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这部剧,因为它真的没有打动我,我真的很不清楚豆瓣的评分为什么会飘得这么高?
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如果我是一个母亲,我绝不会带我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首先,奥吉作为主角,他给我的印象是我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电影里的逻辑就是一旦你伤害我,你就是bad guy,我可以用各种理由批判你,因为你不顾良知嘲笑了一个面部缺陷的无辜孩子。
但这样的逻辑真有点细思极恐的味道在里面。
其次,奥吉非常容易发脾气,不仅有了全家的爱,甚至把父母对姐姐的爱都一同抢过来,但还是一种被人亏欠的感觉,很娇气。
這些性格真是不願意孩子去模仿的。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分是编剧的问题,他把电影的重心过多的放在奥吉身上,造成了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过于气势汹汹、胜利在望,弱化了情节带给人的冲击,如果闭着眼睛就可以想到结局,真是比较失败呢。
《奇迹男孩》里我觉的grandma对于维娅说的一句话真是太对,简直说出这部电影的bug了,真是有太多天使的保护他(奥吉)了,所以,维娅,我要守护你。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朱丽叶罗伯茨饰演的妈妈对奥吉和维娅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虽然也是情理可原但我记得罗伯茨对她的女儿一个白眼把我吓得一身冷汗,简直是后妈直视感,这也未免太双标了吧。
但是如果导演在这边稍稍来一个神来之笔,或许人物的矛盾性和生动性会更加突出。
从电影里的场景布置里,我们可以看到奥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本生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玩着一些孩子例如杰克·威尔买不起的游戏,没上学之前接受了优质的家庭教育(电影里有个镜头扫过她妈妈给他出的数学题,好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还带分数的那种,才刚上小学的孩子啊),上着一个很好的私立学校,可以参加夏令营,看着这些场景,我除了特权,阶级,真的想不出其他的词,但这些barriers、walls埋得很隐晦,合家欢怎么会去想这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正太萝莉,温暖的人设,来一份popcorn,不用想太多,心满意足就够了。
可能是我过了看迪士尼动画的年纪 可怜兮兮地忘了做梦和保持天真的姿态,我的错。
既然叫《奇迹男孩》,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吧,一个小男孩如何在被命运抛弃之后如何一步一步赢得自己尊严的,但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叹,这部电影得改个名字叫《男孩身边的奇迹》。
奥吉就像是太阳系的中心,所有人都迁就他,对于奥吉的歇斯里地,理解成他面部缺陷带来的理所当然的暴躁,捉弄他的人要么和他和解要么就莫名奇妙地转学了。
其实,到最后《国土安全》熟悉的曼迪·帕廷金宣布年度最佳学生的时候,我还在想导演会不会在这里放个大招,把奖颁给所有关照和帮助奥吉的孩子们,结果就被硬生生地打脸了,我还是想多了,主角光环是谁想带就可以戴的吗?
【捂脸】这里免不了提一提和《奇迹男孩》同一档期的《神秘巨星》。
由于豆瓣评分和本人之前对于印度电影的偏见,我先看的《奇迹男孩》,后来才有机会看《神秘巨星》。
但是看后惊呼虽然同为鸡汤式电影,后者的电影成熟度明显吊打前者啊,都是炖鸡汤,《神秘巨星》就可以把一个泪点的梗埋得深藏不漏,然后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你炸到哭,所有的情节都是铺垫得很扎实得,所以感动观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导演之前的作品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壁花少年》)我是非常喜欢的,感情处理得相当细腻,故事独特也很动人,虽然小说的格局不大但是真正了走心的,但是自从他导了《美女与野兽》之后,这种熟悉的走心在逐渐消失。
《奇迹男孩》想传递的正能量很多,母子之情,父女之情,朋友之情,闺蜜之情,师生之情,人狗之情,但又有哪条线做到了完全合格了?
感叹的是好莱坞现在连拍个简单的鸡汤片都这么随意马虎了,真怀念过去那个年代《忠犬八公》、《阿甘正传》那一批电影以及电影人的出彩和真诚。
所以,我不愿意给《奇迹男孩》打上高分,即使是知道了小演员雅各布为这部片付出很多演技满分,但难道看电影的本质不就是荧幕呈现给你的故事吗?
