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开挂能力太强,一大堆警察就是在瞎忙。
所有证据证物全都无效,带不来一点有价值的线索。
田村义明明是被胁迫入狱,这tm都审不出来直接导致大前提完全丢失。
感觉弯弯的警察检察官都是摆设。
故事倒来倒去大概就是想表达真正的凶手忍受不了被别人抢风头,自己跳反。
这种俗套的剧情其实拍3集就讲完了,硬生生拉长到十集。
叙事节奏出了点问题。
主要集数在讲个体心理案例,突然试图转到社会问题,最后草草收场,末集略崩。
前六集还算正常,嫌疑人或有原生家庭问题或有童年创伤问题,聚焦的是个体心理问题,还算正常。
庹宗华如果直接一个照面打死dj的话,有点《非自然死亡》某一集的爽快感。
结果,吊着观众一口气,话锋一转,继续讲真的大凶手,真的很像在拍续集了——那么,凶手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计划吗?
并不是,反而更加草率——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都不提了,直接就单纯变态。
接着,突然升华甚至致敬v字……当时因为知道只剩两集,我看得是非常捉急,直接感觉后面不好收场。
只剩最后一集了,怎么办?
于是只能更加草率,大家没办法了,让凶手自己“心理破防”表白罪行罢!
吴慷仁服刑中好几次都有“三年后”之类的感觉,最后当攻速律师也直接转场《我恶》,这真的很像在拍前传……不过《我恶》这个联动还好,问题是末集柯佳嬿分享耳机要放last dance地那个设计……创作团队意识不到吗?
真的应该避免好吗……前面剧集的情绪和质感都一下崩了……伍佰的歌声绝对是听到了的我虽然是幻听但这个幻听是你们的设计搞出来的好吗。
本剧试图探讨的个体心理问题和随之造成的社会问题,其实很难解,甚至就像剧中媒体所说的“有人关注”,甚至随之改善一点点,就已不错。
毕竟很多问题都找不出始作俑者。
正如剧中所表现,群众、媒体、±,往往都呈现出无能甚至可恶的一面,随着“真相”——如凶手所说“讲得早、讲得好的故事”而疯狂摇摆。
毕竟它们不可能如观众一般洞察真相且和剧中一切毫无利益瓜葛。
所以他们散是乌合之众,聚是草台班子。
然而,把剧中一切,换作现实中的一切时,我们自己也就是其中的群众、媒体、±最后一段开头放TNB新闻,一条物价上涨,一条消费需求。
既表明剧中生活回到常态,也寓意草台班子和乌合之众一切如常。
毕竟,对大家来说,不仅陈和平不重要,甚至无关切身之痛以外所有人所有事,也都不重要。
草台班子有意或无意影响的日常生活,和乌合之众积极或消极投身的各种消费,才是唯一恒久不变的。
不少日剧曾被诟病以“小确幸”来掩饰问题,如《非自然死亡》里痛痛快快地刺向凶手的那一刀。
但这种方法,毕竟给观众一个极佳的情绪出口,而本剧的问题正是最后也没能让人把那口气舒出来,毕竟剧情的转变过快,陈和平的自白更是非常非常勉强。
最后再说一次,本剧最大的问题真是那个看似很小的场景设计。
很难相信主创意识不到,柯佳嬿分享耳机的设计会让人想起什么……之前明明还因为柯佳嬿的剧情而难过……最后看完,我笑得一身轻松。
《模仿犯》。
6分。
马克明编剧,张荣吉导演,吴慷仁、林心如主演作品。
追剧真的好累啊,10集诶,10个小时,真的不想再贸然追剧了。
作为一部犯罪悬疑剧,前几集的犯罪手段确实很吸引人,愿意跟着镜头去破案找线索,尤其是嘉文主动露脸之前,剧集对案件的线索卡得很严。
但嘉文主动露脸后,线索开始失控,警方和检方对嘉文的布控开始跑偏。
作为一个已经有相当多证据指向的犯罪嫌疑人,警方竟然没对他进行24小时监控,这搁在TVB简直是犯罪本身。
在嘉文车祸死亡后,陈和平莫名其妙被曝光了,这时候剧集开始垮了。
检方就像吃了通灵药一样突然盯上了陈和平,但面对如此嚣张实则漏洞百出的罪犯,检方不仅没有申请搜查陈和平的住所和办公室,还让他在工作之余去杀了林心如饰演的女主播以及郭检的前女友心里博士——摄像头都装不起吗?
隔壁邻居都是聋子吗?
