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烂片,不仅烂,并且很气人,导演把观众当傻*,气得我激情输出了一路,至今记忆犹新。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有映后鼓掌的惯例,这部映后鸦雀无声。
总体观感像中国人自造的傅满洲,凑了一堆外国人对六十年代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好冲奖。
听到开场第一句台词就觉得大事不妙,好假的播音腔。
导演称使用普通话是为了间离效果。
哈哈,完全没有任何间离效果,只有浓浓的假人感。
从口音到布景到角色都像公益广告,蓝布工作服崭新笔直,台词情感丰富,字正腔圆。
导演说自己没有想拍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那他确实没有,他不仅没有拍女性,也没有在拍人,大概是在拍贴着标签的木偶戏,毫无体验、共情。
如果这是导演的时代与生活,很好奇导演生活在哪里,一直站在演讲台上吗?
堆砌出一堆符号,爱情、诗歌、音乐、舞蹈,把象征“自由”的符号放到她面前,按照这些符号的形状在她身上挖出空洞,对,只有空洞,孔秀没有感受,没有思想,没有动机。
然后导演说我诚实表现了、深入挖掘了这个人物形象。
总之,乳腺非常不友好电影。
5.9且有水分,有一批写套话给高分的。
#新型诈骗 #男导演拍的女性电影#电影黑榜#
小时候,外婆常常跟我说,女人都是草籽命,全看撒到什么土地上。
那时我是不屑一顾的,只将之视为老旧思想对女人的束缚,我跟外婆说:“哼,我的人生只能由我主宰!
”看完电影,走马灯般窥探到一个四五十年代生的女人的一生,我终于能共情我外婆的叹息与遗憾。
是啊,社会意义上女性是“第二性”, 是人妻,是人母,唯独难成她自己。
没有人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对于女人来说,是多难的一件事。
女人怎么反抗?
诺拉会出走,但出走之后又怎样呢。
美国电影《末路狂花》中,两个人妻寻找自由,结果走上一连串闯祸与犯罪的道路。
相比之下,孔秀可以说是逆来顺受的。
但孔秀也反抗,只不过她的反抗在无尽重复的日常。
她工作,她在无爱的婚姻中尽责,在时间中找解药,顺历史的潮流度过一生。
她的一生有低谷,有高光,最终与自己和解了。
这又是多少中国女人的一生呢。
现在想来当时跟外婆争辩的场景,只觉得自己年轻的壮志与不屑,某种程度是来源于新时代的社会与恰好幸福的家庭带给我的优越感。
但不是每个女人都能这样幸运。
如果我命运的种子,撒在电影中的那片土地,又该怎样去主宰这一生。
2.28成都太古里路演场。
请来了翟永明和柏桦,当然这两位不出意料的也是端水大师。
没有听完忍不住离场了,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在路演提前离场,上一次忘了,应该也是导演发言令我感到不适吧。
王超导演是我参加过的路演里,为数不多的喜欢侃侃而谈的导演,当然也是他的侃侃而谈让我给这个电影又减了一颗星。
这个电影对于“女性觉醒”的表现,完全就是男权视角的另一种粗暴展现,孔秀“觉醒”的前提,是婚姻不幸、丈夫妈宝、性无能、残疾、家暴……为了表现“她有独立灵魂”,就是让她反抗她丈夫的婚内强暴,总之叙事就是离不开炕上那点事,果然中国中年男导演的核心表达还是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压抑啊。
根据导演的自述,她还和这样那样的两任丈夫分别达成了和解。
这俩渣男最后都变得平和又善解人意,妈宝男保持着面朝黄土地种地的淳朴,比起之前只会讲不切实际的理论,他变得踏实又可靠。
她自学针灸治好了家暴男的残疾,家暴男终于纡尊降贵为她做了一顿大餐,主动提出了离婚,导演在访谈里说“他放了她一马,她才能顺利走上这条文学的道路”,大概从导演的角度看,“主动放手”对于男性来说,已经是莫大的牺牲了吧。
在这部电影里,女人自始至终都是男人的附庸,没有男人,根本谈不上觉醒。
她经历了两段婚姻,“那个年代的女人离了婚就完蛋了!
