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畔錫,五年等一回,很值得。
每週都正襟危坐地看,都會被不同部分打動。
還是一樣在其他劇情線前失色的愛情線,朋友/同事/上下級/競爭對手的關係都很寫實。
一如既往精彩的女人戲,掌握權力的主導走向做出選擇的都是女人,有野心的白髮魔女、不甘做人下屬無所不用其極的副院長、有野心但也有底線堅持品格的南美清、人精但也透亮的室長、看著柔弱但正直勇敢的女學生和助理,各種各樣生動的女人,總會在她們的部分哭。
以及太真實的男性嘴臉,尹組長的角色很妙,一個看似正義黑騎士的男的一旦發現單戀對象在秘密戀愛馬上就代入受害者立刻報復還理直氣壯的。
和男主朋友形成對比,安畔錫總會設置一個不那麼男的的男性角色展示男人、男女關係新的可能性。
第十集關於主角的高光時刻被副角推翻戳破,太妙。
關於韓國補習班,看了兩個拍補習班的綜藝,很真實,圍繞補習班的群體,家長、學生、助理,都很有意思,但安畔錫著墨最多的是討論提高綜合閱讀能力還是專攻應試能力,所以最核心的還是文學,兩堂語文課展現文學最本真的魅力,喚起人在學齡階段最初被文字打動的感覺,太理想主義。
第一次感受到鄭麗媛演技,她一哭我就跟著哭,很多細微情緒表達得準確又豐富。
以及安畔錫的氛圍感,配樂用得像偉倫紐瓦的電影,空鏡的都市畫面日常又浪漫。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前两集铺垫了教学理念的新旧碰撞,在第3-4集“师生同框”情节中爆发。
编剧以干练、克制的笔触、张弛有度的节奏,展现了矛盾冲突,但又很快巧妙地化解,反转再反转,让人久违地感受到了剧作本身的魅力!
梳理目前的4集,每集都设计了一个主要冲突情节——第1集写补习班讲师vs高中老师的“矛盾”,着力刻画出女主惠珍的性格以及行事风格。
第2集是惠珍阻挠俊浩放弃大公司来应聘补习班老师,用这件事的“越界”写两人关系的转变,也埋下教学理念不同的冲突点。
第3集围绕着新宣传广告“师生同框”,惠珍俊浩准备了联合授课、免费试讲来开辟希元高中招生,遭到最大竞争者“白发魔女”挑战,同时俊浩同期新进讲师南清美,打算和惠珍开一样的课,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第4集“师生同框”的试讲课程遭“白发魔女”商战算计,竟只有一名学生出席!
惠珍受俊浩触动,1vs1授课抓住了那一名学生的心,也找回了教育初心。
而那一名学生正是希元高中的第一名!
所谓,擒贼先擒王冲突加码、反转不断,3-4集精彩升级,而且由于前2集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职业背景和教育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男女主身份关系的转变。
正因为地基打得好,3-4集非常自然流畅地可以多着笔墨在冲突上,同时男女主关系又可以成为平衡紧张感、给予冲突和冲突之间“喘息”的空间。
尤其第3集惠珍和俊浩在教室开小灶,差点被南清美发现,两人紧贴着躲在门后,黑灯、亮灯之间,暧昧递进,不愧是“Melo匠人”安畔锡,氛围感实在是太撩拨心弦3-4集的暧昧升温只是附加效果,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编剧很真挚地在写两人之间的精神契合。
在俊浩眼中,惠珍是恩师、人生导师的存在,但观众的视角看来两人互为彼此的贵人,不是局限于爱情层面的,而是关于···“阅读”?
再回顾一次前2集讲“阅读”的台词。
阅读、展开新的世界,如果用在“人”上,透过“阅读”一个人,展开(认知)一个新的世界。
也许有些抽象,文本可以被阅读,一个人如何被阅读呢?
——从认识和理解开始,然后就会思考、好奇、求知,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第4集又可以追加一项,去了解那个人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有助于“阅读”。
顺带一提讲作家生平这一段戏十分精炼、显出编剧不凡功底,向观众展示了惠珍作为老师真正的魅力,同时也是俊浩着迷的理由;惠珍找回初心、俊浩表露爱意眼神,两人教育理念的分歧和冲突被化解,以及正如我上篇分析所说,这确实是一种正向的文化输出。
综合看来是“超浓缩”级别,蕴含并表达了多层含义的精彩段落!