然后,郭检就开始发疯了……看得出来,松岩市确实经常路上空无一人。
心疼心如姐,那么强悍的职业女性,竟然被罪犯这么糟蹋……
在印象中,检察官可以直接在早期就介入重要刑案,好像是韩国特色。
韩国检察官的强势地位,让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介入案件的时间和程度。
在我们这边,除非由检察院交由警方协助调查的案件,一般的刑案通常前期是由警方独立负责侦破和聆讯,在掌握基本情况和犯罪事实后,再决定是否交由检方立案起诉。
警方和检方分工明确各管一段。
另一部高分侦破剧逆局里,湾的警检合作也跟我们这边类似。
但是本剧里,郭检察官不但很早就介入案件,而且近乎全程主导案件的侦破,更像是韩国的以检带警的模式。
所以又有点搞不懂了,如果有熟悉湾的警检合作模式的伙伴,来帮忙解个惑。
因为同期有另一部20多集的割喉碎尸的破案剧做对比,模仿犯故事主线比较清晰,没有把注意力过度分散到跟主线无关的情节上,这点挺好,至少不会看着看着把最初的目的忘记了,莫名其妙插入很多跟主线无关痛痒的剧情来。
案件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悬疑,可以说反派暴露的比较早也比较明显,剧情的起伏和紧张程度也不如逆局。
最后结局也收的有点过于简单和匆忙。
最大的反派隐藏那么久,然后就突然情绪崩溃自我暴露了,这也有点过于简单草率了。
而且侦破的大部分环节都是检察官一个人的调查和推理,警方似乎没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这点有点说不过去。
无论在湾还是韩国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系列恶性凶案频发的情况下,压力最大的必然是警方和当地执政者,而检察是不会作为公众视野的第一责任方的,所以这里感觉有点悬浮了。
总体来说,7分剧,推荐一看。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
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
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
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
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
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
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
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
女性?
流量?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
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
(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
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
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
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本片目前已经看到以下几个需要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1 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2 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3 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4 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我暂时不去想去纠结整个电视剧推理的刻意,焦点的模糊,警察的无能,节奏是否紧凑,逻辑是否合理。
仅围绕电视剧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
郭晓其一直坚定的认为,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应该正当,也不应该执行私刑,直到自己爱的女人被杀,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陈和平下手。
这让我想到了《死亡笔记》,内核是一致的。
法律存在它的漏洞,所以会让一些人逃离制裁。
但因为程序的不正当,我们才有《辛普森杀人案》的逃脱,也正是因为程序的正当,才让弟弟胡建和没有被草率的成为杀人凶手。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保持绝对的理性,也没有在这个位置上遇到同样的问题。
只能说,向那些在相关岗位一直坚守誓言的执法人员致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真相寻找起来固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应该用谎话来敷衍了事。
这里推荐大家大家去看金凯瑞的《大话王》。
二、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
结合近期还在热播的《不止不休》,同样也是媒体话题。
我隐约记得剧中黄江也说过类似的话。
“新闻是客观地陈述事实”。
而在互联网媒体野蛮生长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并且发布“新闻”。
一个十几秒的短视频,尽管非常有可能已经被去头去尾断章取义,只要可以获取流量博得眼球,便有很多有心之人发布出来操控舆论。
我已经看腻了当前新闻的多级反转,人们不停的站队再换队,新闻一个接一个,即便是当下最火热的新闻也可能在几个月后被大众遗忘。
比如铁链女、唐山打人事件。
但无论这些“新闻”的背后是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他们服务的对象永远都是大众,所以大众究竟用怎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些新闻,才成了最应该被讨论、被思考的话题。
剧中让我特别震撼的是陈和平募集下个目标时说的话。
他说:“你们觉得这很变态吗?
