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这片子评价一般,幸亏还是抱着偶尔也该了解了解新片儿的想法把它看了。
一颗broken heart的American dream,算是个俗套的好莱坞治愈系励志片。
我想说,其实这故事还行。
诶,重点来了。
发现了么,演大卫的那个是 真爱如血 里的拉法耶诶,擦掉眼影他还是那么骚。
还有还有,纳撒尼尔来洛杉矶时报大楼找斯蒂文的时候,玛丽对斯蒂文说:你boyfriend来了。
斯蒂文面若桃花屁颠屁颠的就跑了下去。
重头戏当然是纳撒尼尔的大告白啦,I love you啊,人家哥们儿都说的多明白了啊。
不言而喻不言而喻,我看好你们哦。
杰米·福克斯和小罗伯·唐尼主演的根据真人真事畅销书改编的传记音乐片,“灵魂歌王”和“钢铁侠”互飙演技。
Nathaniel是理想主义者,即使他遭受了种族歧视,即使世界上最爱他的母亲去世,即使因为逃避现实而精神分裂,只要一触碰到大提琴,他还是一如初见般的感动,由心而发的感动。
在公园,在地下道,在贫民窟,在任何地方,他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不管有没有听众。
他可以流浪,可以不要华服美食,可以不要尊严,但是不能没有音乐。
Lopez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他过得比Nathaniel要好的多。
他自以为是的帮助Nathaniel,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并靠写Nathaniel的专栏获得了成功,其实他才是没有信仰的可怜虫。
他的生活中,音乐是无聊的,婚姻是失败的,曾经热爱的写作,如今也仅仅成了谋生工具。
失去了信仰的Lopez,其实远没有Nathaniel过的真实。
Nathaniel对音乐的执着信仰令Lopez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把Nathaniel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到真正把他当作了朋友。
他开始写作,于是,有了本片的原著小说。
前段时间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充满了理想,都执著于信仰。
只是看完了电视剧,发现自己依旧没有信仰。
这是件可悲的事,每天活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只为生计奔波。
Nathaniel问Lopez是不是作家,Lopez回答只是靠写作谋生罢了。
其实我们何尝没有过理想,只是当理想照进现实,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几个?
凌晨。
五点半上床,六点半下床。
一小时。
台灯微弱的灯光。
睡不着。
人人网上。
仅有两人在线!
昨夜的餐,菜盖在饭上。
冰凉。
——抄录某女生校内网日志在马德里以南。
一百公里。
陈绮贞说:阳光。
空气。
骑着单车。
携着纯净的矿泉水。
新鲜。
自由。
旅行。
在洛杉矶,流浪的纳萨尼尔·埃尔斯说:!
@#¥¥!
@##¥¥#@!。
如果旅行可以这么装,还是喜欢不知所云的流浪吧,好歹有坚持不懈的理想。
祝愿该女生早日陈绮贞。
简单说两句:1、其实他从未想要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未想被瞩目。
他听到的杂音的恐惧也可证明。
要知道,有一种天才是孤独的,像纳什。
他要的仅是满足自己,这也是他对于艺术对于音乐的忠诚。
2、就连记者本人也是,接近、善待纳撒尼尔也是出于满足自己心理的某处空缺。
他专栏描写纳撒尼尔的自话自说,如同一个絮絮叨叨给自己讲故事的老大爷一般。
他不也是Soloist?
《救赎》导演加钢铁侠小萝卜特糖泥和雷老大JAMIE FOXX合演的《THE SOLOIST/独奏者》,可谓是近期非正常人类的一个楷模。
评价不高的原因也许在电影切入点的选择上,该导演一贯喜欢将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镜头叙事语言搀和过于尖锐的人性写实,对于《独奏者》说来,前者被用于借精神病患者视觉描绘出一幅非理性化的音乐跳跃之诗,后者则是借同样的双睛来审视一个被惯性思维左右而武断无力的世俗社会;影片调侃的基调将故事的沉重一面多少化解,却并未削减其深度,对于习惯商业片或艺术片的观众未免有点不知所措。
影片与《救赎》相仿的快节奏叙述很是有趣,也可能是该片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和一般神仙化妖魔化了的艺术科学天才类型电影不同(《海上钢琴师》《莫扎特》《美丽心灵》……),本片似乎更在于表明,真正非正常的,不是沉醉于音符奇迹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人物,而是每个无法体验诗意的旁人在社会性固有思维下对异己者的分类与批判。
这部影片,是一个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朋友推荐给我的。
他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不努力,不专注于你的目标,那么有可能流落街头。
影片倒是没有引起我太多共鸣,观后感:人们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你是你,你身上有其他人认为的价值所在;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争气,就算再多的机会也没有用。
Jammie Foxx,你拉小提琴还能再假一点么?
