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玛嘿玛

Hema Hema: 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等待成一首歌(台),在我等之时唱首歌(港),赫马·赫马:我等待你为我唱的那首歌,嘿玛 嘿玛:在我等待之时给我唱首歌

主演:次仁多吉,瑟东·拉姆,廷里·多吉,梁朝伟,周迅

类型:电影地区:不丹,中国香港语言:宗卡语年份:2016

《嘿玛嘿玛》剧照

《嘿玛嘿玛》剧情介绍

嘿玛嘿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 ,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相背后狙击精英:秘密任务天伦劫我是霸王龙上有老下有小乒乓疯狂的旅行箱11度青春之《哎》红色房间死亡凝视消失的凶手我最喜欢的妻子!拉字至上:Q世代第二季爱与诚生化危机是咁的,法官阁下冷冻永贻芬芳他是龙谎话连篇2致命契约萌犬好声音007:幽灵党托赫的舞蹈完美音调3爱在零纬度海棠经雨胭脂透苍穹浩瀚第二季隐市奇闻录2河畔须臾

《嘿玛嘿玛》长篇影评

 1 ) 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

早就听说了这位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其作品。

本片是他的第四部长片,入围马来西亚首届国际电影节,做为评委我才一睹真容。

洗脑、洗眼,惊艳、惊思!

我所喜爱的藏文化被他演绎的如此奇特,佛教的人生哲思如此丰富地化入了声画之中,佩服!

民族音乐、舞蹈、仪式,佛教精神与现代社会,虚拟世界和真实人性等等的揉合,梁朝伟及周迅的闪现,无不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才智。

推荐!

在尼泊尔首届国际电影节上,我们曾把最佳短故事片奖颁给了一位近中年的尼泊尔喇嘛导演描写修行生活的影片《鸟之年》,他说:他拍电影的师傅就是这位不丹活佛导演。

我还真没听说过其他宗教里的在职的牧师、阿訇等做电影导演,运用这一现代艺术手段去表达自我的。

藏传佛教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研究。

 2 ) 笔记

24年后 火猴年当你选择戴上一个面具后,你后面的人生好似和它真切的呼应了(看带着惊恐面具的女生有感)24年后,欢愉取代了严肃?

想直接用一句没看懂来带过。。。

对导演的采访:希望观众多支持这些晦涩的、非主流的电影,并没有精彩的电影,没有大咖加持有时候你应该看一些你看不懂的电影你为什么总看一些你看得懂的电影呢悲伤、快乐、救赎,试着审视自己和他人,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当你试着去说一个和人类生命经验相关的故事,你就无法逃离这些元素当我们觉得所有一切的希望都丧失的时候,如何重新获得灵感?

有时候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时当你跌倒谷底的时候也许这就是你再次爬升起来的最好时机

 3 ) 作为成年男性,带上面具想到的是性欲

如果是我头戴面具,我的第一反应,心底的本能欲望,就是尽量辨别哪个是女人!

然后就是:啪啪啪!

讲真,是内心第一反应。

看来还是本能性欲望驱使,而且脱离伦理道德法律,就像在梦中潜意识一样,知道这是梦会醒,所以肆无忌惮,欲望潜意识的体现吧。

(不知有人有同感吗)这才是真实的本我吧,回归到现实,谁又逃的过救赎忏悔的内心呢?

那么宗教性就出来了---修行。

同时我也很好奇,如果是你女性,戴上面具到那里的本能第一反应,面对周围这些面具,是什么呢???

 4 ) 此刻你是赤裸的,而赤裸很珍贵

一面一世;被强奸的并不是那躯壳,而是明媚下午的“聊天”所建立的一切;同是苦,高低眼和龙头建立关系和偷窥者关进牢里的苦;同是乐,偷看别人资料的愉悦和高低眼与龙头聊天的快乐;众人都脱下了,又带上了新面具。

奈何他却带了半辈子; 事已过迁,联谊舞变了。

电子音乐蹦迪;古老龙头、罗汉修罗面具变了可爱的老虎熊猫;但尸林舞还是那段表演… 景色在变,色彩依然;过去是赤黄青紫,未来是红黄蓝绿。

本质还是那个本质 这茶真苦,我之前喝过;那你还喝?

