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的意义只在于虚无,人的确会比较不快乐。
然而,还没有任何科学理论能够推翻这个让人失望的论断。
更糟的是,西方显学更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物质层面。
《谎言的诞生》这部电影里就比较夸张地描述了我们的世界。
其实,除了所有人说的都是真话,电影里的世界跟我们的现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大家为了金钱、社会地位而奔波,为了未来的稳定生活和后代的DNA而选择配偶的长相、地位、金钱。
这一切正是达尔文和现代进化心理学描述的群体现象,直面现实,人的确有点势利。
于是有人会对世界失望,感叹上天不公──去这个鬼知道如何形成的自然界里取样,总会发现正态分布,80/20定律,甚至是99/1定律在发挥作用,有时候我们就落在那不幸的大多数里,感觉无能为力。
唯有谎言能够改变这些让我们不断失望的事实。
想象生活在基督诞生的年代,人人都过着物质和精神极度贫乏而绝望的生活,如果你能够用谎言许诺永恒的幸福带给人们希望,说谎似乎是很正义的事情。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里,马克竟然留了基督的经典发型,早上起来披着个白色长袍去给他爱的女人开门,俨然基督的形象。
这是在他向不会谎言的世界撒谎之后。
他告诉大家要行善而不作恶,这样死后才能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人都能和爱的人在一起,人人都有大房子和免费的冰淇淋…在电影里,谎言的诞生是为了让马克的母亲微笑着死去。
后来马克通过成为人类世界第一个会撒谎的人,开始有了金钱、名誉、甚至因此显得有趣,不过他爱的女人却一直因为他长得胖,不愿意他贡献50%的DNA给她的后代,养出一个塌鼻子的小胖子而不愿跟他结婚,最后眼看着这女人要和别人结婚了,马克才在最后关头站出来说他可以给她幸福,女人因为事先开窍了,觉得小胖子也没什么不好的,因为他还有很多其他可爱之处呢,才在最后纠结之后决定嫁给马克,真的生出了个小胖子出来。
总之,正如进化心理学所描述,连复杂的爱情都可以被理论化,资源地位=生活标准、长相=健康指标、爱=投资倾向,把所有变量总结计算,也许还可以得出一个指数来。
最后马克抱得美人归,只能说明他通过说谎在等式一边加了不少份量,等式终于在双方协商统一下得出推论──结婚。
问题是,我怀疑这世界上会有等式计算出牵着心爱姑娘的手的感觉、一起经历的记忆的珍贵、一个眼神、一个姿势的吸引力,没有公式能把搂着姑娘腰时的一秒换算成无聊的数学课上的一秒,也没有理论能量化爱情的投资风险回报率。
何况,终极意义本身也许没有意义,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在于对结果的过度关注,也许意义就在于过程,也许意义就在于这一秒,现在,当前。
无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快乐,也许只有通过关注精神层面,忘记我们看到的东西,看到我们记住的东西才能达到。
故事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知谎言为何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想法(譬如:你的孩子真丑),或真实经历(譬如:我刚拉了好大一坨便便)。
广告是对产品的真实描述,电影是对考证历史事件的严谨宣读。
无家可归的人坦白自己的愤怒,敬老院的名字是“给没有希望的老年人设的悲哀的地方”。
生活里没有安慰,没有恭维,当然也没有欺骗,不论多小后来有人开始说谎,因为,嗯,人性需要。
真话说起来容易,没有约束,但是听起来很难。
而且有时候,说起来也很不容易在谎言刚被突然“发明”之际,世界似乎一下子美好很多。
人们脸上的悲愤和不快在各个谎言之下散去。
且谎言不但利人,更是利己——包括骗钱骗色的直接利己,和让别人开心产生自我满足的更为间接的利己影响最大的“故事”,是关于“天上有个人”(指上帝)。
那一段非常好笑,作为信徒也没有觉得被冒犯,并看出很多神学理论现实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影或许只是为了好笑而已结局当然非常好猜。
我很喜欢“一切还是在于你”的说法。
如果我们不用问答那些问题,生活该有多简单多轻松。
但事实就是,天上那个人,并不能替你过你的人生。
我们是人而不是人偶,“那个人”创造的过程里,我们都是被创造的产物,也都是创造者总体是很有原创感的故事,要较真挑刺很容易,但是人家是娱乐片。
并且是不错的娱乐片,推荐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出我们心中所想,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
一个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完全一样的世界,除了他们没有谎言这个概念。
每个人都在说真话:员工会告诉他讨厌这个单位而不想上班;广告会告诉你可乐不过就是棕色的糖水;朋友会当面告诉你你的小号长得很难看。
没有谎言、谄媚、欺骗,他们直言不讳,他们天生如此。
直到一个工作不体面、长相难看而且面临失业的loser,为了他的母亲能够平静的离开人世,他撒了一个关于天堂的谎言。
