啥都没有抓住,继而又特别羡慕专业的人才,白白蹉跎了岁月而已。
所以一直想要心静下来,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享受心态平和,精神时代的来临,正如节目中的设计师说的,做出治愈心灵的设计,这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也一直在寻找能自我治愈的设计。
虽然说剪辑有点不太流畅,年轻艺术家和演员相比于西川少了些深刻内涵,不过好在画面还算美的,还是能学到些日本文化。
用1.5倍速看正好,跳过了喧嚣的鬼屋片段。
一些笔记整理如下:两个极端性:快乐至上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福岛受自杀者青睐的海岸,秋叶原的二次元。
孜孜不倦地圆梦:三国志街道,乌取柯南镇,D47手工艺中心,民艺之父柳宗悦推动日本的匠人精神风靡全世界,不执着于体现自我,而是淡化自我,去体现美本身。
1958年日本发明的方便面。
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以及陈粒对过度设计的怀疑。
长达一千两百年的禁肉令,禁止牛马犬猴鸡的消耗,因此鲸鱼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明治维新才废除了禁令。
乌冬面之乡香川县。
奈良的东大寺,1400年历史金刚组主张的修旧如新,而非梁思成主张的修旧如旧。
安藤忠雄的头大佛,以及他想通过设计来让人心居住在这个时代的理念。
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濑户内岛一滴眼泪丰岛美术馆(西泽立卫作品)。
日本庭院的象征性:三角形石头代表山,青苔代表陆地,白沙代表流水,河流和海洋。
如此,庭院就代表了万物生息。
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就是物哀。
通过妖怪,推理和物哀,试图去感受和理解未知。
以求知之心克服恐惧,以无常之心激发创作,以理性之心去体验人性复杂。
忍者执行的是一般武士不齿的行为,如暗杀、情报等。
日本女将,其实兼具着女主人和管家的双重角色,经营着如家庭旅馆一样的事业。
面对被安排好的职业人生,她们有过犹疑,尝试过其他的职业选择,但最终出于对祖先留下的家业考虑,很多都还是会选择继承。
能乐给武士看的,一般最后不会有鼓掌,表演者要端庄,否则可能要切腹谢罪。
从中国傩文化传过去的,驱鬼除疫,表演者要戴面具。
程式化表演,不像现代表演这么灵活。
歌舞伎给一般老百姓看的,娱乐目的比较强。
这片子有着一种简单、不够深刻又很悠闲的调调。
节奏不快,对于问题大多浅尝辄止,好在看的人可以自己体会和思考,有留白。
描写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纪录片很多,综艺节目却不太多。
对于一个宏大题目的叙事,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这个节目很聪明的用三个人作为线索,串起每一集的主题。
不过,在选择讲述人方面,估计是为了兼顾老中青三代,选了三位,各有特点,缺少令人难忘的评论,常有无病呻吟之感,不做太多的评论了。
只能说选一些有深度的演艺圈人士参与节目,恐怕很难。
也不必急着批评,各取所需即可。
在综艺中加入书籍语句的形式非常好,能够为有兴趣阅读的人留下一些线索。
适合喝茶吃水果的时候和家人一起看。
说到日本就必须说说日本制造,同事到日本旅游买了一个电饭锅回来,但日本器物可不止电饭锅。
本期读的书《工匠自我修养》、《诚实的手艺》、《无用之用》
本期三个人的探索也很有意思,或者说很符合他们的心意。
西川追根溯源的是日本民艺,这很符合西川学者的身份。
从《工匠自我修养》开始,从柳宗悦开始,日本人对艺术的理解,有的设计者追求美、有的突出自我。
复兴信乐烧的神山清子:没有跟谁学过,也教不了别人什么,只有自己不断实践和体验。
普通的她烧制不普通的艺术品。
何以突出器物的美,因为大家富裕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陈粒探索的是日本民艺的日常实用,逛街添置物件太是女孩的偏爱了。
把每一个物件做到尽善尽美。
这一期夏雨就是玩,《无用之用》可不就是玩吗!
意识乐器、变形金刚、方便面从一个普通窑烧的匠人到制造业的工人再到“玩具”的发明者,日本人都匠心独具。
M 3470 paper
3.5;总体推荐,画面是美的。1.剪辑的问题吗?形散神也散,其实每集是给了主题的,但看完又觉得意义指向不明,深度不够。2.某些文案旁白略减分。
立意很好,剪辑很差。话题很好,但是浅显了些。但是总体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值得鼓励四星。
挺好的,又深入了解了日本一点点
第五集里那个无名咖啡馆好棒啊
有点做作也有点无聊……看起来很文艺但是缺少内核……还是我要求太高了嗲?
主题是在了解日本。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我们以前总觉得日本“偷”我们的文化,但其实有很多文化在我们现在自己的国度里已经见不到了,只能到日本才能看见,我们要反过来像他们学习了。”第一次看这种形式的纪录片。三个主角不是主持人,而是参与者和感受者。很朴实很平和。没有想象中惊艳好看。
开启一段有书香的旅程,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在其中寻找故国故人的故事,给心灵一寸清闲。
好看
不知道这么高的分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你是纪录片,然而记录了什么?
还阔以~ 也不是特别有意思
拍得很做作,导演80%责任
风景还不错,日本绝大部分文化都来自于中国唐朝,很多有形或无形的都保存非常好,但出于历史原因,对日本人还是要永远保持警惕性。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出资请这三人游玩,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类新闻,如果是的话,差不多就是国家宣传动作,手法挺好的。要是我们国家搞这种类似活动,估计多半会变成套钱的手段。作为纪录片本身,个人还是觉得那个西川有点作的感觉。
每集一主题 浅谈不深入 不过夏雨陈粒西川都让人喜欢
不知所云
陈晓卿团队细致的风格 好感upup,日本人的学习基因真是好,心态比较外向,啥也没有的小破岛不断输出学习委员真是可爱啊
第一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当然了画面是OK的第二集的故事叙述就好很多了
看了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拍的些什么鬼啊!伪文艺,装逼,一盘散沙,一团乱麻。没有旅游,更没有解读,没有文化,四不象的节目。改个名字吧《是无聊是装逼是奇葩啊》
国内少有的小清新、有深度文化记录片啊,很细腻,很发人深省。陈粒去的那个低调的咖啡店,还有小津安二郎住过的旅店,想去~
日本文艺见闻这一选题不错,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