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决定脑袋,我觉察我在看这部片子,甚至看本片之前的最近看片都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不是片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之前会觉得一年看120部片子很酷,也是一种松弛的状态;但现在身份(屁股)转变,会觉得看120部又怎样?
它不会带来实际的利益,或者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
就像我关注控制体重的主题,当搜集到的信息比如跳绳可以减肥,16+8的饮食方式也可以控制体重,我会觉得这两条信息(管住嘴迈开腿的组合方式之一)比一部电影更有用,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测试看效果。
因为它会影响到现实生活。
(因为现阶段我不适合跑步、游泳或者吃代餐的方式控制体重,只能选其他方式)。
更务实也意味着更现实,本身无所谓好坏,当我七老八十的时候,可能觉得人生也就这么回事,又会回到“务虚”的状态。
关键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告诉我现阶段人生要务实,如果我的行为还在务虚,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人就会拧巴,就会内耗和焦虑。
当我的心灵和行动合二为一时,我就会更自在。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务虚的长镜头电影,俄罗斯也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与火种。
(因为短评字数超了,所以就变成评价了,和电影本身无关,就是目前状态的一个切片)
我看过最长镜头的电影。
说是电影,已经不足以描述了吧。
如其名「俄罗斯方舟」,不仅仅是简单故事情节的叠加,更是一种时代的跨越。
像是福楼拜第一次看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画家!
画家!
一流的画家!
”俄罗斯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在现代主义横扫欧美的时候,它还小心翼翼得保留着文艺复兴式的传统。
它由于各种原因巧妙错过了欧洲现代化的末班车。
之所以“巧妙”,而非“恰巧”。
则在于正因为它与欧洲的断层,为这个国家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王尔德说“伟大的文学是在俄罗斯。
”俄罗斯的一切,都带有这种因为隔绝,因为闭塞而造成的笨拙的精致。
电影也一样。
俄罗斯方舟,与其说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史诗。
我们就像剧中未曾露面的主角一般,只能在偌大的冬宫里行如幽灵,虽然一切触手可及,但是字中纸外、镜头里外、却实在相隔几百年。
历史悄然过去,我们立身于历史这条大河边,“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知不觉,一切都被这难以阻挡的洪流淹没。
感冒了,窝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大脑迟钝,打开《七磅》生怕自己看不懂,于是眯着眼把去年下的《俄罗斯方舟》看了。
看这部电影完全不用过脑子。
两千演员,三百年,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高清晰索尼数码摄影机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我只能说,这几个家伙太牛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看过的镜头最长的电影。
我曾经看过一个Porno,一张大床,几个床上表演艺术家,男男女女,轮番上阵,一个摄影机老老实实地搁在那里,偶尔移动一下角度。
整个片子长达两个小时,不切镜头,原汁原味,当然最关键的是,它不枯燥。
它的内容是几组男女对精神追求的公然藐视和对肉体快乐的极致探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以及新写实主义的解剖。
它才是我的看过的电影长镜头NO.1。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是奔着影史No.1长镜头慕名而来的,但肯定会让大部分人失望而归,其中就包括我。
然而我的失望点在于我自己对于俄罗斯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电影中拍摄的艺术作品我明明知道在暗喻着什么东西,但我就是干瞪着眼睛不知所云,就像在考试中想起一个知识点自己没复习而放弃了好几道题一样无奈。
虽然想要完全理解享受这部电影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感觉此类艺术片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对通识艺术鉴赏的范围了,大概只有博览群书的巨佬们才能于此谈笑风生),我对于里面的艺术作品什么的也没有任何了解,但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我还是能看懂一点点。