”,于是孔秀在她的人生走投无路后,被迫“觉醒”了,看,她多惨啊,没有爱情,婚姻不幸,所以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念了一首宏大叙事的爱国诗歌,拒绝了一个默默追求她的好男人,最后在面对自己女儿的爱情时她甚至变成了最讨厌的那种爹味十足的人,而这在导演的叙述里,是“一种平等,平衡”,人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这样的鸡汤不需要硬塞进来成为它冗余表达的一部分。
虽然导演多次强调“我们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但我仍旧觉得时代感非常疏离,人物妆造、语言和状态都很硬造,毕竟虽然我们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那个年代的老电影我们也看过不少。
(这样看电影还真是时代记录啊)。
路演上,他甚至说“有人说我这次服装都不显旧,是因为我以前老用旧衣服,这次我就想用新的”……服化道不走心已经能够这样解释了吗。
孔秀与A women沈诗雨:当一个女人独立了,她就不需要男人了。
影片的叙事是线性的。
简爱的出现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
简爱的结局写到简爱获得了遗产,而卡斯特罗落魄,经济上的平等使得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期待简爱独自走出沼泽,独自与生活对抗。
而孔秀恰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两段不幸的婚姻被孔秀亲手结束,并用成为作家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这是孔秀走出“沼泽”的方式。
孔秀的写作是一个女人成为孔秀的开始。
从这里我们想起,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孔秀,而英文名不叫KongXiu而叫做A women。
孔秀是那个年代所有女性的名字,也是所有女性的处境。
“那是没有一丝温柔话语的婚姻。
杨津峡要求孔秀让和第一任丈夫生育的女儿改姓杨,不然别进他家的门。
到夜晚,他匆忙结束性生活,翻过身去响起呼声。
孔秀沉默而呆滞地爬起来,把床边哭泣的孩子抱起来哄。
「她的情欲被忽视了,却还是在忍受。
」王超说。
这一场戏他非常满意,深夜里细碎的响动,背后是女性在婚姻里承受的现实,是无法言说的结构性暴力。
”https://mp.weixin.qq.com/s/vEZCKk-Agc5F6oacGua3Tw
昨日有幸能够参加《孔秀》的全国首映,借此宝贵机会,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浅薄观感。
(含剧透)影片讲述了孔秀这个女人从19岁结婚到儿子考上大学的大半辈子人生经历。
而其主要的时代区间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我作为一名零零后观众,虽然对那段年代深感陌生,却又早已在父母的口中和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窥探过一二。
影片中出现的cd机,老式收音机,哈苏500等“新式”设备,代表着时代的变迁,也带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荧幕触摸到了我父辈们的青年时光。
而从场景美术的各种细节处能看出,王超导演对于还原那个年代的用心与执着。
影片在大时代下聚焦于个人的命运与成长,展现了外部环境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孔秀始终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但是在那个年代下却得不到自由恋爱,19岁便结了婚。
后来孔秀又极大地受限于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在工人与媳妇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梭,却始终无法解决两种身份之间的固有矛盾,只能一个人抗下所有责骂与劳累。
而最后孔秀选择摆脱男人,自学成为作家,则是勇敢地挑战了社会体制,成为了新时代下的新女性。
除了孔秀外,影片中还描写了众多“标签化”人物。
妈宝男一直靠着父母长大,没有独立的思想,觉得妈妈说的就是对的,到最后他被迫成为农民,思想也变成熟了许多;家暴男一直身怀大男子主义和暴力倾向,却在孔秀多年的照顾下,竟也主动烧了一桌子的菜;武师傅则心思细腻,喜欢读书也对机械情有独钟,他一直爱而不得,却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而那个车间主任,明一套暗一套的作风,也映照出了权力的丑陋。
这些人物都或曾在时代的冲击下迷茫彷徨,却也都迎来了个人的成长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妈宝男,家暴男,独立女性的这些标签,放在今天或任何一个时代下也同样适用。
只不过在时代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可悲的是,男女之间的种种矛盾,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始终存在着,可只要心中还留存着那份最原始的爱,我们就能像孔秀一般坚强地走下去。
从拍摄技法和叙事节奏来看,影片大量运用长镜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节奏去讲述孔秀的命运。
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快生活的我来说,似乎一时间很难适应这种节奏变化,但是这些漫长的道路,漫长的等待,漫长的对话,又何尝不是一种年代的象征呢?