真苦…“此刻你是赤裸的,而赤裸很珍贵”很直白的电影了…🙏🙏🙏🙏🙏🙏🙏🙏🙏🙏🙏🙏🙏🙏🙏🙏🙏🙏🙏🙏🙏🙏🙏🙏🙏🙏🙏🙏🙏🙏🙏🙏🙏🙏🙏

 5 ) 佛法照进电影,张杨做不到的还得靠仁波切

6月以来最令人惊讶的艺术片票房现象来自《冈仁波齐》。

在国产片一片冷淡的大背景下,一部主打“真实”的小成本艺术电影拿下超过9000万票房,令人大跌眼镜。

而导演张杨同期套拍的另一部影片《皮绳上的魂》明天也将在《冈仁波齐》胜利的余音中上映,想必也会因而取得比昔日预期更好的结果。

这对“藏地”题材孪生影片诞生于张杨的西藏情结。

但这种情结不止他个人所有,更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关键词。

西藏,不仅是热议非凡的大众旅游目的地,更是当代中产阶级的心灵归处。

它的位置越复杂,与之相关的质疑声音就越多。

《冈仁波齐》的成功不见得能说明人民需要艺术电影,却验证了我们需要这座神山。

创业的人需要叩长头来比喻自己的历程,传教的人需要苦行和信仰来旁证自己的说辞,更多劳碌大厦中、空虚兰桂坊的都市青年,在期盼着一些异质的概念重新牵引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某种程度上,《冈仁波齐》和带牛仔帽的张杨扮演了这个寻找心乡领路人的角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张杨创作电影的心态与方式或许在当今环境中值得表扬,具体影片的艺术水准却也没有必要过度吹捧。

其中的“质朴”是好处,“平常”却不能视为价值的关键。

尝试“描述”这个世界的艺术与佛法,在智性上都应接受更高的要求。

《冈仁波齐》成为爆款的同期,又一部有关藏地佛法的电影悄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引发了影迷的观影旋风。

在《皮绳上的魂》即将上映之际,我想很有必要结合张杨的作品,一起谈谈。

久仰大名的《嘿玛 嘿玛》是“喇嘛导演” 钦哲诺布(宗萨钦哲仁波切)最新的作品,周迅与梁朝伟的无偿出演是影片在导演身份之外另一处吸引人的卖点。

这部影片此前曾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而后造访香港,也在多伦多收获“站台”单元特别关注奖,因奇特理由错过了北影节,又在上海一票难求。

又美又好的《嘿玛 嘿玛》是本文的主角。

但在《冈仁波齐》与它之间,我们可以先谈一谈钦哲诺布的另一部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

它与《嘿玛 嘿玛》共享了一些理念与设计,作为一部交织结构的影片,也对应并且超越了《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两部作品复合的构想。

在《旅行者与魔法师》里,“旅行者”沿着不丹藏地的乡村公路,从自己生活的村庄向远方出发,在路上邂逅了不同身份的旅客。

一位僧人向他讲述了“魔术师”误入梦想之地的故事。

由此嵌套在现实主义公路片中的,是一个波兰斯基“水中刀”式由宗教、梦幻、欲望、杀戮、死亡构成的段落。

同样是远行,不丹青年的美国梦本就没有芒康群众朝圣路的凛然大义,又因过程中的收获半途而废,但他对生活与世界的感受却导向更真切、自然的体悟,而不仅仅是神圣力量的压制。

僧人用“HEMA HEMA……”(不丹语,意味“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讲述故事,在真实、梦境、奇遇、叙述与聆听中不断游走,也比《皮绳上的魂》在几个角色间多层反复远为轻盈灵动。

