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罗马浮世绘(港),伟大之美,堕毁之国,The Great Beauty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绝美之城》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绝美之城》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云的阶梯变身杀人事件光影十亿实习生纯情电影忽然之间亲密的陌生人损友的美好时代甜心巧克力此心安处是吾乡龙城1937香火冤枉啊!西西里谋杀疑案第二季探灵档案魔鬼:杀手档案沉默迪士尼动画·筑梦100年港囧你好,先生们孩子你在哪里我爸爸的小飞龙爱·杀想听到说相爱伊甸园龙虾小丑回魂2咕咕是一只猫马赛克极品师徒寂寞的季节

《绝美之城》长篇影评

 1 ) 《绝美之城》语录摘要

我花了整个夏天I spent all my summers为九月做准备making plans for September.没有更远的计划Not any Ionger.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Now I spend the summer remembering the good intentions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which vanished.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In part because of Iaziness, in part because of carelessness.怀旧有什么不好?

What's wrong with feeling nostalgic?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It's the only distraction唯一能给予的消遣left for those who've no faith in the future!没有雨...Without rain...8月要结束了August is coming to an end9月还没有开始and September isn't arriving.而我如此平凡And I'm so ordinary!可是无需担忧But there's no need to worry.没事的会好的It's all right, it's okay.

 2 ) 他说Jep Gambardella正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你这种第三人称的习惯还真让人难受。

”对面从头到脚被红色包裹的行为艺术家假装没有听懂Jep的嘲讽,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以共鸣为生的超凡脱俗的艰辛旅程,殊不知这整套早已过时的论调正是她被排斥在这座城市边缘的原因之一。

要说意大利最名扬海外的东西就是时尚和披萨,在罗马,稍稍赶不上流行的脚步,不到一周你就会叫人给比下去。

那么什么是时尚?

时尚是上流社会的游戏,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野蛮生活,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

古罗马斗兽场的隔壁几乎每晚都要上演没有流血的竞技,觥筹交错间唇枪舌剑来往,争论的尽是形而上的话题。

有钱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叫做虚情假意。

这整座城市就是虚情假意的集合体。

人前恩爱的夫妻,丈夫其实更热衷于站街妓女的肉体;愤世嫉俗的女强人,从事业到家庭均由谎言构建;巧舌如簧的美容大师除了哄骗顾客乖乖掏钱外一无所长;同床共枕三十五年的妻子到死最牵挂的仍是初恋情人,而悲泣着起誓“我会一直活在对她的热爱中”的男人没隔几天便寻觅了第二春;“好演技的诀窍在于不要演过头”,深谙此道的Jep在葬礼上却抢尽风头,夸张的眼泪令悲剧的氛围愈加浓厚,他几乎骗过了所有人,除了Ramona。

半老徐娘的Ramona活得自由潇洒,她在父亲掌管的夜店工作,立志当一名精致而有尊严的脱衣舞女郎。

可在这个年头,比起遮遮掩掩讲究技巧的舞女,男人们更喜欢那种搔首弄姿的直接法。

看似毫无前途可言的Ramona依旧我行我素着,她不觊觎有钱的老男人,好奇但并不沉迷奢靡的生活,不吸毒不酗酒,除了工作时间在男人面前脱衣解带外她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模范女性。

她不同于Jep所熟悉的上流社会里的任何人,对他来说,Ramona就是一个谜。

Stefano同样是一个谜,拥有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的钥匙的他既可能是罗马古文明的守护者,也可能仅仅是一名擅闯空门的雅贼。

夜半时分他执灯引领Jep和Ramona穿行于历史沉淀下的艺术长廊,昏黄的灯光为这些老古董们披上了静谧的外衣,但惊鸿一瞥间所感悟到的力量却能令所有喧嚣都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

可惜的是,对于那些现代艺术收藏家们而言,画布上少妇恬淡微笑的吸引力终究比不过一个愤怒孩童以双手涂抹下的哭泣。

现下全罗马境内还愿意从Aventino山上的钥匙孔中向里窥看的除了他们三人,大概就只有怀揣敬仰之心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了吧。

当然,如果Maria修女再年轻个十几岁,应该也不会拒绝。

梵蒂冈举行的仪式里安排她坐上宽大的白色高背椅,以圣徒之姿接受各方的顶礼膜拜,修女沟壑纵横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双脚悬空晃动着,仿佛一个不经事的少女。

罗马人看惯了背诵烹饪心得比传授经典更在行的红衣主教,号称每天只吃四十克植物根系睡在地板上的Maria修女只会显得更加虚伪可笑。

在一切讲求曝光度的时代里,谁又相信她会真的凭借双膝爬上四周空无一人的教堂圣阶?