于是他成为了一个知道另外一个世界的“上帝”,他用谎言打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部分。
一直以来,上帝一直是最终极的存在,是人的理性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和最后根据。
但当资本主义进入现代主义社会,经过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从“我思故我在”“理性的立法”到“绝对理念”把理性从人的个体的主体理性到整个世界的彻底理性。
使得上帝的主导地位被理性的权威所代替,上帝逐渐隐退。
这在《谎言的诞生》这部片子里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部片子与其叫做谎言的诞生还不如叫做上帝的诞生。
在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里面没有谎言,每个人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对于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或者有科学依据的符合正常逻辑推导的结果来进行可行性预测。
比如,如果想要生一个漂亮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要根据遗传学的原理,父母都必须具备优良且好看的基因。
Anna一直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想要生一个漂亮宝宝,于是她开始的时候并不看好Mark,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俩结合一定不会生出漂亮的小孩。
正如Mark的同事Brad在Mark走的时候所说:我讨厌你,因为我觉得你对我是一个威胁,有些时候你让我我看不懂,而我讨厌所有我看不懂的东西。
Brad、Mark和Anna的三人关系是个很好的隐喻,在现代主义的后期,在人类理性整体中的一部分——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的作用下。
人们便不再相信经验真理和逻辑真理之外的东西。
上帝在理性主义者的眼中是个完完全全的Loser,宗教信仰里面的永恒关爱和终极存在以及宗教里面所宣扬的全知全能人格化的上帝是没有存在的依据的。
正如片子一开始就提到Mark又矮又肥又难看又穷,年近五十却一事无成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什么能有其他作为的可能。
银行系统的一次出错给Mark带来了转机,他撒了一个谎但是却意外地被相信。
于是这个真实的没有谎言的世界因为一个谎言的出现开始变得荒谬起来。
人们毫无条件地相信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所有事情一旦说出口就是事实和真理。
在现代社会的末期,人们在科学理性的指引下走上了物质至上的道路,在物质和科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物质的极度富足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
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商业化步伐加快,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合作使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六十年代来人们遇到的似乎不再是这种以自我毁灭告终的“神圣的疯狂”,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美国人称之为“耗尽”(burn-out),连续的工作,体力消耗得干干净净,人完全垮了。
这在现代是具有同样的消极意义的经验。
但这已不再是焦虑。
在焦虑里你仍然有一个自我,仍然感到孤独,你想缩回到自我里保持自我的完整,也就是说你知道你该做什么。
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或者用吸毒者的语言,“幻游游戏”中,你体验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你并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
”[ 弗·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8,1-10]它不同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人的焦躁和异化,它的特征是平面的、无深度的、无历史感、零散化主要表现脱离主体的人的物化,这就是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所提到的“当代文化的现实状态”,这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性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消解了人现代主义里面重视人的神圣主体,在后现代主义里人是非中心化的主体。