不同作者不宜直接比较,但从哲学与美学的层面看来,上师宗萨的电影,才真正呈现了佛法照进电影的无穷魅力。

这位来自不丹的导演时常令我想到阿巴斯。

作为诗人的阿巴斯将诗歌视为一种心灵状态,他所珍爱的波斯、伊朗诗歌、《鲁拜集》孕育了其电影形式风格中随风而逝的诗意。

出身佛国的上师宗萨(钦哲诺布)也说,人在业风中如同羽毛,风吹到哪里,人就去到哪里。

他的电影浸泡在佛法中孵化,如同宗教经典里一个暗含方便法门的传说。

《旅行者与魔术师》里几次出现的“Hema Hema”正是导演新片《嘿玛 嘿玛》的标题来源,据说也是不丹人常挂嘴边的短语。

这里的“很久很久以前”显然不是实写影片发生的年代,而是寓言讲古的引子,指示着这部围绕喜马拉雅山脚神秘仪式展开的电影,将以一个故事对观看者说法。

钦哲诺布“创造”了片中这个仪式活动,并以自己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蕴育了自然环境与人物关系里的神秘气韵、赋予了诸多细节无限美感——这大概是导演迄今为止最为精美的一部作品。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全片中式样繁多、灵气逼人的不丹藏戏面具。

它们令影片提升了一百分艺术品博览的观赏性,也在群像中实现了比人脸更有效的表现力。

几乎所有角色从头到尾都隐藏在面具背后,却完全没有影响我们对人物的辨认、对情节的理解。

尽管作者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观众去相信这个虚构的场景。

但导演在采访中坦言道,影片中“匿名”设置的灵感来源于当下的网络聊天室。

这个寓言之地的意涵完全面向现代生活。

这一点其实从影片一开场就可见端倪。

刚刚入座的时候,我险些以为走错了片场。

开头结尾入世到酒吧夜店中的段落,长久聚焦于时髦女郎周迅,更显示出一片灯红酒绿的都市景象——与藏地、与宗教、与修行似乎全无关系。

但夜店里陌生人的纠缠、自我的迷醉遗忘、荷尔蒙的蒸腾乃至女人妖娆的身姿与回眸的动作,都处处对照着后来,密林中纵情任性的小小社会。

作者不单不避讳演绎世俗和情爱,更以戏谑的方式让仪式也随着时间流转跟上潮流脚步——这个神秘的聚会,24年前还类似于原始部族的跳神大会,两个轮回后,就已俨然一副现代电音Party的样貌。

这位喇嘛导演,显然并不惧怕影片因此不够“宁静”或者不够“朴素”。

编剧、影评人史航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冈仁波齐》沙龙上谈起,《爱情麻辣烫》中徐静蕾和邵兵一夜风流,早起为后者买好早餐却在一模一样的居民楼间迷失方向,这是电影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迷茫体验。

而《冈仁波齐》不再茫然。

但朝圣的笃定来自肢体,精神的领悟与辨识相对滞后。

张杨没有用足够匹配的电影语言去展示这个由物质及心灵的过程。

钦哲诺布贵为活佛,对佛教、佛法、信仰与哲理本有最深入、最有力的理解,盛传于网络的一则金句是“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

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

在本片中,他再次强调,“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

《嘿玛 嘿玛》的情节与“魔术师”颇为相似。

在这两段情节里,导演都是让人物先闯入幻象之地,结下种种因果,然后离开幻象,“洞见真理”。

肆虐于幻象中的是人类的欲望。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

”导演兼上师如是说:“当人被欲望驱使时会变得很野蛮。

”“匿名”设置剥除了区别人物的外衣,也令欲望和野蛮变得赤裸。

《嘿玛 嘿玛》密林深处的乱象显然与都市霓虹中的男女情欲并无区别。

钦哲诺布以此描述他观察到的世界,这是他的佛法。

我们在银幕下方的观众席上,照见了自己身上的因果。

《嘿玛 嘿玛》不仅90%以上画面中人物都带有面具,台词数量也屈指可数,以至于接近美术馆电影的趣味,但影片在情节与主题上实际相当通俗简明。

钦哲诺布的美学不是从影像形式创想逆向而生的,而是从文化的特性、对世界的体悟中自然流溢。

因此,周迅与梁朝伟,在正片中的露面,也并未破坏影片构想的连续与完整。

他们不只为曝光存在,更藉由特殊的“中阴界”一生一死的安排,化作接引观众进入寓言的使者。

影片最玄妙的段落,甚至不在主角的动线,而在身份特殊的两人之上:葬礼上,神秘聚会的成员各执一片树叶覆盖在仍带有灰白色菩萨笑颜面具的尸体之上。

而夜店中,被苦苦寻觅的女子面对主角无法出离的执念翩跹而去。

电影搭建起一个充满异域魅惑与奇异想象的世界,却又将它的面具轻轻剥落。

背后是什么?