信仰再无法进驻这个城市、进驻人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Jep的生日派对上,体型肥硕的女人自斗兽场的模型里走出来,从前明艳动人的电视广告女郎,如今“精神和身体都废了”。

而沦落到成为雇佣贵族的夫人出席一次宴会要价二百五十欧元,她只能在投币式讲解机冰冷的女声里重拾昔日家族的荣誉。

这也许就是今日的罗马——空洞的繁华。

人们总是在问Jep:“为什么你不再写书了?

”,Jep的回答是:“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没有找到。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Jep Gambardella已经寻获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呢?

他在二十六岁来到罗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珠光宝气的世界里去。

罗马毫无疑问是美好的。

她的美好不仅局限于宏伟精致的建筑、细腻逼真的雕塑、风格各异的名家画作,还有轻佻的眼影、勾人的唇角、璀璨的珠宝、颜色艳丽的布料、剪裁考究的服装、价值不菲的高档轿车,甚至你在这里还能找到已化作尘埃的美丽,人们依托想象在心里描绘出旧日的光景,这些全部都是罗马绝美的奥秘。

而在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年轻的Jep和年轻的Elisa站在灯塔下面,少女后退了一步,向手足无措的少年轻轻微笑。

“现在我有东西想给你看”,她说。

Jep看到了什么?

那大概也是一座绝美之城,温暖的阳光下正萌发着爱意、青春和悸动,青涩的欲望流淌其中,纯真与梦想点亮夜空。

然后某一天上帝变了个戏法,一切美好就此销声匿迹。

六十五岁的Jep Gambardella睁开眼睛,发觉自己仍然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3 ) 没有关系,都会好的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

《绝美之城》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它想说的内容太多,内核复杂,几乎超过了迄今为止讲述罗马城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穷大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罗马城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这是一部意大利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用意大利文写的《浮士德》。

《绝美之城》剧照罗马城魅惑的无限风光之下,是一个个具体的灵魂。

总是想着“死神在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年轻人在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令母亲忧心忡忡的同时自杀身亡;过气的广告明星中年发福自暴自弃,终日沉迷舞池和毒品,在别人鄙弃的眼神中浑噩度日;性感的电影演员厌倦了演艺圈的浮华,整天把“写一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小说”挂在嘴边;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逢场作戏花心成性,残花败柳的老婆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总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神童”女儿是一棵摇钱树,被父亲逼着当众表演先锋绘画,失去童年的她边哭边画;年过40的脱衣舞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宁愿单身也不想步入婚姻,在与爱人销魂一夜之后匆匆离开人世;众人眼里位高权重神圣无比的红衣大主教却是一个无比俗气的人,整天把做菜烹饪挂在嘴边,对杀生吃肉无比狂热……这些人都是罗马的细胞,俯瞰下去尽是一副现代罗马的众生浮世绘。

所以本片港版译名叫《罗马浮世绘》就是自然不过了。

肉欲权欲物欲之下,是灵魂彻底的迷失。

在片中,这些罗马众生相全部由一位老作家的所看所感自然串联起来。

老作家虽然出没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风光无限,却充满了人生的幻灭感。

年少成名的他名利双收,受人尊敬,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女人不渴望和他上床,而他这一生貌似圆满,似乎只等盖棺论定了,俨然就是罗马文艺圈的“无冕之王”。

而他也的确风流不羁,他和各种女人约会上床寻求感官刺激,他自嘲说,“我65岁才开始吸毒,人生可真是失败啊。

”他一直很争气,在罗马奋斗多年终于实现了年少时许下的宏源,来自于小城市他要成为罗马疆域的文艺国王,他也真的做到了。

浸泡浮华的罗马名利圈多年,他早已是笑看风云泰然自若,几乎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是罗马成就了他,但是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

所以老作家对罗马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想,得到了追求一生的,又能如何?

