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徐克不该骂,要骂我就骂两条,一是编剧.从来没这么想抽一港片里的编剧过,这两编剧是哪的人啊?要是香港本土的,我吐血,无话可说.要是大陆的,我替徐克吐血,没说的,上去给两个老飞脚可也.二是配音.实在不该原人来配.要是换成专业配音,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再PS一条:张静初看得也想让人抽丫的.我是说角色啊.鸡皮疙瘩直冒.
一部电影,我都会很耐心的看完。
因为要评论要赞扬要谩骂,总得站在一个客观和完整的角度。
而且,这也是对一部电影的起码的尊重。
我的确是把《七剑》看完了。
徐克应该属于知名的导演吧。
然而它的确是一部什么都不是的电影。
如果说是一部武打片,即使有甄子丹的加盟,其动作设计完全过于草率,而其他演员的动作只能用迟缓来形容。
甄子丹是我最喜欢的武打明星,但在这片中简直就是浪费。
如果是剧情片,过于简单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对白,而其中几个倒叙,更是画蛇添足。
如果是爱情片,对不起,没看出来。
如果是科幻片,要么是我想象力太差,要么是电脑特效太差。
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类型定义,我想是非限制级,如果一定要在这个级别上给一个年龄限制,我想是10岁以下。
“丑的事情也有它美好的地方,我们要去发现它,珍惜它,保护它……”青干剑杨云骢尽管好像内地评论家对于《七剑》的评价不是很好。
甚至有朋友甚至说看了以后赌气,劝我千万不要去看。
没想到今天看过之后却实在有点意外的惊喜。
开场那段杀戮的情节,用了强烈对比度的红色与冷灰色。
在视觉上,这样的色彩对比使得红色更鲜艳,火热;而灰色则更阴郁,冰冷。
一下子就将一种对立的社会背景关系,完全决绝的分割开来。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种色彩对比在电影中运用,是出现在二战后法国左派艺术电影的镜头下的。
或许这样的色彩渲染的确是特别能体现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所以在此之后的电影作品当中,红灰对比也经常是用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的。
可惜的是,由于某些条件的制约,红色只被用在场景和道具的渲染上,血液的镜头都被虚化了。
这样一来实在难以体现对立阶级斗争的残酷,也弱化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暴力美学的完整性。
不谈反派那些难看的定妆和实在不堪的人声。
至少以这种表现手法的开头还是给了我不少惊喜的。
不过接下来的胶片色彩还是回复到一如既往的港产武侠的特征。
可能是片长制约的关系,人物刻画实在有些单薄,有些东西显得突兀和莫名。
不过想在2个小时说清“七剑”的寓意和渊源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不知道那个传说中的4小时的导演剪辑版会是什么样的。
不过以目前看到的这些来推断,我还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最失败的人物,一定是孙红雷的风火连城了。
故意压抑的笑声,和装腔作势的肢体语言,看不出一点邪气、霸气,倒是有几分傻气。
十足是一个大陆警匪片中被丑化的愚蠢笨蛋形象。
最可笑的就是那句据说是他自己想出来加进去的台词:土匪!
连女人都抢,算什么英雄好汉?
不过考虑到据说会有七集电影,一开始的反派不能太有型,那么也算是可以理解了。
因为玩过RPG游戏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早期的Boss一般都是“猪头小队长”型的,然后才会是例如“XX大佐”、“XX将军”的角色出现,能力和造型也会逐步提升一个档次。
不过他在大炮轰山的时候的那段话还是为这个人物增添了一点闪光点的。
“当年的孩子们,现在都变成了吃人的野兽......”或许可使大多数人反思自己成长的道路吧。
现在看来电影以《七剑》为名,还是颇有一点装备决定论的。
火炮和弓弩等武器的威力得到了比较实际的定位。
不再有东方不败手推炮弹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近战武器还是以“七剑”为上。
老孙拿了一把抢来的由龙剑就欢喜的不肯放手了,那把用来吓女人和砍部下的大刀都不知道被扔哪里去了。
一点不像他对待女人的态度,更没有一点剑客做派。
不过在这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部电影果然是一部带有革命意味的片子。
七位大侠竟然达成一致——我们试试上京找皇帝吧,让他废除禁武令。
整个一农民小群体暴力抗法后上访的故事。
都改朝换代了,付青主竟然对新来的鞑子皇帝抱有如此幻想?