是悲喜两面的轮回吗?

在不丹民谣温柔吟唱的结尾里,凡人如我,忽然看见了世间业力流转的痕迹。

不必顺国道出逃,纷繁世界洪流就已静止。

一种明澈的抚慰之力,抹去了此刻的尘绊。

两个小时宗萨的电影或许比一趟西藏之旅更加有益,它引导我们内省自观,不艳羡他人的笃定,只跨越自己的障碍。

原载于“文慧园路三号”

 6 ) 嘿玛嘿玛小感想

嘿玛嘿玛戴上面具,隐藏自己为了发现真我,经历生死间隙踏入那没有身份的空间没人知道你会做什么没人知道你会是谁匿名给予你勇气,躁动和力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因一时执念,一时冲动,一时贪欲误奸人妻,失手杀夫惊愕之余,悔不当初二十四年,饱尝恶果回到原点,坦明善恶因缘和合,因果循环找到遗女,无可奈何只得给予金钱辅助,当做救赎人生无常,及时认清放弃对欲望的执着才能自若的开启证悟真理之路

 7 ) 人生无常,及时醒悟

宗萨仁波切.我的偶像。

整部片语言很少,靠的都是眼神传递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

这样的片子需要含金量很好才能出作品。

恕我愚昧,对佛教了解的太少,只看懂了皮毛。

1.一失足成千古恨--男主经不起诱惑,误奸了梁朝伟在剧中的女人,更是误杀梁,导致自己内心受折磨24年。

2.在森林里的舞台剧还是音乐剧?

额...随便啦.内容绝对真实靠谱,都是佛陀宣讲后,弟子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佛经里的内容,真实性是某仙侠剧渡劫飞升所不能比的。

剧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不是随便乱跳的,都有一定的密意,密意懂么?

不懂去恶补一下藏传佛教里的名词理解。

整场剧里,提到了无常、死亡、中阴身,包括人死时眼耳鼻舌身意的退化,以及出现的种种虚假之相--最执着的亲人呼喊你的名字等,经书里讲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提起正知正念,内心有一丝不舍亲人的念头,那就完了,下辈子还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得解脱。

所以啊.这部剧我还得多看多体会,温故而知新

 8 )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点被套路的原因而找来这部电影来看的,被噱头吸引:梁朝伟和周迅免费出演的电影。

这个幌子确实够吸引人,两位我都欣赏的低调影帝影后免费出演,那一定是部非常有内涵有哲理的电影。

即使不想这会是什么类型的影片,总之看完一定会让人大有所获。

于是奔着对两位获得过演员最高荣誉的明星,以及对他们人品的认可,抛却小制作和小国导演的顾虑,我迫不及待的找了电影来看。

然而,看完之后,所谓的大明星无片酬演出,原来只是客串,不过我也没有大失所望,反而通过这部电影,对某些道理恍然大悟,也算柳暗花明又一村。

电影有些长,前半小时都不太明白这群戴面具的人在遵循什么游戏规则,直到看完了,我都不懂故事的背景是怎么回事,不过高潮时的桥段还是看的明白的,至少这部文艺片的大幅台词都告诉了我们,故事要传达的哲理,像舒淇的那部《最好的时光》,我是从头到尾都不明白,翻看豆瓣影评,基本都是八卦舒淇奋斗史的。。。

这影评之前我看了几位高分影评人的影评,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显而易见的是佛教的哲学思想,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推崇的是人要对自身有所束缚,用道德框架约束人的行为,这和西方的追求自由,人性解放,截然不同。

影片中的人之所以会参与到那个“俱乐部”,初始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但是戴上面具,就为每个人披上了犯罪的隐形保护伞,人性中的恶随时都会被释放,不过违反规矩的人,也会被游街示众,不得好死。

但是,发现别人作恶的人却不能举报,更是助长了恶人心里埋下的种子。

对于这种反举报制度,其实也是一种维和的举措,因为人性的恶往往都是在暗处偷偷进行,不被大众所发现,却有可能被旁人偷窥,因此如若互相揭发,必定“天下大乱”。

虽然电影里的长老对于逃之夭夭,深藏匿处的罪人的规劝是:别去举报他,就让他在良心的谴责中度过余生。

这样的论调,只能对心存善意的人有用,对于无恶不作的人,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侥幸。