故事讲得好不好难道不是评判一个电影的关键吗?
现在豆瓣分高的吓人。
不要在这谈鸡汤好吗?
这片子的剧本和拍摄完成度真的不到7分……坚定给6.5分。
文本还是有小说改编的问题,有点散,流水账式选取素材,前半段ok.叙事连贯,在构建小奥吉的心理成长空间,带个我们太多amazing 的视角和儿童的美妙想象力。
猩猩人的出现,小宇航员跳跃的高速镜头。
很舒适。
虽然已经出现叙事上的问题。
而后因为人物多,分为4个人物视角,中间又随意回到奥吉视角。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清晰,让人很奇怪!
不是叫奇迹男孩吗?
姐姐这个人物没有铺垫,上来失去了多年好友,又火速被路人黑搭讪……故事讲的不好。
因为文本就不清晰,时间仓促,莫名其妙的悲伤。
姐姐朋友的视角……OMG,看到这里。
不知道有原版小说的我都会看出来电影格式太死板了。
这种多视角讲的好叫用一根线串珍珠,人物严丝合缝,给人立体感多面性,引发人思考,留下解读空间。
串的不好,就像这个电影一样,仅仅充实剧情,按照小说文本讲述各个人物心路历程……很小学生。
小主角还行,不过人物心里成长真的就那样,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导演才华有限,视觉语言真的很表面,只是完成而已……不乏有亮点镜头和构想,但很少。
全篇看起来不娴熟,也没有多大审美,所以让人把心思放好到故事上了,看人物去了。
小反派朱利安莫名其妙认识到自己错了。
试问霸凌的熊孩子都能不用任何惩罚和教育就能改邪归正。
不要说这是小事或者孩子本是善良的,不好意思,孩子父母那样教育方式。
他多次写纸条咒骂奥吉。
嗯。
绝对性格有瑕疵。
太尴尬了。
还有那群小伙伴救了奥吉和杰克……我以为他们出来是挑衅的哈哈。
粗糙,强行往回找补,就是为了鸡汤式抒情。
我理解,这样一个好莱坞式故事,怎么能允许歧视孩子的人出现,大家都是善良的啊!!
be kind!有时候讨厌这样的故事,觉得真的是Hollywood!但是选对了演员,颜值太高,演技也不错。
看的赏心悦目是真的。
所以鸡汤能喝,但真的是烫嘴。
这样的故事大家也就在影院里多多感动把。
一出了门,就忘得差不多了。
顶多记得:我们一定要善良?
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在苦战,需要互相支持。
最后尼玛为什么要在杰克摔倒时给石头特写啊!
杰克逃出来还摸了摸头,虽然没有给血的特写。
这一段镜头语言真的让人条件反射杰克是不是下一步要die (没错,国产剧下的蛊,感觉这是一套深入人心的视听语言哈哈哈,影院的人都"啊啊小帅哥会不会死,什么时候会死……")。
也不怪导演,他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观众都被头摔在石头上以后会失忆或者go die的套路弄习惯了……片子可以看,毕竟有猎奇性在这里放着呢。
不过,真的不值这么高的分啊!!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这部电影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征服厄运、拥抱幸福的奇迹,奇迹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
席勒说:“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真心尊重他人,才能换回平等的尊重。
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
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
”对待歧视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父母的爱,会为孩子的心灵镀上金身。
你想要的奇迹,只有你自己能给。
正如电影所说,如果非要从正确和善良中做选择的话,请选择善良。
因为每个人都在与命运苦战,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请用心去看。
这是一部家庭电影,很适合带小朋友去看,但是从我的角度,我是极度反感这种电影题材的的,因为这种电影在我的眼里格外显得矫情做作,极度的不符合实际和逻辑。
但是看电影不就是对生活中发生不了的事情的意淫吗?