好歹也是个前朝官员出身吧,怎么那么没有觉悟,那么看不清形势。
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后来情节是怎么发展。
个人推测既然是装备决定论的片子,那么相信“七剑”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最终还是会放弃抵抗或者彻底失败的,因为强弓钢炮背后所蕴藏的是一种无法抵御的“时代”前进的车轮。
这就不是什么几个山野村夫加几把剑可以改变的了。
希望在续集当中可以多一些表现力出彩的情节去表现这个与时代抗争的主题。
七剑若干硬伤看七剑,两个半小时,途中多少次想关机骂娘,看在徐导当年的新龙门客栈的面子上,勉强看完,这样看来几年前被我鄙视的“天地英雄”还算是不错的。
1。
陆毅和杨采妮陪着傅青主上天山,拜剑后加上大师的四名弟子,七人七剑下天山杀回武庄,从电影中刘老大审讯张静初的场面推断,前后不过几天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居然能从险峻的天山跑一个来回,莫非乘坐的是民航总局明令禁止臭名昭著的红眼航班?
2。
陆毅在武庄顶多是个二流角色,只配养养马,按一般逻辑看来,他若能做刘老大的徒弟已经算是造化了,而刘老大在风火连城的爪牙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则可以推断陆毅更是不堪一击。
可奇怪的是,短短几天,凭借一把所谓的舍神,陆毅俨然高手身段。
莫非也服用了风火连城的药酒?
3。
七剑既然能主动出击,搅得风火连城的据点鸡犬不宁毫无防御之力,那么何不一锅端了这里,而是要回武庄准备撤退?
此硬伤居然在之后又一次出现,看得我目瞪口呆中。
4。
甄子丹被俘,绿珠如何能独自逃回武庄报信,这是个问题。
就算一笔糊涂帐一口韩语的绿珠是卧底,可风火连城放她回去也丝毫说不通。
5。
六剑为了救甄子丹,联手出击,杀得风火连城三千手下人仰马翻,最后凯旋而归,这和第三处硬伤一样,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6。
一个内奸,竟然能手刃武庄上下所有性命,最后居然命丧一帮稚嫩孩子和张老师之手。
又是一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笑话,王爷若知道这个卧底玉米农这么能干,说什么也不会把生意让给可怜的风火连城。
7。
偌大一个武庄,几百个男人,十几个小孩,我抡圆了眼睛看愣是没发现一个中年妇女,唯一的三名成年女性--张,杨和金都未婚,莫非武庄人懂得克隆?
亦或是如百年孤独中那个乱伦的家族?
至于弱智的对话,弱智的看日出,弱智的放马就不提了,总之,七剑如此辛苦搞破坏打游击走万里长征,可究竟还是没能保住武庄,不禁要问问徐导,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假如结果不重要,那么过程中为何还有如此多硬伤,假如过程不重要,那么结果怎么还是一场空。
神马J8玩意儿!
随着张静初一句脆生生的“上则为日星”,如婆娘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七剑终于算是结束了。
心中那万匹草泥马也逐渐停下奔腾了两个半小时的脚步,终于可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烂的片子?
如果说是本子烂,那梁羽生怎么成名的?
如果说导演太差,那么谁敢怀疑徐克的水准和江湖地位?
再加上虽谈不上巨牛,但也还算牛的几个大牌演员,例如:孙红雷啊,孙红雷啊,孙红雷啊。
巨牛的原著加上巨牛的导演,再加上还算牛的演员,就出来这么个完蛋操的玩意儿?
正当我对这个问题百撕不得骑姐,字幕滚动中显现一行字:出品人:黄百鸣。
尼玛啊!
顿时有看到了标准答案的感觉……
期待徐克新作《七劍》已久,終於看了。
事前事後看了很多影評和介紹,好壞參半。
據徐克自述,《七劍》將可體現他電影的新風格,其實我覺得《七劍》更貼近徐克早期電影的鍾愛的題材,有他喜歡描述的人吃人的荒誔,在《七劍》換了個角度是人殺人,其實性質類同。
徐克眼裡對武俠世界的概念就是暴力,殺戮戰場,腥風血雨。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目的就是打過你死我活。
片裡有很多關於劍的描述,但都是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了人與劍之間的深度表現,因此看不到七師兄與劍之間的關係,也表現不了人劍合一的精神。
由於武打場面佔戲頗多,感情戲沒有發揮的餘地,加上徐克向來不太善長處理男女關係,因此對於戲中的男女情戲,總覺得很生硬造作,沒法投入。
反而那匹老馬來福與主人的感情描述卻是全片最全最動人之處,如果有最動物最佳男主角獎,我一定投來福,太捧了。
特別是來福從山涯回來獨自走下的一幕,拍得很唯美和寫意。
通過來福,我們看到了江湖世界有價值者留的殘酷。
要说徐克成名后电影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非《七剑》莫属。
魔改梁羽生原著饱受诟病,内地香港韩国演员生硬混搭,又恰逢武侠片市场势微观众审美已然发生变化,种种因素叠加让本片时隔多年后豆瓣评分仍旧保持在6.0的尴尬境地。
本片真的那么差么?