凭良心说,乐器之后的确比乐器之王难操控多了,不过,此前你在"Ray"中的精彩表现让我对你充满了期待。
此番表现实在叫我大大的失望。
Bach的那首无伴奏平时已经被用的太滥了,可不可以换一首?
整个故事矫揉造作,可惜了两位实力派演员。
选这部片,钢铁MAN是一个理由,怀特是一个理由,‘独奏’是一个理由,最大的理由是音乐。
对,真正的音乐。
这些年,‘音乐’仿佛成了一个被滥用的标签,偶像歌手说自己热爱音乐,超级女声说‘我的特长是音乐’,这些人,甚至五线谱都看不全。
我必须对所有把这种所谓‘音乐’当梦想的人说一句,sorry,但是我仍然坚持的直言,你们那不过是在‘唱歌’,请不要滥用‘音乐’这个词,哪怕这会伤害到你心里的‘梦想’。
看不惯传统教条也会好,坚信离经叛道也能闯出个名堂也好,但音乐它无论怎么看待都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天赋和积累的。
并不是说正统音乐才叫音乐,流行音乐也叫音乐,如果你愿意,袁惟仁也可以被称作是艺术家,因为在之前一些岁月里,他们对自己领域的音乐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将在以后的日子长期的了解下去,对他们而言,音乐虽然是弹弹琴唱唱歌,但也绝不仅仅是弹弹琴唱唱歌这么简单,这就是唱歌和做音乐的最基本的区别。
电影里的杰米福克斯,是一个天才,我们却可以看到真正的天才才是更加不会忽视练习和积累的,关于做人的道理每部电影里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恶,而关于音乐的道理,只有真正的艺术电影里才会对需要的人有所启迪。
我想,如果你真正信仰你的‘音乐’,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个绝顶的天才,那么就应该按照传统从了解基础开始,这好比李小龙在学会蹲好第一个马步之前他也只能被师傅看作是一个‘会打架的混混’,如果你真如你所表达的那样热爱你的音乐,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自动自发的去想办法搞清楚什么是和弦,什么是变奏,什么是大调什么又是圆舞曲。
当你在枯燥的过程中了解了它以后如果还能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你才会更加坚定更加骄傲的说出,音乐是你的理想这样的话,这时的你,应该是幸福的。
就像我们在鸡毛蒜皮的生活里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爱人之后仍然爱他甚至比以前更爱他的时候,体会到那种骄傲的坚定的幸福感。
我很抱歉,我曾经在枯燥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唱歌’和‘学习音乐’的热爱,如今它已不再是我的理想,我像是一个已经与它分手的情人,在远远的地方,默默的小小的关注着它,给予它我所能给的维护和欣赏。
不得不承认怀特的这部作品确实很松散很令人难以集中思想,但反而也是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颗破碎的玻璃球一样能折射出许多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你的目光采集到了哪一点,引出怎样的感触甚至是共鸣,即是你自己的‘获得’,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大家推崇的。
这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观影感受。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无聊’,你何不收起这句评判,在影片中途就退场,如果非要看完,关掉播放器默默的给出三颗星或两颗星也就好了,因为,恕我直言,这样做便不会泄漏出我们的无知。
诚然,对纳斯尼来说‘就像香肠一样’的大提琴你可以完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正如你永远不会体会到一个拾掇垃圾的流浪汉对于香肠会有什么样的感知一样。
既然是不同世界,你完全可以忽视它,但请不要亵渎了别人的信仰和表达,那是你所不了解的观点和视角,你可以评价,但没有评判的资格。
所以给予选片的人建议是,如果你期盼从电影里找到满足你小资情怀的高尚音乐氛围,如果你觉得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有个理所当然的大结局,如果你不接受别人的世界可以很肮脏很絮叨,如果你无法认同‘信仰只是相对而言’,那么你最好关掉这个窗口,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再去看一遍《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
不要误会,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6和独奏者,我给的星星都是同样的四颗。
在此,我也收回以前评价过‘烂片’的话语,我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格做出这样的评语,三颗星还是五颗星,其真相并不在于电影是否‘烂’,而是有没有触发到‘我世界’的共鸣,或者适不适合当时的我观看,仅此而已。