好了,咱们不说废话了,讲讲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值得获得8分豆瓣评分。
影片一开始小男孩表现出一种蜜汁学霸气质,然而电影呈现出的这个学霸人设并无卵用在这个电影里,导演可以完全就把这个学霸人设放下,将大手笔放在Auggie的人际交际上面,以及是怎么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上面。
而不应该是因为你弱小,你就应该获得别人的同情(电影大篇幅的描述Auggie是怎么被别人鄙夷的)。
这部电影就是整个宇宙围绕着一个名叫Auggie的太阳转,各种分镜头(其实分镜头只有Auggie\Via\Jack will\Miranda) 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会选择拍Isabelle(也就是主脚的妈)的分镜而不是Miranda的分镜(原因我的文章后面讲了,电影时间短,讲不明白)。
当然我们也可以大胆地猜测是小说作者的安排以这四个第三人称来描绘故事,导演也就按部就班的翻拍了,我们还得向原著取证。
几个细节电影完善的话更好:1.在Minecraft 游戏中主角和好基友重上友谊小船的时候,打字是在电影屏幕上直接显示的,如果可以给打字配上特效和声音会更逼真2.没有交代Miranda 是怎么和Vie和好的起因经过。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很生气,因为你不好好交代两个发小姐妹闹矛盾的经过就罢了,现在她们两个说和好就和好,这明显不就是为了翻拍书而拍电影,一点逻辑也没有。
怎么看电影的肥皂剧情?
就是你把一段故事情节删掉,如果不影响整个故事就是冗赘。
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败笔,整个电影花了30分钟都没有讲清楚这件事,完全x要靠观众老爷们的想象吗?
2.5 Miranda 舞台上临阵脱逃没有交代明白,显得很唐突,导演完全可以把这个情节优化。
3.看了好长时间的长镜头,慢效果,私以为慢镜头在一个电影里屈指可数就好,别长篇大论,这部电影可好,慢镜头又多又长,让人昏昏欲睡。
4.妈妈Isabelle的人设没有张力,剧情缺少她和Via和解的过程在影片中是蜻蜓点水一般过去,显得十分唐突直至现在2018年1月28日23:49:58豆瓣评分8.6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合理评分应该在7.5左右,超过八分的家庭类电影基本都是极品,参见例子(一条狗的使命 7.7分未到8分,同样是关于狗狗的电影,忠犬八公 9.2 分就能看出明显的差距。
海洋天堂7.9分)总而言之,小说翻拍电影总会出现剧情混乱的情况,描述不清,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作为一部成长、善良、包容、接纳和宽恕的故事这部电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等有时间好好观摩一下原版小说,看看小说是怎么把逻辑理顺的。
电影很棒,别的有人说了,说点Julian吧。
有一点剧透。
作为为数不多的“反派”,Julian也许从一开始就没给观众好印象。
道貌岸然,阳奉阴违,带头嘲笑Auggie,知错不改……可是我就是讨厌不起来。
他最后说抱歉。
本来我揣测的台词是“替我说抱歉”。
但是想想还是应该是抱歉。
他说的抱歉不仅仅是抱歉他做了那些事。
还有抱歉他的父母说了那些话。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但是到了五年级,就不是了。
有人说小孩子也可以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但是为什么呢?