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么?
整体观感和故事深度就如此不堪么?
本期就来说说看。
徐克对于中式武侠片的意义,就如同乔治卢•卡斯对美国科幻电影那样意义深远、颠覆重塑。
中华武侠文化的博大精深,配合着他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象力,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渗透出独属于自己的暴力美学和英雄侠义。
从早期的《蝶变》、《地狱无门》到成熟期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等系列,配合着彼时香港电影从业人员的超高水准,徐克的每次出手都会带动中式武侠电影迈向不同的维度。
贴着徐克标签的武侠电影已经成为绝对质量的保证。
2000年后,武侠片随着港片的没落风光不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香港电影制作者开始北上谋求新的合作,在全新的环境下尝试着与不同的金主和创作团队接触。
作为昔日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的徐克也不例外,与曾在新艺城时期的老搭档黄百鸣共同合作,拍出了这部备受争议,又不得不提的尝试之作《七剑》。
徐克的魔改有多癫狂,看看《笑傲江湖》系列就知道了。
明知道他改了很多内容,可偏偏就能自圆其说,且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也得感谢武指程晓东)。
如今改编香港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名著《七剑下天山》,自然是想从风格到态度上与曾经的自己做一次诀别,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2005年,《七剑》正式公映。
1.4亿的投资最终只拿到了8300万的全国票房。
甄子丹、黎明、杨采妮、孙红雷、刘家良等众多大咖没能完成新千年后徐老怪的又一次突破,对比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和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如此票房成绩绝对是打脸打到麻。
打低分的观众普遍认为,本片对梁羽生原著改编幅度过大是首要问题。
出于对杨采妮的钟爱,徐老怪甚至将原著中武元英的角色性别都做了改动。
但这个改动让许多梁羽生书迷大为不满,改编与原创的冲突直接聚焦到角色身上,说众矢之的也不为过。
其次,演员阵容的庞杂也令人不满。
擅长时装动作戏的甄子丹、偏向文艺爱情片的黎明、笑容甜美的杨采妮、功夫片一代宗师刘家良、“刘华强”孙红雷、内地偶像爱情片小生陆毅、韩国女演员金素妍,这批看上去完全不搭边的演员凑一起简直是不着四六的大拼盘。
曾几何时,李连杰对战甄子丹、洪金宝大战周比利、惠英红单挑李赛凤,这种势均力敌的演员配置象征着香港武侠动作片的人才济济,更激发出创作者的热情碰撞出无数优秀的对战场面。
而《七剑》中除甄子丹和刘家良外其他演员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武术训练,在动作设计、感官气势上自然就输了一大半,只能靠武术指导和镜头剪辑来弥补不足。
再者,本片作为徐克新武侠电影的试水之作,只是节选了原著小说中的一部分。
整部戏看下来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给观众的感觉却是戛然而止,无的放矢。
风火连城之后谁才是大反派呢?
啥时候出场呢?
七剑的合作还会怎样呢?
不知道。
最后,本片赶上了武侠电影的最低迷时期。
虽然同时期的《卧虎藏龙》和《英雄》票房口碑双丰收,但观众对武侠类型片的热情早已冷却。
观众的审美风格和观影方向已然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七剑》能斩获8000多万票房实际上已属不易。
即便如此,《七剑》电影在我看来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片营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武侠世界。
“明末清初,天下禁武”的故事背景交代完善,一种末法时代的氛围感铺满,侠客的生不逢时与作品的生不逢时巧妙衔接。