如果只能靠罪人良心发现而去自首,那警察的出现将没有意义。

因此影片中有惩戒罪人,捉拿罪人的猎手,但是仅限于被围捕捉到时猎手是光荣的勇士,如果罪人逃之夭夭了,后被人举报捉到,则罪名不成立,而且举报人还违反了规则,背负举报的骂名,因此在这里真的很矛盾,既想要罪人绳之以法,却又不接受群众的举报。

虽然禁止举报是为了维稳大局,毕竟举报起来大事小事一箩筐,几乎人人都会受牵连,但也成了坏人钻空子的契机。

人无完人,人的劣根性导致了制度的不完美,公正没有绝对性。

文中的男主认错人,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察觉到了异样,但是长期积压的欲望,此时急需一个宣泄口来释放,因此当他知道他在犯罪,却也顾不得女子的喊叫了,人性的欲望积压太久就由不得意志控制了。

直观上女子是受害者,男主是罪人,但是无巧不成拙,如果你是那个男的,你控制的了吗?

犯罪和欲望相矛盾的时候,他偏向了犯罪,这是电影的高潮,也是电影的矛盾所在。

个人欲望与既成规章制度相违背,但应该要坚守底线,因为任何人都不是你的宣泄品。

如果个人的情感释放伤害到了他人,那谁为受害者受的伤害买单?

因此,就像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性自由应有矢放的,而不是无法无天。

 9 ) 见面会的一点问答

事先搞不清导演什么路数,本来以为会是无故事,《天地玄黄》那样的,结果还是讲了一个故事——是一种弱故事,不以故事驱动的。

就不复述讲啥了,我感觉这片更像一位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处在隐匿之中,其实只是自以为吧。

不说什么现代技术,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在显示着你是谁,比一张脸更能说明“身份”。

刚好安排有映后见面会,制片、摄影指导、男主演都来了。

现场回答了一些问题:这是一部众筹电影。

因为是众筹,所以更能放开手脚,不受投资方的干涉。

上师导演给一些有名的演员写了信,希望他们参与,也表示因为预算紧,所以可能飞机、住宿的费用都只能请明星自理。

最后周迅和梁朝伟参加了,算客串吧,戏挺少。

绝大多数参演的都不是职业演员。

观众很在意片中12年一次的秘密活动是真的吗。

制片的回答是:这是虚构的。

其中的歌、音乐、舞蹈都根据不丹习俗创作的。

“关于死亡”一段的唱词确实让我觉得很特别。

但使用的面具是参考了不丹的传统面具。

只是真正的不丹面具多是木制的,戴着会很重,片中他们采用纸浆来做。

而梁朝伟戴的一副是不丹一座寺庙里珍藏的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董。

男主戴的面具是参照导演的脸型来做的。

因为很多野外的夜戏,导演又希望用自然光,摄影指导于是采用火作为光源。

电影来自导演观察网络聊天室产生的灵感。

匿名之下人得到了释放,更能做自己。

但即便匿名,总还是有一些规则是摆脱不了的。

男主演谈和导演的合作时,讲了两个例子:拍完一条自己总爱紧张的问行不行,导演总爱说可以了。

某天晚上2点多的拍摄,大家围着导演讨论问题,导演突然说:那个保安看起来很冷,拿件衣服给他。

这样看来上师做导演也确实是从容平静的,不会苦兮兮的追赶一些东西。

 10 ) 面具之下,我们是什么?

扎西拉姆·多多在《喃喃》写道:“一定要找机会去一个完全没有人认识你、在乎你、要求你的地方。

没有人认识你,是你开始认识你自己的最佳时候;没有人在乎你,是你开始照看自己的最好机会;没有人要求你,你才拥有空间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果你去到一个新奇的地方,周围全是陌生人,你不认识任何人,也没有人认识你。

之前所有一切归零,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你会怎样对待自己?

怎样对待别人?

怎样对待周围的世界?