Julian的父母,郎才女貌,事业有成,却是挡不住骨子里的自私阴暗。
就像我看电影的时候前面一对母女,女孩儿大概5,6岁的年纪,也许更小,总之一直动来动去问个不停,声音还挺大。
我朋友轻声跟她妈妈说,能不能让她小声一点。
那个母亲不制止,只不说话。
后来她妈妈自己竟然也拿出手机,端到眼前,用最大的亮度逛淘宝,我只好凑上去说能不能把你的亮度调低一点。
她听了大概以为和刚刚的是一个人,转头就大声说你事儿怎么这么多。
我压低声音说你影响到别人观影了你知道么,然后就继续看电影了,她却不解气,嘀嘀咕咕嘟嘟囔囔个不停。
小孩子没有错,即使有,也应该由父母师长履行教育的职责,给他们做理想的榜样。
我可惜Julian,因为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善良谦和的人,但却被父母强行扭曲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父亲对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溜须拍马又圆滑得如鱼得水,让人抓不住把柄。
他的母亲对人步步相逼,半点不让,做事斤斤计较,明知是错还不愿意忤了自己的意,于是一意孤行。
生长在这样家庭环境的Julian,到最后能给自己一直嫉恨的对手真心鼓掌,我是相当敬佩的。
可惜了,没有关于Julian的那一章。
《奇迹男孩》充满鸡汤、感动、温暖、治愈,看完电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同时,《奇迹男孩》也很套路,有许多刻意设计的痕迹,可能对专业影评人而言它算不上多么优秀,但对普通观众而言绝对是催泪瓦斯,让人从头哭到尾。
男主角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因此受到了歧视的眼光。
在自己、家人、同学的帮助下,奥吉逐渐走出了阴霾,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并且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电影中有两种偏见,第一种偏见是因为奥吉的外貌而否定他的一切;第二种偏见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到的当成真相,忽略了自己没看到的。
这两种偏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一种偏见是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发现的。
“以貌取人是不对的”,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做到却很难。
虽然许多大人善待奥吉,但大部分孩子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奥吉投来不友好的眼光。
时间是最好良药,许多同学在长时间的接触下发现奥吉是个善良、友好的小男孩,于是和他重归于好,甚至最没教养的朱利安都对校长道了歉。
面对歧视,奥吉通常是自己承担,最多发发脾气,但从没有以暴制暴,从没有反过来辱骂对方,从没有靠伤害他人来宣泄心中的苦闷。
他放下仇恨,用心中的大爱来感化同学。
他遭受了不公待遇,却把善良、爱心、友好传递给大家,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会给他颁奖。
毕竟不仅承担伤害,还展示出温柔,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太难得了。
面部畸形只是一个特征,它可以换成很多东西,比如疾病、肤色、身高、肥胖、贫穷、失业、性取向、身体残疾、智力缺陷、变性手术、社会底层等等。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外在的缺陷,我们很可能就是以上弱势群体当中的一员。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是弱势群体,也是旁观者。
对于旁观者,放下偏见,去发现对方好的一面,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弱势群体,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如果像奥吉那样以德报怨,或许就会被友好相待。
毕竟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如果要让我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一个,我会选择善良。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
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就像《黑镜》第4季第2集,父母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奥吉起初讨厌自己,爸爸的做法是偷偷把他的头盔藏起来了,让奥吉不得不试着与人们相处,从而更快地成长,最终与自己和解。
身为弱势群体,一定要学会接受自己,正视自己,勇敢面对自己,该面对的绝对不能逃避。
爸爸的做法让奥吉成长,妈妈的鼓励让奥吉自信。
只鼓励和只严厉都是不够的,鼓励和严厉相结合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种偏见,就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从而产生片面的认知。
现在有很多主旋律电影,通常很容易让人觉得太假,因为主角的视角往往是片面的,存在视觉盲区,《奇迹男孩》就规避了这个问题,采用类似《怦然心动》从多角度展开,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得剧情、人物的刻画都更加全面、饱满。
比如电影开头,杰克对奥吉很好,但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是校长和妈妈叫他这么做的。
比如维娅发现好闺蜜米兰达对自己变得冷漠了,误以为她不喜欢自己了;事实上米兰达在夏令营假装成维娅,所以感到尴尬和内疚。
这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柳暗花明的乐趣将影片提高了一个档次。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错,因为先入为主而产生误会。
比如Ta没回自己微信,就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或者自己是不是惹对方生气了,其实对方可能只是手机没电了而已。