开始段落大反派烽火连城手下屠城的片段配合着井川宪次恢弘大气的配乐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常规镜头与慢镜头的衔接把反派的嚣张跋扈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正是这种冷峻肃杀的氛围感笼罩了全片。
考虑到电影篇幅的限制,徐克节选并改编了原著中的一段,以【下天山侠客助战,敌愁寇保护武庄】为重点进行故事拓展,最大限度上让剧情逻辑、角色塑造、人物冲突和起承转合等各个环节理得顺,说得通。
《七剑》一片中角色众多,仅正派主角就有7位,算上反派就更是庞杂。
徐克尽可能对各个角色的出镜时间和戏份安排进行有效规划,最终让傅青主、武元英、楚昭南、杨云聪、烽火连城这几位主要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庄主、辛云子、穆郎、瓜格洛甚至刘郁芳这些小角色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给出了恰到好处的发挥空间。
中场救武庄和片尾大战前的回忆等等,都通过片段化的回忆展示出角色性格的由来以及人生态度的不同,做到了最短时间内丰富角色。
其他角色不多说,仅就杨云聪这一角色聊聊。
在我眼中黎明塑造的角色都很木,包括《甜蜜蜜》。
但在《七剑》中他所饰演的杨云聪反而有一丝锐气。
那种锐气不同于大师兄楚昭南的霸气,也不同于傅青主的老辣,而是一种夹杂着温柔的善意和成全。
武庄保卫战中是他轻描淡写护住了武元英,单手背剑眼神温柔,既不轻佻也不自傲。
结尾时单独对战风火连城时步履沉稳,有着不符合年龄的坚定。
正是这份坚毅和稳重让他在面对烽火连城势如烈焰的攻击下仍旧能够从容应对,丝毫不落下风。
正如下山前师父说的那样:游龙剑提前出关,你也不得不跟着去守大局。
黎明饰演的杨云聪确实能够凭借自身的修炼藏拙守诚,步步为营。
心有虽有牵挂却时刻为集体着想,处处比大师兄更稳重扎实。
这种感觉彻底颠覆了黎明以往角色的拘谨。
在动作设计方面,《七剑》兼具灵活性与爆发力。
每个剑客的武器、风格、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反派的势大力沉与之相对应更凸显出双方的差异性。
蛮力的重兵器代表了邪恶,轻灵的七剑代表了正义。
片尾大战中随着主题战歌的响起,七剑正式开杀,貌似凌乱的镜头下每个角色都有所发挥。
对练家子刘家良和甄子丹而言更多长镜头对战场面,其他角色则通过精彩的剪辑弥补演员的不足。
徐克的刁钻和有的放矢着实精彩。
特别提一句,孙红雷虽然不是动作演员出身,但影片中他那种骨子里特有的狠劲儿弥补了对战戏的不足。
一人对喷七剑气势不输,最后决战遭遇楚昭南背袭后扭扭肩膀缓解后背疼痛那段更是传神。
2005年,香港武侠片没落,动作演员也青黄不接。
《七剑》一秒剪三镜的花活儿在泰国动作电影《拳霸》招招致命、大段全景的对比下显得更飘更虚。
也正是从这部戏开始,华语电影武侠片算是走到了时代的尽头。
本片不够完美,远没有徐老怪之前作品那么精致。
但要说本片不好看那绝对谈不上。
就作品而言本片的可看性远比今天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好看得多。
只可惜没有拍下去。
《七剑》的商业失败,却埋下一段伏笔:话说本片拍摄时制片人黄百鸣香港内地两头跑,助理和他说所有演员里只有一个人在进组后再没跑出去过,全程跟组拍摄的。
人好,功夫好,脾气好,配合度还高。
黄百鸣问这人是谁?
助理说,他这两年没戏拍,就那坐着呢。
他就是甄子丹。
黄百鸣怎么看甄子丹怎么顺眼,就琢磨这么好演员我得赶紧签下来,没准时候能用得上,他的功夫真不该被埋没。
他就等一个机会。
3年后,黄百鸣找来叶伟信为甄子丹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
谁也不曾料到这部电影彻底改变甄子丹的发展状况,从此后他成为继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后又一位功夫巨星。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叶问》。
文 / 沈嘉柯看的时候看的是电影,看完了眼睛一合,脑袋里想的已经不单单是电影了。
导演是电影的上帝,掌握电影里人与物全部的命运。
我很想去摸到这个上帝的心,但不甚清晰。
这些意思流转如云,却抓不到手掌中。
我试图去这样观看,比如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代入。
从何处来,将到到何处去,打算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打算?