电影英文名是《Hema Hema: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Hema Hema”是不丹人说故事的口头禅,意为“很久很久以前”。

这部电影的导演有些不简单,是不丹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仁波切即为珍贵之意,可引申为“活佛”,他本身自称钦哲诺布),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拍电影的活佛。

钦哲诺布于1961年7月6日出生不丹一个拥有众多伟大上师的佛教家族,7岁时被认证为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著有《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间是剧场》、《朝圣》,电影作品有《嘿玛嘿玛》、《高山上的世界杯》等,他只是拍了几部电影练练手,为了最后拍佛陀的一生。

《嘿玛嘿玛》这部电影不长,90分钟,故事不复杂,但可能看一遍看不懂,那就多看两遍咯。

电影里的对话是宗喀语,自带宗教神秘感。

先回顾一下情节:故事发生在以喜马拉雅文化为单一文化背景的不丹,在个神秘的封闭的地方,每隔十二年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神秘集会。

这里不定期会庆祝生与死的仪式、舞蹈派对以及戏剧表演。

“你来这里,是为了发现自己到底是谁,如果没人知道你的身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集会的核心人物是“阿界”,唯一不戴面具的人,其他所有人,必须戴面具——为了隐藏身份。

每个人都是阿界亲自挑的,大家互相之间不知道对方是谁。

在这里,所有人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要保护自己的身份。

如果窥探别人的身份、违反规则就会被处置。

我们先从男主这条主线出发,男主这条线大概讲得就是——性,成年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简单概括男主这边的故事——男主几番试探以后和女主交好,一次约会时阴差阳错把换上和女主相同面具的女二号当成女主,并且强行与之发生关系,又失手杀了女主的丈夫,最后他悔恨懊恼寻求救赎解脱。

水猴年时男主被阿界选入参加神秘集会。

第一晚睡觉时男主看见别人裸露的肚皮,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开始着床。

第二天白天看见三人拿着木棍围殴另外一人——暴力在面具的掩护下开始作祟。

第二晚的舞会上遇见女主,两人跳舞时有了身体接触,十指最后松开时不忍离开,情意绵绵春心荡漾。

男主仿佛遇见了自己的阿尼玛(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阿尼玛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成分,包含着男性认为女性的所有好的特质),一见钟情,念念不忘。