就像被带进了一首诗,平淡又不失波澜,乏味又不失希望。
总的来说,是一部好电影。
"翻身不忘共产党, 幸福全靠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今年9月22日在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看到了我们中国入围Official Selection的电影KONG XIU(又名A WOMAN)。
影片发生的年代是1967—1982年, 讲述的是祖上三代都是贫下中农的农村姑娘孔秀一生经历的3个男人和自己努力奋斗的故事。
孔秀在不到19岁的年纪被组织安排嫁给了一名农村青年大学生汉章。
汉章在城里的大学读的是农业专业, 因政治下放在大学读了一年就回家继续种地了, 因为读过一些书所以在种植方面比当地农民要有建树许多, 这一点很吸引孔秀。
但当孔秀嫁入夫家的第一天也是她被剥削的开始, 婚后第一天婆婆便冲着婚房大喊:"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孔秀做好全家人的饭叫丈夫起来时, 婆婆却说"别叫他了, 让他多睡会儿!" 孔秀只能默不作声一一给公公、婆婆、大姑子和大姑子家的4个孩子盛饭。
孔秀的第一任丈夫妥妥的是个吃软饭的妈宝男, 自己不出去努力工作, 甘愿种自己家的那一亩三分地, 任何事情都是"我妈说"开头, 外国观众看到这里都噗之以鼻, 就连离婚也是他妈说的。
孔秀嫁给第一任丈夫没有花过夫家的一分钱, 自己在工厂挣得钱都用在养孩子和丈夫的烟钱上。
总觉得孔秀的命不好, 第二任丈夫是个不折不扣的暴躁男, 孔秀怀孕和分娩时都没回过家, 宝宝出生后才回家只为了看新出生的宝宝。
第二任丈夫动不动就打孔秀, 还总是把孔秀和第一任丈夫生的女儿往外赶。
第二任丈夫在厂子因公腿受伤走不了路, 厂子管不了只能把人送回家让孔秀照看。
孔秀为了治好丈夫的腿每天坚持不断为丈夫熬药, 还专门学了针灸天天为丈夫治疗。
3年后第二任丈夫的腿终于好了可以自己走路了, 孔秀觉得自己终于解脱了正要开口说什么的时候丈夫提出离婚, 因为第二任丈夫知道孔秀恨自己, 等的就是这一天。
妈宝男和暴躁男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让人😖😖😖 和孔秀一个厂子的武师傅从小饱读诗书, 经常接触外国书籍, 思想先进, 不拘泥于常规, 也是孔秀的蓝颜知己。
武师傅鼓励孔秀努力写作完成自己儿时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
孔秀不断读书, 坚持投稿, 稿子不断被返回却愈挫愈勇, 终于有一天孔秀的文章被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一天当武师傅与孔秀推着自行车一起回家时, 武师傅向孔秀提出"我们一起搭伴走吧"时被孔秀拒绝了, 孔秀觉得武师傅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自己也有许多事要去完成。
影片的结尾孔秀回到第一任丈夫家去看望与自己分离多年的大儿子小东, 在农地里碰到了正在锄地第一任丈夫汉章。
一个读过大学却最终选择回家种地, 一个初中文化却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
人生不在于拿到一手好牌而在于就算拿到一手烂牌同样可以打出一手好牌。
最后孔秀看向远处传来的火车声, 与孔秀嫁人的第一天听到火车声看向远方遥相呼应。
这部电影是张秀珍的小说《梦》改编的, 对,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
这是个大女主的电影, 影片中孔秀的年龄跨度是19—34岁, 角色每个年龄段的性格和经历都准确的表现出来。
影片中其他演员包括三个男主和所有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演员都表演的活灵活现, 符合角色的设定。
当镜头掠过太行山脉,掠过河流溪水,掠过蜿蜒的铁路,掠过乡村小道,掠过忙碌的厂房,你会发现,电影《孔秀》记录的不只是女主人公孔秀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还有老石门留下的悠悠岁月痕迹,是值得被珍视的尘封的底片。
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关于它的每一个镜头,都将成为宝贵的历史印证。
《孔秀》无疑是一部能够召唤一代人时光回忆的魔法神器。
夜晚得空,围绕昨天下午观看的王超导演的电影新作《孔秀》,再多说几句:1.结构的。
影片的宣传语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事实上,这种心灵上的自我救赎与成长,是从她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反思、独立与觉醒开始的。