为了看《七剑》专门做了做功课。
很是看了一些文字资料,这些集中在徐与报刊记者的对话。
他说了很多,大部分都忘记了。
惟有两个字非常清晰:成长。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物沿着自己的命运做好本分,每个演员表演好自己在什么位置的表演,就上佳了。
也可以理解为,这个电影试图解答,作为群体命运大网络里,每个个体,都是在变化,在成长,从语言到行为,从而故事在发展。
对于武侠来说,太阳底下确实无新事。
衣袂飘扬如雪,不染尘土的武侠,与大地上的黄土浪迹的武侠,是手心手背的两面。
这个就是第一个成长——导演的成长。
他渐渐放弃了一个少年做梦的方式,转变为成年人做梦的方式。
这区别很大,但没有优劣之分。
特技本身是技术工具,但玩出飞天爆炸的,多半是孩童气息,充满了游戏精神,最重视等级与比较,谁的武功含量最高谁是老大。
比如徐克在怕蜀山的时候,我看见有新闻八卦说,他对玄天宗背上的翼羽剑数目,都在画图里孜孜不倦计算着,不承载什么很具体的概念,是比较虚的痴迷。
《七剑》则是成年化的徐克电影,每把武器追求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比如道义、信念与性格。
这种差别,表现出的,是电影的气质。
《七剑》的宏图特别明显,背景没有完全展开,但开端的气象已经很大。
从朝廷要剿灭叛乱力量,带出前朝握权人士在现今的对立。
小切口进去,大故事的线索现出来。
武庄本是平凡村落,但由天地会人士领导了,代表意思就明显了。
电影不打算只谈江湖,而是谈的整个天下的事情,整个大地上的事情。
在风火连城的世界里,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大背景。
新旧朝代交替,前朝的人有权势的,要么归顺(其实仍然容易被朝廷一灭了之才安心),那么就是朝廷死敌,要么就是走第三路线,成为边缘力量。
他就是边缘力量,他不归顺朝廷,不受官方封册,他有自己独立的小王国,但他维持这个小王国的独立和自己的力量,依靠的是帮朝廷做事。
这种力量在正统王朝成熟以后,经过百年围剿,会渐渐衰退,成为民间的传说与当朝的剿匪功劳。
他的事业是属于他选择的求生之路。
买卖人头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利润又是维持个人势力存在的必须。
如果只是抢劫寻常百姓的粮草,那不过是普通盗贼。
但他与朝廷王爷打交道,智谋也不差,还有城堡占据着,这样的人物往往隐藏着野心,但没有适当的春风,也就不会发芽。
若有好风,趁势就大反了。
或者另外一个深层意图,就是坐大被招安。
他的对白很有意思。
不管是发牢骚:“土匪……连女人都抢……”还是“糟蹋粮食”。
都突出的是他的身份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当成一个超级大匪。
他仍然把自己当成正面人物,是对别人进行道德评价的朝廷官员后遗表现。
既然有了政治背景,要知道,这等人物的二元对立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朝廷出来,在江湖上讨生活不过是别人的误解,他所做所为,哪里是一般心思能够扣帽子的。
风火连城望着自己的手下自言自语道:“以前都是多么好的孩子啊,现在怎么就成了一群狼?
”,他武功高强,在从前也还是远庖厨的“君子”身份。
他本身也在成长,他要习惯从一个记忆身份到另外一个现实身份的转变。
电影没给他完整的机会,作为反面人物,被消灭了。
其实这样的机会,不光是已经流落匪类的他难得,在往后据说续集里要死掉的七剑成员,也是看各人的造化福分。
因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归所。
做狼就要抛弃羊的规矩。
世上枭雄,多是如此。
他的种种有点莫名其妙的细节,以及必然覆灭的命运,倒是叫我在他身上想了过多的武侠之外。
七剑则是团队。
但任何一个单独的剑客都没办法承担全部侠义。
既然小说背景有比较好的分散,借用过来也不错。
如果一个全能的侠客拍出来就成为以往泛滥的造神运动。
那不仅没意思,也满足不了徐克的“成长”与“超越”的需要。
江湖恩怨是没有尽头的。
单独的参悟,对于广大的群体,对于大地上庞大的社会政治和不错,毫无意义。
一个隐士的洁身,与天下无关。
通常武侠电影除了虚构鸦片麻醉,也就到此为止。
因为侠义与武术,都不过是工具,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因此这部电影坚定朝着非武侠道路走去。
他们要寻找皇权的解决。
江湖与庙堂,哪里是分界,我已经分不清楚了。
但在故事结束之前,他们仍然忠实地履行侠义的职责。
在一个精神导师与组织人的身边,开始履行。
付青主的精神领导意义,是电影里非常薄弱的一环节。
基本上全部是依靠零碎的细节去猜测,不过无妨,剪辑了的电影确实太短,所有人物都有点这个毛病。
最初他救了武元英,我还以为是个高深的隐蔽侠客。
结果,他的身份是前朝刑部官员。
朝代可以更迭,但皇权统治的制度则是不变的中心思想。
虽然与风火连城斗争里,不算太迂腐,他的温柔敦厚士人作风始终不改。
他是里面唯一不需要成长的人物,他的信条和最后的主张,都证明着,他代表着新旧江湖的关口。
所谓的新江湖,也许就是更加现实的现世而已。
如果维护皇权可以解决问题,那么是不是这些侠义,与传统江湖的概念背离了?