比如刷朋友圈的时候看见举办同学会,但没有人通知自己,就开始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其实可能只是每个人都以为其它人已经通知过你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主观、狭隘、不全面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事,它会带来负能量,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还会误会、伤害别人。
维娅以为闺蜜不喜欢自己了,奥吉以为莎莫是听了校长的指示才对自己好……这些说好听点是误会,说难听点就是自以为是,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最后伤人伤己。
明明莎莫是真的很友好,奥吉却以为她是惺惺作态,既影响自己的心情,又伤了莎莫的心。
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歧视,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而上面所说的“有局限性的认知”,同样是以错误的眼光看待别人。
这和“因为奥吉的外貌而厌恶他”是同样的性质,本质上也是偏见。
歧视弱势群体,和管中窥豹、把主观判断当真相都是心存偏见,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另一面。
人们和奥吉接触久了之后,发现他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和他交朋友。
而奥吉在和莎莫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她的确不是受到校长的指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娅和米兰达也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以貌取人,以及主观判断都是偏见,而解除偏见的办法就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花时间精力去感受对方的内心,发现对方的优点。
正如奥吉在最后的演讲中说的: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用心、全面地去看待对方。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教育。
朱利安是最没礼貌的,但他也曾经和奥吉聊星战聊得热火朝天,说明他并非十足的坏孩子。
而电影的后半段,朱利安的妈妈出言不逊、咄咄逼人,朱利安却对校长道歉,才让我们明白朱利安本性不坏,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是妈妈的教育让他变成了这样。
而杰克的妈妈,教育杰克要好好对待奥吉。
尽管中途伤害了奥吉,最后他也改正了错误。
孩子就像纯净的白纸,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添加东西,可以是善意,也可以是暴力。
父母歧视弱势群体,孩子就会跟着歧视;父母尊重弱势群体,孩子就会跟着尊重。
所以说,要让人们善待弱势群体,教育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情感的传达非常细腻,对青春的展现也相当动人。
祖母说,已经有太多人爱奥吉了,所以她选择最爱维娅,温暖又感动。
黑人小伙贾斯汀和维娅之间的爱情也很甜蜜,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贾斯汀为人帅气,又有礼貌,第一次见到奥吉就和他打成一片,并且没有因为维娅说谎而怪罪她。
他很浪漫,“练习剧本第110页的吻戏”的套路简直甜到掉牙。
他心地善良,一直支持维娅,鼓励维娅,在维娅失落的时候给她加油打气。
真正爱你的人,绝不会只接受你快乐的一面,而是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除了剧本优秀之外,每个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饰演维娅的伊扎贝拉·维多维奇,和饰演闺蜜的丹妮尔·罗丝·拉塞尔实在是太美了,她们分别是2001年和1999年出生,期待她们以后出演更多的作品。
茱莉娅·罗伯茨也把妈妈的母爱演绎得恰到好处。
2015年,雅各布在《房间》中崭露头角就震惊四座,这次又带来了优秀的表演,将来必成大器。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1月19日上映之前看完预告后,并没有很想进影院看『奇迹男孩』(Wonder)。
因为一个因罕见疾病导致颜面畸形的小男孩在校园遭霸凌的励志故事,实在不太吸引我。
还好后来凭着相信『壁花男孩』导演的直觉去看了这部电影,否则就像电影中一开始太空帽不离身的小男主角奥吉一样,不知不觉就错过了太空帽外那个宽阔美丽又难以捉摸的世界。
非常喜欢『奇迹男孩』!
之所以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于电影呈现出的多重视角。
同一件事,透过几个人物的不同视角,主配角自然轮替。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奥吉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看到了奥吉姐姐-薇亚、薇亚闺蜜-米兰达、奥吉好友-杰克,隐藏在奥吉的主角光环下不为人知却同样渴望被了解的心路历程。
奧吉與從不放棄他的媽媽转换的视角让人在观影过程中自然随之换位思考,甚至不知不觉将自己带入其中。
有时候自己可能是因与众不同被贴标签的奥吉,有时候可能是太懂事而被忽略的薇亚,有时候又成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米兰达与杰克。
这世上最难以捉摸的是人心,没有人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
于是,『奇迹男孩』的多重视角彷佛成为全知观点,让我们因为了解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不知不觉贴近了自己的心。
奧吉懂事的姐姐"薇亞"【不自我中心的人,其实也很重要】电影中最有共鸣的角色是奥吉懂事的姐姐-薇亚。
自奥吉出生之后,便习惯父母将全部的目光投向弟弟,行有余力之际才能看见她。
虽然薇亚的校园生活不像奥吉那般困难重重,但她也有成长过程中难以释怀的少女心事,大多数时候却只能独自承受。
无法摆脱社会异样眼光看待的奥吉,却始终被父母全心守护着;而所有人眼中比弟弟幸运的薇亚,却彷佛一个人孤单地长大。
然而,体贴懂事不代表不需要关爱,只是不愿造成别人的负担。
无法说出的委屈总是让人倍感孤单,幸运的是,有人能懂。
当薇亚的外婆告诉她:『这世上我最爱妳!