言归正传回到“阅读”,正是惠珍教会了俊浩阅读的方法,反过来说,他通过惠珍,对学习、教育才有了这个“阅读”的信念。
学会阅读方法的俊浩,重新回到惠珍的世界,以一个平等的身份,“阅读”她,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打开新的世界,两个人的世界。
当然也可以通俗地理解成高中时的俊浩是因为喜欢惠珍而开始努力读书,从8等级变成第一名的,然后对初恋的老师念念不忘所以来追她。
但是让我引用安畔锡导演的观点:“《毕业》的本质是通过对于人生与社会的阅读,而达到人生与社会的毕业······”也许我们是通过阅读一个人,去认知一个世界······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有时是通过爱一个人,去认知一个世界,最终又反过来认知自己的。
也许那就是人生的“阅读方法”。
俊浩这句乍一看有些暧昧、撩人的台词,后面又在惠珍临近溃败时以黑白的回忆形式闪回,成为她振作起来的力量。
事实上她也正透过“阅读”她曾经的学生,而重新唤起那个拥有纯粹信念的自己。
特别喜欢这一段,惠珍讲课讲得开心,不知道何时已经走下讲台,很自然地蹲在学生身边,从镜头的权力关系层面看,她已然放下作为老师的威严,成为学生的朋友。
这里又穿插黑白回忆,俊浩想到考大学查成绩时,看到首席录取的好消息,两人都超级激动、全然忘我地拥抱庆祝。
在这两个不同时空的镜头中,师生的界限都是不存在的。
俊浩看向惠珍的眼神融合了尊敬和爱意,是非常温暖、细腻且真挚的情感流露。
回忆的部分梦回《春夜》经典的图书馆场景!
第1集Ending重现《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红色雨伞,第4集竟然又call back《春夜》,真是情怀满满虽然师生同框的噱头大失败,但因为这一名学生是希元高中的全校第一,让局面出现了逆风翻盘的机会。
有趣的是,这个学生原本是“白发魔女”助手派来探底的,没想到直接被惠珍魅力收编,他决定换到惠珍的补习班,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可比什么商战有效果多了,惠珍的希元高中开课计划,看起来还有希望!
忍不住又要夸编剧,连讽刺都这么有文化,“白发魔女”用典《壬戌记》讽刺惠珍俊浩的“师生同框”只是无用的精神胜利法,公然挑衅惠珍,却不料全校第一已经被自己的猪队友送去敌方阵营。
这段情节的反转和讽刺力度极强,戏剧张力拉满!
还有第一集与惠珍争论“矛盾”的高中老师也仍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立场,这条线也很有意思,可以一窥韩国体制教育的现实,更有趣的是还和现实意外呼应上了,剧播之后韩网出了新闻,大意是教育界人士很不满这部剧对高中老师剧情的展现。
大概是剧写得太真实,教育的遮羞布被掀开、觉得凉风飕飕直白讲就是戳到痛处了罢。
剧中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描写,无论是公共教育还是补习班,都可以看到编剧的批判倾向。
最明显的就是3-4集惠珍和俊浩筹备联合授课时的矛盾。
如果两人是各教各的,理念方式不同也就算了,但正因为“师生同框”联合授课,两人不得不直面分歧,这也是剧情设计的巧妙处之一。
惠珍的重点在招生、应试,是很现实、完全目的导向的。
我觉得应试教育本身就是某种目的导向为驱动的产物吧。
特别提一下这里的小技巧,从惠珍拍桌子、说“不需要介绍作家”,到“重点拿满分”这三个镜头,中景变近景,人物在画面中占比变大,但镜头不是用一般的拉近而是用跳接(jump cut),这样分明更加有压迫感。
如上篇我写新旧交锋的观点,惠珍的方式是老旧的。
虽然她本来不是那样,只是在大染缸久了,加上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现实,所以她完全变成了“老顽固”一样的老师,非常会压题、让学生直接背起来。
相对于惠珍的“旧”,俊浩的角色就代表了“新”,但也不是全然的创新,而是回归初心的,某种理想化的教育方式。
才看到第4集我还不能贸然判定编剧的创作意图(现在下定论怕会变成过度解读),但我又隐隐感觉很可能是这样,通过写这两个人后面在一起、相爱,也许隐含着编剧对教育真正的期许、某种理想化的结合——用懂得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的方式,去达成无法改变的体制下应试教育的成功,教育可以做到、并且至少应该做到这样,才不至于那么冰冷、那么令人窒息吧?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正如前面剧评所说,是与俊浩的重逢唤起了惠珍的教育初心,以“阅读”而非应试为初心的“魅力课堂”时隔多年再次在时宇身上重现。
时宇的一番话相当于给了原本已经准备跳槽的惠珍一记当头棒喝。
镜头切到当时课堂上讲过的《相机与军靴》,我们才终于知道编剧挑选那篇小说的特别用意——小说的意象与惠珍的心境在此刻产生“互文”。
不仅是前面剧评提过的文化输出作用,从很短的镜头闪回可以瞥见《毕业》本身的文学性。
包括7、8集有短暂地出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和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短暂迷失、动摇的惠珍,瞬间被时宇的话警醒,决定留下来。
这和我原本预料的一样,不愧是徐惠珍尤其满意惠珍是为了时宇而不是为了俊浩留下来。
唤起教育初心而非为爱情冲昏头的理由,也更有说服力吧?