后现代消解了启蒙运动中关于“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放”的元叙事。
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福柯在“上帝死了”的基础上宣布“人死了”。
有些激进的基要主义者甚至提出,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得回到上帝的怀抱之中。
在Mark最失意的时候,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他的母亲也走在死亡的边缘。
他在母亲即将辞世的时候告诉她:“死不是永久的消亡,你会去到你最喜欢的地方,所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会在那里。
你会重新变得年轻,你可以条约奔跑,还可以尽情起舞。
没有痛苦只有无尽永久的爱和欢乐”这显然是个谎言,但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能让人们感觉到幸福。
对于未来世界的假设成就了Mark,使他拥有了以前不具有的一切。
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人们迷信于他所说的谎话。
他让全世界的人感到了幸福,但自己却并不快乐,因为现在在他身边的人没有人想听真话。
一年之后当anna把给请帖给mark的时候,market变成了耶稣受难前的形象,这似乎变成了一种耶稣受难将要获得重生的隐喻。
上帝需要复活但不是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形象,而是对理性的重新反思。
“我把神学定义为我们时之为神圣东西的理性反思,亦即对那些以己之故而视之为终极关怀的东西的理性反思”[ 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5]“要恢复上帝信仰,而又要保留对自由、经验和理性的现代性承诺,这在今天只有根据后现代世界观才是可能的,而后现代世界观同时克服了关于自然和经验的现代实体性假设以及关于神力的传统有神论假设”[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04,4-7]在Anna的婚礼上,Mark改变自己的形象回到了原来的自己并告诉她自己之前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让母亲走得安心。
虽然金钱和名利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是拥有好看外表的小孩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幸福。
只有父母彼此相爱,并且一起疼爱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上帝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实体的物质上的改变,但是却能从内部去影响人看待事物的态度。
简简单单的奇幻寓言故事,虽然bug很多(把说真话当成有问必答和有话就说的低情商),但不影响主剧情的发展,当然也可能是主剧情并不出彩,被我忽略了,怎么利用谎言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并没有用爽文的角度去发挥。
唯一在意的是两条分支,一条是利用谎言做好事,本着世上无绝对的原则,全是真话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经历挫折的时候并不会有鼓励人心积极向上的话语,在面对自己缺点的时候也只会收到最直接的批评,身处黑暗的时候看不见光,迎来的只会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而善意的谎言的出现,是给身处黑暗中的人带来一丝光明,一丝希望,有时候你的一句违心的夸赞,就能让人开心一整天,一句违心的鼓励,就能让人充满信心,So why not? 影片用最经典的案例表达了这个观点,虽然篇幅小,但聊胜于无。
第二条就是感情线了,很贴合现实,一开始男主的外在让女主杜绝了一切想法,后来人生巅峰以后,渐渐的了解了男主的内在,风趣、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在一起很开心,但是不想因为有男主这样基因的后代,所以这样矛盾的点,让这段本应该很幸福的感情出现了危机。
你可以理解为开心是爱情,而基因是面包。
选择哪边都没有错,合适的人和最爱的人,纠结于此也并没有错,男女主各自的不舍与爱意的表达,令旁人触动心弦,代入其中。
在婚礼上男主挺身而出,为爱勇敢,只想再拼最后一次,男主向女主表达了自己所有的爱,真挚的爱,希望女主做出决定,也像男主一样勇敢,能坚定而勇敢的奔向男主。
而当女主做出最后的决定,开始走向没有男主的人生,慢慢接受没有男主的人生,从此错过男主的人生的时候,这是最坏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人生不过如此。
而这本应该是能令我最后触景生情的场景,却被导演硬生生的美好大团圆,跟男主和好的理由这不比死后有天堂扯?