于是我们在影片里,会不断看到展现制约孔秀自我生长的各种结构性力量。
这其中,不只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女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结构化的、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也有导演最为看重的三种结构化的空间呈现——“餐桌”“会议”“床笫”。
在这些结构当中,孔秀的一次次被侮辱、被伤害、被制约与被拖累,是理解她选择文学作为彼岸之依托的关键符码。
而她与上述各种结构的“脱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也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在选择跟前夫汉章会面之后,导演以孔秀独自一人的近景特写作为影片结尾,正是展现这种“脱嵌”之后的自立与自洽。
2.解构的。
映后交流时,导演一再强调跟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才是其重点关注之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聚焦特定年代的电影当中,关于时代政治背景与国家大事的交待,基本上是付之阙如的。
这种时代语境的充分留白,给年轻一代观众理解这部电影的表达,带来了较高的门槛。
从影片的豆瓣短评来看,60后的导演跟如今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电影观众之间,是存在传播过程中的明显隔阂与落差的。
当然,如果你对当代中国史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生命体验的话,就会发现电影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跟其标明的发生年份之间的巨大关联。
正如文末附注的创作时间,是理解北岛、芒克那一代诗人作品的重要线索一般,影片中“1972年”“1975年”“1978”的年份标注,也同样是影片整体叙事最重要的组成符码之一。
有了这种之于历史和时代语境的在场感,就会对孔秀第二任丈夫的伤残与恢复健康、新华书店门口的朗诵交流会、以及孔秀通过广播深情朗诵舒婷致祖国的抒情诗等电影重要场景的叙事指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这种高度留白、以日常生活的隐忍叙事观照时代变迁的表达,既是之于宏大叙事的解构,也是电影艺术之于政治表达的一种写意式建构。
3.借构的。
充满时代文化符码的叙事,是这部电影的另一突出特点。
基于这种强烈的作者化表达,这部电影跟郑大圣导演总结的问世于2016—2019年的那几部回望改革开放史的电影(郑大圣的《村戏》、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构成显著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解冻”时刻收音机里传来的《蓝色的多瑙河》旋律,看到1980年代初期新华书店陈列的满是西方文学名著的书目宣传语,看到那些交织着诗歌、小说、朗诵会与读书会的“春天的日子”。
基于这样的影像呈现,导演的表达诉求,绝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同样是一位今年迎来“耳顺之年”的60后导演回望自己青春、回望自己文艺创作初心、回望那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致敬”之作。
个人的青春记忆、一代文艺爱好者的时代怀旧,就这样借构于孔秀的女性心灵成长史的主体叙事之上,构成一种双重的意义表达。
因此尽管确实存在不少缺憾与不足,这部《孔秀》,在当下的院线电影作品中,仍然拥有足够的辨识度与可看性。
这样的作品,也不应该在票房至上的电影市场中,悄声湮没。
主播:小s(播客收听1600h+,老想说点什么)剪辑:西红是番茄收听链接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5faced867649570797dd532Shownotes:lava“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十分钟带大家速通一些没多少可聊的片子”“打分后有剧透”涉及片目:《安阳婴儿》《你好,李焕英》《坠落的审判》《芭比》《可怜的东西》
安阳婴儿的惊艳感没了!