尤其是在这个社会地位与财富才被看作是人性化选择的时代。
做出这样决定的惠珍对自己感到满意我也久违地对一部韩剧的女主感到满意,惠珍聪明、清醒、成熟,还充满了人性美。
当然也很漂亮,但是美貌是完成这个人物的最后一环。
即使没有美貌加持,惠珍也是个足够有人格魅力的角色。
且不说多一些像惠珍、俊浩这样的教育者该多好,只说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些像惠珍俊浩一样的大人,该有多好。
现实更多的是叫时宇写保证书的助教,一边说着“你不信任大人吗”,一边散发愚蠢、用行为“打脸”的大人吧。
找回教育初心的惠珍事业方面可以暂时趋于平静,叙事重心非常自然地移动到感情线部分。
俊浩的感情看来,到目前为止还是编剧为了浪漫叙事而注入幻想的人物,是只存在于女性编剧笔下的男性形象。
惠珍的人物塑造,职业部分已经十分立体丰满,感情部分却有模糊地带。
当她慌乱推开俊浩的吻,心情复杂,镜头以风扇上吹着的白色T恤作为前景遮挡,特写惠珍的表情,堂皇、混乱,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回味电扇的风,为这个场景制造了流动的暧昧气息,被风吹起来的俊浩的T恤就像是此时并不在场的他,仍持续地撩拨着惠珍那颗被扰乱的、悸动的心。
第8集终于开诚布公地向我们展示了惠珍的真心,以非常生活化的、闺蜜谈心的场景呈现出的,娓娓道来的叙事,让这一段格外打动人心。
仿佛我们就在现场旁听,很微妙的是选择的地点,不是在“夜间飞行”小酒馆,也不是惠珍家这种私人空间,而是在闺蜜工作的律所。
我认为这里强调了一种“公共空间”,很贴心地给观众营造一种,虽然是闺蜜二人谈心,但我们可以大方“在场”,不会有种偷窥人家闺蜜讲秘密的感觉。
编剧用对白剖析惠珍的心理,真的是很清楚直白地向我们展现惠珍内心是怎么想,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谈恋爱,又为什么一直推开俊浩。
即使不是像惠珍一样因为外力因素,和别人的人生齿轮对不上而错过了恋爱的大好时光,也有很多人有着类似的心境吧?
当今时代将社会地位、权力和金钱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变成了一种价值观常态。
追求个人价值、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当然很好,但对男人祛魅还不够,还要对爱情祛魅到看不起爱情,又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如果不是俊浩出现,惠珍应该会继续无视爱情,装作自己根本不需要吧。
看到更加真实、坦诚地敞开自己的惠珍,更想说的是,有办法···不喜欢惠珍吗?
下面这里开始,正式进入哭泣环节
这里有多少人跟着惠珍一起哭了?
郑丽媛这段哭戏演技太有感染力了,笑容的停顿、凝固在脸上,平静地说出那个早有预料的名字,内心却再也绷不住、终于掩面哭泣。
在艰难又孤单的时光里作为精神支柱存在过的人,怎么有办法不爱呢?
其实早在第2集就有埋下手写纸条(手写信)的伏笔,惠珍给另一个结婚的朋友包礼金,里面还有她因为过意不去而写的手写信,然后闺蜜老公说:“惠珍你的信是很危险的东西啊。
”类似这样子在极短的对白中隐藏伏笔,同时彰显人物性格的片段,等到全剧完结后二刷一定会发现更多!
手写信的细节看得出惠珍很有情义,而且都这个年代了还送手写信,说明她本质有很浪漫的一面。
只是没想到惠珍的手写信(纸条)在第8集直接让大家哭倒一片,果然是很危险的东西啊
还有即使过去多年,仍然好好保留着惠珍手写小纸条的俊浩,这个细节让我们看见了比语言更加动人的真心。
每一次告白、每一个浪漫场面,在安导极具个人风格的镜头下,有温度、饱含真心的情感在黑暗中缓缓地流淌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特别喜欢这里拥抱时两人一起微微摇晃的样子,有种心安又舒服的踏实感,只是以真心换真心、以爱换爱的时刻。
其实整段戏都喜欢,前后也很可爱,惠珍趴在俊浩耳边说家门密码,俊浩被这亲密动作无形撩到,腿都软了、站都站不稳,一时分不清谁才是喝醉的人
打开门之后俊浩得到允许后才进门,而不是直接跟进去;还有不会随便打开人家冰箱这点,种种有分寸感的行为确实是非常绅士,细节满分!
第8集的两个拥抱一次比一次心动,花絮中看到导演还考虑了惠珍坐在右侧光线会比较好看,果然拍出的效果自然又美丽一个可爱的小细节是原本是俊浩吻住惠珍,惠珍想上手但无处安放,直接一个大动作抱住俊浩脖子,像个娇羞的少女。
抱成一团的画面也太可爱了吧!