』也成为电影中我的第一个泪点!
薇亞與奧吉姐弟情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好比奥吉与薇亚:有些人永远是注目的焦点,像是奥吉;有些人永远是聆听者,像是薇亚。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聊天时的主题总离不开自己,直到终于聊尽,才想到要询问下对方的近况,有时甚至还无暇想到。
有些人一天能发数条朋友圈,期盼别人评论点赞,却从不看别人发些什么。
在这个强调「自我」的时代,人的自我中心更容易被无限放大。
然而,这世上并不是每件事都与自己有关。
凡事总先想到自己与凡事都先考虑别人或许应该平衡一下,薇亚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女主角,奥吉也可以坐在台下为姐姐大声喝采!
无论我们是「奥吉」还是「薇亚」,其实每个人的感受都同等重要。
一个心里不仅是自己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难处与伤痛,也才会明白善以待人是世间最可贵的交流。
奧吉校長是『犯罪心理』第一季我最喜欢的Gildeon【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奥吉校长:『每件事都有两种解释。
』比如:奥吉最喜欢的「太空帽」。
对奥吉而言,它是隔离异样眼光的安全世界;但对奥吉爸爸而言,它却隔开了奥吉与这丰富美丽的世界。
也就是说一件事从不同人的视角看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薇亚最好的闺蜜米兰达莫名其妙就与她形同陌路,让我想起少女时代似曾相识的经历。
曾经与最好的闺蜜天天形影不离,连上个厕所都要手拉手一起去,突然有一开始,她就完全不搭理我了。
追问其原因,只说没事啊!
之后,曾无话不谈的彼此竟再也无话可说!
以前不管去哪儿都要结伴的两人,后来只要在路上不期而遇总要尴尬回避。
我就像不明究理的薇亚,表面虽若无其事,背地里却暗自伤心。
薇亞最好的閨蜜米蘭達也有難以言說的心事一年之后我们虽然恢复了昔日交情,我却始终不知道当时闺蜜的内心究竟起了怎样的变化?
彼此也刻意不再提起。
直到电影给出了米兰达的视角,我突然对前尘往事有些释怀了!
我们总以为眼见为凭,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
除了莫名其妙就形同陌路的闺蜜外,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与自己心理预期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情况:毫无预警就分手的恋人,无意中得知好友的背叛等等。
这样的伤害会一直烙印在心底,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奧吉與最好的朋友傑克然而,电影告诉我们:每件事都有两种解释。
也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
所以,薇亚看不到米兰达内心深处的秘密,我也始终不知道闺蜜当时疏离的原因。
偏偏人往往只会相信自己眼中所见,许多误会与遗憾也由此而生。
所幸,我们更愿意相信心中所感,让在乎的人保有内心深处的秘密。
现在觉得最好的情感未必是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而是给予对方想要的时间与空间。
比起一厢情愿地并肩同行,让想独自前行的对方回头就能看到你,会不会更好?
虽然以前就很喜欢五月天那首「温柔」,但也是直到年岁渐长才真正明白:不打扰的温柔才能滋养出人与人之间最深的羁绊。
【我们的世界如何能变得更好?
】《奇迹男孩》的原著小说其实是一本道歉之书。
五年前作者R. J. Palacio与两个儿子在冰淇淋店前遇到一个颜面伤残的小女孩。
三岁的小儿子当场放声大哭!