看到一半不到的时候并没看出来剧情的大体轮廓,我还以为是一部完全追求形式舍弃剧情设计的片子,也就是整部片子以镜头运动轨迹为主线,以旁白做引导的沙皇俄国历史的舞台剧式的重现。
结果发现很明显的剧情就发生在第一视角的“我”和那个奇怪的法国外交官的对话,一些细节性的表述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重现(群众演员的戏份)上面。
法国外交官从一开始的不屑到最后的“我要留在这里”足以说明这段历史所带给他的艺术精神已经完全掠夺了他的心,从信仰到艺术作品,从目睹会见伊朗使节到体会宫廷之华丽,从贵族惬意的生活到快乐的舞会,没有一个是不让人感到惊叹的。
但其中也有一些比如说在谈到政体的时候被驱赶的情节表达了一些对于意识形态和君主政权的思考。
还有进入阴冷的做棺材匠的房间暗示着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思考,具体可能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或者莫斯科保卫战,导演在此安排外交官和棺材匠如此剧烈的冲突可能就是表达残酷战争对俄罗斯人们内心造成的创伤,即便最后以胜利告终。
总而言之,看似轻松的“文化之旅”的外衣下,是导演对于这段历史逝去的嗟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大概便是这种心境。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用轻松的方式描绘沉重的历史,为逝去的文化而叹息。
但是呢这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还是形式结构,毕竟史上最强运动长镜头。
在另外一篇影评里看到的介绍,两千演员,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斯坦尼康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看的时候我就感觉三种形式上的东西似乎在这里面用得相当完美:最简单的长镜头是眼睛,历史最精华的浓缩在博物馆,时间的连续性的最直接表达就是长镜头衔接。
所以这部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用对话的形式观赏者博物馆里陈列起来的历史和舞台剧演员们的演出,真真假假,确实有些历史代入感,一气呵成。
中间镜头的拉伸和缩入把握得也很厉害。
演员们也就在人少的镜头中和一些特写中进行的临场调度,我在看的时候就似乎能想象到隔壁房间里的演员们正在整装待发。
当然追求形式就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牺牲,比如说,虽然灯光师傅非常辛苦,但是在如此长镜头里面很难做到完美的灯光,甚至很多都是用的楼内或外面的自然光,有的地方就很亮或者暗。
追求拍摄固定景框内容的时候的细致打光是不可能的。
另外同理的还有声音,基本上是房间有多空旷就有多少回音,倒是真的有在逛博物馆的感觉,但有时候他们说话会很模糊很混乱,但这也都是在所难免的。
此外还有出现群演故意躲避镜头和不故意直视镜头的尴尬。
方舟,来源于《圣经·创世纪》。
在最后充满方舟意象气息的镜头也是导演想在这部片子中表达的主题:那盛世不再如我所愿,乌托邦也消逝了,只有历史和艺术精神幸免于时间长河的破坏,算是一种感慨吧。
因为我对这里面的艺术一窍不通,也没办法深挖类似于信仰与艺术的关系,镜头给到了《有鹌鹑的处女地》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之类的问题。
但是旁白和镜头已经给了很多提示,我也在其他影评的启发之下对电影内容有了一些认识。
把这部片子当做是自己的艺术片入门吧,不博览群书就会像我现在这样附庸风雅,体会不到真正的艺术内涵。
所有看完俄罗斯方舟后的人,如果只有一镜到底的印象,我只能说,你并没有真正在看这部电影。
真正看懂的人应该看出,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历程(现实中、梦中)现实世界:一位作家因战乱,受到军人袭击受伤昏迷,经过抢救无效后死亡。
梦境:回到了18世纪俄罗斯帝国繁荣年代,见证了各种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
第一次观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真的被深深震撼了,无论是长镜头的运用、俄罗斯帝国宫殿文化复原、历史事件重现、现实梦境各种隐喻技术的多层次运用、深层哲学立意等,哪一项不是在其领域鹤立鸡群,更何况是这样完美的组合?
可是当我激情澎湃地打开影评时,却吓呆了,看看这些:<图片2>看猴戏??!
没有情节??!
NC???!!
你TM真的在看电影不是瞎了?!
然而当我拉到影片介绍的时候,我木呆了<图片3>。。。。。。
真是神一样的简介所有认为俄罗斯方舟是穿越时空的人,你们确定你们真的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PY看?
万分证据之一:
2014.1.25啊,就是一个长镜头,所以才看,真的没有剧情,就是带你参观了一下圣彼得堡!
不过圣彼得堡真是漂亮!!!
尤其是最后的舞会,结束后的大厅!
那叫一个金碧辉煌!!!
还有俄罗斯男人,还真是帅气,要是不留胡子就更好了真是很多年轻人都很英俊啊!
腿也长!
女人的皮肤也好!
巨白!