两人的第一次约会选择回到他们的初心之地——补习班旧址,傍晚昏黄的光线、灯都坏掉的小小教室中,彻底放下了身份带来的隔阂,只是一对卸下心房、决定拥抱彼此的普通恋人,说着“我偶尔也会把事情搞砸,所以你要体谅一下”的真心话
有那样大段大段互诉衷肠的对白,也有一句台词都没有仅仅凭借一个眼神的延伸就完成的成人浪漫,一切都恰到好处。
故事已经过半,惠珍和俊浩开始甜蜜恋爱,也会有新的挑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但是我完全不会担心结局,就只是期待和全然地投入。
在这个夏天遇见《毕业》,在编剧扎实精炼又张弛有度的叙事,与安畔锡导演如春夜般流淌着浪漫的镜头中,体验文学和影像共振的美,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最后
霧風誌
剧一开始就非常共情,虽然是补习社的故事,因为是国文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的老师,看他们上国文课,非常舒适,同行即视感。
让我再次感谢安畔锡导演的眼光,尖锐地捕捉到高中阶段国文课的短板。
整部剧的氛围一如既往的细腻,温润。
雨夜:红雨伞,湿漉漉的街道,红黄的街灯光,美的如诗如画,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样的氛围中一起来欣赏文学的潮流,感觉要落泪了。。。
前面几次课堂实录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高中语文不仅仅是刷题,靠记背得分,应该重视语文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喜欢读,进而拓展,进而提高。
徐惠珍的一人免费课到表尚燮辞掉公办教师,补习社的第一次免费课程,看到有责任心的国文老师为了学生真正掌握国文学习精神做出的努力。
从吟诵诗歌导入,到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品的解读,与学生互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就是要教给孩子们阅读文本的能力,知人论世,让自己和作者共情,有一种代入感,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本的要义,课后想去读原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些能力一生有用。
国文课学习的不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怀,表老师这样的国文课才是国文课该有的样子。
《毕业》,每个人的一生能真正称得上毕业的时刻在哪里?
PS:朴庆华:安畔锡导演就是我的恩师。
他教会了我不仅是写作技巧,还有作为作家生活的方式。
他曾说“电视剧作家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文学家”,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安畔锡:文学和艺术需要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戏剧是文学最初的形态,文学的时代不会消失,而是永恒的。
韩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于有人一直努力书写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
(傍晚得知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有感10.10)
《毕业》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是因为看到了补习班和公立学校之间的博弈。
作为有着相同职业选择的人,很感慨。
但其实,无论是补习班的独立老师,还是学校,既然选择了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大家的目标就是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
但是因为是独立教师,因为是补习班出身,就被家长瞧不起的例子,太多。
就像上周让我无语的学生家长:“我们应该以学校为主,课外为辅。
”简单几个字,满是傲慢。
如果说补习班、独立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考纲无关,那么补课、家教的意义,何在呢?
高考语文的所谓考纲,给出的范围宽泛至极,那是我正式走上这条道路八年以来,至今没有一届高三可以完成的任务。
提前布置的任务看似无关,可每一样作业的布置,每一篇阅读的掌握,都关乎高考那道独木桥。
家长如果不努力,无法给孩子的高考减压,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地在高考上寻求高分,那么就不应该质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因为作业的检查,是我们这些老师,不是家长。
我甚至会帮即将中考的学生列复习计划。
这种被某些家长认为的所谓的没事找事,难道是我想虐待学生吗?
难道我的时间不宝贵?
难道我的时间难道很多嘛?