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贫困之家的老年人自由潇洒,他们虽然没钱没名,但每天不必强颜欢笑不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还可以衣着褴褛满嘴跑火车爱咋咋的,他们不曾迷失自己,所以始终是幸福的。

《绝美之城》里迷茫的作家过了65岁生日,老作家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还要远离那些矫情空虚的人,从此不再继续像其他人一样虚伪浮华地活着,而是应该直抒胸臆,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被钱财引诱不被权威甚至神权所迷惑,而是该抨击就抨击,该讽刺就讽刺。

结果,他在聚会上不顾多年友情,当着众人面狠狠羞辱了一个自视甚高满口大话的矫情女作家,甚至当众嘲笑了肤浅庸俗的红衣大主教。

而自从初恋女友的突然暴毙,更让老作家心神不宁,他开始追究起为何当初她要舍弃他而去,原因可能在女友的日记簿里,日记簿已经不见了,而且现在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

一切早已结束。

只有年轻时俩人在海边愉快的旧日时光那么难忘,那时她深情地望着他,而他背对大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如今他已经是65岁的糟老头,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怀旧,也会莫名觉得孤单。

他总是望着天花板想象着蔚蓝的大海,仿佛年轻时的岁月还未走远。

浮华千帆过,往事心中留。

老作家总是对人说起福楼拜,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遭遇。

福楼拜一生想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说的书,可是却失败了。

于现实而强大的生活而言,艺术终究是太过虚幻而无力的。

大概每个作家都会经历一番自我怀疑和精神危机吧,他们觉得世界已经无需一个文人整天絮絮叨叨做各种记叙和升华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早已超出了小说的虚构范围,这个冰冷的浮华世界几乎彻底粉碎了所有文艺的柔软的纯粹的感伤的东西,文艺至多只能沦为一种工具,供上层社会消遣玩弄。

与其如此,不如一字不写冷眼旁观,任凭世界凌乱堕落下去。

也唯此,文艺方能死而瞑目。

没错,对一个作家来说,不写,比写还要难得多。

要放弃掉毕生所爱的文字和赖以对抗庸俗的武器,实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生活似乎已经到了不堪言说的地步了,困惑的老作家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

他一直说自己的灵感型作家,而面对眼前纸醉金迷却又空虚无比的罗马,他感到如此无力,灵思枯竭了。

八月还未结束,九月尚未到来,而我如此平凡,不过没有关系,一切都会好的。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落魄编剧的诗作片段,剧中他在成功当众朗诵了这首诗歌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罗马。

时值罗马夏末,秋天也即将登场,老编剧赶来和老作家告别,他不无黯然的说,自己在罗马生活了40年,却始终不曾真正了解这座城市,而直到要离开时,真正想要告别的,却只有作家一人。

最后,总是冷眼旁观的作家也要离开这座城市,他似乎心有所得,临时决定做一次远行。

对于他这位不喜欢远行的人来说,这意味什么,恐怕连他也不知道。

但是封笔多年的他,忽然面对镜头神秘地笑着说,他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开头。

欢乐悲伤滔滔逝去,唯有人生浩瀚无边。

于是我们在结尾似乎看到了一个困顿灵魂的复苏,却又不明所以的感到一丝悲伤。

《绝美之城》里多次出现大海,具有象征意味对于罗马的印象,之前大都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那曾是一座浪漫与纯美混合的理想之城,奥黛丽•赫本在此化身公主,格里高利•派克在此荣登神殿,郎才女貌加上罗马恢弘精致的建筑,一切都完美的无以复加。

可是,在这部《绝美之城》里,罗马却有了另外的一张面孔,而这张面孔连身处其中多年的人也无法参透。

为了这张面孔,我更愿意相信,罗马除了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也是地球上无数城市之一种,它高雅而世俗,庄重而妖冶,沉默又惶恐……也正因此,我突然很想去接近它触摸它。