最值得期待,我最想看见的七剑下天山,却没看见。
志邦与武元英的接剑,中间省略太多,比较遗憾。
但是我后来这样理解,七剑下天山不是重点,因为七把剑不过是寻找到合适的人就下了。
但手持有宝剑的人,是在变化着,重点是这些人下了天山,融入故事发展,带来的每个人的变化。
杨元骢、楚昭南的身份个性,则是在后面慢慢交代的。
七个人不是站在一个起跑线出发。
而是前后成长的。
楚昭南与高丽女人的爱情,带着境遇性,又带着同渊源的接近。
都是奴,都是受过伤害的对象,但是一个有武力,解放了自己也可以解放别人。
一个则纯粹因为爱情而解放。
对于这个女人来说,被谁当奴是一样的。
楚昭南的彪悍,充满了叛逆的野性。
杨元骢天地会后裔身份,富有教养的表现,应该使他成为精神领袖。
一旦他有了自我的认知和信念。
那要看后来的故事了。
刘郁芳的转变最得我心,因为最朴素最按照逻辑来。
一个开头纯洁不沾染血气息的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获得江湖的认识。
从不会杀人,到杀了人后,渐渐安定下来,说不要低估了她和孩子们。
我想起了《东方不败》了。
下一代人为了恩怨,是继续走着老路,但对他们当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却是自我的成长,谁也取代不了他们自己的体验。
家乡被毁亲人被屠,经过被追杀的血腥,经过被解救的侠义,无一不是打在心灵上的生生不息的江湖痕迹。
男女老幼,谁也不是局外人。
有恩怨就是江湖。
至于江湖风波的源头,则是截然不同于过往。
《七剑》的故事看了,觉得中上,视觉趣味的把握上其实不算坏。
但主题味道凝聚不散。
这种味道更加多的,像是等待,看这样一群人,如何把这样一个江湖走下去。
对比从前,它打破了我多年的武侠旧印象。
对比英雄那样的弱智主题诠释(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英雄》在一个非常重要和严肃的历史问题上,做出了弱智的诠释。
),徐克的探索显得“动态”。
导演本身还在成长,电影是系列的,一切有待下文和时间的完善。
那些纯粹做梦一样的侠义情怀,比较淡薄了,更加多的,是武侠的淡去。
仅仅是武侠,根本不足够承载电影要表达的,徐克想表达的。
里面的政治元素、社会元素和人的武侠情怀的成长,可以感觉到沉甸甸的重量。
我确实看出一些人文的主义来。
但还要全部看了后,我才敢做出评价性的判断。
我是这么来判断有没人文主义的,电影能够对每个人做出交代,能够大致看清楚个体在宏伟命运里的成长脉络,能够去想想为什么,是什么导致这个人这样或那样,也就是人文了。
说到最后,我其实反倒觉得电影本身,渗透着一个导演的无奈。
电影叙述与他的主题,有着矛盾。
要容许他的主题叙述清楚完毕,需要一个缓慢的节奏,续集又是商业运做上特别大的考验,据说现在这部票房很好,但愿观众们还会支持下去,一直到他把故事讲完。
以往的武侠电影世界,是现世的简化,趣味的夸张。
而现在追求现实的质量,一个“大师” 的追求,也是我这样看着电影度日的观众的追求。
破旧立新是成长的典型表现。
导演、电影还有观众,都在经历成长。
那些激动过人心的江湖已经远去,新的江湖,又在哪里?
这种微妙的错落感觉,复杂的观看心理,我觉得像是一种阵痛。
从天马行空的娱乐浪漫武侠电影,到一部一部奔着主题行走的电影,一个导演的变化同样是我们社会的切口。
能够带给社会的变化意义同样值得思考。
作为电影评论者,什么时候把一个电影只当电影看,看得爽就叫好,不好就开骂;什么时候多想点电影外的东西,琢磨下导演的心思,也许是另外一门学问。
《七剑》公映前各种媒体劈天盖地的各种肉麻赞美之词,谁知大家一到影院一看,媒体发现80%以上观众想问候徐老怪他母亲。
于是一些专业媒体又提出一些论调继续为《七剑》辩护,但理由让人莫名其妙1.影院版是太监版,所以是垃圾,4小时DVD绝对是经典拜托,哪部电影导演和制片没有剪辑,这可以成为所有烂片的借口。
观众看见公映的烂片,退一万步也说明你剪辑技术没过关嘛;2.原著关系太过复杂,所以2个半小时说不清楚;这理由更恶心,《指环王》、《星战》人物关系比这复杂多啦,但每一部2个小时都独立成章,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交代非常清楚,故事架构很好。
况且《七剑》系列听说是七部啊,现在一部这么一个简单故事都讲不清楚;3.徐老怪在创新,我们是俗人看不懂。
这个理由N多艺术片导演用过,大家都知道其实指什么。
心疼正大星美那100元啊,我不知道媒体一堆“专业评论家”的誉美之词何来,反正我走出影院时,耳边一片骂娘之声
徐克真的是才尽了?