影片能看的点本来就不多,打的一手好牌最后却潦草收场,并不是说不能和好,只是在婚礼上的态度已经说明一切了,在男主不顾一切的时候选择错过,就没有理由再去找男主和好了,多贱啊,要脸不要……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办公室就是他的神作。
这部电影每次感到心情低落的时候,就看看治愈一下。
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小众罗曼喜剧。
既然是小众电影,各种技术上的硬伤肯定是不少。
但是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原谅。
可能是我偏心吧。
缺陷也是一种美。
Go Ricky Gervais. Jennifer Garner也是我心目中的女神。
那个酒窝真是迷死人了。
生活在一个由谎言和造假构建起来的世界中,我花了两个小时里去没有谎言的世界里走了一遭。
在那里,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学会说谎。
也就是说,诚实是人类的本能。
请假时不会为不想上班找理由;直接挑明对他人的喜恶;一本正经讲出羞耻之事;甚至有可口可乐公司的员工直接挑明公司内幕。
不会说谎,人们就没有了阿谀奉承,没有了人情世故,没有了语言艺术。
人类失去最后一块遮羞布,人心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袒露着的,像战场上红了眼的兵将,它毫无偏差地伤害任何人,当然也被任何人毫无偏差地伤害,一切都是血淋淋的模样。
如果自身毫无破绽,那么那样的世界是完美的,鲜花和赞美会毫不吝啬。
但如果自身本就千疮百孔,如同即将奔四还一事无成的主角一样,那感觉不亚于一个初生的没有任何免疫能力的婴儿暴露在充满病菌的空气中。
所以,还是回到说谎的世界来吧。
就算谎言太多,但至少我们还有心中的测谎仪。
最差的情况,是很多谎言说多了,就变成了永恒不变的定理。
对很多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是总有人选择三缄其口。
比如种族歧视,比如择偶标准,比如奥运会裁判,比如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屠杀。
但谁说说谎一定要违背良知呢?
在不违背良知道德的情况下,谎言不过是暂时的自我麻痹和高压沮丧下的调节剂,就像一层滤镜,让原本苦不堪言的社会变得温柔。
即使是被谎言包裹的温柔。
谁会不愿意相信,只要没有做三件罪大恶极的坏事,在死后,我们都能迎来永恒的美好世界呢。
在那里,可是有你所能想象的最大的豪宅,有全天免费供应的各种口味的,冰淇淋,有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呀。
如果你想那些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和你一起住在豪宅里,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不是一片埋在泥土之下的、绝望的、冷冰冰的虚无。
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本以为会多么美妙,其实却是这么可怕。
当世界上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电视电影只能找来说书人讲述过去的故事,how awful。
当每一天人们都把心中真实所想都如实说出来,不能客套,不能敷衍,how awful。
当电视里的广告只能是那样一堆陈词滥调、平淡无奇,生产再多的产品,似乎也没有意义,how awful。
⋯⋯很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当时是因为一个任务,再加上看到了久违的Jennifer,义无返顾地接了下来,不惜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胖胖的有个圆鼻子的Ricky Gervais想不起在哪部片子里看过他了,不过他的小虎牙还是有点可爱之处。
虽然故事最终还是落入了好莱坞爱情喜剧的俗套,但是仍然不妨碍这部片子成为一部值得推荐、值得深思的好片子。
从表面来看,《谎言的诞生》是一部很有新意的浪漫爱情喜剧。
在一个没有谎言的虚构世界里,男主人公在无意间获得了说谎的能力。
在谎言的帮助下,这位说谎第一人逐渐获得了事业与爱情上的成功——可惜后续情节发展稍显老套与凌乱,使影片终究逃不过开头精彩而结局潦草的命运。
但影片在现实层面却给人很多启发。
《谎言的诞生》向那些人们业已习以为常的虚伪和丑恶进行了直接的戏弄和调侃,搞笑之余不乏辛辣。
《谎言的诞生》都提醒了我们什么?