但如果没有观众的叫好,也就不会有秀了,别再装作事不关己了,是你们集体赞助的,你们都是合谋。
”
看到这里我开始不停反思,我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伤害了某个人的“共犯” 。
我们又到底应该用怎样的立场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
更别说我们看到的这些有限的内容又是别人希望我看到的部分。
我甚至很想吐槽一句是:这个话题也是读书二十几年没有人教的部分。
但没关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让我们开始质疑身边的陈词滥调,对很多口口相传的“道理”和“经验”开始怀疑和深挖。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呼吁大家在发表自己看法前能够做到三思。
三、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这个话题太大了,也太痛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一生是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我相信很多小孩都经历过父母一方出轨、离婚、家暴、重男轻女、溺爱、缺爱、被成为替代品等等。
特别是80后-90后,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很少被提及什么是爱、性、责任、性别。
大人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给我们解释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伤害别人,怎么面对校园暴力、不公平待遇、歧视、侵犯,甚至包括如何面对父母离异、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如何正确对待性和亲密关系。
我们只是被不断的要求要有更好的成绩、体面的工作、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然后催婚、催生。
我们的前半生仿佛是被赶鸭子上架到点就得打卡一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连自己的一生都还没有活明白就开始养育下一代。
只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顶住压力,唤起更多觉醒,在培养下一代时,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去过度丰富其他“虚荣”的标签。
四、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这部影片,以及这两年的很多新闻,都将女性话题推向风口。
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吁平等,提倡女权主义。
我们在抵制催婚催育,我们开始勇敢的说“不”,不再将婚姻和生育作为女性的“必经之路”。
这实在是太好了,但女权就真的获得胜利了吗?
女性真的就不是弱者了吗。
这部影片里的受害者均是女性,其中一名受害者被杀害后,爷爷上了电视节目,确被民众指责说 穿很少活该、去夜店活该。
尽管很多人诟病这些言论的真实性,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言论也是在近几年才消失的啊!
并且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去酒吧爱喝酒的女生就是不检点有问题私生活混乱啊!!!
包括在林心如饰演的姚雅慈死后,媒体瞬间将她包装成“和很多政商人士存在不正当关系”,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污蔑一个女性私生活混乱仍然是那么的容易且命中要害。
希望各位姐妹们,可以继续保持警惕,勇敢说不,尊崇内心,做自己。
文章结尾也附上近期看上野千鹤子老师书中的一些观点作为参考。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电台“翻转电台”主理人李厚辰的一句话结尾吧:要敢于去相信。
就像影片结尾男主说的:黑暗不会消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温暖和光去平衡。
附录:
两倍速看完 最后是激将法认罪 真的sb剧情演员里面就林心如演技在线,其他废物一样演技,说话有气无力阳痿一样,那个老伯,孙女死了还搞圣母原谅心里,Xxx杀人也毫无创意,跟韩国片比起来就是个渣渣.废物jc,查到了酒吧有问题,不会重点查酒吧,一个个排除嫌疑;查到陈和平,不会找人蹲,跟踪,结果导致男主女友死亡;知道田佳仪被威胁入狱,不会承诺保护他家人?
蠢的无药可救总之十集的剧情,三集都能拍完,无聊的情感戏太多,人物只有沈嘉文是有点饱满的,其他角色毫无重量,尤其那个女主,一点毛用没有.
整部剧是一口气看完的,最开始感觉是酣畅淋漓,后面逐渐冷静下来再看这部剧,又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 总体而言就是剧情和演员的表现给我一种此消彼长的感受!
(个人认为演技一直在线,只是在后期每个人都个性愈发鲜明) 前期的情节很有看头,但是随着剧情不断推动、在觉得最应该精彩绝伦的时候剧情却突然崩塌, 有太多悬而未决的,没有明朗的迷惑,有太多不合常理、令人好奇的疑惑未被解开,正当觉得这部剧可能要烂尾的同时,人物弧光反而却得以展现:后期雅慈、晓其、和平等人演技的爆发不可谓不精彩,甚至个人认为后期每个人都演得带劲了起来,每个人都展现了最好的状态,连观众都可以在观看的同时爽到短暂地忽略剧情巨大的漏洞,被主演们不断牵动,不断带领地来到“真相会找到自己回家的路”!
其实看这部剧中途几度哽咽,几乎阿公的每一场戏,他可怜却又充满智慧,知道遇到事情面对困难要自己越过去,同时能够不断地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会鼓励有理想的正义者们,后期一直想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这句话,后期的雅慈,允慧都是如此,甚至于差点被拯救的田村义,他们马上就要迎来幸福的生活了,可是生命却戛然而止!
除了剧情中有许多迷点尚未说清、凶手最后自爆的些许荒唐外,女性角色在剧中实在太过于凄惨,主要女性最后只有记者和被害者彤妹仍然“活着”,并非是用“幸福”,而是用“活着”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状态来形容。
觉得这部剧不是一部带着真相越来越明朗的剧,除了凶手外,其他的反而在看完之后留下满满的疑问,除了黑白正义,它更多地思考人心,善恶,法律,公道,民心的定义到底如何清晰或模糊。
还好,最后正义获胜了!