 4 ) 绝美的延续性

如果纯粹的说这是一部21世纪的《八部半》或者《甜蜜的生活》,既是对费里尼的不尊敬,也是对导演索伦蒂诺的不尊敬,甚至用“亵渎(blaspheme)”形容也不为过。

但要说索伦蒂诺完全没有受到费里尼的影响显然又是滑稽可笑的;说他的叙事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更牵强一点说Jep仰望着自己的天花板想象出记忆中的大海,而身侧Romana说她也看到了大海的段子能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

当然还是费里尼的影响最深:矮人、孩子、魔术师、奇异动物(长颈鹿)、喷泉、圣女、夜游、美女,当然还有游侠一样乐在浮华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内心敏感因而疏离孤寂的男主角,就差名字没叫Marcello 了!

这不是费里尼又是什么?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

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

《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

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

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

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

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

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

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

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

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

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

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

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

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

《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

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

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

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

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

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

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

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

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

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

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

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

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

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

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

(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

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

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

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

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

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

(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

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

)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

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

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

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

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

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

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

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

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

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

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

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

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

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

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

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

)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

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

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

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美”也随即消失了。

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

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

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

“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

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

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

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

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

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

’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

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

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

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

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

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

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

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

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

”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

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

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5 ) 那一年,艺术死亡,艺术重生。

你们的65岁能这么酷吗?

社交大咖,频繁的party,艺术鉴赏,随心所欲的穿梭在罗马,甚至还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

但快乐吗?

他的灵感还有吗?

他的艺术还持续吗?

他的追求还存在吗?

这个城市还具备艺术细胞吗?

他还想继续吗?

他不知道,他的状态是戏谑的,无奈的,迷茫的,挣扎的。

说艺术腐烂,虚伪做作。

小女孩歇斯底里,摇钱树背后却是真的艺术天赋。

说作品糊弄,繁华聒噪,丧乱背后安静的艺术品铺陈,他们躲在历史厚重的门后,瘸着一条腿的同行者,掌握着古老城市艺术的钥匙,只是,还有多少人关心?

迷茫,葬礼全伪装,甚至话语都一模一样。

即使繁华娱乐,拍照欢呼,修女一个人跪拜台阶,一个人,信仰不塌。

所以,繁华背后,喧闹过后,艺术死亡了吗?

灵感消退了吗?

城市暗淡了吗?

40年,生活,工作,交集。

好友离去,失望至极,红颜死去,感情空白。

我相信,天花板的海水,倾倒在他的蓝色眸子中,他在罗马漫步,他看到照片中的时间人生,他看到历史背后的雕塑成群,他看到十八岁的那个充满着海水潮湿气息的夜晚,那具年轻有魅力的胴体,那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他仍然能看到城市的喧嚣背后的美,他仍然可以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仍然可以黑色幽默讽刺世界,讽刺周围。

他仍然对未来,对自己,有着灵感。

那一年,65,他很酷,城市生活40年,一切都走下坡路。

那一年,城市浮世绘,他和自己了解,他和自己和解。

那一年,他顿悟。

那一年,艺术死亡,那一年,艺术重生。

 6 ) 我想给一百星

如果豆瓣满分是五星,《绝美之城》我想给一百星。

我个人观影史上的目前最佳。

尤其是老修女和火烈鸟那个场景,虔诚含量秒穿回《年轻的教宗》,差点让我热泪盈眶。

Paolo Sorrentino是我理想中的意大利文艺老钱国度的导演,有深厚的宗教情怀/生死大问,有深厚的审美品位/文化遗产,还有高超但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高级、形式高级,结合得也高级。

流畅舒适的运镜走位、古典庄重的画面构图之类就不用说了,导演对音乐的品位也特别地好。

镜头之间,经常用音乐配合光影来蒙太奇,从古典到电子——很多视觉荒诞实则现实、宏大神秘唯美的蒙太奇,使荒诞显得非常克制。

比某导那种莫名突然弄个UFO出来的高级多了。

唯一跳脱的时间线,用唯一真荒诞的画面区隔出来,也就是很含蓄地,回忆中的大海加了现实中的天花板的边线。

所以整部影片形散神不散,不会让观众迷惑混乱。

虽然以抒情为主,没啥叙事,但节奏感非常好,镜头干练没有废话。

也没有无病呻吟,那些诗意又充满哲思隐喻的台词都放在绝美音画中刚刚好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文艺片啊。