夜晚睡觉时看到有人做着不可描述的运动,甚至隔天上午看见有人在敞开的帐篷下共赴巫山云雨。

然后眼尖的男主看见男二号和女主在一起,内心有了小波动。

回到帐篷,看见有人在偷看别人私人物品,最后这个人被暴露身份并关进牢房。

男主还看见有人做恶作剧,喝完水瓶里的水之后撒尿在水瓶——在面具下为所欲为。

男主看见男二号在岸上偷看女主洗澡,本想离开,却被男二号叫过去一起看,男二号甚至往河上丢小石子示意女主,女主并不在意(洗澡时只戴着面具)。

尸陀林主之舞,日间戏剧表演(庆祝生死),此时看到女生内心更加受到诱惑。

戏剧表演结束在帐篷里看见女主要喝被恶作剧的“尿”时,趁着她洗碗时拿走水瓶避免男主被作弄。

他看见女主离开后就东张西望,恰巧看到女二号和后面男性调情。

后来那两人分别离开,男主偷偷跟上,发现他们在树下交媾。

隔天起床见到女主角主动示好,正想“寒暄”时却收到召集信号。

在看表演时男主时刻关注着女主,还盯着女主婀娜多姿的臀部。

随后的舞蹈派对上男主的眼光也一直停留在女主。

舞蹈派对结束后女主主动招手约男主,女主走向小树林等男主。

同时女二号换面具换上和女主一样的面具,女二号的丈夫(梁朝伟饰)也换上面具——他们是约好了换面具的(上面才说世上没有巧合,真是毒奶粉,看来悲剧是注定的)。

白天男主并没有找到女主。

直到夜晚,男主错把女二号当成女主,强行与她发生关系。

女二号的丈夫闻声赶来救女主,最后男主在防御的过程中把女二号的丈夫杀了。

(白天的表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恶行,结下恶果。

”)故事的高潮就是这里了。

然后阿界召集所有人,宣布有人死亡,但没指出凶手(其实也不知道凶手)。

此时女主向男主打招呼时男主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于是男主偷偷换面具。

阿界给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男主一路跟随送葬的队伍。

女二号伤心欲绝摘下面具,却因为破坏规则而被关进牢房……二十四年后,男主再次到来,带上当时杀人的刀,戴着双面面具。

他将帐篷点火,调虎离山,然后挟持阿界。

也在阿界面前脱下面具,暴露自己的身份(其实也是暴露自己的罪行)。

二十四年来他饱受心灵煎熬,无时无刻不痛苦着,他希望知道女二号的下落。

女二号生下女儿(周迅饰),难产而死,女儿如今在酒吧工作。

于是男主去找女儿。

男主:“我是说,你可以不干这份工作吗?

”女儿:“什么意思?

你养我啊?

”女儿:“等着吧。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结局是开放的,每个观众心中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嘿玛 嘿玛》高度集成了音乐、戏剧、舞蹈、欲望、因缘和合、控制与失控、偶然与必然等戏剧元素,90分钟讲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看似偶然却可能是必然的悲剧故事。

有人看到了希望,有人看到了绝望,有人看到了救赎,有人看到罪恶……电影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个故事。

导演钦哲诺布曾说:“身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人们希望变得有名,但当人真的变得有名后,反而会身陷麻烦,这时你的身份就成了监狱,你想做很多事,但碍于这个身份,你却不能做,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看着你;那么相对的,当你是个没人认识的无名小卒时,你反而有可能变得强大,比如一个小偷或强盗,他当然不希望大家能认得他,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多财宝;身份是个非常矛盾而有力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下,比如在网络聊天室,人们不希望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人们享受这样一种权力——只表达自己想要在别人面前营造的那个形象,而《嘿玛嘿玛》的灵感恰是来自于现代社交网络。

”(导演其实是立足在自己的身份而拍这部电影,因为他是有头有脸的人,受万人爱戴,但却也更加受限制,他的一举一动似乎也被监视着。

)人类,以姓名和面孔作为最简便的辨识系统。

面孔,的确包含着非常大的信息量——吸引力、表情、眼神等等。

这部电影的立足点在于:如果我们所有人失去了身份(带上面具),隐藏了身份,会是怎样?

“匿名是一种力量,一旦你暴露了身份,你也就失去了力量。

”当戴上面具,有人开始围殴别人,有人把尿当水做恶作剧,有人偷窥别人洗澡,有人光天化日之下贪欢交媾……性与暴力开始粉墨登场。

其实这又何止于隐藏身份呢?

如果给你一个身份,又会怎样?

且用心理学上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来说明。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模拟监狱实验”——为了看环境是怎么影响人的。

9名学生扮演囚犯,9名学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

两天后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开始挑衅看守,看守最后也对“囚犯”们进行各种非人的虐待……一切失控了,所有人暴露恶的一面,有的变成了施虐成瘾的狱警,有的变成了自怜自哀的囚犯……最后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时提前终止。

恶之花总是能在温床上疯狂生长(心理学上叫“路西法效应”)。

作恶的成本太低了,为善却总是需要自己付出很多。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把人的原始动力归结为“力比多”(即为“性”),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生存本能)和死的本能。

按我看来,生的本能表现为欲望,性是最原始的动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最终指向死亡(结束别人的生命或结束自己的性命)。

影片中,戴上面具隐藏身份的人,有的开始围殴别人搞破坏释放死亡本能,有的偷窥别人洗澡或在光天化日之下贪欢交媾,满足原始“动物性”欲望……人性是善是恶?

我看二者皆非,人性本兽。

我们不过是一团欲望的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由“自然人”逐渐变成所谓的“文明人”。

我们赤裸裸来到世上,本无面具,最后戴上了“人格面具(persona)”,恰如其分地生活在文明世界统领的星球上。

人性其实是不可探讨的,认真你就输了。

当然,如果人性本兽,倒也不完全是坏事,为兽方有更大的可塑性。

生而为人,固有其动物性,在文明的熏陶下,我们亦有社会性。

不管怎样,我们要相信真善美,拒绝假丑恶。

世间若为恶所主导,注定是场悲剧。

我辈还须乐观,尽我所能,纵不能使世界变好,也不该为恶。

如果按照佛教的教义,此生为善,六道轮回,来世则有善果矣。

我们不过是一团欲望的主体,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

一切是欲望在作祟,文明这一层袈裟,让我们看上去不那么像动物罢了。

至于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该怎么权衡,就看诸位心里怎么想了。

《嘿玛嘿玛》短评

整这么大阵仗结果就只是引发了强奸杀人这种个体事件。

9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肤浅的符号学和象征主义。周迅好看,梁朝伟出戏,整个电影就像强暴犯脖子上的那一撮胡子,浓密、刻意又毫无必要。