不要抱怨这部电影的松散,因为那是真正存在的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电影里有大段的无意义自白,发自心声的自白,你的听众就在你的对面可你还是自说自话,无交流的自说自话。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这个特点,虽然他们并不都是神经分裂。
现代主义的美在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它就挂在那颗属于自己的苹果树上,触手既得。
属于纳萨尼尔的美就是他的发型、他的贝多芬。
那不是对美的追求,那是和美的无休止的温存。
至于他的不安他的流浪他的癫狂,那其实都是属于他的美,you can't give him a better world you can't make him a better life。
他的世界已经完全属于那些幻听幻象。
他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他的幻听中都是彼此矛盾的斥责,是退缩,是不安,是他的困扰。
但他拥有自己的一套感官,他不需要融入别人的世界,但他也没办法完全忽视现实。
他不需要统一的神,他需要的只是别人向他的世界投入一个尊重并温情的目光。
当你看到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时,不要贸然向他伸出手。
因为你自以为是把他拉回安全地带的援助之手却很有可能变成将他推下悬崖的最后助力。
从这一点上来看,洛佩兹是幸运的。
就在他将将要逼疯纳萨尼尔时最后并没有酿成悲剧。
我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纳萨尼尔是个极有天赋的音乐演奏家。
虽然小时候最初选择的乐器是大提琴,但洛佩兹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拉的是一个仅剩两个弦的小提琴。
纳萨尼尔会的可不止这两样,他甚至可以把他那堆满破烂的手推车当做架子鼓,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来。
纳萨尼尔考进了音乐第一殿堂茱莉亚音乐学院,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可第二年开始他便产生了幻听,头脑里有好几个声音在不停地诋毁他,消磨他的自信。
这让他无处可逃,最后中途辍学成为了一个流浪汉。
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
他在纽约的街头聆听着,他用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破损的小提琴演奏着,他在贝多芬是领袖的这座城市的街头忘我地抵消着纷繁的噪音。
他认为亲近自然的室外才是演奏和欣赏音乐的最佳场所。
音乐一直以来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音乐,他一再妥协洛佩兹的各种要求。
为了拉大提琴,逼着自己去顶讨厌的社区;为了听演出,逼着自己暂时离开手推车;为了继续学琴,逼着自己再次踏入可怕的公寓。
他就是爱音乐爱到这个份上。
不仅洛佩兹,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感叹,我们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
我不要他爱我,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他爱你然后你让他失望最后你们分道扬镳连朋友也不是表面上来看纳萨尼尔是个精神错乱的流浪汉,洛佩兹发现他以后就一直在帮助他,希望他能继续音乐之路。
可实际上洛佩兹种种急切焦躁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自己的困惑和无助,是纳萨尼尔的存在和音乐在帮助他。
我猜想洛佩兹是隐隐察觉到这一点的。
所以当纳萨尼尔跟他说“你就是我们的上帝,我爱你”时他慌乱了。
他的慌乱与其说是纳萨尼尔对他的态度引起的,倒不如说是这件事勾起了他过往痛苦的回忆引起的。
这从他和社区治疗师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来。
他急急忙忙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精神治疗。
他说以他有限的经验来看,人们爱你然后你让他们失望最后你们分开那份爱荡然无存,彼此都很痛苦。
这大概是在说他和他的前妻吧。
虽然电影里没有交代是什么让他们分开了,但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看得出他们仍然相爱,可曾经的失望让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了。
别让自己像上帝一样降临到别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普通的朋友姿态出现就好对洛佩兹的讨厌是一点点累积的。
他接近纳萨尼尔的动机很简单,不过是想为自己写的专栏找到一个题材而已。
纳萨尼尔简直就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好的故事了。
所以他不仅接近了纳萨尼尔,还进行了很多帮助或者说是干预。
在我看来一开始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可以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
他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纳萨尼尔好的方式帮助他,而我看到的却是他一再逼迫纳萨尼尔给纳萨尼尔带来了不少痛苦。