希望答案是否定的,但若以《七剑》视之,叫人不能不心生老大的疑窦。
此前的《蜀山》,已经乏善可陈,但至少还剩下眩目的特技,不时令我们的视觉惊艳,也佩服于徐克的奇想;可到了《七剑》,从故事到画面,几乎都是贫弱而平庸的。
当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很多观影之乐的徐克,也沦为浪费观者时间的垃圾制造者,真的有一点悲凉自心头暗生。
《七剑》在很多的场面上,都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和突破。
西北边塞风光,曾是《新龙门客栈》的背景,而《七剑》中的亲王率军将至一段,极像《新龙门客栈》中的曹公公尾随而来,只是骑射手换成了炮队。
《七剑》的影像会让人联想起徐克的旧作《刀》,甚至是另一部更加糟糕的何平的《天地英雄》,平心而论,《七剑》的冷兵器时代攻守场景,有时还不如《天地英雄》。
甄子丹和孙红雷的一段狭巷打斗,黄飞鸿与纳兰提督早已演绎过了,其精彩程度远胜于今。
《七剑》是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意味着生命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徐克的《七剑》事实上仅仅是借用了小说的人物名字和大略背景,情节基本与小说无干,但也真是差得可以。
既然如此,还不如忠于原著,何必效仿央视玷污金庸呢?
徐克在《笑傲江湖》中同样对原著做出了再创作,但原著中对权力迷狂的批判、对隐逸精神的向往仍旧蕴含。
比较而言,《七剑》不仅没有了原著的家国大义的精神境界,故事也实在是过于单薄,除了正派下山击败反派之外,毫无新意可言,徐克个人以往的巧思和讽喻统统不见,剩下一点故作深沉的人生啊、江湖啊等等感慨,苍白可笑。
情节中刻意安排的内奸桥段全无悬念,早早就可以被猜出谜底,很难相信这样的作品会出自一个曾经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之手。
和吴宇森相比,徐克的一个特点是他擅长在现代于古典题材之间的灵活游走,而当他演绎古典题材时,能够传神地展示出一种浓郁的中国特质。
尽管他对历史的描摹不像胡金铨那样要求精细,有时过于天马行空而有失严谨,但对于中国古典的那种独特氛围的渲染,他的《倩女幽魂》和《黄飞鸿》系列都有上佳表现。
而在《七剑》这里,一切都荡然无存。
不得不提及《七剑》的演员选择问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文化素养的关系,大陆演员中很少有具备中国古典气质的合格者。
抛开文化比较的宏论,所谓古典气质,最重要的是有一种和现世的距离感,不能过于当代市井化,这也是大陆版本的古装戏常常不如港台同类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剑》则不论是大陆还是海外演员的选择上,都找了些最缺少古典气质的人,而反派诸人尤甚。
孙红雷的表演,和《天地英雄》中的王学圻一样,满口京腔,言行充满现代派式的夸张。
虽然有人认为王的这种表演精彩,但我并不苟同,不过是过火的“演”而已,更令影片整体上失真。
关于孙红雷的选择,就和《天地英雄》中的姜文、王学圻一样,是影片的败笔,也是导演的失误。
大陆演员的加盟,或许有内地票房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影片的质量才是保证。
徐克是香港商业导演中少有的具有历史感的人物,在古典题材作品中,他常常有不动声色的借古讽今,深沉精到的思索追问。
《黄飞鸿》系列的前三部堪称徐克此类作品的经典,完全配得上它的英文名字《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而当他刻意隐去影片的历史背景,想要叙述一个超时空理念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到了《七剑》,还更加等而下。
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追星崇拜的观众来说,还想在徐克的电影寻找到一点心灵和思想上的感触,但他们将失望得相当彻底。
徐克的《倩女幽魂之人间道》是一部让人难忘的影片。
国师追杀忠臣,正义之士出手相救,这个情节模式并不新颖,但对于打着宗教旗号的国师的刻画,以及乱世氛围的烘托,流露出潜在的针砭。
《新龙门客栈》的情节类似,更有胡金铨珠玉在前,徐克的发挥主要是增加一些扣人心弦的新鲜桥段,比如小屠子石破天惊般的快刀。