家长可以认可学校老师布置的抄写任务,但是独立教师要求的听写、抄写和默写则不认可,神经。
我经历过把孩子作文提高了十几分但是一学期就不来然后背后“这老师没有用,花了钱语文一点也没提升”的无语经历,语文的考核从来不只是作文,如果作文写得好=语文可以拿高分,那么我作文写最好的那位孩子,也不会现在高中语文只有90多分,那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惜且遗憾的存在。
,别人提起的时候总觉得独立教师收入很高,但是那些老师背后的付出,没有人能看到。
母校一个老师说我的书真多啊,我说没办法,因为我学历有限,如果我不摄入,不看书、不阅读,不去看优秀的影视剧,我没办法去拓展学生的独立,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认识的几位独立教师,理科的,平时也在家里刷题,网上有独立老师坚持每天一张数学试卷,那种题海战的采取,没有几个公立学校的老师可以做到。
但只是因为我们是独立老师,我们就可以随意被拔屌无情,然后被瞧不起。
安导演除了密会,我看不下去,漂亮姐姐,春夜,都很好看,这部看到第五集,太赞了。
值得写篇剧评,虽然我有点怀疑这到底是导演的功劳还是编剧的功劳。
从教育角度来说,做为一位曾经在编的人民教师,如今家有傻儿的妈,做为老妈的时间远长于做老师的时间,我很主观的觉得,我家老大的成绩,好的地方是补课老师教出来,而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补课老师更能抓住学生的弱点,有效改善成绩。
虽然这样讲起来我心里有点压力觉得对不起学校老师。
初三开家长会老师反复告诉家长,跟着学校老师走,成绩就能上,不要太相信补课,不要把课余时间都用来补课,没时间消化学校作业。
但事实证明,傻大儿光靠学校教的就是成绩上不去,所以整个东亚,补课才会这么欣欣向荣。
如果教育还是唯刷题,唯分数论,目前现实校外竞争力就是强于校内,光靠校内教育学生要考出好成绩是挺少见的,做为曾经的教师一枚,还是觉得学校压力挺大的,但是教育就是为了考试嘛,从短期目标来看是的,长期来说,我原来相信教育是一个思想影响另一个思想,但是如果大家都只看眼前目标,这个教育目标还是太过理想。
从片子角度来说,看到第五集,我觉得这部片子还很燃。
大陆片子燃的我有印象的只有一部,天才基本法,其他大多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各种古装重生,这些年还有女性爽剧。
但是日韩很容易把片子拍的很燃,不知道为啥。
从职场角度来讲,这部讲职场也很真实,女主因为搞砸一场公开课立刻就被院长抛弃,但是女主有能力被对手挖,女主扶持两个新人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新人不满主动抢女主饭碗,就是说如果不谈恋爱光讲职场看到目前也很有看头。
都有点舍不得刷完,希望不要烂尾。
EP01,韩国很多方面尤其教育行业,确实就是中国叠加起来的迷你版,让人很疲惫。
喜欢看韩剧是因为韩剧可以看见当下的中国,后来发现一个更贴切的——台剧。
剧里昏暗的滤镜,一道期中考试题目掀起的波浪,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小镇做题家真的很惨,经历过所以更讨厌填鸭式霸凌式教育。
感觉这剧都看不下去了,唉。
EP04,职场内斗,男主30岁但男主妈还觉得应该住家里可以照顾他一日三餐...天...知道有人独立生活,但也确实有那种觉得孩子三四十都应该要被照顾的家长...EP08,男主13年考上高丽大学,补习了三年,94年生人,那就是16岁开始补习遇到女主,女主20岁大三做兼职,那也才相差四五岁,有什么好介意谈恋爱的,谈!
EP11,理想与现实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与学校的教育方式还有道德与商业的冲突。
EP12,讲述韩国近现代的文学,好有意思,反观同时期的民国同样人才济济,可是如今却连一部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优作都没有...太可惜了。
韩剧真的拍什么就是什么有灵魂,只要不是特别烂都挺不错的,不管什么行业好似都可以拍得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简中真应该好好学习,而不是每天都是强强强夜郎自大...😅EP16,我觉得男宝妈室长和她的宝贝儿子妈宝男配不上独立自主自强的南清美老师...结婚要找室长妈拿钱和买车,南清美老师将来年薪十亿韩元换作人民币可是要差不多六百万...(高级补习班老师的工资居然这么高...)在南清美老师面前说自己是没车的男朋友很丢脸...韩国人这么要面子吗...也是,深得儒家思想真传...东亚一个鸟样。
因《 (更新到第13集)《毕业》中的文学知识梳理(欢迎uu们补充指正) (douban.com) 》这个讨论而知道了这部片子,链接中提第3、4集有涉及 《训民正音》 。
《训民正音》(朝鲜语:훈민정음)是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导创制的朝鲜语文字,又称谚文(언문/諺文Eonmun),今多称韩文(한문)、韩字(한글)、朝鲜文(조선문)、朝鲜字(조선글)。
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1个,子音字母17个(他俩互动时也提到了)。
该书完成于朝鲜世宗25年(1443年)末或朝鲜世宗26年(1444年)初,于朝鲜世宗28年(1446年)(这个知识点考过)正式出版。
朝鲜半岛古代使用汉字表记,文言分离。
只有士大夫学习汉文,因此平民大多是文盲。
相传三国末年薛聪藉汉字音义标注汉字,创吏读文字,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表记方法,但这些由于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汉文。
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深感汉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达本国语音之文字,故特设谚文局,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创立表音文字。
——来自上述链接一方面,韩国确实挺注重在拍剧的同时传递书籍信息、知识信息。
另一方面,没想到朝鲜语文字15世就有了!!
有点意外!!