十岁的大儿子虽努力压抑仍难掩不适的表情。
她感到尴尬又抱歉,此时却听到女孩的妈妈亲切镇定地告诉女孩该走了。
事后她不断想起这个触动她的妈妈与小女孩,设想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处境,于是写下了奥吉的故事。
虽然电影中的奥吉一般人不容易遇见,但现实版的奥吉,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与社会上大多数人有不同的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追求,却碍于现状,无法特立独行,只能勉强融入其中。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
这个社会才会进步到能尊重每个人的差异。
在此之前,现实生活中的「奥吉们」,请记住电影中奥吉的心声:如果你不喜欢你在的地方,那么就幻想你想去的地方。
想起一个爱吐槽职场乱象的朋友总能生动描述表面附和领导内心却已上演了无数精彩小剧场的画面。
明明是糟糕的事,因为看待的角度不同,也可以变得荒诞有趣!
人心始终是自由的,若你不想被束缚,就没有人能束缚得了你。
看『奇迹男孩』的电影与阅读《解忧杂货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飘着浓浓的鸡汤味,却是一碗味道清爽、口感却极为丰富的鸡汤。
多重视角的叙事下,每个人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
每个人的存在各有其独到之处,在一件事情中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
有时候我们得稍微放下自己,才能看见比表面所见更重要的东西。
而每个人心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也许永远不会被看见,但至少我们可以给予别人自由挣扎的空间。
善以待人,虽是老生常谈,却依旧是人生在世得以让彼此活得更好最简单的方式。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aiyung32
No.2 《奇迹男孩》2018年第二部,很暖心的一部作品,是我的菜!
蓝色的海报下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反而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股温暖!
主人公奥吉长相不是很好看,会吓到其他小朋友,母亲一直为他做家教,终于他走进学校,要学会和小伙伴交往。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一个人外边是否美丽,却忽视了这个人的心灵美。
而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里面还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小伙伴之间对奥吉的表现。
奥吉姐姐维雅和闺蜜之间的感情,等等。
人间冷暖,全在这短短2小时内展现。
很多事情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虽然影片女主是奥斯卡影后大嘴朱女士,但是这位小正太Jacob 继《房间》之后再次为大家奉献精彩的表现,这个小男孩真的不一般,这么小都能表现得非常自然,太棒了!
感谢制片方能引进这种温暖的电影,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能感受心灵的慰藉!
1 结构是几个人视点去展现一件事情,就像校长说的教育工作教会他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奥吉的故事,由几个分散的视点去展现,更立体,也更细致。
但没有成年人,四个孩子都从这一个学年里学到了重要的课程,完成了美好的成长。
2 情节是反冲突的,这也是有人不喜欢会退场的原因,整个剧情自然到,威尔在万圣节说奥吉坏话和最后两人打架我都觉得有点设计感略重。
看惯了戏剧冲突,你会觉得怎么还不反转,还不转折。
但这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每一天。
姐姐不会因为缺爱缺关注成为太妹混社会,奥吉也不会反人类,顶多有点迫害妄想,几次问summer是不是校长派来的。
3没看电影之前,看到评论说电影讲“校园霸凌”、讲“对异类的包容”,但在观看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故事在一点点不动声色地用爱意呵护每一个人。
狗狗的去世与主线无关,但令人柔软;孩子们打完一架,紧张过后作出大笑的补偿行为,最后奥吉把难言的感情寄托在望向水域,四个男孩子站成一排,望向水域。
所有复杂的情愫与感触就这样交付给自然,如释重负,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所以主题不断升华,故事里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爱与关心,而是对每一个犹如孤岛的你我都给予温暖,当最后一句“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的独白出来时,不禁眼眶温热。
4奥吉住院带的手环被父母收集起来粘在画框里,成为了这个家庭特有的艺术品。
这个道具意味着这一家之前经历的波折,姐姐也提到作业都是在医院写的。
一家人竭尽全力让奥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但面对心灵的成长,家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
融入社会,正视自己的不同,调整心态去面对,是父母给奥吉的新课题。
也是父母在全力呵护之外应该对孩子尽到的责任。
5一直没有哭出来,但数次鼻头微酸,片子里没有煽情的处理,主创非常克制,老师的每月箴言都和善良有关。
在一个家庭观众为主的温情故事里不过度煽动观众的情绪在我看来是导演的大善。
看完电影之后,真的感觉到很感动,太暖了,大家都好善良,也很羡慕小男孩有这么好的父母和姐姐,从来不嫌弃,永远鼓励教育,身边的同学、老师也是,是真正懂得欣赏他的人,虽然脸部有残疾,但是他的心从不残疾,善良勇敢,他改变了很多人,很多人也因他而改变,如果现实当中也是如此,那可能就会少很多霸凌和自杀案例。
这个奇迹,是大家共同创建出来的奇迹,也告诉我们要懂得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用心观察。
连条狗都来骗眼泪???