感谢郭检的坚持不放弃感谢阿公的智慧与激励感谢允慧的温柔与支持感谢雅慈的坚守与理性同时感谢所有使者这部剧成为这部剧的人儿们!
总体拍得不错,不像改编的。
关于影片内容及性格的复杂刻画得还不错,关注畸形人格及社会问题,综合起来使情节真实曲折。
犯罪动机一是人格问题,而且畸形人格有两种,一是嘉文,二是陈和平的自恋,就使犯罪不容易被揭穿,情节就有了层次。
二是台湾社会畸形的媒体环境导致犯罪被扩大。
很多人对电影里的媒体表现表示质疑,应该是不了解当时台湾的媒体环境。
经常看看中国国际频道里对台湾的报导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对郭晓其的刻画也非常深刻,不是简单的正义凛然,而是自有其动机和缺点,这使人物更真实,也使情节更有曲折。
演员的选角很讲究,陈和平的角色和《夜行者》的主角神似,其他主角配角也个个精神出彩,连怡君的爷爷都性格突出。
其他摄影的用光,构图都很讲究,有淡淡的怀旧与忧伤,对血腥的表现极为克制,尺度很精准。
噱头大于内容。这不是模仿犯,就是个神经病小团伙。
两星半!不能再多了了,感觉浪费了我十个小时,,,无论是剧情还是叙事都超级平庸,剧情老生常谈,叙事昏昏欲睡,人物平平无奇,整个故事像流水账一样被推着走,导演想到哪拍到哪,,,最抽象的是我没看出这byd标题和故事本身有啥联系,2023最大骗局(没看过原著,但看完这部剧我都要怀疑宫部美雪了)。。。
一些题外话:台湾这个社会挺彷徨的。在原住民被赶走,自身社会形成不久,就又被日本污化多年。两边文化的糟粕学了不少,形成了一个过于传统保守又发泄式暴露的环境。在这部剧里,这种矛盾感异常突出
Netflix真是毁剧不断……
可以看出是一部想传达很多东西的作品,故事情节弱了些
人人有大病
柯佳嬿演技也太差了吧!
还行。
马主委这个角色真的绝了,一直都是一个有自己思维,非常有思想的角色,完全演绎出了饱经风霜仍能心怀阳光。为了救孙女可以跪下放弃尊严,知道孙女信仰别的宗教说的是只要善良就可以,到后面更是非常清醒,完全是经历坎坷但内心坚强且智慧的老者。
什麼低配小丑和蝙蝠俠了
不得不说,湾湾拍这种题材还是很有质感的。看看之前的谁是被害者就知道了。这是真正的「台湾犯罪故事」。
快进才可以看完。。。
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十集的剧那么多事件都能拍得感觉那么慢。主角行动线是什么啊,是见证人么,天天就看着。谁犯案了,大家都知道,但是没人抓啊。仿佛有了《华灯初上》的影子。“大家都是过来摆拍的,可以再浮夸一点”。P.S.我柯姐戏份有点少,角色也不突出。
反正内地文娱之前之后十年目测都没得拍这种尺度的,拍了也要这剪刀那阉割,所以宝岛加油,多搞点,我爱看(ep03min25)
这个卡司,拍成这样….很难说不失望。题材老旧,说他是悬疑剧其实开场就能猜到坏人是谁,全片充满陈词滥调,对于有心理创伤的正义检察官和职场女强人的角色刻画太脸谱化,讨论人性的方面也略显不足。后面算是渐入佳境吧,但也没比前面好到哪里去….而且个别演杀人犯的配角有点用力过猛。还有就是编剧你真的很喜欢让本来马上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女die,看到心如和柯姐领盒饭我真的无语…
屈腻嘛的沙儿比林心如
值负分,垃圾到极点,导演是法盲加智障,剧情满满硬伤人物刻画失败,看得我太恶心了
电视为王的时代,纸媒在与视觉新闻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如路妍真指出),报纸销量以收视率的身份登场,让杀人与自首有机会成为预先彩排的媒介事件。当电视被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观色彩之后,新闻似乎也就成为了某种布道传教的工具,宣扬的主义被吸收被传播被模仿,真相远不及情绪重要。如果说《与恶》是让我们站在边界线上审视人性的黑白与复杂,那《模仿犯》更像试图让我们更好地找到站位点,司法正义、新闻伦理、民众素养,要如何实现制约以平衡以及平衡以公正。当然这些主题放在如今确实有些陈旧,不过好在本土化改编做得很好,吴慷仁稳定发挥。
来了来了
玛德 结局什么玩意 感觉被喂了shi气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