#SIFF# 一个平凡女人的故事,算不上史诗,毕竟那个年代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时代的痕迹在影片中被悄然安置,被放大的是女人的生活,片中女主所谓的觉醒无法上升到女性主义的角度,只是在被压迫中追求人的尊严。最喜欢收音机播放《蓝色多瑙河》那段,当一段西方的音乐闯入久经闭塞的空间,四个人的呆滞与震惊,音乐仿佛在那刻打通了两个世界。
【theatrical】非常浮于表面的拍法,就传达给观众的情绪而言,导演对女主的共情恐怕不及对于相关时代背景的愤慨。表演更是灾难,个人对结巴男那个角色相对而言比较有好感,因为全片只有他不像是在考普通话水平测试
故事讲得稀碎,如同记流水账一般,不少地方感觉莫名其妙。全片最佳应当是尚未取得版权的邓丽君歌曲,还有中间响起的蓝色多瑙河。片子整体感觉好像是该导演的处女作,说好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难听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3
和上一条一样,男导演拍出来的女性电影就像日本的女性电影一样,都是笑话
整体来说中规中矩,没啥亮点。失去父亲的开场,父亲的火车,第二任丈夫的汽车,孔秀一直骑着自行车。取得文学成就在离婚后,取得成就要摆脱男人;被证明清白后性冲动。似乎对那个年代有个强烈的刻板印象。同期完全可以对比《可怜的东西》,女人拥有一堆男人的成长历程。我们老爱折腾那个年代,然后又不敢谈想谈的,隔靴搔痒。人家探讨话题已经延伸下去,差距太远了。
“一个女性的心灵史”=结婚→被男的和婆婆说教→离婚→再婚→家暴→离婚→看两本书于是靠文学觉醒拍了好几场床戏看得出来导演很喜欢或者导演只会在床上来表达女性的反抗and最后男的做了顿饭就要被导演说成是和解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主要问题在于导演缺少才华,没有才华又坚持创作的人太可怕了。希望我自己不要变成那样。
命运可以不堪,但精神不死。从苏醒到站起来到反思,时代的汽笛声悠悠响起,人终将会迎来自己的春天。沈诗雨的表演非常出色!!
想象不到,50年前我该怎么活拍摄场地 石家庄还在运转的洗印厂,这个场地确实不错
1978年,一个瘫痪的家暴男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大抵可以用来描绘那一代男导演的意识形态。
小人物生活的振幅或许没有很大,但频率更容易引发共鸣
乏味乏味乏味
这是70年代中国千万女性的史诗,从听之任之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心底流出的声音”,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几个丈夫甚至姓名都不详,唯有孔秀。
如果我们说“女性成长”是一种类型片,那《孔秀》其实只在“反类型”的意义上戏仿了女性解放叙事:舒婷的诗不差,但终究不是孔秀自己的声音,“月亮代表我的心”被“我的祖国”代替,汽笛声远远传来,但我们都没见过那名为时代的火车。王超导演的立意和语法都陈旧了些,但胜在高效好用,前半段不得不为之的流水账其实很见功力。
混乱的叙事,古人酒杯浇今人块垒,但却拍出了异常割裂的感觉,剪辑仿若一个半成品,摄影也较为平庸…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乏味的电影了。
像一首温柔的散文诗续写时代的歌/火车声唤起孔秀“生”的渴望/特别好特别好
第六代导演王超的第九部长片,延续了其人文关怀和地域表达特色,不错不错,但是我疑问为何只拿了圣塞剧本奖呢
电影很淡 淡的就像女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