11分钟前
  • 娜小眼
  • 还行

「生命主題很好。內容欠佳。對於導演,我的期望比較高。散文化敘事,應當如夢初醒,如磁石吸引所有鐵器。結果的回眸躊躇,平庸。」「死亡儀式。演員動機,節奏,弧線,張力平淡。十字標記。注視旁觀的鴨子。」為何意猶未盡?

13分钟前
  • BlessingEnigma
  • 很差

再美丽的外表,也难以抵挡岁月侵蚀。不畏惧死亡,心安理得而生。

18分钟前
  • 抱一
  • 推荐

催眠神器,睡醒来打分

20分钟前
  • nf0001384
  • 很差

匿名对身份的遮掩,无声对真相的哑忍,放在12年一度的修行里,冲突的不只是尘世与灵性,欲望与修为,生与死,善与恶。奇特的面具海里,发生一点云里雾里的故事,想要度人,却又很挑。周迅寥寥几个镜头,灵得奇绝,再有梁朝伟一笑,世界亮了。@资料馆,亚洲电影展

2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匿名就是你最强大的力量,你们来这是来发现自己。到头来发现了自己心底最赤裸最不堪的那个自己,还真是可怕。摘下面具的梁朝伟和酒吧的周迅真是好看。不过当年丛林里的面具人和现在网络背后的人应该是一样的吧,这样想起来还是要慎独啊。

30分钟前
  • 还在修飞船吗
  • 推荐

3.5/5 宗教隐喻很多,其实拍的还是很神游。面具长差不多,尤其是配角的那几个红色的,根本记不住。

34分钟前
  • 五色石南叶
  • 还行

什么他妈逼装神弄鬼的玩意啊

35分钟前
  • 逆袭的大豆
  • 很差

本来说我真的需要更多背景知识解读,但是拉着我看的佛学爱好者朋友看到一半睡着了,这真的像话吗?

40分钟前
  • something real
  • 还行

lord of the ______

41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是喜欢的,宗萨仁波切对于佛法的见解非常深刻,我想也只有他这种程度,才能如此出入自由吧?周迅和梁朝伟的介入很巧妙,不敢说是看懂了,但我的确能共鸣那种互为因果的纠缠。

46分钟前
  • howl
  • 推荐

烂片

49分钟前
  • 很差

故事和意思其实蛮好理解,就是一堆人带着面具我看着就呼吸困难特难受。开始我以为在看《大开眼界》,然后我们当中有一个人被杀瞬间跳到了狼人杀,24年后一言不合开始普通disco尬舞了也是吓了我一跳。梁朝伟和周迅还不如不露脸。反正片子不和我口味,我还是喜欢人间的东西,仙界就算了吧。

54分钟前
  • 却山
  • 较差

周迅和梁朝伟各打一瓶酱油,这不是我喜欢的电影风格,触动不到我,三星。

55分钟前
  • 梦里的花
  • 还行

实在没看出信仰和美德。

60分钟前
  • 钗钏金
  • 较差

匿名,身处萦绕死亡的氛围,普世目标失效,指导仅来自内心的欲望和直觉。我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基于此,即便电影没有如此错愕的冲突设计,也足够吸引人的。

1小时前
  • Hi福吉
  • 力荐

节奏把控不错,在悠长的古乐中,故事情节一步步展开,宗教仪式穿插其中。这部片子是在讲原始的冲动,本想通过隐藏去静修,却原来是正因为隐藏更能揭露人性的面目。原始的冲动往往是无法遏制的,只有忘却才能证悟。

1小时前
  • 风吹沉香
  • 推荐

中阴的舞台,去掉身份,也消不了业障。

1小时前
  • blueshadow
  • 还行

波涛汹涌

1小时前
  • 塞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