旅行让人发挥想象余者就只有失望与疲劳完全出自想象,那就是它的力量从生到死人、动物、城市、事物全是想象是一部小说 ,是虚构的故事利泰不曾说错况且谁都办得到只需闭上眼睛它就在生活的另一头——塞利纳《长夜行》《绝美之城》片尾曲好美。

音乐紧接在片中最后一句话:毕竟,这(人生)不过是在变戏法……有金刚经“一切如梦幻泡影”内味儿了。

老修女“点化”男主的方式也很禅,她不过是微笑着轻轻吹了一口气,迁徙的火烈鸟继续飞向天边……

 7 ) 表达回忆的方式与形式

事实上,导演的功力极其出色开场不到十分钟,已经明显渲染出怀旧气息.确实,证明了这是一个老男人对于人生的回忆和阐述这种文艺电影,我现在都还看得进去.说明它真的很美但也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明白是怎回事.我们在生活里,永远是注定的旁观者的.到了一定年龄,总会明白.什么是所谓的留下?什么是虚无.这是一部非常有参考意义的电影.对于城市的事件表达文艺修饰形式恐怕无出其右.意大利人嘛他们就是这么纵情享乐.又为其迷惘.至少他明白了这回事.多少人在生活中活成一条狗.尚不自知.

 8 ) 你问我为什么只吃根?因为根很重要。

玩世不恭的老花花公子捷普深谙上流社会的交际哲学,他在这些朋友之间备感寂寞,却又无法自拔、深陷其中。

影片开篇便是捷普65岁生日酒会的情景,在这种纸醉金迷、到处散发着原始荷尔蒙的环境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捷普清醒、冷静的眼睛和身不由己、逢场作戏的躯体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戏谑的微笑从未离开捷普的嘴角。

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在每一个细节里都呼之欲出,低俗、物欲、放荡充斥着每个角落,这不是地狱是什么呢?

在这一线索进行的同时,另一条主线在悄然展开,庄严肃穆的教堂、身着白衣的修女、孩子脸上纯真的笑脸、婆娑的树影、蓝色天空上的行行飞鸟、雄伟美丽的罗马城,这是一个有关自然、艺术、宗教的世界。

罗马城似乎在空间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天台上所举办的奢靡派对所代表的地狱,另一个则是肃穆圣洁的教堂所代表的天堂。

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捷普都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捷普仅在四十年前写过一部广受欢迎的中篇小说,但在如今这样的心境之下,他无法继续创作。

当旁人问及新作推迟的原因时,他苦笑道,大多数的夜晚都是这样的歌舞笙箫,怎么可以安静地进行创作。

现在的捷普是一位“成功”的记者,采访“成功”人士。

很清楚地记得他曾经采访过一位“先锋派形体女艺术家”,当捷普问她如何理解自己创作核心——“共识”时,这位“女艺术家”无法回答。

身边的朋友、自己的工作都一次次让捷普感到失望与乏味。

唯一能抽离这一环境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躺在床上,抬头看着天花板,然后沉浸在回忆的海洋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青春与爱情的味道。

这似乎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捷普老友在自导自演的戏剧中,这样说过,“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前途毫无希望的人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

当杂志主编告诉捷普下一个采访对象是圣徒玛利亚的时候,捷普似乎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能他见过太多的“成功人士”,在这光鲜虚伪面具之下掩藏的是一颗腐朽堕落的内心。

经过影片前半部分的精心铺垫,观众们似乎也在等待一位伪圣徒的出现。

104岁的圣徒玛利亚端坐在华丽的椅子上,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信徒的膜拜。

这样的“吉祥物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

艺术就是在这一个个的出乎意料中得以展现,在晚餐中圣徒玛利亚教导在座各位,“要尊重贫穷、生活在贫穷、安于贫穷”,让人不禁联想到约翰·洛根《红色》中罗斯科对助手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家必须要贫穷”,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晚餐结束后,圣徒失踪,原来是躺在捷普卧室的地板上酣然入睡。

圣徒玛利亚在火烈鸟的粉红色映衬之下问捷普,“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根类吗?