一、世上本没有谎,谎言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是谎言会越说越爽,直到最后说谎成为了大家的习惯,各种大小谎言信手拈来。
二、人都想把谎言编圆了,于是谎言就像多米诺——说谎一次,却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直到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三、有时谎言比现实更让人喜欢。
人们喜欢美好的谎言,并甘愿沉浸其中,即使无论谎言还是真相,在现实中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四、谎说多了自己也会相信的,因此辨别谎言很重要。
如果普遍缺乏辨谎能力,谎言最终也将成为社会的集体意识、共同记忆。
于是乎应该幡然醒悟了。
躲猫猫、七十码、好五倍,每天沉浸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信息洪流中,大家幸好还有分清真相与谎言的能力。
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两面派是件好事。
倘若哪天谎言多到大家自己也都相信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http://billwang1120.blogbus.com/logs/56399738.html
玩的真不如玩的假,玩的假不如来点真的,于是乎,真真假假都来点,生活才会圆满。
话说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男主混的狼狈不堪,不被喜欢的女人看好,还没了编剧的工作又被房主赶,反正那儿哪的都那么不顺溜。
落魄的男主去银行去取仅有的三百块,可是银行系统刚好在维护,银行职员告诉他需要取多少用的钱,可以先给他,等系统恢复了再补上。
男主需要八百块交房租,好嘛,这个需要用的八百块和实际账户上有的三百块,那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是银行职员给了他八百块,因为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银行系统上出现的三百块余额是银行错了,人们是不会说谎的。
男主拿着八百块出了银行,就开启了一路开挂的谎言实验,这一试不要紧开辟了各个领域的先河,反正这个故事就是有点儿寓言的意思。
其实,想想也不是没啥道理,毕竟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想过上心口一致的生活,活着也是从头到尾都要好上加好。
可现实是在一个贤能们统治的社会里,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面对严苛的教育和要求,就算是长大了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很好的工作,或者是去车库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都有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因为一不小心未成年期接触了一些露骨色情内容而踏上探索性价值观,或者和坏小孩混迹帮派造成走向反叛社会之路,成年期的安逸享受和消费抵抗不了很多诱惑扭曲了人生观等等。
反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是铁律……可是就是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依然会让人们动不动就要求别人说真话比真主还真的那种,考试也是要一百分和充电百分之百一样一样百,就算是说谎也是真的为你好的真心,就是这么真实的现实,其实虚假程度人们心里都有数,但是就想假装可以蒙混过关混过去。
这个时候这部电影倒是以很温柔的喜剧模式给出了一个男主娶到心意的女神,生下了和男主一样的小胖子顺便继承了会说谎,这个结尾的丰富程度也就餐桌上那么丰富了……
设定非常新颖,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觉得你丑就直接说觉得你丑。
但其实很多话是没有说出来的必要,也不代表撒谎,影片中好多话都是为了说而说。
男主角大脑被激发之后可以撒谎,这对他来说好像是机器猫的口袋一样,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影片总归不能那么演,演的非常保守,就骗了点小钱,让人觉得有这么好的能力不好好用下真的可惜。
波澜不惊的一部小成本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大牌,纯粹是看一乐呵。
故事很不错,没有谎言的世界真的很可怕,看这片有点想起<楚门的世界>。
牛逼本子。
一个短片的点子撑不起长片,就胡乱填一些讽刺宗教科学的东西进去,又不认真,真是乱搞一气。
一个40+大叔的YY,Y了还满接棍额。我向该剧投以一个又一个烂番茄!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天差地别啊啊啊!
啊,手抖了一下就四星了。
前半段是有着一点点幽默讽刺的相当聪明的电影...切入点非常好...只不过后半就变成基因决定我爱你了...没有更深入的挖掘题材的深度...可惜...本来可以做成又一部<楚门的世界>的...
所以宗教是一群撒谎精的谎言?哈哈~其实可以做的更现实更讽刺,最后落点到两个人的爱情上显得十分小家子气,还强行happy ending就更别扭了
这premise太有想法了,拍得又好笑,可惜Gervais非要扯点宗教开玩笑,看着不舒服
好多名角来客串哦!~爱德华·诺顿,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蒂娜·费……讨厌珍妮弗·戛纳。和阿诺州长一个脸型就不要出来晃了嘛大婶……
婚姻也许只是因为莫名其妙的感觉,爱情可能因为现实被埋葬,勇敢地去选择,理性的去放弃,结果总是要来,何不让它顺其自然呢?
本来是很好的题材,但是没等深挖就结束了,我想也是编剧填不上坑了,漏洞太多也补不上,就是闹着玩的一部,客串真不少。
I JUST DONT LIKE~
好冷~
後面悶掉
瑞奇越玩越大了。好强大的客串阵容,片子本身没什么好说的
要是大家都这么说话那可省事了。
主演老胖墩跟咱班太有缘了吧 连看3部电影都有他参演冷幽默+讽刺很够味 但剧情狗血啊狗血~
The logic doesn't make sense. Just because you can't tell a lie doesn't mean you can decide for yourself
the man in the sky……
there is no logic behind this movie. crappy scri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