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十六岁
Sweet Sixteen,双失十六岁
导演:肯·洛奇
主演:马丁·康普斯顿,威廉·鲁尼,Annmarie Fulton,Michelle Abercromby,Michelle Coulter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西班牙,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简介:母亲即将出狱的消息让莱姆(马丁·康普斯顿 Martin Compston 饰)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他明白,母亲是无辜的,她惨遭牢狱之灾只是为了替她那混蛋男友斯坦(Gary McCormack 饰)顶罪。在母亲出狱之前,莱姆还有好多事情要忙,他希望母亲能真正的获得自由,这意味着她必须远离一切可能将她拉下水的人,其..详细 >
年度最压抑大戏。一点阳光希望都没有,这哪是小孩与鹰的肯洛奇?简直像拿了lomo去拍悲剧的青少年导演嘛补记:尽管如此,在资料馆看这种绝望片也感到绝望得很极致
甜蜜本身即反讽,<四百击>的一种痛改,并不高明。仿照意味着失信,选择Martin Compston眼光毒辣。
含fu*k量极高
英工人阶级写实神作,真心一句听不懂。。
3.5,影像不如达内兄弟凌厉。
肯洛奇的电影一向让人心碎,但这一部私以为流畅性差了一点。大佬对小孩的重用感觉不太合理,男主除了不要命的鲁莽,也没体现出什么智谋。当当打手以命犯险可以,让他经营披萨店、住高级公寓是不是福利有点太好了?妈妈为什么总要黏着又暴力又吸毒的爹我也没整明白,放着大house不住非要住垃圾场?还有朋友为什么要火烧他的家?他们之间好像没什么仇怨啊。能理解15岁小孩对母爱的痴迷追求,但是电影里对妈妈的表现实在太少了,她的行为甚至缺乏合理的逻辑。如果她真的看不上海边的房子,为什么签字。看到大house的时候明明也很开心啊为什么又不告而别,这个人物像是为了服务于青少年成长之痛的主题才诞生的。3.5⭐
若把现实人生默认为成年人的命运奋斗史,那离成人一步之遥的青少年恰是不处在现实界限之内的。因此他比成年人更渴望那个意义明确的象征——对它的丢弃也就是在这糟烂阴湿的底层举办的成人式。或者说,连真正的现实——由混账父母塑造之外的那部分世界的存在之维——都未彻底参与过,哪有所谓的“人生”可言,无异于生在监牢,让他提早迈入毁灭的“人生”显得更悲惨。由此本片最能凸显肯洛奇构建出的那种现实的封闭性,现实这一舞台性质的场地,越是以多维度多景别地被捕捉,青少年就承受越多的否定,每一处现实的景象(我们称其为城市的克制景象)都是一次暴力拒绝。家庭关系的拒绝、交易的拒绝、劳作的拒绝,以至于这份现实并不属于童年的安全地——即那份本应该拥有的童年滤镜的现实感,它提早变身为危险的沼泽地,青年无法落脚,早早夭折
如果片子再长一点,一定能超过《华尔街之狼》成为用f词最多的电影。学了好多苏格兰英语的单词哦~~~把甜蜜放置在痛苦中,好使我们看得更清楚。
21世纪《四百击》。15岁的少年,努力想把一家人的生活拉回正轨,为了拿回被抢走的“区区”一条货儿不惜以命相搏,被打得浑身是伤,姐姐给擦药的时候,嘴上说着不小心摔着了,你落寞又忧伤的眼神;给妈妈录音你兴奋地说要全家一起开始新生活;为了赢得帮派的信任,你收下帮派的刀,和好兄弟决裂,捅了母亲的混账男友。15岁成人未满,16岁了,你一个人不知所措失魂落魄地徘徊在海边,生活会好起来吗?好像不太会。Bitter sixteen. PS.我太爱英国这帮现实主义了,虽然每次都看得我心碎
由此可见,世上只有妈妈好这话不一定正确。忽然想到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说我们班一女生有苏格兰口音,这是表扬她呢还是讽刺她呢?
提前十分钟离场
让人心碎
当你觉得你对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Liam一直在自欺欺人,他对他的朋友说他不需要用刀,他指了指脑袋,可最后他还是用刀迎来了自己的十六岁,而剩下的是一片无法回答他的大海。
肯洛奇拍的青春片都是黑色青春吗?
肯.洛奇电影里的底层人物总是带有洛奇式的复杂性。你总是可以在这些底层人物身上找到生命的信念和能量,甚至是人性的光辉与正能量。但与此同时,这些角色在美好与期待的推动下所努力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极其卑劣与黑暗的,简单说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而不择手段。
“要跟我们干,就把他处理掉。”在厕所通过黑帮测验之前liam就完成转变了,放弃了他不动刀的原则。转变早于在外面捅纸箱的时候,可能在一次次被击倒也要抢回自己的货的时候,也可能在他终于买下了海边的小屋子时。他太执着于一个“完整的家庭”了。
一听就知道不会甜蜜的。pinball湿嗒嗒的背影,liam走上去踢他一脚,被踹开,还是很温馨的
就是喜欢UK阴雨蒙蒙的调调,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
真不咋滴这部电影!剧情差、故事逻辑也不好、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快速过了一遍。建议别看了吧!吸毒不负责的母亲、不顾家庭的祖父、还有动不动就打人的母的男友、还好有莱姆的姐姐在还有一丝温暖。
喜欢肯·洛奇很大原因在于他对于他笔下角色所处环境的理解、了解和在意,以及他对他的角色们尽管赋予了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悲剧,却依然充满同情甚至是爱。Liam从头到尾,尽管命运也好选择也好经历了那么多悲哀痛苦和咎由自取,但他保持了一个16岁男孩天然的样子——失去父爱后的恋母,底层身份(当然也有年龄因素)造就的不知轻重死活,天真单纯又想进入成人世界又根本搞不定,以及心底一丝残存的柔软。肯·洛奇讲故事从来讲的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造就这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原因。其实对于Liam, 姐姐早就看透了一切,他对(妈妈以外的)其他人的don't care导致了自己的命运,而若想改变,一个简单的letting go就能做到。然而有时,难就难在,当环境、性格、命运乱麻般交织,发现的时候也早已无力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