有机会去俄罗斯看看
终于把它看完了,可能由于长镜头的缘故,前两次看都中途睡去,今天可算耐心把它看完了。
嗯,两个字来形容吧,震撼。
不管是技术还是构思上都觉得很是震撼,更何况整部影片里融合了很多艺术鉴赏以及音乐,很是羡慕导演的博学多才。
与此同时,我认为,本篇带给我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收获,因为通过他对各个艺术品的介绍,我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从长镜头和艺术建立起某种正相关之后,想过拍“史上最长长镜头”或是“用1个长镜头贯穿电影”的文艺导演应该不在少数。
可惜想归想,做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终于有一天,一个俄罗斯人,凭着自身的天分和技术的进步做到了,这就是《俄罗斯方舟》。
要拍一部一个长镜头贯穿的电影,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拍的问题。
传统摄影机固定在架子上,只能做有限的空间移动,如果要一个长镜头贯穿电影,只能让镜头尽可能地静止不动,人物不停地进出画面,这样做的效果和戏剧类似,虽然借台词的力量未必不能炼成一部文艺牛片,但保证会非常非常非常地催眠。
好在现在的DV摄像机技术貌似已经进步到可以担当正统摄影的程度,也就解除了空间上的局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考虑连续不断的摄像机如何对情节作出“隔断”的效果。
因为空间的局限虽然解除了,但一个广阔的空间,摄像机能一下子拍到头,所以必须倚靠天然隔断,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找一个有很多房间的地方,在不同房间内发生不同的事情。
那么哪里的房间最多呢?
答案是:宫殿、博物馆和城堡。
如此以来,选择曾经是冬宫的Hermitage就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
第二个用长镜头的问题是,由于镜头是不间断的,如果只讲一个故事,故事时间的局限便在电影的长度内,无非跨越更长的时间,而且让一群人从一个房间蹦达到另一个房间来完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实在是过于考研编剧大人的水平。
在这点上,导演需要动脑筋了: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打破时间和人物的物理限制?
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博物馆,博物馆自身就是跨越不同时期的产物,如果构筑一个超自然的情节,在不同场馆看到不同时期的人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如此以来,选择历史题材似乎不可避免。
下一步来考虑影片的组织问题。
我们已经说明了,一个长镜头的构想必然要求在不同房间出现不同的人物,那么影片的形式必然是松散的,这就需要一个主线来把他们串起来,一个游历全馆的主人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另外一点,是连续镜头摄影机存在感很强,需要为镜头寻找一个藉口,再联想一下,生活中什么镜头是最天然的连续长镜头?
没错,就是人的眼睛。
用摄影机作为主人公的眼睛出现,便是所谓的主观视角。
所以鸦以为,一个长镜头的客观局限,已经造成了《俄罗斯方舟》这部电影必须这样拍,也必须选择类似的主题。
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并未有多少创新之处。
然而就如我之前所说,虽然理论上可行,要做到却是不易,导演的水准,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下面细细道来。
首先是主角的设置问题。
前面说过,因为摄像机的合理存在的需要,必须设置一个游历全馆的“我”的形象。
然而这个“我”却无法出现在镜头前,而镜头前若没有主线人物的话,很容易变成类似纪录片式的介绍配音片,难免无趣。
而我以为本片最大的成功,则是设置了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我”和外交官两个主角。
双主角的好处很多,除了让影片出现一个实质主角之外,两人的互动,也可以增加电影的有趣程度。
尤其是本片里的外交官,不仅是法国人,还是古人,这种超现实的设置很容易地就让视角变得深入而有趣。
外交官的演员演得很好,肢体语言丰富,小动作很多,在诸如转换房间之类很容易无趣的部分,他的个人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后就是拍摄时客观存在的最大难点:调度问题。
解决大规模连续调度问题一个小技巧是设置小断点,办法是对着静物拍,拍静物的时间可以拿来调度演员的走位。