《七剑》还是这样的故事,可既没有《倩女幽魂之人间道》的言外指涉,又不具《新龙门客栈》的全新奇情。
最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剑》的结尾,剑客们的下一个目的是要去京师,“让”皇帝废除禁武令。
我看到此处,想起的是当代大陆农民的一句民谚:“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地区有好人,县里多坏人,区乡是敌人。
”剑客们好像成了上访的农民,要去京师找皇帝讨个公道。
其实,“侠以武犯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七剑》的结尾应该是为了拍续集而设,我不知道徐克准备给剑客们安排何种使命,但希望他不要失去侠的本来精神,那种桀骜不驯的江湖抗争精神,不管对手是皇帝抑或权奸,可千万不要变成张艺谋式的“英雄”。
不错的片子,很有武侠的范儿,是徐克一贯的浪漫主义侠客风格。还有就是,能够见证甄子丹一步一步的成熟,很棒的演技。
1600年间,满清虽已入关,但中原武林仍隐藏不少反抗力量,满清亲王哆格多派前朝降清高手风火连城剿杀各地违令武林人士,其中的重要目标便是位于西北边陲的反清组织天地会分舵武庄。武庄是人马。路见不平的侠医傅青主认为要解武庄之危,只有带了两位武庄青年武元英和韩志邦上天山求助。 天山万里冰封,住了一位擅于铸剑的世外高人晦明大师。晦明有四大弟子,其中包括大弟子楚昭南,倚仗师傅所传的绝世宝剑,希望将来可在江湖上快意恩仇;二弟子杨云骢,虽武功高强却无意再涉足凡尘。晦明大师尽遣四大弟子随傅青主、武元英和韩志邦下山
重温了一遍,真的是致敬《七武士》的电影中最被低估的作品。清朝背景的武侠故事大走写实风格,虽然故事简单却蕴含着对于历史问题的种种指涉,而群戏的设计也是保证了每个主要角色的有血有肉,美术设计、服装设计、艺术指导即使放在现在也是顶级水准,武打设计更是徐克2000年之后作品中最厉害的。该收一套蓝光碟了!
孙红雷演BT很到位……黎明饰演的角色好喜欢【捂脸 >< 配乐是川井宪次,但并无惊艳之处……
很可惜的武侠精心制作。本来可以成为史诗作品。
武戏很精彩,文戏没有脱离俗套,感情戏没处理好,感觉徐克想拍出史诗一样的东西,却限于篇幅很多没表达出来。
我挺喜欢剑~估计是人太贱
《失业生》DVD
一部电影,硬是把它拍成了电视剧。电影涵盖的东西太多,反而让很多地方表达得不清不楚,形成不少硬伤。全片最精彩一处在于,大反派说绿珠是探子,大师兄用汉语试探绿珠,绿珠用韩语说你在怀疑我。张静初在此片也不错。
徐克在数码时代铸造的《七剑》且不说难以置身江湖长河中经受时间的蚀化,至少目前还禁不住道法的锤炼。因为对历史敏感的他于重新洗牌的中原武林中看到了青黄不接的荒漠,但授人以剑不如授人以见。教小朋友如何运兵应敌不如教他们在碎片化的像素中如何甄别历史,与其把全世界都网罗进银幕还不如将自己的眼界放开。
杀死坏人原来还那么难!
徐克最差的片之一,全片唯一的亮点是孙红雷
二颗星是给打斗场景的。。。难以想象拍出刀这种片子的徐克竟然整出部这么幼稚的片子。。。简直是拍给弱智看了。。。尤其最后刘家良那句上皇城找皇帝废除禁武令的话。。。我笑喷了。。。
烂片何其多,徐克也不行了,就没想清楚怎么讲故事……神神叨叨的,什么东西?
作为武侠迷,很欣喜能看到这样的武侠片,但是,这片什么都好,剧本太弱了吧。
没看过原作,不好做评价
我 一直在等的导演剪辑版看来是不会有了……这片子美术极霸道,一下子就把叶锦添比下去了
武打设计很棒,尤其是最后决战,很有新意,加一颗星,画面很漂亮,很精致,加一颗星。剩下的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剧情太烂,太多莫名其妙,太多不合情理。唉……
改編梁羽生名著《七劍下天山》,以清初禁武令為背景……徐克深受西部片、武士片影響,亦不乏其舊作影子,如山洞一段就令人想到《蝶變》(1979)與一寶藍電影製作、華映電影貫的政治隱喻,但《七劍》風格更趨沉穩老練。七位主角造型、性格各異,跟風火連城一夥的猙獰形象成強烈對照。此片亦是劉家良的遺作,兼任動作導演的他,處理武打場面紮實可觀,結尾風火連城與楚昭南(甄子丹)在窄巷比劍一幕,顯然是從其名作《武館》(1981)的九曲長巷比武演變出來。(香港电影资料馆《展影109》)
风火连城就应该是吴镇宇啊!各位港星的国语听得我寒颤,甄子丹的韩语也…故事剧情实在应该更完善些。还有周群达真的好像欧弟啊!年少时最喜欢天瀑剑,长大了却最喜欢青干剑。PS:《浅谈合拍片的不可行性》哈哈哈啊哈!