————————————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将国语文学作品的发达和流行当作推广国语的重要条件……拉丁化新文字不能推广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没有能够创造出用这种新文字书写的文学和文化作品。
——湛晓白《语文与政治》p159
截图来自欧文《框架分析》p192
文字的发展过程、文字的传播过程 —— 图片来自王凤阳《汉字学》1989:417 汉字于汉代时通过高句丽传入朝鲜半岛,十世纪(高丽光宗九年)确立科举制度之后,科举考试、外交公文、奏章信件……都用汉字汉文。
朝鲜语属屈折语,音位交替有着语法意义,应用汉字,朝鲜语中的格、位变化无法体现,为适应本族语言,早在五、六世纪时就出现“吏读”(按朝语语序排列汉字并假借特定汉字表语法成分),最后在十五世纪创造了音素文字——“谚文”。
日语是粘着语。
越南语是孤立语。
85-86 现代汉语具有孤立语性质。
原始汉语与印欧语言相似
我没有想看这种爱情,如果不是以补习社为背景,看不下去。
学校教育与补习社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学校老师和补习社老师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作为招牌的徐当然不是傻白甜,她去学校找表老师,很难说不是一种挑战,表老师失态到动手推搡她。
表老师看不起补习老师,认为他们是寄生虫,可他在学校里,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辞职,要在补习社开创新的教育方法。
从大公司辞职的李老师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遭到徐老师的激烈反对,徐老师是善于自省的人,最终和李老师一起去实践新的教育方式。
虽然,后来,她“毕业”,去读书了。
补习社有退出的,有加入的,新型力量是挡不住的。
表老师、南老师、李老师,会给补习社带来新的理念。
教书育人解惑,似乎教育的理念要在补习社得以实现。
这是理想,现实怕是另一回事。
徐老师在一场恋爱中,失去了十年的事业,也许,去读书,转而过另一种生活,不一定是坏事。
但,做一个明星老师,名利双收,是确定的好。
李老师是开外挂的,一切都很笃定,得到爱人和事业,在补习社挣到钱,江南的房子也会有。
同事谈恋爱而已,即便过去是师生关系,至于在补习社产生那么大的振动吗?
以至于这些人精一般的老师们弃自己的利益不顾,要搞夸补习社?
有一点印象深刻,国文科是有体系有意思的,但,我没有在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感受到。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在第2集剧评中我提出《毕业》浪漫背后是教育与时代的新旧交锋。
遵循补习班职业“本分”,以应试为目的、专注提升学生分数的惠珍,与主张教学生“阅读”以受益终身的俊浩,分别对应着现实与理想、守旧与创新的两位主角,在11、12集终于爆发了尖锐又激烈的战争!
看了这两集的“大吵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编剧为什么把这种看似很难调和的“现实和理想、新旧交锋”的矛盾设置在一对恋人的关系中?
原本教育主题的深度已经让作品基调显得有些严肃和沉重,本可以作为“调味剂”来平衡气氛的浪漫爱情,也被“委以重任”,承担起两种教育观点的“矛盾对立统一”。
后来我意识到,正需要他们是一对恋人!
只有当他们是一对恋人,这矛盾才有调和的必要与可能性。
简单来说,当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矛盾主要放在惠珍和白发魔女身上,她们会成为敌人,或是放在惠珍和其他随便什么人身上,产生矛盾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各自秉持自己的观念继续生活就好。
但惠珍和俊浩已经是一对正式交往中的恋人,这时候爆发矛盾、吵架,他们就必须去正视、去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想继续在一起就必然要沟通、解决矛盾、和好。
这种恋人之间默认的需要解决矛盾、“可调和”的特性,正适合处理教育主题上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有些抽象,但从更高的立意上来说,惠珍和俊浩的作为恋人的结合,确实是用于服务剧作上教育的现实与理想的结合——“阅读”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也可以落地现实,全方位提高成绩,在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中更加从容的取得好成果。
其实在剧播初半,3-4集剧评结尾,我写这两人的相爱也许隐含着编剧对教育真正的期许、某种理想化的结合,如今故事逐渐进入尾声,我更加确认这种“结合”,就是编剧针对教育现状,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给出的终极解决方法!
当这种结合成为一对恋人的目标,也就是说作为观众的我们希望这两人有一个Happy Ending,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去思索、理解他们两人关于教育的矛盾碰撞。
这一用意被编剧非常微妙地体现在12集的吵架戏,简直是神来一笔的——“白头偕老”。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么激烈的吵架,怎么会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话?
然后吵架就此终结?
表老师和惠珍闺蜜,以及屏幕前的我们全部都措手不及,又错愕又好笑——你们吵架的结尾竟然是告白?