这个技巧片子里是用了不少的,除了艺术展示,还有诸如盯住主角的手、脚狂拍的现象。
只是画对着拍就是了,人可不一样。
一个演员的错误可以报废整个拍摄过程,这也是很可怕的。
本片有个好主角,所以省心的一个办法是,很多房间根本没有或是只有一个主角以外的人,大量倚靠主角的表演。
注意现代部分的主角和配角们交互很少,平均每个房间一个,出现的大部分都是根本不需要演的路人(理由是:他们看不见主角,实在是省心啊)。
在不可能省掉配角的历史场面,则选择了很多只有少数人的情节,比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好多情节,人都很少,尼二的人也不多,情节对演员走位的要求也不高,把钱和精力省下来给重点大场面,保证大场面的成功。
最后的舞会场面,想必花了导演不少心血吧。
最后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到了:如何维持电影的吸引力和丰富性的问题。
摄影的具体技巧我不懂,但电影的镜头很显然地用了很多不同的角度,到后面的时候,镜头运动之流畅,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比如尼一见使者的场面,限时远景,然后是主角在人群中曲折地穿过,正面和反面交错,然后高过头顶,投向中央,看到使者之后,从人群中穿过,锁定中间部分,介绍了一点交涉情况之后,很快又拉到人群的另一边,拍摄女士们的情况,最后回到外交官这里,整个镜头虽然没有隔断,但变化非常丰富,既多角度交代了情节,又增加了有趣性。
这样的细节有很多,加上本片本身丰富的历史史实和犀利的评论,信息量极大,足够支撑影片的长度。
灯光音乐这些不说了,不懂行,而且是后期制作,问题不大。
总得来说,虽然这部电影未必够得上突破性的创新,然而看到它出色的完成度,还是很让人惊喜。
从想法到完成的水准,充分体现了导演的功力。
三星转五星了,这个题材能拍一镜到底,太了不起了。
导演高低在冬宫工作过一年半载吧,里面真的和迷宫一样😢。
以后方舟再也不是我吐槽只有美但是不知所云的事物的代名词了(dbq)逛完冬宫再看方舟,感觉和三年前看的完全是两个电影,博物馆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镜头的推进鲜活了起来。
甚至有时候镜头还没转过去,已经知道在那个位置是哪幅画。
但有一说一是真的暗,原来不是大光明的错。
不知道是为了营造梦境感还是什么,某些瞬间镜头还畸变…要不是看啥都觉得熟悉的神奇感觉牵着,真的挺好睡的😴P.S. 再一次,被这个结尾震撼。
2023.10.24 流媒体重温@彼得堡——————————————————场景美是真的美催眠也是真的催眠喜欢这个设定 但讲道理拍得有点“阴间”的……画面暗到怀疑是不是大光明的屏幕不行就算立意需要 这个亮度也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连经典的长廊跑镜头实际也是暗的间歇性睡掉了小半脑袋里只剩片段 放映结束影院散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结尾那个散场可能会等脑子清醒点再重新看一遍(或者哪天失眠的时候看🙃)2020.8.21 俄展@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到底行不行
俄罗斯方舟 (2002)7.52002 /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芬兰 丹麦 / 剧情 历史 奇幻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谢尔盖·德雷登 Mariya Kuznetsova
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交叠 长镜头成为形式奇观 用空间表现时间 用时间表现空间奇观关于电影本体与时间的设定 近时代的人可以对话 法国老头是近代欧洲摄影机后的主角是近现俄罗斯全程灵动的主观视角长镜头 主角一直不露面(苏州河) (评论里自己没到观影门槛没看懂的就说没看懂 别扯别的)一封写给俄罗斯民族欧洲时代的情书俄罗斯是一艘大船 在海上漂泊颠簸 只能不断向前 不知终点 不知归途开头独白悬疑式的精神穿越奇观黑衣法国老头和独白的布莱希特式间离:完成了行走阅览俄历史文化边走边评论的文化散步 不仅如此 时间建立起的个法国老头的友谊 与老头留在末代舞会的那句:再见了 欧洲 对应 再别历史就像再别了儿时的朋友 古典的文化 历史的感伤时空的交错不仅在于人物走过冬宫每一个空间代表的时代 也在于和路过的历史人物相撞越到近代越被驱逐 正是末代沙皇的统治危机卡德琳娜二式皇后为了俄罗斯在欧洲的统一而在雪中奔跑 路过大火后的亚历山大一世穿行在波斯王子来朝觐见的外交礼上 路过苏联叶利钦时代的灰暗的东宫哀歌宫中女孩像小鸟一样追逐 浪漫的怀念最后一场大戏是帝国覆灭前的最后一场舞会 摄影机随着贵族音乐和舞蹈完成最后优雅的狂欢 曲终人散 俄罗斯民族走向何方?