因为根类非常重要”。

捷普在自然与宗教的力量下哑然失笑。

下一个镜头就是圣徒玛利亚跪地爬上一百多级的台阶去朝拜上帝。

圣徒玛利亚有深刻的精神归属感,换句话说,是有着自己的精神之根。

不至于在纷繁的世俗里迷失,成为寄生在华丽罗马城的一只虱子。

 9 ) 只摘录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

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

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

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

是一种缺失。

最主要就是太假。

我们在乎你,了解你。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

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

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

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10 ) 意大利,就是这么文艺

在提琴和咏叹调的背景音乐下,穿梭与雕塑于教堂之间。

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老头形象:衣着发型讲究,腰板笔直。

衣食无忧、张口闭口屠格涅夫布列塔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家们终日在coloseo对面的阳台上无所事事,看似华丽的人生实则空虚无比。

究竟活着寻求的是什么?

对白充满幽默和讽刺,笑过之后却有点苦涩。

时隔大半年再听到意大利语,忽然有种亲切感,再看台伯河、修女、教士、博物馆,又想念起五月的那段旅程。

《绝美之城》短评

在保罗·索伦蒂诺的镜头里罗马有一种近乎于颓废的美,尤其是当夜幕降临,人们彻夜狂欢之时,荒芜与精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词就被赋予给了这座城市,此刻剧情已经变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东西,罗马所有迷人之处都被放大至观众眼前,让人误以为这就是辉煌时期的罗马。

9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三星半,恕我水平不够,对宗教了解不多。今天先看了没什么情节的小说,看了一部没什么情节的电影,过了没什么情节的一天,但是很煎熬。

10分钟前
  • Reiko
  • 还行

逼格真高一星满上呵呵呵

11分钟前
  • Augenstern
  • 很差

可能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啊。。。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不是拍的美。而是罗马就这么美。抄袭大师风格其实很不知云云。

14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抽象画,意识流,个中意义晦暗不明。

19分钟前
  • 烈火婶婶
  • 还行

美丽的罗马城里,悲伤颓废的人。绝美之城=心灰意冷之城。

2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还行

文艺青年都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费里尼

24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抱歉,我逼格太低。

28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还行

无法理解六十五岁白男的虚无琐碎和惆怅,一种京圈老炮的油腻感扑面而来

29分钟前
  • 头特别圆
  • 较差

致敬费里尼,拍的非常的美,情绪一脉相承,

31分钟前
  • 啊砸
  • 力荐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意大利似乎很盛产那些擅长表现闲到要研究茴字32种写法的上流阶层或家族的导演啊,所有的美丽定格在浮夸和虚空,上帝视角全开,却徒留老男人紧绷的无力感,充满了四十不惑男人的臆想。整个故事看似晦涩实则造作,一颗星不服来辩

40分钟前
  • 梦多
  • 还行

看不懂。。。。。

42分钟前
  • 米斯特 爱欧
  • 还行

At this age, why not stop bullshitting those decent ideas, just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and joking them?

46分钟前
  • heng
  • 还行

影片开始那20分钟非常绝美,一幕紧接一幕,不夜之城。一直身在罗马。游客是最好的。旅行是一种幻想。对索伦蒂诺而言,从这部“绝美之城”过渡到后面的“年轻气盛”和“年轻的教宗”是如此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但是,必须强调,费里尼之后,所有人的罗马都是费里尼的罗马。

5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画面很美 故事很无聊

56分钟前
  • 偶粉
  • 较差

荒淫无度的美,漫无边际的空虚。美到了极致也就空虚到了极致。反正我很喜欢。

59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年度逼格片。一坨翔一般的意识流电影劳资完全欣赏不了。

1小时前
  • 宅拾叁
  • 很差

这两小时逼装的

1小时前
  • 瑞安金卡会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