上一秒还完全说不通,都上升到了侮辱、否定成就这种严重程度的吵架,但最后却用恋人的话语化解了。
两次吵架中其实一直都在进行身份转换,有趣的是吵架分别发生在两个场合,不一次性吵完,非要换个地方吵,也是有特别设计的——随着场合的变动,从补习班这个严格的公共空间,到夜间飞行小酒馆这个偏私人的场所,同事\恋人身份也随之切换,情绪上在微妙递进中,最终以恋人身份的告白收尾是合理的。
11集在补习社是纯粹以补习班老师身份,是同事之间、组长和组员之间的争执,因为工作场合、人多眼杂的关系,他们只是在争辩教育方式的问题。
因为老师们吵架逻辑太清楚了,我没什么可解释或补充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用了大量的近景镜头,聚焦在两人的表情、语气,这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就安畔锡导演以往的风格,包括在《毕业》这部作品中,他其实都不常用大量近景镜头怼着人物拍。
安导一般拍中景、远景更多,人物特写则是少之又少,他的镜头有意地和剧中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我认为那是一个方便“观察人类”的距离。
他不会过度靠近人物内心,帮人物博得观众的共情,更多时候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而在这种激烈紧张的吵架戏中,近景相对使人物更加逼近我们,针锋相对的压迫感随之强烈,尤其李俊浩!
他看起来好凶······另外一点值得一提是人物的肢体语言,惠珍双手叉腰,通常叉腰这个动作隐藏着抗议、对立、攻击的心理,此时惠珍全身心都在对李俊浩表达愤怒和不认同。
有个小细节,这里尹组长站在镜头最前面,他也双手叉腰他原来也和后面的老师们一样闻声过来看热闹,听一听就叉起腰来,然后才让大家散开回办公室。
尹组长的戏不算多,目前的形象大概是一个对惠珍有好感但严格保持边界感的好同事。
看他肢体语言,他也不认同李俊浩那一套,但是不想让惠珍被看热闹处于更加难堪的境地,所以帮忙赶走其他人。
后面惠珍被俊浩说服、认同他是对的,从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尹组长应该是不会改变(也根本没人想改变他),我猜测尹组长最终不会和惠珍一起共事,毕竟他一直都在副院长的“方舟”上。
而一开始像是“敌军”的表尚燮老师却很有可能最终搭乘“惠珍方舟”,和俊浩、南清美以及胜奎母子一起办新的补习社。
有的人淡淡相处了很多年却发现原来彼此想法差异很大,只好分道扬镳,而有的人是不打不相识,经过激烈争论后反而能更深刻地认识彼此,也许人和人之间想建立深刻的关系,总是要激烈一些好?
惠珍和表老师就算是不打不相识。
还记得第一集就是因为这个叫夏律的学生答错题哭了,惠珍才冲去学校找表老师对峙的。
12集两人能这样子坐在夜间飞行小酒馆敞开心扉谈话,一定程度上夏律也做了很大贡献就像俊浩唤起了惠珍的教育初心,夏律也唤起了表老师的教育信念。
他一直固执坚守着的信念被扭曲的自尊埋藏起来了,才导致了离职事件,而夏律小心翼翼递出的读书笔记,唤醒了那个信念。
从这本笔记上贴着四叶草的小细节,看得出夏律真的很用心对待这件事,难怪表老师要跑出去偷哭
表老师在场旁观惠珍和俊浩吵架的场面也有特别用意,前面提到了吵架场合从公共空间移动到了偏向私人空间,但表老师是个奇怪的“不和谐音”,非但不是朋友,还曾经伤害过惠珍,为什么要特别让他“在场”?
而且镜头还常常带到他反应。
我认为最明显的一点是暗示人物阵营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能在夜间飞行小酒馆单独谈话的基本上都是“自己人”,惠珍和白发魔女、院长、副院长就绝对不会约这个地方单独谈话。
第二点也是剧作上的深层用意,是要让表老师参与进来且和李俊浩产生共鸣。
后来表老师的课,正是李俊浩“阅读”教学的现身说法,这证明了什么?
李俊浩主张的方式不是一个刚刚投身教育业的新进老师的异想天开,由更加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亲身实践了,而且学生反响不错,这不是更加有说服力吗?
编剧用心良苦地让幡然醒悟的表老师入局,用他20年以上的教学资历去实践李俊浩的方法,为的就是要实际证明给所有人看,这种“阅读”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行得通的,且是有魅力的!