不管影片看起来多俗多假多么说教,也不论它的拍摄手法多么平庸多么毫无电影技巧,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像这样温暖的电影是永远被需要的。很开心我还能被这样的鸡汤感动~
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好,唯一的泪点是那条狗死的时候。其实,我身边能说出很多故事,比这个男孩更加奇迹。总体上,这个电影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并且似乎在暗示,有缺陷的孩子,既聪明又善良,有问题一定是别人的,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主人公小孩,其实备受家人照顾,备受校长老师关爱…
过誉,童话故事
工整规矩的美式正能量励志片,没什么惊喜但还是俗套得也会让人有一点感动
结构比想象中复杂中,情节也很丰富,故事不是单一主题,而是在残疾男童的周围全面讨论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电影本身也没有可以煽情,是一部克制而温馨的作品。里面见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令人感到温馨。
美帝中产阶级的基础礼仪与修养,早已从孩童抓起。看完直觉型地觉得这是一部高阶的咪蒙体电影,绝无贬义,中国的城市中产的确非常需要这样的教养速成课。
靠着开头就有的强大内心一路到片尾,还有长辈朋友的守护,你真的太顺利了知道么,一部电影靠孩子早熟来博取喜爱度,而这早熟竟然还是给定的,人物成长呢?更别说拍摄得毫无章法,分分钟想退场。片中那句怎么说来着“你想出去走走么”“为什么”“电影什么时候都可以看”。
其实是一部价值观非常有问题的电影啊,而且实在是poorly done,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哪是非黑即白,auggie即使赢得了温情,也不应该是通过诋毁/win over另一个小孩,what about forgiveness? 这种隐隐的胜负关系恶性竞争在糖衣包裹下真的好危险。
鸡汤少切切
有种糖放多了的感觉,精华基本都在预告里了。但对孩子们的纯真友情毫无抵抗力啊,就像被温柔的抚摸了一下软肋。Jacob Tremblay涂着厚厚化妆都能感受到演技,小李子真好意思把奥斯卡摆在家里吗...
多一点善良,因为每个人都在和生活苦战。
看不下去啊
把残酷的现实困境、复杂的人类情感简化成想喝随时端走喝的鸡汤,里面老师说善良和正确之间请选择善良,仿佛导演也在对观众说,眼泪和真实之间请选择眼泪
制作精良,但故事在我看来太,理想了,还是说真的是他们国家制度太好了?换着水深火热的地方这样男样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人生呢?
男孩的奇迹是因为他身旁的那些天使,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电影里看到一些美国人的家庭观与教育观,加上导演采用多视角的方式进行叙述,很喜欢这样的处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是心酸与动人的。正如片中所说: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一起为他鼓掌。不过整部影片拍得过于梦幻,反倒显得不够真实和有力。
A loosely constructed drama
美国人近年拍的谄媚式政治正确电影真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想想早年间流行的风雨哈佛路一类的励志片纵使鸡汤至少也体现了个人奋斗,反观最近出现的这类“主旋律”电影,没有高潮没有剧情,通篇都在温情脉脉给人灌糖水,看多了真的令人难受。
“School sucks,people change.”说到心坎去了,多个视角带入了残酷而温暖的故事,Auggie简直是帕丁顿熊真人版,遭遇霸凌也不忘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伪星战迷边哭边笑,这一家四口太美好,妈妈温柔爸爸讲理姐姐懂事,Jack比小男主还萌,闺蜜小姐姐好像二万家的闺女
故事内容想表达的很多,反而都显得不深刻。比起奇迹男孩,他身边的人才是闪光点。其实我更想看到男孩自己努力争取结交朋友,而不是等着别人施舍的同情。最后获得的那个奖也是莫名其妙,实在不觉得他到底做了什么感动大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