纳萨尼尔认为他是朋友,甚至把他看做上帝。
有一次纳萨尼尔推着手推车在他公司楼下打鼓,可他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赶他离开,告诉他他不能呆在这里。
纳萨尼尔脸上掩饰不住失落的表情,呐呐自语到“别挡道,在洛佩兹先生要工作的时候。
是的,人人都要工作,你别挡道”。
他以为的友情不过是被对方拿来谋利的工具而已。
幸好幸好,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这么想。
洛佩兹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心理治疗时是对他厌恶的顶点。
他真的就将自己当做了纳萨尼尔的上帝,忘记了他们本就是平等的两个人。
他的“精神正常”并不能成为强迫纳萨尼尔做任何事的权利,纳萨尼尔的“精神分裂”也不应该是他随意插手的借口。
治疗师给的建议非常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洛佩兹的问题,“纳萨尼尔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你做他的朋友听他说话陪在他身边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是的,别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们都一样,谁也不比谁明白地更多一点。
别人需要的是个可以陪伴的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上帝。
P.S.贫民窟引发的一点思考。
市长宣布财政同意拨款帮助用于贫民窟整顿时人们是满怀希望的。
然而这笔钱却不是用在帮助贫民窟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上,而是用在组织警察逮捕和驱赶贫民窟住民上。
这不仅让人唏嘘。
有时候那些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在剥夺别人最后的栖息之处和希望之光。
除了种族和精神,有些电影会让你戴上耳机,优势默默闭上眼睛。音乐是心灵的一剂良药,这部有一丝压抑的电影,我极力回避的一些元素,让主题更加鲜明。音乐在这部电影里是载体,和社会问题产生冲击。然后,让我们关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吧。去听听贝多芬,交响乐一直都是我的菜。
Jamie Foxx演技不行
独奏者/独行者
一个人的世界,就是他的头与脚之间的距离。(虎头蛇尾,平淡赏味,一般水准)明天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到表现力道和怎样与观众做的沟通都不够,所以那层东西始终不愿出来。
谁是谁的上帝。
The.Soloist.720p.BluRay.x264-iNFAMOUS
“与一个人做朋友,这一简单的举动可以使他的大脑产生化学反应,改善它的能力。……不管怎样,艾莉丝的鼓励,他的谦虚,他在艺术上的自信,从你对坚信的事物的那份诚信上我学到了高尚的品质,紧握梦想,超越所有,心怀信念,他无疑会带你回家。”制作者贫民窟的关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注融情于此。7
故事太弱了。
有点太用力。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你所認爲的拯救
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怎么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呢?帮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沟通必须真诚、从心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思想世界。艾尔斯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音乐家,音乐家就满足了白人的虚荣展示了他们的虚伪!而那些流浪街头的其他人呢?他们才需要更多人的关怀和帮助!美国的所谓人道主义啊,唉。。。
看睡着了
力不从心
有点特马出戏...不过jamie foxx真的嗲....
原罪的代价是死亡 但上帝的礼物是永恒的生命
各方面都有種火后不足的感覺, 無論是想表達LA流民的生存狀態, 還是對精神分裂天才的人文關懷, 或者友情的內涵與影響, 有些陷入傳記電影的沉悶中, 高潮處也並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只能算是普通溫情的治愈電影吧.
四点五也可以额 评价低么你们就只能看看文艺片
三星半。Joe Wright依然喜欢在这样一部美国制造中加入过多他的文艺式艺术电影镜头,这点已经毁掉了《Atonement》了,这次差点毁掉这部。优点:故事确实还是挺动人的,光明的尾巴告诉我们人间尚有真情在。。。
三星半吧。影片想表现的太多,结果除了两人的友谊外,其他方面都面目模糊。Joe Wright发挥平庸,两位主演特别是Robert Downey Jr.表现出色
好糟糕的片子,而且仔细一看剧情简介太坑爹了“洛佩兹为了帮助埃尔斯完成音乐梦想甚至抛家弃业,然而埃尔斯的精神疾病却始终是两人之间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