什么大道理说破天也不如亲眼见一回相信看了表老师第一堂免费教学课程的观众们,都切身感受到了到底什么叫做“阅读”的魅力。
表老师的课也侧面证实了惠珍俊浩的大吵架中,确实是李俊浩赢了,那不是纸上谈兵,那是一种憧憬或浪漫。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表老师的课上亲眼看到了这种憧憬或浪漫的样貌,它不是一个抽象而虚幻的概念,它真实存在,如此魅力。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没想到竟然在韩剧里上了一堂如此精彩的文学课。
托《毕业》的福,我也真的是久违地,感到乐在其中······
霧風誌
首集观感是我喜欢的话痨剧,感觉女主的职业压力好大,虽然她抗压能力够强,但比起恋爱更希望看到她多一点松弛下来享受生活的剧情,至于有一些抓着师生恋不放并冠上三观不正的名号审判的人,温馨建议少看美剧英剧日剧韩剧台剧,怕三观太炸裂你们承受不了
感谢导演给我的身体里注入美好情感,那些爱意流动也流进了我心里。严肃作品就要严肃讨论,我的重重疑问在于,第一,当你失去壳的瞬间那些低劣无能的魑魅会立刻扑上来撕咬,离开战场就是结尾吗?她分明是一个会为他人鼓掌流泪的人,35岁的慧珍是乐在其中的那位,只因要向奸佞乞讨就离开战场,我的格局暂时还没能理解这一点。第二,在没有灯的路上日夜兼程,雨淋日晒,是基于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另一个人注视着这一切,它们才会被赋予意义吗?我厌恶哭哭啼啼的诉苦,厌恶苦难需要他人加冕才会成为勋章,敝帚自珍才是正解。
2集弃。这种量级和力度的补习班的存在本来就匪夷所思,让人怀疑学校本身到底在教什么。现在还来个补习的孩子又立志做个补习班的老师并要恋上曾经的补习班老师,这是什么鬼恶循环。
卷生卷死看得心烦
共同目标算是顶级恋人的高配
有细腻性和肌理感,有思考感悟,有艺术性和思辨性,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现实向,生活流,氛围感,密集台词,工整扎实,每个人物都饱满鲜活,剖析人性犀利透彻,音画也抓人耳目,这类型还得看安畔锡,对人物和创作都有高度的尊重。还有,人生第一次在韩剧里上语文课~
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男主的演员不喜欢……减一星
两集弃,没有看下去的耐心。
其实是蛮好的题材但是拍得槽点过多:1.补习班搞的像朝鲜内战,结果其实是补国文?2.导演能不能开一下灯,感觉屏幕亮度调到顶还是要瞎了;3.男主长得真得不像脑子聪明的(我错了我以貌取人
1.剧里老师、学生关于语文题的讨论真的没逻辑(这里可能有翻译不好的原因)2.补习班抢学生搞派系的剧情幼稚无聊又搞笑3.男女主没有cp感
如果没有最后两集男主的“毕业”我真的要给差评(但其实仔细想想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男主“救”女主的俗套戏码…(好吧安慰自己这是吃尽红利的他搞出来的事他解决也是应该的…&真的不是很理解女主对待事业和爱情的矛盾人设…&如果只有事业线就好了…&喜欢南清美老师和助教。ps:完全安导的风格,也有好多熟人。郑姐状态比上部剧好好多,完全不像男主的老师啊。。
这种轻快又拉丝的现实主义浪漫氛围感 太抓我“一个女人决定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一些变数”韩国教育和补习班背景写的很棒8-9确认心意的过程很动人,闺蜜喝酒对话太棒了但别在这里搞初恋和双洁啊…
不错不错,如果善宰们是青春的爱情,这里就是两个成年人间的爱情,男女主太搭了,好欲好知性! ps.这职场描述真良心,一看就是编剧下功夫观察了的👍 高开低走..3.5分吧,越到后面越觉得剧情有点主次模糊,格局变小的感觉
好久没看到这么让我有心动感的爱情剧了。喜欢不恋爱脑的男女主,也喜欢他们能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的这段关系。
好无聊
这个团队真的很喜欢给别人💩吃
总觉得没好好说完~
虽然对我国应试教育已经反胃,看看同处东亚的同代人境遇也不失为一种悲惨的慰藉!期待后面是否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学生人生方向更温情的人文关怀。要是一直琢磨怎么提高应试分数,你出题来我来答就没意思了,战场只是从学校转移到了职场。好不容易离开高中成绩排行大点兵的恶梦,可别让我再重温一次!(第四集结尾补:安导好神,能把大家噩梦般的高中补习回忆拍成男女主罗曼史的开端。那些小心翼翼的触碰和躲闪,人生改变的一瞬间,看得人眼角湿润。
真的有点受不了这个男主…………感觉安导作品中年下男莽撞幼稚理想的部分诠释最好的还得是刘亚仁……………丁海寅也还能接受………到了这个男主就真的只想说快分手吧救命别耽误女主搞事业………也许是颜值即正义吧………多么冰冷又现实//刚看完第十四集 好吧 剧本太强 节奏太好 让人不知不觉就这么看进去了 最后两集hold住的话实在是佳作 唯一遗憾是男主的颜值 14集末哭的时候我居然在想画面有点不好看 哈哈 但是这剧在我心里有点奔着密会去了 比饭姐强太多 //还算hold住了 最后两集 我好喜欢安畔锡 祝福徐慧珍
最喜欢补习社和学校老师之间的对垒,很精彩的一番对话。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东亚背景中的学习生活之中的矛盾一下展开。男女主角太有魅力了,第一集男主说叫我老师试试看的时候我尖叫得很心动。我是第一次看安导的作品,理解为什么说细腻生活化,他有韩国导演普遍不具备的温柔和冷峻,让我想起未生,我再观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