舞会的散场也是历史的散场 和欧洲时代的告别 但悲壮的处在历史中的贵族仍无法听到那未来即将敲响的丧钟历史之歌 历史之洋 注定漂泊闭着眼往前走的俄罗斯方舟
旁白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在圣彼得堡宫殿里逡巡的镜头幽灵,跨越时空为观众展示的不光是俄罗斯的历史,更有这个国家与欧洲的关系以及它未来的何去何从,一镜到底在这里既是炫技手段,又是串联起这个大命题的关键,让这盛宴摆脱剪辑的束缚彻底流动了起来,这样才得以在宴席散去后捕捉到虚无。
近期唯一看不下去的片子,我宁愿看十部蔡明亮也不想看这么话多、神神叨叨的电影。极其不喜欢这种第一视角镜头讲述的拍摄方式,对话嘈杂做作。哪怕全片大胆地只有一个镜头,也看的令人生厌。
看的版本的翻译让我一头雾水……
三星全给一镜到底的尝试和出色的场面调度。“幽灵”视角的叙述,如漂泊无依之人。一厅一景,仿佛亲临现场,感受俄国的历史。这种华丽的歌舞场景还真是适合长镜头,镜头切的太多反而显得碎,节奏感破裂。中国电影资料馆 5.19
......
最后部分舞会拍的很华丽,捷杰耶夫还出来露了一手儿。
#资料馆# “好多人啊…” 这个一镜到底看得让人头晕目眩、昏昏欲睡 中间睡了十五分钟… 男主(出镜的)从头到尾的气息声让人非常不适… 穿越片 但是好平 就有种在大剧院看音乐会既视感 还不如去大剧院看音乐会
传说中的90分钟长镜头,看的实在很蛋疼
长镜头的妙处在这里得以体现 叙事者和旁观者合二为一 灵魂或说意识深入其间也向外抽离 游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两百年俄国历史一隅速览 这是时长为99mins的单频闪回//最后选择留下也不难理解 方舟作为承载保留下一部分的俄罗斯 “别了 欧罗巴”
我从来不相信共和制会适合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全片真的只用一个镜头?
从上映至今就20年过去了。几百年的历史在岁月长河中弹指一瞬。圣彼得堡冬宫的艺术作品,在此发生过故事的政治人物悉数登场。几百年后没有了你和我,时空将如宫殿本身一样毁灭。哪怕形式大于内容,但对于开创实验性,承载艺术与历史的见证意义,穿越轨迹再“牵强”都可以忽略不计,有些电影就不是关注故事性的。
一镜到底是想说什么?炫技必然削弱主题。
接近一百分钟的全片长镜头,非常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和摄影师的技术,但除此之外并无甚可取之处,画面似乎是在传达一种“美”,却给观众一种故弄玄虚、似懂非懂之感。
带有奇幻色彩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宫殿游览记。—— 应该是在2012年得知这部一个长镜头拍到底的电影《俄罗斯方舟》,然而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一分没快进地完整看一遍。就故事而言,于我有些预料之中的无趣,与影片拍摄难度颇大的长镜头相结合,不免有种“形式大于内容”之感,相较之下反倒更喜欢《大象》《鸟人》等长镜头名片(话说,用特效抹去“剪辑“痕迹的《鸟人》本也可以一镜到底,然而电影最后却分镜了,于是就没成为《俄罗斯方舟》后又一部全片就一个镜头的电影)。拍摄花絮:1.电影在一个镜头内拍摄完成。前三次拍摄都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四次终于大功告成。2.由于俄罗斯国立美术馆即将要关闭了,制片方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拍摄。3.超过四千五百人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包括台前幕后,如临时演员、女裁缝师、剧组工作人员和博物馆员工。……-9799
下载存了一年的片子,一直以为会很无聊没看,在别无选择之下看了这部片子……结果完全完全不闷,大大的惊喜;在机舱那样嘈杂的环境下,还能被影片调动心绪,还不失趣味,好俏皮。在与作家道别时还跟着伤感起来(˵¯͒⌢͗¯͒˵)近现代的人和18世纪贵族人们错时空交织,啧啧,有滋有味的。俄国释仿造的天才,因为官方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自由是无价的人类不该追求愚忠我们双子座天生好奇(哈哈哈哈哈我索双子座!!!)他们只想要橡树的果实,却不想着浇灌
旅游指南的水平,这个一镜到底颇为廉价
可是...真沒有什麼其他特別的地方啊... 穿越這種明明可以很震撼很奇幻的事兒拍得跟cosplay一樣...
如果是剧情至上的人,就不用看了,因为这片没啥剧情,就是一个双主角的博物馆游览记。它的伟大之处在于90几分钟的电影仅使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来敬佩导演吧,他真够能折腾自己的。演员摄影师灯光师以及一切工作人员的配合必须完美无缺,只要有一处纰漏,就得全部重拍。据说成片是第四次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